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8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5
1
作者 曹宇皎 谢红梅 +5 位作者 张守用 刘荣 李江宁 宋苹苹 韦丽宾 王春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82-86,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治疗的8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外弓支... 目的观察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治疗的86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记录2组治疗后的矫治成功率、矫治疗程及拔牙间隙关闭时间,检测治疗前后X线头影与模型测量指标水平,并检测牙周组织培养上清液炎性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的矫治疗程及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矫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齿槽座角(ANB)、下齿槽座角(SNB)、上齿槽座角(SNA)、下中切牙-MP(L1-MP)、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与下中切牙长轴连线的距离(L1-NB)、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夹角(U1-SN)、上齿槽座点与上中切牙点至鼻根点连线的距离(U1-NA)以及覆盖(OJ)和覆牙颌(OB)水平低于治疗前,下颌角颏顶点连线与SN平面夹角(GoGn-SN)、上下中切牙角(U1-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ANB、L1-MP、L1-NB、U1-SN、U1-NA、OJ、OB以及TNF-α、IL-6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U1-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疗效显著,其对牙周微环境的刺激相对较小,可明显提高矫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支抗 错牙合 安氏 牙周组织 炎症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价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殷冉 赵海礁 +1 位作者 李玉超 潘亚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69-776,共8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槽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槽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mm],其次上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mm]及切牙区[(3.39±0.83)mm],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mm]及磨牙区[(3.54±0.81)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错[牙合] 安氏 牙槽骨质丢失
原文传递
Twin-block和Ⅱ类牵引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变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麦理想 姚宇 +2 位作者 张晟 王大为 张志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94-398,共5页
目的 比较Twin-block和Ⅱ类牵引对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髁突形态的影响,探讨二者颞下颌关节改建机制的异同,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0例替牙列晚期至恒牙列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 目的 比较Twin-block和Ⅱ类牵引对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髁突形态的影响,探讨二者颞下颌关节改建机制的异同,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0例替牙列晚期至恒牙列早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利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随机分为Twin-block组、Ⅱ类牵引组与对照治疗组(采用固定矫治且过程中不采用Ⅱ类牵引或固定功能矫治措施),每组各20例.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拍摄锥形束CT,比较各组髁突形态及关节间隙的治疗前后差异及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后3组髁突短轴与髁突上部高度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in-block组[(8.51±1.48)和(7.39±1.42) mm]和Ⅱ类牵引组[(8.44±1.03)和(7.24±0.89)mm]均显著大于对照治疗组[(7.47±1.27)和(6.47±1.56) mm](P<0.05),而Twin-block组与Ⅱ类牵引组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win-block组和Ⅱ类牵引组髁突短轴、髁突上部高度显著大于治疗前(P<0.05).其余各组关于髁突、关节窝形态的测量项目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关节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关节间隙指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和Ⅱ类牵引均可使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下颌后缩的青少年患者髁突短轴和髁突上部高度增加,但二者对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效果类似,治疗前后髁突与关节的位置关系并无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 矫正
原文传递
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牙齿移动与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线性相关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志捷 陈昱 +4 位作者 林怡君 孙仪庭 王天鸽 毛丽霞 刘加强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69,共7页
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 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0例,女性32例,年龄(23.8±6.3)岁,平均矫治时间1.9年],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纠正磨牙关系,测量矫治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指标30个,包括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软硬组织颏前点及颏顶点的矢状向及垂直向距离、鼻唇角及颏唇角等。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析影响上下唇、鼻唇角、颏唇角等面部软组织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30个头影测量指标中18个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距离[(63.87±7.14)mm]、上唇突点矢状向距离[(77.73±7.60)mm]显著减小(P<0.05)。