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两医院1905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分析 被引量:73
1
作者 高天文 孙东杰 +13 位作者 李春英 何弘 李青 刘友生 刁庆春 黄高升 郝飞 钟白玉 马福成 柳凤轩 闫小初 刘东梅 刘玉峰 刘荣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9-472,共4页
目的 :通过统计和分析中国西部的西安西京医院及重庆西南医院诊治的皮肤恶性肿瘤的基本临床资料 ,为了解中国西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统计和分析两所医院 1981至 2 0 0 0年经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 目的 :通过统计和分析中国西部的西安西京医院及重庆西南医院诊治的皮肤恶性肿瘤的基本临床资料 ,为了解中国西部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变化趋势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统计和分析两所医院 1981至 2 0 0 0年经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共纳入皮肤恶性肿瘤患者 190 5例 ,其中鳞状细胞癌 5 6 0例(2 9.4 % )、基底细胞癌 5 34例 (2 8.0 % )、皮肤恶性黑素瘤 30 5例 (16 .0 % )。 (2 ) 190 5例皮肤恶性肿瘤的患者中 ,80年代 5 91例 ,90年代 1314例 ,占同期由于各种疾病行病理活检患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0 .34%及 0 .5 8% ;此 2 0年间因各种疾病行病理活检的患者总数年均增长 1.6 % ,而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活检数年均增长 3.5 % ,其中皮肤恶性黑素瘤年增长 3.9%。 (3) 30 5例皮肤恶性黑素瘤中 ,肢端恶性黑素瘤占 6 3.3%。与非肢端恶性黑素瘤相比 ,肢端恶性黑素瘤患者年龄大、外伤比例高、男性多见。 (4 ) 30 5例皮肤恶性黑素瘤中 ,6 4例 (2 1% )原发部位有明确外伤史 ,4 7例 (15 .4 % )源于先天性小痣。结论 :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的构成比以及发生部位、年龄等与白色人种有很大差异。2 0年来 ,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特别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恶性 恶性黑素瘤 患者 医院 病理活检 回顾分析 先天性 总数 结论 中国西部
下载PDF
皮肤镜技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剑波 郑家润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年第5期282-284,共3页
皮肤镜技术是一种在体观测皮肤表面下部微细结构的非创伤性技术,可以提高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诊断率。近年来皮肤镜技术在一些非肿瘤、非色素性皮肤病中也有拓展应用。介绍皮肤镜技术的历史,原理,基本名词术语和通用的分析程序,并综述其在... 皮肤镜技术是一种在体观测皮肤表面下部微细结构的非创伤性技术,可以提高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诊断率。近年来皮肤镜技术在一些非肿瘤、非色素性皮肤病中也有拓展应用。介绍皮肤镜技术的历史,原理,基本名词术语和通用的分析程序,并综述其在色素性皮肤病和其他皮肤病中的应用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镜 黑色素 诊断 临床应用 色素性皮肤病 早期诊断率 恶性黑素瘤 非创伤性 微细结构 拓展应用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于长平 赵天恩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年第2期3-5,共3页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本文对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0
4
作者 陶娟 涂亚庭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75-577,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人恶性黑素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1例人恶性黑素瘤标本eNOS、VEGF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4例...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人恶性黑素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1例人恶性黑素瘤标本eNOS、VEGF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24例恶性黑素瘤组织表达eNOS,26例表达VEGF,色素痣组织不表达eNOS和VEGF;VEGF与eNOS的表达呈正相关;eNOS、VEGF的表达与恶性黑素瘤MVD呈正相关,恶性黑素瘤MVD明显高于色素痣;eNOS、VE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MVD随着eNOS和VEGF表达的增强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S 恶性黑素瘤 表达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VD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结论 正相关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对A375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肖和 张信江 李大铁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A375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酶学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465nm比色法测定黑素含量。结果As2O3浓度<0.01μmol/L时,随As2O...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A375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酶学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465nm比色法测定黑素含量。结果As2O3浓度<0.01μmol/L时,随As2O3浓度的增加,促进黑素瘤细胞的增殖、黑素的合成及上调酪氨酸酶的活性;As2O3浓度等于0.01μmol/L时作用最强。0.1~1μmol/L则表现为抑制作用;>1μmol/L则出现细胞毒性作用。结论经As2O3处理后A375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的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的生成与As2O3浓度呈双相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2O3 酪氨酸酶活性 细胞株 恶性黑素瘤 黑素生成 三氧化二砷 四甲基偶氮唑蓝 结论 还原法 目的
原文传递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的基因克隆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春英 高天文 刘玉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8-370,共3页
