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49篇文章
< 1 2 2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及清热祛湿法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67
1
作者 吴仕九 杨运高 +4 位作者 杨钦河 佟丽 刘立 陈江华 陈育尧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1999年第2期65-67,共3页
在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多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造模方法(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 在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多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造模方法(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观察了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对该类模型的治疗作用,认为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小肠吸收功能、抗机体氧化反应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证 中医药疗法 清香散 温病 清热祛湿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病理造型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新华 刘仕昌 +1 位作者 彭胜权 陆乃器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82-186,共5页
本文介绍利用多因素,包括模拟湿热气候环境,过食肥甘及内毒素感染等综合复制的家兔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方法,造型动物出现诸如发热、纳呆、不欲饮水、便软烂或溏、嗜睡懒动、舌苔白腻等表现,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 本文介绍利用多因素,包括模拟湿热气候环境,过食肥甘及内毒素感染等综合复制的家兔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方法,造型动物出现诸如发热、纳呆、不欲饮水、便软烂或溏、嗜睡懒动、舌苔白腻等表现,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中药反证也提供了支持的佐证;实验进而发现模型动物造型后6小时及10小时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单纯用内毒素致热的发热对照组为高(p<0.05),提示温热造型动物内毒素廓清较为缓慢。可见,本实验将为以后研究温病湿热证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病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李士懋新加升降散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3
作者 谭东宇 王叶 杨阳 《现代中医临床》 2016年第6期13-16,共4页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不仅为温病之总方,更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运用此方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历代医家临床运用升降散颇多,其命名、主治、剂型、用法、用...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不仅为温病之总方,更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运用此方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历代医家临床运用升降散颇多,其命名、主治、剂型、用法、用量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新加升降散"是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经多年临床实践的再创新。本文将具体阐明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散 郁热 温病 李士懋 平脉辨证
原文传递
多因素所致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7
4
作者 佟丽 陈江华 +3 位作者 吴仕九 杨运高 杨钦河 刘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同时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并感染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等因素对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混合花环法测定大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数(EC3bRR)和红细胞免疫粘附物(EICR...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同时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并感染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等因素对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酵母菌混合花环法测定大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数(EC3bRR)和红细胞免疫粘附物(EICR)花环数。结果:在多因素作用下,模型大鼠外周血中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数(EC3bRR)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免疫粘附物(EICR)升高。除去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鼠在高脂高糖、高温高湿环境,EC3bRR显著降低和EICR水平均显著降低;将动物给予普通饲料,置于高温高湿环境,EC3bRR显著降低,而EICR水平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C3B受体 湿热证 动物模型 温病
下载PDF
