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2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术期低体温 被引量:339
1
作者 刘小颖 吴新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12-714,共3页
术中低体温(<36°C)并非罕见,有报道显示,轻度低温发生率为50%~70%.低体温在某些时候对机体可能是有益的(低灌注时的器官保护),但多数情况下,将产生不良影响[1].现将在临床遇到术中低体温的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围术期 低体温 术后 苏醒延迟 麻醉
原文传递
膀胱及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的治疗与护理 被引量:257
2
作者 李雪梅 宋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对 36 7例膀胱及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患者采取术后硬膜外导管推注吗啡、膀胱灌注尿多灵、利多卡因及静脉滴注异博停、及时应用镇痛镇静剂、保持引流管通畅、心理护理的综合治疗与护理措施 ,经处理均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膀胱痉挛 治疗 护理 膀胱手术 前列腺手术 术后
原文传递
腰椎髓核摘除术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214
3
作者 侯树勋 李明全 +5 位作者 白巍 商卫林 吴闻文 王韬 史亚民 罗卓荆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13-516,共4页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1~1993年在三家医院行髓核摘除术(开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治疗的1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信件问卷随访,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81~1993年在三家医院行髓核摘除术(开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治疗的1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信件问卷随访,分析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恢复工作情况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并对放射学资料保留完整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椎间隙高度和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共收到有效回信104封,随访率为10.4%。(1)临床疗效:开窗组(37例)的优良率为83.8%,半椎板组(44例)为77.3%,而全椎板组(23例)为43.5%。开窗组与半椎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窗组、半椎板组分别与全椎板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0.05)。(2)术后恢复工作情况:开窗组的平均恢复工作时间和恢复原工作率分别为4.3个月和84.6%,半椎板组分别为4.6个月和86.4%,全椎板组分别为4.4个月和77.8%。(3)影像学改变:全部病例的施术腰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后9年平均丢失36%,但绝大多数患者未出现局部不稳。结论(1)开窗法和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2)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一定导致椎间不稳和神经根受压,(3)髓核摘除术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治疗 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术 术后 椎间隙 高度 开窗 病例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178
4
作者 马远征 胡明 +4 位作者 才晓军 陈兴 李宏伟 隰建成 薛海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8-73,共6页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坚强内固定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2年7月共手术治疗脊柱结核152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5例、胸椎67例、胸腰段17例、腰椎53例,病灶范围1~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手术方法:(1)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后配戴支具3~5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6~9个月.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前后路联合手术平均术时4.5 h,术中平均出血650ml;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平均术时3.5 h,术中平均出血450 ml;其余两种手术平均术时3.0 h,术中平均出血350 ml.(2)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次之.手术并发症有大血管破裂1例,暂时性窦道形成5例,内固定器松动和断裂3例.(3)临床疗效:患者术后1~2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行走,术后6~8周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患者结核病灶全部治愈.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脊柱结核手术成功的前提,坚强内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抗结核药物和病灶彻底清除是内固定安全植入的前提.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应该是病灶清除、减压矫形、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灶清除 脊柱结核 前路 植骨融合 术后 抗结核药物 术中 治疗 症状 结核病
原文传递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4
5
作者 邵温群 郑斐 石一复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66-367,共2页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 子宫瘢痕处妊娠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静脉和硬膜外PCA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167
6
