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触载荷对钢丝微动磨损行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沈燕 张德坤 +1 位作者 王大刚 许林敏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08,共5页
以6×19点接触式提升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在自制的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开展钢丝微动磨损的实验研究,考察在不同接触载荷下钢丝的微动磨损行为,采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钢丝的磨损形貌并分析其微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在接触载荷为9... 以6×19点接触式提升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在自制的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开展钢丝微动磨损的实验研究,考察在不同接触载荷下钢丝的微动磨损行为,采用S-3000N型扫描电镜观察钢丝的磨损形貌并分析其微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在接触载荷为9~29 N范围内,微动摩擦力(Ft)-位移幅值(D)曲线随循环周次的变化表明钢丝运行于混合区,并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钢丝间接触应力增加;在微动磨损初期钢丝间的摩擦系数均较低,之后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其稳定摩擦系数随着钢丝间接触载荷的增加而降低,接触载荷为9 N时的摩擦系数最大,约为1.25,而29 N的摩擦系数约为0.57;钢丝间的接触载荷增加,钢丝表面接触疲劳的几率增大,出现磨屑疲劳脱落的痕迹和疲劳微裂纹,其损伤机制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摩擦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 接触载荷 微动磨损 摩擦系数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轴箱轴承滚道载荷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查浩 任尊松 徐宁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142,共8页
轴箱轴承作为列车走行部件中重要核心部件之一,由于其受载工况恶劣使其成为易损坏的部件之一,研究其在运行过程中滚子滚道间的载荷特性对基于载荷分布的轴承寿命预测,保证其在运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包含轴承的车... 轴箱轴承作为列车走行部件中重要核心部件之一,由于其受载工况恶劣使其成为易损坏的部件之一,研究其在运行过程中滚子滚道间的载荷特性对基于载荷分布的轴承寿命预测,保证其在运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包含轴承的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轨道激扰和列车运行速度下滚子滚道接触载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无激扰条件下,车速对滚子滚道接触载荷基本没有影响,但在非承载区,滚子与外圈滚道会发生接触,接触载荷与速度成平方关系;轨道激扰条件会影响能够引起滚子滚道接触载荷瞬时值发生变化;外圈受到的接触载荷标准差值,车速越快,标准差越大;对外圈受到的接触载荷最大的区域进行研究,发现随着速度的增加,轨道激扰造成的振动越大,滚子滚道接触载荷数据波动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轴箱轴承 振动加速度 接触载荷
原文传递
车轮扁疤激起的轴箱轴承冲击特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查浩 任尊松 徐宁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5-173,共9页
以CRH2型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轴承的车辆-轨道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数值积分获得了轮轨冲击力时间历程、轮对和轴箱振动加速度时间历程、滚子与外圈滚道接触载荷时间历程;结合已有的车轮扁疤分析模型,研究了扁疤长度、车辆运行速... 以CRH2型动车组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轴承的车辆-轨道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数值积分获得了轮轨冲击力时间历程、轮对和轴箱振动加速度时间历程、滚子与外圈滚道接触载荷时间历程;结合已有的车轮扁疤分析模型,研究了扁疤长度、车辆运行速度对轮轨冲击力的影响,分析了扁疤冲击下轮对、轴箱的振动加速度响应特征以及外圈滚道接触载荷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轮对和轴箱受到的冲击加速度均随扁疤长度呈现增长的趋势,轴箱受到的冲击加速度大于轮对受到的冲击加速度,且轴箱受到的冲击加速度增长更快;车轮扁疤会对外圈滚道接触载荷产生影响,在滚道承载区域,车轮进入扁疤区域时产生的冲击载荷作用效果为减小滚子外圈接触载荷,在车轮离开扁疤区域时产生的冲击载荷作用效果为增大滚子外圈接触载荷,在滚道非承载区域,滚子与外圈同样会产生多次冲击;车速为300 km·h^-1,扁疤长度小于30 mm时,车轮进入扁疤区域滚子外圈受到的冲击载荷大于车轮离开扁疤区域滚子外圈受到的冲击载荷,扁疤长度大于30 mm时,车轮进入扁疤区域滚子外圈受到的冲击载荷小于车轮离开扁疤区域滚子外圈受到的冲击载荷;在整个滚道区域内,扁疤激扰激起的滚道冲击载荷呈左右对称分布,且滚道区域越靠近对称轴,受到的冲击载荷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轴箱轴承 车辆系统动力学 扁疤冲击 接触载荷 振动加速度
原文传递
1580PC热连轧机支承辊辊型优化曲线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岳晓丽 连家创 +1 位作者 李汉良 吴德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47-749,共3页
根据 1 580 PC热带钢连轧机辊间接触载荷很不均匀 ,容易造成支承辊辊面提前损坏的特点 ,对支承辊肩部辊型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 ,证明肩部幂函数辊型曲线提高了支承辊的使用寿命 。
关键词 热连轧机 支承辊 接触载荷 辊型曲线优化 PC轧机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contact loads in crushed zone between tunnel boring machine disc cutter and rock 被引量:11
5
