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4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08
1
作者 闫海 潘纲 张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968-1975,共8页
随着大量含氮和磷的废水流入湖泊和江河 ,导致淡水蓝藻水华污染现象日趋严重。蓝藻水华污染的最主要危害是释放以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MC)为主的多种藻毒素 ,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和去除 MC是摆在中外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 随着大量含氮和磷的废水流入湖泊和江河 ,导致淡水蓝藻水华污染现象日趋严重。蓝藻水华污染的最主要危害是释放以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MC)为主的多种藻毒素 ,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和去除 MC是摆在中外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主要针对 MC的产生、物化性质、毒性、分析方法和迁移转化方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重要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水华污染 水体污染 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2
作者 张维昊 徐小清 丘昌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7-61,共5页
随着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剧 ,淡水水华暴发的频率和强度亦趋严重 ,笔者综述了有毒水华发生过程中释放的主要次级代谢物———微囊藻毒素的研究现状。该毒素是一类具有多种异构体的环状多肽物质。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 ... 随着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剧 ,淡水水华暴发的频率和强度亦趋严重 ,笔者综述了有毒水华发生过程中释放的主要次级代谢物———微囊藻毒素的研究现状。该毒素是一类具有多种异构体的环状多肽物质。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 ,从而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对微囊藻毒素的产生、迁移及转化途径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热点。微囊藻毒素作为安全性评价的风险因子 ,其分析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和酶联免疫法等。为改善水源水质 ,逐步发展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的控制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实情 ,提出了微囊藻毒素在大型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中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水华 微囊毒素 安全性评价 控制方法 水环境
下载PDF
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85
3
作者 周伦 鱼达 +5 位作者 余海 陈坤 沈高飞 沈永洲 阮引玲 丁杏芬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浙江省海宁市的 8个乡镇 ,对近 2 0年的共 40 8例大肠癌患者进行一生中饮水情况的调查 ,并分别采集井水、自来水、池塘水及河浜水的水样 ,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方...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饮用水源中的微囊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浙江省海宁市的 8个乡镇 ,对近 2 0年的共 40 8例大肠癌患者进行一生中饮水情况的调查 ,并分别采集井水、自来水、池塘水及河浜水的水样 ,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方法测定微囊藻毒素的含量。结果 饮用池塘水及河浜水的大肠癌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饮用井水和自来水的发病率 ,经与饮用井水相比 ,饮用自来水、河浜水及池塘水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1 88、7 94和 7 70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在井水、自来水、河浜水及池塘水中 ,测定的微囊藻毒素阳性率 ( >5 0pg/ml)分别为 0 0 0 %、0 0 0 %、36 2 3%及17 14%。阳性标本 (河浜水及池塘水 )中的微囊藻毒素最高含量分别达到 10 83 43pg/ml和 1937 94pg/ml。河浜水与池塘水中的微囊藻毒素阳性率和含量均明显高于井水和自来水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作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各乡镇大肠癌发病率与当地浅表水源的微囊藻毒素含量存在正相关。结论 饮用河浜水、池塘水等浅表水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其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与大肠癌的发病呈阳性联系 ,提示有必要对藻类毒素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饮用水源 微囊毒素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无锡市饮用水嗅味突发事件致嗅原因及潜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102
4