作者 张晓丽 杜冬萍 +2 位作者 徐惠芳 周全红 周瑾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比较静脉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IA、PCEA)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术后病人180例,随机分成PCIA组、PCEA组和对照组。结果:前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均无显著差异;PCIA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EA组(P<0.05);PCEA组的... 目的:比较静脉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IA、PCEA)在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术后病人180例,随机分成PCIA组、PCEA组和对照组。结果:前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均无显著差异;PCIA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EA组(P<0.05);PCEA组的肠蠕动恢复明显快于PCIA组(P<0.01);两组病人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CIA组病人中有10%镇静达中度,而PCEA组无1例发生明显镇静现象;未行镇痛组术后6h血清皮质醇明显高于行PCA镇痛者(P<0.01)。结论:PCIA,PCEA均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减轻术后应激反应。PCIA尿潴留发生率低,但易发生明显镇静,且肠蠕动抑制较PCEA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术后 镇痛 吗啡 静脉 注射 硬膜外腔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6
7
作者 李华军 冷金花 +5 位作者 郎景和 王惠兰 刘珠凤 孙大为 朱兰 丁小曼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确定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保守性手术后病变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 2 85例保守性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内异症患者观察并随访 36个月 ,观察患者年龄、发病年龄、术前孕次、术前产次、后穹窿痛性结节、子宫活动度、血清CA1... 目的 确定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保守性手术后病变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 2 85例保守性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内异症患者观察并随访 36个月 ,观察患者年龄、发病年龄、术前孕次、术前产次、后穹窿痛性结节、子宫活动度、血清CA12 5、既往内异症手术史、腹腔镜手术史、内异症病变侧别、术中和术后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 (r AFS ,1985 )评分、术后孕激素治疗 6个月、术后枸橼酸氯米芬 (其他名称 :克罗米酚 )促排卵治疗、术后孕次、术后产次等 31项指标 ,随访中记录病变复发情况及复发时间。应用SPSS软件行COX回归风险分析筛查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 83例 (2 9 1% ,83/2 85 )患者复发 ,每年复发例数、复发率和累积复发率为 ,第 1年 4 1例 ,14 4 % (41/2 85 )和 14 4 % (41/2 85 ) ;第 2年 30例 ,10 5 % (30 /2 85 )和 2 4 9% (71/2 85 ) ;第 3年 12例 ,4 2 % (12 /2 85 )和 2 9 1% (83/2 85 )。经单变量分析 ,危险性相关因素为既往有内异症手术史 (OR值为 13 6 30 ,P <0 0 1)、后穹窿有痛性结节 (OR值 6 133,P <0 0 1)、术后应用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治疗 (OR值 5 173,P <0 0 1)、左侧盆腔病变 (OR值 4 5 0 3,P <0 0 1)、双侧盆腔病变 (OR值 3 70 9,P <0 0 5 )和术后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保守性手术 复发 术后 枸橼酸氯米芬
原文传递
单中心18 7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分析及预防处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143
8
作者 雷海录 张康泰 +8 位作者 陈勇 李景梦 闫志强 王克成 彭力勋 邓明福 张魁 都大伟 张政涛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自 1992年 3月至 2 0 0 1年 7月在我腹腔镜中心行LC的 1872 6例病人 ,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胆总...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自 1992年 3月至 2 0 0 1年 7月在我腹腔镜中心行LC的 1872 6例病人 ,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胆总管损害 2 8例 ( 0 15 % ) ,术后胆漏 6 2例( 0 33 % ) ,腹腔出血 6例 ( 0 0 3 % ) ,术后腹腔内脓肿及切口疝 7例 ( 0 0 3% ) ,总计 10 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 0 5 5 %。分析其原因与LC适应证选择不当及术者对胆道解剖变异等缺乏足够认识等因素有关。结论 胆漏以及胆管损伤是LC的主要并发症 ,精确操作可避免其损伤 ,术中及时发现和处理 ,一般预后是良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并发症 预防 术后 术中
原文传递
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47
9
作者 谈晓芳 徐群 +1 位作者 何斐英 吕淑萍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18-620,共3页
尿激酶溶栓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对 2 6例实施该疗法的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 ,认为对于下肢骨折行溶栓治疗的病人 ,应重视术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和保暖 ,避免在患肢行静脉穿刺 ,抬高患肢并禁烟 ,加强患肢... 尿激酶溶栓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一。对 2 6例实施该疗法的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 ,认为对于下肢骨折行溶栓治疗的病人 ,应重视术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和保暖 ,避免在患肢行静脉穿刺 ,抬高患肢并禁烟 ,加强患肢肿胀、皮温、疼痛、血运的观察。溶栓治疗应注意药物现配现用 ,密切观察有无黏膜出血 ,定时监测凝血功能。本组有 2 2例 (占 84 .6 2 % )治疗 7d后症状明显改善 ,4例治疗 2个疗程后症状好转 ,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术后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情观察 皮肤护理 疼痛护理 静脉穿刺
原文传递
脾外伤分级与外科治疗的选择 被引量:147
10
作者 戴朝六 许永庆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11-713,共3页
关键词 脾外伤 脾切除术 外科治疗 腹内脏器损伤 脾损伤 感染 术后 教科书 性感 时间
原文传递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转归 被引量:141
11