作者 SHI Yu-peng XIA Yi-min +2 位作者 TAN Qing ZHANG Yi-chao QIAO Sh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393-2403,共11页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unnel boring machines(TBMs)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service life of cutting tools,which is the result of contact loads in the crushed zone between cutter ring and rock.I...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unnel boring machines(TBMs)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service life of cutting tools,which is the result of contact loads in the crushed zone between cutter ring and rock.In this paper,a series of rock break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a 216 mm diameter disc cutter and concrete samples.Based on th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the distribution of contact loads between disc cutter and rock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truncat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TSVD).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peak value and the whole nume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radial strains on the cutter ring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enetration.Th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the contact loads show an approximate parabola going downwards,which indicates contact loads are more concentrated.The front non-loading area with a ratio from 1.8%to 5.4%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enetration.However,the change of rear non-loading area is not obviou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nclusions have guidance for the study of rock breaking mechanism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disc c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 cutter contact loads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non-loading area
下载PDF
微机电系统中的微观黏滑、黏附与控制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向军 孟永钢 温诗铸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7-100,共4页
微观黏滑和黏附失效是微机电系统中的常见现象,该现象主要是由于受包括静电力、范德华力及毛细力等各种表面力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产生的.采用黏着接触理论和运动分析方法,得到了微观摩擦试验中黏滑出现的无量纲黏滑数,表微观黏滑是接触表... 微观黏滑和黏附失效是微机电系统中的常见现象,该现象主要是由于受包括静电力、范德华力及毛细力等各种表面力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产生的.采用黏着接触理论和运动分析方法,得到了微观摩擦试验中黏滑出现的无量纲黏滑数,表微观黏滑是接触表面特性、形貌参数、接触载荷及滑动速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获得黏滑现象的各种临界参数,提出了黏滑行为控制的表面修饰与形貌设计依据;针对微构件的黏附失效,采用Laplace公式并结合微构件的变形分析,探究了毛细力作用下微构件的变形特征与失稳行为,发现其变形过程中存在着不稳定的临界点,对应黏附行为的发生,进而提出了微构件防黏附的结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黏附 微观 LAPLACE 微构件 运动分析 接触理论 主导作用 范德华力 摩擦试验 表面特性 综合作用 滑动速度 接触载荷 临界参数 设计依据 表面修饰 行为控制 变形分析 变形特征 变形过程 结构设计 静电力 表面力
下载PDF
接触载荷对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沈明学 杨莎 +2 位作者 周琰 蔡振兵 朱旻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327-3333,共7页
在新型扭转复合微动试验机上,以7075铝合金平面/GCr15钢球配副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接触载荷对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在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磨痕形貌微观观察,研究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 在新型扭转复合微动试验机上,以7075铝合金平面/GCr15钢球配副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接触载荷对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磨损行为的影响。在动力学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磨痕形貌微观观察,研究7075铝合金扭转复合微动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接触载荷明显地改变微动运行区域,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加,微动推迟进入混合区和滑移区,且混合区逐渐扩大;在相同的微动运行区域内,Ft/Fn系数随循环次数增加的变化趋势受接触载荷的影响不大,但Ft/Fn系数随着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加依次降低;在其它参量不变的情况下,接触载荷越大,微动更趋向于受扭动微动分量控制,表面损伤伴随着明显的剥落。扭转复合微动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剥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75铝合金 扭转复合微动 接触载荷 磨损行为
