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8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次分析法在太行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中的应用 被引量:67
1
作者 褚洪斌 母海东 王金哲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25-129,共5页
层次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解决类似地质环境问题的这种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乏系统资料的研究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背景条件密切相关。当一种地质灾害具备了产生的内在条件并... 层次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解决类似地质环境问题的这种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乏系统资料的研究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背景条件密切相关。当一种地质灾害具备了产生的内在条件并与适当的外在诱发条件相结合,即构成它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否则,它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地区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为计算样本,计算出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对计算样本的影响权重,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剖分、因素叠加,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单灾种评价指数和综合性评价指数,用以表征整个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太行山区 地质灾害 定性 定量 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下载PDF
艺术乡建 许村家园重塑记 被引量:47
2
作者 渠岩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6-87,共12页
从2005年春天开始,我开着吉普车奔走乡村。拍摄反映中国底层乡村现实的《人间三部曲》摄影作品。虽然对作品如何呈现已有明确的构想,但行动起来还是漫无目地在太行山区做着田野调查,从春到秋,又从秋到春。在山西的几年拍摄中所见,... 从2005年春天开始,我开着吉普车奔走乡村。拍摄反映中国底层乡村现实的《人间三部曲》摄影作品。虽然对作品如何呈现已有明确的构想,但行动起来还是漫无目地在太行山区做着田野调查,从春到秋,又从秋到春。在山西的几年拍摄中所见,特别是在矿区,自然环境被破坏得非常严重,连鸟都很少见到了。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罗马俱乐部给联合国提交的那份令人难忘的报告《没有鸟的春天》,向世界发出了环境危机的警告,但社会至今重视的程度仍远远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家园 摄影作品 罗马俱乐部 田野调查 太行山区 自然环境 六十年代
原文传递
太行山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4
3
作者 李晓荣 高会 +1 位作者 韩立朴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8-508,共11页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太行山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84.0 g(C)·m^(-2)·a^(-1),耕地、林地和草地的NPP均值分别为302.5 g(C)·m^(-2)·a^(-1)、258.1 g(C)·m^(-2)·a^(-1)、286.5 g(C)·m^(-2)·a^(-1)。(2)2000—2014年太行山区植被NPP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植被NPP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16.17%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0.88%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3)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速率为草地>耕地>林地。(4)基于区域平均计算,太行山区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负相关(P>0.05)。基于像元计算,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23.8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北段,几乎没有显著负相关区;植被NPP与气温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区面积比例为8.4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0.8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最北端。(5)研究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升高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仍应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净初级生产力(NPP)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变化 MODIS 驱动力
下载PDF
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立群 《红旗文稿》 CSSCI 2012年第22期18-20,共3页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我国的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我国的连片特困地区,主要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贫困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六盘山区 秦巴山区 武陵山区 乌蒙山区 太行山区 吕梁山区
原文传递
基于地形梯度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许宁 张广录 刘紫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84-1292,共9页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了1990—2008年间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程度状况。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明显受到地形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总的分布特征为:随着地形位的升高,耕地的分布指数呈现降低趋势,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先升后降,而林地则升高;研究期间林地的优势地形位的上限增加了2个地形位,草地已失去高地形位上的分布优势,在中地形位上的优势分布区间增加了3个地形位,水体的优势地形位在低地形位上有所扩展,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明显收缩,而耕地、建设用地优势地形位基本保持稳定;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根据地形梯度上土地利用程度的定量表达,将研究区地形位划分为3个区段: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草地和林地的优势分布区、林地的优势地形位区域,其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79%、41.30%和12.91%。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形位指数 分布指数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太行山区 河北省
