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6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及招募策略 被引量:40
1
作者 孙革 蓝欲晓 +4 位作者 李慧文 王霞 余枝容 钟福玲 田怡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3-785,共3页
目的分析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科学的招募策略,提高成分输血安全性。方法对2005~2009年期间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38 032人次进行调查,采用直接计数法汇总表格,按照性别、职业、年龄和教育程度等相关信息,使用SPSS... 目的分析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特征,研究科学的招募策略,提高成分输血安全性。方法对2005~2009年期间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38 032人次进行调查,采用直接计数法汇总表格,按照性别、职业、年龄和教育程度等相关信息,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深圳市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数逐年增长2,009年较2005年同比增长1.75倍。志愿捐献血小板者年龄范围在18~65岁,且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主要分布在25~45岁年龄段。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χ2>3.84,P<0.05),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7.2∶1,具有中专和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捐献者在志愿捐献机采血小板人群中占有较高比例,部分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主导人群。结论志愿捐献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市民的捐献行为,据此提出相应的招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捐献 血小板 人群特征 招募对策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荟萃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邸春艳 陈向东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总结预防其发生的措施,为采供血机构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提供帮助。方法检索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01—2011年文献,检索关键词为“机采血小板”、“单采血小板”和“献...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总结预防其发生的措施,为采供血机构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提供帮助。方法检索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01—2011年文献,检索关键词为“机采血小板”、“单采血小板”和“献血反应”,选取文献中有统计数据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机采血小板献血总人数为105695人次,献血反应发生率2.86%。献血反应程度轻度占85.94%,献血反应诱因主要为构橡酸盐反应和精神因素,分别占38.82%和20.20%。献血反应的发生在性别、献血次数、血液采集量、血液流速、抗凝剂比例、预防服钙和护理干预与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体重、循环血量和采血机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基础上,控制机采过程中的血液流速,预防性口服钙剂和通过护理干预等均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 反应
下载PDF
输注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滕本秀 段前碧 +2 位作者 段慧玲 赵敏 李忠俊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73-974,共2页
目的血液病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多数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尤为明显,输注机采血小板替代手工分离的血小板疗效明显,输注方便。方法本文116例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584例次。结果584例次有489例次血小板回升明显,占83.7%,临床... 目的血液病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多数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尤为明显,输注机采血小板替代手工分离的血小板疗效明显,输注方便。方法本文116例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584例次。结果584例次有489例次血小板回升明显,占83.7%,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有549例次,占94.1%。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达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液病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8
4
作者 卢智勇 叶玲珍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92-1394,共3页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提高再次献血成功率,为今后的机采招募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浙江省统一的BIS2.0软件统计模块统计2011-2013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4 480例次血液初筛检测情况,将血液初筛检测...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提高再次献血成功率,为今后的机采招募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用浙江省统一的BIS2.0软件统计模块统计2011-2013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14 480例次血液初筛检测情况,将血液初筛检测不合格者按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和乳糜血6项指标进行统计,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血液初筛不合格率分别为15.86%、14.74%、11.20%,不合格原因以转氨酶异常居首,其次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不合格。男性以转氨酶不合格为主,占5.38%。女性以血细胞比容不合格为主,占6.66%。结论转氨酶、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不合格是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血细胞比容不合格是导致女性献血者暂缓献血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液初筛 招募对策
下载PDF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时宝红 严芳 侯小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7期911-912,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按编号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献血护理,双号为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献血者的不...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按编号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献血护理,双号为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总发生率5.56%,不良献血反应总发生率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9%和17.78%(P<0.01)。结论: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血小板 反应
下载PDF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员血常规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姚根宏 赵广超 +3 位作者 栾建凤 严京梅 朱培元 叶东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1年第2期216-217,共2页
目的: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评估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和献血后1个月和6个月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 目的: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评估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和献血后1个月和6个月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常规项目在机采血小板前后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的血常规和健康状况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常规
原文传递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丁慧慧 单桂秋 +2 位作者 李艳辉 丘金浪 马静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4-285,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把握献血者筛选,保障捐献者安全。方法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选择31名作为观察组,对当天捐献血小板前与机采血小板后<10 min以及采集后7 d的血常规进行比较,并对所得到的数...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把握献血者筛选,保障捐献者安全。方法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选择31名作为观察组,对当天捐献血小板前与机采血小板后<10 min以及采集后7 d的血常规进行比较,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前RBC、WBC、Hb、Hct、Plt明显高于采集后10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前与采集后7 d血常规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献血者按规定捐献机采血小板,采集后一周相关血常规指标基本恢复,不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以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常规
