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碳球团还原机理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杨学民 郭占成 +4 位作者 王大光 谢裕生 黄典冰 孔令坛 杨天钧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在1223-1473K的N2气氛下研究了石墨粉粒度、铁精矿粉粒度、温度、碳含量地含碳球团的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粉和铁精矿粉粒度越小,还原温度和碳含量越高,含碳才还原速度越大,基于碳气化反应、气相扩散和界面反应和... 在1223-1473K的N2气氛下研究了石墨粉粒度、铁精矿粉粒度、温度、碳含量地含碳球团的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粉和铁精矿粉粒度越小,还原温度和碳含量越高,含碳才还原速度越大,基于碳气化反应、气相扩散和界面反应和含碳球团的速度方程均能较好地处理本研究的数据,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出的碳敢化反应和界面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27.7和294.14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还原速度 还原机理 速度方程 熔融还原
全文增补中
转底炉工艺的发展与实践 被引量:30
2
作者 朱荣 任江涛 +2 位作者 刘纲 万天骥 徐萌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71-174,共4页
论文介绍了转底炉炼铁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和开发转底炉炼铁技术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结合国情和政策,认为我国当前应把"转底炉预还原+熔融造气炉终还原"双联工艺作为发展转底炉技术的方向,主要... 论文介绍了转底炉炼铁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和开发转底炉炼铁技术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结合国情和政策,认为我国当前应把"转底炉预还原+熔融造气炉终还原"双联工艺作为发展转底炉技术的方向,主要应用于为电炉提供热装铁水、钢铁厂粉尘回收利用和特殊矿综合利用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底炉工艺 含碳球团 直接还原 熔融还原
下载PDF
含碳球团的还原熔分行为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萌 赵志星 +2 位作者 张建良 孔令坛 万天骥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15,共5页
通过高温电阻炉对含碳球团还原熔分的行为进行热态模拟研究,考察温度、配碳比、化学成分等因素对球团还原熔分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温度、配碳比和球团传热方向上的尺寸是控制球团还原熔分的关键;化学成分对还原速率影响不明显,但是通... 通过高温电阻炉对含碳球团还原熔分的行为进行热态模拟研究,考察温度、配碳比、化学成分等因素对球团还原熔分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温度、配碳比和球团传热方向上的尺寸是控制球团还原熔分的关键;化学成分对还原速率影响不明显,但是通过改变渣的组成可对渣铁熔分起促进或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底炉 含碳球团 珠铁
下载PDF
铜渣处理技术分析及综合利用新工艺 被引量:19
4
作者 赵凯 程相利 +2 位作者 齐渊洪 高建军 师学峰 《中国有色冶金》 CAS 2012年第1期56-60,共5页
对已有的铜渣处理工艺进行评述,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铜渣配碳还原过程进行详细的热力学分析,提出了含碳球团-转底炉法处理铜渣的新工艺。与原有的铜渣处理技术相比,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环境负荷小、有价元素综合利用率高等优点,... 对已有的铜渣处理工艺进行评述,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铜渣配碳还原过程进行详细的热力学分析,提出了含碳球团-转底炉法处理铜渣的新工艺。与原有的铜渣处理技术相比,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环境负荷小、有价元素综合利用率高等优点,是解决铜渣综合利用问题的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渣 含碳球团 转底炉 综合利用
下载PDF
含碳球团还原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兴亚 汪琦 姜茂发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27,共4页
分析了含碳球团还原的特点,对含碳球团各种还原工艺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含碳球团还原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含碳球团 铁矿-煤球团 还原技术 炼铁
下载PDF
含碳球团—铁浴熔融还原法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杜挺 杜昆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718-728,共11页