14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上唇突点矢状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变化量强正相关(r=0.649,P<0.01),上唇突点垂直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垂直向变化量中度正相关(r=0.544,P<0.01),软组织颏顶点矢状向变化量与Y轴角变化量中度负相关(r=0.537,P<0.0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唇突点内收量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平面角增大量以及上中切牙角增大量均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相关性最大(Beta=0.79);上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上中切牙角减小量、上颌第一磨牙面中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量以及平面角增大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及平面角增大量的相关性最大(Beta均为0.59);下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下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性更大(Beta=0.36)。结论Ⅱ类1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牙移动 软组织侧貌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黎敏 王斯维 +1 位作者 赵一姣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安氏Ⅰ类错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影像,在Invivo 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根角 面轴角
下载PDF
安氏Ⅱ类骨面型的双期矫治 被引量:12
6
作者 段银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151,共4页
关键词 双期矫治 安氏 骨面型 功能性矫治器 口外弓装置 混合牙列期 颌骨生长 乳牙列期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三维形态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14
7
作者 车蓓 张昊 +3 位作者 钱才梅 张阳 王林 马俊青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99-402,共4页
目的 采用三维影像技术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7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下颌平面角高角30例,均角58例,低角29例),拍摄锥形束CT,采... 目的 采用三维影像技术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17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下颌平面角高角30例,均角58例,低角29例),拍摄锥形束CT,采用Mimics 10.0软件重建影像,测量并比较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关节窝形态以及关节间隙等14个项目.结果 相对于均角和高角患者,低角患者髁突相对于颅底更偏后下[低角、均角和高角患者髁突与S点的垂直向距离分别为(20.67±1.99)、(20.56±1.85)、(20.29±2.00) mm;髁突与S点的近远中向距离分别为(9.15±1.61)、(8.45±1.41)、(8.49±1.32) mm],关节窝较深[深度分别为(7.83±1.06)、(7.58±0.82)、(7.30±1.00) mm],关节结节后斜面较陡[斜度分别为(28.91±3.94)°、(27.05±3.68)°和(27.19±3.84)°],髁突更前倾[角度分别为(69.16±4.48)°、(66.68±5.02)°和(66.22±6.57)°],髁突更短[高度分别为(17.50±2.84)、(18.11±2.60)和(18.87±2.01)mm]且更粗[长轴长度分别为(19.43±2.04)、(19.17±1.84)和(18.54±2.14) mm],髁突在关节窝中后位的比例较大(分别为26%、4%和0%).结论 不同骨面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关节窝形态以及髁突形态、位置均有一定差异,临床分析关节结构和功能时应关注这种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颞下颌关节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骨性Ⅱ类错青少年的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及其对矫治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房兵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156,共5页
下颌发育不足是正畸临床常见症状,颞下颌关节内紊乱时也可表现为下颌骨后缩,两者是否直接相关,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矫形力可刺激下颌发育不足青少年下颌生长,使下颌后缩得以矫正.但若颞下颌关节内紊乱是下颌骨后缩的直接原因,则矫形治... 下颌发育不足是正畸临床常见症状,颞下颌关节内紊乱时也可表现为下颌骨后缩,两者是否直接相关,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矫形力可刺激下颌发育不足青少年下颌生长,使下颌后缩得以矫正.但若颞下颌关节内紊乱是下颌骨后缩的直接原因,则矫形治疗是否对这类错产生治疗效果,目前仍不清楚.笔者通过回顾和分析文献,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分析骨性Ⅱ类错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内紊乱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关节内紊乱对矫形治疗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提高矫治效果,降低治疗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正畸矫正器 功能性 颞下颌关节内紊乱
原文传递
Tip—Edge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Ⅱ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莉莉 许天民 林久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19-72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Tip—Edge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牙胎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应用Tip—Edge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2例(女性7例,男性5例,平均14.3岁)11类错骀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 目的通过观察Tip—Edge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牙胎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应用Tip—Edge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2例(女性7例,男性5例,平均14.3岁)11类错骀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Tip—Edge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矫治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鼻唇角增大17.22。(P〈0.01);上、下唇突距分别减少4.57mm、3.72mm(P〈0.01);上、下切牙显著内收,突度分别减小4.75mm、1.89mm(P〈0.05)。依靠口内支抗,矫治前后上颌支抗磨牙的移动仅为0.89mm(P〉0.05)。结论Tip—EdgePlus直丝弓技术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后简捷、准确转距并正轴的方法,可有效矫治Ⅱ类错[牙合]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矫正器 错骀 安氏 直丝弓矫治技术