下载PDF
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 被引量:34
6
作者 马维玲 石培礼 +3 位作者 宗宁 赵广帅 柴曦 耿守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8-489,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森林植被的综合涵养水源能力进行评价,旨在为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呈正相关,且最大持水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的90%以上,表明土壤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最重要的一层,是整个森林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贮蓄库和调节器;2)针叶林中油松和侧柏的冠层一次降水截留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林冠结构更加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林冠层降水再分配能力也优于其他林型;3)混交林郁闭度低,有利于林下灌、草丛的生长,其枯落物现存量比纯林和人工林更高,虽然林冠一次截留量低但林下具有丰富的枯落物层而更易涵养水源;4)天然林综合蓄水能力整体高于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综合蓄水能力仅次于刺槐、侧柏和油松天然林。综上可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天然林长期封育和合理控制优势树种密度及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该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可增加乡土树种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森林植被类型 水源涵养 综合蓄水能力
下载PDF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31
7
作者 周鹏 邓伟 +1 位作者 张少尧 孟宝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6-289,共14页
国土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空间载体,开展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分异特征研究,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太行山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0、1990、1995、2000、2005、2008、2010、2015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将其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 国土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空间载体,开展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分异特征研究,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太行山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0、1990、1995、2000、2005、2008、2010、2015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将其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城镇空间散布在各地级市中心,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山麓和盆地,生态空间分布在高海拔山区。35年间城镇空间扩张显著,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大幅度减少,县域国土空间面积的变化同主体功能区定位相吻合。(2)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分异显著。1980—2015年国土空间变化以海拔1000 m和坡度15°为阈值,阈值以下城镇空间随地形上升逐渐减少,农业空间逐渐增加,阈值以上生态空间增幅最显著。与此同时,国土空间类型区面积变化在地貌区上存在较高的分异性,特别是在台地、平原以及中、高起伏山地变幅最大。(3)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的演变是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国家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性决定条件,交通区位是重要驱动力,社会经济是主要驱动力,国家政策是外在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与提升国土空间功能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 演变特征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太行山区典型植被下降水入渗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侯士彬 宋献方 +2 位作者 于静洁 刘鑫 张广英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2,共7页
本研究以位于太行山区北部的河北易县崇陵流域为对象,对流域内三种典型植被(荒草、刺槐林、侧柏林)下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及流域内降水进行同步观测及取样,室内进行稳定同位素氘和氧-18含量测定,以18O为例对降水入渗过程中的稳定同位... 本研究以位于太行山区北部的河北易县崇陵流域为对象,对流域内三种典型植被(荒草、刺槐林、侧柏林)下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及流域内降水进行同步观测及取样,室内进行稳定同位素氘和氧-18含量测定,以18O为例对降水入渗过程中的稳定同位素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崇陵流域当地大气降水线(δD=6.2441δ8O-7.158,R2=0.7727,n=55),其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且缺少规律性,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同降水量呈二次相关关系,大于15mm的降水雨量效应较显著。土壤水中的稳定同位素较降水普遍富集,其中荒草地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值较刺槐林地和侧柏林地整体偏高,表现出较强的蒸发分馏作用。土壤水中的δ18O的时间变化波动较大,表层10cm土壤水1δ8O受降水中的δ18O直接影响,呈现一定的响应关系,深层次土壤水中δ18O变化则有一定滞后性。不同植被覆盖下δ18O的时间变化的活跃层深度不同,同其土壤特征和植被覆盖类型有关。δ18O的剖面垂向空间变化上有两种类型,随深度增加基本都呈富集的趋势。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垂向空间分布,反映了一种降水入渗和蒸散发的平衡关系,其垂向空间变化很好地记录了降水从地表向下入渗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典型植被 降水 入渗 土壤水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综合电法在太行山区地下水勘查实例解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宋洪伟 张翼龙 +4 位作者 刘国辉 夏凡 苗青壮 王文中 曹文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9,共7页
