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粒径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46
1
作者 刘合明 杨志新 刘树庆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46-2049,共4页
选择不同肥力的沙质栗钙土、潮褐土和草甸栗钙土三种土壤,采用干筛法对其进行处理,获得四种不同粒级的土壤,分别为:<0.15mm、0.15~0.25mm、0.25~0.50mm和0.5~1.0mm,用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化学方法分别对不同粒级土壤活性有机碳进行... 选择不同肥力的沙质栗钙土、潮褐土和草甸栗钙土三种土壤,采用干筛法对其进行处理,获得四种不同粒级的土壤,分别为:<0.15mm、0.15~0.25mm、0.25~0.50mm和0.5~1.0mm,用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化学方法分别对不同粒级土壤活性有机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粒级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并且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粒级增大而降低,其大小顺次为:小于0.15mm土壤>0.15~0.25mm土壤>0.25~0.5mm土壤>0.5~1.0mm土壤;与KMnO4氧化法相比,0.2mol·L-1(1/6K2Cr2O7—1∶3H2SO4)氧化,130~140℃油浴煮沸5min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方法结果稳定,重现性好,变异系数小,且时间短,适宜大批土壤样品活性有机碳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土壤活性有机碳 测定方法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下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被引量:46
2
作者 赵明月 赵文武 刘源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625-4632,共8页
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因子是影响土壤粒径的重要因素,尺度不同其影响效应差异明显。研究不同尺度表层土壤粒径与土地利用、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物理性质具有积极意义。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集水区和沐浴小流域作为... 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因子是影响土壤粒径的重要因素,尺度不同其影响效应差异明显。研究不同尺度表层土壤粒径与土地利用、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物理性质具有积极意义。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集水区和沐浴小流域作为研究区,探讨两个尺度上表层土壤粒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表层土壤颗粒主要为砂粒和粉粒,在小流域和集水区尺度上,各粒径百分含量属于中等变异,D值为弱变异,但随着研究区由沐浴小流域变化到安塞集水区,粒径和D值的空间变异性均有所提高;(2)尺度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粒径的影响效应不同,在沐浴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砂粒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荒草地>农用地>林地>灌木林地>园地,在集水区的变化顺序依次为荒草地>灌木林地>林地>农用地>园地,粉粒含量的次序均与砂粒相反,小流域土壤粒径分形维数D依次为灌木林地>荒草地>林地>园地>农用地,在安塞集水区为灌木林地>荒草地>农用地>林地>园地;(3)在沐浴小流域和安塞集水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黏粒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粉粒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且砂质壤土D值高于壤土和粉壤土;(4)在沐浴小流域,植被盖度、相对海拔和坡位相对于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和坡度对土壤粒径影响较大;而在安塞集水区植被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对土壤粒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环境因子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尺度
下载PDF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土壤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维数 被引量:44
3
作者 魏茂宏 林慧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9-686,共8页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日益严重,恢复治理已进行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对退化机理认识不清.为阐明退化草地的形成机制,本文以江河源区高寒草甸为对象,分析退化序列土壤粒径的分布特征、分形维数,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关系... 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日益严重,恢复治理已进行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对退化机理认识不清.为阐明退化草地的形成机制,本文以江河源区高寒草甸为对象,分析退化序列土壤粒径的分布特征、分形维数,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侵蚀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加剧,土壤的黏粒百分含量呈增加趋势,粉砂和极细砂呈减小趋势;退化序列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百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极细砂和粉砂呈显著负相关;各粒级土壤侵蚀模数与分形维数呈二次函数关系,分形维数2.81为土壤侵蚀发生的阈值.以土壤粒径分形维数2.81作为草地恢复指标,选择使分形维数小于2.81的相应措施,是恢复退化草地的有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 高寒草甸 退化序列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原文传递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土地利用调整 被引量:26
