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河势演变 被引量:19
1
作者 胡一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50,57,共6页
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黄河是世界上河势演变最复杂的河流。为给河道整治提供依据,笔者对黄河游荡性河段、弯曲性河段以及由游荡向弯曲转变的过渡性河段半个世纪的河势演变进行总结、研究,提出黄河河势演变的特性及... 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黄河是世界上河势演变最复杂的河流。为给河道整治提供依据,笔者对黄河游荡性河段、弯曲性河段以及由游荡向弯曲转变的过渡性河段半个世纪的河势演变进行总结、研究,提出黄河河势演变的特性及河势演变的基本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河势演变 河道整治 裁弯 游荡河道
下载PDF
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吴保生 马吉明 +1 位作者 张仁 府仁寿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2-20,共9页
研究了修建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白鹤镇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探讨了游荡性河道向弯曲性河道转化的可能性。认为经过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洪峰削平及中水持续时间加长,有利于游荡性河道游荡程度的降低及向弯... 研究了修建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白鹤镇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探讨了游荡性河道向弯曲性河道转化的可能性。认为经过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洪峰削平及中水持续时间加长,有利于游荡性河道游荡程度的降低及向弯曲方向的发展;河道整治工程对于减小河道的摆动强度,稳定流路,促使河道由游荡向弯曲方向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有利水沙条件下,若能利用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并补充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有可能逐步转化为象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那样的限制性弯曲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游荡河道 弯曲河道 河型 三门峡水库 小浪底水库 河道整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下游河道河型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卫红 田世民 +1 位作者 孟志华 赖瑞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1,共9页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判别和分形维数计算等方法,以黄河下游铁谢—伊洛河口、花园口—黑岗口和夹河滩—高村三个典型游荡性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1960年以来的主流摆幅、弯曲系数和主河槽宽深比等河势参数变化,以及小浪底水库修建前...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判别和分形维数计算等方法,以黄河下游铁谢—伊洛河口、花园口—黑岗口和夹河滩—高村三个典型游荡性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1960年以来的主流摆幅、弯曲系数和主河槽宽深比等河势参数变化,以及小浪底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初,除花园口—黑岗口河段仍表现为游荡河性外,其他两个河段因整治工程不断完善其游荡性均有明显减弱,河型趋于限制性弯曲方向发展。自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以来,三个研究河段的整体游荡程度显著减弱,河势趋于规划流路方向发展,特别是夹河滩—高村河段河势基本稳定。小浪底水库长期下泄低含沙小流量过程,水流动力减弱,加之不断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是河势游荡程度显著减小、河势归顺及河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游荡河道 河型 河床演变 黄河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主流线调整与水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卫红 李舒瑶 张晓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43,共7页
通过对多年河势资料的统计整理,分析了主流线的调整规律。研究表明,主流线弯曲系数与汛期水量和洪水径流量成反比,与汛期平均含沙量关系不大,但与年径流量也有关;主流线弦高与汛期水量之间无明显增减关系,对于长河段平均意义而言... 通过对多年河势资料的统计整理,分析了主流线的调整规律。研究表明,主流线弯曲系数与汛期水量和洪水径流量成反比,与汛期平均含沙量关系不大,但与年径流量也有关;主流线弦高与汛期水量之间无明显增减关系,对于长河段平均意义而言,弦高基本稳定在1000~1500m之间,而弦长与汛期径流量有明显的正比关系;近年来,主流线弯曲系数增加,同时河湾个数增多,但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主流线长度随汛期水量增加而减小,且其递减率与汛期水量成线性统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线 河势 游荡河道 黄河下游
下载PDF
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变化特性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卫红 崔长江 张晓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7,共7页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 ,总结分析了黄河下游 1986年以来水沙变化的主要特点 ,进而着重对水沙变化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其特点主要是 :主流摆动幅度减弱 ,支汊、心滩减少 ;河道弯曲程度增加 ,河湾个数增多 ;工...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 ,总结分析了黄河下游 1986年以来水沙变化的主要特点 ,进而着重对水沙变化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其特点主要是 :主流摆动幅度减弱 ,支汊、心滩减少 ;河道弯曲程度增加 ,河湾个数增多 ;工程靠溜部位上提下挫现象增多 ,工程上首塌滩严重 ;畸形河湾增加 ;工程脱河和半脱河现象较为严重 ;小水易出险等。从而认识到 ,水沙变化后 ,河势变化更加复杂 ,应深入探讨河势调整的机理 ,并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来减弱水沙变化程度 ,同时 ,在一些河势调整剧烈的河段修建能够适应长期中小水河势调整的整治工程是改善不利河势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势 水沙变化 游荡河道 黄河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河床演变对河道整治的响应 被引量:8
