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倍体小偃麦染色体组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钟冠昌 张学勇 +1 位作者 张荣琦 陈春环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39-343,共5页
本文对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Agropyron elongatum.2n=70)杂交选育出来的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组进行了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八倍体小偃麦相互间杂交,观察了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根... 本文对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Agropyron elongatum.2n=70)杂交选育出来的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组进行了研究。通过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八倍体小偃麦相互间杂交,观察了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根据观察结果,讨论了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组的构成,认为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为E_1E_2F_2F_2N较为合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5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染色体组:7430为ABDE_1,68为ABDF_1,693为ABDF_1,7631为ABDF_2,784为ABDN。另外,还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染色组的重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 染色体组
下载PDF
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及其异附加系异源染色体的GISH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吉万全 张学勇 +3 位作者 R.Wang R.Petroski K.C.Armtrong G.Fedak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 应用TISH对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TAF46(2n=8x=56)及其衍生的6个二体异附加系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种类进行了分析、鉴定。以拟鹅冠草(Ps.strigosa)DNA为探针的分析结果表明,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为合成染色体组,即6条St组染色体和8条E组染色体。在其衍生的二体异附加系中,L4和L7含有St组染色体,L1、L2、L3、L5含有E组染色体。TAF46所含有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依次为IE(L3)、2St(L6)、3E(L2)、4St(L4)、5E(L5)、6St(L7)、7E(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染色体组 异附加系 GISH
下载PDF
抗大麦黄矮病的小偃麦易位系的创制与鉴定 被引量:9
3
作者 辛志勇 张增燕 +1 位作者 陈孝 林志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2,共2页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vectored by several aphid species,is the most significant viral pathogen of wheat and other grain cereals.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resulting from BYDV in wheat,barley and oats have b...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vectored by several aphid species,is the most significant viral pathogen of wheat and other grain cereals.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resulting from BYDV in wheat,barley and oats have been reported in many countries.The most economic means of controlling BYDV is to develop wheat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BYDV. So far no BYDV resistance has been described in wheat collections except one gene in some cultivars tolerant to BYDV. However,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wo octoploids Zhong 4 awnless and TAF46,and the disomic addition lines,L1,Z1,Z2 and Z6 all showed resistance to BYDV. We developed several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Yw642, Yw443 and Yw243 etc., showing good BYDV resistance from L1 by inducing homologous pairing using CS Ph1 mutant. It was found that their BYDV resistance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wheat lines was carried out by GISH and RFLP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GISH showed that the lines, Yw642, Yw443 and Yw243 etc., were homozygous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containing 20 pairs of wheat chromosomes and 1 pair of wheat Th.