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民族关系理论体系 被引量:43
1
作者 金炳镐 青觉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9-34,共6页
本文认为,与民族关系诸方面相关的理论构成了民族关系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容丰富、系统,架构严谨、完整。本文概述了民族关系理论体系的主要纲目。
关键词 民族关系 理论体系 民族实体 民族交往 民族矛盾 中国 调控机制
下载PDF
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56
2
作者 马瑞雪 李建军 +1 位作者 周普元 李蕾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6,共12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层级递进的关系结构,交往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交流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交融是零距离、入心的交往交流。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层级递进的关系结构,交往是初步、基础的交流交融;交流是较深层、正向的交往交融;交融是零距离、入心的交往交流。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势,是社会和谐共存的必然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要多讲共性,多讲包容,多讲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 民族交流 民族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民族认同发生论 被引量:38
3
作者 王希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1-36,共6页
民族认同发生论王希恩一、民族认同发生的前提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构成,指的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人们都在一定的民族共同体内生活,自呱呱坠地时起就不断受到自己族体文化的熏染,形成为自己族体所制约的... 民族认同发生论王希恩一、民族认同发生的前提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构成,指的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人们都在一定的民族共同体内生活,自呱呱坠地时起就不断受到自己族体文化的熏染,形成为自己族体所制约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当人们未与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民族交往 民族共同体 民族认同感 民族形成 种族认同 国家认同 族体 纵向延伸 血缘认同
下载PDF
从文化涵化视角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45
4
作者 杜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56,共6页
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述关系最密切的文化理论是文化涵化理论。从文化涵化理论视角来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和方针既符合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也适合中国国情。从民族交往到民族交流,再到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不断提升... 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述关系最密切的文化理论是文化涵化理论。从文化涵化理论视角来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和方针既符合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也适合中国国情。从民族交往到民族交流,再到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不断提升和深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有机团结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各民族、各地区,体现在历史上,更体现在当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涵化 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 民族交流 民族交融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40
5
作者 卢成观 李文勇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8,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为我们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启迪。以“共同体”的相关阐述为视角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能够进一步认识其所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为我们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启迪。以“共同体”的相关阐述为视角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能够进一步认识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理论基质,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现实的巨大实践价值,创新了以发展共享构建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责任共担建设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情感共鸣创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建铸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智慧新方案,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体 民族文化 民族交往
下载PDF
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戎 马雪峰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5-175,共41页
自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以来,在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和许多行业的大量投资吸引了大量来自东部和邻近农村的流动人员.我国西部是少数族群聚居区,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相互协作的广阔空间,也存在发展机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相... 自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以来,在西部省区基础设施和许多行业的大量投资吸引了大量来自东部和邻近农村的流动人员.我国西部是少数族群聚居区,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相互协作的广阔空间,也存在发展机会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相互竞争关系.为了调查和分析近年来西部的人口流动及其对当地族群关系的影响,我们在西部六个重要城市开展了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 本文以这次问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西部大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就业状况、收入与消费情况以及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这些量化分析的研究成果,将便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口流动对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族际交往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流动人口 民族交往
原文传递
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被引量:26
7
作者 马戎 旦增伦珠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4-171,共48页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城镇的开发项目和服务业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来自东部和中部的汉族地区,这些流动人口为西部城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动力,但同时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一定的...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城镇的开发项目和服务业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来自东部和中部的汉族地区,这些流动人口为西部城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动力,但同时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加之具有不同的民族身份与文化习俗,在与本地人的互动中又增加了民族、宗教等复杂因素。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流动人口,本文即是作者2005年在拉萨城区开展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对拉萨流动人口的基本人口、经济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同时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 流动人口 民族交往
