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滴撞击加热壁面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沈胜强 张洁珊 梁刚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62-268,共7页
本文采用高速摄像仪对水滴和乙醇液滴撞击加热壁面后的蒸发过程进行了实验观测,分析了液滴撞击加热壁面后的蒸发特性参数.实验中,两种液体初始温度均为20℃,不锈钢壁面初始温度范围为68—126℃.水滴初始直径为2.07 mm,撞击壁面时Weber数... 本文采用高速摄像仪对水滴和乙醇液滴撞击加热壁面后的蒸发过程进行了实验观测,分析了液滴撞击加热壁面后的蒸发特性参数.实验中,两种液体初始温度均为20℃,不锈钢壁面初始温度范围为68—126℃.水滴初始直径为2.07 mm,撞击壁面时Weber数为2—44;乙醇液滴初始直径为1.64 mm,Weber数为3—88.结果表明,液滴受到重力、表面张力及流动性的影响,在蒸发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水滴高度持续降低而接触直径几乎不变;蒸发后期,液滴发生回缩,水滴的接触直径、高度和接触角出现振荡现象.乙醇液滴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减小随后保持不变的趋势,而接触直径和高度则持续减小,直到液滴完全蒸发.液滴蒸发总时长与液体物性和壁面温度有关,随壁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与液滴撞击壁面时的Weber数无关.同时,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液滴显热部分占总换热量的比重增大,显热部分能量不可忽略,本文实验条件下得到水滴的平均热流密度为0.014—0.110 W·m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撞击 加热壁面 接触直径 热流密度
下载PDF
钛表面液滴冻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田津津 吴彩霞 +5 位作者 张哲 吕胜楠 孙娜 吴巧燕 李星泊 严雷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1-77,共7页
基于可视化实验系统,研究了钛表面静止液滴的冻结行为,分析了底板倾斜角度对液滴的相变时间和接触直径的影响,以及液滴体积大小对相变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板倾斜角度对液滴相变时间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随着底板倾斜角度增加相变时... 基于可视化实验系统,研究了钛表面静止液滴的冻结行为,分析了底板倾斜角度对液滴的相变时间和接触直径的影响,以及液滴体积大小对相变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板倾斜角度对液滴相变时间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随着底板倾斜角度增加相变时间呈现先减小再增加最后又减小的趋势,底板倾斜角度为0°以及35°时,相变时间最长;液滴的接触直径随底板倾斜角度增加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底板角度为35°时,液滴的接触直径比底板角度为0°时的大,液滴冻结后的高度更小;液滴体积对相变时间影响较大,底板倾斜角度一定时,液滴体积越大,相变时间越长;底板温度一定时,液滴体积越大,底板倾斜角度对相变时间的影响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板 倾斜角度 液滴体积 相变时间 接触直径
原文传递
石墨烯-铜纳米流体液滴蒸发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曌 彭浩 郭文华 《制冷技术》 2017年第6期29-33,共5页
本文针对纯石墨烯、纯铜纳米流体液滴以及石墨烯-铜混合纳米流体液滴在铜基底表面的蒸发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石墨烯与铜配比对液滴蒸发过程中接触角和接触直径动态演化以及蒸干后粒子沉积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文针对纯石墨烯、纯铜纳米流体液滴以及石墨烯-铜混合纳米流体液滴在铜基底表面的蒸发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石墨烯与铜配比对液滴蒸发过程中接触角和接触直径动态演化以及蒸干后粒子沉积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石墨烯纳米流体液滴的初始平衡接触角大于纯铜纳米流体液滴、蒸发过程平均接触角小于纯铜纳米流体液滴;纯石墨烯纳米流体液滴蒸干后粒子密集地堆积在中心和边缘位置,边缘形成沉积环、中心形成粒子均布图案,纯铜纳米流体液滴蒸干后形成明显的咖啡环。混合纳米流体液滴中,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初始平衡接触角增大、蒸发过程平均接触角减小、液滴蒸发速率增大、液滴蒸干后铜基底表面中心区域粒子密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纳米流体 石墨烯 接触 接触直径 沉积形貌
下载PDF
石墨烯-铜纳米流体液滴蒸发特性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王曌 彭浩 郭文华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8年第6期20-24,共5页
文中针对纯石墨烯、纯铜纳米流体液滴以及石墨烯-铜混合纳米流体液滴在铜基底表面的蒸发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石墨烯与铜配比对液滴蒸发过程中接触角和接触直径动态演化以及蒸干后粒子沉积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 文中针对纯石墨烯、纯铜纳米流体液滴以及石墨烯-铜混合纳米流体液滴在铜基底表面的蒸发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石墨烯与铜配比对液滴蒸发过程中接触角和接触直径动态演化以及蒸干后粒子沉积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纯石墨烯纳米流体液滴的初始平衡接触角大于纯铜纳米流体液滴、蒸发过程平均接触角小于纯铜纳米流体液滴;纯石墨烯纳米流体液滴蒸干后粒子密集地堆积在中心和边缘位置、边缘形成沉积环、中心形成粒子均布图案,纯铜纳米流体液滴蒸干后形成明显的咖啡环。在混合纳米流体液滴中,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初始平衡接触角增大、蒸发过程平均接触角减小、液滴蒸发速率增大、液滴蒸干后铜基底表面中心区域粒子密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纳米流体 石墨烯 接触 接触直径 沉积形貌
原文传递
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椎体小关节角度及接触直径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建娜 高天翔 张晓明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85-87,共3页
