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9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5
1
作者 孙康 姜长明 +5 位作者 吕德成 张维国 王霞 毛建民 曹国英 黄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728-731,共4页
以96只SD大鼠全椎板(L_(1~2))切除为实验模型,研究了高分子纤维(HUcMC)、透明质酸钠(SHA)、游离脂肪(FF)在预防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粘连中的作用。通过肉眼、光镜、电镜观察,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增强MR... 以96只SD大鼠全椎板(L_(1~2))切除为实验模型,研究了高分子纤维(HUcMC)、透明质酸钠(SHA)、游离脂肪(FF)在预防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粘连中的作用。通过肉眼、光镜、电镜观察,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增强MRI扫描,结果显示:椎板切除后硬膜周围纤维化的高峰在术后8周内。HUCMC生物相容性好、能降解、可吸收、药物局部存留时间长、覆盖均匀、作用完善、可起到三维的遮挡保护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椎板切除后硬膜周围的纤维化与粘连。SHA早期防止纤维化与粘连有一定作用,晚期作用不明显。FF虽然可防止硬膜周围纤维化与粘连,但感染率高,脂肪萎缩与坏死严重,晚期几乎均不同程度向椎管内嵌入,甚至造成脊髓和神经根受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硬脊膜 粘连 纤维化 游离脂肪移植
原文传递
血肿在硬膜外瘢痕粘连形成中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73
2
作者 王欢 郝立波 王海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1-163,I003,共4页
目的:为减少术后硬膜外神经根瘢痕粘连,研究血肿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兔25只行L3、L5、L7间隔三处的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置管生理盐水冲洗72小时,另二处分别为单纯引流和空白对照。术后3天、2、4、8、12... 目的:为减少术后硬膜外神经根瘢痕粘连,研究血肿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兔25只行L3、L5、L7间隔三处的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置管生理盐水冲洗72小时,另二处分别为单纯引流和空白对照。术后3天、2、4、8、12周取材,观察硬膜外瘢痕形成过程。结果:三组均有瘢痕形成。单纯引流与空白对照组均有血肿形成,并被致密瘢痕取代。冲洗组无血液成分存在,局部有纤维蛋白构成的疏松网状结构,并在2周后形成疏松瘢痕组织,其粘连程度较轻。硬膜外的碎骨屑有促进瘢痕形成的作用。结论:手术创伤所致的炎性渗出是瘢痕形成的关键因素,血肿只加重了瘢痕的致密程度。减少神经根的创伤炎症反应,可减少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腔 瘢痕 粘连 血肿 切除术
全文增补中
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张丙磊 王道谦 +2 位作者 崔秀珍 任守松 张培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7-139,共3页
作者在4个平面间隔切除11只山羊的椎板,分别用硅胶膜、自体游离脂肪片、带蒂肌肉瓣覆盖硬脊膜,一处平面作空白对照。术后4个月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硅胶膜后方有少许瘢痕组织增生,间质中有炎细胞灶状浸润,硅胶膜与硬膜囊无瘢... 作者在4个平面间隔切除11只山羊的椎板,分别用硅胶膜、自体游离脂肪片、带蒂肌肉瓣覆盖硬脊膜,一处平面作空白对照。术后4个月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硅胶膜后方有少许瘢痕组织增生,间质中有炎细胞灶状浸润,硅胶膜与硬膜囊无瘢痕形成,新形成的椎管后壁光滑,硬膜囊无受压;脂肪片被纤维组织取代,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轻微,形成菲薄之纤维膜,与硬脊膜容易分离;带蒂肌肉瓣周围形成较多瘢痕与硬脊膜粘连重,肌肉瓣已完全纤维化,空白组形成瘢痕最多,与硬脊膜粘连最重。术后硬膜囊矢状径以硅胶膜组最大,脂肪片组次之,带蒂肌肉瓣组再次之,空白组最小。作者认为,硅胶膜与脂肪片能明显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纤维瘢痕粘连对硬膜囊的压迫,在支架诱导作用方面,硅胶膜优于脂肪片,在生物相容性方面脂肪片优于硅胶膜。带蒂肌肉瓣优于对照组,但不及前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硬脊膜 瘢痕粘连
原文传递
防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秋根 项耀钧 +5 位作者 侯春林 吴岳嵩 杨锡铭 顾雄华 徐卫东 康一凡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08-410,共3页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术后防止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几种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48只SD大鼠制作硬膜外损伤模型,在损伤的硬膜表面涂布透明质酸钠、自体游离脂肪、几丁糖、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8、12周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并测定...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术后防止硬膜外瘢痕粘连的几种物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48只SD大鼠制作硬膜外损伤模型,在损伤的硬膜表面涂布透明质酸钠、自体游离脂肪、几丁糖、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8、12周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并测定胶原纤维含量。椎板切除术中临床上用不同防粘连方法共188例。分3组,即A组硬膜外未做任何防粘连处理共15例。B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以防粘连共64例。C组为硬膜外涂布几丁糖的同时加自体硬膜外带血供脂肪覆盖共109例。术后半年进行功能评定和MRI检查。结果:生理盐水组大鼠硬膜外瘢痕自第4周开始形成,于第8周达高峰,12周时开始软化、收缩。透明质酸钠与几丁糖预防瘢痕形成均有明显效果,其中几丁糖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组织相容性自体游离脂肪最好,其次是几丁糖、透明质酸钠。临床结果C组为最佳防粘连方法,B组其次,A组明显差于上述两组。结论:几丁糖对硬膜外周围的瘢痕形成、粘连有明显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硬膜外粘连 预防 几丁糖 瘢痕
