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0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82
1
作者 张云惠 陈春艳 +2 位作者 杨莲梅 贾丽红 杨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639初始场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FY-2静止卫星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0年9月16-20日南疆西部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T639初始场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FY-2静止卫星和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0年9月16-20日南疆西部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高压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及中亚低槽向南的切涡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高、中及低空三支急流的有利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中小尺度辐合与对流是暴雨发生的直接始作俑者。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有3部分:较深厚的中亚低涡西南气流所携带的水汽,中低层哈密南部至南疆盆地偏东气流的水汽集聚与辐合和中高层中亚南部偏南风所携带的暖湿气流接力输送。其中,85%的水汽输送来自偏东和偏南气流。强对流发生在暖区一侧,暴雨落区位于TBB最大梯度区并与云迹风的高层辐散相对应。3个时段的强降水均由混合性降水回波造成。其中,有中小尺度回波发展,但移动路径和强回波中心的位置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低涡 急流 水汽输送 中尺度云团 组合反射率
下载PDF
2005年北京城区两次强冰雹天气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0
2
作者 王华 孙继松 李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9-56,共8页
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是北京夏季预报和服务的重点,针对2005年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两次强冰雹天气,利用常规探测和自动站、雷达、风廓线等资料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冰雹天气在环流形势、局地气象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等... 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是北京夏季预报和服务的重点,针对2005年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两次强冰雹天气,利用常规探测和自动站、雷达、风廓线等资料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冰雹天气在环流形势、局地气象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等方面有明显差异,5月31日的高低空急流配置、能量和风的垂直切变等更有利于强雹暴的发生;超级单体回波是5月31日北京城区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6月7日为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两次过程中雹云的发展演变、冰雹的落区与地面中尺度系统都有较好的对应;造成5月31日城区降雹的对流系统为中-γ尺度,6月7日为中-β尺度,因此5月31日冰雹天气的预警难度较大,今后需充分应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资料做好此类突发性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急流 中尺度 辐合 切变 飑线
下载PDF
2000年7月西南涡暴雨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59
3
作者 姜勇强 张维桓 +1 位作者 周祖刚 张志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对2000年7月1~8日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两次冷空气南下。暖切变线的南北摆动是发生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南急... 对2000年7月1~8日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两次冷空气南下。暖切变线的南北摆动是发生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南急流核的向北传播导致雨区向北传播。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中-α尺度的低涡、切变线,沿暖切变线的强烈倾斜上升气流、中尺度正涡度以及水汽通量散度辐合柱状结构,这些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而沿低空急流轴的狭长暖湿舌,其北部的干冷区构成的南北向能量锋区,以及较强的中低空不稳定层结是这次暴雨持续发生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中尺度暴雨模式 暖切变线 急流
下载PDF
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 被引量:60
4
作者 矫梅燕 毕宝贵 +1 位作者 鲍媛媛 李泽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490,共16页
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云团的生成源地都在河南西部山区,然后影响安徽北部;(2)梅雨锋区等θse线随高度近于垂直分布,具有类似热带系统的暖心结构特... 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云团的生成源地都在河南西部山区,然后影响安徽北部;(2)梅雨锋区等θse线随高度近于垂直分布,具有类似热带系统的暖心结构特征,θse高值区的“漏斗”状结构比较明显;(3)双圈垂直次级环流,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物理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和维持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紧密相关的;(4)整层的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高值区呈带状分布在梅雨锋附近,并且位温和比湿垂直平流项在Q1、Q2中发挥重要作用;(5)对流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的建立使得在暴雨区,既存在深厚的热力不稳定机制,又存在水汽输入机制和热力不稳定的触发机制,从而形成强暴雨;(6)湿比有效能量是强降水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在能量正反馈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急流 不稳定 热源
下载PDF
东亚西风急流变化与热带对流加热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1
5
作者 董敏 余建锐 高守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70,共9页