原文传递
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磨牙在成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中的疗效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杜雨晴 崔涛 +2 位作者 于艳玲 侯凤春 宋宇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86-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磨牙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Ⅱ~1)错拔牙矫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成年女性安氏Ⅱ~1错病人,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利用微种植体支抗滑动内收关闭间隙,再推上颌磨牙向远中使磨牙关系中性,并利用其间隙...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上颌磨牙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Ⅱ~1)错拔牙矫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成年女性安氏Ⅱ~1错病人,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利用微种植体支抗滑动内收关闭间隙,再推上颌磨牙向远中使磨牙关系中性,并利用其间隙继续内收前牙,完成矫治过程。通过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其疗效。结果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向远中移动了(7.43±1.41)mm,下中切牙点向远中移动了(3.83±0.99)mm,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了(2.19±0.52)mm,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夹角减小了(18.05±6.33)°,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夹角减小了(6.01±2.86)°,上下唇内收,鼻唇角加大,病人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在安氏Ⅱ~1错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并推上颌磨牙向远中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上下切牙内收,并获得良好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正畸支抗 牙移动 错 安氏 拔牙 治疗结果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后的软、硬组织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牛树强 侯凤春 +1 位作者 张倩倩 臧艳君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对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患者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60例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Twin-block联合直丝矫治器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对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患者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60例安氏Ⅱ类骨性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Twin-block联合直丝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直丝矫治器治疗。观察2组矫治前、矫治后12个月、36个月硬组织指标(SNA、SNB、ANB、U1-NA夹角、U1-NA距离、L1-NB距离、L1-NB夹角、U1-L1夹角)和软组织测量指标[UL-U1、LL-L1、覆盖(over jet)、覆[牙合](overbite)、上唇突点至E线的垂直距离(E-upper-lip)、下唇突点至E线的垂直距离(E-lower-lip)、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的变化。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矫治后12个月、36个月U1-NA、U1-NA、L1-NB、L1-NB、覆盖、覆[牙合]、E-upper-lip、E-lower-li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U1-L1、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Twin-block联合直丝矫治器可显著改善安氏Ⅱ类骨性错患者口颌以及面部软、硬组织关系,远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安氏 骨性错[牙合]
下载PDF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的有效性探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朝兴 陈建刚 文茜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12期2057-2059,共3页
目的探究对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患者实施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56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 目的探究对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患者实施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56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颌骨、上颌牙齿位置与角度、软组织等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NA角、SNB角、ANB角、GoGn-SN角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OP-SN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U1-NA距、Apg-U1距、Ptm-U6距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U lip-E、L lip-E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Z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安氏Ⅱ类上颌前突错(牙合)患者实施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更有助于上颌切牙内收,减小上下唇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上颌前突错(牙合)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 MBT直丝弓矫治
下载PDF
