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被引量:161
1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宋长青 孙建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据近年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做了研究 ,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断裂带开始出现于中生代 ,主要形成于早第三纪 ,由一系列NE -NNE向断裂左型斜列组成。断裂带的结构构造和活动具有鲜明的分段性 ,中北段的保定 -石家庄等... 据近年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做了研究 ,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断裂带开始出现于中生代 ,主要形成于早第三纪 ,由一系列NE -NNE向断裂左型斜列组成。断裂带的结构构造和活动具有鲜明的分段性 ,中北段的保定 -石家庄等断裂为大型拆离断裂 ,在倾向上水平延伸 70km左右 ,早第三纪水平拉张断距约 17km ,垂直断距 50 0 0~ 60 0 0m。断裂带基本上是发育于上地壳的拆离滑脱构造 ,不属深大断裂。它第四纪活动性不强 ,与强震活动没有直接成因关系 ,但断裂带南、北两部分与其它走向的地震构造带交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裂 裂陷盆地 太行山 断裂带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 被引量:94
2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上地壳中的大型拆离构造,沿它拉张滑脱而盆降、山隆;区内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等差异可能是盆-山构造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为分层拆离、脆韧转换和伸展-收缩组合而成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盆地和山脉具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条件,盆地深部软流圈上隆和侧向分流导致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自下而上同向连锁流变,不仅拖曳传力使上覆壳层拉张裂陷成盆,而且往西推挤山区相同层圈的物质使之缩短增厚并隆升,为盆地伸展让位;山脉伴随盆地发育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构造耦合 夷平面 渤海湾盆地 太行山 区域伸展体制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 被引量:57
3
作者 杨立文 石清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3-288,共6页
采用实地测定和人工模拟蒸渗器(Lysimeter)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森林涵养水源过程中,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调蓄2~5mm的降雨,更重要的是可使土壤增加下渗21.... 采用实地测定和人工模拟蒸渗器(Lysimeter)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森林涵养水源过程中,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调蓄2~5mm的降雨,更重要的是可使土壤增加下渗21.3%~50.3%,减少地表蒸发222.0%,减少地表径流含沙量11.5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植被类型 枯枝落叶层 水文作用
下载PDF
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的约束 被引量:81
4
作者 罗照华 魏阳 +3 位作者 辛后田 詹华明 柯珊 李文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72-1684,共13页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等5组。主元素和痕量元素分析表明它们是不同的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相互之间不存在重要的分离结晶,同化混染和岩浆混合作用的关系,因而要求软流圈/岩石圈系统不同圈层的源区岩石同时达到部分熔融的条件。结合已有的高温高压实验,区域岩石圈结构和地质事件序列的分析,认为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山后脉岩组合形成的最合理触发机制。简单热模拟表明,软流圈窗顶界埋深达到一定深度时(例如昆仑造山带为82km),可以满足处于不同深度位置的中性麻粒岩,基性榴辉岩和地幔橄榄岩同时发生部分熔融。这时,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可以有6~8个产生岩浆的位置。热的软流圈物质快速涌入软流圈窗,不仅触发地幔岩的减压熔融,也可能导致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转换为伸展,为岩浆的快速侵位创造了条件。所提供的岩石成因模型可以更合理地解释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地质特征,主元素和痕量元素特征,也可以满足同位素体系变异所要求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岩组合 岩石圈 软流圈 拆沉作用 岩石成因 昆仑 太行山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被引量:67
5
作者 邹逸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S1期12-24,共13页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干流全长为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在中游流经一片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易受侵蚀,又因中游地区雨量集中,自然植被破坏,每年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各条支流将大量...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干流全长为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在中游流经一片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易受侵蚀,又因中游地区雨量集中,自然植被破坏,每年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各条支流将大量泥沙汇集到黄河里,随着水流带至下游。据近年秦厂站实测资料,每年输送到下游的泥沙有十六亿吨,其中大约有十二亿吨输送入海,四亿吨沉积在河床上,日积月累,使河床抬高,成为“悬河”。今天黄河下游河床一般高出地面3—5米,最高处竟达10米,成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洪水来时对下游河道威胁很大。历史时期黄河的水沙条件和今天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北 河北平原 历史时期 黄河流域 运河 太行山 十七年 地理志 河南 水经注
下载PDF
河南“7·19”豫北罕见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被引量:71
6
作者 栗晗 王新敏 +2 位作者 张霞 吕林宜 徐文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36-1147,共12页