4
作者 卢金发 尤联元 +2 位作者 陈浩 周金星 陆中臣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8-114,共7页
近几十年来,锡林浩特市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严重,是首都北京沙尘暴的主要沙源之一。该文从起沙角度出发,借鉴风蚀理论,建立了本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包括土壤粒径组成,有机质含量,植被覆盖度及水分条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的基础上,... 近几十年来,锡林浩特市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严重,是首都北京沙尘暴的主要沙源之一。该文从起沙角度出发,借鉴风蚀理论,建立了本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包括土壤粒径组成,有机质含量,植被覆盖度及水分条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的基础上,按地块采集各指标数据,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数据库,并利用44个样地数据,运用模糊关联法,估算出各指标与生态安全的关联度,进而计算了各地块生态安全系数。最后,利用GIS技术,参照已知样地,运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全部地块生态安全等级评定,编制完成了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图。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市生态不安全区面积约798 39km2,较不安全区面积3340 81km2,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5 26%和22 01%,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及最南部浑善达克沙地北缘的退化草地和沙地,以及锡林浩特市区周围的新开垦农地。生态安全区的面积约2065 81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3 61%,主要分布在东部白音锡勒草原生态自然保护区及部分丘陵、台地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宏观格局、生态安全以及现实性原则,进行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土地利用 锡林浩特市 土壤粒径 GIS技术 沙尘暴
下载PDF
黑河绿洲区耕作影响下的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俊华 李国栋 +1 位作者 南忠仁 肖洪浪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8-618,共11页
选取黑河绿洲区典型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耕作对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耕地(灰钙土、灰褐土、栗钙土)转变为耕地后,改变了10~50μm粗粉粒、50~250μm细砂粒、250~1000μ... 选取黑河绿洲区典型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耕作对土壤粒径分布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耕地(灰钙土、灰褐土、栗钙土)转变为耕地后,改变了10~50μm粗粉粒、50~250μm细砂粒、250~1000μm粗砂粒的含量,对<5μm的粘粒含量影响小。而风沙土变为耕地土壤后,土壤颗粒出现了细化现象。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也波及到了土壤颗粒与有机碳的关系,耕地与非耕地中存在异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以50μm作为分界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与<50μm的粉粒、粘粒土壤颗粒含量呈正相关,与>50μm的砂粒呈负相关。不同之处为:耕地中土壤有机碳仅与5~10μm、10~50μm、50~250μm有关;非耕地中土壤有机碳与<1μm、1~5μm、5~10μm、10~50μm、50~250μm、250~1000μm的含量有关。分析表明,耕作是引起土壤活性有机碳增加及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粒径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土壤有机碳 耕作 土壤类型 黑河绿洲区
原文传递
坡面小区土壤-径流-泥沙中磷素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晓燕 王静怡 +3 位作者 欧洋 于洋 段淑怀 路柄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从土壤-径流-泥沙过程,探讨北京密云石匣小区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方式下土壤磷素流失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磷素流失的主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泥沙量变化与降雨量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降雨强度对无植被... 从土壤-径流-泥沙过程,探讨北京密云石匣小区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方式下土壤磷素流失的差异,以及影响土壤磷素流失的主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泥沙量变化与降雨量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降雨强度对无植被覆盖小区的土壤侵蚀影响更为显著;产流时间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并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在降雨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前期土壤含水率越高,污染物的流失量也越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农地中颗粒态磷流失量大于果园,林地次之,荒草坡流失量最小,这与各小区前期土壤含磷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无植被覆盖小区磷流失量均高于有植被覆盖小区;磷浓度和磷流失量都随坡度增大呈上升趋势,在坡度为15°~20°范围,存在磷流失的坡度临界值,超过坡度临界值,磷流失减小;泥沙中含磷量与泥沙中小于0.001mm的粘粒分布比例呈正相关,说明土壤中粘粒是磷素养分流失的载体,由泥沙携带流失的磷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流失 土壤-径流-泥沙过程 土地利用 坡度 植被覆盖 土壤粒径
下载PDF