原文传递
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 被引量:16
8
作者 胡传志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2-83,共12页
在南北分治、民族对立的背景下,南宋使金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的创作不仅表现了他们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还反映了沦陷区遗民的生活及心态、异族政权及文化,表现了使金宋人面对北宋故国、遗民及异族文化... 在南北分治、民族对立的背景下,南宋使金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的创作不仅表现了他们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还反映了沦陷区遗民的生活及心态、异族政权及文化,表现了使金宋人面对北宋故国、遗民及异族文化时的屈辱而无奈、自卑又自尊的敏感心理。使金创作在题材和艺术上亦有其独到之处,是南宋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时期 使金文人 文学创作 敏感心态 沦陷区遗民 思想感情 民族交往 异常心态
原文传递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代洪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39,共9页
交往和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横纵相连的经纬线,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其内在逻辑与思想意蕴,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交往”及其作用做出了科学阐述。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类... 交往和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横纵相连的经纬线,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其内在逻辑与思想意蕴,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交往”及其作用做出了科学阐述。马克思认为,交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类社会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亦是交往的历史。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交往的必然结果。以马克思交往理论来透视民族交往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交往性”形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性”生成,进而在多元民族交往中涵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民族交往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我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及其促进——以“一带一路”为背景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大卫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共4页
"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应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挥地缘优势,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促进文化交往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完善制度,推动各民... "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应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挥地缘优势,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促进文化交往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完善制度,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民族交往 民族交流 民族交融
下载PDF
民族关系构成方式——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一 被引量:18
11
作者 金炳镐 严庆 杨成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共9页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构成方式。民族交往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族际关系的协调,即指民族联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也就是民族生存和民族发展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 民族交往 民族关系 构成方式
下载PDF
民族交往与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唐志君 覃小林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28,共7页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与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多民族国家,民族交往结果表现为由不同层次社会要素构成的不同性状的社会结构。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法完善的过程性特征以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嵌入失衡呈显性... 民族交往是民族生存与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多民族国家,民族交往结果表现为由不同层次社会要素构成的不同性状的社会结构。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法完善的过程性特征以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嵌入失衡呈显性常态。探索互补、竞争、互利、互助的经济交往方式,建立族际政治民主与族际政治整合有机统一的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共同繁荣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方法及体制,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民族交往 嵌入式社会结构
下载PDF
广西民族交往心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秋洪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31,共13页
本文以对广西7县市的调查事实为依据,运用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方法和计算机统计技术,分析了广西各民族的民族交往态度,以及制约他们民族意识和交往态度的有关因素。研究指出:①广西各民族仍然存在明显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 本文以对广西7县市的调查事实为依据,运用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方法和计算机统计技术,分析了广西各民族的民族交往态度,以及制约他们民族意识和交往态度的有关因素。研究指出:①广西各民族仍然存在明显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并不表现为狭隘的排他意识或戒备心理;②广西各民族之间存在普遍的信任感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愿望。互相之间持较高的宽容和理解态度;汉族和壮族的宽容与理解程度尤其明显。他们在若干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趋同倾向;③汉族在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④共同利益和共同地缘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超越民族情感,成为支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基本准则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广西各民族 民族心理 被访者 民族意识 民族交往 汉族 民族自我意识 壮族 广西地区
原文传递
民族刻板印象:形成途径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4
作者 党宝宝 高承海 万明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206,共5页
