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3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地质模型 被引量:157
1
作者 裘亦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5-62,共8页
建立定量的储层地质模型是当前油藏描述所追求的核心内容,而描述渗透率在储层内三维空间上的定量分布又是主攻目标。储层地质模型可分三大类,即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体现了油藏不同开发阶段所要求的、不同精细程度的储层地质模型,
关键词 储集层 油藏 数值模拟 地质模型
下载PDF
储层地质模型10年 被引量:139
2
作者 裘怿楠 贾爱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1-104,共4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经历了从手工作图到完全三维可视化的整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同时,在储层预测方面,也开始由一般的地质统计向随机模拟和预测的方向发展。在另一方面,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经历了从手工作图到完全三维可视化的整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同时,在储层预测方面,也开始由一般的地质统计向随机模拟和预测的方向发展。在另一方面,为了建立更加准确可靠的地质模型,发展适合于我国陆相碎屑岩储层的预测方法,近年又开始了储层地质原型模型的建立和积累陆相碎屑岩储层的地质知识库,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预期将对我国储层表征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回顾我国储层地质模型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定量概念模型的建立;(2)地质模型的快速发展阶段;(3)地质模型的重点发展阶段;(4)储层露头精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露头 模拟 储集层
下载PDF
论滑坡分类 被引量:95
3
作者 刘广润 晏鄂川 练操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339-342,共4页
在广泛查阅和总结国内外滑坡分类基础上 ,以滑坡监测预报与防治为目的 ,遵从滑坡活动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分类体系的完备性需要 ,理清了已有各种滑坡分类的性质及其彼此间的关系 ,并对之进行了科学归纳、取舍和补充 ,建立了具有层... 在广泛查阅和总结国内外滑坡分类基础上 ,以滑坡监测预报与防治为目的 ,遵从滑坡活动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分类体系的完备性需要 ,理清了已有各种滑坡分类的性质及其彼此间的关系 ,并对之进行了科学归纳、取舍和补充 ,建立了具有层次系统性的综合性滑坡分类体系。为建立滑坡监测预报地质模型体系奠定了基础 ,并有助于对滑坡活动的全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分类 地质模型 防治 时代 动力成因
下载PDF
辫状河相储集层地质模型——“泛连通体” 被引量:93
4
作者 葛云龙 逯径铁 +5 位作者 廖保方 李列 张为民 闻兰 薛培华 郭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7-79,共3页
在大量野外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永定河(现代辫状河)的沉积特征:岩性粗,砂/泥比值高,具明显的正相序剖面特征;发育特征明显的落淤层;层理构造极为发育,类型却较为单调;辫状河砂体在时空上相互叠切,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复合储集体... 在大量野外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永定河(现代辫状河)的沉积特征:岩性粗,砂/泥比值高,具明显的正相序剖面特征;发育特征明显的落淤层;层理构造极为发育,类型却较为单调;辫状河砂体在时空上相互叠切,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复合储集体。进而分析了辫状河相储集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辫状河相储集层的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都很严重。在辫状河相沉积中可见到5个级次的沉积界面构造,即:一级冲刷面及二、三、四、五级沉积再作用面。提出了辫状河相储集层模式———“泛连通体”,其砂体规模大、连通网络广布,局部通而不畅乃至连而不通。中国许多油田开发的动态信息证实,这种辫状河储集层地质模式是成立的,对指导有效注水开发辫状河相储集层具有普遍意义。图4参9(邹冬平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相 储集层 地质模型 泛连通体 油气藏
下载PDF
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岩相、层序特征及储层地质模型──内蒙古贷岱海湖现代三角洲沉积考察 被引量:76
5
作者 于兴河 王德发 孙志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8-58,共11页
粗粒三角洲是陆相湖盆的主要充填实体,然而,在中国东部陆相湖泊断陷盆地或裂谷型盆地中,由于盆地短轴方面断层陡缓程度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对称性断陷盆地,使得其沉积充填实体之一的三角洲也因此而出现其各自的特色和差异。为此,本文... 粗粒三角洲是陆相湖盆的主要充填实体,然而,在中国东部陆相湖泊断陷盆地或裂谷型盆地中,由于盆地短轴方面断层陡缓程度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对称性断陷盆地,使得其沉积充填实体之一的三角洲也因此而出现其各自的特色和差异。为此,本文通过岱海湖短轴方向陡、缓两侧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的比较来阐明各自的储层地质特点及与扇三角洲的区别,进而分析不同背景下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点、储层沉积学规律和砂体骨架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三角洲 地质模型 储集层 油气藏 岩相
下载PDF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描述及储量评估技术 被引量:93
6
作者 张希明 杨坚 +1 位作者 杨秋来 张春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8,共6页
