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2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量稀土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57
1
作者 王龙妹 杜挺 +1 位作者 卢先利 乐可襄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40,共4页
本文扼要阐述了微量稀土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机理、微量稀土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并展望了稀土在钢中应用研究前景。
关键词 稀土 作用机理 组织 性能 应用前景 微量元素 合金化 变质作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单元特征及早元古代拼合 被引量:142
2
作者 赵国春 孙敏 S.A.Wilde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38-549,共12页
华北克拉通基底可分为东部陆块、西部陆块和中部带.西部陆块是由其南部的鄂尔多斯陆块和北部的阴山陆块沿华北西部孔兹岩带在早元古代(~1.9 Ga)碰撞对接而成.在~1.85 Ga,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沿中部带发生碰撞拼合而形成现今的华北克... 华北克拉通基底可分为东部陆块、西部陆块和中部带.西部陆块是由其南部的鄂尔多斯陆块和北部的阴山陆块沿华北西部孔兹岩带在早元古代(~1.9 Ga)碰撞对接而成.在~1.85 Ga,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沿中部带发生碰撞拼合而形成现今的华北克拉通统一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早元古代拼合 华北克拉通 基底 变质作用 P-T轨迹 大陆碰撞 大地构造
原文传递
煤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3
3
作者 钟玲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7-332,368,共7页
为了研究煤的储气性能 ,笔者对 1 2 4个煤样进行等温吸附试验、煤岩测试、工业分析、压汞试验和低温液氮测试 .研究表明 :(1 )煤变质对煤吸附能力具有控制作用 ,反射率从 0 .3%~ 4 .2 5 % ,可燃基的Langmuir体积是 1 1 .2 5~ 4 7.1 6c... 为了研究煤的储气性能 ,笔者对 1 2 4个煤样进行等温吸附试验、煤岩测试、工业分析、压汞试验和低温液氮测试 .研究表明 :(1 )煤变质对煤吸附能力具有控制作用 ,反射率从 0 .3%~ 4 .2 5 % ,可燃基的Langmuir体积是 1 1 .2 5~ 4 7.1 6cm3 / g ;(2 )平衡水煤样吸附量与镜质组含量呈正相关、与惰质组含量呈负相关、与孔隙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微孔孔体积呈正相关 ;(3)水分、温度对煤的吸附能力有负面影响 .煤变质程度不同 ,吸附曲线的变化趋势不同 :气煤随着温度和压力增加吸附量一直增大 ,说明压力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无烟煤在温度小于 6 0℃、压力小于 1 5MPa之前 ,随着温度和压力同时增加吸附量增大 ,说明压力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之后 ,吸附量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吸附性能 储气性能
下载PDF
Cratonization and the Ancient North China Continent:A summary and review 被引量:146
4
作者 ZHAI MingGu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110-1120,共11页
Cratonization is a key geological process to form stable continental masses with a considerable scale.The Precambrian global cratonization and formation of supercratons in the world is an unrepeated event in the histo... Cratonization is a key geological process to form stable continental masses with a considerable scale.The Precambrian global cratonization and formation of supercratons in the world is an unrepeated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Mainly based on study of early Precambrian geology in Eastern Hebei Region and combining other Archean region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the author proposes a two-stage cratonization model of the NCC.The first stage took place at the end of Neoarchean of ~2.5 Ga (boundary time between Archean and Proterozoic),when several micro-blocks were amalgamated together with amphibolite-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and intrusion of crustal-melting granites to form the present-scale NCC.The second cratonization event is cratonic reworking,corresponding to rifting-subduction-collision at 2.3-1.97 Ga and subsequent extension-uplifting related to upwelling mantle at 1.97-1.82 Ga,which could be linked to,respectively,assembly and breaking up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Three main Paleoproterozoic mobile belts in the NCC record that small remnant Neoarchean ocean basins and continental rift basins within the craton were opened and finally closed,and metamorphosed to greenschist-amphibolite facies at ~2.0-1.97 Ga.After that,high-grade granulite facies (HT-HP and HT-UHT) metamorphism with abnormally high heat occurred at 1.97-1.82 Ga.A metamorphism-migmatization event that includes lower crust of the NCC uplifting as a whole,intrusion of mafic dyke swarms,continental rifting and anorogenic magmatic action took place in 1.82-1.65 Ga,marking that the second cratonization of the NCC was finally accomplished and started to evolve to a period of stable continent (plat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TONIZATION North China ancient continent
原文传递
佳木斯地块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 被引量:136
5
作者 吴福元 S W ILDE 孙德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3-452,共10页