民族刻板印象是影响民族交往和族群互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衡量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心理指标。民族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社会分类过程,并形成于直接或间接的民族接触中和文艺作品、社会媒体报道、新闻杂志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同时... 民族刻板印象是影响民族交往和族群互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衡量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心理指标。民族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社会分类过程,并形成于直接或间接的民族接触中和文艺作品、社会媒体报道、新闻杂志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于个体对同伴、父母亲以及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自身在民族交往过程当中的体验,"独立、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和居住环境加剧其产生。影响民族刻板印象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民族认同、民族接触、民族本质论信念、多元文化主义和族群竞争等。最后小结了民族刻板印象的弱化策略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刻板印象 接触 社会分类 民族交往
原文传递
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 被引量:12
15
作者 唐鸣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45,共4页
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 ,是指在全部历史发展进程和整个社会结构中决定民族矛盾得以产生、发展的最深层的“终极原因” ,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中 ,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之中。民族矛盾的一般原因 ,是指各种... 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 ,是指在全部历史发展进程和整个社会结构中决定民族矛盾得以产生、发展的最深层的“终极原因” ,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中 ,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之中。民族矛盾的一般原因 ,是指各种各样民族矛盾所共有的原因 ,包括民族差异、民族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矛盾 民族差异 民族交往 民族利益
下载PDF
族际交往中的“石榴籽效应”——个体特征、网络结构与社会效应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小弦 李晓光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0,138,共2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族际交往途径,在理论上分析了族际交往意愿的决定因素、梯度差异、行为结果和社会效应,并采用中国西部社会变迁调查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族际交往途径,在理论上分析了族际交往意愿的决定因素、梯度差异、行为结果和社会效应,并采用中国西部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族际交往的决定因素来看,跨民族交往能力和现代性水平深刻影响着族际交往意愿;第二,从族际交往的行为结果来看,族际交往意愿直接形塑人们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社会资本存量;第三,从族际交往的社会效应来看,族际交往显著影响个体的社会信任水平和国家认同程度。这些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包括未来民族政策中需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和民族语言推广,加速乡村振兴和现代化进程,在民族地区优化社会资本、提升社会信任和增强国家认同,以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往 社会资本 信任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加强民族交往 和谐民族关系 被引量:12
17
作者 魏国红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7,共5页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基础,没有民族间的交往就很难涉及民族关系,所以民族交往的程度和结果决定着民族关系的呈现态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取决于民族间交往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增进民族间的交往是和谐民族...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基础,没有民族间的交往就很难涉及民族关系,所以民族交往的程度和结果决定着民族关系的呈现态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取决于民族间交往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增进民族间的交往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 民族关系 交往心态
原文传递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民族交融——基于中、东部地区穆斯林群体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吉和 范才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30,共5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中、东部地区城市,改变了城市民族结构,为各民族广泛接触提供了条件。流动人口收入增加,改善了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一些流动人口在家乡创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流...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中、东部地区城市,改变了城市民族结构,为各民族广泛接触提供了条件。流动人口收入增加,改善了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一些流动人口在家乡创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成为展示城市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随着民族交往不断深入,民族之间了解增多,民族偏见与歧视逐渐减少,有利于民族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 穆斯林 城市 民族交往 民族交融 民族关系
下载PDF
对文人入幕与盛唐高岑边塞诗几个问题的考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戴伟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1-40,共10页
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为文学创作的实绩所证明了的。它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文人入边幕,因而有机会走向边地绝域,领略边地的战斗风采和奇异风光。像岑参便是这方面的代表诗人。对于文人入幕在盛唐的情形,学界尚未做过很细致的分... 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为文学创作的实绩所证明了的。它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是文人入边幕,因而有机会走向边地绝域,领略边地的战斗风采和奇异风光。像岑参便是这方面的代表诗人。对于文人入幕在盛唐的情形,学界尚未做过很细致的分析,一般人都认为盛唐时代知识分子赴边是一种普遍的时代风气,“在盛唐时代,由于国势强盛,交通便利,与边境各少数民族交往的密切,特别是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欲求仕进,每遇战事常常把投笔从戎作为‘蹑级进身’之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边塞诗 文人 知识分子 盛唐时代 文学创作 时代风气 交通便利 民族交往
原文传递
费孝通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延中 《社会发展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44-54,M0003,共12页
1988年8月22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一次著名讲座。他的演讲稿在次年由《北京大学学报》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题发表,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开展产... 1988年8月22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一次著名讲座。他的演讲稿在次年由《北京大学学报》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题发表,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连开(1992)认为这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开辟了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周星(1990)认为,这为认识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该文发表30多年来,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主要从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民族观、国家观、认同观的角度进行进一步阐发,并在“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历史性进展的背景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 民族学家 民族交往 认知工具 纲要性 香港中文大学 陈连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