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汉代法典的编纂修订与律令关系 被引量:28
1
作者 杨振红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57,共31页
《二年律令》中许多律条是惠、吕时期以诏书令形式颁布的,它们在《二年律令》中呈现出来的正式的成文法形态,表明它们经历了将诏书令加工为律条、然后归属在相关律篇下的编辑加工程序。这不仅证明《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修订的当代行用... 《二年律令》中许多律条是惠、吕时期以诏书令形式颁布的,它们在《二年律令》中呈现出来的正式的成文法形态,表明它们经历了将诏书令加工为律条、然后归属在相关律篇下的编辑加工程序。这不仅证明《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修订的当代行用法典,而且揭示了汉代追加、修订律与令一样,均来源于皇帝的诏书令。以往对杜周、文颖说存在误读。杜周、文颖说从法典编纂修订的不同角度诠释了汉代律令的区别与联系。至少从吕后时期起汉王朝在法典的编纂修订上已经形成这样的惯例:皇帝即位后通常要将前主颁布的令进行编辑,将其中属于九章律范畴的、具有长期法律效力和普遍意义的令编辑进律典,而将那些虽然仍然适用于当代但无法归入九章律的有关制度方面的令按内容、官署、州郡、干支进行分类编辑,形成令典。汉武帝以前是汉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时期,形成正律(九章律)、旁章(傍章十八篇、《越宫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及令甲以下三百余篇。汉武帝以后,汉代律令的篇目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法律的修改主要表现在具体条文的增删、修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年令》 法典的编纂修订 令典
原文传递
中华法系中“礼”“律”关系之辨正——质疑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某些“定论” 被引量:26
2
作者 马小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1-189,共19页
"中华法系"是在近代比较法研究中出现的概念,这个法系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制度是礼。但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中将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主干,而将礼束之高阁。有关礼的论述笼统而缺乏细致与具体,对礼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 "中华法系"是在近代比较法研究中出现的概念,这个法系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制度是礼。但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中将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主干,而将礼束之高阁。有关礼的论述笼统而缺乏细致与具体,对礼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重不足。正是这种几乎将礼摒弃在法研究领域之外的做法,使我们对中华法系产生了一系列误解。比如将"重刑轻民"、"以刑为主"归纳为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等。在中华法系的制度构成中,律只是各种法律中的"一端",其地位与作用都远远不能与礼相提并论。但律在中华法系中确实又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在礼的指导下,"律义"经历了一个由法而儒的演变过程。但这个过程恰恰证明了,在中华法系中占据主导与主流地位的是礼,而不是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原文传递
《名公书判清明集》所引宋代法律条文述论 被引量:15
3
作者 孔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7-65,共9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大约有 1/5的判词引用了宋代法律条文 ,显示了当时法官对律条的重视。按当时法律形式如 :律、敕、令、格、指挥、看详 ,对《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有关律条进行归类和比较 ,可以看出各种法律形式的运用大致遵循了“政... 《名公书判清明集》大约有 1/5的判词引用了宋代法律条文 ,显示了当时法官对律条的重视。按当时法律形式如 :律、敕、令、格、指挥、看详 ,对《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有关律条进行归类和比较 ,可以看出各种法律形式的运用大致遵循了“政和名例敕”的规定 ,但在实际的判案中 ,法律虽然是判案者的重要准绳 ,然而并非是惟一的依据 ,法官们还依礼、人情、封建名教、例等作为断案的根据。从书中判词内容 ,可以得出南宋时仍然是律敕并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公书判清明集》 述论
下载PDF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中医证型及演变规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建龙 李云辉 +4 位作者 林中平 赖海标 罗明 曾晔 黄智峰 《中医研究》 2005年第9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中医药疗法 急性期 证型演变规
下载PDF
“法律”:语词一元化与概念无意义?--以《法律探源》中的“法”、“律”分立结构为立场 被引量:17
5
作者 俞江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1,共19页
