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4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 被引量:244
1
作者 龚再升 王国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共7页
渤海海域是我国近海最早进行油气钻井勘探的海域,并首先在浅层获得成功,但经历了漫长探索才认识到海域有良好的浅层油气成藏机制。目前浅层的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70%以上,这是由于海域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晚期成藏,表现为:第四纪沉... 渤海海域是我国近海最早进行油气钻井勘探的海域,并首先在浅层获得成功,但经历了漫长探索才认识到海域有良好的浅层油气成藏机制。目前浅层的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70%以上,这是由于海域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晚期成藏,表现为:第四纪沉降中心与Nm晚期沉降中心不吻合,使得Q与N之间地层呈角度不整合;玄武岩喷发及岩浆活动频繁;沿渤南及郯庐断裂带天然地震震中有规律分布,晚期(15~2Ma)断裂极其发育,在Nm-Ng组地层内形成众多的背斜圈闭。新构造运动动力分析认为源于岩石圈下地壳深部地幔拱升及板块运动、纵长5000km的郯庐断裂活动所至,特别是郯庐断裂主体正通过海域,晚期活动产生一系列新的地质事件,使得海域既具有陆区的成藏规律,又有自身的独特一面──晚期成藏。综观海域油气前景,将成为我国东部石油稳产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生烃凹陷 构造运动 晚期成藏 郯庐断裂 渤海海域 油气藏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70
2
作者 陈均亮 吴河勇 +2 位作者 朱德丰 林春华 于德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海拉尔盆地为海西褶皱基底上发育的晚中生代—古近纪断-坳陷盆地,控盆的边界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后经受了多期反转。海拉尔盆地的沉积可划分为3大构造层:兴安岭群上段、铜钵庙组和南屯组为断陷构造层,大磨拐... 海拉尔盆地为海西褶皱基底上发育的晚中生代—古近纪断-坳陷盆地,控盆的边界断裂主要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后经受了多期反转。海拉尔盆地的沉积可划分为3大构造层:兴安岭群上段、铜钵庙组和南屯组为断陷构造层,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为断-坳转换构造层,上白垩统青元岗组和古近系为坳陷构造层。该盆地在古近纪发生萎缩并闭合,在近东西向的挤压力作用下形成北东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新近纪开始新一阶段的拉张和沉陷。该地的新构造运动相当活跃,本文论述了其主要表现为断陷湖盆的形成、地表径流的分布和断阶构造的发育,指出其特征为继承性和加强性,使盆地发育阶段的坳(凹)陷在新近纪内进一步沉陷。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海拉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构造运动 油气远景 中-生代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被引量:149
3
作者 张培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04-413,共10页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这些地块从晚第四纪一直持续活动至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119次7级以上地震有104次发生在这些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因而,活动地块的运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大陆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最基本特征,对中国大陆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活动断裂 地震灾害 大陆 岩石圈
下载PDF
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32
4
作者 周心怀 牛成民 滕长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9-475,482,共8页
环渤中地区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含油气区,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输导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断裂活动速率法,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沿其走向活动性的变化以及区带内不同活动速率断裂的搭配,综合研究了环渤中地区断裂的活动性... 环渤中地区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含油气区,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输导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断裂活动速率法,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沿其走向活动性的变化以及区带内不同活动速率断裂的搭配,综合研究了环渤中地区断裂的活动性与油气聚集保存之间的关系,并从溢出点的位置、断裂输导与保存活动速率的界定、断距与区域性盖层厚度关系对其控藏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等或微弱活动断裂附近(活动速率小于25m/Ma);而强烈活动断裂(活动速率大于25m/Ma)主要起垂向输导作用,难以形成浅层的油气聚集,只有在其活动相对微弱的部位才可以使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断层活动速率 油气成藏 环渤中地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5
5
作者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年第5期301-305,共5页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底辟背斜圈闭,并改造加大了披覆背斜圈闭的面积和幅度.晚期形成的这些圈闭丰富了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扩展了勘探领域.与晚期构造相匹配,晚期强烈的断层活动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形成了一系列丰度高、储量大的油田,使本区成为我国近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运动 渤海东部 油气聚集 控制作用
下载PDF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 被引量:96
6
作者 龚再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8,共6页
