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0篇文章
< 1 2 1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 被引量:448
1
作者 祝智庭 胡姣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共11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热点,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变革的发展趋势。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强调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其产生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发展意蕴。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技术革新的动力、国家政策的主导和...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热点,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变革的发展趋势。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强调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其产生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发展意蕴。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技术革新的动力、国家政策的主导和教育系统内生发展四个因素形成推拉合力驱动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则可视为具有价值意图支配的行为选择,在实践活动中深层次的生成原则包括:“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的原则、“系统进化+创新突破”的原则和“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的原则。目前,在构建智能社会新生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COVID-19外部压力催化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所期待的价值取向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研发教育数字化成熟度模型或框架、开展全国性的教育数字化就绪行动、做好各级各类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教育理论研究,以更主动的姿态迎接世界教育变革的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变革 数字化转型 动因 实践逻辑 发展机遇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448
2
作者 青觉 徐欣顺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M0002,共1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时下学界探讨的热点,既有研究已经从横向、纵向、差序和以点带面的思维角度展开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从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这对元概念入手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进而从构成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时下学界探讨的热点,既有研究已经从横向、纵向、差序和以点带面的思维角度展开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从共同体与共同体意识这对元概念入手来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进而从构成要素的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通过分析,可以确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各族人民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三个要素关联共存而成,在实践中,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把握铸牢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要素分析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 被引量:363
3
作者 石中英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共7页
教育实践的逻辑是教育实践行为的一般形式、结构或生成原则,是各种教育实践样式得以可能并共同分享或遵循的内部法则。习性赋予教育实践以历史性,情境不断地改变着实践的意向,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也与实践行为有内在关联。教育实践不是一... 教育实践的逻辑是教育实践行为的一般形式、结构或生成原则,是各种教育实践样式得以可能并共同分享或遵循的内部法则。习性赋予教育实践以历史性,情境不断地改变着实践的意向,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也与实践行为有内在关联。教育实践不是一种纯粹理性活动的过程,它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基于这种实践逻辑的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重新思考和定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 实践逻辑 实践
原文传递
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 被引量:270
4
作者 孙立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3-96,共14页
“市场转型理论”有四个特点 :第一 ,所关心的主要是正式组织和制度等结构性特征。第二 ,对于结构性特征的关注 ,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第三 ,基本的理论视角是自上而下的。第四 ,布达佩斯学派所研究的市场转型国家 ,... “市场转型理论”有四个特点 :第一 ,所关心的主要是正式组织和制度等结构性特征。第二 ,对于结构性特征的关注 ,主要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的。第三 ,基本的理论视角是自上而下的。第四 ,布达佩斯学派所研究的市场转型国家 ,主要是东欧 ,特别是中欧的匈牙利。在这些社会中 ,市场转型伴随着政体的断裂。本文以对中国市场转型的经验性研究为基础 ,提出一种“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路径强调面对市场转型的具体实践过程 ,通过对市场转型中的过程、机制、技术和逻辑的关注 ,来实现对市场转型的新的理解。这种路径在方法上更加重视深度的个案研究 ,并通过将“日常生活”看作是“上”“下”两种力量互动的舞台 ,来综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社会学 市场转型过程 实践逻辑 过程-事件分析 政治体制 权力 中国 意识形态 布达佩斯学派
原文传递
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251
5
作者 罗仲尤 段丽 陈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8-143,共6页
课程思政是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专业课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程度,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从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课程思政推进机制、夯实立德树人的制度... 课程思政是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专业课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程度,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从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课程思政推进机制、夯实立德树人的制度保障、强化教师育人意识与责任担当、提升育人规律把握能力、完善潜心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着力,破解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障碍,全面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课教师 课程思政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35
6
作者 臧峰宇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9-55,204,205,共19页
马克思既是资本现代性的批判者,也是新现代性的构建者,他在肯定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指出资本逻辑的现实化体现为资本无限增殖和膨胀的过程。在批判资本现代性的同时,马克思提出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从而提升了现代文明的品质。... 马克思既是资本现代性的批判者,也是新现代性的构建者,他在肯定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指出资本逻辑的现实化体现为资本无限增殖和膨胀的过程。在批判资本现代性的同时,马克思提出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从而提升了现代文明的品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激活了支撑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历史的伟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选择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实践逻辑 世界历史意义 解放事业 资本现代性 无限增殖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原文传递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被引量:118
7