原文传递
颈3椎板切除单开门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50
5
作者 张为 陈百成 +4 位作者 申勇 董玉昌 丁文元 李宝俊 姚晓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44-548,共5页
目的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探讨C3切除、C4~7成形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是否相对于传统的椎板成形术能有效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接受C3椎板切除的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4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 目的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探讨C3切除、C4~7成形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是否相对于传统的椎板成形术能有效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接受C3椎板切除的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4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7个月);同期接受传统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12~4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59.2%±11.3%,B组患者为60.1%±1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2.7%,B组为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1%±1.6%,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4%±3.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4.6°±4.0°,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1.6°±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3椎板切除的椎板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以维持颈半棘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的破坏,从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原文传递
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与开放半椎板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6
6
作者 孙凤龙 梁庆晨 +6 位作者 王宏庆 刘祖耀 李富 董婕 刁文博 闫明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55-765,共11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与开放半椎板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共32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32例(微创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38~76岁,平均(58.47±7.51)岁...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与开放半椎板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共32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经皮内镜下椎板减压术32例(微创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38~76岁,平均(58.47±7.51)岁.选取同期匹配的采用开放半椎板减压手术29例作为对照(开放组),男11例,女18例;年龄38~75岁,平均(57.17±9.99)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硬膜囊横断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A)、椎间隙腹侧高度(ventral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VH)、椎间隙背侧高度(dorsal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DH)和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27个月,平均(19.2±2.95)个月.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60.88±6.49)min,开放组为(52.07±9.45)min(t=4.277,P=0.000);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平均(55.63±10.14)ml,开放组为(78.79±12.58)ml(t=7.952,P=0.000);微创组切口长度平均(23.31±4.56)mm,开放组为(82.59±7.66)mm(t=12.047,P=0.000);微创组卧床时间平均(21.97±6.42)h,开放组为(78.79± 12.58)h(t=12.047,P=0.000);微创组住院时间平均(8.53±2.75)d,开放组为(11.34±3.12)d(t=3.745,P=0.00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微创组VAS评分平均(1.06±0.56)分,开放组为(1.14±0.74)分(t=0.469,P=0.634);微创组ROM平均5.66°±1.12°,开放组为5.56°±1.13°(t=0.140,P=0.710);微创组VH平均(14.75±2.81)mm,开放组为(14.44± 2.89)mm(t=0.181,P=0.672);微创组DH平均(6.30±0.83)mm,开放组为(6.19±0.90)mm(t=0.282,P=0.59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微创组ODI平均为13.25%±1.08%,开放组为14.28%±2.10%(t=5.911,P=0.018);微创组DSCA平均为(108.56±8.69)mm^2,开放组为(117.28±11.09)mm^2(t=11.774,P=0.001);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 切除术 电视辅助外科手 外科手 微创性
