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6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 被引量:48
1
作者 冯先铭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0年第1期6-30,53+103-104,共28页
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在基本建设、兴修铁路、水利工程以及开垦荒地等工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居住遗址、墓葬及瓷窑遗址,出土了数量极夥的陶瓷器与瓷片标本。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历代物质... 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在基本建设、兴修铁路、水利工程以及开垦荒地等工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居住遗址、墓葬及瓷窑遗址,出土了数量极夥的陶瓷器与瓷片标本。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历代物质文化,对于系统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历史有极大帮助。三十年来这方面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窑址 三十年 青白瓷 瓷窑遗址 陶瓷器 青瓷 青花瓷器 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 宋元时
原文传递
江西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7
2
作者 刘新园 李一平 +4 位作者 江小民 权奎山 张文江 江建新 孟原召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7,共44页
明清御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2002~2004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珠山北麓和南麓的两个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的遗迹有墙、窑炉、辘轳坑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遗迹等,多数是首次发现。出土遗物有瓷... 明清御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2002~2004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珠山北麓和南麓的两个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的遗迹有墙、窑炉、辘轳坑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遗迹等,多数是首次发现。出土遗物有瓷器、建筑材料、窑具等,以明代御窑瓷器最为重要,内涵丰富。这些遗迹、遗物为明清御窑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窑厂 遗址发掘简报 景德镇 明清 江西 宋元时 研究成果 文献记载
原文传递
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讷 石毓智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1998年第3期16-28,共13页
关键词 比较句 比较级 形比句 比动句 世说新语 现代汉语 比较项 语法标记 形容词 宋元时
原文传递
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 被引量:38
4
作者 左鹏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本文以宋元时期的瘴疾为讨论对象 ,意在揭示历史上流行于南方的瘴疾与华夏文化扩散之间的关系。根据宋元时期史书的记载 ,瘴疾的分布有一个大体稳定的区域 ;其分布地区的变迁 ,反映了中原王朝的势力在这些地区的进退盛衰 ;各地区瘴情的... 本文以宋元时期的瘴疾为讨论对象 ,意在揭示历史上流行于南方的瘴疾与华夏文化扩散之间的关系。根据宋元时期史书的记载 ,瘴疾的分布有一个大体稳定的区域 ;其分布地区的变迁 ,反映了中原王朝的势力在这些地区的进退盛衰 ;各地区瘴情的轻重差异 ,反映了此地为中原文化所涵化的深浅程度。宋元时期医家在瘴疾的救治方面 ,理论上有深化 ,证治上有提高 ,最终使传统中医理论得到突破 ,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在瘴疾的预防方面 ,医家不仅强调习其风土的重要性 ,而且开始以中原医学知识改变南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一时期有关瘴疾的记载表明 ,疾病对人体自然机能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形态变迁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瘴疾 文化变迁 宋元时 南方地区 社会文化形态 医学 地方性疾病
原文传递
我国宋元时期的青白瓷 被引量:32
5
作者 冯先铭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年第3期30-38,104,共10页
宋代是我国瓷器的蓬勃发展时期,一方面发扬了唐代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涌现了很多新兴的瓷窑,大都集中在两宋都城开封及杭州的邻近地区。为了适应宫廷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民间瓷窑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 青白瓷 景德镇 宋元时 白瓷器 邻近地区 青花瓷器 瓷窑遗址 越窑青瓷 江南地区 耀州窑
原文传递
宋元时期中国西北东部的冷暖变化 被引量:30
6
作者 郝志新 葛全胜 郑景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1-879,共9页
根据历史文献中的作物种植界线、种植制度变化、植物及异常气象水文物候等记载,并辅以树轮、湖泊沉积等自然证据指示的冷暖变化状况,分析了宋元时期(960~1368A.D.)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是:960A.D.前后,西北东部地... 根据历史文献中的作物种植界线、种植制度变化、植物及异常气象水文物候等记载,并辅以树轮、湖泊沉积等自然证据指示的冷暖变化状况,分析了宋元时期(960~1368A.D.)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是:960A.D.前后,西北东部地区冷暖程度与今(即1951~1980年)基本一致;960s~1040s,气候逐渐增暖;1040s~1110s,气候较今暖;1110s以后,气候转冷;12世纪末,气候又再次明显转暖;1260A.D.之后,温度下降,自13世纪末进入寒冷期。西北东部的这一冷暖变化过程不但与毗邻地区湖泊、特别是树轮等所指示的冷暖变化过程较为一致,而且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冷暖变化也基本一致,但13世纪后期的降温幅度较中国东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 西北东部 冷暖变化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 被引量:19