介绍了利用大功率激发极化法、超高密度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等物探方法在太行山区抗旱找水工作的实例;就太行山变质岩、灰岩地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球物理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在利用已得到的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研究水文地... 介绍了利用大功率激发极化法、超高密度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等物探方法在太行山区抗旱找水工作的实例;就太行山变质岩、灰岩地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球物理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在利用已得到的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研究水文地质问题的过程中,介绍了以电法为主的几种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及地下水勘查工作过程;针对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应用这些方法技术面临的难题,总结了成功与失败的勘查经验。针对已有地质资料的局限性和变质岩区含水层结构的特殊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且推广性较强的交直流电法相结合的综合电法勘探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EH-4 太行山区 超高密度电法
下载PDF
土壤水对降水和地表覆盖的响应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秋英 李发东 +2 位作者 欧国强 宋献方 张万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41,共5页
该文试图通过坡面径流场试验,对无覆盖、秸秆覆盖和石子覆盖的径流小区内土壤水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期探讨太行山区土壤水对降水和覆盖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当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单次降水很难入渗至30c... 该文试图通过坡面径流场试验,对无覆盖、秸秆覆盖和石子覆盖的径流小区内土壤水进行连续定位观测,以期探讨太行山区土壤水对降水和覆盖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当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单次降水很难入渗至30cm以下;从响应时间看,在30cm深处,石子覆盖响应最快,秸秆覆盖次之,无覆盖响应最慢;在60cm深处则不同,秸秆覆盖响应最快,石子覆盖次之,无覆盖响应最慢;100cm处石子覆盖土壤水最先增加,而秸秆覆盖则滞后了10h,无覆盖响应最慢;无覆盖处理30cm土壤含水量比石子覆盖平均低0.13cm3cm3,比秸秆覆盖平均低0.07cm3cm3,表明覆盖有利于土壤水的保存.秸秆覆盖对60cm土层入渗的效果比石子好,然而,石子覆盖的保水效果却好于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降水 覆盖 太行山区
下载PDF
河南太行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姚连芳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4年第2期26-28,共3页
河南太行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姚连芳(河南技术师院园艺系辉县453600)一、河南太行山区自然地理及植被情况河南太行山区位于河南北部,属太行山的南麓和东坡,在河南境内跨越林县、辉县、修武、济源、新乡、焦作,... 河南太行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姚连芳(河南技术师院园艺系辉县453600)一、河南太行山区自然地理及植被情况河南太行山区位于河南北部,属太行山的南麓和东坡,在河南境内跨越林县、辉县、修武、济源、新乡、焦作,安阳、卫辉等13个县和市区,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植物 资源 开发利用 太行山区
下载PDF
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变化——以太行山区、横断山区、黔桂喀斯特山区为例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佳月 辛良杰 戴尔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79-1891,共13页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匹配格局 时空变化 太行山区 横断山区 黔桂喀斯特山区
原文传递
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年画和木刻活动 被引量:23
13
作者 彥涵 《美术》 1957年第3期33-35,共3页
抗日战爭开始后,1938年冬天,延安魯艺第二期学習結束,党号召到敌人后方去,当时以胡一川为首組織了“魯艺木刻工作团”,准备到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工作。1939年1月,我們到达了太行山。在行軍途中,工作团曾經主办过三次全国木刻... 抗日战爭开始后,1938年冬天,延安魯艺第二期学習結束,党号召到敌人后方去,当时以胡一川为首組織了“魯艺木刻工作团”,准备到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工作。1939年1月,我們到达了太行山。在行軍途中,工作团曾經主办过三次全国木刻展覽会。这次一到太行,馬上又往返几百里路程,在沁县、長治一带,再次举行全国版画展覽。这是太行山区的首次木刻活动。展覽会閉幕后,工作团逐漸扩大。处于敌后战爭环境,印刷条件非常困难,更談不到什么金属制版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根据地 抗日民主根据地 太行山区 到敌人后方去 版画展 国民党顽固派 对敌斗争 文艺工作者 印刷条件 新华日报
原文传递