原文传递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黄德清 丁吉元 +2 位作者 曹永成 左金良 张云昌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8-291,共4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有效材料和方法。方法56只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切除L5椎板后造成12mm×5mm硬脊膜裸露区,A组不用任何间置物覆盖,B组充填质量分数为2%的透明质酸钠,C组用酒精保存的异体硬...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有效材料和方法。方法56只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切除L5椎板后造成12mm×5mm硬脊膜裸露区,A组不用任何间置物覆盖,B组充填质量分数为2%的透明质酸钠,C组用酒精保存的异体硬脊膜覆盖,D组用透明质酸钠充填后再用硬脊膜覆盖。术后2、4、8、12周进行肉眼及光镜观察,8周还行硬膜外粘连等级评定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A组硬膜外形成致密粘连,B、C组部分粘连,D组无明显粘连。结论保存硬脊膜与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为预防椎管内粘连最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硬膜外粘连 管狭窄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聚乳酸薄板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纤维瘢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赵建华 王民刚 +2 位作者 蒋祖言 王远亮 彭学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6期254-257,共4页
以60只家兔全椎板(L3,L5)切除为实验模型,研究了自制的聚乳酸薄板、明胶海绵在预防硬膜外纤维瘢痕粘连中的作用。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聚乳酸薄板生物相容性好,能降解,可吸收,局部存留时间长,能有效地防止椎板... 以60只家兔全椎板(L3,L5)切除为实验模型,研究了自制的聚乳酸薄板、明胶海绵在预防硬膜外纤维瘢痕粘连中的作用。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聚乳酸薄板生物相容性好,能降解,可吸收,局部存留时间长,能有效地防止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纤维瘢痕粘连;明胶海绵早期防止纤维瘢痕粘连有一定作用,晚期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硬脊膜 瘢痕 粘连 聚乳酸
下载PDF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梁裕 张云海 龚耀成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53-355,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非甾类消炎药双氯芬酸钠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 45只新西兰大白兔L5 全椎板切除实验模型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大剂量和小剂量用药组。通过粘连韧度、组织学、电镜观察和增强MRI扫...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非甾类消炎药双氯芬酸钠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 45只新西兰大白兔L5 全椎板切除实验模型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大剂量和小剂量用药组。通过粘连韧度、组织学、电镜观察和增强MRI扫描等手段 ,检测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影响。 结果 大剂量组 (10mg·kg 1 ·d 1 )和小剂量组(5mg·kg 1 ·d 1 )硬膜外瘢痕形成较对照组 (未用药 )少 ,创伤后炎性反应抑制明显 ;大剂量药物较小剂量药物作用更强 ,但两组间副作用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硬膜 瘢痕 非甾类消炎药 预防
原文传递
开放手术与脊柱内镜下行椎板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孙凤龙 李军 +6 位作者 梁庆晨 王宏庆 刘祖耀 李富 董婕 刁文博 闫明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805-811,共7页
背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脊柱内镜技术优势进行椎板减压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行椎板减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手术... 背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脊柱内镜技术优势进行椎板减压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行椎板减压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8例,其中32例行传统半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为开放组,46例行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手术为内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切口长度、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相比于传统半椎板切开减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满足减压要求基础上,对腰椎稳定性破坏较少,更有效的保留了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 内窥镜 切除术