7
作者 赵世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0-46,共7页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赵世瑜本文是有关明清以来庙会及娱神活动的系列研究之一,也是拙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的续作,目的是以庙会这样一个宗教、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地... 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赵世瑜本文是有关明清以来庙会及娱神活动的系列研究之一,也是拙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的续作,目的是以庙会这样一个宗教、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地为例,探索华北与江南历史文化现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南地区 经济功能 华北地区 江南市镇 目连戏 社区性 《东京梦华录》 宋元时 商品经济
下载PDF
“瓦舍”、“勾栏”新解 被引量:24
8
作者 康保成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45,共8页
关键词 瓦舍 勾栏 中国戏剧 娱乐场所 宋元时 佛教文献 商业性
原文传递
宋元时期药物剂量探讨 被引量:26
9
作者 倪文婷 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3-25,42,共4页
探讨宋元时期药物剂量,认为宋元使用的单位剂量名称从传统的铢分两进位制,改为钱两的十进位制。东汉与宋元的剂量换算比例为3∶1。宋元时期的具体量值是1斤合今640克,1两为40克,1钱为4克,1字约合1克。量值已经较东汉增长了两倍,但每服... 探讨宋元时期药物剂量,认为宋元使用的单位剂量名称从传统的铢分两进位制,改为钱两的十进位制。东汉与宋元的剂量换算比例为3∶1。宋元时期的具体量值是1斤合今640克,1两为40克,1钱为4克,1字约合1克。量值已经较东汉增长了两倍,但每服用量却比东汉所用药物剂量明显减小。宋元时期由于使用了煮散的方法,是历史上中药剂量最小时期。现代研究证明,中药煮散的方法仍然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剂量 宋元时 东汉 煮散
原文传递
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时期的语音特点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黎新第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115-123,87,共10页
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时期的语音特点黎新第本文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一、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与相关问题;二、宋、元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一1.吕叔湘先生(1985,页58—59)说:“现代的官话区方言... 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时期的语音特点黎新第本文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一、南方系官话方言的提出与相关问题;二、宋、元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一1.吕叔湘先生(1985,页58—59)说:“现代的官话区方言,大体可以分成北方(黄河流域及东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话方言 近代汉语 语音特点 宋元时 汉语共同语 江淮官话 中原方言 《方言》 《五音集韵》 朱熹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荣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96-101,共6页
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业的发达,以及人口的增多,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尤为显著,它标志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本文主要根据方志资料,对江南市镇... 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业的发达,以及人口的增多,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尤为显著,它标志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本文主要根据方志资料,对江南市镇的兴起、发展、特点和作用,作些初步的论述与探讨(文中所称的“江南”,是指长江下游以南的江、浙地区)。一、江南市镇的兴起江南市镇的兴起,大致始于宋元时期。“市”很早以来就是商贾贸易的地方,而“镇”的名称原指戍兵置将的军镇,“镇”的含义为设置官将加强镇压。北魏开始在边境上设立军镇,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隋代亦有“镇,置将、付”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市镇 明清 商品经济 江南地区 宋元时 封建社会后 明清江南 长江下游 商业市镇 军镇
下载PDF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港口发展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军 《南方文物》 2005年第1期76-82,共7页
关键词 宋元时 “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 明州 宁波 泉州 港口 经济发展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白釉剔花装饰的产生、发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7
13
作者 秦大树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7-84,共18页
瓷器中的白釉剔花是仿金银器装饰的一种装饰工艺。作者认为,白釉剔花装饰首创于北宋初期的磁州窑,后推广至整个北方地区,曾是北方最流行的装饰技法之一,到元代仍有烧造。
关键词 磁州窑 制瓷业 金银器 宋元时 场所 相关问题 模仿 装饰
原文传递
宋元时期磁州窑瓶类器物的发展及其使用功能探讨 被引量:14
14
作者 秦大树 《南方文物》 2000年第4期21-34,共14页
关键词 器物 宋金 磁州窑 宋元时 纹饰 瓷器 情况 典雅 优美 装饰
全文增补中
