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2
1
作者 赵泉鸿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1-501,共21页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在近5年来取得迅速发展。从1994年的中德合作太阳号SO-95航次到1999年的ODP184航次,南海已经成为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地层学方面,南沙海区首次建起中国海第一个更新世深海地层...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在近5年来取得迅速发展。从1994年的中德合作太阳号SO-95航次到1999年的ODP184航次,南海已经成为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地层学方面,南沙海区首次建起中国海第一个更新世深海地层序列,使用了包括4类微体化石的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和碳酸盐地层学的依据;至于最近4万年来的记录,东沙附近站位的时间分辨率精度已超过20a。文章还综述了海水表层温度等古海洋学参数测定,深海沉积中古气候,特别是古季风演变记录,以及深海沉积作用和突变事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学 第四纪 南海 地层 深海沉积
下载PDF
古海洋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新指标 被引量:64
2
作者 陈建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02-410,共9页
有机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古环境指标及其相关的同位素指标已成为追溯古全球变化与古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演化的有力工具。从古环境替代指标的示踪原理和应用的角度 ,综述了有孔虫碳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整体指标、生物标志化合物、... 有机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古环境指标及其相关的同位素指标已成为追溯古全球变化与古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演化的有力工具。从古环境替代指标的示踪原理和应用的角度 ,综述了有孔虫碳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整体指标、生物标志化合物、单体有机分子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在古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指出古海洋研究正从以恢复古海洋的物理参数 (温度、盐度、古洋流等 )为主 ,向着揭示古水团演化、古生产力、古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学 有机地球化 微量元素 同位素 生物地球化演化
下载PDF
海相碳酸盐矿物的阴极发光性与其成岩蚀变的关系 被引量:61
3
作者 黄思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4期9-15,共7页
引言众所周知,原始的海相碳酸盐矿物为文石、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但它们对成岩蚀变极度敏感,在大气淡水成岩环境中,文石和高镁方解石都会转变为成岩低镁方解石,同时,原始的低镁方解石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蚀变。在进行古代碳酸盐岩的沉... 引言众所周知,原始的海相碳酸盐矿物为文石、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但它们对成岩蚀变极度敏感,在大气淡水成岩环境中,文石和高镁方解石都会转变为成岩低镁方解石,同时,原始的低镁方解石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蚀变。在进行古代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和古海洋学研究时,往往需要测定岩石中的微量元素及氧、碳、锶等同位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发光 碳酸盐矿物 蚀变 成岩环境 海洋学 沉积环境 高镁 结构组分 成岩作用 沉淀作用
下载PDF
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的成岩蚀变性及其对海水信息的保存性 被引量:55
4
作者 黄思静 石和 +3 位作者 毛晓冬 张萌 沈立成 武文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8,共10页
有关海相碳酸盐对海水信息保存性的评估研究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已成为古海洋学研究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其发展对古海洋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对重庆市秀山剖面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的阴极发光性和 ... 有关海相碳酸盐对海水信息保存性的评估研究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已成为古海洋学研究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其发展对古海洋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通过对重庆市秀山剖面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的阴极发光性和 Mn,Sr,Fe,Mg等元素分析 ,评估了早古生代地层中各种碳酸盐结构组分对海水信息的保存性及主要控制因素。除细结构的微晶方解石和腕足类壳对海水信息保存较好以外 ,白云石 ,尤其是微—粉晶白云石对海水信息的可保存性也得到肯定。在控制碳酸盐矿物成岩蚀变性的因素中 ,除要注意其原始矿物是否具有较高的抗成岩蚀变能力外 ,同时要注意岩石原生孔隙度和岩石中陆源碎屑含量对碳酸盐成岩蚀变的影响。作者还强调了成岩过程中由长石等铝硅酸盐溶解提供壳源 Sr所造成的碳酸盐矿物成岩蚀变可能表现为较高的 Sr含量 ,这是将 Sr含量作为评估方法时需要注意的 ,在不进行 87Sr/86 Sr测定的前提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信息 保存性 生代 海相碳酸盐 海洋学 成岩蚀变性 Sr含量 Mn/Sr比值 锶同位素地层