作者 于建伟 李宗来 +4 位作者 曹楠 杨敏 丁建清 苗婷婷 张君枝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71-1777,共7页
针对2007年5月底6月初发生的无锡市饮用水嗅味事件,在嗅味层次分析法(FPA)的基础上,利用感官气相色谱法对污染水团、取水口以及管网水中的致嗅物质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利用GC-MS对主要致嗅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对微囊藻毒素含量以及... 针对2007年5月底6月初发生的无锡市饮用水嗅味事件,在嗅味层次分析法(FPA)的基础上,利用感官气相色谱法对污染水团、取水口以及管网水中的致嗅物质种类进行了鉴定,并利用GC-MS对主要致嗅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对微囊藻毒素含量以及生物遗传毒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此次嗅味事件的主要致嗅物质为以二甲基三硫为主的硫醚类有机体腐败产物,6月4日采集的污染水团中二甲基三硫含量高达11399ng·L-1.同时,含有一定量的2-甲基异莰醇(MIB)等藻类分泌物,但这些物质的嗅味被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化合物导致的腥臭味所掩盖,不是主要的致嗅物质.另外,6月4日及6月8日采集的取水口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远低于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而且,利用umu测试得到的水中遗传毒性水平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嗅味 微囊毒素 遗传毒性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痕量微囊藻毒素 被引量:71
5
作者 张维昊 徐小清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22-525,共4页
微囊藻毒素是有害的蓝藻水华释放的有毒代谢物 ,对人类及环境具有很大危害性。建立了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中痕量藻毒素的方法。该法对两种常见微囊藻毒素MC LR、MC RR的检测限为 0 .0 2~ 0 .0 5 μg/L ,线性定量范围为 0 .1~... 微囊藻毒素是有害的蓝藻水华释放的有毒代谢物 ,对人类及环境具有很大危害性。建立了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水中痕量藻毒素的方法。该法对两种常见微囊藻毒素MC LR、MC RR的检测限为 0 .0 2~ 0 .0 5 μg/L ,线性定量范围为 0 .1~ 5 0 μg/L。应用该法分析了天然水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水污染 痕量分析
下载PDF
肝癌高发区不同饮用水类型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调查 被引量:60
6
作者 陈刚 俞顺章 +5 位作者 卫国荣 陈公超 徐小英 黄裕华 Ken-ichi Harada Yoshio Ueno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9,共4页
为了解肝脏促癌剂微囊藻毒素(MC)在肝癌高发区饮用水中的污染情况,于1992至1993年对江苏海门居民饮用水中藻类及其产生的MC进行了检测,经鉴定在海门沟河水中颤藻是目前已被证明能产生MC的最常见的藻属;在65个水样... 为了解肝脏促癌剂微囊藻毒素(MC)在肝癌高发区饮用水中的污染情况,于1992至1993年对江苏海门居民饮用水中藻类及其产生的MC进行了检测,经鉴定在海门沟河水中颤藻是目前已被证明能产生MC的最常见的藻属;在65个水样中有2份经高效液相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确定含有MC。进一步于1994年7月在江苏海门采集不同饮用水源共989份,采用高敏感度酶联免疫方法测定MC含量。结果在沟塘水、河水、浅井水和深井水中MC的阳性率(>50pg/ml)分别为17.3%,31.9%,4.3%,0.0%;阳性样本中MC平均含量分别为101,160,68,0。在沟塘水和河水中MC的阳性率和阳性样本中的平均含量均显著大于浅井水和深井水,提示应对饮用水中MC与肝癌的关系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饮水 微囊毒素
原文传递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检测和毒理学研究 被引量:64
7
作者 李效宇 宋立荣 刘永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17-523,共7页
随着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引起有害藻类水华(HAB,harmful algal bloom)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微囊藻(Microcystis)水华是淡水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由于这类水华发生普遍,持续时间长,而且多数产毒,危害... 随着内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引起有害藻类水华(HAB,harmful algal bloom)的频繁发生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其中微囊藻(Microcystis)水华是淡水水体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由于这类水华发生普遍,持续时间长,而且多数产毒,危害性更大,因而倍受人们的关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是一类具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这类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生,此外其他种类的微囊藻,如绿色微囊藻(M.viridis)、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以及鱼腥藻(Anabaena)、念珠藻(Nostoc)、颤藻(Oscillatoria)的一些种或株系也能产生这类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毒素产生 检测 毒理学