清热利湿法对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吴仕九 杨运高 +4 位作者 杨钦河 佟丽 刘立陈 江华 陈育尧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9年第4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综合因素造模(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给予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该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综合因素造模(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给予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该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造模后体温上升,小肠吸收功能明显下降,红细胞SOD活性下降,MDA 升高,肛门红肿,大便溏泄。经清香散治疗后,上述症状、体征及其他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证的机制可能与改善症状、体征,保护小肠吸收功能,抗机体氧化反应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证 动物模型 清香散 清热利湿 温病
原文传递
中药鲜药的应用与现代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梦溪 吴启南 +3 位作者 乐巍 梁侨丽 谷巍 戴仕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125-3130,共6页
中药鲜药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在温病治疗中使用鲜药较多,一部分鲜药比干药的作用效果更佳、起效更迅速,在温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较少,制约了鲜... 中药鲜药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在温病治疗中使用鲜药较多,一部分鲜药比干药的作用效果更佳、起效更迅速,在温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较少,制约了鲜药制剂的合理设计,剂型改革缺乏依据和指导。通过对中药鲜药应用历史的考证,综述了近年来鲜药在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鲜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鲜药 干药 温病 中医药
原文传递
叶天士《温热论》奠定温病学基础,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指导现代临床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宁 赵进喜 +3 位作者 贾海忠 刘果 梁腾霄 刘轶凡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1565-1568,共4页
《温热论》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阐述温病病因及传变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等温病诊法,可称是温病学学科的奠基之作。《温热论》理论丰富,需要结合临床才能深入领会,其学术思想、辨证方法、用... 《温热论》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阐述温病病因及传变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等温病诊法,可称是温病学学科的奠基之作。《温热论》理论丰富,需要结合临床才能深入领会,其学术思想、辨证方法、用药经验等,不仅对温热病、湿热病有指导意义,对现代临床多种杂病同样有普遍指导意义。深入学习《温热论》,应重视领会其精神内涵,以服务现代临床,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叶天士 温病 卫气营血辨证 临床
下载PDF
象兔“温病阴虚热盛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427-429,共3页
家兔在禁水禁食18小时后,予速尿二度利尿脱水,造成“阴津亏虚”状态,然后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以致“热盛”,从而完成温病阴虚热盛模型的制作。观察家兔实验前后的症状体征,尿量与体重、血清电解质含量、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液流... 家兔在禁水禁食18小时后,予速尿二度利尿脱水,造成“阴津亏虚”状态,然后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以致“热盛”,从而完成温病阴虚热盛模型的制作。观察家兔实验前后的症状体征,尿量与体重、血清电解质含量、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液流变学、血浆LPO含量等变化,确认造模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阴虚热证 动物模型 病因 病理
下载PDF
清瘟败毒饮对内毒素诱发家兔温病气血两燔证的疗效和机理 被引量:30
9
作者 谢恬 凌一揆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4-97,共4页
采用内毒素诱发家兔温病气血两燔证模型,观察了清瘟败毒饮对此模型的疗效,初步阐明了该方的药理作用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具有以下作用:(1)对发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发热曲线降低,最大发热高度均数(△T)较小,体... 采用内毒素诱发家兔温病气血两燔证模型,观察了清瘟败毒饮对此模型的疗效,初步阐明了该方的药理作用及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具有以下作用:(1)对发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发热曲线降低,最大发热高度均数(△T)较小,体温反应指数(TRI_5)也较小,P<0.001。(2)能改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白细胞里先降低后升高现象,并能拮抗血小板降低。(3)能拮抗高粘综合征(血瘀),具有解聚、降粘、稀释血液(凉血化瘀)作用。(4)该方抑制家兔气血两燔证发热效应同时,使血浆中升高的cAMP降低,下降的cGMP升高,具有调整cAMP、cGMP比值的作用。这一结果为阐明"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的本质提供了线索。(5)病理形态学表明,该方具有保护内脏器官、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瘟败毒饮 内毒素 温病
下载PDF
温病“微观血瘀”证治刍议 被引量:20
10
作者 余林中 吴锐 雷载权 《中医研究》 1996年第5期4-6,共3页
本文提出了温病“微观血瘀”的概念。认为温病血瘀,既可表现为宏观血瘀征象,也有微观指标的异常变化,后者相对于前者而存在。并进一步讨论了温病“微观血瘀”的形成机制和诊断意义。在治疗上强调采用“超前”、“截断”措施,早用化... 本文提出了温病“微观血瘀”的概念。认为温病血瘀,既可表现为宏观血瘀征象,也有微观指标的异常变化,后者相对于前者而存在。并进一步讨论了温病“微观血瘀”的形成机制和诊断意义。在治疗上强调采用“超前”、“截断”措施,早用化瘀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瘀血 超微结构 中医药疗法 病机