新构造运动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近代板块运动或地球深处壳幔物质交替、位移 ,以及陆架陆坡转折带沉积体的滑塌陷落、盆地快速沉降等因素诱发地壳区域应力场改变 ,在某些应力集中而失去平衡的区域 ,产生地体形变 ,或形成断裂。中国近海新构... 新构造运动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近代板块运动或地球深处壳幔物质交替、位移 ,以及陆架陆坡转折带沉积体的滑塌陷落、盆地快速沉降等因素诱发地壳区域应力场改变 ,在某些应力集中而失去平衡的区域 ,产生地体形变 ,或形成断裂。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 :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 ;中新统和第四系的沉降、沉积中心偏移 ;晚期断裂极其发育 ;天然地震比较活跃 ;具有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晚期构造圈闭。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和油气田的分布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 ;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天然气晚期成藏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控制珠二坳陷北坡天然成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晚期成藏 中国近海 构造成因
下载PDF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5
7
作者 龚再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3-517,共5页
自中新世末 (大约 5 .2Ma)至今是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裂后热沉降最活跃的时期 ,并伴随着裂后构造再活动 .这一期构造运动 ,即本文所定义的新构造运动 ,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最终成藏和油气田的定型分布 .阐述了新构造运动的概... 自中新世末 (大约 5 .2Ma)至今是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裂后热沉降最活跃的时期 ,并伴随着裂后构造再活动 .这一期构造运动 ,即本文所定义的新构造运动 ,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最终成藏和油气田的定型分布 .阐述了新构造运动的概念、识别依据、成因机制以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 .在中国近海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中新世和第四纪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非常发育的晚期断裂活动及活跃的天然地震等 .不同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发育机制不同 ,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亦不同 .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莺歌海盆地和东海盆地西湖坳陷为例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和影响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 ,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了天然气晚期成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油气成藏 近海盆地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87
8
作者 苏有锦 秦嘉政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34,共11页
在分析了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图象、震源破裂图象及震源断层力学性质等资料的基础上 ,讨论了该地区强震活动与区域活动断裂、活动地块现今运动状态、深部介质构造环境等的关系 ,对该区强震活动特征及其可能的力学机制进... 在分析了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图象、震源破裂图象及震源断层力学性质等资料的基础上 ,讨论了该地区强震活动与区域活动断裂、活动地块现今运动状态、深部介质构造环境等的关系 ,对该区强震活动特征及其可能的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强震活动 构造运动 断层 力学机制 震源破裂图像
下载PDF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 被引量:91
9
作者 米立军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年第1期21-28,共8页
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陆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 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陆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晚;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众多上第三系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大量晚期断层与控凹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相沟通,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并调整和控制了油气的最终成藏.依据构造位置和圈闭成因可将渤海上第三系油气藏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凸起上的背斜型油气藏、凸起-凹陷边缘断阶带的滚动背斜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凹陷中继承性构造和反转构造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渤海海域 第三系 大型油气田
下载PDF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被引量:70
10
作者 童崇光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23-130,共8页
新构造运动控制中国东部新生代裂谷含油气盆地形成 ,丰产油气资源。改造了上扬子地台区及青藏高原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大量油气层受到破坏。青藏高原隆升构成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中心 ,它控制了四川盆地新生代断褶构... 新构造运动控制中国东部新生代裂谷含油气盆地形成 ,丰产油气资源。改造了上扬子地台区及青藏高原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大量油气层受到破坏。青藏高原隆升构成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中心 ,它控制了四川盆地新生代断褶构造演化及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形成。构造发育程度控制气藏形成及分布。发育程度高的背斜 ,原有油气藏遭到破坏 ;发育程度中—低及隐伏背斜 ,富集天然气成藏。四川盆地气藏形成及保存的地层构造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四川盆地 构造演化 气藏形成
下载PDF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时代及其新构造意义 被引量:57
