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3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被引量:42
1
作者 奚肇庆 余婉蓉 +1 位作者 刘清泉 崔咏梅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第4期519-520,共2页
1诊断 1.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①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理化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②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 1诊断 1.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①诊断要点: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理化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②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上呼吸道感染 流行性感冒 中医药
下载PDF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免疫及肠道微生态机制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王丽清 葛金玲 《河南中医》 2007年第10期25-27,共3页
目的:研究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免疫及肠道微生态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将40例外感发热患儿分为两组,对其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和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DNA进行荧光定量,比较治疗前后菌群... 目的:研究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免疫及肠道微生态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将40例外感发热患儿分为两组,对其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和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DNA进行荧光定量,比较治疗前后菌群变化、血清C-反应蛋白等。结果:治疗组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杆菌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B/E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捏脊疗法可以提高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数量,改善菌群分布结构,恢复机体的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使肠道定植抗力增强,抑制潜在致病菌群的增长,有维持局部免疫的功能,可以使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体温下降,症状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捏脊疗法 感发 双歧杆菌 肠杆菌 肠道微生态 小儿
下载PDF
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源流 被引量:32
3
作者 戴洁琛 张忠德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1112-1116,共5页
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发展可分萌芽、发展、创新、成熟四个阶段。先秦时代的《五十二病方》详细载有敷贴、熏蒸、熨、药浴、涂敷、烟熏等多种方法,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外治已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理论... 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发展可分萌芽、发展、创新、成熟四个阶段。先秦时代的《五十二病方》详细载有敷贴、熏蒸、熨、药浴、涂敷、烟熏等多种方法,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外治已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针刺治疗方面。汉唐时期,外治法得到了很大发展,用于外治的药物种类趋于多样,方法方式也开始灵活丰富,为后世中医外治的专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膏摩、穴位贴敷、蒸熨等疗法,并进入中医外治法的理论研究阶段。明清时期,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应运而生,提出取嚏、摸背、膏摩、脐疗、灯火灸、刮痧、刺血、拔罐等外治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中医治法 《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 《急救广生集》 《理瀹骈文》
下载PDF
中医体质与四时外感发热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邓屹琪 黄涛亮 李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观察外感发热患者中医体质与发病季节、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调研712例外感发热患者发病时节、中医体质分型、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资料,总结中医体质与发病季节、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外感发热患者以风寒束表证与风... 【目的】观察外感发热患者中医体质与发病季节、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调研712例外感发热患者发病时节、中医体质分型、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资料,总结中医体质与发病季节、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外感发热患者以风寒束表证与风热犯表证为主,冬春两季以风寒束表证为多,其中气虚体质与阳虚体质表现明显,夏秋两季以风热犯表证与暑湿袭表证为多,其中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和阴虚体质表现明显。【结论】外感发热中医证型分布以外感风、寒、热、暑邪为主,体质偏颇与中医证型、发病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对于体质不同的外感发热患者,在不同时节其预防和早期诊治的侧重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中医体质 时节 中医证型
原文传递
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 被引量:29
5
作者 朱丹 吕文良 《吉林中医药》 2012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的一类外感病证。祖国医学对外感发热认识由来已久,近年来中医治疗涉及八纲、病因、卫气营血、三焦合脏腑、六经合三焦合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以...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的一类外感病证。祖国医学对外感发热认识由来已久,近年来中医治疗涉及八纲、病因、卫气营血、三焦合脏腑、六经合三焦合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以及经方随证加减、医家经验总结、中成药临床观察、自拟方、针灸刮痧等多方面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目前尚无规范的中医辨证体系和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这将不利于临床的应用和观察,应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小柴胡汤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三仁汤证
下载PDF
朱琏兴奋针法联合耳尖放血辅助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6