下载PDF
基于ANSYS软件的拖拉机轴承和齿轮接触载荷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宏 王芸 潘江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40-244,共5页
变速箱是重型履带拖拉机的核心部件,随着现代拖拉机吨位和速度的不断提高,对变速箱齿轮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拖拉机变速箱齿轮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将ANSYS有限元分析引入到了拖拉机齿轮设计过程中,并建立了齿轮接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变速箱是重型履带拖拉机的核心部件,随着现代拖拉机吨位和速度的不断提高,对变速箱齿轮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拖拉机变速箱齿轮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将ANSYS有限元分析引入到了拖拉机齿轮设计过程中,并建立了齿轮接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自由网格对网格进行了划分,并设置接触体后对齿轮的接触载荷和固有频率特性进行了有限元数值计算,得到了应力分布和固有频率特征数据。为了验证有限元计算的可靠性,以齿轮的失效性检验为例,采用实际检测和有限元分析计算两种方法对失效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实际检测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吻合,从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YS有限元分析 啮合齿轮 接触载荷 应力分布 拖拉机
下载PDF
摩擦信号分形维数与载荷和速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兆宏 朱华 李刚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在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GCr15/45#钢摩擦副进行不同接触载荷和滑动速度下的摩擦磨损试验,对初始滑动距离1000 m内的摩擦系数信号进行数据采集,运用结构函数测度方法对摩擦系数信号进行分形表征,计算不同载荷和速度下的分形维数,... 在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GCr15/45#钢摩擦副进行不同接触载荷和滑动速度下的摩擦磨损试验,对初始滑动距离1000 m内的摩擦系数信号进行数据采集,运用结构函数测度方法对摩擦系数信号进行分形表征,计算不同载荷和速度下的分形维数,研究摩擦信号的分形维数随载荷和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摩擦系数信号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随载荷和速度而变化.在相同载荷下,分形维数随滑动速度增加而增大;在相同速度下,分形维数随着接触载荷增加而增大.磨损率与摩擦系数信号的分形维数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系数 信号 分形维数 滑动速度 接触载荷
下载PDF
高速圆柱滚子轴承的热力耦合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叶振环 朱正龙 +1 位作者 张旭 李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108,共5页
鉴于圆柱滚子轴承运转过程中承载区存在热力相互耦合作用,结合轴承动力学分析方法和热分析、温度场分析方法建立了滚动轴承热力耦合分析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基于建立的计算模型分析了热力耦合效应对轴承温度场分析和承载性能计算以... 鉴于圆柱滚子轴承运转过程中承载区存在热力相互耦合作用,结合轴承动力学分析方法和热分析、温度场分析方法建立了滚动轴承热力耦合分析计算模型并进行了求解。基于建立的计算模型分析了热力耦合效应对轴承温度场分析和承载性能计算以及疲劳寿命预测的影响,并探讨了轴承结构参数以及工况条件对热力耦合效应计算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考虑热力耦合效应与不考虑热力耦合效应两种计算方法在温度场分布、承载性能以及疲劳寿命等计算结果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该差异受轴承结构参数和工况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耦合 圆柱滚子轴承 热特性 接触载荷 接触应力 疲劳寿命
下载PDF
大兆瓦风电主轴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承载接触机理 被引量:9
11
作者 肖文 王忠强 +1 位作者 裴世源 王凤才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94,共5页
在风力发电机组弹性接触承载数值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风电主轴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全尺寸接触模型,并用于研究给定工况下的3MW风电主轴轴承承载接触机理。在径向载荷条件下,比较了风电轴承接触载荷有限元结果与赫兹理论计算结果,从... 在风力发电机组弹性接触承载数值分析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风电主轴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全尺寸接触模型,并用于研究给定工况下的3MW风电主轴轴承承载接触机理。在径向载荷条件下,比较了风电轴承接触载荷有限元结果与赫兹理论计算结果,从而验证了数值模型分析的合理性;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倾覆力矩对风电轴承接触载荷分布的影响规律以及极限工况下的轴承接触载荷与变形分布;最后,分析了轴承轴向游隙变化对轴承承载接触载荷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给定工况条件下,轴向游隙负向增大时,最大接触载荷变大,轴向游隙正向增大时,受载的滚子变少,轴承最大接触载荷不断增大。风电主轴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承载接触机理研究可为大兆瓦风电轴承柔性设计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组 主轴轴承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 有限元模型 接触载荷 轴承游隙
下载PDF
