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 被引量:15
1
作者 陆文辉 林小虎 +3 位作者 李兴峰 王黎明 陈寅初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8-91,i002,共5页
从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条锈小滨麦种质系山农 0 0 96 ,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根尖细胞染色体 2n =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PMCMⅠ )染色体构型为 2n =2 1Ⅱ ;它与小麦亲本的杂种F1 PMCM... 从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中筛选到一个农艺性状优良的抗条锈小滨麦种质系山农 0 0 96 ,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其根尖细胞染色体 2n =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PMCMⅠ )染色体构型为 2n =2 1Ⅱ ;它与小麦亲本的杂种F1 PMCMⅠ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 2n =19Ⅱ +1Ⅳ。RAPD分析表明 :在 10 0个十聚体核苷酸随机引物中 ,有 3个引物在山农 0 0 96中扩增出滨麦草的特异DNA带 ,它们分别记为S2 4 1 2 50 、S38750 、S4 2 6 40 ,初步确定山农 0 0 96是一个小滨麦易位系。以滨麦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山农 0 0 96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系 细胞学 RAPD GISH
下载PDF
小黑麦×小滨麦后代1RS·1BL易位系的选育和鉴定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兴锋 刘树兵 +1 位作者 宋振巧 王洪刚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1-485,共5页
利用细胞学、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方法,对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与八倍体小滨麦杂种后代选育的稳定遗传材料山农030 1进行了鉴定。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山农030 1根尖染色体数目为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MI)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 利用细胞学、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方法,对八倍体小黑麦劲松49与八倍体小滨麦杂种后代选育的稳定遗传材料山农030 1进行了鉴定。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山农030 1根尖染色体数目为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MI)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分别以黑麦、滨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表明山农030 1含有一对黑麦和小麦的整臂易位染色体,不含有来自滨麦草的遗传物质。染色体C分带结果进一步表明此材料为1RS·1BL易位系。接种鉴定表明,山农030 1对白粉病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RS·1BL易位系 原位杂交 C分带
下载PDF
小滨麦易位系山农0096抗条锈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和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金平 王洪刚 +3 位作者 赵瑾 刘海燕 西廷业 高居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75-479,共5页
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综合性状优良,高抗条锈病,经鉴定为导入了滨麦草染色体的小片段易位系。通过抗性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推测山农0096的条锈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抗条锈病基... 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综合性状优良,高抗条锈病,经鉴定为导入了滨麦草染色体的小片段易位系。通过抗性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推测山农0096的条锈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抗条锈病基因来源于滨麦草,暂将其表示为YrSn0096。利用F2分离群体分组法(BSA)对山农0096中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微卫星标记分析,从1261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引物BARC236-4A能在滨麦草、八倍体小滨麦和山农0096中扩增出特异性DNA片段Xbarc236-4A255bp;利用该标记检测山农0096×辉县红F2群体的单株DNA,根据扩增带型,利用软件MAPMAKER3.0确定标记Xbarc236-4A与滨麦草抗条锈基因的遗传距离为5.0cM,并将该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在4A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系 抗条锈病基因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利用细胞学和RAPD技术鉴定抗条锈病小滨麦易位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陆文辉 李兴峰 +5 位作者 陈寅初 穆培源 徐红军 韩新年 于芳祥 王洪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0-23,共4页
为了了解来自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的染色体构型和抗锈性,在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该系进行了细胞学和RAPD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6对条锈病免疫,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 为了了解来自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0096的染色体构型和抗锈性,在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该系进行了细胞学和RAPD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6对条锈病免疫,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PMCMI)染色体构型为2n=21 ;与小麦亲本的杂种F1PMCMI染色体构型平均值为2n=19 +1 ;100个多聚体核苷酸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在山农0096中扩增出滨麦草的特异DNA带,它们分别记为S241250、S38750、S42640,初步确定山农0096是一个小滨麦易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学 RAPD技术 易位系 条锈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滨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兖晨 张相岐 +4 位作者 王献平 吴立人 周文娟 张文俊 景建康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64-869,T001,共7页
从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到一条抗条锈病的小滨麦品系93784。以滨麦基因 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93784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利用该易位... 从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到一条抗条锈病的小滨麦品系93784。以滨麦基因 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93784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利用该易位系构建了F2分离群体,进行F2单株 成株期抗条锈鉴定,抗性分析证明,小滨麦93784中的抗条锈病基因是单基因控制的,位于滨麦染色体的易位片段上,命名为YrLm。进一步采用24对Taq I(T1~T4)/Pst(P1- P6)引物组合对抗感亲本及F2分离群体进行AFLP分析,筛选出一个与抗条锈病基因YrLm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经克隆和测序,该标记片段长度为205bp,定名为 P1T3 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系 抗条锈病基因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AFLP分子标记 YrLm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八倍体小滨麦与缺体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傅杰 徐霞 +3 位作者 杨群慧 陈漱阳 张安静 侯文胜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50-357,共8页