作者 莫智珍 岳进 +3 位作者 陈明明 韦立富 马玲 刘旋 《江苏中医药》 CAS 2018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朱琏兴奋针法联合耳尖放血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体温达38.5℃及以上的患儿联合布洛芬混悬...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朱琏兴奋针法联合耳尖放血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体温达38.5℃及以上的患儿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朱琏兴奋针法联合耳尖放血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第1h、6h、24h、48h、72h体温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5.0%(P<0.05);2组治疗后患儿体温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第24h、48h、72h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朱琏兴奋针法联合耳尖放血能有效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在短期内降低患儿体温,降温效果持续而平稳,无反跳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琏针刺手法 耳尖放血 感发 体温 小儿豉翘清颗粒 儿童 针刺疗法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陈天阳 成扬 陈建杰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5期838-840,844,共4页
外感发热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对人体有很大危害,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药运用辨证论治、中药复方、专方、针灸、灌肠、刮痧等多种方法治疗外感发热,在退热、改善患者症状、防止疾病传变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并且不良... 外感发热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对人体有很大危害,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药运用辨证论治、中药复方、专方、针灸、灌肠、刮痧等多种方法治疗外感发热,在退热、改善患者症状、防止疾病传变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中医药在治疗外感发热中所取得的成就做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琼 解玲芳 戴新娟 《护理学报》 2011年第21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中药足浴对不同发热程度患儿退热效果的差异,总结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最优病例标准,提高疗效。方法 120例外感发热患儿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予...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中药足浴对不同发热程度患儿退热效果的差异,总结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最优病例标准,提高疗效。方法 120例外感发热患儿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予常规抗炎抗病毒治疗,腋温超过37.5℃时,观察组予2 000 mL中药煎剂足浴30 min,药液温度37~40℃,体温复升则重复足浴1~2次;对照组予冰力降温贴贴于患儿额头,如体温不降可隔4 h再用1次。比较两组治疗后体温变化情况、治疗效果,以及观察组内37.5~38.0℃、38.1~39.0℃、39.1~40℃3个亚组患儿治疗后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0.5 h、1 h,观察组体温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2 h观察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对腋温39.0℃以下外感发热患儿体温控制较好,对39.1~40.0℃患儿体温下降幅度影响最大。结论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显著,且可适用于各种发热程度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感发 体温 中药足浴
下载PDF
针刺曲池、合谷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林 李世兵 +3 位作者 周晓英 钟艳 李红碑 林星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曲池、合谷对于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15例)、药物组(15例)和针刺合药物组(15例)。针刺组针刺曲池、合谷,药物组服用银翘解毒颗粒,针刺合药物组采取针刺的同时并服用银翘解毒颗粒,观... 目的:探讨针刺曲池、合谷对于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15例)、药物组(15例)和针刺合药物组(15例)。针刺组针刺曲池、合谷,药物组服用银翘解毒颗粒,针刺合药物组采取针刺的同时并服用银翘解毒颗粒,观察72 h的即时退热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退热效应上,治疗72 h后各组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长短上(P<0.05),针药组<针刺组<药物组;痊愈时间上(P<0.05),针药组<针刺组<药物组。总体症候疗效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针药组(92.86%)高于药物组(73.33%)和针刺组(69.23%);痊愈率上针药组痊愈率(50.00%)高于针刺组(23.08%)和药物组(26.67%)。结论:针刺曲池、合谷退热效果较好,配合药物共用临床症候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池穴 合谷穴 感发 针刺
下载PDF
蝉蜕、僵蚕药对在小儿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胡营杰 孙凤平 韩雪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0年第4期295-297,共3页
蝉蜕、僵蚕均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熄风止痉、清热利咽、透疹止痒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抗炎、退热、镇静、平喘、抗过敏等作用,根据其功效,临床使用常配伍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类百日咳综合征、荨麻疹、多发性... 蝉蜕、僵蚕均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熄风止痉、清热利咽、透疹止痒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抗炎、退热、镇静、平喘、抗过敏等作用,根据其功效,临床使用常配伍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类百日咳综合征、荨麻疹、多发性抽动症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蜕 僵蚕 感发 类百日咳综合征 荨麻疹 多发性抽动症 儿童
下载PDF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2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婕 余衍亮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934-1938,共5页