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缝洞型油藏特点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小层、构造、裂缝—岩溶、流体 4个主要模型 ,并对其量化成图 ,最终形成了油藏地质模型 ,得出了储集体三维空间的几何形态。以每 60m作为一个层状单元 (超深层地震勘探最高分辨率 ... 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缝洞型油藏特点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小层、构造、裂缝—岩溶、流体 4个主要模型 ,并对其量化成图 ,最终形成了油藏地质模型 ,得出了储集体三维空间的几何形态。以每 60m作为一个层状单元 (超深层地震勘探最高分辨率 ) ,刻画出了储集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 ,并以此进行了储层参数研究 ,得出每个单元储量丰度变化情况及不同类型储集体的储量。将古岩溶生成机制、储层识别、地震—测井联合反演、随机建模、试采动态分析相结合 ,形成了一套针对古风化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描述、储量评估 (计算 )的技术和方法 ,在塔河油田 6区、7区开发方案的编制中已广泛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油田建产率提高了5 %~ 8% ,各项开发指标具有科学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缝洞型油藏 油藏描述 地质模型 储量评估技术 应用实例
下载PDF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42
7
作者 刘吉余 郝景波 +1 位作者 伊万泉 张卫东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7,共3页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征。将流动单元的研... 提高油藏描述的精度、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是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介绍一种研究油藏非均质性的新方法———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流动单元不仅具有相同(似)的沉积特征,而且具有相同(似)的流动特征。将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分为2种,一种是岩心定性分析方法,另一种是修改的KozenyCarman方程方法,给出了流动单元研究的步骤。介绍了流动单元在储层评价、剩余油分布与预测、油藏数值模拟、渗透率解释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地质模型 流动单元 剩余油 储层
下载PDF
油藏描述的阶段性及特点 被引量:45
8
作者 穆龙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03-108,共6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由于每个开发阶段的任务不同 ,所拥有的资料基础不同 ,加之我国陆相储层的复杂性 ,造成了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所要描述的重点内容和精度的不同 ,从而形成了油藏描述的阶段性。总体来看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由于每个开发阶段的任务不同 ,所拥有的资料基础不同 ,加之我国陆相储层的复杂性 ,造成了不同开发阶段油藏描述所要描述的重点内容和精度的不同 ,从而形成了油藏描述的阶段性。总体来看油藏描述可划分为开发准备阶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体开发阶段的 (中期 )油藏描述和挖潜、提供采收率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在构造、地层、沉积相、储层、地质模型等方面所描述的重点内容和精度要求等都有明显差别。本文给出了每个阶段油藏描述应重点描述的对象和内容 ,所需要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以及达到的精度要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开发阶段 地质模型 构造 地层 沉积相
下载PDF
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0
9
作者 尹太举 张昌民 +1 位作者 樊中海 鲁国甫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10,14,共5页
在露头研究、岩心分析的基础上 ,在双河油田建立了不同于 Miall划分方案的 6级界面系列 ,总结了 7种基本结构要素 (水下分流道、河口坝、水下溢岸、前缘席状砂、重力流、水下决口扇、湖相泥 )的特征及测井响应 .通过储层精细对比 ,建立... 在露头研究、岩心分析的基础上 ,在双河油田建立了不同于 Miall划分方案的 6级界面系列 ,总结了 7种基本结构要素 (水下分流道、河口坝、水下溢岸、前缘席状砂、重力流、水下决口扇、湖相泥 )的特征及测井响应 .通过储层精细对比 ,建立了双河油田核三段 I- IV油组的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 ,总结了建立地下储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模型表明扇三角洲平面模型具有分带性 ,剖面模型则可分为分流河道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型、席状砂型、递变型 .建筑结构模型可用于建立储层精细流动单元模型或结合开发动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层 建筑结构 预测模型 地质模型 结构要素 界面系列 双河油田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砂岩型铀矿的双重还原介质模型及其联合控矿机理:兼论大营和钱家店铀矿床 被引量:78
10
作者 焦养泉 吴立群 荣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59-474,共16页
含铀岩系的还原介质可以依据与铀储层砂体的产出关系划分为内部还原介质和外部还原介质.铀储层砂体的双重还原介质对铀成矿同等重要.铀储层砂体中的层间氧化作用直接与内部还原介质相关,但是当叠加有外部还原介质时,外部还原介质将通过... 含铀岩系的还原介质可以依据与铀储层砂体的产出关系划分为内部还原介质和外部还原介质.铀储层砂体的双重还原介质对铀成矿同等重要.铀储层砂体中的层间氧化作用直接与内部还原介质相关,但是当叠加有外部还原介质时,外部还原介质将通过不同的方式大大增强铀储层砂体的整体还原能力,这种组合的出现有利于稳定的层间氧化带发育和持续的铀成矿.沉积期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决定了含铀岩系还原介质的类型和丰度,以及铀储层砂体双重还原介质的组合规律,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成矿期层间氧化带的发育规模.在进行砂岩型铀矿的勘查预测时,需要将双重还原介质模型评价与具体盆地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期控矿条件研究相结合,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剂 地质模型 铀储层 砂岩型铀矿 矿床学
原文传递
斜坡倾倒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 被引量:78
11
作者 黄润秋 李渝生 严明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65-1181,共17页