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in which the chromosome segments of Th intermedium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distal end of a pair of wheat chromosomes. RFLP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 of the wheat lines was T7DS·7DL 7XL translocation. The breakpoint of translocation is located on the distal end of 7DL,between Xpsr965 and Xpsr680,about 90 99 cM from the centromere. The BYDV gene is located on the distal end of 7XL around Xpsr680,Xpsr687 and Xwg380.The RFLP markers of psr680,psr687 and wg380 co segregated with the BYDV resistance and could be used fo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in wheat breeding program for BYDV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素 抗大黄矮病
下载PDF
小偃麦花粉苗染色体加倍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翠云 李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1-136,共6页
小偃麦花粉苗染色体加倍技术,采用下列四项综合措施,基本能使被处理花粉苗获得纯合二倍体植株:(1)用0.05%秋水仙碱+2%DMSO溶液浸根、注射生长点各一次.其成后率和加倍率为80.0%和87.5%;(2)对苗少、分... 小偃麦花粉苗染色体加倍技术,采用下列四项综合措施,基本能使被处理花粉苗获得纯合二倍体植株:(1)用0.05%秋水仙碱+2%DMSO溶液浸根、注射生长点各一次.其成后率和加倍率为80.0%和87.5%;(2)对苗少、分蘖少单株将药液就地注射正在生长的植株生长点内,加倍率为50.0%,它是方法(1)的辅助和补充;(3)分蘖期将单株分割成若干分株参入处理,有利提高成活率和成功率;(4)适时偏早(气温10℃以下)加倍,有利于秋水仙碱处理后缓苗、植株生长期延长及单株加倍频率提高。同时,观察到人工加倍和自然加倍的花粉植株后代在植株形态、籽粒性状及植株加倍结实性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苗 染色体加倍技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6x小簇麦与8x小偃麦杂种F_1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傅体华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用6x小簇麦与8x小偃麦进行杂交,获得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杂种F1继承了双亲抗白粉病、条锈病的特性;减数分裂时期单价体明显偏多于理论值,在末期Ⅱ中存在大量微核。杂种F1雌配子... 用6x小簇麦与8x小偃麦进行杂交,获得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形态学、减数分裂行为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杂种F1继承了双亲抗白粉病、条锈病的特性;减数分裂时期单价体明显偏多于理论值,在末期Ⅱ中存在大量微核。杂种F1雌配子有部分育性,可以通过与普通小麦的连续回交,在其后代中选择符合育种需要的着丝粒断裂-融合和小片段易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 染色体配对 易位系
下载PDF
小偃麦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铁邦 钱迎倩 +2 位作者 李集临 屈贵平 蔡起贵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0年第5期329-336,共8页
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AABB)和中间偃麦革[Elytrigia intermedium(Host)Nevski BBEEFF]的杂种 F_1——小偃麦的幼穗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近两年后,转入修改的 MS 液体培养基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从此悬浮系分离的原生质... 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esf.AABB)和中间偃麦革[Elytrigia intermedium(Host)Nevski BBEEFF]的杂种 F_1——小偃麦的幼穗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近两年后,转入修改的 MS 液体培养基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从此悬浮系分离的原生质体在修改的 KM_(8p)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后出现第一次分裂。15天后,在液体浅层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分裂频率为2%;而用1.2%琼脂糖固化进行固体平板培养时,细胞的分裂频率则为12.14%。20—30天后,添加渗透压降低的原生质体培养液。当从原生质体再生的愈伤组织长至2—4mm 大小时,逐步转至生长及分化培养基上再生出完整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中_3、中_4、中_5、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薛秀庄 王祥正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5,共5页
通过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中_3、中_4、中_9杂交,将中间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入普通小麦的试验结果表明,抗条锈为显性核遗传;F_2抗病类型明显多于感病型,随着回交次数增多(普通小麦为轮回亲本),抗病性选择的难度明显加大,单交并加大群... 通过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中_3、中_4、中_9杂交,将中间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入普通小麦的试验结果表明,抗条锈为显性核遗传;F_2抗病类型明显多于感病型,随着回交次数增多(普通小麦为轮回亲本),抗病性选择的难度明显加大,单交并加大群体或回交1次有利于抗病性选择及抗病性与其它优良经济性状的结合。并育成对条中22、23、25、26、27、28和29号小种免疫,丰产性较好的普通小麦型(2n=42,易位或代换)陕麦8007和对赤霉病、黄矮病抗(耐)性较突出,早熟落黄好的陕麦8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 八倍体
下载PDF