下载PDF
古海洋溶解氧与缺氧和富氧问题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成善 胡修棉 李祥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47,共9页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红色灰岩层为大洋富氧条件下的沉积产物,红色灰岩层内有机碳极低,生物极其繁盛,碳同位素偏低,但从上往下又呈增高趋势。溶解氧含量在古海洋演化史中是非线形波动变化的,既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低时期(缺氧条件),...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红色灰岩层为大洋富氧条件下的沉积产物,红色灰岩层内有机碳极低,生物极其繁盛,碳同位素偏低,但从上往下又呈增高趋势。溶解氧含量在古海洋演化史中是非线形波动变化的,既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低时期(缺氧条件),也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高时期(富氧条件),古海洋溶解氧含量重建和富氧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大洋循环、古气候、生命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学 溶解氧 富氧环境 缺氧事件 西藏南部
下载PDF
黑潮主流轴近两万年来的位移 被引量:39
6
作者 翦知 SaitoYoshiki +2 位作者 汪品先 李保华 陈荣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32-536,共5页
根据冲绳海槽南部 2 55柱状样的沉积速率、粒度、有孔虫黑潮标志种等的高分辨率记录 ,追踪近两万年来黑潮主流轴的位移 .研究表明 ,末次盛冰期黑潮主流轴曾东移出冲绳海槽 .至全新世距今约 6 50 0a前黑潮才经台湾东部海域再次进入冲绳海... 根据冲绳海槽南部 2 55柱状样的沉积速率、粒度、有孔虫黑潮标志种等的高分辨率记录 ,追踪近两万年来黑潮主流轴的位移 .研究表明 ,末次盛冰期黑潮主流轴曾东移出冲绳海槽 .至全新世距今约 6 50 0a前黑潮才经台湾东部海域再次进入冲绳海槽 ,使得该柱状样的沉积速率突然增大 ,粒度明显变粗 ,有孔虫黑潮标志种含量也显著增多 .但距今约 4 0 0 0~ 30 0 0a前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含量又急剧降低 ,反映黑潮主流轴又曾短暂东移或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海洋学 有孔虫 冲绳海槽 地层年代测定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晚全新世变冷事件 被引量:36
7
作者 翦知湣 汪品先 +1 位作者 李保华 U.Pflaumann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5期461-466,共6页
对取自冲绳海槽和南海的3个重力柱状样(255,170,17940-2柱状样)进行浮游有孔虫分析后发现:所有属种中,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显示出对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反应灵敏,其相对丰度的变化显著,且在各柱状样间可以对比。... 对取自冲绳海槽和南海的3个重力柱状样(255,170,17940-2柱状样)进行浮游有孔虫分析后发现:所有属种中,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显示出对西太平洋晚第四纪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反应灵敏,其相对丰度的变化显著,且在各柱状样间可以对比。全新世最显著的变化是约4~2kaBP前的P. obliquiloculata最小值带,可能与新冰期变冷有关。这一变冷事件在西大平洋的广泛存在表示P obliquiloculata可以作为古海洋和气候变化的示踪器,对于海-陆气候对比亦较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气候 有孔虫 海洋学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被引量:42
8
作者 赵泉鸿 翦知湣 +6 位作者 王吉良 成鑫荣 黄宝琦 徐建 周震 房殿勇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00-807,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 184航次1148站(18°50.17.3′N, 116°33.93′E, 水深3308.3 m) 1165个样品中底栖有孔虫的同位素分析, 获得了24 Ma以来连续的、平均分辨率为21 ka的δ18O曲线. 这是迄今全球晚新生代最连续、最完整和分辨率最高的δ18O曲线. 总体上呈梯状递增的δ18O曲线清楚地记录了晚新生代以来5次变重和3次变轻事件及2个稳定期, 反映了全球气候逐渐变冷过程的变化. 其中发生在17.2-14.5 Ma的变轻事件及14.5-13.6 Ma和3.0-2.4 Ma的两个变重事件最为显著, 都可以进行全球性对比. 13.6-10.2 Ma和6.0-3.0 Ma两个时期δ18O变动平稳和振幅最小, 代表南海晚新生底层水变化最小的稳定时期. 1148站的氧同位素记录为西太平洋和我国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提供了最佳的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分析 底栖有孔虫 地层 海洋学 晚新生代 南海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上扬子区早古生代全岩Ce异常与海平面长缓变化 被引量:37