下载PDF
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赵欣欣 蒋奔 +1 位作者 宁一明 骆群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5年第1期23-25,29,共4页
目的 观察连续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和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以保证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 分别检测观察组(连续固定采集血小板时间大于1年,每次间隔15~20d)与对照组(首次采集血小板或距上次采集时间... 目的 观察连续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和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以保证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 分别检测观察组(连续固定采集血小板时间大于1年,每次间隔15~20d)与对照组(首次采集血小板或距上次采集时间超过1年)采血前后的血常规、TEG常规指标(R值、K值、α角、MA值)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采血前后观察组较对照组MPV、PDW均增大(P〈0.05),而PLT及TEG各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PDW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对照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结论 频采献血者MPV、PDW均增大,但其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即频采不会损害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可以保证血小板输注疗效,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栓弹力图 常规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原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乐丹 李建道 苏欣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934-936,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情况,提高机采血小板合格率。方法对2016-2018年,温州地区30 78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做转氨酶(ALT),脂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 目的调查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情况,提高机采血小板合格率。方法对2016-2018年,温州地区30 78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做转氨酶(ALT),脂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乙肝梅毒(HBsAg-TP)等8项血液初筛项目调查,同时分析上述检测项目在性别,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和重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差异。结果近3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率分别为27.67%,20.66%和16.89%,原因依次为ALT(5.71%),WBC(4.04%),脂血(3.13%),HB(2.57%),Plt(2.51%),Hct(1.58%),RBC(1.15%),HBsAg-TP(1.03%),除HB,Hct和RBC外,其它检测项目在男性中的不合格率均高于女性,初次机采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率分别为33.77%和18.65%,两者的ALT,WBC,脂血,Plt,HBsAg-TP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WBC,脂血是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主要原因,在今后的招募动员工作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男女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科学献血的指导和宣教,做好重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招募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机采血小板者初筛检测的合格率,稳定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液初筛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与管理 被引量:22
10
作者 赵宏祥 戴为人 +1 位作者 袁秀珍 任素玲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年第5期88-89,共2页
针对学生和社会群体的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方法。并通过加强员工素质、实施人性化服务以及建立应急机采队伍等措施,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与管理机制。
关键词 血小板 招募 管理
下载PDF
常温法与深低温法保存的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比较 被引量:21
11
作者 林友田 凌冬红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常温法 深低温法 保存 血小板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浅谈护理心理学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郭慧军 臧艳 +3 位作者 朱燕霞 吴春燕 余凤秀 钱宝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4年第4期411-412,共2页
目的分析护理心理学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作用。方法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机采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绪,可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运... 目的分析护理心理学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作用。方法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机采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绪,可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运用护理心理学的方法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保证了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进程和血小板的质量,而且促进了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的保留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心理学 血小板 首次血小板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过程中葡萄糖酸钙含服方式对预防枸橼酸钠中毒症状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飞 张宏 +3 位作者 孔令魁 孙凤杰 余枝容 辛春倩 《江西医学检验》 2005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中枸橼酸钠中毒所造成的低钙症状的发生,选择最佳含服葡萄糖酸钙方式,探讨摸索中毒反应最低的服用模式。方法将480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按含服葡萄糖酸钙不同方式进行分组。并对含服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中枸橼酸钠中毒所造成的低钙症状的发生,选择最佳含服葡萄糖酸钙方式,探讨摸索中毒反应最低的服用模式。方法将480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按含服葡萄糖酸钙不同方式进行分组。并对含服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男女对枸橼酸钠的耐受情况的差异,并根据首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的反应差异探讨献血经验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结果枸橼酸钠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口唇麻木、肢体麻木、腓肠肌痉挛、心慌及胃肠道反应。本次实验发现每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采集过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中小剂量多次含服组的中毒情况最低,但各组中女性中毒症状明显高于男性,首次献血者中毒症状的反应高于多次献血者。结论根据不同时间含服葡萄糖酸钙预防枸橼酸钠中毒的发生,发现多次小剂量含服葡萄糖酸钙的效果比其它方法明显有效,能够大大降低中毒反应的发生。同时女性机采血小板必要时可加量含服葡萄糖酸钙。首次献血者采集过程中给予适当心理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葡萄糖酸钙 枸橼酸钠中毒 血小板 中毒症状 含服 预防 多次献 中毒反应 中小剂量
下载PDF
影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部分因素探讨 被引量:19
14
作者 金宗骧 扬振江 +2 位作者 李莉 刘军 阎静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细胞分离 血小板 浆量校正值
下载PDF