安溪县茶产业调研报告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海翔 《发展研究》 2007年第3期70-71,共2页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据史料记载,唐末安溪寺院及道观就有种茶、品茶的历史,到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到了明末清初,铁观音在安溪这块飘香的...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据史料记载,唐末安溪寺院及道观就有种茶、品茶的历史,到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到了明末清初,铁观音在安溪这块飘香的土地上诞生了,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溪县 茶产业 调研 海上丝绸之路 史料记载 宋元时 重要商品 明末清初
下载PDF
福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地位作用及相关建议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端 《福建理论学习》 2014年第8期18-21,共4页
1、历史上福建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我省的泉州、福州和漳州,都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其中,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即宋元时期的主港之一,被誉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曾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1、历史上福建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我省的泉州、福州和漳州,都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其中,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即宋元时期的主港之一,被誉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曾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密切往来,海外贸易的繁盛给泉州带来丰富的多元宗教、民族、文化,并与当地宗教、民族、文化相融合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福建 多元宗教 泉州港 宋元时 鼎盛 海外贸易 发祥地
下载PDF
晚唐宋元被字句考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沈锡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01-106,116,共7页
文章对晚唐宋元时期被字句的各类句型及结构进行了详尽细致的分析与考察。这对探索被字句从古代向现代演变的轨迹,加深认识汉语的表达功能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 被字句 宋元时 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复音动词 动词性语素 表达功能 现代演变 单音节动词 名词性成分
下载PDF
历史时期太湖流域主要水系的变迁 被引量:11
18
作者 褚绍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S1期43-52,共10页
太湖平原,西起茅山天目山地以东,北至长江,南至杭州湾,全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地形上为一碟形盆地。西部的茅山、宜溧山地一般高度在200——300米左右,湖西的平原一般高度为5—8米左右,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岸以及沿海一带一般高度在4—6米... 太湖平原,西起茅山天目山地以东,北至长江,南至杭州湾,全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地形上为一碟形盆地。西部的茅山、宜溧山地一般高度在200——300米左右,湖西的平原一般高度为5—8米左右,长江南岸和杭州湾北岸以及沿海一带一般高度在4—6米左右,湖东平原地势较低,一般在2.5—3米左右,然而在冈身一带以东,由于在历史时期海潮倒灌影响,地面略较以西部分为高,达4—5米左右,因而太湖四周形成一天然的碟形盆地。这一盆地的特征,早在北宋郏亶的水利书中就已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淞江 历史 太湖平原 宋元时 北宋末年 海塘 松江 劳动人民 运河 淤浅
下载PDF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叶文程 芮国耀 《海交史研究》 1987年第2期1-11,共11页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自唐代以后,中国的瓷器就开始销行欧、亚、非三大洲的许多地区,"陶瓷之路"沟通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往来,促进了中外人民友谊的发展。在宋元时代,龙泉青瓷被大量输出到世界各地,在...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自唐代以后,中国的瓷器就开始销行欧、亚、非三大洲的许多地区,"陶瓷之路"沟通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往来,促进了中外人民友谊的发展。在宋元时代,龙泉青瓷被大量输出到世界各地,在我国当时出口瓷器中占有绝对优势。龙泉青瓷成了世界性的商品,在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关于龙泉青瓷的对外输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率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青瓷 烧造 产品种类 砧青瓷 宋元时 窑址 龙泉大窑 马来西亚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宝平 赵建新 +1 位作者 Kenneth D.Collerson Alan Greig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59-664,共6页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试了宋元时期磁州窑、吉州窑、龙泉务窑瓷胎的39种微量元素, 以探索这种在中国科技考古中尚极少使用的方法的应用前景. 发现微量元素特征明确反映了3个瓷窑不同种类的瓷胎原料及其矿物组成, 可将其...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试了宋元时期磁州窑、吉州窑、龙泉务窑瓷胎的39种微量元素, 以探索这种在中国科技考古中尚极少使用的方法的应用前景. 发现微量元素特征明确反映了3个瓷窑不同种类的瓷胎原料及其矿物组成, 可将其产品明确区分. 磁州窑元代与宋金样品之间、龙泉务窑粗细两组瓷器之间的元素特征也明显不同. 磁州窑中优质仿定窑瓷器的元素特征迥异于普通产品, 说明仿定瓷胎使用了特别的原料, 并有可能在使用前进行了高于普通磁州窑瓷器的精细加工. 发现不同瓷窑以及同一瓷窑内不同类型瓷器之间元素特征的差别, 可以用元素地球化学原理进行合理的解释. ICP-MS可测试40多种微量元素, 元素分布范围广泛, 提供的信息量大, 多数元素的分析误差在2%以下, 可有效运用于中国古陶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陶瓷 宋元时 微量元素 科技考古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化学成分 磁州窑 吉州窑 龙泉务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