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09
1
作者 孙继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5-452,共8页
首先指出了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即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一般出现在白天高温背景下或发生局地暴雨的夜间,强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鼻状”结构特征,急流核高度一般为600~900m。从中尺度扰动方程出发,并通... 首先指出了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即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一般出现在白天高温背景下或发生局地暴雨的夜间,强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鼻状”结构特征,急流核高度一般为600~900m。从中尺度扰动方程出发,并通过天气过程演变实例,研究了地形热力作用、局地强降水在边界层急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1)夏季高温背景下,平原与山区之间温度梯度方向、强度的变化,是造成低空风垂直切变加速或减速,即边界层急流形成或消失的直接原因,因此这种边界层急流的高度一般要低于山体的高度。(2)局地暴雨与边界层急流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反馈现象:由于局地暴雨同时改变了对流层中层和近地面层气温的水平分布,这种热力强迫作用造成了边界层气流加速;反过来,边界层气流的加速又加强了急流前方的风速辐合——如果急流方向水平垂直于山坡,这种迎风坡上的辐合将更强,造成局地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急流 地形热力作用 局地暴雨 北京 夏季 形成机理 垂直分布
下载PDF
0679香山局地大暴雨的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被引量:81
2
作者 郭虎 段丽 +2 位作者 杨波 卞素芬 李靖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5-275,共11页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 利用Doppler雷达、地面自动站、Profile垂直风廓线及GPS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06年7月9日夜间发生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γ-中尺度强降雨落区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精细分析。对雷达等本地多种探测资料的精细研究表明:地形辐合回波带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形辐合回波带上中气旋回波块的滚动更迭是大暴雨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地面辐合对大暴雨落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大暴雨落区形成阶段近地面3种辐合同时存在:平原东南风与山区偏北风风向切变辐合、平原东南风在山脉阻挡作用下的抬升辐合、大暴雨落区中心的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研究还表明:山前近地面地形辐合扰动,向上传播,引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是香山大暴雨落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源,而来自东南方向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探测资料 局地暴雨 精细分析 地形辐合线
下载PDF
北京局地暴雨过程中近地层辐合线的形成与作用 被引量:47
3
作者 李青春 苗世光 +2 位作者 郑祚芳 李耀东 曹晓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32-1242,共11页
由近地面层辐合线(切变线)引发的局地暴雨是北京夏季一种较为常见的天气类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难以分析预报出引发局地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而不能正确把握降雨出现的时间、落区和量值的大小。本文利用北京S波段多普... 由近地面层辐合线(切变线)引发的局地暴雨是北京夏季一种较为常见的天气类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难以分析预报出引发局地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而不能正确把握降雨出现的时间、落区和量值的大小。本文利用北京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监测资料、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北京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并结合常规地面、高空探测资料,对2009年7月13日北京一次典型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强降雨发生前期的天气形势背景、温湿条件、环境大气对流稳定性、风垂直分布等演变特征,分析诊断出造成局地暴雨的诱发系统主要是近地层切变线,研究了该系统与雷达降水回波形成、发展并造成强降雨过程的关系,探讨了近地面层辐合线与降雨强度及落区的关系,对探测资料如何运用于预报业务做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切变线 局地暴雨 中小尺度系统
下载PDF
夏季北京地区强地形雨中尺度结构分析 被引量:42
4
作者 矫梅燕 毕宝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4,共6页