下载PDF
腰椎手术后硬膜外腔瘢痕预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陆少磊 黄公怡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8-244,共7页
目的比较腰椎手术后硬膜外放置明胶海绵、几丁糖和高分子量的透明质酸钠 (sodium hyaluronate,HA)对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96只 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四组,每组 24只。一组为对照组,其它三组分别于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和... 目的比较腰椎手术后硬膜外放置明胶海绵、几丁糖和高分子量的透明质酸钠 (sodium hyaluronate,HA)对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96只 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四组,每组 24只。一组为对照组,其它三组分别于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和椎间盘破坏术关闭切口前在硬膜外腔放置明胶海绵、几丁糖和高分子量 HA。分别在术后第 2、 4、 8、 12周时,每组各取 6只大鼠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切片 (HE、 VG和免疫组化染色 )和透射电镜观察。对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多少和椎管的大小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检测对照组和高分子量 HA组大鼠脑脊液中的 HA浓度。结果几丁糖和高分子量 HA组的硬膜外瘢痕比其它各组显著减少 (P< 0.05);椎管的大小在各组各时段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在各组各时段均可见到纤维环的环状纤维未能修复椎间盘手术带来的连续性中断。所有脑脊液标本中 HA浓度最高的 2例在 2周时的 HA组。结论几丁糖和高分子量 HA能减少后路腰椎间盘术后的硬膜外瘢痕的形成;评价材料对硬膜外瘢痕影响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对椎间盘破口愈合的影响;在硬膜外腔放置各种材料时应考虑到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间盘切除术 硬膜外腔瘢痕 预防
原文传递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30
12
作者 蒋电明 权正学 +4 位作者 黄伟 欧云生 倪卫东 梁熙 孟纯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 ide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在防止椎管内瘢痕粘连及重建椎管后部结构中的作用。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治...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 ide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在防止椎管内瘢痕粘连及重建椎管后部结构中的作用。方法2003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治疗椎板切除术后椎板缺损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48-76岁,平均59岁。椎管狭窄11例,椎管狭窄伴脊椎滑脱7例,椎间盘突出3例,脊柱肿瘤2例。病变节段:C5、6、L1及L2各1例,L4、55例,L4-S19例,L5、S16例。20例使用1个人工椎板,3例使用2个人工椎板。结果术后1例伤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22例伤口期愈合。23例均获5-24个月随访。1例L4、5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因术中过度牵拉造成术后神经根损害症状加重,其余患者腰腿痛症状均缓解,无明显排斥反应。CT检查示椎管扩大;MRI示椎管内瘢痕形成及粘连均不明显;CT及三维重建示术后3-6个月人工椎板与受体骨接触界面模糊,间隙消失。结论新型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板,可有效防止外源性瘢痕压迫神经根及硬膜囊,有效恢复椎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人工 切除术
下载PDF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年以上随访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2
13
作者 郭继东 侯树勋 +4 位作者 李利 史亚民 吴闻文 王华东 商卫林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通过对143例获得10年以上长期随访的单节段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随访时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并判断不同年龄段患者,不同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患者的随访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143例... 目的:通过对143例获得10年以上长期随访的单节段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随访时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并判断不同年龄段患者,不同椎间盘突出严重程度患者的随访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1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时间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其中男80例,女63例;患者手术时年龄18~66岁,平均37.85岁;随访时间10~15年,平均12.7年。按照手术时年龄将患者分为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3组分别进行疗效评价;所有获得随访的患者中87例收集到了术前的CT扫描结果,根据CT测量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将87例患者分为Ⅰ、Ⅱ、Ⅲ度共3组进行疗效评价。