八倍体小滨麦与缺体小麦杂交和回交,其后代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有利于41条染色体类型的分离,若用异源双单体附加作父本与缺体回交,41条染色体类型的分离率还会提高2倍左右;单体代换在自交世代的传递率... 八倍体小滨麦与缺体小麦杂交和回交,其后代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有利于41条染色体类型的分离,若用异源双单体附加作父本与缺体回交,41条染色体类型的分离率还会提高2倍左右;单体代换在自交世代的传递率为31.91%,二体代换的分离率为19.37%,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29.34%;二体代换在自交世代的传递率为85.26%,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9.21%;PMCMI染色体构型为20.76”+0.31’+0.03"+0.01””,相对紊乱系数为0.01,2n=21”的细胞占86.09%。选育的二体代换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大穗、多花、优质、抗多种病害等滨麦的优良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 缺体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傅杰 陈漱阳 +2 位作者 张安静 侯文胜 杨群慧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4-31,共8页
本文对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附加染色体的传递及丢失规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并且分离向染色体数目减少偏移,有利于43、44条染色体的分离;双单体附... 本文对八倍体小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及附加染色体的传递及丢失规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并且分离向染色体数目减少偏移,有利于43、44条染色体的分离;双单体附加和单体附加后代异染色体丢失严重,分别为65.79%和61.99%,双单体附加分离出单体附加占10.53%,单体附加的传递率为26.92%,单体附加后代分离出的二体附加为5.56%,二体附加自交世代中,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29.03%,传递率为56.45%;PMCMI染色体构型为21.70Ⅱ+0.05Ⅰ+0.02Ⅲ+0.01Ⅳ,2n=22Ⅱ的细胞占88.96%。选育的附加系及具42条染色体的株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大穗、大粒、优质、抗病等滨麦的优良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 杂种后代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林小虎 李兴锋 +2 位作者 王黎明 陆文辉 王洪刚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 以八倍体小滨麦、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偃麦、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为实验材料对影响麦类作物体细胞GISH技术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相多、染色体分散良好、无杂质影响的高质量的染色体制片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基础;探针DNA浓度与封阻DNA浓度的比例及杂交后洗脱条件的控制是取得理想实验效果的关键。此外,还对麦类作物体细胞基因组原位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染色体丢失、外源染色体无杂交信号、杂交信号的强弱、杂交信号过多(杂交背景重)或过少、噪音信号及杂交污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或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作物 基因组原位杂交 体细胞 DNA浓度 八倍体 八倍体 八倍体 双体异附加系 杂交信号 理想实验 中间偃 染色体制片 染色体丢失 外源染色体 GISH 实验材料 细胞分裂 研究结果 杂质影响 洗脱条件
下载PDF
八倍体小滨麦染色体组构成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献平 傅杰 +2 位作者 张相岐 景建康 文玉香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6期582-586,共5页
应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 6种类型的八倍体小滨麦 (octoploidTritileymus)的染色体组构成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6种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5 6。用滨麦 (Leymusmollis (Trin .)Hara) (染色体组为J... 应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 6种类型的八倍体小滨麦 (octoploidTritileymus)的染色体组构成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6种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5 6。用滨麦 (Leymusmollis (Trin .)Hara) (染色体组为JJNN)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时 ,M842_4、M842_8、M842_12、M842_13和M842_16等 5种类型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中都有 14条滨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n =5 6 =42Ta +14Lm (Ta =小麦染色体 ,Lm =滨麦染色体 )。M842_10中只有 12条滨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n =5 6 =44Ta +12Lm。用新麦草 (Psathyrostachysjuncea (Fisch .)Nevski) (染色体组为NN)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时 ,M842_4、M842_8、M842_10、M842_12和M842_16的结果与用滨麦DNA作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相同。而M842_13只在 14条染色体上显示较弱的杂交信号 ,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L .)_灯芯偃麦草 (Agropyronjunceum (L .)Beauv .)双二倍体 (染色体组为AABBDDJJ)的原位杂交结果相似。由此推断 ,M842_4、M842_8、M842_12和M842_16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NN ,M842_10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NN +2Ta - 2Lm (N) ,而M842_13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JJ。还对八倍体小滨麦的应用价值和八倍体小滨麦中滨麦染色体的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组构成 遗传
下载PDF
小黑麦×小滨麦三属杂种F_1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特点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兴锋 王洪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766-770,T001,共6页
用压片法对八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滨麦杂种 F1 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小黑麦 /小滨麦 F1 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 1 3.1 7 +2 0 .82 +0 .37 +0 .0 2 ,与其理论构型基本一致。在三属杂种 F1 减数分... 用压片法对八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滨麦杂种 F1 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 :小黑麦 /小滨麦 F1 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 1 3.1 7 +2 0 .82 +0 .37 +0 .0 2 ,与其理论构型基本一致。在三属杂种 F1 减数分裂后期 可观察到较高频率的落后染色体 ;四分体时期的子细胞普遍具有微核 ;所形成的小孢子有部分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 ,产生成熟的花粉 ,其成熟花粉的可育率为 44.1 %。在三属杂种 F1 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 ,还观察到了一些特殊的细胞学现象 :在同一个细胞中的染色质活动不同步 ,小孢子发生对称的有丝分裂 ,四分体不能正常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属杂种F1 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发育 细胞学特点 八倍体 八倍体