利用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24日北京地区大暴雨的降水云团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α尺度对流系统减弱过程中经历了中β尺度云团的发展过程,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北京西部局地暴雨的影响系统;在观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利用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24日北京地区大暴雨的降水云团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α尺度对流系统减弱过程中经历了中β尺度云团的发展过程,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北京西部局地暴雨的影响系统;在观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低层东风气流向西移动遇太行山东坡辐合抬升,黄土高原低层偏西风向东移动,受太行山脉强迫倾斜上升,与太行山东坡的地形抬升叠加,在太行山及其东坡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并形成垂直次级环流圈,同时,低层的偏南气流在燕山南坡上升,而冷空气偏北气流在燕山南坡半山腰下沉,该次级环流圈是北京西部山区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主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结构分析 中尺度 地形雨 2002年6月 夏季 数值模拟分析 次级环流 太行山 雷达资料 演变特征 发展过程 对流系统 影响系统 局地暴雨 北京西部 对流云团 观测分析 黄土高原 地形抬升 上升运动 物理机制 西部山区
下载PDF
河北2007年7月18日局地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44
5
作者 杨晓亮 李江波 杨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7-56,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河北省东北部和南部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影响系统作用下,河北省不同区域暴雨的形成机制却不同,高、低空急流及其耦合条件...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河北省东北部和南部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影响系统作用下,河北省不同区域暴雨的形成机制却不同,高、低空急流及其耦合条件下急流和暴雨相互作用是上午东北部暴雨的成因,低空急流直接输送水汽,在FY-2C云图上表现为云顶TBB<-70℃近乎圆形的中-α尺度强对流云;而下午河北南部强降水是在高温高能、层结不稳定的有利条件下,地面冷锋及锋前低压形成的强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的强对流天气,对应云图上为最低TBB在-80℃以下的准东西向带状对流云系。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资料分析的流场和计算的地面湿静力能对此类夏季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急流 次级环流 湿静力能
下载PDF
对引发密云泥石流的局地暴雨的分析和诊断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迎春 钱婷婷 +1 位作者 郑永光 陶祖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20 0 2年 8月 1日晚北京东北部密云县发生了降雨量达到 2 80 .2mm的局地短历时特大暴雨 ,并引发了洪水和泥石流。卫星云图分析表明 ,它是由一个中 β尺度对流系统在北京北部山区停留造成的。TBB图的等值线密集区和上冲云顶对暴雨落区... 20 0 2年 8月 1日晚北京东北部密云县发生了降雨量达到 2 80 .2mm的局地短历时特大暴雨 ,并引发了洪水和泥石流。卫星云图分析表明 ,它是由一个中 β尺度对流系统在北京北部山区停留造成的。TBB图的等值线密集区和上冲云顶对暴雨落区有指示意义。大尺度环流诊断表明 ,暴雨前一天存在较深厚的下沉运动 ,其伴随的逆温层抑制对流的发生 ,使不稳定能量得以积累。各种稳定参数的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能量的积累过程。暴雨当天 ,下沉运动转为微弱的上升运动 ,使对流的发生成为可能。大尺度水汽场的诊断表明 ,北京处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高温高湿气流的控制下 ,有很强的水汽输送。地面中尺度分析表明 ,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是对流的触发系统 ,北京地区北部处于中尺度低压东部暖湿气流的辐合区中 ,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使密云县西部山区产生了局地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云泥石流 局地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天气过程分析 大尺度环流诊断
下载PDF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8
7
作者 东高红 何群英 +2 位作者 刘一玮 解以扬 戴云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00-1107,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发生地存在局地层结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条件。海风锋本身有一辐合抬升区,区域内有弱对流存在;当海风锋移到局地存在层结不稳定且水汽充足的区域,其抬升区的辐合上升运动迅速加强,从而触发该地区雷暴的新生发展;海风锋与迎面移来的雷暴相遇,会对雷暴的加速发展起到加强作用。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分析看到,两条辐合线相交处易激发出强雷暴,雷暴出现在近地层大气暖干区的北端、湿空气的交汇处;海风锋对雷暴的新生发展有明显的触发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海风锋 局地暴雨 触发机理 中尺度TJ-WRF模式
下载PDF
地形、冷池出流和暖湿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北京一次局地强降水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章翠红 夏茹娣 王咏青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利用地面和探空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7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伴随有闪电和冰雹的突发性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强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层中层低槽配合低层切变线... 利用地面和探空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7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伴随有闪电和冰雹的突发性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强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层中层低槽配合低层切变线,促进河北西北部对流发展,并向东南方向移动,形成北京西北部短时强降水;北京中部地区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则是新生的局地性雷暴单体,由雷暴冷池出流和暖湿空气在边界层交绥和辐合所触发。北京西北部地形促使冷池出流下山速度加快、冷池出流高度抬高,以及偏东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作用,则是局地雷暴新生的重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新生 复杂地形 冷池出流 暖湿气流 局地暴雨