6
作者 姚文艺 杨邦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4-329,共6页
为预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大规模整治后对河床演变的作用,基于河流动力学理论,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典型河段为对象,研究了河床过程对河道整治的复杂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槽横断面形态的调整与人工边界约... 为预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大规模整治后对河床演变的作用,基于河流动力学理论,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典型河段为对象,研究了河床过程对河道整治的复杂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槽横断面形态的调整与人工边界约束程度、流量变差及含沙量变差有关;只要整治工程体系平面布设合理,整治工程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通过河道整治,可使河槽横断面形态趋于窄深方向发展,促使游荡型河道向限制性弯曲型河道转化,同时,河道泄洪输沙能力有所提高;河道整治后,不同河段的比降调整不会平行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整治 河床过程 游荡河道 黄河下游 泄洪输沙
下载PDF
新疆叶尔羌河中游渠首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明义 孙娟 戚印鑫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3-135,共3页
叶尔羌河大寨渠口中游河段床岸组成物质为粉细沙,其抗水流冲刷能力低下、河岸相对不稳定,该河段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河槽摆动频繁、河道具有较强的游荡性,这种河段修建两岸引水枢纽的自然条件较差、尚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通过采用... 叶尔羌河大寨渠口中游河段床岸组成物质为粉细沙,其抗水流冲刷能力低下、河岸相对不稳定,该河段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河槽摆动频繁、河道具有较强的游荡性,这种河段修建两岸引水枢纽的自然条件较差、尚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通过采用动床、全沙、变态河工模型,进行了"一"字型拦河闸、闸堰结合及闸坝结合三个枢纽总体布置方案及十几次的修改试验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此河段可以修建渠首,只要闸前整治段宽度与河流稳定宽度相匹配、对大洪水的处理采用适宜的第二泄洪通道以适应丰枯比较大的新疆河流特点等,渠首的引水防沙问题可以得到保证,枢纽能够安全有效运行。研究成果为枢纽的建设、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河道 粉细沙河床 枢纽总体布置 引水防沙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关系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姚文艺 王卫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4-630,共7页
通过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典型河段河势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河势的调整关系。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多变不定,但主流线在河宽方向的摆动位置仍有一定的统计规律可循;主流线弦高与弦长之间的调整符合弓形参数间的一般函数关系;随主... 通过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典型河段河势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河势的调整关系。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多变不定,但主流线在河宽方向的摆动位置仍有一定的统计规律可循;主流线弦高与弦长之间的调整符合弓形参数间的一般函数关系;随主流线长度增加,弯曲半径不会无限制减小,将会趋于某一相对稳定状态;弯曲系数与主流线长度、弯曲半径之间的统计关系表征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易出现陡湾且易坐小湾坐陡湾的特性;弯曲半径与河面宽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趋势,河面越宽,弯曲半径增加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线 河势 河道整治 游荡河道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基于河势稳定原理的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机制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姚文艺 王卫红 李勇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72-1177,1185,共7页
依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查勘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实体动床模型试验,探讨了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原理,研究了基于河势相对稳定原理的河道整治机制。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多变,但其调整是遵循河势稳定原理的;游荡性河道整治应... 依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查勘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实体动床模型试验,探讨了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原理,研究了基于河势相对稳定原理的河道整治机制。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多变,但其调整是遵循河势稳定原理的;游荡性河道整治应按照'顺势布弯、就弯设坝、遥相呼应、规模适度'的原则和方法确定整治工程体系布局。以此研究成果建设的工程体系运行实践表明,在近年来不同流量级洪水下整治工程体系可以明显起到理顺流路、稳定河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势 河势稳定原理 游荡河道 河道整治机制 黄河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整治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齐璞 王开荣 +1 位作者 孙赞盈 茹玉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34-36,共3页