马建忠的《法律探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法理学著作,是一部未受日译法律语词影响的文本。该书采用"法"、"律"分立的语词结构,"法"指一切规范及原则,"律"指制定法。随着日译语词体系的传入和实... 马建忠的《法律探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法理学著作,是一部未受日译法律语词影响的文本。该书采用"法"、"律"分立的语词结构,"法"指一切规范及原则,"律"指制定法。随着日译语词体系的传入和实证主义法学的盛行,"法律"一词逐渐占据中心地位,从而取消了马建忠继承传统法思想并结合西方法所开创的法学思考方向。简要追溯中西法学史,证明"法"、"律"分立结构对应的法观念具有真实性,"法"、"律"保持意义差异和对立的张力是必要的。"法律"替代"法"和"律",不是法律语词现代化问题,而是一个人为干涉语词自然发展的不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建忠 《法探原》 “法 “法”
原文传递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武树臣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5-113,共9页
中国古代律字的形成的轮廓:一是以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二是以廌尾为筆绘画五刑之形象,此亦远古"象刑"之初义,其工具就是聿。我们终于有机会透过数千年的尘雾,去直面我们的先民——用眼睛去... 中国古代律字的形成的轮廓:一是以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二是以廌尾为筆绘画五刑之形象,此亦远古"象刑"之初义,其工具就是聿。我们终于有机会透过数千年的尘雾,去直面我们的先民——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于是我们发现了战鼓之聿与画筆之聿的重迭,便是法律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文化 考察
原文传递
道与器:关于“律”的文化解说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忠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73,共9页
《易经.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用语,或可解读传统中国法律之律的精神根源和制度功能。鉴于法律之律与历律、音律之间的渊源关联,从而赋予法律"法天之学"和"精密计算"的精神品格;... 《易经.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用语,或可解读传统中国法律之律的精神根源和制度功能。鉴于法律之律与历律、音律之间的渊源关联,从而赋予法律"法天之学"和"精密计算"的精神品格;承袭早期中国的法吏传统,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战争的特殊背景,这种具有确定性、统一性和计算性特征的律,满足了帝国集权统一与行政科层组织的需要;伴随秦汉时期儒法帝国的最终形成,律与礼义、道德、情理出现了合流的趋势,由此形成了传统中国法律与司法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解读 制度功能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 被引量:12
8
作者 冉少敏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94-95,99,共3页
从中国古典舞审美角度探讨“身韵”所包含的“形”、“神”、“劲”、“律”这四个方面认为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神韵 《身韵》
下载PDF
论宋代律敕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孔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7-54,共8页
《宋史·刑法志》说“律恒存乎敕之外” ,引起后人对律敕关系的争论。本文通过唐宋之际法律形式演变的考察 ,认为神宗“更目”后 ,敕均为“刑名敕” ,兼唐代之律 ,可以单独据以断罪。不再求助于律文 ,律也就存在于敕之外。法律系统... 《宋史·刑法志》说“律恒存乎敕之外” ,引起后人对律敕关系的争论。本文通过唐宋之际法律形式演变的考察 ,认为神宗“更目”后 ,敕均为“刑名敕” ,兼唐代之律 ,可以单独据以断罪。不再求助于律文 ,律也就存在于敕之外。法律系统从唐代的律、令、格、式系统逐渐演变成神宗更目后的律、敕、令、格、式系统。《宋刑统》在修改中行之两宋。律敕关系随着编敕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神宗更目后 ,敕具有优先适用权 ,律与敕的关系是新法与旧律的关系 ,新法主要补旧律之不足 ,新法周旧律之未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法制史 敕关系 《宋刑统》
下载PDF
《唐六典》仅仅是一般的官修典籍吗? 被引量:11
10
作者 宁志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93-196,共4页
钱大群、李玉生所著《【唐六典】性质论》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以下简称《性质论》),读后颇受启发。作者对《唐六典》制定过程及内容缺陷的分析是正确的,但认为《唐六典》仅仅是一部“被允许列在秘书省国家图书馆作为官... 钱大群、李玉生所著《【唐六典】性质论》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以下简称《性质论》),读后颇受启发。作者对《唐六典》制定过程及内容缺陷的分析是正确的,但认为《唐六典》仅仅是一部“被允许列在秘书省国家图书馆作为官方图书阅读”的“官修典籍”却有失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六典》 行政法典 具有法效力 《唐疏议》 性质论 行政活动 国家图书馆 唐宪宗 古代法
原文传递
《唐六典》不是行政法典——答宁志新先生 被引量:9
11
作者 钱大群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8-92,共5页
《唐六典》不是行政法典——答宁志新先生《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读者评议”栏刊出了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宁志新先生的文章《〈唐六典〉仅仅是一般的官修典籍吗?》,对我在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的《〈唐... 《唐六典》不是行政法典——答宁志新先生《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读者评议”栏刊出了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宁志新先生的文章《〈唐六典〉仅仅是一般的官修典籍吗?》,对我在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的《〈唐六典〉性质论》一文中所阐述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六典》 行政法典 《周礼》 格式令事类 行政立法内容 庆元条法事类 《中国社会科学》 集贤殿书院
