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4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单Doppler速度场反演风矢量场的VAP方法 被引量:125
1
作者 陶祖钰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1-90,共10页
从单Doppler速度场反演风矢量场的VAP(Velocity Azimuth Processing)方法是在假定相邻方位角的风矢量相等的前提下,从单部Doppler雷达所测得的各个距离圈上的径向速度随方位角分布的廓线推算风向和风速的方法。这个假定可以保证反演... 从单Doppler速度场反演风矢量场的VAP(Velocity Azimuth Processing)方法是在假定相邻方位角的风矢量相等的前提下,从单部Doppler雷达所测得的各个距离圈上的径向速度随方位角分布的廓线推算风向和风速的方法。这个假定可以保证反演所得的风矢量场中仍保留次天气尺度的风场信息。对VAP方法反演公式的误差分析表明,反演出的风向误差为20-30度,与常规测风的误差相近。风速误一般为10°m/s,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达到与风速相同的量级(10^1m/s)。用VAP方法反演风矢量场前必须首先消除原始Doppler速度资料中的脉动。它可以通过简单的一维线性平滑实现。文中给出了一个反演实例,从中可以分析出次于天气尺度的切变线和辐合线。常规天气图和UHF雷达的风廓线预测表明,这些次天气尺度系统是存在的。它们与反射率因子分布的配置还表明这些次天气尺度系统是和降水相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Doppler速度场 风矢量场 反演 VAP法 风向 风速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 被引量:96
2
作者 伍志方 张春良 张沛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 5cm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 ,详细分析了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回波发展演变过程和多普勒特征及其风场结构 ;初步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下垫面地理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风场 强对流天气 天气图 雷达回波 卫星云图
下载PDF
北京地区雷暴大风预报研究 被引量:94
3
作者 梁爱民 张庆红 +2 位作者 申红喜 李秀连 王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3-80,I0003,共9页
利用NCEP1°×1°分析场资料,对北京地区2000—2005年夏季和2006年5—6月出现的30个雷暴大风日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大气可降水量(PWAT)、垂直速度(ω)、相对湿度(RH)和抬升指数(LI)等物理量平均场进行... 利用NCEP1°×1°分析场资料,对北京地区2000—2005年夏季和2006年5—6月出现的30个雷暴大风日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大气可降水量(PWAT)、垂直速度(ω)、相对湿度(RH)和抬升指数(LI)等物理量平均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大风发生之前,CAPE有一个明显增大的过程,与之相对应,CIN有一个减少的过程。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垂直-时间剖面图显示,在雷暴大风发生前,对流层低层一般为上升运动,来自大气中、上层的干冷空气及其伴随的下沉气流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增强;雷暴大风发生当日的20时,大尺度环境场为较强的上升运动控制,上升运动可达到对流层顶高度附近,与之配合,大气中层(600hPa左右)存在一相对湿度为70%的高值区,其中55%的相对湿度高度可伸展到300hPa,大气可降水量达到最大值,抬升指数最小;从22时左右开始,随着不稳定层结的破坏,500hPa以下逐渐转为下沉气流控制。通过与2004—2005年5—8月期间46个普通雷暴日和非雷暴日平均场对比分析还发现,大气可降水量对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即普通雷暴要求大气中含有较高的可降水量,而雷暴大风则较低。认真分析不同类型雷暴大风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尤其是多普勒速度图像是做好雷暴大风临近预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对流有效位能 对流抑制能量 垂直速度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VIL在识别冰雹云中的应用及估测误差分析 被引量:79
4
作者 付双喜 安林 +3 位作者 康凤琴 李宝梓 李照荣 何金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0-814,共5页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在甘肃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中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液态含水量 多普勒雷达 人工防雹 降雹 判别指标 降雨 中部地区 甘肃 产品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中尺度系统短期预报的改进 被引量:64
5
作者 邱崇践 余金香 QinXu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4-249,共6页
文中给了一种由单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风矢量场的变分方法 ,并由此形成预报初始场。运用美国风暴分析预报中心 ( CAPS)的改进的区域系统模式对移经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强雷暴系统进行了数值预报试验 ,结果表明 ,初始场中引入多普勒雷... 文中给了一种由单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风矢量场的变分方法 ,并由此形成预报初始场。运用美国风暴分析预报中心 ( CAPS)的改进的区域系统模式对移经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一个强雷暴系统进行了数值预报试验 ,结果表明 ,初始场中引入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后明显地改进了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反演 短期预报 中尺度 天气预报