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气旋影响,河南省出现了一次全省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7·19"),其中豫北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达732 mm。本文基于自动气象站降水、地面风场观测资料、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常规气象探... 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气旋影响,河南省出现了一次全省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7·19"),其中豫北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达732 mm。本文基于自动气象站降水、地面风场观测资料、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ECMWF再分析资料,对"7·19"过程的降水特征、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比分析了"7·19"过程和1980-2016年以来发生在豫北太行山东麓的71个强降水过程(所选区域至少有一个站点的日降水量大于100 mm)的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地形和低涡气旋背景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为"7·19"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辐合抬升条件;中尺度地形辐合线的生成、发展和维持、多个地面中尺度气旋移动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导致局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对比不同强降水过程的物理量场显示"7·19"的动力因子具有明显的极端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涡 气旋 太行山 地形辐合线 极端性
下载PDF
燕山-太行山北段中生代收缩变形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66
7
作者 张长厚 李程明 +5 位作者 邓洪菱 刘阳 刘磊 魏波 李寒滨 刘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3-617,共25页
燕山-太行山中生代收缩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的逆冲构造、基底为核的大型纵弯褶皱构造,以及韧性逆冲推覆构造.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主要有近WE,NWW和NE-NNE向.在总体构造线呈NNE向展布的太行山构造带和辽西燕山东段,均发现有近WE向和... 燕山-太行山中生代收缩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的逆冲构造、基底为核的大型纵弯褶皱构造,以及韧性逆冲推覆构造.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主要有近WE,NWW和NE-NNE向.在总体构造线呈NNE向展布的太行山构造带和辽西燕山东段,均发现有近WE向和NWW向收缩构造变形.收缩变形发生在二叠纪晚期、三叠纪、侏罗纪及早白垩世.它们的发生已经使克拉通遭受破坏.燕山中部近NS向构造剖面复原表明,在135Ma之前的构造变形缩短率约为38%.华北东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显示,收缩变形前的地壳厚度约为35km.如果将上述地质历史时期韧性剪切收缩变形反映的变形深度(20~25km)作为卷入收缩变形的地壳厚度,并假定水平缩短变形量由垂向地壳加厚所调节,则在南北向缩短变形之后地壳厚度可达47~50km,已经接近拆沉构造模型下地壳榴辉岩化所需的地壳厚度.同时,加厚地壳均衡抬升产生的重力势能差,与地壳加厚期间持续不断的岩浆活动导致的岩石圈强度弱化,为在区域构造应力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情形下产生中浅部地壳的伸展垮塌创造了充分条件.因此,燕山太行山中生代收缩构造变形,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克拉通岩石圈浅层稳定状况的破坏,另一方面为在深部可能发生的拆沉作用和在浅部产生强烈伸展变形创造了有利条件.拆沉作用和伸展变形可能同是早期收缩变形导致地壳强烈加厚的结果.伸展变形既可以与拆沉作用相伴发生,也可以单独出现,不宜将浅层伸展变形作为深部拆沉作用曾经发生的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太行山 收缩变形 重力垮塌
原文传递
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 被引量:64
8
作者 卜工 朱永刚 吴东风 《考古学报》 1988年第4期421-454,505-512,共42页
易县、涞水在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两县南北相依,地势相似,自西而东分别是太行山区、丘陵山地和华北平原。西面过紫荆关可入蔚县盆地和山西省境,北通长城地带达燕山南麓,南依太行山而下与中原交往,东面俯瞰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关键词 遗存 口径 古遗址 绳纹 陶器 图版 太行山 深灰色 战国时期 易县
原文传递
太行山中生代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60
9
作者 陈斌 刘超群 田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太行山中生代岩浆岩的主体——石英二长岩中常见闪长质包体。无论包体还是寄主岩石中均可见斜长石具有成分和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即斜长石具有富钙的核(An=57~65)和富钠的幔部(An=20-35),而且两者变化截然。这是壳幔岩浆发生混合... 太行山中生代岩浆岩的主体——石英二长岩中常见闪长质包体。无论包体还是寄主岩石中均可见斜长石具有成分和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即斜长石具有富钙的核(An=57~65)和富钠的幔部(An=20-35),而且两者变化截然。这是壳幔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记录:核部代表基性岩浆中早期结晶的斜长石(或代表花岗岩中斜长石由于高温基性岩浆的注入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残留核?),而幔部代表从混浆中结晶的斜长石。与此类似,角闪石也发育成分环带,其核部为相对富Al和Ti的黄褐色的韭闪石,而边部为贫Al和Ti的绿色调的浅闪石。韭闪石形成于较高的温度,浅闪石形成于较低的温度,也反映了壳幔岩浆混合的过程。壳幔岩浆混合模式同样得到地球化学数据的支持,太行山中生代岩浆岩的高K2O和MgO、高分异稀土模式(和Eu异常不明显)、高Sr-Ba和富集的Sr-Nd同位素特征等均与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的混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石 角闪石 成分和结构不平衡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 富集地幔 太行山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优化灌溉制度的研究 被引量:48
10
作者 张喜英 裴冬 由懋正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0-95,共6页