汽车主减速器圆锥滚子轴承的最佳轴向预紧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廖鑫 周献文 +2 位作者 高俊聪 蔡万野 翟敬宇 《轴承》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3,共5页
轴向预紧量会直接影响轴承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以汽车主减速器用圆锥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主减速器输出轴传动系统受力得到不同载荷工况下的齿轮载荷,并基于Romax建立主减速器输出轴-轴承系统模型,以齿轮载荷作为外载荷,分析... 轴向预紧量会直接影响轴承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以汽车主减速器用圆锥滚子轴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主减速器输出轴传动系统受力得到不同载荷工况下的齿轮载荷,并基于Romax建立主减速器输出轴-轴承系统模型,以齿轮载荷作为外载荷,分析轴向预紧量对轴承内部接触状态和疲劳寿命的影响。得出结论:随预紧量增大,受载滚子数增多,滚子与套圈最大接触载荷先减小后增大,最大接触应力先减小后增大;轴承寿命随预紧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最佳预紧量随径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滚子轴承 轴向预紧量 Romax 接触应力 接触载荷 寿命
下载PDF
渐开线直齿轮齿面磨损对接触载荷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亚田 张瑞亮 +1 位作者 王铁 王凯达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61,共4页
齿面磨损会改变齿廓形状从而导致接触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齿轮的动态特性和使用寿命等。针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于Hertz理论和Archard公式建立磨损模型,并数值仿真了齿廓各点的磨损深度分布。计算表明,从齿根到齿顶磨损深度先减小... 齿面磨损会改变齿廓形状从而导致接触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影响齿轮的动态特性和使用寿命等。针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于Hertz理论和Archard公式建立磨损模型,并数值仿真了齿廓各点的磨损深度分布。计算表明,从齿根到齿顶磨损深度先减小后增大,在节点处磨损深度最小,在小齿轮的齿根处磨损深度最大,齿顶次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磨损对齿面接触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磨损深度的增加,双齿啮合区齿面载荷波动增加,单双齿交替点载荷突变减小。靠近齿根的双齿啮合区接触载荷先减小后增大,靠近齿顶的双齿啮合区接触载荷先增大后减小。该结论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齿轮磨损影响因素进而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齿轮 齿面磨损 接触载荷
下载PDF
负游隙对轮毂轴承摩擦力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莫易敏 何超 +1 位作者 高勇 姚亮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9,共4页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汽车轮毂轴承单元的负游隙对其摩擦力矩存在较大的影响。为了明确轮毂轴承负游隙对其摩擦力矩的具体影响,研究了汽车轮毂轴承摩擦力矩的计算方法,以某型号轮毂轴承为例,建立了轮毂轴承负游隙的接触理论模型,分析表明...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汽车轮毂轴承单元的负游隙对其摩擦力矩存在较大的影响。为了明确轮毂轴承负游隙对其摩擦力矩的具体影响,研究了汽车轮毂轴承摩擦力矩的计算方法,以某型号轮毂轴承为例,建立了轮毂轴承负游隙的接触理论模型,分析表明负游隙对钢球与内外圈滚道的接触载荷存在影响。设计了相关试验进一步探究负游隙对轮毂轴承摩擦力矩的关系,试验表明,负游隙对轮毂轴承的摩擦力矩存在较明显的影响,摩擦力矩的平均差值达到了0.2Nm,且随着负游隙绝对值的减小,摩擦力矩呈减小的趋势,这一结论可以为提升轮毂轴承的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毂轴承 负游隙 接触载荷 摩擦力矩
下载PDF
具有连续光滑特性的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玲 云强强 +2 位作者 王晶晶 东亚斌 史小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7-124,共8页
结合面接触刚度直接影响着机械系统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和精度保持性水平。基于微凸体在弹性、弹塑性以及完全塑性接触变形过程中,接触刚度具有连续、光滑特性的思想,首先提出利用Hermite多项式插值函数,来弥补单一微凸体接触刚度建模时... 结合面接触刚度直接影响着机械系统的静、动态力学性能和精度保持性水平。基于微凸体在弹性、弹塑性以及完全塑性接触变形过程中,接触刚度具有连续、光滑特性的思想,首先提出利用Hermite多项式插值函数,来弥补单一微凸体接触刚度建模时存在的不连续等缺陷,建立了具有连续光滑特性的单一微凸体接触刚度新模型;然后基于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模型;最后将所建模型与GW、ZMC、KE和BRAKE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实现了单一微凸体接触刚度在不同接触状态之间连续且光滑地转变;对于光滑表面形貌,基于GW、ZMC、KE以及BRAKE模型预测的接触刚度与本文模型结果的差异较小,其中本文模型最接近于纯弹性的GW模型;当表面粗糙度增大时,GW模型与其他几种模型的差异逐渐增大,此时本文模型与考虑微凸体多种变形阶段的ZMC模型吻合较好;再次表明载荷与表面粗糙度是影响刚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即随着载荷的增大或表面粗糙度的减小,接触刚度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Hermite多项式插值函数 弹塑性状态 接触刚度 接触载荷
原文传递
温度与载荷对GH4169/5CrMnMo界面接触换热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邢磊 张立文 张兴致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68-1572,共5页