小偃麦化学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赵秀英 汝天心 张宏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小偃6号和兰粒麦有17种氨基酸;兰粒麦的蛋白质氮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小偃6号。二者有8种脂肪酸,以亚油酸含量最高,占65%以上。含有7种维生素,水溶性的尼克酸和尼克酰胺类维生素是主要成分;兰粒麦中脂溶性维生素K为小偃6号的2倍。有21种... 小偃6号和兰粒麦有17种氨基酸;兰粒麦的蛋白质氮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小偃6号。二者有8种脂肪酸,以亚油酸含量最高,占65%以上。含有7种维生素,水溶性的尼克酸和尼克酰胺类维生素是主要成分;兰粒麦中脂溶性维生素K为小偃6号的2倍。有21种矿质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小鹭 李集临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77-82,共6页
目的 :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 ,可将小麦远缘种、属的染色体片段或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 ,使后者获得远缘种、属的某些优良性状 .方法 :由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AABBDDEE)与普通小麦T .aestivum杂交 ,获得八个具有偃麦草性状的普通小麦... 目的 :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 ,可将小麦远缘种、属的染色体片段或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 ,使后者获得远缘种、属的某些优良性状 .方法 :由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AABBDDEE)与普通小麦T .aestivum杂交 ,获得八个具有偃麦草性状的普通小麦类型 ,对其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 .结果 :分析八个品系与亲本回交F1 代的减数分裂行为 .发现 :有的品系染色体配对不正常 ,单价体频率较高 ;有的品系存在大量多价体 .通过C -分带检测 ,98- 4、2 0 - 5、2 0 - 6- 2三个品系带型正常 ,2 0 - 3为 3E代换系 ,、2 0 - 8、2 0 - 9、2 0 - 1 0、2 0 - 1 3分别为T3EL .3BL、T7EL .2AL、T4EL .5BL、T3BL .3AL .结论 :⑴ABD与E组有部分同源关系 ,可以进行同源联会 .⑵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杂种后代变异类型丰富 ,有可能出现代换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 八倍体 品系 杂交后代 代换系 回交 细胞遗传学研究 正常 AL
下载PDF
春小麦两系法育种及小偃麦矮败小麦的利用创新与结果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凤琴 郭庆瑞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40,共2页
开展两系育种法 ,利用低温短光照胁迫 ,选出了DT 94硬粒小麦温光敏核型不育系和DT 3 2 84普通小麦温光敏不育系。同时 ,在此基础上转育出一批可利用的新的温敏不育系 ,也筛选出一些强优势组合。采用矮败小麦与小偃麦和普通小麦亚远缘聚... 开展两系育种法 ,利用低温短光照胁迫 ,选出了DT 94硬粒小麦温光敏核型不育系和DT 3 2 84普通小麦温光敏不育系。同时 ,在此基础上转育出一批可利用的新的温敏不育系 ,也筛选出一些强优势组合。采用矮败小麦与小偃麦和普通小麦亚远缘聚合杂交的方法 ,选育出的新品种有晋春 9号、晋春 1 3、晋春1 4及晋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法育种 矮败 利用 创新 温光敏核型不育系
下载PDF
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的细胞遗传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铁邦 韩芳普 李集临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9-46,共8页
用5个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分别和八倍体小偃麦中_2、中_3,中_5杂交。F_1植株性状为两亲的中间型。D型细胞质和B型细胞质的作用基本相同。S型和G型细胞质严重影响F_1的育性,但二者表现不同,S型细胞质仅削弱花粉育性,而G型细胞质使有... 用5个异细胞质“中国春小麦”分别和八倍体小偃麦中_2、中_3,中_5杂交。F_1植株性状为两亲的中间型。D型细胞质和B型细胞质的作用基本相同。S型和G型细胞质严重影响F_1的育性,但二者表现不同,S型细胞质仅削弱花粉育性,而G型细胞质使有些杂交组合的F_1雄性完全不育。在中_3、中_5核基因组中存在G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M^t型细胞质可使所有杂交组合F_1植株大型化和抽穗期延长10—15天。此外,细胞遗传学分析表明,M^t型细胞质能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而G型细胞质则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G型细胞质对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影响较大,产生许多异常四分体,最终引起雄性不育。上述杂交组合经连续回交,已育成异细胞质的八倍体小偃麦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遗传 异细胞质
下载PDF
小偃麦异附加系的细胞学及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斌 王洪刚 +2 位作者 孙海艳 栾生 高居荣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 -PAGE和RAPD方法 ,对 5个小麦 -中间偃麦草 (Thinopyrum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5、Line6、Line11、Line12和Line13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 ,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 =4 4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 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 -PAGE和RAPD方法 ,对 5个小麦 -中间偃麦草 (Thinopyrum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5、Line6、Line11、Line12和Line13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 ,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 =4 4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PMCMⅠ )染色体构型为 2n =2 2Ⅱ ,具有高度的细胞学稳定性 ;形态学鉴定和A-PAGE电泳分析证明 ,Line12和Line13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 2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 ,Line5和Line6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 1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 ;RAPD分析表明 ,在供试的 80个随机引物中 ,有 2个引物S2 0和S2 1能够在亲本中间偃麦草和双体异附加系中稳定扩增出特异带型 ,并可作为异附加系所附加染色体的特异RAPD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附加系 细胞学 分子标记 鉴定技术 双体异附加系 根尖细胞 染色体数目 花粉母细胞