目的 观察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CT横断面上小关节角度、双侧小关节不对称率及小关节接触直径的变化,为青年椎间盘突出原因提供参考。方法 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270例,其中L4-5椎间盘突出128例,L5-S1椎间盘突出142例;... 目的 观察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CT横断面上小关节角度、双侧小关节不对称率及小关节接触直径的变化,为青年椎间盘突出原因提供参考。方法 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270例,其中L4-5椎间盘突出128例,L5-S1椎间盘突出142例;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间段内青年腰椎间盘正常者141例为对照组,利用多平面重建(MRR)技术,在CT横断面图像上测量小关节角度、小关节接触直径,比较两组小关节角度、双侧小关节不对称率及小关节接触直径。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L4-5椎间盘水平CT横断面小关节角度分别为40.2°±7.8°、45.6°±7.1°,两组比较,P<0.05;L5-S1椎间盘水平CT横断面小关节角度分别为51.9°±6.9°、46.5°±5.7°,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L4-5、L5-S1椎间盘水平双侧小关节不对称者分别为65(51.11%)、56例(43.90%),对照组分别为53(37.64%)、47例(33.55%),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L4-5、L5-S1椎间盘水平小关节接触直径分别为(11.62±1.61)mm、(13.01±1.70)mm,对照组分别为(12.91±1.54)mm、(14.54±1.77)mm,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L4-5、L5-S1椎间盘突出青年患者CT横断面上小关节角度变小、双侧小关节不对称率升高及小关节接触直径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横断面小关节角度 双侧小关节不对称率 小关节接触直径
下载PDF
生长及脱离汽泡附壁接触直径经验关系式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德奇 潘良明 黄彦平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对汽泡附壁接触直径随汽泡生长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现象描述和理论分析。对大量已有文献中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汽泡无因次附壁接触直径随无量纲汽泡生长时间的变化关系,提出了与无量纲汽泡生长速度、无量纲汽泡半径相关的汽泡附壁... 对汽泡附壁接触直径随汽泡生长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现象描述和理论分析。对大量已有文献中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汽泡无因次附壁接触直径随无量纲汽泡生长时间的变化关系,提出了与无量纲汽泡生长速度、无量纲汽泡半径相关的汽泡附壁接触直径经验关系式。在确定此关系式中的2个系数后,关系式能很好地预测文献中的汽泡附壁接触直径,误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泡附壁接触直径 汽泡生长 经验关系式
下载PDF
液滴体积对水稻叶面接触角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建桃 曾家骏 +3 位作者 尹选春 兰玉彬 文晟 林耿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6-995,共10页
接触角是衡量液滴在水稻叶片上润湿展布效果和滞留能力的主要指标,为了准确测量液滴在水稻叶片表面上接触角(θ)大小,研究了液滴体积对水稻叶面接触角的影响。通过试验测量不同液滴体积下的水稻叶面接触角、液滴高度(h)和液滴接触面直径... 接触角是衡量液滴在水稻叶片上润湿展布效果和滞留能力的主要指标,为了准确测量液滴在水稻叶片表面上接触角(θ)大小,研究了液滴体积对水稻叶面接触角的影响。通过试验测量不同液滴体积下的水稻叶面接触角、液滴高度(h)和液滴接触面直径(d),分析接触角随液滴体积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液滴体积对4种被测水稻叶面接触角均有显著性影响。在液滴体积上升的初期(1.0~7.5μL),液滴高度随液滴体积变化的速率(h′v)与液滴接触面直径随液滴体积变化的速率(d′v)的比值h′v/d′v>h/d,水稻叶面接触角增大;在液滴体积继续上升的后期(7.5~20.0μL),当h′v/d′v≈h/d时,水稻叶面接触角基本不变,当h′v/d′v<h/d时,水稻叶面接触角略微减小,最后接触角趋于稳定。由此得出,液滴体积对水稻叶面接触角有显著影响,且接触角的变化趋势与液滴高度和接触面直径及二者的增长速率密切相关。最后还提出了水稻叶面接触角试验统一使用的液滴体积应大于水稻叶面最大接触角所对应的体积,且最好控制在7.5~20.0μL,水稻叶面最大接触角在液滴体积7.5~10.0μL、首次h′v/d′v≈h/d时近似测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 水稻叶面 液滴体积 液滴高度 接触直径
下载PDF
近壁面液膜层中微孔注气气泡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拯政 李良星 +1 位作者 张双雷 李翔宇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6,共10页
为了降低近壁面沸腾过程中气泡动力学分析的不确定性,利用光谱共焦传感器构建了7 mm的液膜层,对近壁面液膜层中单孔注气气泡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测试段为270 mm×6 mm×12 mm(长×宽×高)的矩形通道,注气小孔的... 为了降低近壁面沸腾过程中气泡动力学分析的不确定性,利用光谱共焦传感器构建了7 mm的液膜层,对近壁面液膜层中单孔注气气泡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测试段为270 mm×6 mm×12 mm(长×宽×高)的矩形通道,注气小孔的直径为0.49 mm,气体流量为0.30~27.00 mL/min,液体流量为72.00~324.00 mL/min。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和静止液膜中,不同气体流量下气泡的接触线直径均先增大后减小;受到液体水平曳力的影响,相同气体流量下,气泡在水平流动液膜中的脱离频率比静止液膜中大,脱离体积比静止液膜中小,并且气泡会沿流动方向倾斜,气泡前进接触角与后退接触角的差值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近壁面液膜层中注气气泡动力学的实验研究精确地测量了气泡接触线直径以及接触角等形状参数,为相似工况下沸腾气泡的受力分析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动力学 气泡形状 脱离频率 接触线直径 微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