本文根据 4年的连续试验 ,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及其亏缺程度对其产量影响和不同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确定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建立了优化的冬小麦灌溉制度 .太行山山... 本文根据 4年的连续试验 ,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及其亏缺程度对其产量影响和不同灌水次数、灌水时间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确定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下限指标 ,建立了优化的冬小麦灌溉制度 .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常年灌溉次数在 3~ 4水 ,如果实施优化灌溉制度 ,干旱年灌三水、平水年灌两水、湿润年灌 1水 ,灌水定额 60mm ,可减少生育期灌水次数 1~ 2次 ,冬小麦产量提高7%~ 1 0 % ,水分生产效率提高 1 1 %~ 2 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水分 优化灌溉制度 太行山
下载PDF
板内造山作用与成矿 被引量:63
11
作者 罗照华 梁涛 +4 位作者 陈必河 辛后田 柯珊 张自力 程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945-1956,共12页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造作用 成矿作用 太行山 岩石圈拆沉作用
下载PDF
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 被引量:63
12
作者 许伟 杨建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21,98-99,共23页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东缘,其东南部为太行山地,西北部为平川,境内嶑峪河、乌马河均源于太行山地,西流入汾河。白燕村坐落在太行西麓的山前缓坡地带,西南距太谷县城约15公里,北距嶑峪河3.75公里,南临乌马河,西南与阳邑隔河相望...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东缘,其东南部为太行山地,西北部为平川,境内嶑峪河、乌马河均源于太行山地,西流入汾河。白燕村坐落在太行西麓的山前缓坡地带,西南距太谷县城约15公里,北距嶑峪河3.75公里,南临乌马河,西南与阳邑隔河相望,两村相距约4公里(图一)。遗址主要分布在白燕村西北的河滨阶地上,现存范围东西长约830、南北宽约430米,面积在35万平方米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纹 标本 发掘简报 太原盆地 文化遗存 陶器 遗址 灰坑 太谷县 太行山
原文传递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特征及其造山过程反演 被引量:56
13
作者 罗照华 邓晋福 +1 位作者 赵国春 曹永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79-284,共6页
太行山造山带被大多数学者称为构造岩浆带,被认为是中生代环太平洋岩浆弧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太行山地区燕山期侵入岩类的研究和对比,以岩浆起源、岩浆演化的最新理论作为基础和主线,采用从宏观→微观→宏观的分析对比手法,对不同时... 太行山造山带被大多数学者称为构造岩浆带,被认为是中生代环太平洋岩浆弧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太行山地区燕山期侵入岩类的研究和对比,以岩浆起源、岩浆演化的最新理论作为基础和主线,采用从宏观→微观→宏观的分析对比手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区段侵入岩类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成因信息作了详细对比,从而提出了“太行山型”造山带的概念及其形成模式.认为太行山造山带属于一种新的造山带类型,受控于板缘俯冲作用的远距离效应.造山作用以强烈的岩浆活动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过程反演 太行山
下载PDF
夏季北京地区强地形雨中尺度结构分析 被引量:42
14
作者 矫梅燕 毕宝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4,共6页
利用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24日北京地区大暴雨的降水云团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α尺度对流系统减弱过程中经历了中β尺度云团的发展过程,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北京西部局地暴雨的影响系统;在观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利用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24日北京地区大暴雨的降水云团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α尺度对流系统减弱过程中经历了中β尺度云团的发展过程,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北京西部局地暴雨的影响系统;在观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低层东风气流向西移动遇太行山东坡辐合抬升,黄土高原低层偏西风向东移动,受太行山脉强迫倾斜上升,与太行山东坡的地形抬升叠加,在太行山及其东坡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并形成垂直次级环流圈,同时,低层的偏南气流在燕山南坡上升,而冷空气偏北气流在燕山南坡半山腰下沉,该次级环流圈是北京西部山区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主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结构分析 中尺度 地形雨 2002年6月 夏季 数值模拟分析 次级环流 太行山 雷达资料 演变特征 发展过程 对流系统 影响系统 局地暴雨 北京西部 对流云团 观测分析 黄土高原 地形抬升 上升运动 物理机制 西部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地下水下降与降水、作物的关系 被引量:44
15
作者 杨永辉 郝小华 +2 位作者 曹建生 张喜英 胡海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15,共5页
Analysis on the trends of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in the allusive plain of Taihang Mountain piedmount region suggested that:①the dropping-down of groundwater level was mainly caused by water use in wheat growing se... Analysis on the trends of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 in the allusive plain of Taihang Mountain piedmount region suggested that:①the dropping-down of groundwater level was mainly caused by water use in wheat growing season,which is the dry season of the year.