应用OLR资料和高空格点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西风急流及其附近的纬向西风与热带地区对流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风急流中心的季节变化是和热带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东亚地区的纬向西风强度的年变化与热带加热场的... 应用OLR资料和高空格点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西风急流及其附近的纬向西风与热带地区对流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风急流中心的季节变化是和热带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东亚地区的纬向西风强度的年变化与热带加热场的同期及前期状况也密切相关,这种关系可以作为预测我国江淮地区夏季梅雨的一个强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西风 急流 热带 对流加热 风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低涡与急流对“04.9”川东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54
6
作者 何光碧 陈静 +1 位作者 李川 冯汉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2-1023,共12页
2004年9月3日~5日川东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图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暴雨进行了二重嵌套模拟,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与中尺度云团、高低空急流和对流层中低层涡旋活... 2004年9月3日~5日川东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图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暴雨进行了二重嵌套模拟,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与中尺度云团、高低空急流和对流层中低层涡旋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副热带高压活动和'桑达'台风活动相关.盆地涡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左侧,而川东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的南面、低涡东南侧与西南低空急流大风出口区之间.盆地正涡度维持有利于盆地上空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高低空急流和盆地涡联系的纽带,也是盆地涡动力驱动的结果.分析结果还表明,西南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暴雨和盆地涡同时出现,而暴雨、低空急流和盆地涡几乎同时减弱.高空急流在过程前和过程中是逐步加大,当高空急流出现剧减时,预示暴雨即将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急流 暴雨 数值模拟 云图特征 环流形势
下载PDF
高低空急流在闽西北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56
7
作者 林毅 刘铭 刘爱鸣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9-455,共7页
本文对2002年6月14~18日福建西北部地区的连续暴雨~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及模拟分析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高空急流的加强和动量下传,促使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低空急流的加强则提供了有利暴雨产生的高温高湿的大气条件;高... 本文对2002年6月14~18日福建西北部地区的连续暴雨~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及模拟分析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高空急流的加强和动量下传,促使低空急流的建立和维持;低空急流的加强则提供了有利暴雨产生的高温高湿的大气条件;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产生了动力场的耦合作用,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急流 动量下传 动力场耦合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2
8
作者 夏丽花 冯晋勤 +1 位作者 黄美金 陈德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0-114,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相互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大气的不稳定和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飑线的形成和发展,移入型的回波在福建境内发展加强形成飑线,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急流 弱冷空气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北半球风暴轴的时间演变特征 被引量:41
9
作者 邓兴秀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对500hPa位势高度场逐日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分析,从而确定了风暴轴各月平均的强度和位置,分析了风暴轴和同一层次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平洋和大西洋风暴轴的强度和摆动都存在着明显的月际变化,即... 对500hPa位势高度场逐日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分析,从而确定了风暴轴各月平均的强度和位置,分析了风暴轴和同一层次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平洋和大西洋风暴轴的强度和摆动都存在着明显的月际变化,即夏季强度最弱,位置偏北;冬季强度最强,位置偏南。在大多数情况下,风暴轴位于急流极大值下游向极地一侧。还发现,急流核和风暴轴都存在断裂现象,在太平洋上,风暴轴还出现双中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轴 急流 结构特征 时间演变
下载PDF
高低空急流与台风环流耦合下的中尺度暴雨系统 被引量:40
10
作者 陈久康 丁治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1-281,共11页
对 92 1 6号台风登陆后进入 2 0 0 h Pa西南风急流入口区右侧 ,引起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系统突然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分析 .利用二维模式研究了高、低空急流与台风环流耦合和中尺度暴雨增幅的相互促进正反馈机制 ,认为 Wave- CISK过... 对 92 1 6号台风登陆后进入 2 0 0 h Pa西南风急流入口区右侧 ,引起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系统突然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分析 .利用二维模式研究了高、低空急流与台风环流耦合和中尺度暴雨增幅的相互促进正反馈机制 ,认为 Wave- CISK过程和斜压基流的对称不稳定可能是低空急流发展和倒槽形成的更切合实际的动力机制 .对流不稳定与斜压大气的结合有利于北传的重力惯性波不稳定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流 台风 对称不稳定 环流耦合 中尺度暴雨系统
下载PDF
华北暴雪过程中的急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1