下载PDF
温病气分证血瘀病理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戴春福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1997年第3期137-138,共2页
为探讨温病气分证是否存在血瘀病变,选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制作家兔气分证动物模型并与正常组相比较,实验组家兔出现高热、渴饮、舌质红、眼结膜充血,BPC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P<0.01),PT及KPTT显著缩短(P<0.01)... 为探讨温病气分证是否存在血瘀病变,选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制作家兔气分证动物模型并与正常组相比较,实验组家兔出现高热、渴饮、舌质红、眼结膜充血,BPC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升高(P<0.01),PT及KPTT显著缩短(P<0.01),TXB_2明显升高(P<O.01),6-Keto-PGF_(1a)显著降低(P<O.01),脏器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见瘀血、出血、微血栓形成及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提示实验组家兔出现急性感染性DIC,相当于血瘀病变,表明血瘀是气分证的一个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病理学 气分病 血瘀 疾病模型
下载PDF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被引量:25
12
作者 邓铁涛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共3页
近几个月来,我国广东省、北京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先后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的局部流行。目前对本病的认识和控制尚在研究和探索之中,但在医务人员的努力下,现在发病人数日趋下降,本病已得到有效的遏制。在这一阶段中,中医学也发挥了... 近几个月来,我国广东省、北京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区先后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的局部流行。目前对本病的认识和控制尚在研究和探索之中,但在医务人员的努力下,现在发病人数日趋下降,本病已得到有效的遏制。在这一阶段中,中医学也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摸索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甚至引起了WHO有关专家的关注。我刊从2003年第6期起不定期开辟“非典防治”专栏,向广大读者介绍有关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以及防治方法,特邀部分中医药专家以及在最前线的中医临床工作者为我刊撰写有关非典型肺炎防治方面的文章,以冀从中医学的角度探索本病,及时总结对本病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病情使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诊治的经验体会。希望对本刊读者认识非典型肺炎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肺炎 温病 春温 中药疗法 传染病 新出现
下载PDF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观察 被引量:21
13
作者 阎翔 郭明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 ,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 ,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 ,与正常组... 目的 :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 ,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 ,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 ,与正常组及脾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湿重于热组和湿热组固有层均出现炎症、充血及水肿 ,前者水肿更甚 ,后者则充血明显。结论 :舌的病理改变 ,可能是湿热证型中舌苔变化的病理基础 ,并可作为判定湿热轻重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湿热证 动物模型 舌象 病理学
下载PDF
“毒”在温病发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23
14
作者 黄星垣 江育仁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11,共8页
开展有效方药的药效学研究,对阐明和印证中医“证”的病机理论及其证治规律,是近年来在中医药临床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科研方法。这种“以药探理”的科研方法,为深入探讨理法方药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温病 发病
下载PDF
不同造模方法所致“热毒血瘀证”模型家兔血液流变学改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卞慧敏 杨进 +3 位作者 陈德宁 樊海 刘兴旺 俞晶华 《微循环技术杂志(临床与实验)》 1996年第2期99-101,共3页
本文通过金葡菌、大肠杆菌内毒素、地塞米松加内毒素等三种不同的攻毒方法复制了“热毒血瘀证”的动物模型。结果提示三种模型在血凝学指标上均表现为KPTT、PT明显缩短,而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则有不同。金葡菌所造模型表现为明显的高粘状... 本文通过金葡菌、大肠杆菌内毒素、地塞米松加内毒素等三种不同的攻毒方法复制了“热毒血瘀证”的动物模型。结果提示三种模型在血凝学指标上均表现为KPTT、PT明显缩短,而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则有不同。金葡菌所造模型表现为明显的高粘状态,内毒素模型则表现为明显的低粘状态,地塞米松加内毒素模型则改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热毒血瘀证 动物模型 血液流变学 中医研究
下载PDF
凉膈散对家兔内毒素温病模型的解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余林中 吴锐 +2 位作者 黄泳 雷载权 沈映君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6,共3页