下载PDF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33
9
作者 池再香 白慧 +2 位作者 黄红 龚雪芹 牛俊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6-183,共8页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且特别有利的地形的强化作用,造成黔东南暴雨的落区不同。根据暴雨的不同落区,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西部型暴雨、南部型暴雨、中部型暴雨、东部型暴雨。但中、南部型暴雨还有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黔东南地区 西南气流 夏季 局地暴雨
下载PDF
复杂地形下北京雷暴新生地点变化的加密观测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文龙 崔晓鹏 黄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5-837,共13页
2008年8月14日北京发生了雷暴群形式的局地暴雨,雷暴新生地点复杂多变,形成了多个γ中尺度的强降水中心。本文利用近年来北京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加密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等多种新型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及... 2008年8月14日北京发生了雷暴群形式的局地暴雨,雷暴新生地点复杂多变,形成了多个γ中尺度的强降水中心。本文利用近年来北京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加密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等多种新型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及雷达四维变分同化系统(VDRAS)反演资料,通过精细分析地面(边界层)风场、温度场等的演变特征,讨论了雷暴新生地点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复杂地形与雷暴冷池出流作用相结合,主导了雷暴新生地点的变化,进而影响γ中尺度强降水中心的变化;天气尺度高低空涡、槽的配合不一致,并且系统移动缓慢,以及对流层低层的弱的环境垂直风切变,是雷暴冷池结合复杂地形发挥雷暴新生地点主导作用的重要前提;复杂地形使得冷空气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在边界层产生碰撞和辐合,起到触发和增强对流作用,并使得对流风暴的形态和走向与地形呈现出紧密相关性;一定强度的冷池出流、边界层前期的暖湿空气和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是冷池出流触发雷暴新生和演变的必要条件;北京周边地区的雷暴,通过其雷暴冷池出流沿着沟谷地形或向平原地区流动,与北京山谷或城区的边界层暖湿空气形成辐合抬升机制,触发雷暴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冷池出流 雷暴新生 地面辐合 局地暴雨
下载PDF
用SA雷达产品对京西三次局地暴雨落区形成的精细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段丽 卞素芬 +1 位作者 俞小鼎 崔永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8,I0001-I0003,共11页
利用新一代Doppler雷达各种探测产品,对2006年6月底至7月上旬北京西郊香山、石景山、门头沟一带落区相同的三次局地暴雨和大暴雨过程,进行精细分析和研究。重点分析雷达探测产品对落区在同一地点形成的短时临近影响系统和指示意义。研... 利用新一代Doppler雷达各种探测产品,对2006年6月底至7月上旬北京西郊香山、石景山、门头沟一带落区相同的三次局地暴雨和大暴雨过程,进行精细分析和研究。重点分析雷达探测产品对落区在同一地点形成的短时临近影响系统和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发生在北京西郊山前、落区相同的三次局地暴雨和大暴雨,其雷达回波发展和演变形式各不相同。但三次过程强降雨前,近地面平原东南风和边界层偏西风的垂直风廓线结构在地形作用下对暴雨落区形成的影响是一致的:近乎与山脉垂直的平原近地面东南风长时间(6小时左右)维持,增加山前局地近地面温湿条件,并在北京西郊山脉阻挡下,形成山前近地面局地辐合和强迫抬升。山顶附近边界层的偏西风为近地面空气强迫抬升后在边界层的后卷辐散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还显示,落区附近单体风暴、逆风区辐合带、中气旋等中小尺度回波系统的活动和发展,是暴雨落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探测产品 局地暴雨 单体风暴 中气旋
下载PDF
贵州南部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杨利群 杨静 +1 位作者 廖移山 彭芳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08-215,267,共9页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贵州西南部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巴塘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在贵州东南部维持对贵州西南部暴雨起重要作用,同时不稳定能量在贵州南部积聚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相对于后一过程,前一过程在贵州水汽辐合区更大,其大雨量级以上降水范围更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发展是两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可能触发原因,暴雨中心位于辐合线南侧暖区中;前一过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且位置偏西(西脊点到达110°E),南支槽东移有利于引导700 hPa低涡移动,弱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形成能量锋锋生,引起低涡强烈发展、涡旋环流增强,而后一过程副高偏弱且位置偏南、偏东,500 hPa上无高原槽影响,以及地面贵州南部为低压控制且无冷空气影响,是前一过程比后一过程降水强度更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低涡 能量锋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强对流云团与局地暴雨 被引量:23