作者 陈雪珍 慕建利 +1 位作者 赵桂香 杨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69-1075,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0 11日华北中南部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大暴雪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700 hPa低涡切变线及河套锢囚锋共同配合的天气系统下。(2)暴雪区位于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0 11日华北中南部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大暴雪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700 hPa低涡切变线及河套锢囚锋共同配合的天气系统下。(2)暴雪区位于200 hPa极锋急流入口区的右后方和副热带急流出口区的左前方、700 hPa西南急流的左前方、925 hPa和850 hPa偏东急流的右前方。(3)不同高度的急流共同作用形成这次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低空急流是在高空急流的耦合下形成和发展的。容易耦合的区域是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或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大的区域。(4)西南急流为暴雪区提供充足的水汽并在暴雪区形成高湿区,从而建立和维持了暴雪区上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5)西南急流与偏北急流在暴雪区上空形成辐合,在暴雪区上空产生抬升作用。(6)高、低空急流耦合所形成的次级环流,增加了上升运动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增加了暴雪强度和持续时间。(7)925 hPa东风急流在暴雪区的边界层形成了干冷空气垫,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急流 耦合
下载PDF
河北2007年7月18日局地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44
12
作者 杨晓亮 李江波 杨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7-56,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河北省东北部和南部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影响系统作用下,河北省不同区域暴雨的形成机制却不同,高、低空急流及其耦合条件...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河北省东北部和南部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影响系统作用下,河北省不同区域暴雨的形成机制却不同,高、低空急流及其耦合条件下急流和暴雨相互作用是上午东北部暴雨的成因,低空急流直接输送水汽,在FY-2C云图上表现为云顶TBB<-70℃近乎圆形的中-α尺度强对流云;而下午河北南部强降水是在高温高能、层结不稳定的有利条件下,地面冷锋及锋前低压形成的强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的强对流天气,对应云图上为最低TBB在-80℃以下的准东西向带状对流云系。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资料分析的流场和计算的地面湿静力能对此类夏季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急流 次级环流 湿静力能
下载PDF
广东2005年“3·22”强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0
13
作者 谢健标 林良勋 +2 位作者 颜文胜 梁巧倩 刘燕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利用地面常规及自动气象站观测、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5年3月22日广东一次近年罕见的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的诊断分析,对伴随飑线的强风暴区天气系统配置、空间结构特... 利用地面常规及自动气象站观测、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5年3月22日广东一次近年罕见的强飑线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的诊断分析,对伴随飑线的强风暴区天气系统配置、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特征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同时计算了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的有关物理量,从中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实,以求为以后广东春季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前倾槽 急流 长对流线
下载PDF
梅雨暴雨中高低空急流与西南涡的活动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杨帅 丁治英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0时—6日12时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每3 h一次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发现高空急流的走向与西南涡的活动关系密切,当我国东部位于西北风急流时,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位于西风急流时,西南涡快速东移;...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0时—6日12时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每3 h一次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发现高空急流的走向与西南涡的活动关系密切,当我国东部位于西北风急流时,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位于西风急流时,西南涡快速东移;位于西南风急流时,西南涡加强,移速减慢。暴雨活动与西南涡的东移一致。最初暴雨区稳定少动,之后暴雨区快速东移,后期暴雨区缓慢移动。湿位涡对西南涡的斜压性加大有重要的贡献。在西南涡斜压性未建立之前以及冷锋附近,雨区可位于低层西南风急流左侧的任何位置,当低涡的斜压性加大,出现暖空气的作用时,暴雨区均出现在西南风急流的左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流 西南涡 数值模拟 梅雨暴雨
下载PDF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 被引量:33
15
作者 毕宝贵 章国材 李泽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14,共10页
分析了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副高总体偏强、偏西,长时间在24°N南北2个纬距范围内摆动,导致淮河流域30多天的连续强降水。并对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1)南半球中高纬的冷... 分析了200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副高总体偏强、偏西,长时间在24°N南北2个纬距范围内摆动,导致淮河流域30多天的连续强降水。并对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1)南半球中高纬的冷空气活动、90°E附近越赤道气流偏弱和赤道辐合带偏弱、偏南是造成淮河流域雨带稳定和降水集中的重要原因;(2)6月下旬-7月上旬亚洲极涡偏强和冷空气活动可能是淮河流域出现强降水又是副高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由高低空急流耦合在淮河流域产生持久的上升运动是淮河流域强降水的主要物理机制;(4)地表潜热释放是使副高加强和维持的主要热力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 急流 越赤道气流 ITCZ 地表通量
下载PDF
2010年7月7—15日湖北省持续性暴雨分析 被引量:35
16