本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温病模型,观察凉膈散对该模型动物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凉膈散可减少模型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轻脏器组织病... 本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温病模型,观察凉膈散对该模型动物的解毒作用。结果表明,凉膈散可减少模型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水平,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提示凉膈散可通过多途径发挥解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隔散 温病 解毒作用 凉膈散 内毒素 血清 模型动物 研究 活性 降低
下载PDF
藏象学说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内涵及其在温病辨治中的运用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鸿涛 高思华 +1 位作者 王柳青 莫芳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1-273,共3页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是藏象学说中一个较有特色的理论,通过对表里概念的诠释,试述"肺与大肠相表里"内涵及其在温病治疗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藏象学说 温病 治法
原文传递
温病营热阴伤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9
18
作者 翟玉祥 卞慧敏 +4 位作者 马建 刘学凤 谢卫 万海同 杨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2-44,共3页
采用地塞米松、呋喃苯胺酸及大肠杆菌内毒素联合造模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温病营热阴伤证家兔病理模型,该模型病理过程及症状表现与传统中医理论相关性较高,制作方法简便。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探讨温病营分证的病理实质、治疗机理... 采用地塞米松、呋喃苯胺酸及大肠杆菌内毒素联合造模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温病营热阴伤证家兔病理模型,该模型病理过程及症状表现与传统中医理论相关性较高,制作方法简便。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探讨温病营分证的病理实质、治疗机理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手段,并为辨证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营热阴伤证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从温病论治急性放射损伤 被引量:20
19
作者 冯全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2-403,共2页
认为急性放射损伤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有起病急,传变快,热象偏重,易动血等特点,并认为射线属外感热邪,与中医温病病因特征类似,具有直中脏腑,易损伤气血、耗损肾精之重要特点,而肾精耗损为病变的中心,也是导致辐射远后期癌变等效应的重要... 认为急性放射损伤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有起病急,传变快,热象偏重,易动血等特点,并认为射线属外感热邪,与中医温病病因特征类似,具有直中脏腑,易损伤气血、耗损肾精之重要特点,而肾精耗损为病变的中心,也是导致辐射远后期癌变等效应的重要因素。当前急性放射损伤的治疗以补益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阴生津等为主,现结合温病认识和临床实践,以补肾填精为主,且根据照射情况,辅以补益气血、清解热毒,进行系列抗急性辐射损伤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病 温病 防治 补肾填精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三仁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浆内毒素廓清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常淑枫 萧照岑 +1 位作者 陈爽白 郭义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1-23,共3页
目的 :探讨三仁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浆内毒素的廓清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 ,通过对内毒素 (ET)、小肠D -木糖吸收率、便常规、大便菌群涂片、谷丙转氨酶 (GPT)、血清总蛋白 (TP)、血清白蛋白... 目的 :探讨三仁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浆内毒素的廓清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 ,复制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 ,通过对内毒素 (ET)、小肠D -木糖吸收率、便常规、大便菌群涂片、谷丙转氨酶 (GPT)、血清总蛋白 (TP)、血清白蛋白 (ALB)、血清球蛋白(GLB)等指标的检测和病理观察。结果 :动物造模后出现发热、倦怠、纳呆、嗜睡、不欲饮、大便溏泻、尿少、舌苔腻等湿热证候。同时血浆ET、血清GPT、GLB升高 ,ALB、TP降低 ,大便常规异常 ,大便菌群涂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病理观察 :大体可见胃肠充气 ,管壁变薄 ,肝脾肿大充血 ,舌苔腻。镜下可见 :舌上皮细胞角化增厚 ,形成球状突起 ;胃肠道有肿胀、充血、渗出及炎细胞浸润 ;肝细胞浊肿、变性、坏死、淤血 ;脾红髓充血 ,扩大。经用三仁汤治疗后症状渐趋好转 ,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而模型组则症状加重甚至死亡。结论 :三仁汤对湿热证血浆内毒素的廓清作用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抑制细菌繁殖 ,使细菌释放内毒素的总量降低 ;恢复肠道粘膜屏障功能 ,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入血 ;恢复肠道正常菌群保护屏障 ,减少内毒素肠源性入血 ;加快肝脏功能恢复 ,缓解肝脏损害 ,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仁汤 温病 湿热证 大鼠 血浆 内毒素 廓清作用机制 研究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