原文传递
“律”义探源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寒非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41,共24页
从"律"字的两个基本构件入手,先后分析了"聿"和"ㄔ"的含义。甲骨文""字本义可能为"手执律管吹奏"、"手执硬笔刻写"和"手执权杖管理",而其引申之义为"统一... 从"律"字的两个基本构件入手,先后分析了"聿"和"ㄔ"的含义。甲骨文""字本义可能为"手执律管吹奏"、"手执硬笔刻写"和"手执权杖管理",而其引申之义为"统一、协调、标准、区分、界限"等。甲骨文中的"ㄔ"记为"",此即为甲骨文中"行"()的半边,"ㄔ"之义为"小步",其义大概来源于"行"。"步"在古代为测量单位,引申为"标准"。古人借助已有的"聿"和"ㄔ"组合成"律"字用来指称定音标准。"律"之本义为"音律",作为调音或定音工具,因而具有"规范、标准"之义,后演变为"军律"、"历律"。商鞅"改法为律"之后,由于统治者更为重视法律的"规范"功能,逐渐以"律"取代"法",用以指称成文法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下载PDF
论唐代的离婚立法——以“七出”之制为中心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玉堂 陈绍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7-61,共5页
唐代法律根据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对礼制上的“七出”进行了确认与规范,将其纳入法律体系。从法理学上看,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使“七出”由汉代的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汉,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它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执行程序;它在立... 唐代法律根据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对礼制上的“七出”进行了确认与规范,将其纳入法律体系。从法理学上看,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使“七出”由汉代的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汉,更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它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执行程序;它在立法技术上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法律实践上看,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七出
下载PDF
比、类和比类——中国古代司法思维形式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兴东 《北方法学》 2011年第6期132-144,共13页
中国古代司法适用中公开承认"比类"司法技术,其运用与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形式有关。比、类和比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法律适用中的比类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整个司法适用的逻辑过程,狭义指法... 中国古代司法适用中公开承认"比类"司法技术,其运用与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形式有关。比、类和比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法律适用中的比类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整个司法适用的逻辑过程,狭义指法律适用中"法无正条"下的疑难案件。这种比类司法技术形式是在特有的"比"和"类"思维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形成了特有的司法逻辑思维、特有的律与例的法律结构和具有独特性的判例结构。中国古代很多法律形式结构与法律术语都与比类司法技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类
下载PDF
法律儒家化:关于反思之反思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腾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9,共14页
在中国法律史学史上,瞿同祖提出“法律儒家化”学说实为无法忽视的一页。该学说对汉唐间律的发展趋势做了凝练且富有解释力的总结,因此,长期为国内外学界所认可。然而,近二十余年间,由于新史料的出现及学界理论水平的提升,学者们从不同... 在中国法律史学史上,瞿同祖提出“法律儒家化”学说实为无法忽视的一页。该学说对汉唐间律的发展趋势做了凝练且富有解释力的总结,因此,长期为国内外学界所认可。然而,近二十余年间,由于新史料的出现及学界理论水平的提升,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该学说展开了种种反思,使其几近处于被抛弃之边缘。但是,若仔细研读各类反思性意见,又会发现,所谓反思往往与瞿同祖所设定的问题意识渐行渐远,或不利于后学准确理解瞿同祖的论断。事实上,即便在今日,瞿同祖的主张仍有较强的合理性,在被适当地调整和补充之后仍可谓传统中国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化 经学
下载PDF
基于Simulink的脉冲编码调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探元 任宏 刘小宝 《无线通信技术》 2011年第4期10-13,共4页