下载PDF
一次长江三角洲飑线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63
6
作者 漆梁波 陈永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2-173,共12页
该文利用多种气象资料 (包括常规观测、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多普勒气象雷达以及风廓线仪资料 )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8月 2 4日发生在长江三角洲的一次飑线过程。发现该飑线产生于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当中 ,地面冷锋、副高边... 该文利用多种气象资料 (包括常规观测、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多普勒气象雷达以及风廓线仪资料 )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8月 2 4日发生在长江三角洲的一次飑线过程。发现该飑线产生于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当中 ,地面冷锋、副高边缘的高能水汽输送带与高空小槽配合 ,使该MCS得以发展和加强 ,副高南撤和下游有利的动力和层结条件使得MCS中的雷暴群发展为飑线 ,并迅速东移南压 ,产生了大范围雷雨大风天气。多普勒雷达、自动站及风廓线仪的资料还很好地揭示了该飑线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资料 飑线 多普勒雷达 风廓线仪
下载PDF
一种新的单部多普勒雷达反演技术 被引量:39
7
作者 姜海燕 葛润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19-223,共5页
基于一些发展较强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往往与风场的旋转或辐合、辐散有关的事实,文章提出了一种单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风场反演二维水平风场的新方法,即涡度-散度方法.文中对1994年7月12日的个例进行了反演处理,处理结果与... 基于一些发展较强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往往与风场的旋转或辐合、辐散有关的事实,文章提出了一种单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风场反演二维水平风场的新方法,即涡度-散度方法.文中对1994年7月12日的个例进行了反演处理,处理结果与天气实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水平风场 风场反演 天气雷达
下载PDF
雷达测雨及其在水文中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0
8
作者 杨扬 张建云 +1 位作者 戚建国 岳智慧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2-98,共7页
简要介绍了雷达测雨的基本原理 ,对雷达测雨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探讨了减少测雨误差的可能措施。在介绍了英国、美国、长江中游雷达网业务系统和阜阳数字雷达测雨试验的基础上 ,讨论了雷达测雨在水文中应用的前景及发... 简要介绍了雷达测雨的基本原理 ,对雷达测雨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探讨了减少测雨误差的可能措施。在介绍了英国、美国、长江中游雷达网业务系统和阜阳数字雷达测雨试验的基础上 ,讨论了雷达测雨在水文中应用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测雨 数字雷达 多普勒雷达 气象雷达方程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风场信息变分同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万齐林 薛纪善 庄世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9-145,共17页
文中试验研究了一个在三维变分框架中直接同化多普勒天气雷达信息,获取雷达覆盖范围内大气风场的技术方案。径向风速是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中可直接被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用来反演大气风场的唯一信息。由于风矢量有二或三个分量,径向风速作... 文中试验研究了一个在三维变分框架中直接同化多普勒天气雷达信息,获取雷达覆盖范围内大气风场的技术方案。径向风速是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中可直接被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用来反演大气风场的唯一信息。由于风矢量有二或三个分量,径向风速作为风矢量的一个分量,不能为反演风矢量提供足够的信息。如果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仅仅同化径向风速,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将可能会给所反演的风场带来错误。文中提出的方案,不仅同化雷达径向风速,还同化雷达回波的移动信息,其关键是将雷达回波强度时空变化转换成一个新的雷达观测变量———雷达“视风速”。由于“视风速”是包含风场信息的变量,这在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增加了风场探测信息。通过联合利用“视风速”和径向风速,由单一径向风速确定风矢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被克服。使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开发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RAPES-3Dvar)和广东省新一代天气雷达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实例试验,结果表明本技术方案能够对获取大气系统结构是有用和有效的,也可用于形成模式初始场,这对中尺度天气预报是有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同化 试验研究 多普勒雷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多普勒天气雷达 新一代天气雷达 雷达回波强度 技术方案 大气风场 不确定性 风矢量 覆盖范围 雷达数据 移动信息 雷达观测 时空变化 风场探测 联合利用 监测资料 研究中心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暴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61