②The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in wheat growing season,corn growing season and the whole year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dropping-down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Statis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when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by 100mm in wheat growing season,corn growing season and the whole year,the dropping-down of groundwater level decreased by 0.365m,0.436m and 0.56m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levels of dropping-down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was possibly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ce in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rainfall for the crops.③The analysis also implied that the accelerated dropping-down of groundwater level was mainly caused by decrease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Before 1985,the groundwater level usually raised over 0.8m in contrast with less than 0.4m after 1986.④Compared to 1970s′,the amount of water use in wheat growing season could be decreasing suggested by a gradual decrease in groundwater dropping-down during this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water use in corn growing season could be increasing.⑤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s,it was suggested that,in order to keep the sustainable use of groundwater in this region,150 mm of irrigation has to be saved each year in the future. Considering an annual 250mm of soil evaporation was not used for crop growth and some results from water-saving experiments,to achieve this target is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前平原区 地下水 水位下降 降水作物
下载PDF
我国太行山高发区食管癌流行趋势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32
16
作者 乔友林 侯俊 +6 位作者 杨玲 贺宇彤 刘韵源 李连弟 李绍森 连士勇 董志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4,共5页
对我国太行山区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并探索加速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策略。方法采用磁县、林县 1988~ 1997年食管癌发病、死亡资料,并运用有反馈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其发病率、死亡率趋势;以林县临淇... 对我国太行山区食管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并探索加速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策略。方法采用磁县、林县 1988~ 1997年食管癌发病、死亡资料,并运用有反馈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其发病率、死亡率趋势;以林县临淇镇为例,测算以内窥镜技术为主的早诊早治对于食管癌发病、死亡的降低程度及其把握度。结果近 10年来太行山区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较为缓慢。预测 2002年食管癌发病率男性为 115.70/10万,女性为 79.88/10万,食管癌死亡率男性为 94.00/10万,女性为 56.29/10万,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仍属较高水平;如推行以内窥镜为主的早诊早治技术 8年后,干预组的发病率为对照组的 1/3,把握度可达到 88.3%;死亡率在第 5年时为对照组的 1/4,把握度可达到 89.4%。结论太行山区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仍属较高水平,提示应该继续深入地在该地区开展食管癌的综合防治工作,推行以内窥镜技术为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可在 5~ 8年内明显地降低食管癌死亡率和发生率。建议在该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食管癌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二级预防 神经网络模型 把握度 防治 太行山 中国
下载PDF
Mesozoic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in the Yanshan and northern Taihang mountain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43
17
作者 ZHANG ChangHou LI ChengMing +5 位作者 DENG HongLing LIU Yang LIU Lei WEI Bo LI HanBin LIU Z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798-822,共25页
Mesozoic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in the Yanshan and Taihang mountains is characterized by basement-involved thrust tectonics,basement-cored buckling anticlines and ductile thrust and nappe tectonics.Most of these defo... Mesozoic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in the Yanshan and Taihang mountains is characterized by basement-involved thrust tectonics,basement-cored buckling anticlines and ductile thrust and nappe tectonics.Most of these deformations are orientated west-east,west-northwest and northeast to north-northeast.The contraction deformations began in the Permian,continued through the Triassic and Jurassic and terminat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It is estimated,from balanced cross-section reconstructions,that the north-south shortening of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Yanshan belt before 135 Ma was around 38%.The initial crust thickness,pre-dating