9
作者 冯洪真 Bernd-D.Erdtmann 王海峰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1期66-72,共7页
65个全岩稀土样品采自湖北省宜昌地区下寒武统至下志留统的经典剖面 .样品测试由单通道扫描等离子光谱仪 (ICP AES)完成 .REE含量依北美页岩组合(NASC)标准化 ,并按log[3Cen/ ( 2Lan+Ndn) ]计算Ce异常值 .以全岩Ce异常作为海平面变化的... 65个全岩稀土样品采自湖北省宜昌地区下寒武统至下志留统的经典剖面 .样品测试由单通道扫描等离子光谱仪 (ICP AES)完成 .REE含量依北美页岩组合(NASC)标准化 ,并按log[3Cen/ ( 2Lan+Ndn) ]计算Ce异常值 .以全岩Ce异常作为海平面变化的定量指标 ,识别出 5个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 ,发现多幕次黑色岩系与海侵事件严格对应 .鉴于同期黑色岩系的全球性分布和华南特定的古地理格局 ,提出华南早古生代多幕次黑色岩系的最小含氧层扩展成因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岩铈异常 海洋学 海平面变化 生代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280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 被引量:30
10
作者 孙湘君 罗运利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46-853,共8页
ODP1144孔顶部225m柱状样的孢粉资料揭示近280 ka (即氧同位素8期(MIS8))以来, 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演化历史. 间冰期孢粉组合以松属为主, 与该区现在情况相似. 而冰期孢粉组合中则出现大量草本植物, 如蒿属(Artemisia)、禾本科(Gramineae... ODP1144孔顶部225m柱状样的孢粉资料揭示近280 ka (即氧同位素8期(MIS8))以来, 南海北部大陆架的演化历史. 间冰期孢粉组合以松属为主, 与该区现在情况相似. 而冰期孢粉组合中则出现大量草本植物, 如蒿属(Artemisia)、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 这说明冰期时由于海退引起海平面下降使大陆架出水成陆. 出露的大陆架上覆盖着以草原为主的植被. 从草本植物花粉与松属花粉两者含量之比可以推断在MIS5期以前大陆架出露的面积小, 而MIS4期以来冰期时大陆架大面积出露, 末次冰盛期达到高峰. MIS5期前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这种变化, 可以从我国大陆新构造运动加以解释. 冰期时大陆架上生长的草原植被的组成也有显著变化, MIS8期以禾本科为主, 而后, 蒿属比例不断增加, 末次冰盛期时在草原植被中占了优势, 植被的这种变化是对不断变干冷气候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冰期 大陆架 孢粉 海洋学 深海花粉 草本植物 松属
原文传递
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11
作者 冉莉华 蒋辉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试图揭示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南海古海洋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Thalassionema nitzshioides 为南海地区表层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且其百分含量无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 本文通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试图揭示南海某些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规律,以便为南海古海洋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Thalassionema nitzshioides 为南海地区表层沉积硅藻的优势种,且其百分含量无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南海与周围海洋水体交换相对较弱的特征。除此之外,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主要受到海洋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黑潮暖流、印度洋暖水的入侵以及沿岸流对南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影响。其中,Nitzshia marina, Azpeitia neocrenulata, Azpeitia africana, Rhizosolenia bergonii 等暖水硅藻可作为黑潮暖流及印度洋暖水入侵南海强度的指标种。而Cyclotella stylorum, Cyclotella striata, Diploneis bombus, Traychneis as pera, Tabularia tabulata 等则可看作判断沿岸流对南海水体影响强度的标志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地区 表层沉积 暖流 硅藻 沿岸流 黑潮 海洋学 环境 入侵 海洋水体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近四万年的高分辨率古海洋学记录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律江 M.Sarnthein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31,共5页