10
作者 王改利 刘黎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15,F0003,共5页
以天气雷达体积扫描的资料为基础,采用交叉相关法建立了一种对暴雨的临近预报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第一时刻取得的雷达回波图像,向任一方向移过一定的距离,然后计算此图像与第二时刻图像之间的交叉相关系数,直到找到极大值,利用... 以天气雷达体积扫描的资料为基础,采用交叉相关法建立了一种对暴雨的临近预报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第一时刻取得的雷达回波图像,向任一方向移过一定的距离,然后计算此图像与第二时刻图像之间的交叉相关系数,直到找到极大值,利用该极大值所对应的位移来预报下一时刻降水的位置。并利用“973”中国暴雨试验获得的观测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交叉相关法对暴雨有一定的预报能力,预报雨带的移动方向与雷达实际观测的移动方向相吻合,但其预报能力随着预报时间的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相关 临近预报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61
11
作者 郑媛媛 张小玲 +6 位作者 朱红芳 叶金印 方翔 张娇 张雪晨 袁松 施帅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I0001,共6页
利用雷达、卫星、闪电定位仪及NCEP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日在安徽沿淮西部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特大暴雨的强对流回波带与近地面层925hPa辐合区位置一致,而且回波单体移向与回波带走向一致,另外发现该中... 利用雷达、卫星、闪电定位仪及NCEP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日在安徽沿淮西部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特大暴雨的强对流回波带与近地面层925hPa辐合区位置一致,而且回波单体移向与回波带走向一致,另外发现该中尺度对流雨团(rainstorms)属于后向传播,其传播方向和单体的移动方向相反,使得强回波在特定区域保持相对静止,造成特大暴雨;逐时降水极值基本出现在对流发展旺盛和对流回波发生合并时。另外通过分析单多普勒雷达反演二维风场发现,中低层气旋性切变的维持是强降水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后向传播 多普勒雷达 二维风场
下载PDF
一次低纬高原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60
12
作者 张腾飞 鲁亚斌 +1 位作者 张杰 普贵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6-703,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各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4年2月7日滇中及以东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横槽转竖后东移,从北方来的冷空气不断向南扩散,在川滇黔间堆积加强,使昆明静止锋加强...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各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4年2月7日滇中及以东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疆横槽转竖后东移,从北方来的冷空气不断向南扩散,在川滇黔间堆积加强,使昆明静止锋加强西移影响到云南中部;卫星云图的演变反映了南支槽云系有一个东移加强的过程,并与强静止锋云系交汇形成低纬高原上滇中及以东罕见的大到暴雪天气,由于地形的作用,滇西以小雨为主;高层西偏南风加强、水汽通量增大、上升运动的加强以及水汽的辐合造成滇中及以东的强降雪;同时强降雪过程中存在高空冷暖平流和高空急流,雷达图象也进一步证实了南支槽前的西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在低纬高原降雪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到暴雪 诊断分析 卫星云图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冰雹云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参量及其预警作用 被引量:55
13
作者 汤兴芝 黄兴友 《暴雨灾害》 2009年第3期261-265,共5页
使用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资料,采用统计计算方法,分析了2004—2008年宜昌境内52块强对流云的特征。结果表明:(1)在宜昌地区,产生冰雹的对流云中其平均最大反射率因子均在50 dBz及以上;回波顶高均在9 km以上,最高达到22 km,其中80%... 使用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资料,采用统计计算方法,分析了2004—2008年宜昌境内52块强对流云的特征。结果表明:(1)在宜昌地区,产生冰雹的对流云中其平均最大反射率因子均在50 dBz及以上;回波顶高均在9 km以上,最高达到22 km,其中80%的冰雹云的回波顶高在12~16 km之间;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在50 kg.m-2以上的比例为76%;利用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垂直液态含水量均不能很好地辨别雹云和雷雨云,但可将这些参量作为冰雹发生的参考条件。(2)利用45 dBz回波顶高可较好地识别冰雹云,当强回波高度达到7.6 km时预示有冰雹出现,其临界成功指数达86%。(3)降雹前,强中心回波顶高会出现跃增现象,跃增后不久地面出现降雹,这一特殊现象有助于提前进行冰雹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多普勒雷达 识别参量 冰雹预警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3