系统研究了以非焦煤粉和铁精矿粉为基础的含碳球团—铁浴熔融还原新流程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冷团结合碳球团高温强度问题,提出了含碳球团自还原动力学模型、再氧化机理和提高球团预还原速度、抗氧化能力的技术措施和参数,研制出了具有高... 系统研究了以非焦煤粉和铁精矿粉为基础的含碳球团—铁浴熔融还原新流程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冷团结合碳球团高温强度问题,提出了含碳球团自还原动力学模型、再氧化机理和提高球团预还原速度、抗氧化能力的技术措施和参数,研制出了具有高配碳量、高强度、高自还原速度、高预还原速度、高抗氧化能力的新型含碳球团.同时,研究了合碳球团在铁浴中熔化还原动力学参数,优化得到了控制还原速度、终还原率、熔渣中最低FeO含量、泡沫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预还原 终还原 铁浴 熔融还原
下载PDF
钒钛磁铁矿冷压含碳球团的粘结剂选择 被引量:14
7
作者 曹明明 张建良 +3 位作者 薛逊 邢相栋 王春龙 王喆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71,共5页
为了提高钒钛磁铁矿冷压含碳球团的强度,选用膨润土、糖浆及玉米面作粘结剂,对比了3种粘结剂对球团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合转底炉工艺的较优粘结剂及最佳配加量。结果表明:膨润土加入量超过6%时,制备球团性能能够达到转底炉工艺要求,... 为了提高钒钛磁铁矿冷压含碳球团的强度,选用膨润土、糖浆及玉米面作粘结剂,对比了3种粘结剂对球团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合转底炉工艺的较优粘结剂及最佳配加量。结果表明:膨润土加入量超过6%时,制备球团性能能够达到转底炉工艺要求,但导致球团内铁品位降低程度较大;添加糖浆作粘结剂时,在实验研究范围内,球团性能尚未达到工艺要求,且存在压球过程中脱模困难问题;而选用玉米面作粘结剂制备球团时各方面都能达到工艺要求。玉米面(含量2.5%)加入到浓度为4%的NaOH溶液中发酵15 min左右,所得球团的湿球落下强度为4.8次,湿球抗压强度为55.1 N,干球落下强度为24.8次,干球抗压强度为648.1N,湿球爆裂温度为400℃,满足转底炉生产的各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 含碳球团 粘结剂 压球
下载PDF
含碳球团生产工艺参数优化及固结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旭 张建良 +2 位作者 郭豪 刘征建 柏凌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30,共6页
实验研究了含碳球团高温自还原特性,考察了焙烧温度、C/O、焙烧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含碳球团还原后金属化率和强度指标的影响,利用XRD和SEM显微分析研究了球团还原过程和固结机理.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焙烧温度是影响两项指标的最重要因素,C/... 实验研究了含碳球团高温自还原特性,考察了焙烧温度、C/O、焙烧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含碳球团还原后金属化率和强度指标的影响,利用XRD和SEM显微分析研究了球团还原过程和固结机理.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焙烧温度是影响两项指标的最重要因素,C/O次之,焙烧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在焙烧温度1350℃、C/O比1.15、焙烧时间25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金属化率最高为85.33%,球团的抗压强度达到2248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转底炉 金属化率 抗压强度
下载PDF
高铁赤泥直接还原制备珠铁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洪 佘雪峰 +2 位作者 赵晴晴 薛庆国 王静松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6-821,共6页
以高铁赤泥、煤粉为主要原料制成含碳球团,通过高温直接还原熔分工艺制备珠铁,考察了温度、碳氧比、氟化钙含量对还原和熔分的影响,并对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氟化钙含量为球团还原熔分的关键影响因素,... 以高铁赤泥、煤粉为主要原料制成含碳球团,通过高温直接还原熔分工艺制备珠铁,考察了温度、碳氧比、氟化钙含量对还原和熔分的影响,并对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氟化钙含量为球团还原熔分的关键影响因素,在1400℃、碳氧比为1.2、氟化钙含量为2%时加热14min渣铁实现较好分离,所得珠铁中碳、硫含量分别为2.72%(ω)和0.48%(ω).动力学分析表明,高铁赤泥直接还原由碳的气化和气相扩散混合控速.所得珠铁可作为一种炼钢原料,熔分渣是一种优质的提钪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直接还原 高铁赤泥 珠铁
原文传递
铁矿石含碳球团中碳的气化反应速度对球团熔融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孟繁明 赵庆杰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9,共5页
利用气化反应速度不同的焦炭和石墨作为还原剂,考察了铁矿石含碳球团在高温加热时还原铁的渗碳、熔融及球团结构的变化规律。根据研究的结果,得到以下结论:①碳的气化反应速度对铁的渗碳及熔融有重要影响;②气化反应速度较快的焦炭混合... 利用气化反应速度不同的焦炭和石墨作为还原剂,考察了铁矿石含碳球团在高温加热时还原铁的渗碳、熔融及球团结构的变化规律。根据研究的结果,得到以下结论:①碳的气化反应速度对铁的渗碳及熔融有重要影响;②气化反应速度较快的焦炭混合球团在1350℃加热9 min时球心部首先出现熔融铁粒,而气化反应速度较慢的石墨混合球团在1250℃加热9 min时在球团表面首先出现熔融铁粒;③反应中物料混合状态的变化以及反应后球团内部空洞的大小都受到碳的气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碳的气化反应速度 渗碳
下载PDF