作者 张文显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5,204,共23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缘于经验的升华、理性的凝结、历史的淬炼,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深厚的历史逻辑。认真研究、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缘于经验的升华、理性的凝结、历史的淬炼,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深厚的历史逻辑。认真研究、科学把握、深刻领悟这三个逻辑及其内在联系,必将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时代背景、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必将增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必将增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念伟力、思想定力、前进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原文传递
实践逻辑: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 被引量:97
8
作者 李润洲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18,29,共5页
从“实践逻辑”的视角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会发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隔阂、脱离是双向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教育理论与实践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也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进行真诚的... 从“实践逻辑”的视角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会发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隔阂、脱离是双向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教育理论与实践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也是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进行真诚的合作、对话,而非相互埋怨、疏离,并应展开基于问题情境的沟通、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逻辑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原文传递
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 被引量:116
9
作者 韩鹏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3-111,共9页
乡村公共文化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村落自组织文化两种实践样态。公共文化服务因文化阵地建设的供需分离、文化活动重"送"轻"种"、文化资源开发的异化现象等问题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内卷化"逻辑;村落... 乡村公共文化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和村落自组织文化两种实践样态。公共文化服务因文化阵地建设的供需分离、文化活动重"送"轻"种"、文化资源开发的异化现象等问题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内卷化"逻辑;村落自组织文化因文化责任主体缺位、组织主体弱化、参与主体缺失等因素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无主体逻辑"。两种实践逻辑对乡村治理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建构国家资源与村社组织协同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这一协同治理模式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国家介入来激活地方性内生文化资源,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合作,激发出社区的文化活力,确立起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 实践逻辑 内卷化 无主体 协同模式
下载PDF
核心素养的本质追问与实践探析 被引量:95
10
作者 杨志成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20,共7页
核心素养提出的本质是教育哲学的本体性回归,由现代教育的知识本位的教育哲学观,回归到基于人(儿童)本位的教育本体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与三元教育价值分类体系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现了教育的个体生命性、工具性和社会性价... 核心素养提出的本质是教育哲学的本体性回归,由现代教育的知识本位的教育哲学观,回归到基于人(儿童)本位的教育本体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与三元教育价值分类体系形成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现了教育的个体生命性、工具性和社会性价值。核心素养对综合素养具有全息撬动性。在教育政策层面,核心素养的实施要构建学段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在学校层面,要建立与核心素养对应的校本化核心素养目标、课程体系,变革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开启了教育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发展新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教育价值 认识论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基层信访治理中的“包保责任制”:实践逻辑与现实困境 以鄂中桥镇为例 被引量:88
11
作者 田先红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4-193,共30页
本文以桥镇为个案,运用国家、基层政权和农民博弈关系的三层分析框架,阐释了乡村基层信访治理中"包保责任制"的实践逻辑和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尽管"包保责任制"能够强化包保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 本文以桥镇为个案,运用国家、基层政权和农民博弈关系的三层分析框架,阐释了乡村基层信访治理中"包保责任制"的实践逻辑和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尽管"包保责任制"能够强化包保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访治理工作难题,但监控环境与空间隔离、监控技术与社会基础、监控强度与道义压力这三大矛盾使得这一制度的运行陷入困境,滋生了越来越多与制度设计初衷相悖的"目标替代"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中国科层制运作的三大矛盾,即理性科层制与非理性运作的矛盾、专业化与综合性的矛盾、常规运作与非常规任务的矛盾,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本研究强调,在中国基层权力运作中,长期而广泛存在的名实分离的矛盾现象,不仅仅是科层体制内部各行动主体博弈的结果,也不纯粹是一个组织激励问题,而是由科层体制与乡村社会的合力所催生。由此,在推进基层政权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就不能局限于制度建设层面,还要考虑是否具备支撑现代基层政权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保责任制 科层制 信访治理 实践逻辑 现实困境
下载PDF
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研究 被引量:77
12
作者 祝灵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5,共9页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第三十三条首次提出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社会治...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第三十三条首次提出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党的社会革命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自我革命鲜明品格决定的,是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社会结构决定的,是应对个体化社会发展趋势及其挑战决定的。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顺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重申"一切工作到支部",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发展与治理,提升党的组织力确保社会治理秩序,增强党的政治功能确保社会治理正确方向,建立平台机制确保社会治理活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社会发展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71
13
作者 李国娟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5年第4期64-69,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部署。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部署。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着重围绕家国情怀培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提升等维度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从大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理论思考 实践逻辑 思想政治理论课
原文传递
布迪厄实践理论再审视 被引量:70
14