鲁中山区采取不同生态修复措施时的土壤粒径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丽 刘霞 +3 位作者 张光灿 刘信儒 郭静 袁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2期73-80,共8页
为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运用分形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鲁中山区4种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种修复措施对土壤水文物理性状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具体表现在,土壤中细粒物质... 为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运用分形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鲁中山区4种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种修复措施对土壤水文物理性状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具体表现在,土壤中细粒物质含量提高,砂粒含量降低,而土壤分形维数增加,孔隙数量(尤其是毛管孔隙数量明显)增多,土壤密度减小。2)4种修复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不同,改良作用最大的是荒坡造林,其次是疏林补植和梯田封育,最小的是荒坡封禁。3)土壤分形维数与细粒物质含量、孔隙数量、土壤密度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作为综合指标定量描述土壤水文物理性状方面具有较大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土壤孔隙 土壤密度
下载PDF
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8
作者 文星跃 黄成敏 +1 位作者 黄凤琴 黄艳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0-86,共7页
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铁游离度等之间的关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空间分布与气候、植被环境有关.分形维数可以反映粒径大小.分形维数与粒... 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河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铁游离度等之间的关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空间分布与气候、植被环境有关.分形维数可以反映粒径大小.分形维数与粒度标准偏差和峰度不存在相关性,样品粒度特征主要受原位母质风化影响.铁游离度(Fed/Fet)与分形维数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粒径分形维数可以用来比较土壤成壤强度及发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粒度参数 铁游离度 岷江上游
下载PDF
污染物浓度与土壤粒径对热脱附修复DDTs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瑛 李扬 +1 位作者 黄启飞 张增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16-1022,共7页
采集2种不同性质的土壤(黑土和棕壤)作为供试土壤,自配不同污染浓度(棕壤)和不同粒径(黑土)的DDT及其同系物(即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和p,p'-DDE)污染土壤,采用热脱附方法,分别对300℃,5个停留时间(10,20... 采集2种不同性质的土壤(黑土和棕壤)作为供试土壤,自配不同污染浓度(棕壤)和不同粒径(黑土)的DDT及其同系物(即DDTs,包括p,p'-DDT,o,p'-DDT,p,p'-DDD和p,p'-DDE)污染土壤,采用热脱附方法,分别对300℃,5个停留时间(10,20,30,40和50 min)下的DDTs总去除率及热处理前后各组分的脱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污染水平〔w(DDTs)分别为290.17,498.69和718.69 mg/kg〕的污染土壤中,DDTs的总去除率差异不显著.此外,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污染水平对4种DDT及其同系物在土壤中的去除率也没有显著影响.而土壤粒径(0.25~0.85 mm,0.15~<0.25mm,<0.15 mm)对DDTs的去除率影响显著,粒径越大的土壤越有利于DDTs脱附.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粒径对土壤中p,p'-DDT和p,p'-DDE的脱附和转化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平 土壤粒径 热脱附 污染土壤 DDTS
下载PDF
不同粒径黄绵土的溅蚀规律及表土结皮发育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程琴娟 蔡强国 胡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2-396,共5页
溅蚀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开始,为侵蚀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侵蚀过程的深入了解。本文选择了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绵土,通过对不同粒径的土样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土壤颗粒的溅蚀规律和表土结皮的形成过... 溅蚀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开始,为侵蚀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侵蚀过程的深入了解。本文选择了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绵土,通过对不同粒径的土样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土壤颗粒的溅蚀规律和表土结皮的形成过程,以及溅蚀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土样的溅蚀量差异明显,粒径在0.15mm附近的土壤颗粒最易被溅蚀;在一定的降雨历时内不同粒径土样的表土结皮发育完善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很好地解释溅蚀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溅蚀 表土结皮 黄绵土 土壤粒径
下载PDF
植被恢复程度与沙地土壤性质--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尝君 曾凡江 +2 位作者 郭京衡 热甫开提 刘波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1-1067,共7页
