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2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离散元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55
1
作者 徐泳 孙其诚 +1 位作者 张凌 黄文彬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1-260,共10页
回顾了颗粒离散元法(DEM)的发展过程.综述了该方法的理论和各种颗粒作用模型,包括各种实用的干颗粒DEM模型和研究中的湿颗粒建模的进展;介绍了国内外颗粒离散元法模拟的成就以及离散元法与其他数值方法结合的扩展性研究的进展.最后指出... 回顾了颗粒离散元法(DEM)的发展过程.综述了该方法的理论和各种颗粒作用模型,包括各种实用的干颗粒DEM模型和研究中的湿颗粒建模的进展;介绍了国内外颗粒离散元法模拟的成就以及离散元法与其他数值方法结合的扩展性研究的进展.最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动向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颗粒离散元法 散体细观力学 接触模型 连续体力学 颗粒流动
下载PDF
新的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模型 被引量:108
2
作者 赵永武 吕彦明 蒋建忠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101,共7页
提出一种新型的粗糙表面弹塑性微观接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基于接触力学理论和接触微凸体由弹性变形向弹塑性变形及最终向完全塑性变形的转化皆是连续和光滑的假设。研究单个微凸体在载荷逐渐增加时的变形规律,并重点推出弹塑性变形区... 提出一种新型的粗糙表面弹塑性微观接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基于接触力学理论和接触微凸体由弹性变形向弹塑性变形及最终向完全塑性变形的转化皆是连续和光滑的假设。研究单个微凸体在载荷逐渐增加时的变形规律,并重点推出弹塑性变形区间的接触方程。在此基础上应用概率统计理论导出了粗糙表面的接触载荷、平均分离和实际接触面积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不同的塑性指数和载荷条件下,该模型与GW弹性模型和CEB弹塑性模型就实际接触面积和法向距离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同样塑性指数和载荷条件下比GW模型预测的实际接触面积大但法向距离小,且两者的差距随塑性指数和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因此该模型的预测结果更加符合人们的试验观察和直觉,能够更加科学和合理地描述两个粗糙表面的微观和宏观接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弹塑性 接触模型 微凸体
下载PDF
粗糙表面接触分形模型的提出与发展 被引量:59
3
作者 贺林 朱均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5-384,共10页
自表面接触塑性变形模型问世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的M-B粗糙表面接触分形模型.M-B模型以分形参数代替统计学参数表征粗糙表面,推导出了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以及实际弹性接触面积和实... 自表面接触塑性变形模型问世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分形几何理论为基础的M-B粗糙表面接触分形模型.M-B模型以分形参数代替统计学参数表征粗糙表面,推导出了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以及实际弹性接触面积和实际塑性接触面积的计算公式,指出了影响接触面变形性质的因素与规律.由于分形参数的尺度独立性,可望利用M-B模型对接触面积的预测不受测量仪器分辨率和取样长度等因素的影响,故其比基于统计分析的G-W接触模型更为合理.尽管如此,M-B模型还有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接触模型 机械摩擦 磨损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滑动摩擦表面接触力学模型 被引量:50
4
作者 魏龙 刘其和 张鹏高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06-113,共8页
依据分形理论,考虑微凸体变形特征及摩擦作用的影响建立滑动摩擦表面接触力学模型。采用一个三次多项式来表达弹塑性变形微凸体的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从而满足在变形状态转变临界点处的微凸体接触面积与接触压力转化皆是连续和光... 依据分形理论,考虑微凸体变形特征及摩擦作用的影响建立滑动摩擦表面接触力学模型。采用一个三次多项式来表达弹塑性变形微凸体的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从而满足在变形状态转变临界点处的微凸体接触面积与接触压力转化皆是连续和光滑的条件。推导出滑动摩擦表面临界弹性变形微接触面积、临界塑性变形微接触面积、量纲一真实接触面积的数学表达式。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表面形貌一定时,真实接触面积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大;载荷一定时,真实接触面积随着特征尺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表面较粗糙时,摩擦因数对真实接触面积的影响很小;随着表面光滑程度的增大,摩擦因数对真实接触面积的影响增大,真实接触面积随着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增大,特别是当摩擦因数较大时,真实接触面积增大的幅度也较大。接触力学模型的建立,为研究滑动摩擦表面间的摩擦磨损性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表面 分形理论 接触模型 接触面积 微凸体
下载PDF
两圆柱体表面接触承载能力的分形模型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黄康 赵韩 陈奇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9-533,共5页