14
作者 夏丽花 冯晋勤 +1 位作者 黄美金 陈德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0-114,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相互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大气的不稳定和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飑线的形成和发展,移入型的回波在福建境内发展加强形成飑线,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急流 弱冷空气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070703天长超级单体龙卷的多普勒雷达典型特征 被引量:53
15
作者 刘娟 朱君鉴 +3 位作者 魏德斌 宋子忠 卢海 周红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2-39,I0003,共9页
主要使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3日发生在安徽天长和江苏高邮的龙卷风天气,着重分析了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等产品的典型特征。龙卷发生在飑线回波带的北端强烈发展的超级风暴单体中,回波带前沿存在强烈的水平风... 主要使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3日发生在安徽天长和江苏高邮的龙卷风天气,着重分析了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等产品的典型特征。龙卷发生在飑线回波带的北端强烈发展的超级风暴单体中,回波带前沿存在强烈的水平风切变,使得回波带上不断有中气旋生成。对产生龙卷的超级风暴单体,龙卷发生30min前,雷达给出了中气旋(M)产品,该中气旋持续了7个体扫的时间(42min),在中气旋出现后第5个体扫,雷达给出龙卷涡旋特征(TVS)产品,龙卷涡旋特征持续了3个体扫,综合切变产品也给出了显著的提醒。实地调查结果,龙卷风和第2个TVS同时发生,龙卷风位置与TVS位置对应,但位于TVS的南侧,位于中气旋最大风速圈的南缘。虽然CINRAD/SA雷达的TVS产品有虚警的情况,但结合反射率因子、平均径向速度、中气旋、综合切变等产品的分析,对于龙卷监测和预警会很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多普勒雷达 中气旋 综合切变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资料4DVAR同化反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许小永 郑国光 刘黎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0-422,共13页
利用Sun等建立的同化模式和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对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大气风场、热力场和微物理场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反演的基本思路是 :将 4DVAR同化方法应用到三维云模式 ,定义价值函数表征雷达资料与模式预报结果之间的差别 ,通过极... 利用Sun等建立的同化模式和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对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大气风场、热力场和微物理场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反演的基本思路是 :将 4DVAR同化方法应用到三维云模式 ,定义价值函数表征雷达资料与模式预报结果之间的差别 ,通过极小化价值函数得到反演场 ,价值函数相对模式控制变量的梯度由伴随模式求取。试验结果表明 ,4DVAR同化技术能够从单 (双 )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大气三维风场、热力场和微物理场。各个变量反演精度高低与同化过程中变量受约束的大小程度呈正相关。速度场和雨水场反演精度较高 ,温度场、云水和水汽的反演精度次之 ,温度场的准确反演需要较长的同化时间。价值函数中加入背景场 ,哪怕是单点探空给出的平均场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反演精度。在采用单部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反演时 ,速度场的反演误差较大。反演区相对雷达站的位置变化对速度场反演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而对其他变量的反演影响很小。两个时次的雷达观测资料基本足够提供反演所需的时间演变信息 ,同化更多时次的雷达资料 ,反演效果改进很小。雷达观测资料的缺值会显著降低同化效果 ,甚至可能导致同化失败 ,引入背景场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4DVAR同化技术对于雷达观测资料误差不太敏感。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合成风场提供水平风场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4DVAR同化 反演 价值函数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VWP产品在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特征 被引量:46
17