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分布有大量的花岗质岩石 ,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 ,其一为基底花岗片麻岩类 ,岩石曾经历过 5 0 0 Ma左右的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并具有与麻山群变质岩系相同或一致的片麻理构造。其二为片... 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分布有大量的花岗质岩石 ,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 ,其一为基底花岗片麻岩类 ,岩石曾经历过 5 0 0 Ma左右的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并具有与麻山群变质岩系相同或一致的片麻理构造。其二为片麻状花岗岩类 ,片麻理发育程度不等 ,岩石显示明显的岩浆结晶结构 ,不具有任何后期变质作用叠加的痕迹。传统认为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 ,但本文通过高精度的锆石离子探针 U- Pb测年表明 ,这些花岗岩主要形成于 2 70~ 2 5 4 Ma的晚古生代 ,且部分岩石中含有较老的锆石颗粒或残留 ,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测定岩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特点暗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探针 锆石U-Pb年龄 花岗岩 佳木斯地块 变质作用 晚古生代 拼合作用
下载PDF
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4
6
作者 刘福来 刘平华 +2 位作者 王舫 刘超辉 蔡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16-2846,共31页
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 华北克拉通发育三条古元古代构造带,包括:东部陆块内部的胶-辽-吉带(Jiao-Liao-Ji belt)、西部陆块内部的孔兹岩带(Khondalite belt)以及两个陆块之间的中部造山带(Trans-North China Orogen)。通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区域构造、变质地质、岩浆作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以及地球物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进展。其中,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它不仅接受了古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沉积,而且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经受了多期岩浆-变质事件的改造。胶-辽-吉造山/活动带的物质组成最为丰富,以大面积分布的巨量(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在中国境内包括吉南地区的集安群和老岭群、辽东南地区的南辽河和北辽河群、胶北地区的荆山群和粉子山群,向南西则有可能穿越郯庐断裂延伸至徐州-蚌埠一带的五河群,总体呈NE向展布,延伸规模长约1000km。从巨量沉积岩系的岩石组合和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荆山群与南辽河群、集安群可以对比,而粉子山群则与北辽河群、老岭群相当。然而,由于多期/多阶段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原来各群、组中地层的上下层位及接触关系已完全破坏,目前均已呈规模不一的构造岩片形式叠置在一起,彼此之间呈断层或韧性剪切带接触。巨量变沉积岩系的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造山/活动带内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和两侧古老陆块的变质基底,原岩形成时代为1.95~2.15Ga左右。以往研究表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变质作用的强度十分不均匀,(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只局限于胶北的荆山群及相关岩石,而粉子山群以及辽东南的南、北辽河群和吉南的集安群、老岭群只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局部甚至只达到绿片岩相变质。粉子山群、北辽河群和老岭群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量变沉积岩系 变质作用 岩浆-深熔作用 构造背景 古元古代 胶-辽-吉造山/活动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的时代探讨 被引量:116
7
作者 张建新 许志琴 +1 位作者 陈文 徐惠芬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由俯冲-增生杂岩和火山弧两个单元所组成,前者以早奥陶世具洋壳性质的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为主体,夹中、晚寒武世大陆裂谷及洋陆过渡环境的火山岩及碎屑岩块。同位素年代学显示俯冲-增...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由俯冲-增生杂岩和火山弧两个单元所组成,前者以早奥陶世具洋壳性质的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为主体,夹中、晚寒武世大陆裂谷及洋陆过渡环境的火山岩及碎屑岩块。同位素年代学显示俯冲-增生杂岩的深部单元经历了489—440Ma的HP/LT变质作用,而火山弧的形成时代为495—46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增生杂岩 火山弧 变质作用 变质
下载PDF
阿尔金山西段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8
8
作者 刘良 车自成 +2 位作者 罗金海 王焰 高章鉴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6期1485-1488,共4页
继车自成等在阿尔金山东段贝克滩一带发现高压变质岩石之后,我们又在其西段江格萨依南确定了一套榴辉岩。该榴辉岩与石英石榴单斜辉石岩相伴生,有些已退变为榴闪岩。它们呈透镜体状出露于区内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之中,向东断续可追索到... 继车自成等在阿尔金山东段贝克滩一带发现高压变质岩石之后,我们又在其西段江格萨依南确定了一套榴辉岩。该榴辉岩与石英石榴单斜辉石岩相伴生,有些已退变为榴闪岩。它们呈透镜体状出露于区内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之中,向东断续可追索到茫崖石棉矿西北,全长约200km(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 石榴石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麻山杂岩晚泛非期变质的锆石SHRIMP年龄证据及全球大陆再造意义 被引量:90
9
作者 Simon A Wilde 吴福元 张兴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50,共16页
中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南部麻山杂岩正、副片麻岩 7个样品的锆石 SHRIMP年龄数据首次明确地表明 ,东北地区存在 500 Ma的晚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事件。峰期麻粒岩相变质导致柳毛地区 (502± 10)Ma (2σ )深熔花岗岩的形成。正、副片... 中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南部麻山杂岩正、副片麻岩 7个样品的锆石 SHRIMP年龄数据首次明确地表明 ,东北地区存在 500 Ma的晚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事件。峰期麻粒岩相变质导致柳毛地区 (502± 10)Ma (2σ )深熔花岗岩的形成。正、副片麻岩变质年龄的一致性表明它们已在变质前发生了构造叠置。西麻山副片麻岩中含有在后期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未重结晶的碎屑锆石,由此形成从协和一致的 550 Ma到弱不一致 1 900 Ma的较大 207Pb/206Pb年龄变化范围,表明其原岩具有从新元古代到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的年龄。柳毛地区变质的片麻状闪长岩中所含的古老锆石的 207Pb/206Pb年龄为 546~ 1 460 Ma表明,该闪长岩大约在 1 400 Ma就位,并受到 500 Ma变质事件的影响,从而说明柳毛地区存在中元古代基底。然而,与以前的认识相反,麻山杂岩不存在具有太古宙基底的同位素证据。晚泛非期变质事件年龄的确定对重塑晚前寒武纪-显生宙早期麻山杂岩和佳木斯地块的古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获得的有关证据,认为佳木斯地块可能曾经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华北克拉通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非期 麻山杂岩 中国 钻石SHRIMP年龄 东北地区 片麻岩 变质作用