2011年对所有患者行末次随访,选择JOA评分和ODI指数评价其总体手术效果和各组间疗效有无差异,使用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①143例患者术前JOA评分为5.11±2.02,末次随访为12.51±2.35;术前ODI评分为33.98±7.42,末次随访为13.39±6.79,末次随访时JOA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达到了83.2%(119/143),复发率为6.3%。②30岁以下组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椎间盘突出Ⅲ度的患者术后JOA和ODI评分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长期随访证实单节段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远期疗效良好,复发率低,是多数该病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法;②青年患者(30岁以下)施行该手术后部分患者51%(19/37)会有经常出现的腰背痛;③椎间盘突出程度严重的患者行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远期疗效差于相对轻度突出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盘移位 切除术 间盘切除术 随访研究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硬脊膜粘连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樊天佑 侯筱魁 黄河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兔 5 7只 ,行L2、L5椎板切除 ,114个节段分 3组 ,分别植入不同材料 :分子量 1 0× 10 6透明质酸钠组 ;分子量 1 5× 10 6透明质酸钠组 ;生理... 目的 :比较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兔 5 7只 ,行L2、L5椎板切除 ,114个节段分 3组 ,分别植入不同材料 :分子量 1 0× 10 6透明质酸钠组 ;分子量 1 5× 10 6透明质酸钠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 2、4、6、8周处死动物取材 ,分别作图像分析和生化定量检查。结果 :分子量 1 0× 10 6透明质酸钠虽有抗炎和预防粘连的部分作用 ,但不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渗出和减少瘢痕的形成 ,而分子量为 1 5×10 6透明质酸钠不仅具有抗炎作用 ,而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渗出 ,促进组织修复 ,减少瘢痕形成。结论 :两种透明质酸钠均具有预防术后硬膜外粘连作用 ,但以分子量 1 5×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硬脊膜粘连 预防 透明质酸钠 分子量
下载PDF
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随访观察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庆明 雍宜民 沈惠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分析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远期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10年以上行椎板切除术的病人102例。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术后改善率,对术前下肢痛时间、年龄、是否合并间盘突出、椎板切除个数、术前JOA评分、患者职业等进... 目的:分析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远期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随访10年以上行椎板切除术的病人102例。应用JOA评分标准计算术后改善率,对术前下肢痛时间、年龄、是否合并间盘突出、椎板切除个数、术前JOA评分、患者职业等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0年优良率73.52%。改善率与术前腰腿痛持续时间及是否合并椎间盘突出有显著性相关,年龄、椎板切除个数、术前JOA评分、患者职业等与改善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椎板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式,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大部分病人可以得到较好的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管狭窄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几丁糖防硬膜外粘连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秋根 项耀钧 +5 位作者 侯春林 吴岳嵩 杨锡铭 顾雄华 徐卫东 康一凡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几种防瘢痕粘连物质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48只SD大鼠制作硬膜外周围粘连模型,在损伤的硬膜表面涂布透明质酸钠、自体游离脂肪、几丁糖、生理盐水,分别于4、8、1... 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几种防瘢痕粘连物质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48只SD大鼠制作硬膜外周围粘连模型,在损伤的硬膜表面涂布透明质酸钠、自体游离脂肪、几丁糖、生理盐水,分别于4、8、12周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并测定胶原纤维含量。SPR术后临床上用不同防粘连方法共216例。分4组即A组硬膜外未作任何防粘连措施15例;B组硬膜外涂布几丁糖作防粘连64例;C组为硬膜外涂布几丁糖的同时加自体硬膜外带血供脂肪覆盖109例;D组硬膜外涂布透明质酸钠作防粘连28例。术后半年进行功能评定和MRI检查。结果生理盐水组大鼠硬膜外瘢痕自第4周开始形成,于第8周达高峰,12周时开始软化、收缩。透明质酸钠与几丁糖预防瘢痕形成均有明显效果,其中几丁糖明显优于透明质酸钠。组织相容性自体游离脂肪最好,其次是几丁糖,透明质酸钠。临床结果C组为最佳防粘连方法,其他依次为B组、D组、A组。结论几丁糖对硬膜外周围瘢痕形成、粘连有明显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几丁糖 硬膜外粘连 预防
原文传递
纤维蛋白凝胶预防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戎利民 蔡道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13-14,共2页