作者 叶爱芬 《广东气象》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对广州“2005.6.5”大暴雨过程中广州多普勒雷达的VWP产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出现前VWP产品“ND”区逐渐萎缩,高空风发生显著变化的层次与“ND”转为非“ND”的区域相对应;大暴雨结束前出现稳定的“ND;”VWP可以得到高空风... 对广州“2005.6.5”大暴雨过程中广州多普勒雷达的VWP产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出现前VWP产品“ND”区逐渐萎缩,高空风发生显著变化的层次与“ND”转为非“ND”的区域相对应;大暴雨结束前出现稳定的“ND;”VWP可以得到高空风的分布,推断垂直风切变,低层入流的强度、厚度及风暴核的高度和三维结构;VWP可推断风暴的平流速度,当平流速度较大时,风暴的移向、移速一般较稳定,当平流速度偏小时,风暴易发生移速和移向的突变,甚至少动,造成局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多普勒雷达 干区 高空风 大暴雨过程
下载PDF
基于雷达资料4DVar的低层热动力反演系统及其在北京奥运期间的初步应用分析 被引量:47
18
作者 陈明轩 王迎春 +1 位作者 高峰 王婷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78,共15页
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中,通过对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和预处理、云尺度模式的暖雨参数化方案、中尺度初猜场的插值分析方法、循环同化的冷启动和热启动中尺度背景场的计算方案等进行改进,实现了VDRAS对低层动力和热力场的分析... 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中,通过对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和预处理、云尺度模式的暖雨参数化方案、中尺度初猜场的插值分析方法、循环同化的冷启动和热启动中尺度背景场的计算方案等进行改进,实现了VDRAS对低层动力和热力场的分析反演及其在北京奥运期间的实时应用。改进后的VDRAS利用四维变分(4DVar)同化技术和一个包含简化暖雨参数化方案的云尺度模式,对北京和天津2部S波段天气雷达资料进行12min间隔的快速更新循环同化分析,反演与对流风暴生消发展密切相关的低层热动力三维结构,包括水平风场、垂直速度、辐合辐散、扰动温度、扰动温度梯度等,以及它们的时间增量。通过对北京奥运期间2个风暴个例的实时反演结果的分析表明,VDRAS反演的动力场能够反映低层的水平辐合、垂直抬升、风暴出流及它们的变化特征,而热力场则能够反映与风暴相伴随的冷池结构及其变化、阵风锋的相对位置及强弱。VDRAS的反演结果符合风暴发展传播与冷池、阵风锋、辐合抬升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利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地面自动站及地基微波辐射仪的观测资料,对VDRAS实时反演结果的初步统计检验表明,反演的风场和温度场与观测比较接近,风场能够反映出与风暴密切相关的低层风的垂直切变特征,温度场则能够反映出由于风暴过程所导致的地面温度的剧烈变化。与风廓线观测相比,反演的低层风速偏弱,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在-1.5m/s和2.5m/s以内,而风向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在20°和45°以内。与地基微波辐射仪观测相比,反演的低层温度偏低,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在-1.9℃和2.8℃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对流风暴 4DVAR 热动力反演
下载PDF
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地闪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9
作者 刘冬霞 郄秀书 +1 位作者 冯桂力 吴书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8-364,共7页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一次具有前部对流线,后部大范围层状云降水(LLTS)的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最...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2005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北部的一次具有前部对流线,后部大范围层状云降水(LLTS)的典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闪电活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最高频数达到260次/5min;与负地闪比较,正地闪呈现不活跃状态。负地闪主要落在〉40 dBz的强回波区内部及其边缘区域,而正地闪则分布在前部云砧和后部层状云降水区内。对地闪位置与回波强度的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45~55 dBz的回波是最有利于地闪发生的区域,回波强度低于这一区域,随着回波强度的增大,地闪活动呈递增趋势,地闪频数在50~55 dBz的回波区域内达到峰值,〉55 dBz的回波区域内地闪频数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闪频数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光流法在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20
作者 韩雷 王洪庆 林隐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1-755,共5页
针对强对流降水的情况,提出了使用光流法计算得到的光流场来代替交叉相关法得到的运动矢量场。与简单的交叉相关法相比,光流法从偏微分方程的角度来求解光流场,在计算过程中使用了严格的约束条件,运用递归法进行求解。试验及评价的结果... 针对强对流降水的情况,提出了使用光流法计算得到的光流场来代替交叉相关法得到的运动矢量场。与简单的交叉相关法相比,光流法从偏微分方程的角度来求解光流场,在计算过程中使用了严格的约束条件,运用递归法进行求解。试验及评价的结果表明,对变化较快的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光流法明显优于交叉相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交叉相关法 光流法 临近预报 强天气预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