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早期矫治对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宝然 吴雯 +4 位作者 苏咏宽 耿忠楷 侯伟 胡健 陈文静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920-923,共4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对替牙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8年2月到2018年8月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23例替牙列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平均年龄(7.0±1.04)岁,使用预... 目的本研究探讨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对替牙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8年2月到2018年8月在江苏省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23例替牙列期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平均年龄(7.0±1.04)岁,使用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T4K)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矫治,拍摄治疗前后CBCT,应用Dolphin 3D 11.9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测量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患者经过治疗6个月后,上气道总体积(V总)、鼻咽段体积(V鼻咽)、舌咽段体积(V舌咽)与治疗前结果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咽段体积(V鼻咽)变化最为显著;治疗后上气道鼻咽段最小横截面积(S鼻咽)、舌咽段最小横截面积(S舌咽)有增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腭咽段体积(V腭咽)与最小横截面(S腭咽)积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T4K肌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移动,有利于扩张上气道扩张,对改善安氏Ⅱ类患者气道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早期的肌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破除口腔不良习惯,训练舌头的位置和纠正口呼吸,恢复口周肌力的平衡,促进患者颅颌面与气道的正常生长。但对于不同骨型、不同错牙合畸形的影响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成型肌功能矫治器 T4K矫治器 安氏 早期矫治 上气道
下载PDF
安氏Ⅱ类一分类错合的硬、软组织改变 被引量:6
14
作者 邵金陵 李东 张治 《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3,共2页
本文运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用选出的17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对100例正常人和60例安氏Ⅱ类一分类患者颌面硬、软组织进行了分析。观察到:安氏Ⅱ类一分类组患者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下颌骨水平间距增大。上下前牙均前突,... 本文运用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系统,用选出的17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对100例正常人和60例安氏Ⅱ类一分类患者颌面硬、软组织进行了分析。观察到:安氏Ⅱ类一分类组患者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上下颌骨水平间距增大。上下前牙均前突,伸长、深覆。面突度增加,呈上唇部前突,额部后缩之突面型侧貌。上唇厚度减小而下唇厚度则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错HE 硬组织 软组织
下载PDF
快速生长期骨性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前导下颌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伟清 林汤毅 吕冬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MA(mandibular advance)矫治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至常熟市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19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12....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MA(mandibular advance)矫治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至常熟市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骨性下颌后缩19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12.32±1.51)岁。10例患者经MA导下颌向前治疗。9例未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矫治前后或观察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X片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SNB、L1⁃NB、L1⁃NB距、L6⁃MP距、Z角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Co⁃Go、Co⁃Gn、SL增加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ANB、U1⁃SN、U1⁃NA、U1⁃NA距、L1⁃MP、FCA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SE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MA可以促进下颌发育,矫治下颌后缩畸形,改善骨性畸形和侧貌;且可以维持下前牙唇倾度及下颌平面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缩 导下颌向前 安氏 无托槽隐形矫治
下载PDF
安氏Ⅱ类1分类病人正畸前后唇部软组织变化评估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君君 侯凤春 +3 位作者 牛树强 张倩倩 邓晓瑜 于艳玲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427-430,434,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安氏Ⅱ类1分类病人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组织形态变化,探讨唇部软组织形态与切牙后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人,分为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与正...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安氏Ⅱ类1分类病人拔牙矫治前后唇部软组织形态变化,探讨唇部软组织形态与切牙后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人,分为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与正面相照片,对10个软硬组织指标进行测量,比较矫治前后唇部软组织与切牙位置变化。结果矫治后,随着切牙内收,青少年组及成人组上唇突度及下唇突度均明显减小(t=2.432~10.154,P<0.05),成人组变化更显著;两组上唇厚、下唇长矫治后均明显增大(t=2.719~3.734,P<0.05);成人组矫治后上唇高、下唇高及下唇厚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6~2.732,P<0.05)。青少年组上切牙内收与上唇突度、上唇厚均呈显著正相关(r=0.407、0.895,P<0.05);成人组上切牙内收与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厚、下唇高均呈显著正相关(r=0.219~0.716,P<0.05),下切牙内收与下唇突度呈正相关(r=0.108,P<0.05),上唇突度与下唇突度呈显著正相关(r=0.503,P<0.05)。青少年组上切牙上唇回收比(4.7∶1)大于成人组(2.3∶1)。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病人拔牙矫治时,成人病人易于通过切牙内收预测矫治前后唇部软组织突度、厚度、高度及长度的变化;而对于青少年病人,拔牙矫治后切牙内收可以预测其唇部突度、厚度的变化,但由于唇部软组织及颏部发育对软组织侧貌存在影响,相较于成人其可预测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正畸学 矫正 年龄因素
下载PDF