目的 克隆TRP 1编码基因 ,表达并纯化TRP 1蛋白。方法 通过RT PCR方法扩增TRP 1编码基因 ,克隆至 pUC19载体并测序 ,再亚克隆至GST融合表达载体 pGEX 4T 1,转化大肠杆菌 ,IPTG诱导表达TRP 1/GST融合蛋白 ,分析鉴定表达蛋白的可溶性 ,... 目的 克隆TRP 1编码基因 ,表达并纯化TRP 1蛋白。方法 通过RT PCR方法扩增TRP 1编码基因 ,克隆至 pUC19载体并测序 ,再亚克隆至GST融合表达载体 pGEX 4T 1,转化大肠杆菌 ,IPTG诱导表达TRP 1/GST融合蛋白 ,分析鉴定表达蛋白的可溶性 ,并用谷氨酰胺树脂柱纯化表达的蛋白。结果 ①从培养的人黑素细胞中扩增出编码TRP 1的cDNA序列 ,序列测定证实与文献报道的序列一致 ;②成功构建了GST融合表达载体 pGEX 4T 1/TRP 1;③表达了TRP 1/GST融合蛋白 ;④得到纯化的TRP 1/GST融合蛋白。结论 人TRP 1基因的克隆成功及TRP 1/GST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为进一步探索T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1 克隆 融合表达 恶性黑素瘤 白癜风
下载PDF
运用cDNA芯片技术对恶性黑素瘤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林彤 孙建方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运用cDNA芯片技术研究恶性黑素瘤(MM)相关基因.方法提取并分离得到MM及正常人皮肤组织的mRNA,逆转录成cDNA,以33P标记,再与含有2 000条人类基因的微阵列杂交,获得MM的基因表达谱,并对有兴趣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验... 目的运用cDNA芯片技术研究恶性黑素瘤(MM)相关基因.方法提取并分离得到MM及正常人皮肤组织的mRNA,逆转录成cDNA,以33P标记,再与含有2 000条人类基因的微阵列杂交,获得MM的基因表达谱,并对有兴趣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验证.结果2倍.5倍及10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占4.7%~6.15%,0.75%~1.4%和0.45%~0.5%.这些基因主要属于原癌和抑癌、凋亡及细胞周期等多种肿瘤相关基因.4例MM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有3条,均呈表达下降.对其中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基因(HINT),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1样基因(BCAA)进行实时定量RT-PCR验证,结果也显示HINT及BCAA在MM中低表达.结论基因芯片技术是研究MM发生、发展机制的有效手段,首次发现HINT和BCAA两条基因在MM的中表达下降,需要对其确切的致病机制及表达特异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芯片 恶性黑素瘤 相关基因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从大容量人源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黑素瘤特异性抗体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淼 陈宇萍 +4 位作者 王刚 李春英 殷河慧 田艳丽 高天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2-604,共3页
目的:用黑素瘤(MM)细胞系筛选大容量人源噬菌体抗体库,获得能与MM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人源性单链抗体(scFv)。方法:用完整的MM细胞对大容量人源噬菌体抗体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并通过细胞ELISA法对随机挑选的克隆进行抗原结合... 目的:用黑素瘤(MM)细胞系筛选大容量人源噬菌体抗体库,获得能与MM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人源性单链抗体(scFv)。方法:用完整的MM细胞对大容量人源噬菌体抗体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并通过细胞ELISA法对随机挑选的克隆进行抗原结合活性测定,得到的阳性克隆进一步做DNA序列测定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从80个随机挑选的克隆中,筛得1株抗MM细胞的抗体,该抗体对人的鳞癌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角蛋白、胰蛋白酶、转铁蛋白及小鼠IgG等细胞或抗原的结合反应均呈阴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该抗体与MM细胞系Libr的染色呈阳性,对黑素细胞和痣细胞的染色呈阴性。DNA测序结果表明,该抗体VH属于人IgGVH5亚群,VL属于人Vκ亚型。结论:通过筛选噬菌体抗体库获得到1株抗MM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为MM的靶向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抗体库 恶性黑素瘤 单链抗体
下载PDF
皮肤脱色剂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雷铁池 朱文元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0年第4期222-224,共3页
随着人们对黑素生成调控机制的认识 ,寻找一种高效、安全、可逆的皮肤脱色剂已成为可能。本文简述近年来对酪氨酸酶抑制型和非酪氨酸酶抑制型皮肤脱色剂的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鉴于黑素细胞与黑素瘤细胞具有独特的黑素生物合成途径 ... 随着人们对黑素生成调控机制的认识 ,寻找一种高效、安全、可逆的皮肤脱色剂已成为可能。本文简述近年来对酪氨酸酶抑制型和非酪氨酸酶抑制型皮肤脱色剂的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鉴于黑素细胞与黑素瘤细胞具有独特的黑素生物合成途径 ,人们已注意到一些对黑素细胞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皮肤脱色剂还可用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介入治疗。这一相关研究为黑素瘤的化疗药物筛选开辟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脱色剂 恶性黑素瘤 分子机制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超抗原治疗恶性黑素瘤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余德厚 陆洪光 +1 位作者 程波 汪宇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年第4期214-218,共5页