太行山区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差异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李薇 谈明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山区坡度对土壤侵蚀和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分析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植被对不同坡度的响应情况,加深对植被变化影响机制的理解。本文基于MODIS数据和DEM数据,以生长季NDVI均值为表征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分析方法... 山区坡度对土壤侵蚀和植被生长有重要影响。分析不同坡度NDVI变化趋势的差异有助于理解植被对不同坡度的响应情况,加深对植被变化影响机制的理解。本文基于MODIS数据和DEM数据,以生长季NDVI均值为表征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趋势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坡度的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太行山地区2000—2015年间植被变化情况,并且对植被变化趋势与坡度关系的规律做了系统性分析。同时,本文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分析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不同坡度土地类型流转的面积及方向,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不同坡度植被变化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植被总体上得到改善,植被改善区域占该区总面积的93.5%。(2)NDVI增加趋势在中西部地区(山西省境内)最为明显,东部和南部部分中低海拔区出现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东部邻接华北平原的低山丘陵区。(3)坡度较大的区域生长季平均NDVI较高。(4)植被变化趋势(y)与坡度(x)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关系,可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表达式为:y=?0.311x2+8.098x+28.027。(5)当坡度在7°~15°,植被变好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坡度为15°~20°,坡度7°~20°NDVI变化趋势均值分别比>20°区域和≤7°区域高15.8%和29.8%。(6)2000—2010年在低(0°~7°)、中(7°~20°)和高坡度(>20°)区域,耕地、林地、草地总面积均减少,主要流向了建设用地和水域。然而,3个坡度范围NDVI变化趋势均为正,且增加最明显的为中坡度地区,然后依次是高坡度地区和低坡度地区。(7)NDVI变化趋势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影响较小,主要受到自身生化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扰动(土地利用强度等)的综合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对太行山区不同坡度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坡度 植被 NDVI 土地利用 趋势线分析
下载PDF
太行山区土岭、石湖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杨殿范 李高山 +3 位作者 贾克实 汪学纯 鞠贵 王景书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47-54,共8页
河北省灵寿县土岭、石湖金矿赋存于太古代阜平群变质岩系中。矿体严格受构造破碎带制约,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性、复合性特点。岩浆岩发育,麻棚岩体属I型花岗岩,其金的丰度值为9.7ppb。硫、碳、氧和铅同位素特征反应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岩。... 河北省灵寿县土岭、石湖金矿赋存于太古代阜平群变质岩系中。矿体严格受构造破碎带制约,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性、复合性特点。岩浆岩发育,麻棚岩体属I型花岗岩,其金的丰度值为9.7ppb。硫、碳、氧和铅同位素特征反应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岩。黄铁矿中Co/Ni为2.59,Au/Ag<0.5。成矿温度190~373℃。石英包裹体成分中Cl^->F^-,Na^+>K^+。金可能以[AuCl_2]^-、[AuCl_4]^-或[AuS]^-、[AuS_2]^-等络合物形式迁移。太行山区土岭、石湖金矿床为岩浆期后热液脉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矿床 成矿条件 成因 太行山区
下载PDF
保北地区夏时代两种青铜文化之探讨 被引量:21
16
作者 沈勇 《华夏考古》 1991年第3期79-88,共10页
一、前言河北省保定北部地区包括涞水、涿县、易县、定兴、安新、容城、徐水等县在内,是古冀州、幽州之一部,历史悠久。该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西逾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南临华北平原,北越长城可望燕山南麓。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 一、前言河北省保定北部地区包括涞水、涿县、易县、定兴、安新、容城、徐水等县在内,是古冀州、幽州之一部,历史悠久。该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西逾太行山与山西接壤,东、南临华北平原,北越长城可望燕山南麓。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属太行山区、山前丘陵和平原三个地带。河流亦依倾斜的地势,由西北流向东南,较大的河流有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瀑河等。保北地区独特而显要的地理环境,正引起考古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该地区的考古工作日趋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商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 太行山区 庞家河 漳河型 文化因素 文化类型 北型
原文传递
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慧 蔡佳祺 +2 位作者 肖少英 刘晶晶 岳小超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0-97,共8页
以太行山区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67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理属性、村落成因、成村朝代等基础数据分类统计基础上,构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并借助GIS的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算法等方法,对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以太行山区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67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理属性、村落成因、成村朝代等基础数据分类统计基础上,构建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并借助GIS的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算法等方法,对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发现:(1)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形成三大集聚区和四大过渡扩散区,在各历史时期呈聚集分布,且主要为山地型;(2)太行山区各历史时期新增传统村落呈增长趋势,并有显著的圈层扩展和点-轴扩展趋势;(3)不同成因类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性大,成因为军事战乱、外来移民、宗教文化型数量变化明显。以期为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文脉谱系研究、分级保护、区域联动发展研究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传统村落 时空分布 GIS