南海北部陆坡在东沙群岛东南水深1727m处所采的17940柱状样,提供了迄今所知南海最高沉积速率的次深海沉积,全新统厚达6.5m。全柱13.30m的沉积物记录了近4万年来南海古海洋变迁的历史。通过间距1~2cm的高密度采样进行氧同位素分析及... 南海北部陆坡在东沙群岛东南水深1727m处所采的17940柱状样,提供了迄今所知南海最高沉积速率的次深海沉积,全新统厚达6.5m。全柱13.30m的沉积物记录了近4万年来南海古海洋变迁的历史。通过间距1~2cm的高密度采样进行氧同位素分析及其它分析,结果揭示了全新世夏季风百年等级的变化周期和冰期时千年等级的准周期性气候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晚第四纪 海洋学 高分辨率 地层
下载PDF
古海洋生产力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沈俊 施张燕 冯庆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77,共9页
寻求反映古海洋生产力变化的指标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量元素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同位素指标已成为追溯古海洋生产力演化的有力工具。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的示踪原理和应用的角度,综述了主量元素(Al、Fe、P)、... 寻求反映古海洋生产力变化的指标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量元素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相关的同位素指标已成为追溯古海洋生产力演化的有力工具。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的示踪原理和应用的角度,综述了主量元素(Al、Fe、P)、微量元素(Ba、Cu、Zn、Ni、Cd、Sr/Ca、Mo)、同位素(碳、氮同位素)等在古生产力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的研究动态与进展,并着重介绍了用Cu、Zn、Ni、Ba等来定量计算生产力的模型以及其模型在全球应用中取得的成果。指出运用生产力地球化学指标研究生产力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指标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以后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指标 海洋学 生产力定量计算 地球化
下载PDF
陕西南岭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30
14
作者 高长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83-390,共8页
碳酸盐岩中的稀土元素可作为古海洋发展演化的示踪剂。陕南南岭地区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完全不同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推测在早古生代末期古秦岭海洋已关闭。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稀土族 海洋学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冰期干旱化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7
15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5年第1期32-42,共11页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海区面积的减小和海水温度的下降,均导致蒸发量的降低。仅南海的估计,盛冰期水汽供应量便可减少800—1400×109m3/a,约相当现代我国年降水总量的1/8—1/4,是我国陆地冰期气候干旱化的重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相互作用 边缘海 干旱化 海洋学 更新世
下载PDF
古海洋溶解氧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26
16
作者 胡修棉 王成善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5-71,共7页
介绍了国内外在古海洋溶解氧研究领域内的主要方法和动态 ,并分别对沉积构造法、沉积硫法、同位素法、微量元素法、稀土元素法、有机地球化学法及古生态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论 ,指出 ,古海洋溶解氧含量重建对于理解大洋循... 介绍了国内外在古海洋溶解氧研究领域内的主要方法和动态 ,并分别对沉积构造法、沉积硫法、同位素法、微量元素法、稀土元素法、有机地球化学法及古生态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论 ,指出 ,古海洋溶解氧含量重建对于理解大洋循环、古气候、生物绝灭、地质事件以及有机质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它有赖于溶解氧含量的替代性指标的建立、富氧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综合分析气圈、水圈、沉积圈、生物圈等各子系统内部及它们之间氧的物质输送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学 溶解氧 缺氧事件 沉积构造 沉积硫 同位素 有机地球化