为进一步揭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植被恢复对沙土的影响,调查研究了4种不同植被恢复程度沙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的关系密切。随着植被恢复程度增加,沙土细粒成分增加,中砂成分减少,土壤平均粒径减小,... 为进一步揭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植被恢复对沙土的影响,调查研究了4种不同植被恢复程度沙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动态的关系密切。随着植被恢复程度增加,沙土细粒成分增加,中砂成分减少,土壤平均粒径减小,但沙地土壤粒径峰度、偏度和分维值差异不大;不同土层深度沙土粒径组成的变化表现出与沙漠化逆转过程相一致的特点;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表现为中、下层土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增加,但沙地土壤全氮的差异不显著。以植被恢复为前提的沙漠化逆转是土壤细粒化和营养富集的过程,但其演变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粒径 土壤养分 植被恢复 沙漠化逆转 塔克拉玛干沙漠
原文传递
绿洲化过程中阿拉尔垦区土壤粒径分形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杜海燕 周智彬 +1 位作者 刘凤山 闫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5-622,共8页
通过对绿洲化过程中阿拉尔垦区的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样地的取样,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粒径分布PSD(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数据为基础,利用单重分形方法,分析土壤粒级与分维值D(fractal dimension valus... 通过对绿洲化过程中阿拉尔垦区的7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样地的取样,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粒径分布PSD(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数据为基础,利用单重分形方法,分析土壤粒级与分维值D(fractal dimension valus)的关系以及绿洲化过程中土壤粒级分维值D的变化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属于砂质壤土。不同深度的分维值D介于1.88~2.41。D与<0.05 mm和0.05~1 mm范围的颗粒体积百分含量分别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和负相关。0.05 mm粒径是决定绿洲化过程中土壤粒级与分维值D关系的临界粒径。绿洲腹地的土壤粒级主要集中于0.01~0.05 mm的细粉砂粒级,沙漠边缘土壤粒级主要集中于0.05~0.25 mm的细砂粒级。绿洲化过程中土壤细粒物质增多,粗粒物质减少,分形维数呈现逐渐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化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土地利用 阿拉尔垦区 新疆
原文传递
不同粒径土壤的光谱特征差异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马创 申广荣 +1 位作者 王紫君 王哲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2-298,共7页
通过野外采集土样,研磨后获取不同粒径(2、1、0.5、0.25、0.15和0.05 mm)土壤,在暗室内进行光谱测定。分别采用光谱数据微分变换和连续统去除的方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的光谱特征差异,探索不同粒径处理对土壤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野外采集土样,研磨后获取不同粒径(2、1、0.5、0.25、0.15和0.05 mm)土壤,在暗室内进行光谱测定。分别采用光谱数据微分变换和连续统去除的方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的光谱特征差异,探索不同粒径处理对土壤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土壤的平均光谱反射率在全波段、可见光、红外波段都随土壤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土壤粒径呈负相关关系。微分变换放大了某些在原始光谱数据中比较隐晦的信息。可见光、全波段平均反射率均在土壤粒径<0.25 nm时,呈现出更明显的增长趋势,而红外波段则在土壤粒径<0.15 mm时,增长趋势更为明显;土壤光谱在450和490 nm处的吸收峰值随土壤粒径的减小呈多项式分布;土壤全波段光谱反射率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幂函数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反射率 连续统去除 相关性 光谱特征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物理性质及碳组分对增温和降水改变的响应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杨新宇 林笠 +1 位作者 李颖 贺金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5-774,共10页
自2011年起,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实施人工模拟增温和降水改变实验,2013年7月采集实验区土壤样品,监测土壤物理特性(土壤粒径和pH值)以及碳组分(全碳、有机碳、可提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增温显著改变0~20 cm... 自2011年起,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实施人工模拟增温和降水改变实验,2013年7月采集实验区土壤样品,监测土壤物理特性(土壤粒径和pH值)以及碳组分(全碳、有机碳、可提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增温显著改变0~20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增水和减水显著提高和降低0~20 cm土壤含水量,但不影响土壤温度。2)在0~10 cm土层深度,增温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水降低土壤可提取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减水显著增加土壤黏粒比例和可提取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砂粒比例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10~20 cm土层深度,增水显著降低土壤可提取有机碳含量。3)增温和降水改变对土壤测定指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体格局发生趋同主要是因为降水改变,而不是增温。结果表明,在未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降水持续增加的情景下,土壤黏粒比例和可提取有机碳含量的降低可能会进一步对高寒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以及微生物群落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土壤PH 土壤全碳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提取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PLA沙障对沙丘土壤粒径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党晓宏 虞毅 +5 位作者 高永 袁立敏 马迎宾 高君亮 王珊 张惜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19,24,共5页