13
作者 于希里 闫丽凤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1,共3页
文章对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的某些云团特征、高空弱冷空气和海陆温度差异在暴雨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暴雨的产生和加强与云团的合并及加强有密切关系 。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强对流云图 局地暴雨 过程分析 海陆温度差异 卫星云图
下载PDF
利用加密探测产品对“06731”北京奥体中心局地暴雨结构特征的精细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郭虎 段丽 +2 位作者 卞素芬 崔永义 李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9-227,共9页
利用2006年吊装完成投入业务运行的北京南郊S波段新一代Doppler雷达探测产品及北京地区自动站地面测风和雷达风廓线等每6min一次的多设备加密探测资料,对2006年7月31日上午发生在奥林匹克公园(奥体中心)附近的局地暴雨进行精细分析。结... 利用2006年吊装完成投入业务运行的北京南郊S波段新一代Doppler雷达探测产品及北京地区自动站地面测风和雷达风廓线等每6min一次的多设备加密探测资料,对2006年7月31日上午发生在奥林匹克公园(奥体中心)附近的局地暴雨进行精细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尺度15km左右,时间2h的局地暴雨是一次典型的雷暴单体影响过程。造成暴雨落区的雷暴单体源自北京西郊的地形回波带。这个地形回波带由多个中γ尺度中气旋回波块构成。研究表明,这些中气旋回波块的生成首先从近地面开始。中气旋回波块与雷暴单体的发展与近地面辐合,激发边界层扰动的动力过程分不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雷达探测 精细分析
下载PDF
北京地区深秋季节一次对流性暴雨天气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魏东 杨波 孙继松 《暴雨灾害》 2009年第4期289-294,共6页
使用加密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等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深秋季节(2007年10月2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特征,探讨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天气是在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锋系统相... 使用加密自动站、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仪等探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深秋季节(2007年10月27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特征,探讨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天气是在高空冷槽和地面冷锋系统相配合的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地形和热岛效应共同作用产生的中尺度系统造成的。前人对夏季暴雨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解释此次秋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低层偏东气流与北京西部山脉的相互作用使得气旋式涡度增加,产生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山脉迎风坡的降水增强。城市热岛形成的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水平温度梯度在迎风坡强迫产生的中尺度垂直切变是对流性局地强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吹向迎风坡的风速与降水强度之间存在正反馈过程,这也是局地降水增强的可能因素。此次秋季过程主要是较强冷空气与较好的水汽条件配合造成,而夏季强对流过程则多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弱冷空气入侵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局地暴雨 中尺度分析
下载PDF
2004年7月10日北京局地暴雨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毛冬艳 乔林 +2 位作者 陈涛 徐辉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共8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2004年7月10日北京局地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MCS在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中尺度辐合线和低压,在其发展强盛阶段,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最佳配置以...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2004年7月10日北京局地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MCS在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中尺度辐合线和低压,在其发展强盛阶段,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最佳配置以及暴雨区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的结构特征;暴雨发生前,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等边界层非绝热过程造成气温升高、气压下降、湿度增大,影响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的分布,对暴雨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中尺度数值模拟 MCS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边界层急流与北京局地强降水关系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郑祚芳 张秀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7-462,共6页