探讨纤维蛋白凝胶对脊柱外科术后硬膜外疤痕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2 4只新西白兔 ,行L4 、L5全椎板切除并去除硬膜外脂肪 ,在硬膜外分别覆盖纤维蛋白凝胶、游离脂肪瓣 ,并设立空白对照 ,术后 1个月和 3个月分批处死动物 ,取出手术段脊... 探讨纤维蛋白凝胶对脊柱外科术后硬膜外疤痕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2 4只新西白兔 ,行L4 、L5全椎板切除并去除硬膜外脂肪 ,在硬膜外分别覆盖纤维蛋白凝胶、游离脂肪瓣 ,并设立空白对照 ,术后 1个月和 3个月分批处死动物 ,取出手术段脊柱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研究。结果 :术后 3个月 ,纤维蛋白凝胶组的硬膜外疤痕组织少 ,疤痕与硬膜间仅有少量散在粘连。游离脂肪移植组 ,移植的脂肪块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 ,硬膜囊前后均有粘连。空白对照组有较厚的疤痕增生 ,硬膜囊周围的粘连最为明显。结论 :纤维蛋白凝胶能减少实验动物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疤痕形成和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硬膜 粘连 纤维蛋白凝胶 预防
下载PDF
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杨宝林 张绍东 +2 位作者 王小虎 刘磊 吴小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 单开门管扩大成形 切除术 轴性症状
下载PDF
颈椎椎管内肿瘤术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谢京城 王振宇 +3 位作者 马长城 李振东 刘彬 陈晓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7年的82例颈椎管内肿瘤。对手术方式、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医学影像进行复习,通过手术后随访评价患者脊柱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82次后路手术按手术方...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7年的82例颈椎管内肿瘤。对手术方式、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医学影像进行复习,通过手术后随访评价患者脊柱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82次后路手术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51例;B组:经半椎板切除入路31例。患者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至14年,颈椎不稳定发生率A组12%、B组3%,A组高于B组(P〈0.05)。A组颈椎曲度恶化发生率为18%、B组为6%,B组小于A组(P〈0.05)。颈椎总活动度变化,A组手术后颈椎运动范围减小17%,B组手术后颈椎运动范围无改变(P〈0.05)。远期临床效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椎管内肿瘤,常规椎板切除及半椎板两种术式均可导致颈椎生物力学的变化。半椎板入路对颈椎生理曲度及运动度影响小,手术后不稳定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切除术 显微外科手 脊柱稳定性
原文传递
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被引量:29
20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3 位作者 田永昊 郑燕平 王磊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84-989,共6页
目的比较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5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或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患者资料。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 目的比较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5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或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患者资料。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组(简称棘突劈开组)及传统腰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组(简称椎板切除组)。棘突劈开组共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9-71岁,平均59.4岁。椎板切除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52-69岁,平均61.1岁。术后第3天行血肌酸激酶测定。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ion,JOA)腰痛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作为手术前后主、客观评分标准。术后6个月CT扫描评价棘突愈合情况。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MR面积。结果棘突劈开组21例、椎板切除组24例获得2年以上有效随访。棘突劈开组术前腰痛及下肢痛VAS、JOA评分、多裂肌MR面积分别为:(5.6±1.7)分、(7.1±0.4)分、(11.6±2.6)分、(5.8±1.8)cm^2;椎板切除组分别为(6.2±1.2)分、(7.9+1.3)分、(10.9±1.0)分、(6.1±2.0)cm^2。棘突劈开组术后第3天血肌酸激酶测定值明显小于椎板切除组。棘突劈开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劈开棘突均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棘突劈开组下肢痛VAS、JOA评分及改善率分别与椎板切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棘突劈开组腰痛VAS评分、多裂肌萎缩比分别为(1.0±0.5)分、6-4%±1.2%;椎板切除组分别为(2.6±0.7)分、15.7%±3.0%,棘突劈开组均优于椎板切除组。两组动力位X线片均未见继发性腰椎不稳。结论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痛发生率,保护双侧多裂肌棘突止点及对侧多裂肌在椎板的附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 减压 外科 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