结合M-B分形模型和Hertz接触模型理论,建立了新型两圆柱体分形接触模型,通过与M-B模型和Hertz模型的对比分析及接触强度实例计算,证明模型所反映两接触体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反映出载荷与面积呈指数关系,指数不仅与分形维... 结合M-B分形模型和Hertz接触模型理论,建立了新型两圆柱体分形接触模型,通过与M-B模型和Hertz模型的对比分析及接触强度实例计算,证明模型所反映两接触体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反映出载荷与面积呈指数关系,指数不仅与分形维数D有关,而且还与圆柱体的接触半径及接触方式有关.此模型的建立可作为相关机械产品(如齿轮和轴承等)的强度分析和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接触模型 圆柱体 承载能力
下载PDF
基于堆积试验的壤土离散元参数的标定 被引量:42
6
作者 贺一鸣 向伟 +2 位作者 吴明亮 全伟 陈超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20,共5页
为获取南方地区黏弹性壤土颗粒离散元接触模型的本征物理参数和接触力学参数,建立其用于离散元仿真的接触模型。以试验测定的堆积角为40.95°的壤土为研究对象,选取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通过实测试验获取壤土的本征物... 为获取南方地区黏弹性壤土颗粒离散元接触模型的本征物理参数和接触力学参数,建立其用于离散元仿真的接触模型。以试验测定的堆积角为40.95°的壤土为研究对象,选取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通过实测试验获取壤土的本征物理参数值;借助GEMM数据库推荐的土壤接触力学参数初选范围,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得到接触力学参数值的最优值区间。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最优值区间的接触力学参数进行4因素3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获取堆积角回归模型,以实测土壤堆积角40.95°为目标,对回归模型进行接触力学参数寻优,得到接触力学参数的最优组合为:JKR表面能13.05 J/m2,恢复系数0.5,动摩擦因数0.15,静摩擦因数1.06,该最优组合参数仿真堆积角均值为41.07°,与实测堆积角误差为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土 堆积角 离散元法 参数标定 接触模型
下载PDF
两圆柱体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被引量:38
7
作者 赵韩 陈奇 黄康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3-58,共6页
法向接触刚度是影响接触体动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法向接触刚度的计算主要有传统方法的Hertz接触理论和现代微观理论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两种方法。为了准确地计算两圆柱体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法向接触... 法向接触刚度是影响接触体动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法向接触刚度的计算主要有传统方法的Hertz接触理论和现代微观理论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两种方法。为了准确地计算两圆柱体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进行合理的扩充,建立两圆柱体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模型,该模型能正确地反映分形维数、表面粗糙度幅值、材料特性参数和圆柱体半径等参数对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由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分形维数、材料的特性参数、圆柱体半径的增加,表面粗糙度幅值参数的减小,法向接触刚度增加。另外,两圆柱内接触的法向刚度大于外接触时的法向接触刚度。该模型的建立为后续进行齿轮或圆柱轴承的法向接触刚度计算奠定了基础,对接触动力学研究有了新的理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体 法向接触刚度 分形理论 接触模型
下载PDF
基于基底长度的粗糙表面分形接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丁雪兴 严如奇 贾永磊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1-347,共7页
为建立更为精确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根据微凸体变形特征、分形理论以及摩擦的作用,从微观角度基于基底长度建立了粗糙表面分形接触模型.通过与其他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和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与合理,并由数值仿真分析了分... 为建立更为精确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根据微凸体变形特征、分形理论以及摩擦的作用,从微观角度基于基底长度建立了粗糙表面分形接触模型.通过与其他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和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与合理,并由数值仿真分析了分形维数、接触载荷与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尺度一定时,要维持一定的真实接触面积,分形维数越大,所需要的力也越大;分形维数与特征尺度一定时,随着载荷的增加,接触面积也在增加;特征尺度与接触力一定时,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真实接触面积在减小.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粗糙表面的摩擦、磨损与润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微凸体 分形 基底长度 接触模型
下载PDF