作者 危杰 周力 王满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转归。方法对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行内固定治疗的13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年龄17~77岁,平均49.1岁;男79例,女58例。按股骨颈骨折G...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转归。方法对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行内固定治疗的13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年龄17~77岁,平均49.1岁;男79例,女58例。按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Ⅰ型4例,Ⅱ型23例,Ⅲ型71例,Ⅳ型38例,1例未分型。闭合复位134例,切开复位3例。随访14~95个月,平均49.1个月。结果截至2001年1月,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51例(37.2%),发展成晚期塌陷者33例(24.1%)。49例(96.1%)病变在伤后5年内发现,伤后第2年和第3年发现的例数最多。活动受限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为跛行和疼痛;晚期塌陷组中约有30%的病例没有明确疼痛主诉,但平均Harris评分低于早期坏死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晚期塌陷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骨折的移位程度和骨折的复位质量(包括对线和对位)均对病变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60岁以上者有较低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及晚期塌陷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X线片的分析提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病变的位置与预后可能存在一定关系。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应至少随访5年,伤后2~3年应密切观察。股骨颈骨折的原始移位程度是决定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颈骨折 晚期 术后 转归 疼痛 患者 发生 病变 跛行
原文传递
颅咽管瘤全切术后水钠平衡紊乱的治疗 被引量:131
12
作者 石祥恩 王忠诚 黄文宇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全切术后水钠平衡紊乱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术前 ,手术当日及术后每日定时检测血钠及观查尿量变化并根据其变化进行治疗。结果  6 0例颅咽管瘤手术患者中 ,(1) 4 7例术后出现尿崩症 ,有 38例病人术后 2周恢...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全切术后水钠平衡紊乱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术前 ,手术当日及术后每日定时检测血钠及观查尿量变化并根据其变化进行治疗。结果  6 0例颅咽管瘤手术患者中 ,(1) 4 7例术后出现尿崩症 ,有 38例病人术后 2周恢复 ,7例术后 4周内恢复 ,1例术后 1年内恢复 ,1例病人术后 7天死亡。 (2 ) 5 2例术后出现血钠紊乱 ,其中 ,48例术后 4周内恢复 ,2 3例术后2个月内恢复 ,1例 1年后恢复。结论 颅咽管瘤全切术后水钠平衡紊乱情况复杂。术后尿崩症绝大多数病人均可在术后早期得到恢复。术后血钠改变多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尿崩症 术后 水钠平衡紊乱 治疗
原文传递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尿道狭窄的防治 被引量:132
13
作者 李义 叶敏 +2 位作者 王加强 王孟春 王伟明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 (TVP)术后尿道狭窄的防治。 方法 统计分析TVP病例中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和防治方法。30 12例患者中 ,术后 4周~ 2 2个月发生尿道狭窄 95例 ,占 3.15 %。年龄 5 5~ 85岁 ,平均 6 8.7岁。前尿道狭窄 4 7...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 (TVP)术后尿道狭窄的防治。 方法 统计分析TVP病例中尿道狭窄的发生率和防治方法。30 12例患者中 ,术后 4周~ 2 2个月发生尿道狭窄 95例 ,占 3.15 %。年龄 5 5~ 85岁 ,平均 6 8.7岁。前尿道狭窄 4 7例 (49.5 % ) ,后尿道狭窄 31例 (32 .6 % ) ,膀胱颈挛缩或闭锁 17例 (17.9% )。 结果  95例患者术后随访 4~ 36个月 ,平均 14个月。行单纯尿道扩张术 6 5例 ,治愈 5 9例 (90 .8% ) ,失败 6例改尿道内切开术 ;尿道内切开加尿道扩张术 19例 ,治愈 13例 (6 8.4 % ) ,失败 6例改尿道成形术 ;膀胱颈部闭锁或挛缩者 17例 ,作膀胱颈部凿通和电切术 ,治愈 15例 (88.2 % ) ,失败 2例。 结论 尿道狭窄为TVP术后常见并发症 ,术后定期密切随访和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后尿道狭窄 治愈 TVP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膀胱颈部 尿道扩张术 结论 目的 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术后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131
14
作者 程敏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8-50,共3页
分析 16 7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中、术后低血压的原因 ,结果 35例患者 (36次 )在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压 (2 1 6 % ) ,其中低血容量性占 19例 (5 2 8% ) ;再灌注、血管痉挛或硝酸甘油类药物引起的低血压13例 (36 1% ) ;由... 分析 16 7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中、术后低血压的原因 ,结果 35例患者 (36次 )在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压 (2 1 6 % ) ,其中低血容量性占 19例 (5 2 8% ) ;再灌注、血管痉挛或硝酸甘油类药物引起的低血压13例 (36 1% ) ;由于拔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而致的神经源性低血压 4例 (11 1% )。低血压出现的时间以术中及术后 4h内为最多。根据观察结果 ,提出减少低血压的护理要点 :术中监测与患者返回CCU的最初 4h是观察再灌注损伤的最重要阶段 ;PTCA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特别重视术后输液速度及量 ;对于术后需静脉肝素维持的患者 ,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防止失血性低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术后 低血压 护理
下载PDF
护理干预减轻手外科病人术后疼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130
15
作者 傅爱凤 黄日妹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8期603-605,共3页
关键词 手外伤 疼痛 护理 术后
下载PDF
全身麻醉术后对中老年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1
16