PLA可降解纤维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用它灌沙形成的筒状沙袋铺设于沙丘上,可有效改变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及地表粗糙度等。PLA沙袋沙障通过对地表风速影响,进而影响沙丘表层土壤粒径的重新分布。本次试验通过对不同铺设规格沙障沙丘0—11c... PLA可降解纤维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用它灌沙形成的筒状沙袋铺设于沙丘上,可有效改变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及地表粗糙度等。PLA沙袋沙障通过对地表风速影响,进而影响沙丘表层土壤粒径的重新分布。本次试验通过对不同铺设规格沙障沙丘0—11cm深土壤粒径的测定,分析不同铺设规格和坡位等对土壤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2m×2m铺设规格沙障对土壤粒径影响较大,土壤平均粒径比未铺设沙障沙丘的大16%,1m×1m规格影响最小;同种规格沙障在坡顶处土壤粒径变化最大,比未铺设沙障沙丘的大21%,迎风坡、背风坡分别比对照大3.9%,2.4%;土壤深度不同,粒径变化也不同,地表0—1cm土壤粒径变化最大,比未铺设沙障沙丘的大16%。因此可知,沙障铺设后,使得沙丘表层的土壤粒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 沙袋沙障 铺设规格 土壤粒径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氮添加对南亚热带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龙凤玲 李义勇 +3 位作者 方熊 黄文娟 刘双娥 刘菊秀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53-1063,共11页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N)添加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生态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为阐述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碳的抗干扰能力,运用大型开顶箱,研究了4种处理((1)高CO2浓度(700μmol·mol–1)和高氮添加(100 kg N·hm–2·a–1)...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N)添加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是当前国际生态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为阐述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碳的抗干扰能力,运用大型开顶箱,研究了4种处理((1)高CO2浓度(700μmol·mol–1)和高氮添加(100 kg N·hm–2·a–1)(CN);(2)高CO2浓度和背景氮添加(CC);(3)高氮添加和背景CO2浓度(NN);(4)背景CO2和背景氮添加(CK))对南亚热带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近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1)CN处理能明显地促进各土层中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其中,下层土壤(5–60 cm土层)中的响应达到统计学水平。(2)活性有机碳库各组分对处理的响应有所差异:不同土层中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含量对各处理的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各土层中的MBC含量均为CN>CC>NN>CK,其中0–5 cm、5–10 cm、10–20cm 3个土层的处理间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10–20 cm与20–40 cm两个土层中的易氧化有机碳处理间有显著差异;而对于各土层中水溶性有机碳,处理间差异均不明显。(3)各团聚体组分中的有机碳含量的响应也有所差异:20–40 cm与40–60 cm土层中250–2 000μm组分的有机碳含量存在处理间差异;40–60 cm土层中53–250μm组分的有机碳对各处理响应敏感,CC处理和NN处理都有利于该组分碳的深层积累,尤其CN处理下的效果最为明显;在各处理10–20 cm、20–40 cm及40–60 cm土壤中,<53μm组分中的碳含量间差异显著。大气CO2浓度上升和N添加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尤其有利于深层土壤中微团聚体与粉粒、黏粒团聚体等较稳定组分中有机碳的积累,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氮添加 土壤碳稳定性 土壤粒径
原文传递
基于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估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岑益郎 宋韬 +1 位作者 何勇 鲍一丹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0-306,共7页
为研究不同土壤颗粒粒径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快速检测应用中的影响,获取粒径为0.169-2 mm和〈0.169 mm的2种土壤样本(各53个)的可见/近红外光谱(325-1 075 nm),分别建立各自的主成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PCA-B... 为研究不同土壤颗粒粒径对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快速检测应用中的影响,获取粒径为0.169-2 mm和〈0.169 mm的2种土壤样本(各53个)的可见/近红外光谱(325-1 075 nm),分别建立各自的主成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PCA-BPNN)、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模型.