旋转型行波超声电机中三维接触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陈超 赵淳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49-155,共7页
通过分析旋转型行波超声电机接触界面上的相对运动趋势和动力传递机理,指出定、转子存在径向滑动的现象,由此建立了考虑径向滑动的三维接触模型,并提出描述径向滑动趋势大小的指标——摩擦角,在此基础上结合定子与转子的动力学描述得到... 通过分析旋转型行波超声电机接触界面上的相对运动趋势和动力传递机理,指出定、转子存在径向滑动的现象,由此建立了考虑径向滑动的三维接触模型,并提出描述径向滑动趋势大小的指标——摩擦角,在此基础上结合定子与转子的动力学描述得到了整个电机的数学模型。文章通过仿真得到了界面上切向接触作用力的分布规律和滑动摩擦导致的能量损失情况,分析了径向滑移对电机输出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实验吻合。而以往文献的接触模型由于忽略了界面上的径向滑动造成的损耗,其性能仿真与实验结果有较大偏差,由此证明了径向滑移对电机机械性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型行波超声电机 接触模型 径向滑动 摩擦角 机械性能
下载PDF
空间可展机构非光滑力学模型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曹登庆 初世明 +1 位作者 李郑发 刘荣强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5,共13页
空间可展机构广泛应用于展开和支撑柔性太阳能帆板和航天工程领域中的有效载荷,包括抛物面天线、平面相控阵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等.非光滑特性及其相应的动力学现象在空间可展机构的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系统地综述了空间可展... 空间可展机构广泛应用于展开和支撑柔性太阳能帆板和航天工程领域中的有效载荷,包括抛物面天线、平面相控阵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等.非光滑特性及其相应的动力学现象在空间可展机构的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系统地综述了空间可展机构非光滑力学建模与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首先详细描述了含间隙铰链的接触碰撞力和摩擦力等非光滑特点;然后系统地介绍了含间隙机构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分析方法和参数设计;进一步简单介绍了含间隙铰链空间可展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如谐波共振、周期运动的稳定性和各类分岔等;最后提出了空间可展机构非光滑动力系统动力学、稳定性与控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可展机构 非光滑系统 接触模型 摩擦模型 间隙
下载PDF
颗粒离散元方法中接触模型的开发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涛 吕庆 +1 位作者 李杨 李宏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4040-4045,共6页
在对颗粒离散元方法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导了广义Kelvin模型颗粒间接触力的理论解和数值解;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技术,通过颗粒离散元程序的接口,研制了广义Kelvin接触模型颗粒离散元计算程序;通过算例,验证了程序编制的正... 在对颗粒离散元方法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导了广义Kelvin模型颗粒间接触力的理论解和数值解;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技术,通过颗粒离散元程序的接口,研制了广义Kelvin接触模型颗粒离散元计算程序;通过算例,验证了程序编制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以某深埋隧洞为例,计算不同接触本构模型条件下岩体的开裂破坏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弹性接触关系,采用广义Kelvin接触模型得出的结果与由Hoek-Brown强度准则得出的计算图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接触模型 离散元方法 广义Kelvin模型 隧洞
下载PDF
钢丝绳三维接触模型及丝间应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马军 葛世荣 张德坤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4-868,共5页
建立了1×19IWS钢丝绳三维接触模型,该模型采用Splitting-pinball算法进行接触位置搜索,采用Augmented-Lagrangian算法进行接触载荷计算。对模型施加拉伸载荷,应用有限元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得出了钢丝沿轴线方向及在钢丝横... 建立了1×19IWS钢丝绳三维接触模型,该模型采用Splitting-pinball算法进行接触位置搜索,采用Augmented-Lagrangian算法进行接触载荷计算。对模型施加拉伸载荷,应用有限元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得出了钢丝沿轴线方向及在钢丝横截面内的应力分布规律;对照摩擦因数分别取0.10、0.11、0.12时的计算结果,得出摩擦因数对钢丝应力的影响规律,摩擦因数对钢丝切应力影响显著。分析了5个不同捻距倍数的钢丝绳计算结果,得出了捻距倍数对钢丝应力的影响规律,钢丝vonMises应力随捻距倍数增大而增大,但增大不明显,钢丝切应力随捻距倍数增大而减小,且在捻距倍数较小时变化幅度较大。进行了钢丝绳拉伸变形试验,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说明所选用的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绳 接触模型 应力分布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复合材料层合板机械连接结构累积损伤模型和挤压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爽 王栋 +2 位作者 郦正能 寇长河 章怡宁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建立了三维累积损伤有限元模型,采用扩展拉格朗日乘子法对螺栓表面和复合材料层合板孔壁间的接触行为进行了模拟。