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27篇文章
< 1 2 1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 被引量:147
1
作者 曹克将 +18 位作者 陈柯萍 陈明龙 洪葵 华伟 黄从新 黄德嘉 江洪 李学斌 李毅刚 汤宝鹏 王祖禄 吴立群 吴书林 薛玉梅 杨新春 杨艳敏 姚焰 张凤祥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3期189-253,共65页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指南 综述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药物治疗 心律转复除颤器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 被引量:105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90-894,共5页
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脂疗效好和心血管获益明确已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但因其应用广泛,诸多与此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不良反应十分重要.2011年国内心血管病学和临床血脂学专家针对他... 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脂疗效好和心血管获益明确已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但因其应用广泛,诸多与此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不良反应十分重要.2011年国内心血管病学和临床血脂学专家针对他汀与癌症风险、肾脏损害、新发糖尿病风险、肝脏损害和肌病等5个主要问题进行了仔细、认真地讨论,并将专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3期上,这对国人正确使用他汀起到很好推动作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评价专家 药物安全性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心血管病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肾脏损害
原文传递
心肺运动试验在临床心血管病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被引量:83
3
作者 孙兴国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7-351,共5页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从静息状态到运动负荷下监测全导联心电图和血压变化(曾被误称为心脏运动试验),同时监测肺通气指标、摄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等代谢指标(曾被误称为肺脏运动试验),后者...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从静息状态到运动负荷下监测全导联心电图和血压变化(曾被误称为心脏运动试验),同时监测肺通气指标、摄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等代谢指标(曾被误称为肺脏运动试验),后者主要以外呼吸反映细胞呼吸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运动试验 心血管病 价值 应用 临床 心脏运动试验 全导联心电图 同时监测
原文传递
猝死高危预警的新指标:缺血性J波 被引量:71
4
作者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临床不同病症引发急性心肌缺血事件或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发生时,心电图在其同时或紧跟其后新出现J波或原有J波出现增高,时限增宽时,称为缺血性J波,其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研究表明:J波的形成与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1相切迹直接对应... 临床不同病症引发急性心肌缺血事件或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发生时,心电图在其同时或紧跟其后新出现J波或原有J波出现增高,时限增宽时,称为缺血性J波,其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研究表明:J波的形成与心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1相切迹直接对应,并与Ito电流相关;缺血性J波单独出现,或与ST段抬高,或与T波电交替同时出现时均是心脏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缺血性J波 综述 心脏猝死
下载PDF
46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4
5
作者 张建军 杨新春 +3 位作者 胡大一 商丽华 汪爱虎 陈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56-457,共2页
分析 4 6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发生的并发症原因 ,以利减少其发生率。选择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因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置入起搏器或自动复律器 (ICD)的患者 4 6 2例。其中男 2 2 4例 ,女 2 38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4 4 8例、快速性... 分析 4 6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发生的并发症原因 ,以利减少其发生率。选择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因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置入起搏器或自动复律器 (ICD)的患者 4 6 2例。其中男 2 2 4例 ,女 2 38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4 4 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 14例 ;4 6 2例起搏器中单腔起搏器 2 4 1例、双腔起搏器 2 0 7例(包括部分双室起搏 )、三腔起搏器及ICD 14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分别是囊袋内积血及血肿 (6 .1% )、电极导线脱位 (1.5 % )、囊袋破溃及感染 (1.1% ) ,积血的发生与年龄偏大和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有关 ,电极导线的脱位主要是固定的、结扎线松开 ,电极导线固定不良所致 ;感染的发生主要在慢性期 ,尤其是更换起搏器的患者 ,考虑囊袋制作偏小、或与原起搏器形状不相称引起皮肤受压缺血 ,激发无菌性炎症 ,破溃后发生细菌性感染是其主要原因。结论 :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起搏器 并发症 电极导线移位 囊袋内积血
下载PDF
稳心颗粒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和瞬时外向钾电流激活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0
6
作者 刘元伟 郭继鸿 +2 位作者 张萍 李继文 李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中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瞬时外向钾电流(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10 g/L甘松提取物对急性分离的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10 g/L甘松...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中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瞬时外向钾电流(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10 g/L甘松提取物对急性分离的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10 g/L甘松提取物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峰值(INa,max)从-58.96±2.71 pA/pF降至-31.66±1.29 pA/pF(n=5,P<0.01);②10 g/L甘松提取物使Ito峰值(Ito,max)由3.40±1.52 pA/pF降到1.43±0.64 pA/pF(n=7,P<0.05)。10 g/L甘松提取物对INa和Ito的抑制率分别达38.2%和57.9%。结论10 g/L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t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甘松 全细胞膜片钳 钠电流 瞬时外向钾电流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9
7
作者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4-6,共3页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Ⅰ类和...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Ⅰ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早搏、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能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Β受体阻滞剂 综述 交感风暴 心律失常 猝死
下载PDF
人参皂甙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天成 张宏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4期309-310,共2页