作者 谢立中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6-158,共13页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旨是要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之间的对立,形成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适当地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学、人类学体系。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实践"及其"...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主旨是要超越"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之间的对立,形成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适当地反映社会现实的社会学、人类学体系。布迪厄实践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实践"及其"实践逻辑"的含义做出了独特的诠释,从而为我们理解实践提供了一些富有启示的新方向。但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局限,我们需要对其审慎地加以反思,不可盲目地加以接受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实践理论 习性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第三方治理:理论范式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65
15
作者 陈潭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8,共9页
第三方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工具,是克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志愿失灵而导致的治理困境的必然产物。第三方治理具有开放性、专业性、契约性、竞争性等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三方供给、第三方运营、... 第三方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工具,是克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志愿失灵而导致的治理困境的必然产物。第三方治理具有开放性、专业性、契约性、竞争性等核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第三方供给、第三方运营、第三方监管、第三方评估等不同的实践模式。在既有约束条件下,第三方治理实践存在着制度困境、契约困境、执行困境、信任困境等治理风险和困局。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三方治理是对传统国家治理模式的补充与创新,是推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和手段,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治理 理论范式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被引量:62
16
作者 严金明 郭栋林 夏方舟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31,M0004,219,共15页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土地制度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梳理总结了百年来党的土地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以革命为主线""以公平为目标""以效率为优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战略"的历史逻辑,分析了百年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直接指导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以史为鉴、以理为纲,探讨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为未来土地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变迁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关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思考——兼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被引量:61
17
作者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8-56,159,共10页
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必须对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问题作出思考。“三个逻辑相统一”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及从整体性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具有方法论意义。在理论逻辑、历史逻... 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必须对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问题作出思考。“三个逻辑相统一”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及从整体性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具有方法论意义。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者相统一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可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透彻性,从纵横交错的理论、历史、现实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展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之美”。“三个逻辑相统一”反映了唯物辩证法本质要求,习近平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原文传递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逻辑与路径再选择——基于全国养老服务业典型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59
18
作者 封铁英 南妍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125,173,共14页
本文以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业医养结合典型案例为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具有主体互动逻辑与生产过程逻辑两条主线,两条逻辑线交叉融合,"基于主体互动、实现价值共生"... 本文以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业医养结合典型案例为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具有主体互动逻辑与生产过程逻辑两条主线,两条逻辑线交叉融合,"基于主体互动、实现价值共生"的主体互动逻辑贯穿医养结合全过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运行由适应性主体的互动产生,其生产过程为医养服务的共同生产,包括共同设计、共同提供与共同评估,以及贯穿这三个环节的共同管理。该结论对于破解医养结合实践中关键环节缺失、机制不健全、运行不顺畅等问题与推广其有益经验具有启发意义,实现路径包括重塑医养结合实践逻辑、发挥老年人主观能动性、优化医养结合战略协同策略和创新医养服务方式。本研究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逻辑从服务提供延伸到服务设计、服务评价、服务管理的全过程,并扩展和丰富了共同生产理论的范围与内涵,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 实践逻辑 路径选择 扎根理论
原文传递
财政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贡献——探寻中国财政改革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58
19
作者 吕炜 张妍彦 周佳音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5-40,共16页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财政理论缺乏将中国改革作为一个特殊过程、从改革发展全局视角对财政改革的逻辑进行探讨,导致关于中国财政理论基础的讨论缺少相应的实践对照和改革语境。探寻中国...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财政理论缺乏将中国改革作为一个特殊过程、从改革发展全局视角对财政改革的逻辑进行探讨,导致关于中国财政理论基础的讨论缺少相应的实践对照和改革语境。探寻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财政逻辑,是构建和发展中国财政理论在方法论层面的有益探索。本文以40年改革实践的特殊过程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财政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回答"财政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贡献"为理论命题,总结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工具为改革进程承担成本和提供发展激励的实践逻辑。这种归结形成了中国财政理论认知区别于既有财政理论的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和财政关系的实践形态,有助于客观评价40年财政改革绩效、展望未来财政改革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财政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构建契合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财政理论基础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改革 经济改革 实践逻辑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战略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55
20
作者 张学文 陈劲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9-770,共2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意味着国家对科技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意味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立自强 实践逻辑 战略抉择 战略支撑 战略全局 坚持创新 习近平同志 重视程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