目的观察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中医外感发热的辨证标准将该病分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热毒袭肺证5个证型,予中医临床路径协定方治疗,观察患者治疗4 h、24 h、72 h时发热、... 目的观察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中医外感发热的辨证标准将该病分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热毒袭肺证5个证型,予中医临床路径协定方治疗,观察患者治疗4 h、24 h、72 h时发热、头痛、咽痛、全身酸痛、咳嗽改善情况。结果完成观察628例,其中风寒束表证102例、风热犯表证208例、卫气同病证217例、暑湿袭表证78例、热毒袭肺证23例。72 h痊愈485例,5例恶化转为肺炎。4 h、24 h、72 h退热有效率分别为46.66%、54.45%、93.47%。卫气同病证24 h退热有效率高于4 h(P<0.05),其他证型72 h退热有效率高于24 h(P<0.05)。卫气同病证4 h、24 h退热有效率优于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P<0.01),前者24 h退热有效率亦高于暑湿袭表证(P<0.05)。4 h、24 h、72 h头痛、咽痛、全身酸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7.90%、66.08%、82.32%。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及卫气同病证各症状24 h治疗有效率优于4 h(P<0.05),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卫气同病证及热毒袭肺证各症状72 h治疗有效率优于24 h(P<0.05)。卫气同病证各症状4 h有效率44.24%高于风热犯表证33.65%(P<0.05)。4 h、24 h、72 h咳嗽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4.55%、59.71%、73.73%。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及卫气同病证咳嗽24 h治疗有效率高于4 h(P<0.05)。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及卫气同病证咳嗽72 h治疗有效率高于24 h(P<0.05)。结论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感发 中医临床路径
原文传递
基于CCU重症病例的《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方证及其在医院内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热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876-3882,共7页
柴葛解肌汤出自明代医家陶节庵的《伤寒六书·杀车槌法》,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葛解肌汤方证特征包括: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可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医院内感染等急性外感发热类疾病;在症状指征方面,主要用于头痛... 柴葛解肌汤出自明代医家陶节庵的《伤寒六书·杀车槌法》,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葛解肌汤方证特征包括: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可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医院内感染等急性外感发热类疾病;在症状指征方面,主要用于头痛,眼睛疼痛,眼眶疼痛,目眩;发热,寒热往来;口干,口渴,欲冷饮,口苦,咽干;鼻干,鼻塞,流鼻涕;纳差,默默不欲饮食;项强,后背僵硬不舒;失眠,难以入睡;咳嗽咳痰;腹痛,肢体抽搐;脉微洪。研究发现,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在急性外感发热类疾病中极为常见;南方与北方的外感在病机上迥然不同,北方多以三阳合病为主;三阳合病是柴葛解肌汤病机核心,其中,尤以头痛为该方辨证关键;柴葛解肌汤不仅可治疗外感疾病,针对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院内感染,同样有效;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合大青龙汤同为主治三阳合病的屡试屡效经典名方,但三者在指征上存在差别,不可混用、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六书》 柴葛解肌汤 三阳同病 感发 医院内感染 急危重症
原文传递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儿童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3
作者 甘雨新 张怡 《中药与临床》 2011年第5期51-52,共2页
目的: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儿童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外感发热儿童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对照组给予泰诺林口服液。疗程均为3天,观察退热和消除咳痰、咳嗽、咽部... 目的: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儿童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外感发热儿童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对照组给予泰诺林口服液。疗程均为3天,观察退热和消除咳痰、咳嗽、咽部疼痛等症状指标。结果: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与泰诺林口服液治疗儿童外感发热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96.67%,治疗组改善咳痰、咳嗽、咽部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能有效地治疗儿童外感发热及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小儿柴桂退颗粒
下载PDF
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4
作者 解玲芳 王晶 张琼 《西部中医药》 2012年第3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和冰力降温贴的辅助治疗,采用卡方检验和t...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抗炎抗病毒等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和冰力降温贴的辅助治疗,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0.5、1、1.5小时体温变化及降温幅度,并观察2组用药后24、48、72小时的退热疗效。结果: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71.67%,对照组46.67%,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用药1.5小时后治疗组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2组体温下降幅度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退热快,体温不宜复升,经济、方便且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小儿 中药退煎剂 足浴
下载PDF
清气透表法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8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清泉 王晓翔 蔡阳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17期198-199,共2页
目的观察清气透表法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风寒证组及风热证组,分别给予上感颗粒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病情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75%,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退热时间、症状改善等方面相比,... 目的观察清气透表法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风寒证组及风热证组,分别给予上感颗粒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病情变化。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75%,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退热时间、症状改善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清气透表法对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属风寒证与风热证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清气透表 感发
下载PDF