人参 (Panaxginsengc .A .Meyer)是五加科植物 ,其根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名贵中药。现代用于防治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 ,其抗心律失常活性主要成分就是人参皂甙。现代研究认为 ,人参皂甙具有通道阻滞作用 ,尤其是人参皂甙Re作用最强 ,具有胺... 人参 (Panaxginsengc .A .Meyer)是五加科植物 ,其根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名贵中药。现代用于防治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 ,其抗心律失常活性主要成分就是人参皂甙。现代研究认为 ,人参皂甙具有通道阻滞作用 ,尤其是人参皂甙Re作用最强 ,具有胺碘酮样作用 ,可使离体豚鼠乳头状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均延长 ,推测该作用由于人参皂甙阻滞K+ 通道所致 ,但与胺碘酮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相比 ,却具有作用温和、易于组方调控的优点 ,且临床一直未发现有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副作用 ,因此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人参皂甙 抗心律失常 胺碘酮 综述
下载PDF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2
9
作者 汪芳 张建军 +3 位作者 金炜 Jackson K Lieberman R 孙宝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 目的 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 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vs 0.78±0.09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min vs 13.69±11.37min;17.88±7.23min vs 89.78±3.55min,P均〈0.05)。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主动固定电极 被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起搏 安全性
下载PDF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的重要修改及点评 被引量:42
10
作者 孙宁玲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引言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发布之后[1],我国相继开展了国家“十二五”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FEVER研究亚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CHIEF)和中国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等一系列研究,为我国高血压指南修订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201... 引言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发布之后[1],我国相继开展了国家“十二五”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FEVER研究亚组、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CHIEF)和中国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等一系列研究,为我国高血压指南修订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2015年9月由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组织相关专家启动指南修订工作,新的高血压指南颁布于201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中华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联盟 综合防治研究 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指南 一级预防
原文传递
室性早搏诱发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被引量:41
11
作者 黄从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9-190,共2页
长期频发的室性早搏(PVC)可引起心肌病,其心脏征象和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一致,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临床案例和不太多的病例研究证实射频消融PVC可逆转TCM。关于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类似于长期快速性右室心尖部起搏导... 长期频发的室性早搏(PVC)可引起心肌病,其心脏征象和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一致,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临床案例和不太多的病例研究证实射频消融PVC可逆转TCM。关于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类似于长期快速性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目前诊断PVC诱发的TCM,多是回顾性诊断,消除PVC逆传TCM即能确诊。因此,对于每天PVC≥5%的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需要跟踪随访,以防PVC诱发TCM;如果左室功能已经降低,而没有其他的心力衰竭病因,应考虑PVC诱发的TCM,并采用射频消融PV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肌 综述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的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潘涛 江洪 +2 位作者 杨波 王小红 杨剑雪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5期338-341,共4页
右室流出道 (RVOT)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 ,事先定位这一区域内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有助于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为评估根据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于RVOT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 ,选择 9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57例房室折... 右室流出道 (RVOT)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 ,事先定位这一区域内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有助于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为评估根据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于RVOT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 ,选择 9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57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进行研究。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 ,按距肺动脉瓣的距离由近至远再分上、中、下三部 ,共 6个区。成功进行射频消融后 ,于RVOT不同部位进行起搏 ,并同时记录 1 2导联体表心电图。结果 :在间隔和游离壁起搏时 ,Ⅰ、aVL导联表现为特征性变化。间隔部起搏时Ⅰ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aVL导联QRS波主要呈QS型 ,QRSⅠ/QRSaVL<1 ;在游离壁起搏时 ,Ⅰ导联QRS波主要呈R型 ,aVL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QRSⅠ/QRSaVL>1。Ⅰ、aVL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游离壁和间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在RVOT上、中、下位起搏时 ,V3导联呈特征性变化 ,分别主要呈R、RS(R/S >1 )、rS(r/S <1 )型。V3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RVOT的上、中、下位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 :可根据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定位
下载PDF
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及消融治疗 被引量:40
13
作者 鲁志兵 江洪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6,共5页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 室性早搏(VPB)可通过简单的听诊发现,VPB的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初步确定VPB的起源部位和性质。VPB的80%起源于右室,20%起源于左室。VPB常见的部位有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三尖瓣、主动脉根部、左室流出道、二尖瓣、传导分支、心外膜及其他部位。根据胸导联移行特点以及所有导联中的QRS波形态即可初步确定起源。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可进一步精确定位VPB。常见起源部位的VPB的消融成功率可达80%以上。少见部位的VPB需耐心细标,并采用适当的措施,避免损伤冠状静脉窦及冠状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室性早搏 综述 心电图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 被引量:39
14