镍渣直接还原磁选提铁试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鲁逢霖 郭玉华 +1 位作者 张颖异 高建军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3,共5页
通过试验对镍渣和煤粉制备含碳球团的直接还原和磁选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温度、碳氧比、碱度等参数随时间的金属化率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磨矿细度下的磁选结果。结果表明:碳氧比为1.2,碱度为0.5的镍渣含碳球团,在1 300℃下直接还原20mi... 通过试验对镍渣和煤粉制备含碳球团的直接还原和磁选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温度、碳氧比、碱度等参数随时间的金属化率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磨矿细度下的磁选结果。结果表明:碳氧比为1.2,碱度为0.5的镍渣含碳球团,在1 300℃下直接还原20min后可以获得98.34%的金属化率,在该条件下还原后所得金属化球团磨矿时间从10min增加到90min,粒度小于0.074mm所占比例从46.9%增加到95.6%,磁选后精矿TFe质量分数从78.82%降低到74.01%,而磁选产率与铁回收率则分别从51.77%和79.02%增加到70.92%和89.80%。实验室结果表明,镍渣通过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磁选的方式利用其中的铁资源在工艺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渣 含碳球团 直接还原 磁选
原文传递
微波加热钛精矿含碳球团制取初级富钛料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世敏 彭金辉 +5 位作者 黄孟阳 孙艳 张利波 范兴祥 郭胜惠 雷鹰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基于微波加热的优点和钛精矿良好的吸波性能,提出了微波加热还原钛精矿含碳球团制取初级富钛料的工艺路线并进行了试验,发现微波还原的最佳工艺条件:还原时间为1.5h,还原温度为1100~1150℃,复合添加剂的用量为钛精矿的5%。试验... 基于微波加热的优点和钛精矿良好的吸波性能,提出了微波加热还原钛精矿含碳球团制取初级富钛料的工艺路线并进行了试验,发现微波还原的最佳工艺条件:还原时间为1.5h,还原温度为1100~1150℃,复合添加剂的用量为钛精矿的5%。试验得到了杂质酸溶性好的初级富钛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还原 含碳球团 初级富钛料
下载PDF
CO/CO_2气氛下含碳球团还原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唐惠庆 郭兴敏 +1 位作者 张圣弼 郭占成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6,共6页
分析了 CO/CO2 气氛下含碳球团的还原步骤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含碳球团还原动力学的微分方程组 ,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在验证了该数学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 ,对 CO/CO2 气氛中含碳球团的还原行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该模型全面考虑了 ... 分析了 CO/CO2 气氛下含碳球团的还原步骤 ,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含碳球团还原动力学的微分方程组 ,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在验证了该数学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 ,对 CO/CO2 气氛中含碳球团的还原行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该模型全面考虑了 FASTMET工艺条件下还原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模拟计算结果与文献 [1]的实测结果相符合 ,证明用此模型可以优化含碳球团的直接还原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数学模型 计算机模拟 还原动力学
下载PDF
含碳球团在氧化性气氛中的还原机理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琦 杨兆祥 +2 位作者 孙家富 田济民 李文忠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共4页
根据Stefan流理论,研究了含碳球团在氧化性气氛中的还原机理,建立了极限抗氧化还原速度vRL的计算式。结果表明:当还原速度大于vRL时,还原过程不受氧化性气氛的影响。加热温度一定时,vRL随气相中CO浓度增加和气流... 根据Stefan流理论,研究了含碳球团在氧化性气氛中的还原机理,建立了极限抗氧化还原速度vRL的计算式。结果表明:当还原速度大于vRL时,还原过程不受氧化性气氛的影响。加热温度一定时,vRL随气相中CO浓度增加和气流速度减小而降低,加热温度对vRL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氧化性气氛 还原机理 Stefan流
下载PDF