作者 徐双柱 吴涛 王艳 《暴雨灾害》 2012年第1期35-43,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雷达回波与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7月7—15日湖北省持续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雷达回波与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7月7—15日湖北省持续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和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低空西南急流发展强盛,是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中尺度对流回波或云团一般发生在多个天气尺度系统的汇合处,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水汽辐合贯穿整个降水过程,在低层出现强湿度中心时,对应强降水发生;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暴雨区位于CAPE值梯度不断加大的密集带中,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切变线 急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2002年6月8日佛坪突发性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刘勇 张科翔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9,共10页
对 2 0 0 2年 6月 8日发生在陕西佛坪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5 0 0hPa槽前的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暴雨产生的中 α尺度系统 ;位于台湾岛以东洋面台风“浣熊”外围的低空偏东急流从海上一直延伸到陕西 ,成为特... 对 2 0 0 2年 6月 8日发生在陕西佛坪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5 0 0hPa槽前的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暴雨产生的中 α尺度系统 ;位于台湾岛以东洋面台风“浣熊”外围的低空偏东急流从海上一直延伸到陕西 ,成为特大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 ;华北高脊稳定 ,使得高原低值系统移速减慢、停滞 ,有利于特大暴雨的形成 ;急流次级环流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 ;在地面中尺度风场中 ,两个中 β尺度气旋稳定少动 ,与地面降水强中心相对应 ;在红外云图上 ,中 β尺度对流云团呈椭圆状 ,云顶亮温TBB在 - 60℃~ - 70℃之间。中 β尺度对流云团的强弱变化与次级环流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次级环流 对流云团 天气过程分析 急流 水汽来源 移速 尺度 浣熊 雨天
下载PDF
寒潮期间高空波动与东亚急流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1
18
作者 高守亭 陶诗言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18-724,共7页
本文分析了东亚寒潮爆发过程中,高空波动和高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得出如下结果:(1)高空波动的动量和热通量输送,使高空急流迅速加速并同时导致急流入口区质量环流的加强.(2)质量环流引起中高纬度对流层顶下沉并使高空锋区加强.(3)对流层... 本文分析了东亚寒潮爆发过程中,高空波动和高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得出如下结果:(1)高空波动的动量和热通量输送,使高空急流迅速加速并同时导致急流入口区质量环流的加强.(2)质量环流引起中高纬度对流层顶下沉并使高空锋区加强.(3)对流层顶下沉和高空锋区的加强促使平流层下层的气流沿对流层顶折叠处下伸进入对流层,造成对流层中、上部层结及位涡分布的改变.(4)位涡分布的改变制约了斜压波发展的能量源,致使高空波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高空 波动 东亚 急流
下载PDF
中尺度西南涡、切变线对“07.7”贵州西部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32
19
作者 池再香 杜正静 +2 位作者 赵群剑 姚敏 龚雪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 2007年7月30日贵州西部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团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PSU/NCAR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这次暴雨发生、发展和移向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与中尺度云团、中低层西南涡、切变线、南支槽和中低空急流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相关。位于四川东部至重庆西部的西南涡、切变线出现在中低空急流的西北侧或西侧,而贵州西部强降水发生在西南涡、切变线南侧与急流交汇处。高、低空正涡度中心在贵州西北部地区上空的叠加、耦合是该西南涡、切变线持续发展的主要物理机制,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联系的纽带,也是西南涡动力驱动的结果。西南涡、切变线和中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而暴雨、中低空急流和西南涡、切变线几乎同时南移减弱,预示贵州西部暴雨即将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西部 西南涡 切变线 急流 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台风布拉万(1215)深入内陆所致的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任丽 王承伟 +2 位作者 张桂华 杨艳敏 金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61-1569,共9页
本文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21 5号台风布拉万北上深入内陆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引发大暴雨过程进行追踪和诊断分析,探究此次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和不稳定机制以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的发生... 本文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21 5号台风布拉万北上深入内陆在黑龙江中部地区引发大暴雨过程进行追踪和诊断分析,探究此次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热力学和不稳定机制以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的发生是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冷空气向东南方向移动增强了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斜压扰动的发展;对流层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对流层中层的湿对称不稳定的共同存在,说明大气层结不稳定,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了一个自下向上的正涡管,促使对流发展,散度场上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结构以及中尺度次级环流的出现均为暴雨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台风中心东侧的偏南和东南急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分析还表明地形对暴雨有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冷空气 湿位涡 急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