下载PDF
江苏几个地区与某湖周围水厂不同类型水微囊藻毒素调查 被引量:48
8
作者 董传辉 俞顺章 +6 位作者 陈刚 陈传炜 周学富 陈公超 王明荣 陈良 胡旭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11-113,共3页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为改善饮水卫生提供依据,应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于1997年9月至12月间从江苏海门、泰兴、淮安和扬中4个县(市)收集的各类居民接触用水水样和1996年8月至9月间从湖周7个自来水厂的源水和出厂...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为改善饮水卫生提供依据,应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于1997年9月至12月间从江苏海门、泰兴、淮安和扬中4个县(市)收集的各类居民接触用水水样和1996年8月至9月间从湖周7个自来水厂的源水和出厂自来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测定。结果在4个地区的沟塘水与河水中均检测出低浓度MC,沟塘水样MC检出率在167%~428%之间,而河水水样MC检出率均约为18%;另从某湖周7个自来水厂不同时期采集的源水样中均检测到此毒素,其浓度范围在28135300ng/L之间;并在3个自来水厂的出厂水中检出低浓度的毒素(1281400ng/L)。结果提示MC污染在江苏一些地区比较常见,采用常用的饮水消毒处理并不能完全消除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饮用水 水体污染 人体危害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研究的回顾 被引量:63
9
作者 谢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3-613,共11页
本文回顾了微囊藻毒素(MC,一种最常见而重要的蓝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的研究.迄今为止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包括:(1)1990年,科学家首次发现,MC进入肝细胞后,能强烈地抑制蛋白磷酸酶(PP1、PP2A)的活性,这是MC致毒的最重要的分子基础;(... 本文回顾了微囊藻毒素(MC,一种最常见而重要的蓝藻毒素)对人类健康影响相关的研究.迄今为止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包括:(1)1990年,科学家首次发现,MC进入肝细胞后,能强烈地抑制蛋白磷酸酶(PP1、PP2A)的活性,这是MC致毒的最重要的分子基础;(2)1996年,在巴西发生了肾透析用水被MC(-LR、-YR和-AR)污染导致52人死亡的严重事件;(3)中国南方原发性肝癌的高发病率被认为与饮水中的MC污染有关;(4)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饮用水中MC-LR含量的临时指导值为1μg/L;(5)从巢湖的专业渔民血液中检测出MCs,并发现长期的低剂量慢性暴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肝损伤.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证据确凿,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富营养化越演越烈、有毒蓝藻水华肆虐的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微囊毒素 人类健康 肝损伤
下载PDF
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毒素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46
10
作者 韩志国 武宝玕 +1 位作者 郑解生 谢隆初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29-135,共7页
概述了蓝藻毒素的结构、毒性机理以及蓝藻毒素的危害 ,并简要介绍了蓝藻毒素的环境行为。
关键词 毒素 微囊毒素 毒理 毒性 危险评价 淡水水体 水体富营养化 危险监测
下载PDF
滇池水华蓝藻中藻毒素光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45
11
作者 张维昊 方涛 徐小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微囊藻毒素是水华蓝藻释放的一类毒性很大的环状七肽物质.通过紫外灯和日光照射滇池水华蓝藻提取液,发现溶液中微囊藻毒素均可被降解,且在日光照射下降解更快.同时发现藻毒素的降解程度与色素含量有关.结果表明,色素催化光降解可能是天... 微囊藻毒素是水华蓝藻释放的一类毒性很大的环状七肽物质.通过紫外灯和日光照射滇池水华蓝藻提取液,发现溶液中微囊藻毒素均可被降解,且在日光照射下降解更快.同时发现藻毒素的降解程度与色素含量有关.结果表明,色素催化光降解可能是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的一个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色素 水华蓝 光降解
下载PDF
鲤肝细胞抗氧化系统对微囊藻毒素毒性的反应 被引量:57
12
作者 李效宇 刘永定 +1 位作者 宋立荣 乔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2-475,共4页
用 10 μg/L的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 LR ,MC LR)处理鲤肝细胞培养物 ,检测鲤肝细胞抗氧化系统的 6项指标。结果表明 ,MC LR处理后活性氧 (ROS)含量明显升高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迅速下降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 (C... 用 10 μg/L的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 LR ,MC LR)处理鲤肝细胞培养物 ,检测鲤肝细胞抗氧化系统的 6项指标。结果表明 ,MC LR处理后活性氧 (ROS)含量明显升高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迅速下降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 (CAT)的活性明显升高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在MC LR处理 15min后也有明显上升 ,但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活性在MC LR处理后没有明显变化。另外 ,还从氧自由基理论解释了微囊藻毒素造成鲤肝细胞损伤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鲤鱼 肝细胞 抗氧化系统 毒性