作者 王春燕 吴新民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2-335,共4页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对非心脏外科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0例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病人(ASAI-Ⅱ),其中20例施行全身麻醉,20例施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分别就7项认知功能于术前、术...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对非心脏外科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0例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病人(ASAI-Ⅱ),其中20例施行全身麻醉,20例施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分别就7项认知功能于术前、术后3d和7d进行测定评分。7项测试项目中至少2项,其中单项测试值低于基础值20%以上者即确定为认知功能损害。结果 40例病人术后3d和7d认知功能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5.2%和40%。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紊乱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年龄与术后认知功能测试项目中的视觉再生(γ=-0.49)和钉板试验(γ= 0.49)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非心脏外科手术后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早期存在认知功能紊乱,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术后 中老年病人 认知功能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被引量:121
17
作者 夏群 徐宝山 +1 位作者 张继东 付国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18-722,共5页
目的分析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89例,男76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6.8岁.骨折节段:T11 10例,T12 21例,L1 29例,L2 18例,L3... 目的分析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89例,男76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6.8岁.骨折节段:T11 10例,T12 21例,L1 29例,L2 18例,L3 11例.骨折Magerl分型:A型68例,C型21例.采用后路手术41例,前路手术40例,前后联合入路8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78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65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组出现椎弓根钉断裂2例,伤口深部感染1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平均矫正9.4 mm和14.8°,术后6个月分别丢失0.5 mm和7.5°.前路手术组因硬脊膜损伤未修补出现脑脊液漏2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前后联合入路未发生并发症.前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后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植骨块位于椎体前中部;随访时未见明显的矫正度丢失、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及神经损伤情况.具体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联合入路 术后 椎体 后路手术 前路 深部感染 选择 发生 高度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及其对策 被引量:124
18
作者 吴建斌 张明金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至2004年6月6012例LC资料。结果6012例中胆囊息肉544例,胆囊结石5451例,结石伴胆囊息肉17例。在胆囊结石病人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96例,伴胆囊颈或管结... 目的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至2004年6月6012例LC资料。结果6012例中胆囊息肉544例,胆囊结石5451例,结石伴胆囊息肉17例。在胆囊结石病人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96例,伴胆囊颈或管结石嵌顿126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204例,胆囊癌5例。中转开腹手术218例,占36%。共发生并发症228例,占379%,包括胆管损伤6例,出血31例,胆漏59例,刺口感染38例,术后胆囊床积液36例,术后腹腔内感染5例,其他53例。均治愈出院。结论为了减少并发症,应从严掌握LC手术适应证。肝门部胆管损伤是LC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对策是预防为主,其关键是在Calot三角的安全区进行解剖,遇到困难时及时中转开腹手术;一旦发生,应当由有经验的医生共同努力才能确保病人的手术一次获得成功。术后必须认真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各种意外,并给予恰当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 中转开腹手术 胆管损伤 病人 LC 结论 对策 困难
原文传递
全麻开胸病人术后排痰护理进展 被引量:121
19
作者 马燕兰 韩忠福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00-702,共3页
关键词 全身麻醉 胸部外科手术 术后 排痰 护理
原文传递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1
20
作者 孙备 许军 +2 位作者 周尊强 刘昶 姜洪池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65-467,共3页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的 36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 3~ 12天。 35...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的 36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 3~ 12天。 35例 (97 2 % )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 13~ 4 8天恢复胃动力 ,痊愈出院 ,3周内治愈 17例 (47 2 % ) ,4周内治愈 32例 (88 9% ) ,1例 (2 8% )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排空障碍及鉴别机械性梗阻的重要手段。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排空障碍 ,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手术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临床分析 术后 病因 发生机制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