下载PDF
弱天气尺度背景下太行山极端短时强降水预报失败案例剖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丛梅 俞小鼎 +1 位作者 刘瑾 李江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2015年7月31日夜间,太行山区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石家庄和邢台的西部山区有5个雨量站雨量超过100mm,其中石家庄市赞皇县院头镇和邢台市临城县南中皋村最大雨强都超过50mm·h^(-1),3h雨量超过100mm,属极端短时强降水。数值预报... 2015年7月31日夜间,太行山区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石家庄和邢台的西部山区有5个雨量站雨量超过100mm,其中石家庄市赞皇县院头镇和邢台市临城县南中皋村最大雨强都超过50mm·h^(-1),3h雨量超过100mm,属极端短时强降水。数值预报、上级指导预报以及各级台站预报对暴雨均为漏报。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石家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反思该极端短时强降水预报思路和预报失败原因。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是发生在青藏高压东北侧高空西北气流的弱天气尺度背景下,预报的关键在于把握太行山东侧边界层偏东风与地形的作用、青藏高压加强使中层西北气流加强使垂直风切变加大、低层切变线东移影响、西南暖湿气流增强使水汽输送增加、中空干层与加厚的低空湿层叠加使对流不稳定性加强的特征。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分析最大不稳定能量(订正CAPE值)导致对山西不稳定条件的低估,致使对山西雷暴在夜间的再次发展估计不足,同时预报员没能有效地使用非常规资料用于实时检验和订正数值预报结果,导致没能预见到雷暴下山增强的可能。目前对弱天气背景下强降水产生条件缺乏有效的概念模型,数值模式可预报性较差,未来需要提高预报员对观测资料的全面分析能力和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通过大量个例的研究发展有效的预报(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天气尺度背景 太行山区 极端短时强降雨 预报失败原因
下载PDF
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被引量:18
19
作者 魏静 郑小刚 葛京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93-2001,共9页
基于1987、2000年两期TM、ETM+遥感数据资料,利用ArcGIS提取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并结合重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7~2000年,景观基质均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 基于1987、2000年两期TM、ETM+遥感数据资料,利用ArcGIS提取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的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并结合重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7~2000年,景观基质均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作为斑块单元镶嵌其中;耕地、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均为减少,其中草地面积减少量最大,主要向林地转化;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均为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最大,主要由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2)1987~2000年间,水域重心迁移距离最大;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为北偏西;林地和草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为北偏东;未利用土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为南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 太行山区 转移矩阵 重心模型
下载PDF
1990-2020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被引量:19
20
作者 魏静 刘丽丽 +7 位作者 王红云 张延夕 王彩玲 刘金铜 付同刚 高会 梁红柱 刘元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3-1133,共11页
太行山区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Landsat 30 m TM遥感数据资料,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 太行山区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Landsat 30 m TM遥感数据资料,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重心模型,对比分析30年来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2)30年间,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逐步减少趋势,二者主要转化为耕地;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10—2020年在大沙河实施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使大量未利用土地转为水域,减缓了水域面积减少的幅度;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由耕地转入;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与水域的转化。3)30年间,未利用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向东北偏移了93.74 km;耕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北为主,呈现西-东-西摆动,表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耕地开垦强度西部高于东部,主要体现在山西省的运城和晋中;林地、草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西南为主,偏移距离较小;水域1990—2010年重心向西南偏移,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2010—2020年重心猛然向东偏移,因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引起东部水域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东北为主,主要受北京的昌平、房山和延庆等城市发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了30年间太行山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重心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