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拔牙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颜彦 王建国 张淋坤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617-620,共4页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探讨减数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并减数双侧上下第一双尖牙的成年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拍摄50例患者矫治前后的...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探讨减数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并减数双侧上下第一双尖牙的成年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拍摄50例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以评价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正畸减数治疗后,成年患者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上下唇部突度减小,深覆[牙合]深覆盖得到纠正,开唇露齿得到明显改善;软组织变现为鼻唇角增大,颏沟倾角增大,颏厚增加及上下唇软组织相对于E线的位置改变。结论安氏Ⅱ^1类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减数治疗矫治后可有效地恢复正常覆骀覆盖,改善Ⅱ^1类患者略突的软组织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错[牙合] 安氏 摄影测量法 放射摄影术 牙科 软硬组织改变
下载PDF
Tip-Edge Plus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改变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璐璐 徐娟 +3 位作者 贝丹丹 鄂玲玲 刘洪臣 陈莉莉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4-220,共7页
目的探讨Tip—EdgePlus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面部软硬组织的改变,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16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12~15岁,平均13.5岁,均... 目的探讨Tip—EdgePlus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面部软硬组织的改变,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16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12~15岁,平均13.5岁,均采用Tip-EdgePlus矫治技术进行非减数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6例患者平均疗程16个月。矫治后U1-NA角和U1-NA距分别减少(15.40±5.31)。和(4.16±1.82)mm(P〈0.01),U1-L1角增加(-14.60±6.62)。(P〈0.01),u1-sN角减少(13.30±2.53)。(P〈0.05),ANB角及Y轴角均显著减少(P〈0.05),SNA角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鼻唇角增加(-16.60±5.29)。(P〈0.01),面型角减少(5.00±1.37)。(P〈0.05),上唇突度减少,下唇突度增加,上下唇和颏部软组织产生移位和改形,上下唇突度达到正常范围,由治疗前的Ⅱ类骨面型变为治疗后I类直面型。结论对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猞患者采用Tip—EdgePlus矫治技术,可快速、高效改善面部侧貌,使软硬组织侧貌面型趋于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猞 安氏 正畸矫正器 Tip—Edge Plus技术
原文传递
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董玉峰 夏海平 杜文婷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612-614,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5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组25例,应用口腔正畸结合修...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以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5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联合组25例,应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常规组25例,应用常规修复治疗。随访半年,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常规组的80.00%(χ^2=5.555,P<0.05);联合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分别为(0.78±0.12)、(1.25±0.23)cm,常规组分别为(0.71±0.14)、(1.28±0.30)c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98、0.396,P=0.063、0.693);联合组治疗后患者满意度评分[(85.62±3.61)分]高于常规组[(80.24±3.28)分],生活质量评分[(14.15±2.57)分]低于常规组[(26.24±2.25)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15、17.697,P=0.000、0.000)。结论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优于常规修复治疗,患者的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学 矫正 牙制备 口腔修复 牙畸形 错(牙合) 安氏
原文传递
不同拔牙方式矫治AngleⅡ类1分类错前后颏唇部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邱靓星 邓锋 张翼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74-475,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拔牙矫治方式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30例,据其不同拔牙方式分为A组: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4.3±1.2)岁... 目的比较不同拔牙矫治方式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30例,据其不同拔牙方式分为A组: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4.3±1.2)岁〕;B组:拔除2个上颌第一双尖牙和2个下颌第二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3.3±0.8)岁〕,应用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对比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分析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的SNA、SNB及ANB改善均获得较大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上唇凹深度、Sn-H(mm)、LL-H(mm)、Si-H(mm)和H角的减少均较B组显著,矫治后A组颏突度及厚度>B组。B组颏部垂直向高度的增加<A组。结论两种拔牙方式矫治AngleⅡ1分类错唇部软硬组织突度均减小,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颏部形态更为显著,获得更为直立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 1错[牙合] 拔牙方式 颏唇部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