下载PDF
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4
13
作者 潘晓洁 常锋毅 +4 位作者 沈银武 刘永定 李敦海 李根保 肖邦定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2-578,共7页
本文对2003年4-12月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和总磷、总氮、溶解氧、透明度、光照强度、叶绿素a、pH值、水温及微囊藻种群优势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以上指标在滇池马村湾和海东湾的分布和月变化情况以及与微囊藻毒素含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2003年4-12月滇池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和总磷、总氮、溶解氧、透明度、光照强度、叶绿素a、pH值、水温及微囊藻种群优势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以上指标在滇池马村湾和海东湾的分布和月变化情况以及与微囊藻毒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在水体中分布与总氮和氮磷比之间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透明度、光照强度和微囊藻种群优势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在影响微囊藻毒素的各因素中,运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知马村湾、海东湾微囊藻毒素浓度主要南水体的总氮、总磷、叶绿素a和溶解氧以及透明度决定(R2=0.560,P<0.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微囊毒素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不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光合及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46
14
作者 张玮 林一群 +2 位作者 郭定芳 付君君 赵以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8-322,共5页
对一株从野外分离得到的铜绿微囊藻产毒株进行分批培养,在不同的氮磷条件下研究其生长、光合荧光及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正磷酸盐浓度不变时,铵氮浓度的改变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影响。叶绿素a(Chl.a)含量在铵氮浓度为1.83—18... 对一株从野外分离得到的铜绿微囊藻产毒株进行分批培养,在不同的氮磷条件下研究其生长、光合荧光及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正磷酸盐浓度不变时,铵氮浓度的改变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影响。叶绿素a(Chl.a)含量在铵氮浓度为1.83—18.3mg/L时明显较大;微囊藻毒素(包括MC-LR和MC-RR)的含量在铵氮浓度为1.83mg/L时达到最大;当铵氮浓度为0—1.83mg/L时,随着铵氮浓度升高,可变荧光FV和MC的产量均增大,同时MC异构体的种类增多;铵氮浓度过大对M.aeruginosa的生长、生理和产毒均有抑制作用。在另一组实验中,即铵氮浓度不变而正磷酸盐浓度增大时,Chl.a含量呈总体下降的趋势,并且与FV/F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97),MC(MC-LR和MC-RR)的含量在正磷酸盐浓度小于0.56mg/L时明显升高,MC-LR与FV/Fm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9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 铵氮、正磷酸盐 生长 叶绿素荧光 微囊毒素
下载PDF
水华蓝藻产毒特性的PCR检测法 被引量:41
15
作者 潘卉 宋立荣 +2 位作者 刘永定 朱运芝 沈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9-166,共8页
特异引物对(TOX 1P/1F;TOX 2P/2F)用于检测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B片段在38种水华蓝藻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所有能产生微囊藻毒素的微囊藻都有特异扩增条带,非产毒株则没有。几种常规的毒性检测方法... 特异引物对(TOX 1P/1F;TOX 2P/2F)用于检测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B片段在38种水华蓝藻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所有能产生微囊藻毒素的微囊藻都有特异扩增条带,非产毒株则没有。几种常规的毒性检测方法验证了PCR方法所获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发展了以全细胞PCR法检测mcyB片断,说明全细胞PCR检测法适用于不同来源的蓝藻材料。结果证明以DNA为基础鉴别产毒和非产毒微囊藻及其他水华蓝藻的方法是可行和实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PCR 水华蓝 微囊 微囊毒素 mcyB 基因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毒性机理和检测方法 被引量:36
16
作者 沈建国 章建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0-11,16,共3页