对复合材料层合板中纤维断裂、基体开裂和纤维-基体剪切3类基本损伤类型的产生、扩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三维累积损伤有限元模型,采用扩展拉格朗日乘子法对螺栓表面和复合材料层合板孔壁间的接触行为进行了模拟。对复合材料层合板中纤维断裂、基体开裂和纤维-基体剪切3类基本损伤类型的产生、扩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单钉连接结构的载荷-位移曲线,预测了它们的初始挤压破坏载荷。同时,进行了T300帘子布/QY8911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层合板单钉单搭螺栓挤压强度试验,验证了不同铺层类型和结构尺寸对复合材料层合板机械连接挤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该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合板 机械连接 累积损伤 接触模型
下载PDF
深埋TBM施工输水隧洞结构的三维仿真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钟登华 佟大威 +1 位作者 王帅 刘东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09-613,618,共6页
考虑围岩材料的弹塑性,引入有限元程序中的生死单元,建立了可模拟隧洞开挖过程的围岩三维仿真模型,求得了深埋隧洞围岩变形的分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接触模型和库仑摩擦模型模拟管片接头的非线性连接作用,建立了TBM隧洞管片结构的... 考虑围岩材料的弹塑性,引入有限元程序中的生死单元,建立了可模拟隧洞开挖过程的围岩三维仿真模型,求得了深埋隧洞围岩变形的分布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接触模型和库仑摩擦模型模拟管片接头的非线性连接作用,建立了TBM隧洞管片结构的三维仿真模型,分析在不同工况(施工期、运行期、检修期)、不同围岩类型以及不同衬砌时机下管片的应力应变特征,为输水隧洞的适时衬砌和安全运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TBM 数值仿真 单元生死模型 接触模型 库仑摩擦模型
下载PDF
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2
15
作者 贺一鸣 吴明亮 +3 位作者 向伟 颜波 王加跃 包攀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0期133-137,共5页
简述了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的不同应用,分别讨论了离散元法在土壤散体颗粒、农业物料颗粒、多相流中单相介质的应用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数量级受限,颗粒模型不精准,复杂工况制约等问题。... 简述了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离散元法在农业工程领域的不同应用,分别讨论了离散元法在土壤散体颗粒、农业物料颗粒、多相流中单相介质的应用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数量级受限,颗粒模型不精准,复杂工况制约等问题。提出今后离散元法的研究趋势:开发农业工程领域的专用离散元软件,提高颗粒群的运算效率;通过准确获取物料的细观参数,从理论基础上完善接触模型,使仿真颗粒与真实颗粒更为接近;通过离散元法软件与其他软件耦合,结合API的二次开发,拓宽离散元法在复杂散体颗粒运动仿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法 农业工程 应用进展 仿真 接触模型
下载PDF
粗糙表面分形接触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姬翠翠 朱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4-119,127,共7页
工程表面具有分形特征,利用分形参数对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不受仪器分辨率和取样长度的影响。2个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行为对摩擦、磨损、润滑、密封和传热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一直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表面的分形特性而建... 工程表面具有分形特征,利用分形参数对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不受仪器分辨率和取样长度的影响。2个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行为对摩擦、磨损、润滑、密封和传热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一直是摩擦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表面的分形特性而建立的接触模型,可使表面接触的分析结果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介绍分形表面形貌的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生成方法并给出利用MATLAB程序生成的分形曲线和曲面,分析和评述近二十年来分形接触模型中单个微凸体的接触行为、接触面积分布与真实接触面积、接触变形方式与接触载荷以及总的真实接触面积与接触载荷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简单列举分形接触模型在机械学科中的应用情况。指出结合分形理论对表面接触行为进行研究是接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摩擦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分形 微凸体 接触模型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齿轮接触应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奇 赵韩 +1 位作者 黄康 徐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14-1017,1057,共5页