热速清颗粒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外感发热的疗效及对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朱洋波 韩永生 范西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2421-2424,共4页
目的:探究热速清颗粒联合阿莫西林对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 目的:探究热速清颗粒联合阿莫西林对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外感发热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速清颗粒治疗,连续治疗72 h后评价2组疗效。治疗后统计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温及血清炎性反应指标变化;统计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2 h后2组患者主症、次症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0. 05);治疗72 h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4. 87%,较对照组的61. 54%升高(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72 h 2组体温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逐渐降低(P <0. 05),且治疗24、48、72 h后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48、72 h后观察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 05); 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热速清颗粒联合阿莫西林可有效改善外感发热患者临床症状,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并抑制机体炎性反应,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优于阿莫西林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速清颗粒 阿莫西林 疗效 炎性反应
下载PDF
大椎刮痧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倩 黄海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1940-1944,共5页
【目的】观察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 【目的】观察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体温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儿治疗后120 min的降温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其余49例完成试验;对照组无脱落病例,50例全部完成试验。(2)治疗后30、60、120 min,2组患儿的体温均逐渐降低,与治疗前及前1个观察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后60、120 min的体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20 min,2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降温疗效方面,治疗后120 min,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49/49),对照组为96.0%(48/50),治疗组的降温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120 min,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1.2%(30/49),对照组为18.0%(9/50),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2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椎刮痧结合布洛芬口服治疗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疗效显著,相比单纯布洛芬口服治疗,可更好地降低患儿体温,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大椎 刮痧 布洛芬 小儿
原文传递
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美琴 金晶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第3期184-185,共2页
2008年5月—2010年5月期间笔者采用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庆资料1.1一般资料发热患儿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2~9岁,平均(4.78±1.59)岁病程3~48h,平均(20.26±4.93... 2008年5月—2010年5月期间笔者采用刮痧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庆资料1.1一般资料发热患儿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2~9岁,平均(4.78±1.59)岁病程3~48h,平均(20.26±4.93)h;肛温37.7~3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感发 刮痧疗法
下载PDF
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高热(风热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周大勇 张宗铭 +4 位作者 韩宁林 李雪苓 陈双萍 范泉 王凯 《中国中医急症》 2008年第7期913-914,共2页
目的观察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外感发热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给予热毒清口服液,对照组70例给予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发热、恶风、头痛、咽喉肿痛等主要症... 目的观察热毒清口服液治疗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外感发热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给予热毒清口服液,对照组70例给予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发热、恶风、头痛、咽喉肿痛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热毒清口服液对外感高热风热证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发 毒清口服液
下载PDF
一滴清滴鼻剂对小儿外感发热降温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高雅 李更生 王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 观察一滴清滴鼻剂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降温作用。方法 选择泰诺滴剂为对照组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 ;实验动物采用伤寒、副伤寒疫苗及内毒素造模 ,并分别进行观察。结果 临床研究表明一滴清与泰诺总有效率分别为88.73%及 82 .85 % ,... 目的 观察一滴清滴鼻剂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降温作用。方法 选择泰诺滴剂为对照组进行临床与实验研究 ;实验动物采用伤寒、副伤寒疫苗及内毒素造模 ,并分别进行观察。结果 临床研究表明一滴清与泰诺总有效率分别为88.73%及 82 .85 %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两组用药后 1,2 h即刻降温效果基本相同 ;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复升所用时间 ,一滴清组优于泰诺组。动物实验显示 :一滴清对伤寒、副伤寒及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具有明显解热作用 ,与基质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一滴清具有快速、良好的退热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滴清滴鼻剂 感发 降温 临床 药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