作者 王玉堂 张晔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8,共4页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功能日益完善,技术逐渐成熟,但术后感染作为一个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一直是术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多数文献报道术后感染多来源于囊袋局部皮肤污染,多为葡萄球菌感染。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 近年来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功能日益完善,技术逐渐成熟,但术后感染作为一个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一直是术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多数文献报道术后感染多来源于囊袋局部皮肤污染,多为葡萄球菌感染。预防性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应根据情况尽快处理,拔除起搏系统并联合静脉应用抗生素,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脏起搏器 综述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感染
下载PDF
他汀类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从临床循证证据到分子机制 被引量:37
15
作者 边波 孙跃民 万征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7-381,共5页
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该类药物通过多效性机制,在降胆固醇以外,发挥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血管生成、抑制心脏肥厚和左室重构、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等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 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该类药物通过多效性机制,在降胆固醇以外,发挥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血管生成、抑制心脏肥厚和左室重构、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等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细胞生存环境、提高心肌细胞电稳定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已有的临床实验证据显示他汀对继发性心房颤动和特发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和非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但亦有部分研究显示他汀并不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此有待更多的前瞻性、双盲、随机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深入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明确他汀抗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他汀类药 综述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批阅三载 增删十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诞生记 被引量:38
16
作者 周玉杰 贾德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0年第4期20-21,共2页
自2007年受卫生部政法司委托,拟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010年正式颁布,历时三年时间。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所作修改不下十余次,其过程可谓是百转千回,至今历历在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发布的报告,心脏病目前已经成... 自2007年受卫生部政法司委托,拟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010年正式颁布,历时三年时间。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所作修改不下十余次,其过程可谓是百转千回,至今历历在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发布的报告,心脏病目前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诊断标准 冠心诊断 制定过程 心肌梗死 心血管病 标准制定 卫生部 可操作性 先进性
下载PDF
生理性起搏的再认识 被引量:36
17
作者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196-199,共4页
近年来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在死亡率、心力衰竭等方面,DDD起搏与VVI起搏无区别,主要原因为高比例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导致的左、右心室及左室内的不同步抵消了房室同步起搏的益处。今后除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心脏起搏方式外,应采用诸... 近年来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在死亡率、心力衰竭等方面,DDD起搏与VVI起搏无区别,主要原因为高比例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导致的左、右心室及左室内的不同步抵消了房室同步起搏的益处。今后除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心脏起搏方式外,应采用诸如动态房室延迟和起搏模式自动转换等功能以最大程度的降低RVA起搏。如果必须依赖心室起搏,应考虑选择RVA以外的部位如右室流出道间隔进行起搏,尤其是在左室功能已受损的患者。维持和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将成为今后生理性起搏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起搏 综述 右室心尖部 起搏模式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1 位作者 刘烈 吴书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几何画板》模拟RR-Lorenz图的方法及意义 被引量:36
19
作者 景永明 相晓军 +1 位作者 荆凡君 向晋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形态、分型各异的RR-Lorenz图的临床意义和潜在价值。方法按照RR-Lorenz图的成图原理,结合实际的RR-Lorenz图,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几何与跟踪轨迹功能,模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总结不同形态...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形态、分型各异的RR-Lorenz图的临床意义和潜在价值。方法按照RR-Lorenz图的成图原理,结合实际的RR-Lorenz图,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几何与跟踪轨迹功能,模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总结不同形态散点图所揭示的心律失常规律。结果《几何画板》不仅能模拟常见心律失常的RR-Lorenz图,而且可以揭示RR-Lorenz图各部分的含义。结论《几何画板》是一个有力的探索工具,有利于我们探索RR-Lorenz图的无穷魅力与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RR-Lorenz 综述 几何画板 房性早搏 室性早搏 模拟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被引量:33
20
作者 高润霖 张澍 +8 位作者 王增武 吕滨 王浩 蒋雄京 何建国 蔡军 徐仲英 李思进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3-843,共11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传染病逐渐被控制,慢性病逐渐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病是主要慢性病之一。我国心血管病学专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形成,在心血管病防治实践中不断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传染病逐渐被控制,慢性病逐渐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病是主要慢性病之一。我国心血管病学专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步形成,在心血管病防治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本文简述了我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要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绩;阐述了介入心脏病学(包括冠心病介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心律失常和心电生理技术以及心血管影像学领域的进展,回顾了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建立和发展。70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病防治的发展成绩斐然,但要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早日达到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还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 中国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