关键词 微囊毒素 污染 毒性机理 检测方法
下载PDF
用蛋白磷酸酶抑制法测定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类物质 被引量:45
17
作者 徐立红 陈加平 +3 位作者 许建明 张甬元 黄兆辉 林群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6-539,共4页
建立了一种灵敏的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类物质的方法.从鱼肝脏中分离的蛋白磷酸酶2A 被微囊藻毒素抑制,并且抑制与毒素剂量相关,抑制模式表现为典型的S型曲线.根据未知样品存在时蛋白磷酸酶的相对活力,可由本研究得出的标准曲... 建立了一种灵敏的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类物质的方法.从鱼肝脏中分离的蛋白磷酸酶2A 被微囊藻毒素抑制,并且抑制与毒素剂量相关,抑制模式表现为典型的S型曲线.根据未知样品存在时蛋白磷酸酶的相对活力,可由本研究得出的标准曲线及公式,计算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微囊藻毒素类物质.研究表明,在一年的观测周期内,即使没有可见的水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样 微囊毒素 蛋白磷酸酶抑制 水污染 测定
下载PDF
淀山湖夏季微囊藻毒素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8
作者 连民 陈传炜 +1 位作者 俞顺章 刘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3-327,共5页
为了解淀山湖夏季微囊藻毒素的昼夜、区域、垂直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淀山湖上选择11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设4个采样深度,进行24h的4次采样.测定水样中总氮(TN),总磷(TP),微囊藻毒素(MC)浓度,同时记录采样... 为了解淀山湖夏季微囊藻毒素的昼夜、区域、垂直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淀山湖上选择11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设4个采样深度,进行24h的4次采样.测定水样中总氮(TN),总磷(TP),微囊藻毒素(MC)浓度,同时记录采样时的水温(TEM)、pH值、可见度(VDWB)、风向、风速.结果表明,MC分布具有明显的昼夜、区域差异,早晨和下午最高,西南水域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体现了光照、空气流动对MC分布的影响,同时MC的分布与总磷、pH值、可见度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除光照、空气流动外,影响湖水MC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为湖水可见度和水中总磷的含量.表明光照、空气流动、水体总磷含量是影响夏季淀山湖水体MC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生态学 淀山湖 夏季 采样 水质监测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单波长紫外光照射下的光降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陈伟 甘南琴 宋立荣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研究了两种微囊藻毒素在两种紫外光照射下的光降解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UV C是降解微囊藻毒素较好的光源 ;光照强度是影响毒素降解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温度和酸度 ;在UV C的照射下 ,水体腐殖质对光降解具有抑制作用 ;微囊藻毒素的光解反... 研究了两种微囊藻毒素在两种紫外光照射下的光降解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UV C是降解微囊藻毒素较好的光源 ;光照强度是影响毒素降解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温度和酸度 ;在UV C的照射下 ,水体腐殖质对光降解具有抑制作用 ;微囊藻毒素的光解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同时本工作还按实际环境水体中毒素的含量水平进行了模拟研究 ,发现紫外光UV C对环境水体中低含量的微囊藻毒素具有很强的去除能力 .为今后发展无毒、高效、经济实用的饮用水处理技术做了有益的探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毒素 紫外光照射 光降解动态 光照强度 腐殖质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饮用水处理技术 去除方法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 被引量:29
20
作者 肖兴富 李文奇 +1 位作者 刘娜 杨旭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16-123,共8页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水体中藻毒素的种类、特性及其危害。按毒素的靶器官分类,可分为肝脏毒素、神经毒素和皮肤、肠胃刺激性毒素3种,其中已解明藻毒素分子结构的有70余种。本文还介绍了关于藻毒素净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为防范和减少藻毒...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水体中藻毒素的种类、特性及其危害。按毒素的靶器官分类,可分为肝脏毒素、神经毒素和皮肤、肠胃刺激性毒素3种,其中已解明藻毒素分子结构的有70余种。本文还介绍了关于藻毒素净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为防范和减少藻毒素的危害,同时还提出了藻毒素危险管理对策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 毒素 富营养化 微囊毒素 毒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