结果表明:当土壤粒径为0.169-2 mm时,所建立模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预测相关系数r均在0.84以上,且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都在0.20以下;而当土壤粒径〈0.169 mm时,所建立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均不超过0.71,而RMSEP都在0.23以上;对于相同粒径的土壤,PLS模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效果优于LS-SVM和PCA-BPNN模型.说明不同土壤颗粒粒径会显著影响可见/近红外光谱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近红外光谱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粒径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河岸缓冲带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赵清贺 卢训令 +2 位作者 汤茜 张祎帆 刘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6,共10页
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中下游河岸缓冲带土壤结构和植被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研究选择黄河中下游郑州—开封段河岸缓冲带作为研究区,探讨河岸人工林表层0~20 cm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在不同植被类型和河岸缓冲距... 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中下游河岸缓冲带土壤结构和植被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研究选择黄河中下游郑州—开封段河岸缓冲带作为研究区,探讨河岸人工林表层0~20 cm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在不同植被类型和河岸缓冲距离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颗粒质量分数呈非均匀分布,土壤质地空间分布表现为同质性,不同植被类型和河岸缓冲距离对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D为2.75左右,土壤结构良好;2)D值与黏粒质量分数均与土壤全碳(TC)、总有机碳(TOC)和全氮(TN)的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P〈0.01),砂粒质量分数则与TC、TOC和TN质量分数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粉粒质量分数只与TN质量分数在0.05水平显著正相关;3)草本高度、乔木胸径、高度和郁闭度与D值、粉粒和黏粒质量分数呈正相关,与砂粒质量分数呈负相关。说明河岸人工林覆盖和生物量越大,土壤结构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分形特征 群落特征 河岸缓冲带 黄河中下游滩地
下载PDF
河西走廊斑块植被区表层土壤粒径及其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樊立娟 胡广录 +3 位作者 廖亚鑫 王德金 张东国 王嘉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8-1075,共8页
结合描述性统计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河西走廊典型斑块植被区表层土壤粒径及其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样地表层土壤粒径(d)主要以细砂(0.25 mm≥d〉0.075 mm)和中砂(0.5 mm≥d〉0.25 mm)为主,两者占土壤... 结合描述性统计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河西走廊典型斑块植被区表层土壤粒径及其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样地表层土壤粒径(d)主要以细砂(0.25 mm≥d〉0.075 mm)和中砂(0.5 mm≥d〉0.25 mm)为主,两者占土壤颗粒组成的88.33%,分形维数为1.09-2.12;②分形维数与粗砂(d〉0.5 mm)、中砂、细砂的质量含量分别成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都较小,而与粉砂(d≤0.075 mm)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4,P〈0.01);③粗砂含量和细砂含量变异函数的最佳理论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空间自相关分别为29.4 m和37.5 m;分形维数、中砂含量和粉砂含量变异函数的最佳理论拟合模型均为线状模型,空间自相关性较弱,且自相关为167.24 m,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较大;④土壤颗粒组成的普通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粗砂含量和中砂含量在样地东北方位分布的比重较大,与细砂含量和粉砂含量的分布成相反的分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植被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空间变异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土壤粒径对农药在土壤中分布和光解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岳永德 花日茂 +1 位作者 汤锋 陈先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09-314,共6页
以500W氙灯为光源研究了氯氰菊酯等农药在土壤不同粒径范围的光解速率以及农药加入土壤经充分平衡后在不同粒径范围的分布。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对农药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光解速率有显著影响。粘质壤土中,几种农药在0.1~0.25mm和0.25~0.5m... 以500W氙灯为光源研究了氯氰菊酯等农药在土壤不同粒径范围的光解速率以及农药加入土壤经充分平衡后在不同粒径范围的分布。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对农药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光解速率有显著影响。粘质壤土中,几种农药在0.1~0.25mm和0.25~0.5mm粒径范围含量最高,为混合土样的1.2~1.3倍;1.0~2.0mm粒径范围含量最低,为混合土样的0.78~0.9倍;砂质壤土中几种农药含量则随粒径增大而提高。氯氰菊酯等3种农药在粘质壤土和砂质壤土不同粒径范围的光解速率均以0.5~1.0mm范围最快,半衰期分别为34.07~42.78h(砂质壤土)和44.93~55.0h(粘质壤土);0.1~0.25mm粒径范围光解最慢,半衰期分别为56.50~77.70h(砂质壤土)和65.04~88.03h(粘质壤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农药 光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