脉冲编码调制(PCM)是一种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已用于市话中继传输和大容量干线传输以及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在用户话机中采用。本文建立了基于Simulink的PCM仿真系统,将声音信号、均匀量化的PCM信号、A律非均匀量化的... 脉冲编码调制(PCM)是一种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已用于市话中继传输和大容量干线传输以及数字程控交换机,并在用户话机中采用。本文建立了基于Simulink的PCM仿真系统,将声音信号、均匀量化的PCM信号、A律非均匀量化的PCM信号、μ律非均匀量化的PCM信号进行了比较,对PCM系统的分析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M 均匀量化 a μ
下载PDF
唐王朝的法与刑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小红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3-86,共14页
关于唐代法律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片面和局限之处,比如以往的研究过分依赖《唐律疏议》,以致连一些正史中的志、传及一些官修史书等基本资料都很少发掘利用。资料的局限难免造成研究视野的狭窄和研究结论的重复,如果我们在资料方面... 关于唐代法律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片面和局限之处,比如以往的研究过分依赖《唐律疏议》,以致连一些正史中的志、传及一些官修史书等基本资料都很少发掘利用。资料的局限难免造成研究视野的狭窄和研究结论的重复,如果我们在资料方面稍花气力,就会感到唐代的法制有更多的教训和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对唐法(而不局限于唐律)更深刻的探讨与研究,也许尚需假以时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法制
原文传递
儒家的“礼”与西夏《天盛律令》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旭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4-17,共4页
儒家“礼治”思想是西夏制定王朝法典的主导思想,“礼”和“律”的紧密结合是《天盛律令》的显著特征,说明中原文化对西夏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尊君、孝亲、崇官是西夏《天盛律令》礼教法律观的核心,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 儒家“礼治”思想是西夏制定王朝法典的主导思想,“礼”和“律”的紧密结合是《天盛律令》的显著特征,说明中原文化对西夏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尊君、孝亲、崇官是西夏《天盛律令》礼教法律观的核心,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同时《律令》又极力保护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天盛律令》是西夏王朝封建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主要从法学原理与立法技术的角度探讨《天盛律令》的上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西夏 《天盛令》 司法官吏 责任制度 罪行法定主义 预防主义 礼教法
下载PDF
余光中的诗体美学 被引量:6
19
作者 吕进 刘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2-158,共7页
诗体建设是新诗发展中的重要话题 ,也是考察新诗艺术成就的重要角度。新诗的诗体探索在诗行、韵律等方面取得了成就 ,但也存在着散漫的不足。从诗体建设角度考察余光中的诗歌创作 ,可以发现他的诗体美学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特色 :对“... 诗体建设是新诗发展中的重要话题 ,也是考察新诗艺术成就的重要角度。新诗的诗体探索在诗行、韵律等方面取得了成就 ,但也存在着散漫的不足。从诗体建设角度考察余光中的诗歌创作 ,可以发现他的诗体美学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出特色 :对“综合语言”的寻觅 ;义与音的交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诗体美学 综合语言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移动通信的超混沌数字语音加密算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文浩 孙克辉 朱从旭 《密码学报》 CSCD 2017年第1期85-98,共14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提高音频信号传输的安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通信的超混沌数字语音加密算法.在密码算法中,首先,采用G.711A律标准将16位音频信号压缩编码为8位二进制序列.然后,基...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提高音频信号传输的安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通信的超混沌数字语音加密算法.在密码算法中,首先,采用G.711A律标准将16位音频信号压缩编码为8位二进制序列.然后,基于Folded-towel离散超混沌映射设计了一个伪随机序列发生器.该超混沌系统具有两个正的Lyapunov指数,呈超混沌态,从而能生成更复杂的密钥序列.在加密过程中,为提高算法抵御差分攻击的能力,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二进制序列的非线性交错异或运算.该算法以每帧采集的音频信号为一组,结合密文交错扩散技术和交错异或运算施加了两轮替代加密,并将本组最后密文扩散到下一组,从而实现了密文的组间扩散.之后,将算法应用于Android平台,开发了一款IP保密通话软件.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表明,该算法加密速度快、安全性高,具有大的密钥空间和强的密钥敏感性,且能够抵御统计、差分及穷举等攻击,在音频信号实时保密传输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混沌 数字语音加密 G.711 A 同步流密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