11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1 位作者 肖华国 赵志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内侧沪定大渡河西岸的海子坪,在高出大渡河水面约920m的谷肩上保存着一套厚约411 m的昔格达组河湖相地层。磁性地层初步研究表明,以距顶深度386.0m处为界,以上为高斯正向极性带,以下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对比Cand... 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内侧沪定大渡河西岸的海子坪,在高出大渡河水面约920m的谷肩上保存着一套厚约411 m的昔格达组河湖相地层。磁性地层初步研究表明,以距顶深度386.0m处为界,以上为高斯正向极性带,以下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对比Cande和Kent的极性年表,沪定昔格达组的年代约4.29~2.60 Ma BP,地质时代应属上新世中、晚期。将沪定昔格达组与高原边界带外侧的汉源昔格达组进行对比,地层中记录的松山反向极性时与高斯正向极性时界面分别处于海拔2220 m和1040 m左右,两者之间的高为1180 m,这应是2.6 Ma BP以来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两侧地块相对隆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组 磁性地层 构造运动 川西 四川 地层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76
12
作者 崔莎莎 何家雄 +2 位作者 陈胜红 邹和平 崔洁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391,共8页
应用整体、动态及综合分析方法,重点对珠江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指出该区在晚白垩纪—早渐新世多幕断陷裂谷阶段,主要沉积充填了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和下渐新统河湖沼泽相煤系及湖... 应用整体、动态及综合分析方法,重点对珠江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指出该区在晚白垩纪—早渐新世多幕断陷裂谷阶段,主要沉积充填了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和下渐新统河湖沼泽相煤系及湖相2套主要烃源岩;晚渐新世—中中新世裂后断拗转换及热沉降阶段,则主要形成了上渐新统珠海组及下中新统珠江组分布较广的海相砂岩储集层及其储盖组合;而晚中新世后新构造运动及热沉降拗陷阶段,由于构造及断裂活动较强烈,发育了大量NWW向断裂,不仅控制了盆地最终构造格局及展布,亦为深部油气向上覆海相地层和各类局部构造及圈闭中运聚成藏提供了运移通道,而当其与油气生、运聚条件良好配置时,即可构成颇具特色的下生上储、陆生海储的油气成藏组合类型。总之,该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最终构造格局形成及展布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对其油气运聚成藏及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发育演化阶段 油气成藏条件 构造运动 油气储盖组合
下载PDF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66
13
作者 王强 田国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1-48,共8页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 中国东部沉降海岸及近海钻孔研究表明,第四纪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岭南隆起带基本阻挡了海水大规模进入东海—黄海盆地,约在160kaBP已有低海相性的海侵出现,但是自末次间冰期以来才开始发生大规模海侵,而此时青藏高原正以空前的速率隆升。晚第四纪福建—岭南隆起带大部沉降入海底,维持了青藏高原与日本—琉球岛弧之间的地壳应力平衡;海水在晚更新世前后进入东海—黄海盆地,使中国大陆处于与海洋更密切联系的状态,其本质原因是陆架盆地沉降与青藏高原隆起对应的地壳变形。自此以后,长江、黄河及滦河与全球海洋水圈变化引起的海侵发生了复杂的陆海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第四纪 海侵 构造运动
下载PDF
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63
14
作者 陈剑 李晓 杨志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305-309,共5页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历史上大型滑坡广泛发育。近年库区滑坡灾害有逐年增加趋势。这些滑坡形成的堆积体成因复杂,不能单纯从传统的外动力或内动力作用来解释,给库区灾害的防治工程带来了很大困难。三峡库区大型古滑坡主要沿...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历史上大型滑坡广泛发育。近年库区滑坡灾害有逐年增加趋势。这些滑坡形成的堆积体成因复杂,不能单纯从传统的外动力或内动力作用来解释,给库区灾害的防治工程带来了很大困难。三峡库区大型古滑坡主要沿长江干流和支流的深切河谷两岸分布,与河流发育演化史密切相关。15万年以来,长江三峡地区经历了新构造期以来抬升速率最快的一次构造幕,山原期夷平面上升了100m,河流强烈下切,形成高陡岸坡,卸荷效应显著;同时,该时期三峡地区的气候受到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影响,在间冰期可能存在相似的暖湿古气候环境,降水极为丰富。三峡库区的大型古滑坡在新构造快速抬升时期广泛发育,并且与暖湿多雨期相对应,表明库区滑坡的发育演化是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滑坡 时空分布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耦合作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成藏模式和规律 被引量:64
15
作者 薛永安 韦阿娟 +2 位作者 彭靖淞 祝春荣 王粤川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19,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田31个,且有9个是亿吨级油田。结合前人认识,总结这31个大中型油田的成藏模式和规律,对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的持续发现,确保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具有凸起披覆型、...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已发现大中型油田31个,且有9个是亿吨级油田。结合前人认识,总结这31个大中型油田的成藏模式和规律,对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的持续发现,确保储量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渤海海域大中型油田具有凸起披覆型、走滑反转型、凹中隆披覆型、陡坡断块型和缓坡断鼻型等5种主要成藏模式,且具有独特的成藏规律:紧邻(潜在)富烃凹陷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必要条件;优越储盖组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保障;活动断裂带特别是郯庐断裂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聚集区带;晚期成藏中"时-空-源"成藏条件的耦合是形成大中型油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油田 成藏模式 郯庐断裂 晚期成藏 构造运动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BZ34断裂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模式 被引量:58
16
作者 陈斌 邓运华 +2 位作者 郝芳 邹华耀 胡建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1,共5页