下载PDF
小偃麦的选育及其形成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智 韩方普 +1 位作者 张延滨 祁适雨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8-421,共4页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杂交衍生的八倍体小偃麦,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衍生的六倍体小偃麦的形成过程进行系... 对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杂交衍生的八倍体小偃麦,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与中间偃麦草杂交衍生的六倍体小偃麦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技术研究了小偃麦的染色体构成。结果表明:小偃麦的形成是由杂种F1产生非减数的雌配子,经亲本小麦回交产生回交一代(BC1F1)。BC1F1在AABBDD或AABB中枢染色体组的缓冲下,连续自交经人工选择、鉴定而形成稳定的小偃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 非减数配子 选育
下载PDF
小偃麦的创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舒唯 王惠 +8 位作者 赵心宇 于晓宁 高岐玉 宋维富 杨雪峰 宋庆杰 丁佳蕊 张会新 张延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101,共16页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 偃麦草属是小麦近缘种属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野生资源之一,作为小麦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基因源,在创制小麦桥梁材料和遗传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偃麦创制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或染色体组遗传成分导入到普通小麦中,培育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渐渗系。小偃麦(部分)双二倍体主要是八倍体小偃麦(AABBDDXX, 2n=8x=56)和六倍体小偃麦(AABBXX,2n=6x=42),来源于偃麦草的染色体组(XX)多为混合染色体组(异源染色体组)。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工作,创制了类型丰富的小偃麦,在小麦抗病研究和新种质创制方面表现突出,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小偃麦创制过程中,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D. R. Dewey)和3种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 (Host) D. R.Dewey×ponticum(Podp.) Barkworth&D. R. Dewey)因易于同小麦杂交,具有抗寒、抗旱、耐盐碱、抗小麦多种病虫害等特性,成为创制小偃麦的主要亲本来源,应用范围最广。本研究从5部分综述小偃麦的创制与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小偃麦的研发利用和小麦遗传资源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 长穗 杂交
下载PDF
耐盐小偃麦乙烯受体基因TtETR1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鹿溪 田怀志 +5 位作者 熊兴伟 穆远航 张菊 何方 张庆勤 张素勤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共9页
【目的】克隆耐盐小偃麦的乙烯受体基因TtETR1,并进行表达特性分析,为TtETR1基因的功能分析和小麦耐盐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耐盐八倍体小偃麦为材料,根据小偃麦转录组数据筛选盐胁迫响应关键基因TtETR1,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 【目的】克隆耐盐小偃麦的乙烯受体基因TtETR1,并进行表达特性分析,为TtETR1基因的功能分析和小麦耐盐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耐盐八倍体小偃麦为材料,根据小偃麦转录组数据筛选盐胁迫响应关键基因TtETR1,利用同源克隆技术获得其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其在盐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结果】TtETR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2310 bp,编码769个氨基酸残基,其上游2000 bp启动子包含茉莉酸甲酯与脱落酸信号响应、干旱和厌氧诱导、分生组织表达等作用元件。TtETR1蛋白分子质量为85.76 kD,理论等电点(pI)为6.22,为含跨膜结构的分泌型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上,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卷曲构成,含有REC_ETR-like、HATPase_ETR2_ERS2-EIN4-like、cGMP磷酸二酯酶-腺苷酸环化酶-FhlA(GAF)、组氨酸激酶(HisKA)等结构域,具有丝氨酸为主、苏氨酸为辅的乙烯信号转导进行磷酸化修饰与调控的位点。盐胁迫下TtETR1基因在根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分别是茎和叶的1.6和2.8倍,且显著高于未盐胁迫处理(对照)(P<0.05),但恢复处理后,TtET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迅速下降至对照水平,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一致。【结论】TtETR1基因在根系中受盐胁迫诱导高效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乙烯受体(ETR) 基因克隆 表达水平
下载PDF
矮败小麦与小偃麦亚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通报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凤琴 郭庆瑞 《陕西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1-2,共2页