超抗原可以与普通抗原不同的形式大量激活T淋巴细胞 ,调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利用这一特性 ,将超抗原与相应的抗肿瘤相关抗原的单抗制成融合蛋白 ,以此治疗恶性黑素瘤 ,发现针对表达相应抗肿瘤相关抗原的B16黑素瘤细胞均有强烈的杀... 超抗原可以与普通抗原不同的形式大量激活T淋巴细胞 ,调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利用这一特性 ,将超抗原与相应的抗肿瘤相关抗原的单抗制成融合蛋白 ,以此治疗恶性黑素瘤 ,发现针对表达相应抗肿瘤相关抗原的B16黑素瘤细胞均有强烈的杀伤作用 ,荷瘤小鼠的存活期可得到延长。通过诱导SEA基因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类分子结合位点的突变与联用细胞因子 ,还可降低上述融合蛋白所致的毒副作用 ,并增强其抗肿瘤效应。此外 ,将超抗原基因转染治疗恶性黑素瘤在实验动物身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抗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 恶性黑素瘤 免疫疗法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机制中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陶娟 涂亚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9-272,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过度表达对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 75增殖的影响 ,研究一氧化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以明确VEGF的作用机制。方法 VEGF165cDNA经电穿孔转染A3 75细胞 ,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免疫酶联吸附实验 (E...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过度表达对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 75增殖的影响 ,研究一氧化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以明确VEGF的作用机制。方法 VEGF165cDNA经电穿孔转染A3 75细胞 ,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免疫酶联吸附实验 (ELISA)检测转染前后A3 75细胞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 ,应用细胞计数和MTT法比较转染组和对照组A3 75细胞增殖能力和活性 ,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A3 75细胞转染前后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含量 ,并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 硝基 L 精氨酸甲酯 (L NAME)观察A3 75细胞转染VEGF165cDNA后的增殖情况。结果 转染VEGF165cDNA后 48h、72h和 96hA3 75细胞VEGFmRNA分别为 0 .48± 0 .0 5 ,1.2 7± 0 .0 7,1.2 4± 0 .0 1,较转染前的 0 .2 4± 0 .0 5明显增加 (P <0 .0 5 ) ;VEGF蛋白表达和一氧化氮水平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 (P <0 .0 5 ) ;转染VEGF165cDNA后A3 75细胞增殖能力较未转染组明显增强 (P <0 .0 5 ) ;L NAME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转染后的A3 75细胞增殖活性 (P <0 .0 1)。结论 内源性的一氧化氮在VEGF促进A3 75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恶性黑素瘤 细胞增殖 免疫酶联吸附实验 检测
下载PDF
VEGF-C及其受体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方木平 刘汉忠 刘永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5期379-381,共3页
目的:研究皮肤恶性黑素瘤(MM)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肿瘤淋巴管的生长及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29例MM石蜡标本中VEGF... 目的:研究皮肤恶性黑素瘤(MM)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肿瘤淋巴管的生长及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29例MM石蜡标本中VEGF-C/flt-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20例色素痣石蜡标本中VEGF-C/flt-4蛋白表达情况相对比,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C蛋白的阳性率为96.6%(28/29),flt-4的阳性率为86.2%(25/29),明显高于色素痣(P<0.01),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肿瘤的淋巴转移显著相关(P<0.05);VEGF-C和flt-4的阳性表达相一致。结论:VEGF-C/flt-4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色素痣,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在肿瘤淋巴转移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淋巴转移
下载PDF
皮肤恶性黑素瘤病因学与生物学治疗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姜兰香 庞传超 姚春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985-4986,共2页
恶性黑素瘤(Maligant melanoma,MM),简称恶黑,95%恶黑发生在皮肤组织〔1〕为皮肤恶性黑素瘤(Cutaneous maligant melanoma,CMM),好发于老年人和30岁以上成人,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血液和淋巴转移,死亡率逐年增高,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病因学 生物学治疗
下载PDF
色痣的再认识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天文 李春英 +1 位作者 齐显龙 孙东杰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80-681,共2页
关键词 色痣 脂溢性角化病 基底细胞 表皮囊肿 皮肤纤维 临床实践 恶性黑素瘤 混淆 焦点 再认识
原文传递
miR-590-5p通过靶向抑制YAP1的表达抑制A375恶性黑素瘤细胞侵袭和迁移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丽娟 史圣甲 +4 位作者 周艳 穆欣 韩丹 葛睿 牟宽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6-330,336,共6页
目的探索miR-590-5p在A375恶性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A375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A375细胞与人正常黑素细胞中miR-590-5p的表达水平;应用TranswellTM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miR-590-5p对A375细胞... 目的探索miR-590-5p在A375恶性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A375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A375细胞与人正常黑素细胞中miR-590-5p的表达水平;应用TranswellTM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miR-590-5p对A375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yes相关蛋白(YAP1)是否为miR-590-5p的直接靶分子;应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iR-590-5p对YAP1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miR-590-5p在A375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黑素细胞;与对照(miR-590-5p-NC)组相比,miR-590-5p mimcs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YAP1为miR-590-5p的直接靶分子;与miR-590-5p-NC组相比,miR-590-5p mimcs组细胞中YA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受到抑制。结论 miR-590-5p在A375细胞中低表达,并通过靶向抑制YAP1的表达调控A375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90-5p YAP1 侵袭 迁移 恶性黑素瘤