综合研究齿面间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对齿轮接触面间的应力状态的影响,建立轮齿齿面间的应力分析与计算分形模型,该模型能准确计算齿面的接触应力,并能解决微线段齿轮内接触的应力计算问题。分析了各参数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趋势,给出... 综合研究齿面间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对齿轮接触面间的应力状态的影响,建立轮齿齿面间的应力分析与计算分形模型,该模型能准确计算齿面的接触应力,并能解决微线段齿轮内接触的应力计算问题。分析了各参数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趋势,给出了一对渐开线齿轮接触强度计算的三种理论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证明了分形理论应用于齿轮接触强度计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 应力分析 分形 接触模型
下载PDF
简化接触模型的月壤离散元数值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郑敏 蒋明镜 申志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66-771,共6页
根据月壤其颗粒级配可归类于粉质砂土。针对真实月壤所处的环境(无水、低重力场、低气压等),将Perko等2001年提出的月壤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植入离散元分析软件PFC2D中,模拟了刚性边界下加入该模型与未加该模型试样的双轴压缩试验,研究了... 根据月壤其颗粒级配可归类于粉质砂土。针对真实月壤所处的环境(无水、低重力场、低气压等),将Perko等2001年提出的月壤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植入离散元分析软件PFC2D中,模拟了刚性边界下加入该模型与未加该模型试样的双轴压缩试验,研究了颗粒间范德华力对试样的宏观力学特性与微观颗粒接触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对试样的抗剪强度、体应变以及颗粒平均配位数都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壤 接触模型 离散单元法 范德华力
下载PDF
人工胶结砂土力学特性的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19
19
作者 蒋明镜 孙渝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49-1856,共8页
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胶结砂土力学特性进行模拟。将基于室内试验测得的理想胶结颗粒接触力学响应引入到开发的二维离散元程序(NS2D)中,模拟胶结砂土颗粒间的胶结作用。对不同胶结强度和围压的胶结砂土进行平面应变双轴压缩试验模拟,... 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胶结砂土力学特性进行模拟。将基于室内试验测得的理想胶结颗粒接触力学响应引入到开发的二维离散元程序(NS2D)中,模拟胶结砂土颗粒间的胶结作用。对不同胶结强度和围压的胶结砂土进行平面应变双轴压缩试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Wang和Leung[1]提供的人工胶结砂土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对数值模拟中胶结试样的微观力学响应(接触力链、胶结点破坏率和位移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离散元数值模拟能够有效地反映胶结砂土的主要力学特性,相比同一初始孔隙比的无胶结松散砂土,胶结砂土将具有更高的强度,应力-应变关系呈应变软化,体变为先剪缩后剪胀,且两者的差异随胶结强度的增大和围压的减小而越趋显著。此外,胶结砂土宏观力学响应(应力-应变关系和剪胀性)与其微观力学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砂土 理想胶结颗粒 接触模型 离散单元法
下载PDF
分形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 被引量:19
20
作者 甘立 原园 +2 位作者 刘凯 成雨 张静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8-743,929,共6页
为了建立更为精准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修正的弹塑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完全塑性三种变形状态;建立了临界第一弹塑性接触面积、临界第二弹塑性接触面积与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为了建立更为精准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修正的弹塑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完全塑性三种变形状态;建立了临界第一弹塑性接触面积、临界第二弹塑性接触面积与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分别推导出三种变形阶段的接触载荷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式;结合海洋岛屿面积分布密度函数,获得了接触表面上总接触载荷与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单个微凸体的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不但与材料属性和分形参数有关,也与微凸体的尺寸有关;分形参数一定时,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大,真实接触面积也在增大,弹性接触面积与真实接触面积的比值逐渐减小。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粗糙表面的摩擦、磨损、润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微凸体 分形理论 临界接触面积 接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