应用单井及二维盆地模拟、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定年等方法和技术,对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史、BZ34断裂带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来源和充注历史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构造运动活动地质背景下,油气成藏可以在数百万年内快速完成。在新构... 应用单井及二维盆地模拟、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定年等方法和技术,对黄河口凹陷烃源岩生烃演化史、BZ34断裂带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来源和充注历史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新构造运动活动地质背景下,油气成藏可以在数百万年内快速完成。在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活跃烃源岩及其持续快速、充足的供烃能力、断裂贯通型输导格架高效的油气汇聚效应与快速穿层运移是油气晚期多层系快速成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跃烃源岩 活动断裂带 贯通型输导格架 油气快速成藏 构造运动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Z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55
17
作者 肖国桥 郭正堂 +5 位作者 陈宇坤 姚政权 邵永新 王旭龙 郝青振 卢演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9-916,共8页
文章对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内的BZ1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204.51m的岩芯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钻孔底部年龄约为2.21Ma。本项研究结果为该区约2.21M... 文章对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内的BZ1钻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204.51m的岩芯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Brunhes)、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极性亚时,钻孔底部年龄约为2.21Ma。本项研究结果为该区约2.21Ma以来的古环境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年代框架。与沧县隆起区的BZ2钻孔地层结果对比表明,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物厚度在布容期以来差异较大,即在此期间黄骅坳陷相对沧县隆起下沉40余米,表明1Ma前后发生的新构造运动导致黄骅坳陷区构造下沉速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磁性地层 第四纪 构造运动
下载PDF
渤中坳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 被引量:44
18
作者 郝芳 蔡东升 +2 位作者 邹华耀 方勇 曾治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8-524,共7页
渤中坳陷是东营组沉积期及其之后渤海湾盆地沉降 -沉积速率最高的地区 ,亦是晚期断裂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较高的沉降 -沉积速率产生了重要的成藏物质效应 :(1)持续的较快速沉降 -沉积使东营组发育较深湖 -深湖相泥岩并成熟 ,从而使渤中... 渤中坳陷是东营组沉积期及其之后渤海湾盆地沉降 -沉积速率最高的地区 ,亦是晚期断裂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较高的沉降 -沉积速率产生了重要的成藏物质效应 :(1)持续的较快速沉降 -沉积使东营组发育较深湖 -深湖相泥岩并成熟 ,从而使渤中坳陷发育沙河街组和东营组 2套有效源岩 ;(2 )较高的沉降 -沉积速率引起的压实不均衡及伴生的源岩快速生烃引起较强的超压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使沙河街组源岩生、排烃滞后 ,从而使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在晚期同时保持在较有利的生、排油阶段 ,这是渤中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和油气晚期快速成藏的物质基础 .较强的超压和强烈的断裂活动决定了超压 -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 ,进而决定了油气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和油气分布 :油气主要富集于新近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坳陷 构造运动 超压 幕式流体流动 油气快速成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非稳态油藏 被引量:52
19
作者 孙龙德 江同文 +2 位作者 徐汉林 单家增 练章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7,共6页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认为现今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油藏的调整充注期,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新构造运动是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在物理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稳态油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哈得逊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经过近3 a的滚动勘探开发,油田储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国第1个探明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海相砂岩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油藏 倾斜油气水界面 构造运动 油藏调整 哈得逊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渭河盆地带地貌结构与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42
20
作者 韩恒悦 米丰收 刘海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1-257,共7页
根据基岩断块山地、波状黄土塬 (洪积台地 )、平缓黄土塬 (洪积扇裙 )、阶地等较多实际资料 ,研究渭河盆地带地貌结构与活动断裂及新构造运动间的关系。研究认为 ,层状地貌的发育与形成 ,主要受以盆地带南缘断裂带为主的相关阶状正断层... 根据基岩断块山地、波状黄土塬 (洪积台地 )、平缓黄土塬 (洪积扇裙 )、阶地等较多实际资料 ,研究渭河盆地带地貌结构与活动断裂及新构造运动间的关系。研究认为 ,层状地貌的发育与形成 ,主要受以盆地带南缘断裂带为主的相关阶状正断层正倾滑活动的控制 ,盆地带南缘断裂带除产生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外 ,还由盆边向盆内扩展 ,并导致盆地带另一侧向北扩张。此活动格局控制和影响了盆地带地貌的形成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带 地貌结构 构造运动 地震危险性 洪积台地 阶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