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应使游荡性河段塑造出有利的河槽形态。游荡性河道的整治应与改变不利水沙条件相结合并按顺直或微弯流路整治。
关键词 游荡河道 整治 调水调沙运用 小浪底水库 黄河
下载PDF
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工程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娄森元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1-124,共4页
为进一步控制黄河宁夏段游荡性河势,规顺分汊型河段中水河槽,使其逐步稳定,工程设计中结合河道治理现状,采用了“微弯型整治+就岸防护”的综合整治方案。在设计实践中,根据每处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河势变化、迎送流情况,考虑... 为进一步控制黄河宁夏段游荡性河势,规顺分汊型河段中水河槽,使其逐步稳定,工程设计中结合河道治理现状,采用了“微弯型整治+就岸防护”的综合整治方案。在设计实践中,根据每处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河势变化、迎送流情况,考虑新建、续建、改建工程与己建工程的一致性,确定了工程的布置方案及结构型式。随后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河道整治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确定该工程护根内坡坡比采用1∶1.2,外坡坡比采用1∶1.5较为合理。研究成果对游荡性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治理 游荡河道 就岸防护 黄河宁夏段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面临的问题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守兵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6,共6页
为全面认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双岸整治的实施背景和预期效果进行总结,详细分析了双岸整治面临的工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当前黄河下游防洪形势虽得到改善,但也面临下游游荡性河道输沙能力... 为全面认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双岸整治的实施背景和预期效果进行总结,详细分析了双岸整治面临的工程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当前黄河下游防洪形势虽得到改善,但也面临下游游荡性河道输沙能力不足、下游部分河段河势恶化等问题。指出双岸整治的主要效果在于通过丁坝等工程实施黄河下游双岸整治,塑造窄深河槽,利用窄深河槽很强的泄洪输沙能力并结合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使得大部分泥沙通过洪水输运,同时依靠整治工程消除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双岸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黄河下游大洪水仍有可能出现,整治工程带来的水位壅高,整治河段挟沙能力提高造成的下泄泥沙对山东窄河道和黄河河口产生影响,以及工程实施带来的土地权属、引黄供水和环境影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游荡河道 双岸整治 防洪 河势 输沙能力
下载PDF
游荡性河道演变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慧宇 冷春峰 孙肖虎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8年第6期451-452,共2页
分析了游荡性河道的演变规律、演变特点、泥沙运动,阐述了游荡性河道的河床变化特点。
关键词 游荡河道 演变规律 泥沙运动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小水致灾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廉顺国 孙艳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3-115,128,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洪水灾害是在下游水量明显减少、洪峰流量也不断减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使是水量比较小的普通洪水,也能造成下游滩区大面积受淹、控导工程决口、桥梁被冲毁、房屋倒塌等严重灾害。小水致灾的形成机理主要是:河道游荡,引发“横河、斜河”;小水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人与河床争地,造成滩区阻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水致灾 游荡河道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自然形成的稳定河道对黄河治理的启示 被引量:4
15
作者 齐璞 孙赞盈 于守兵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48,共4页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具有比降陡、宽浅散乱、河势多变的特性,但在双井至来童寨约10km河段因为河的一岸为整治工程,另一岸由抗冲刷黏土组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河道,近20多年中,包括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10多年河槽发生强烈冲刷的时期,均没...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具有比降陡、宽浅散乱、河势多变的特性,但在双井至来童寨约10km河段因为河的一岸为整治工程,另一岸由抗冲刷黏土组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河道,近20多年中,包括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10多年河槽发生强烈冲刷的时期,均没有发生过横河、斜河等险情,成为游荡河段中的特例,为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治理指明了方向。建议在老田庵至武庄河段进行双岸整治试点,为有效稳定游荡性河道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河道 横河 斜河 双岸整治 小浪底水库 黄河治理