the major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in late Paleozoic and early Mesozoic,wa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35 km based on pal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ssuming that the inferred depth of ductile thrusting deformation,20-25 km,was the crust thickness involved in the contraction deformation,and also assuming that the N-S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was accommodated by vertical crust thickening,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fter the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was expected to be around 47-50 km.This was the approximate crust thickness required for the eclogitization of the lower crust for delamination.The gravity potential accumulated by the isostatic uplift of the thickened crust,together with the decrease in crustal strength caused by the coeval magmatism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raction deformation,led to the subsequent extensional collapse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crust although the regional stress regime associated with the plate interactions remained constant.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esozoic contraction deformations in the Yanshan and Taihang mountains were not only a significant tectonic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raton in middle and upper crust but also stimulated delamination at a deep level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hallow crust.In other words,both the suspected delamination of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Craton Yanshan belt Taihang Mountain contraction deformation gravitational collapse
原文传递
太行山地形对“96.8”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徐国强 胡欣 苏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3-7,共5页
利用MM4模式,设计了4种模式地形方案,讨论了太行山地形对“96.8”暴雨降水量的贡献;并利用垂直运动和水汽通量等物理量,探讨了太行山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增幅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太行山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降水中心强度... 利用MM4模式,设计了4种模式地形方案,讨论了太行山地形对“96.8”暴雨降水量的贡献;并利用垂直运动和水汽通量等物理量,探讨了太行山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增幅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太行山地形对本次暴雨过程的降水中心强度及位置有显著影响,具有60%增幅作用。太行山地形对垂直运动及水汽辐合也都具有增幅作用。模式地形越真实,预报结果越好,地形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暴雨 增幅作用 数值试验 地形
下载PDF
太行山、燕山主要隆起于第四纪 被引量:39
19
作者 吴忱 张秀清 马永红 《华北地震科学》 1999年第3期1-7,共7页
太行山、燕山山地中的深切曲流河谷形成于第四纪。它是在上新世曲流宽谷的基础上深切形成。上新世曲流宽谷代表该时期的太行山、燕山还是一个丘陵—宽谷平原的地貌。如今已上升成为海拔1300m ~2200m 的山地。说明太行山、燕... 太行山、燕山山地中的深切曲流河谷形成于第四纪。它是在上新世曲流宽谷的基础上深切形成。上新世曲流宽谷代表该时期的太行山、燕山还是一个丘陵—宽谷平原的地貌。如今已上升成为海拔1300m ~2200m 的山地。说明太行山、燕山主要隆起于第四纪。其隆起幅度分别是1100m ~1500m 和600~1000m ,隆起速度分别是0.44~0.60m m /a 和0.24~0.40m m /a。第四纪隆起幅度均占该山地总隆起幅度的60% ~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第四纪 新构造运动 隆起运动
下载PDF
太行山隆起南段新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马寅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13-329,共17页
基于TM遥感影像解译和断裂滑动矢量资料的野外观测,结合年轻地质体热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分析,重点描述了太行山隆起南段构造地貌特征,划分了新构造变形阶段,确定了新构造应力场及其转换历史。研究表明,新近纪以来,太行... 基于TM遥感影像解译和断裂滑动矢量资料的野外观测,结合年轻地质体热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分析,重点描述了太行山隆起南段构造地貌特征,划分了新构造变形阶段,确定了新构造应力场及其转换历史。研究表明,新近纪以来,太行山南段经历了两期重要的引张变形时期。中新世中晚期,伴随华北地区广泛的基性火山喷溢活动,太行山南段受近NE SW向引张应力作用,构造变形集中在南段东缘和南缘断裂带上。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时期,强烈的NW SE向地壳引张导致太行山隆起南段夷平地貌的解体和地堑盆地的形成。自中晚更新世以来,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成为新构造变形的主要边界带。断面滑动矢量分析和山前年轻冲积扇体和小冲沟沿断裂错移特征分析,表明太行山南缘断裂带是一条斜张左旋走滑边界断裂带,引张方向为NW SE至NNW SSE。从区域大地构造角度,中新世中国东部NE SW向拉伸作用与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仲导致的弧后扩张动力过程有关;而上新世以来新构造变形是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向东构造挤出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TM遥感影像解译 断裂滑动矢量 野外观测 体热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年代学测试 地貌特征 引张变形 新构造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