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艳琼 罗宏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7期876-877,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统计表明,多次捐献机... 目的研究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达10~38次的献血者(每次间隔期为1~2个月),在首次和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分别进行外周血常规的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统计表明,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末次采集血小板前外周血小板数与首次采集前、正常值的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血小板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和血小板的大细胞比例下降,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增加。结论机采血小板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对机体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外周常规 影响
下载PDF
如何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军 夏代全 李明海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3期1895-1896,共2页
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因为采集时间长、处理血量大以及抗凝的血液回输等原因,所以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全血高,最常见的是枸橼酸钠中毒反应。本文分别从献血的前中后分析发生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需要更多关注女性献血者和... 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因为采集时间长、处理血量大以及抗凝的血液回输等原因,所以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全血高,最常见的是枸橼酸钠中毒反应。本文分别从献血的前中后分析发生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同时需要更多关注女性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献血全程有效的心理护理和观察,才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反应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侠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年第22期116-118,共3页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结果:1869人次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者有37例,发生...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结果:1869人次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者有37例,发生率为1.98%,其中轻度反应有32例,占86.49%,中度反应有5例,占13.51%;无重度反应。结论: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提高穿刺技术,改善献血环境等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反应 预防措施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曹华琳 胡灼军 刘静 《血栓与止血学》 2019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1302例在我站自愿无偿献血者,按照采集血小板之前、采集血小板之后的1h、24 h、48 h和72 h等5个时间点,对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分别对其中的...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1302例在我站自愿无偿献血者,按照采集血小板之前、采集血小板之后的1h、24 h、48 h和72 h等5个时间点,对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分别对其中的血小板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在各个时间点,献血者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不同,献血量不同,献血者血小板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也均不相同.采集量不同的献血者其单采血小板后血小板分布的宽度值、平均血小板的体积、大血小板比率的变化影响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是不同采血机型、体重、年龄的献血者其单采前后血小板数量的差值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献血者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后,机体会对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进行调节,进而保证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以及功能均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数量
下载PDF
福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岑 朱文钦 +1 位作者 叶丽琴 褚晓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改进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者的保留。方法根据《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551-2017),对福建省血液中心2016—2017年期间发生的单采血小板献...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分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改进工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者的保留。方法根据《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551-2017),对福建省血液中心2016—2017年期间发生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级和献血相关性评估,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对再次献血的影响,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单采血小板共计17 207人次,发生献血不良反应573例,发生率3. 33%,类型包括血肿(77. 66%)、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R)(13. 26%)、枸橼酸盐反应(6. 63%)、神经刺激(0. 70%)、手臂疼痛(0. 70%)、其它(0. 52%);均为非重度不良反应;与献血相关性的评估分级分别为1级占88. 83%,2级占10. 12%,3级占0. 70%,4级占0. 35%。血肿发生率方面,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 01),不同性别、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85. 84%。VR的发生率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反应率有统计学差异(P〈0. 05),18—23岁组发生率最高,女性高于男性,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 01),反应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59. 21%。枸橼酸盐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初次献血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P〈0. 01),不同年龄段的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反应发生后献血者半年内再次献血比例44. 74%。结论总体来说,女性、初次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于VR,要更多的关注年轻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有较大影响。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预防工作,改进采集过程服务,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献血者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滕平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9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分析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探索无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进行志愿捐献机采小板的固定献血者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献血次数、献血量... 目的分析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探索无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进行志愿捐献机采小板的固定献血者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献血次数、献血量(单位)、献血人份,以及献血者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约占总献血者人数的36.7%,男性和女性的捐献比例约为4:1;血型分布与临床需求一致,约为3∶3∶3∶1;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主要分布在40~49岁;不同年龄组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中学历人群较高,职员及工人捐献比例较高,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的主导人群。结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其献血行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及招募应注意招募常态化、信息系统化及服务便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人群特征 招募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