近10年来,在山区,尤其是西部山区的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实践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以"倾倒"为特征的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和稳定性问题,其出现的频度和造成的危害大有比肩"滑动"破坏这一边坡失稳的传统主题,成为困扰地... 近10年来,在山区,尤其是西部山区的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实践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以"倾倒"为特征的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和稳定性问题,其出现的频度和造成的危害大有比肩"滑动"破坏这一边坡失稳的传统主题,成为困扰地质工程师和岩石力学工作者的又一难题。这类问题之所以难,是因为建立在以"滑动"为基础的传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不再适用这类边坡。本文在大量工程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坡倾倒变形和破坏的基本特征,从"倾倒"变形破坏的地质过程和变形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念出发,建立了描述倾倒边坡不同变形程度的工程地质模型,这个模型将倾倒边坡分为倾倒-坠覆、倾倒-错动、倾倒-张裂、倾倒-松弛4个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变形程度和稳定性状况,提出了各个区的具体特征和定性指标与量化指标相结合的描述指标体系,从而将倾倒的地质显现、力学机理和变形稳定性有机统一,实现了对倾倒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与传统的"滑动"问题不同的是,本文没有强调对这类问题采用强度稳定性的评价思路,而建议采用变形稳定性评价的理念,这似乎更适合倾倒变形这类问题的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坠覆 稳定性 反倾边坡 地质模型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初探 被引量:68
12
作者 杨辉廷 江同文 +1 位作者 颜其彬 李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1-12,16,共3页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油田是以裂缝、溶洞为主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由于该储层沉积时代久远,经历多次构造运动,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导致地层非均质性极强。针对缝洞型储层的特点,提出了该类储层的建模原则,初步探索了缝...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油田是以裂缝、溶洞为主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由于该储层沉积时代久远,经历多次构造运动,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导致地层非均质性极强。针对缝洞型储层的特点,提出了该类储层的建模原则,初步探索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裂缝 溶洞 随机模拟 地质模型
下载PDF
地质构造的三维可视化 被引量:37
13
作者 朱大培 牛文杰 +2 位作者 杨钦 熊璋 陈其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8-451,共4页
地质构造三维可视化可以将地质勘探数据用直观的图形方式显示 ,是正确认识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 ,从而为油藏描述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根据已知地质数据的三角剖分和插值 ,建立了地层层面、断面三角网格模型 .研究了地质层面、地质整体模... 地质构造三维可视化可以将地质勘探数据用直观的图形方式显示 ,是正确认识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 ,从而为油藏描述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根据已知地质数据的三角剖分和插值 ,建立了地层层面、断面三角网格模型 .研究了地质层面、地质整体模型、地质立体剖切和动态模型等多种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流程 .提出了建立地质立体模型的方法 ,即由缝合相邻地层层面、相邻断线分别形成的地质体边界面和断层三角形环状曲面 ,以及顶地层三角网格层面 ,共同围成三维地质立体模型 .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了最近邻优先重构、地层层面三角网格模型的外边界闭合圈多边形追踪及平面与三角网格求交线等关键算法 .实验结果提供了从整体到局部的多种地质构造显示手段 ,从而帮助人们准确快速掌握地质构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地质断层 三维可视化 测井 地质构造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现状及建模实例 被引量:74
14
作者 张洋洋 周万蓬 +2 位作者 吴志春 郭福生 郑翔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03-409,共7页
对三维地质建模概念的提出,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模型、结构、方法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矿山开采、工程地质、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三个方面的应用实例,既介绍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实际地质工作中的一... 对三维地质建模概念的提出,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模型、结构、方法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矿山开采、工程地质、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三个方面的应用实例,既介绍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实际地质工作中的一般建模流程和适用范围,也展示了三维地质建模在数据可视化、三维动态显示、数据统计和空间变化上的优越性;同时指出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面临的困难和有待突破的瓶颈,以及建模技术未来发展的大体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技术进展 建模软件 建模实例 地质模型
下载PDF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建模 被引量:53
15