下载PDF
兼抗白粉和条锈病小滨麦种质系山农6343的细胞学和SSR鉴定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金平 王洪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从八倍体小滨麦和普通小麦烟农15杂种后代选育出的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6343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 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从八倍体小滨麦和普通小麦烟农15杂种后代选育出的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小滨麦种质系山农6343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与普通小麦烟农15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内观察到2n=19Ⅱ+1Ⅳ的染色体构型,四价体出现频率为24.1%。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在1283对SSR和EST-SSR引物中筛选出两对特异引物BARC236-4A和KSUM134,均能稳定地在山农6343中扩增出滨麦草的特异标记BARC236255和KSUM134245,且两个标记在小滨麦易位系山农0096中得到了验证。初步确定山农6343是一个小滨麦易位系。由于在目前已命名的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中尚未有来自滨麦草的,推测山农6343可能为新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源,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遗传改良将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 易位系 白粉病 条锈病
下载PDF
八倍体小滨麦与4D缺体杂交后代小染色体的传递与遗传效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傅杰 赵继新 +1 位作者 杨群慧 陈漱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32-537,共6页
721804D缺体附加的1对小染色体(ti)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大小为常染色体平均长度的1/3~1/4PMCMI,染色体构型为19.59''(18~20)+0.46'(0~4)+0.09””(0~1)+0.96ti''(0~1)+0.08ti’(0... 721804D缺体附加的1对小染色体(ti)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大小为常染色体平均长度的1/3~1/4PMCMI,染色体构型为19.59''(18~20)+0.46'(0~4)+0.09””(0~1)+0.96ti''(0~1)+0.08ti’(0~2),96.19%的细胞中,ti染色体联会成环状二价体,82.38%的ti”游离在赤道板两边,与常染色体不联会,且推后分离。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的后代再与4D缺体回交,缺体作父本时,2ti染色体的传递率是作母本的5.8倍。ti染色体在杂交世代中的传递率为50.38%,丢失率为18.34%,不含ti染色体的植株,ti的出现频率在根尖细胞为43.18%,在PMCMI为8.16%。当常染色体数目不足42条时,ti染色体对杂交后代的数量性状有显著遗传效应,但当常染色体数目为42条时,ti染色体的遗传效应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 4D缺体 染色体 传递 遗传效应
下载PDF
小滨麦易位系山农634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金秋 何方 +4 位作者 崔法 亓晓蕾 余利 赵春华 王洪刚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1,共6页
本研究通过抗性接种鉴定对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小滨麦易位系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Sn6343(t);利用辉县红与山... 本研究通过抗性接种鉴定对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抗白粉病小滨麦易位系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农6343的白粉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Sn6343(t);利用辉县红与山农6343杂交构建了包含302个家系的F2分离群体,对其进行白粉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连锁分析和染色体定位。在分析的1980对SSR、EST-SSR和STS引物中,有403对基因组SSR引物可在亲本间揭示多态性差异,其中Wmc658和Barc122两个引物在优选小群体中可以扩增出多态性谱带;采用F2群体对两个标记进行连锁分析证明Wmc658和Barc122与山农6343抗白粉病基因PmSn6343(t)的连锁距离分别为3.4cM和5.4cM,并将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2AL上。利用F2:3家系对两个标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个标记是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Sn6343(t)连锁的可靠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 易位系 山农6343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定位
下载PDF
八倍体小滨麦染色体组成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献平 傅杰 +2 位作者 景建康 文玉香 张相歧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S3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八倍体 染色体组成 荧光原位 杂交分析 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F_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继新 陈新宏 +3 位作者 武军 傅杰 陈良超 孙志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2,共5页
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Tritileymus)与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以八倍体小滨麦作母本,硬粒小麦作父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8.47%,而其反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仅为5.84%。杂种F1自交结实率极低,平均为1.11%;F1形态... 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Tritileymus)与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以八倍体小滨麦作母本,硬粒小麦作父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8.47%,而其反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仅为5.84%。杂种F1自交结实率极低,平均为1.11%;F1形态兼具硬粒小麦、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滨麦(L.mollis)特性;杂种F1PMCMI染色体构型主要是14 +14 ,平均为13.51 +13.82 +0.14 +0.10 +0.02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与滨麦J、N染色体组配对频率分别为3.02%和3.57%,说明D组与J、N组间基本无同源关系。同时杂种F1PMC后期有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末期和末期出现大量二分孢子、四分孢子带微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 硬粒 遗传学研究 细胞 普通 杂交结实率 自交结实率 染色体构型 D染色体组 研究结果 杂种F1 平均 孢子带 末期 母本 父本 反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