下载PDF
栀子苷、黄芩苷、华蟾酥毒基对体外培养的B16恶性黑素瘤细胞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雅琳 焦振山 +1 位作者 张玉环 刘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观察栀子苷、黄芩苷、吴茱萸内酯、穿心莲内酯、华蟾酥毒基等5种中药单体成分抗恶性黑素瘤的活性。方法以系列浓度的上述5种药物作用体外培养的B16恶性黑素瘤细胞72h,顺铂为对照,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在5种中药单体中,栀... 目的观察栀子苷、黄芩苷、吴茱萸内酯、穿心莲内酯、华蟾酥毒基等5种中药单体成分抗恶性黑素瘤的活性。方法以系列浓度的上述5种药物作用体外培养的B16恶性黑素瘤细胞72h,顺铂为对照,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在5种中药单体中,栀子苷、黄芩苷、华蟾酥毒基对体外培养的B16恶性黑素瘤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中栀子苷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呈量效关系,最大抑制率达62.9%;黄芩苷仅在最高浓度时(80μg/mL)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2.8%;华蟾酥毒基浓度≥20μg/mL时表现出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但无明显量效关系,最大抑制率仅为24.1%(40μg/mL);80μg/mL的栀子苷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2μg/mL的顺铂无明显差异;穿心莲内酯、吴茱萸内酯则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栀子苷、黄芩苷、华蟾酥毒基具有抗恶性黑素瘤的作用,可以做为治疗恶性黑素瘤的备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用效单体 恶性黑素瘤 B16恶性黑素瘤细胞 化学疗法
下载PDF
皮肤黑素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彤云 何黎 《皮肤病与性病》 2015年第3期145-147,共3页
恶性黑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 MM )是临床上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为3%~5%。虽然黑素瘤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却成倍增长,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因此,黑素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疾... 恶性黑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 MM )是临床上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为3%~5%。虽然黑素瘤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发病率却成倍增长,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因此,黑素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素瘤 治疗 诊断 恶性黑素瘤 发病率 恶性 年增长率 新发病例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的最新动态(一)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荟元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135-137,共3页
恶性黑素瘤(realignant melanoma,MM),简称恶黑,是一种具有攻击性、治疗难度很大的恶性黑素细胞肿瘤,已成为一种威胁人们健康的恶性疾患。紫外线的照射、浅肤色、发育不良痣综合征及家族史等状况,为发生删的高危因素。遗传学及... 恶性黑素瘤(realignant melanoma,MM),简称恶黑,是一种具有攻击性、治疗难度很大的恶性黑素细胞肿瘤,已成为一种威胁人们健康的恶性疾患。紫外线的照射、浅肤色、发育不良痣综合征及家族史等状况,为发生删的高危因素。遗传学及环境对删发生的影响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黑素细胞肿 发育不良痣 恶性疾患 高危因素 攻击性 紫外线 家族史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范雪莉 刘玉峰 刘辅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02-303,共2页
恶性黑素瘤14例临床分析范雪莉①刘玉峰①刘辅仁②恶性黑素瘤(MM)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和内脏器官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色素细胞肿瘤,它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在白种人中,MM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位居首位。近年来的研究已... 恶性黑素瘤14例临床分析范雪莉①刘玉峰①刘辅仁②恶性黑素瘤(MM)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和内脏器官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色素细胞肿瘤,它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在白种人中,MM的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位居首位。近年来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流行病学和发生机理等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 恶性黑素瘤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春英 刘玉峰 高天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58-560,共3页
恶性黑素瘤(MM)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免疫治疗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以抗体、细胞因子、核酸疫苗、免疫效应细胞和抗原呈递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就这些治疗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恶性黑素瘤 免疫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