采用矮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亚远缘杂交的方法 ,以多生态环境为选择条件 ,优质、高产、多抗型和广适性为选择目标 ,将中间偃麦草的优异抗病基因导入具有丰产性遗传基础的矮败小麦中。育成了强力优质小麦—晋春 14号 ,特异性矮秆小麦晋偃... 采用矮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亚远缘杂交的方法 ,以多生态环境为选择条件 ,优质、高产、多抗型和广适性为选择目标 ,将中间偃麦草的优异抗病基因导入具有丰产性遗传基础的矮败小麦中。育成了强力优质小麦—晋春 14号 ,特异性矮秆小麦晋偃 30 1— 11,高产与抗倒性材料 910 96 - 1- 1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 亚远缘杂交 育种
下载PDF
3个小偃麦衍生系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抗逆性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秀 姚锐 +3 位作者 韩玉翠 任学军 林小虎 郭振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15-19,共5页
为明确小偃麦衍生系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抗逆性特点,选择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的衍生后代SNHE2017075,SNHE2017083,SNHE2017091等3个材料,对其形态学和细胞学特点以及白粉病抗性和抗寒性等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个小偃麦衍生系田... 为明确小偃麦衍生系的形态学、细胞学及抗逆性特点,选择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的衍生后代SNHE2017075,SNHE2017083,SNHE2017091等3个材料,对其形态学和细胞学特点以及白粉病抗性和抗寒性等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个小偃麦衍生系田间整齐度好,株型紧凑,植株较矮,分蘖能力强。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3个材料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不存在单价体或多价体,基本结构为环状二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减数分裂后期I(PMCAⅠ)不存在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现象,分离正常。种质材料SNHE2017075,SNHE2017083,SNHE2017091在遗传学和细胞学上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SNHE2017075对白粉病表现高抗,而SNHE2017083和SNHE2017091表现中抗;3个材料在冀东麦区抗寒性表现优良,可以作为育种新材料用于小麦新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缘杂交 减数分裂 白粉病抗性 抗寒性
下载PDF
小偃麦中5和中4抗黄矮病(BYDV)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秦风 朱象三 +2 位作者 任芝英 赵玉侠 金欣藻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59-62,共4页
根据介体蚜虫传毒力和植株病毒含量抗性指标,小偃麦中5和中4高抗小麦黄矮病(BYDV)及其该病毒主要株系GPV和DAV。抗病性持久、稳定。
关键词 黄矮病 抗病性
下载PDF
抗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的HMW-GS组成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乐 张晓军 +5 位作者 郭慧娟 乔麟轶 詹海仙 李欣 畅志坚 孙美荣 《山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10期1027-1030,共4页
利用SDS-PAGE技术对101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高抗或免疫条锈病的小偃麦渗入系的HMW-GS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丰富的HMW-GS等位基因变异类型;Glu-A1位点出现了1,2*,N共3种变异类型,Glu-B1位点出现了7,7+8,7+9,13+16,13+19,14+15,... 利用SDS-PAGE技术对101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高抗或免疫条锈病的小偃麦渗入系的HMW-GS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丰富的HMW-GS等位基因变异类型;Glu-A1位点出现了1,2*,N共3种变异类型,Glu-B1位点出现了7,7+8,7+9,13+16,13+19,14+15,17+18共7种变异类型,Glu-D1位点出现了2+12,5+10,2+10,5+12共4种变异类型;其中含有对改良小麦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的17+18亚基的材料有15份,含有14+15亚基的材料有2份,含有5+10亚基的材料有14份。以这些材料作为亲本,对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及抗病育种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入系 条锈病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品质育种
下载PDF
小偃麦异代换系抗病基因的鉴定及其SSR分子标记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爱峰 李豪圣 +3 位作者 刘建军 程敦公 宋健民 王洪刚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57-262,共6页
小偃麦山农87074-557是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体异代换系,它保留了偃麦草的许多优良特性,是小麦抗病育种和遗传改良的基础材料。本文利用接种鉴定法对山农87074-557的抗病性进行鉴定表明:其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其抗性基因来源于长... 小偃麦山农87074-557是小麦—长穗偃麦草双体异代换系,它保留了偃麦草的许多优良特性,是小麦抗病育种和遗传改良的基础材料。本文利用接种鉴定法对山农87074-557的抗病性进行鉴定表明:其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其抗性基因来源于长穗偃麦草,且其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均分别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在592对小麦SSR引物中寻找到1个标记Xgwm344120/150与白粉病抗性基因和条锈病抗性基因连锁,推测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为新基因,条锈病抗性基因可能不同于已定位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代换系 抗病基因 鉴定 SSR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