下载PDF
天津地区全新世牡蛎滩的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30
17
作者 王强 李秀文 +5 位作者 张志良 李凤林 邵军 白德中 尚学熙 唐若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71-380,T002,共11页
据天津地区牡蛎滩的研究,本文确认:在渤海西岸牡蛎滩中,以天津宁河地区所见最为发育;它由长重蛎和近江重蛎2种的尸积群和埋葬群组成。据^(14)C测年可知,它们自中全新世初期即已形成,一直延续到2kaB.P.(^(14)C年代)余。其顶板有程度不同... 据天津地区牡蛎滩的研究,本文确认:在渤海西岸牡蛎滩中,以天津宁河地区所见最为发育;它由长重蛎和近江重蛎2种的尸积群和埋葬群组成。据^(14)C测年可知,它们自中全新世初期即已形成,一直延续到2kaB.P.(^(14)C年代)余。其顶板有程度不同的起伏,即使有河口位置空间移动的影响,其顶板分布范围也仅是在现代天津地区平均低潮线下,故而,它们不能表明海平面波动,由于带状牡蛎滩近EW向分布,表明当时潮汐方向与现代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滩 海洋学 全新世 天津
下载PDF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千年尺度的古海洋学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振夏 Y.Saito +6 位作者 李铁刚 S.Berne 程振波 李培英 李珍 F.Guichard G.Floch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883-887,共5页
对位于冲绳海槽中段近槽底岩芯DGKS96 0 3有孔虫分析、AMS14 C年龄测试和FP 1 2E转换函数计算 ,获得冬季和夏季海水表面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整个岩芯可见 7个冷期和 8个暖期 .全新世中晚期的低温事件、YD、H1、H2、H3和H4事件 ,以... 对位于冲绳海槽中段近槽底岩芯DGKS96 0 3有孔虫分析、AMS14 C年龄测试和FP 1 2E转换函数计算 ,获得冬季和夏季海水表面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整个岩芯可见 7个冷期和 8个暖期 .全新世中晚期的低温事件、YD、H1、H2、H3和H4事件 ,以及末次冰期中的小冷期均有明显反映 ,说明 5 0kaBP以来的短周期变冷事件很可能具有全球性意义 .冷期时的沉积速率普遍大于暖期 ,全新世为最低 ,可能与海面上升 ,黑潮主轴西移有关 .冲绳海槽是第四纪火山活动高发区 ,可见多次火山活动留下的火山玻璃和浮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晚第四纪 千年尺度 海洋学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被引量:24
19
作者 翦知湣 成鑫荣 +2 位作者 赵泉鸿 王吉良 汪品先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16-822,共7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 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 Ma前, 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 底栖有孔虫(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 Ma之前受温暖的太平洋中层水影响较强, 在约3.1~2.5 Ma之间显著降温, 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而浮游有孔虫(18O反映的早、中上新世表层水的几次降温可能与南极冰盖波动有关, 只有在约2.2~0.9 Ma之间不可逆转的阶梯状降温才可能是对北半球冰盖形成与增长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地层 上新世-更新世 北半球冰盖形成 中更新世革命 南海 海洋学
原文传递
南海中部浮游有孔虫通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1
20
作者 陈荣华 翦知 +1 位作者 郑玉龙 陈建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3-77,共5页
南海中部 1 993~ 1 995年连续两年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试验 ,揭示浮游有孔虫总通量以及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ruber,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Globigerinitaglutinata等种的通量和相对百分数在东... 南海中部 1 993~ 1 995年连续两年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试验 ,揭示浮游有孔虫总通量以及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ruber,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Globigerinitaglutinata等种的通量和相对百分数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 ,而Globigerinabulloides,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Globorotaliamenardii等种则仅在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 .此外 ,还发现浮游有孔虫属种的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通量 季节变化 沉积捕获器 海洋学 南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