基于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合理简化的热接触模型。应用稳态法,通过自制的实验设备对GH4169高温合金与5CrMnMo模具钢的界面接触换热系数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接触换热系数的经验计算关系式,比较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合理简化的热接触模型。应用稳态法,通过自制的实验设备对GH4169高温合金与5CrMnMo模具钢的界面接触换热系数进行测量。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接触换热系数的经验计算关系式,比较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界面温度变化范围为240~560℃,接触载荷能够达到15.68MPa;接触换热系数随界面温度和接触载荷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在320℃和470℃附近出现换热系数的极小值,温度与载荷的作用是通过改变材料热物性及力学性能间接实现的;经验计算关系式满足幂律关系,引入修正系数α和δ后,能够合理地预测接触换热系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温度 接触载荷 接触换热系数 经验关系式
下载PDF
三维弹塑性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法
17
作者 温卫东 高德平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16-619,共4页
将边界元法发展用于解决三维弹塑性接触问题,推导了无摩擦的三维弹塑性接触问题的积分方程,讨论了其数值解技术。数值结果与有限无法的数值结果对比表明,所发展的方法是成功的。
关键词 边界元法 接触载荷 弹塑性
下载PDF
基于模糊反演法的参数不确定弓网接触载荷控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时光 陈忠华 +2 位作者 郭凤仪 刘健辰 赵春雨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1-479,共9页
弓网系统具有复杂的电气、机械耦合特性,提高弓网受流性能是目前高速铁路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弓网主动控制则是稳定弓网接触载荷、改善其受流质量的重要措施。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出发,针对弓网系统存在风载荷与参数不确定性的问题,... 弓网系统具有复杂的电气、机械耦合特性,提高弓网受流性能是目前高速铁路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弓网主动控制则是稳定弓网接触载荷、改善其受流质量的重要措施。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出发,针对弓网系统存在风载荷与参数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系统的弓网接触载荷反演精确控制方法。具体而言,采用虚拟控制律,逐步反演递推选择Lyapunov函数,设计模糊系统逼近不确定性与虚拟控制律微分,并进行相应的稳定性分析。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糊反演控制策略能减弱弓网不确定性的影响,且能有效抑制弓网接触载荷的波动,并改善其受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网系统 接触载荷 反演 模糊系统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管状带式输送机用托辊优化设计 被引量:5
19
作者 吉日格勒 刘畅 +3 位作者 蔡志钦 肖望强 邱开心 陈晨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06,共8页
在管状带式输送机运输过程中,托辊在圆管带的接触载荷激励下会产生振动噪声,这是管状带式输送机运输过程中的主要噪声源。托辊参数的优化设计,对于管状带式输送机整体的减振降噪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托辊为优化对象,对托辊在不同结构... 在管状带式输送机运输过程中,托辊在圆管带的接触载荷激励下会产生振动噪声,这是管状带式输送机运输过程中的主要噪声源。托辊参数的优化设计,对于管状带式输送机整体的减振降噪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托辊为优化对象,对托辊在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振动特性和噪声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回归(RFR)的管状带式输送机用托辊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对托辊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托辊的振动特性,确定了托辊的优化方向;基于有限元-边界元混合声场仿真方法,以现场采集的托辊受力频谱作为激励,探究了托辊在不同结构参数影响下的振动噪声及规律;然后,开发了基于RFR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建立了托辊结构参数与噪声值之间的设计数据库,结合约束条件,得到了托辊参数的最优解;最后,针对优化后的托辊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托辊的直径为152 mm、厚度为6 mm、材料为普通钢、轴径为30 mm时,取得最优解,优化托辊产生的振动噪声较原托辊降低了约13.4 dB;通过托辊的优化设计,可以为管状带式输送机整体减振降噪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机械 接触载荷 随机森林回归 有限元-边界元 模态分析 减振降噪 托辊参数最优解
下载PDF
接触载荷作用下非均质材料表层应力集中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万友 周青华 +2 位作者 王家序 杨勇 苗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95-1102,共8页
利用数值化等效夹杂方法分析接触载荷作用下规则分布杂质单元影响材料表层最大von Mises应力大小和位置,并与相同工况下均质材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分布参数下正态分布杂质单元对材料应力集中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利用数值化等效夹杂方法分析接触载荷作用下规则分布杂质单元影响材料表层最大von Mises应力大小和位置,并与相同工况下均质材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分布参数下正态分布杂质单元对材料应力集中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接触载荷作用下,均质材料表层最大von Mises应力随摩擦因数增大而增大,但杂质单元的存在将改变最大von Mises应力位置变化规律。非均质材料基体表层应力集中随分布杂质单元x方向平均坐标值增大而逐渐增大;随y方向平均坐标值增大而逐渐减小;随杂质单元半径增大而先增后减;分布杂质单元体积分数增大将导致基体最大von Mises应力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载荷 非均质材料 应力集中 失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