应用3 km分辨率的中尺度模式,成功模拟出了2005年8月3日凌晨北京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形热力作用和局地强降水与边界层急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局地强降水与边界层急流之间存在正反馈作用,降水过程通过改变局地大气... 应用3 km分辨率的中尺度模式,成功模拟出了2005年8月3日凌晨北京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形热力作用和局地强降水与边界层急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局地强降水与边界层急流之间存在正反馈作用,降水过程通过改变局地大气温度场的分布,导致边界层气流加速和急流的形成。而边界层气流的加速又加强了急流前方的风速辐合,为降水提供更多的水汽和更有利的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急流 局地暴雨 正反馈作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局地强对流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个例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丁青兰 秦勇 +1 位作者 陈明轩 谭晓光 《气象科技》 2006年第3期286-290,i0001,共6页
从天气背景的分析出发,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强度、速度资料以及由速度资料反演的垂直风廓线和二维风场对一次北京局地暴雨从开始到强降水结束时段做了详细的分析。分析发现,这次局地强对流暴雨是大尺度系统和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天气背景的分析出发,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强度、速度资料以及由速度资料反演的垂直风廓线和二维风场对一次北京局地暴雨从开始到强降水结束时段做了详细的分析。分析发现,这次局地强对流暴雨是大尺度系统和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环流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本站层结有很大的不稳定度,为强对流风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低层中尺度辐合线起到了触发对流和加强对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中气旋 垂直风廓线 VAP风场
下载PDF
雷达资料同化在甘肃局地暴雨天气个例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遂缠 胡向军 +2 位作者 张新荣 程鹏 向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1-718,共8页
诊断分析了2006年7月27日发生在甘肃省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天气个例,并利用Grapes模式及其变分同化系统,采用直接同化多普勒雷达风资料的方法,对该天气个例进行了有、无雷达资料同化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资料在数值模式中... 诊断分析了2006年7月27日发生在甘肃省的一次强对流局地暴雨天气个例,并利用Grapes模式及其变分同化系统,采用直接同化多普勒雷达风资料的方法,对该天气个例进行了有、无雷达资料同化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同化应用能明显提高模式系统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模拟效果,使细微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表现的更为突出、合理;在加入雷达风资料同化后,降水区的风场辐合特征更为明显,风速也有一定增强,降水强度和中心更接近实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资料同化 GRAPES模式 局地暴雨
下载PDF
北京香山“7.29”γ中尺度短时局地大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双 王迎春 张文龙 《暴雨灾害》 2016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基于加密自动站、风廓线、微波辐射计等多种稠密观测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动力场,对2009年7月29日发生在北京香山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简称"7.29"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 基于加密自动站、风廓线、微波辐射计等多种稠密观测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动力场,对2009年7月29日发生在北京香山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简称"7.29"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局地新生雷暴引发的γ中尺度局地大暴雨过程,其发生发展突然、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降水强度大;降水环境场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使得新生雷暴的触发不需要太强的辐合抬升机制;北京北部山区雷暴冷池出流形成的300 m左右厚度的边界层偏北风与环境场偏南风的辐合,对香山雷暴的新生起到关键触发作用,有利的局地水汽条件为香山雷暴产生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香山雷暴发生后,由于缺乏雷暴冷池出流与环境低层垂直风切变的相互作用,导致香山雷暴难以获得有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在其发展成熟后很快消亡;复杂地形在对流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雷暴新生前期通过山前辐合抬升起到触发机制作用,另一方面对大气垂直上升运动起到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新生雷暴 对流系统 冷池出流 低层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