下载PDF
改造宽浅游荡河道为窄深稳定河道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泽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共3页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宽浅 ,边滩变动快 ,主流摆动频繁 ,“横河、斜河”经常发生 ,是“背着石头撵河”这种防洪被动局面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黄河下游河道有三级造床流量 ,宽河道中具备产生窄河道的自然条件。目前河南段河道之所以还在游...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宽浅 ,边滩变动快 ,主流摆动频繁 ,“横河、斜河”经常发生 ,是“背着石头撵河”这种防洪被动局面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黄河下游河道有三级造床流量 ,宽河道中具备产生窄河道的自然条件。目前河南段河道之所以还在游荡 ,主要原因是治理不到位。河南段河道的治导线 ,应该参照山东段河道整治成近 5 0 0m宽的微弯型河道。其方法是用种草和修建透水桩坝固定嫩滩。分析结果表明河道缩窄 ,对山东窄河道及河口并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河道 河道整治 缩窄整治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不同自然条件下水库下游的河床演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龚国元 《地理科学》 1984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水库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运用方式,即滞洪式、非汛期泄空式和蓄水式。同一水库在不同时期其运用方式还可能有所不同。前两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防洪,而河道仍然保持着天然河流的特点,不会发生河型上的转化,后一种运用方式,一方面改变了上游来... 水库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运用方式,即滞洪式、非汛期泄空式和蓄水式。同一水库在不同时期其运用方式还可能有所不同。前两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防洪,而河道仍然保持着天然河流的特点,不会发生河型上的转化,后一种运用方式,一方面改变了上游来水来沙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又受下游区域自然条件的影响,促使下游河道发生巨大的变化,河型上产生转化。近年来为了探索不同自然条件对库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我们对汉江、老哈河水库下游河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了其它库下游河道的有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自然条件 红山水库 下游河道 下游河床 河床比降 下游河段 游荡河道 冲淤变化 河槽 河床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方案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齐璞 《中国水利》 2004年第7期34-36,共3页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治理难度很大。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为游荡性河道进一步整治提供了条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采用双岸同时整治,可以形成窄深、归顺、稳定的窄槽宽滩,防止横河、斜河产生。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游荡河道 河道整治 窄槽宽滩 小浪底水库
下载PDF
节点议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一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14,共2页
在天然河道中常存在一些节点 ,节点对河势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实例分析表明 ,在黄河下游 ,不论是游荡性河段还是过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 ,均不能靠节点 (或卡口 )控制河势。节点只是河道这条曲线上的一个点或短段 ,黄河下游按照微... 在天然河道中常存在一些节点 ,节点对河势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实例分析表明 ,在黄河下游 ,不论是游荡性河段还是过渡性河段及弯曲性河段 ,均不能靠节点 (或卡口 )控制河势。节点只是河道这条曲线上的一个点或短段 ,黄河下游按照微弯型整治方案修建的河道整治工程 ,长度现在已接近河道长度的 8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 河道整治 游荡河道 黄河
下载PDF
黄河禹门口—潼关河段湿地保护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志坚 原保平 胡天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4,共2页
禹门口—潼关段黄河干流属典型的游荡性河道,1968年9月开始进行工程治理,目前形成稳定滩区675km2,其中湿地255km2。30多年来,这些湿地发挥了巨大的生态保护效益,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①黄河来水持续减少,湿地范围不断萎缩;②河流污染严... 禹门口—潼关段黄河干流属典型的游荡性河道,1968年9月开始进行工程治理,目前形成稳定滩区675km2,其中湿地255km2。30多年来,这些湿地发挥了巨大的生态保护效益,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①黄河来水持续减少,湿地范围不断萎缩;②河流污染严重,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③农民垦荒,湿地受到严重破坏;④对湿地缺少重视,更缺少管理。为了保护湿地,建议:①将湿地管理纳入河道管理的范畴;②地方政府应建立滩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③加强治污,努力实现污水达标排放;④鼓励农民退耕还湿;⑤适当限制上中游取水,保持河道基本生态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禹门口——潼关河段 湿地保护 游荡河道 河流污染 生态保护 生物多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