作者 李少华 张昌民 +3 位作者 张尚锋 彭裕林 陈新民 姚凤英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储层随机建模主要分三步: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物性参数建模,其中物性参数的建模需要沉积微相模拟的结果来控制。沉积微相控制下物性参数建模的方法是,首先利用顺序指示模拟建立沉积微相的三维模型,然后按沉积微相类型分别采用顺序高... 储层随机建模主要分三步: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物性参数建模,其中物性参数的建模需要沉积微相模拟的结果来控制。沉积微相控制下物性参数建模的方法是,首先利用顺序指示模拟建立沉积微相的三维模型,然后按沉积微相类型分别采用顺序高斯模拟对其物性参数进行模拟,最后根据沉积微相模拟结果进行合并,得到相控下的储层物性参数模型。在实例中对比了相控下物性参数模拟与直接物性参数模拟的结果,结果表明前者更合理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控制 储层物性参数 建模 地质模型 油藏描述
下载PDF
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条件研究 被引量:63
16
作者 陈可洋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2-477,18,共6页
为了提高人为截断边界的吸收效率,提出了一种完全匹配层边界吸收衰减因子——正、余弦型吸收衰减因子。采用声波波动方程,并应用统一格式的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来构建正演递推算子实现声波全波场正演计算(边界处差分阶数依次递减)。... 为了提高人为截断边界的吸收效率,提出了一种完全匹配层边界吸收衰减因子——正、余弦型吸收衰减因子。采用声波波动方程,并应用统一格式的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来构建正演递推算子实现声波全波场正演计算(边界处差分阶数依次递减)。以单层均匀介质模型为例,研究不同吸收层厚度与介质速度和声波模拟主频的关系。数值试算结果表明,不同吸收层厚度所消耗的时间按一定的函数关系变化,边界吸收层厚度与速度和最大频率之间无明确的对应关系,边界吸收层厚度所占节点数不小于6个时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边界吸收效果。以Marmousi模型为例研究了完全匹配层边界吸收衰减因子在复杂地质模型中的边界吸收效果,与解析解的对比可知,该边界吸收衰减因子能在复杂地质模型中取得满意的边界吸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匹配层 吸收边界 条件研究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衰减因子 吸收效果 层厚度 地质模型 声波波动方程 关系变化 MARMOUSI模型 有限差分法 最大频率 正演计算 吸收效率 统一格式 介质速度 介质模型 截断边界
下载PDF
Petrel软件在精细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58
17
作者 石晓燕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3-774,共2页
吐哈盆地连木沁油田白垩系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属于块状边底水油藏。在该区块的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等信息,结合夹层反演结果,在岩相描述曲线、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 吐哈盆地连木沁油田白垩系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属于块状边底水油藏。在该区块的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等信息,结合夹层反演结果,在岩相描述曲线、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个随机模型进行对比评价分析,最终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全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连木沁油田 油藏 地质模型
下载PDF
论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46
18
作者 刘传正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55-59,共5页
根据作者和前人的研究经验,本文讨论了滑坡稳定性评价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如地质概念模型、影响因素分析、变形破坏机制分析、参数取值、计算方法和灵敏度分析等。它对于提高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滑坡 稳定性 地质模型 计算法
下载PDF
三维地质模型的数据模型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青元 朱小弟 曹代勇 《中国煤田地质》 2000年第3期57-61,共5页
三维地质模型在计算机中的数据表达就是三维地质模型的数据模型,它具有确定性、可视性和可修改性的特点。文章介绍了表达三维地质模型的几种典型的三维数据模型,即体元充填模型、 TIN表面模型、矢量模型、混合模型和面向对象的模型,... 三维地质模型在计算机中的数据表达就是三维地质模型的数据模型,它具有确定性、可视性和可修改性的特点。文章介绍了表达三维地质模型的几种典型的三维数据模型,即体元充填模型、 TIN表面模型、矢量模型、混合模型和面向对象的模型,体元充填模型根据采用的体元又可分为 4个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地质模型 数据模型 三维可视化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中国储层地质模型20年 被引量:57
20
作者 贾爱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1-188,共8页
地质模型作为开发地质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与综合性的成果,是对储层沉积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物性与流体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可直接用于油藏工程设计与数值模拟计算的唯一定量化综合数据体,其重要性日益得到显现。从定量地质学、多学... 地质模型作为开发地质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与综合性的成果,是对储层沉积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物性与流体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可直接用于油藏工程设计与数值模拟计算的唯一定量化综合数据体,其重要性日益得到显现。从定量地质学、多学科储层地质学、分类型地质模型和储层建模方法4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储层地质模型20年来的主要成果,并指出地球物理的发展、煤层气和页岩气模型的建立、成因单元内部构型模型的建立以及多学科联合是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定量地质 地质知识库 地质统计学 分类建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