含碳球团的还原性和还原冷却后的强度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铿 齐渊洪 +2 位作者 赵继伟 冯根生 杜春荣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在 1273~1573 K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煤种、木炭和石墨与不同种类矿石制成含碳球团 的还原速度;进而讨论了温度、配碳比(C/O)、挥发分含量等因素对含碳球团还原所需时间和 金属化率的影响.通过测定含碳球团还原冷却后的强... 在 1273~1573 K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煤种、木炭和石墨与不同种类矿石制成含碳球团 的还原速度;进而讨论了温度、配碳比(C/O)、挥发分含量等因素对含碳球团还原所需时间和 金属化率的影响.通过测定含碳球团还原冷却后的强度,对影响强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还原冷 却后的强度在温度 1273 K时较低,配入含挥发分较高的气煤,可以使还原冷却后的强度提高, 加快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还原后强度 团矿 高温还原 还原性
下载PDF
热压含碳球团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8
16
作者 汪勇 汪志全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采用烟煤加热时产生的胶质体作为黏结剂来压制热压含碳球团。根据胶质体的最高流动度和热稳定性,用单一煤种压制热压球团时,肥煤是最好的黏结煤。相对于同成型条件下的冷压含碳球团,热压含碳球团强度更高,相同还原条件下的反应速度更快。
关键词 含碳球团 抗压强度 失重率 黏结煤 热压含碳球团
下载PDF
日本含碳球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俊鸽 周文涛 +1 位作者 郭艳玲 赵小燕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1,46,共6页
含碳球团技术是有效利用低价的高结晶水铁矿、实现高炉降低焦比和燃料比的技术途径之一。介绍了日本提高含碳球团冶金性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提高含碳球团反应性和还原性的研究进展。发现减小焦炭或者煤粉粒度、使用生物质炭、设计新... 含碳球团技术是有效利用低价的高结晶水铁矿、实现高炉降低焦比和燃料比的技术途径之一。介绍了日本提高含碳球团冶金性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提高含碳球团反应性和还原性的研究进展。发现减小焦炭或者煤粉粒度、使用生物质炭、设计新型球团结构可以提高含碳球团的反应性,使用高结晶水铁矿粉可以提高含碳球团的还原性。此外,还介绍了含碳球团在高炉中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球团 热压含碳球团 燃料粒度 球团结构 冶金性能
下载PDF
含碳球团还原反应及其技术 被引量:8
18
作者 汪琦 《鞍钢技术》 CAS 2009年第4期1-10,共10页
对含碳球团的自还原反应和工艺中涉及的燃烧和氧化反应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煤的性质、氧化性气氛对含碳球团自还原性的影响;介绍并且评价了现有和正在研发的含碳球团直接还原法和熔融还原法。
关键词 含碳球团 还原工艺 自还原性
下载PDF
赤泥含碳球团还原动力学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宁国山 李帅 +2 位作者 张波 刘承军 姜茂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7,共4页
在900~1 200℃范围内,通过还原失重试验研究了赤泥含碳球团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还原得到的金属化球团中铁元素总含量在60.7%以上,金属化率在83.48%以上。赤泥含碳球团的金属化率和还原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赤泥含碳球团的还原速... 在900~1 200℃范围内,通过还原失重试验研究了赤泥含碳球团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还原得到的金属化球团中铁元素总含量在60.7%以上,金属化率在83.48%以上。赤泥含碳球团的金属化率和还原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赤泥含碳球团的还原速率由碳的气化反应和界面化学反应混合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10.16~111.42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含碳球团 还原动力学 活化能
下载PDF
转炉尘泥含碳球团还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丁银贵 王静松 +3 位作者 曾晖 佘雪峰 杨慧贤 薛庆国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3-77,共5页
在1473~1573K的N2保护气氛下,通过还原失重实验研究了转炉尘泥所制含碳球团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还原得到的金属化球团全铁(TFe)在67%以上,金属化率(ηFe)在72%以上,可以作为高炉冶炼的原料;转炉尘泥所制含碳球团在0~100s时间内,反应分... 在1473~1573K的N2保护气氛下,通过还原失重实验研究了转炉尘泥所制含碳球团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还原得到的金属化球团全铁(TFe)在67%以上,金属化率(ηFe)在72%以上,可以作为高炉冶炼的原料;转炉尘泥所制含碳球团在0~100s时间内,反应分数受温度影响较小,在100s以后,受温度的影响逐渐增大,温度越高其值越大,转炉污泥球团还原反应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更明显,反应结束时间在500s左右,比转炉细灰球团要早大约100s.含碳球团还原速度可由Mckwan方程所表达,还原速度由界面或局部反应控制.根据Arrhenius方程可以计算得出转炉细灰含碳球团的还原反应活化能为74.64kJ/mol,转炉污泥含碳球团的还原反应活化能为77.48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尘泥 含碳球团 还原速度 活化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