下载PDF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81
10
作者 张泽明 游振东 +1 位作者 韩郁菁 桑隆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6-325,共20页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榴辉岩可分成低温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大别、东海、胶东和胶南变质杂岩之中,低温高压榴辉岩分布于中晚元古代的红安群、松宿群和苏家河群变质岩系之中。在大别山地区,超高压榴辉岩、高压榴辉岩,以及绿帘-蓝片岩成带状,从北到南依次平行于造山带展布。(2)大别山地区的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是:450-550℃,1.4-1.6GPa。超高压榴辉岩变质条件是:650-870℃,>2.7-2.9GPa,苏鲁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是820-1000℃,>2,8-3.1GPa,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从西向东逐渐升高。(3)榴辉岩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或绿帘-蓝片岩相→绿片岩相5期变质作用。超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变质作用为缓慢升温显著增压过程,退变质作用早期为近等温迅速降压过程,中期具近等压降温特征,晚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4)大别-苏鲁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夹持于华北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岩石学 变质作用 成因 变质
下载PDF
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 被引量:87
11
作者 郑永飞 陈伊翔 +1 位作者 戴立群 赵子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735,共25页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俯冲 大陆碰撞 碰撞后再造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大陆动力学
原文传递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7
12
作者 蔚远江 杨起 +1 位作者 刘大锰 黄文辉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60,共5页
通过对煤层气储层描述及储层评价、煤储层分布、预测及选区评价、煤储层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评述后认为 ,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煤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地质评价选区技术、煤层气储层工程技术和储层模拟软件系统 ,并在煤层气储... 通过对煤层气储层描述及储层评价、煤储层分布、预测及选区评价、煤储层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评述后认为 ,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煤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地质评价选区技术、煤层气储层工程技术和储层模拟软件系统 ,并在煤层气储层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但我国煤储层的构造复杂 ,煤层多强烈变形、煤层结构常呈碎粒状及糜棱状等 ,煤储层多为贫煤和无烟煤 ,呈“三低一高”(煤层压力较低、煤层渗透率低、在水压裂等强化措施下形成的常规破裂裂缝所占比例低 ;煤层普遍具有较高的吸附力 )的物性特征 ,且变质程度偏高 ,高煤级煤 (贫煤—无烟煤 )占 49% ,独具“中国特色”。进而讨论了当前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急待解决的 8个方面的科技问题和难点 ,指出了在 2 1世纪初叶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储层 评价 预测 发展趋势 变质作用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东段秦岭岩群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75
13
作者 时毓 于津海 +2 位作者 徐夕生 邱检生 陈立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51-2670,共20页
对东秦岭地区的陕西省洛南县、宁陕县、长安县和河南省淅川县出露的四个秦岭岩群变质岩进行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样品主要由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详细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三个正变质岩均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971~843M... 对东秦岭地区的陕西省洛南县、宁陕县、长安县和河南省淅川县出露的四个秦岭岩群变质岩进行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样品主要由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详细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三个正变质岩均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971~843Ma),而副变质岩中富集大量新元古代碎屑锆石,根据最年轻的谐和年龄(859Ma)和早古生代的变质年龄,推测其沉积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晚期。因此,北秦岭南部的秦岭岩群的变质岩主要由新元古代早期的火成岩和新元古代中晚期的沉积岩组成。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局部有燕山期的变质作用叠加。指示北秦岭的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古生代。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还显示秦岭岩群的新元古代火山岩均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沉积岩沉积于大陆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指示秦岭造山带在新元古代早期是一个火山弧。秦岭岩群的火山岩和沉积岩在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方面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特征非常相似,表明位于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岩群应归属于扬子克拉通陆块,是扬子北缘的一个大陆边缘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造山带 秦岭岩群 年代学 地球 化学研究 新元古代 变质沉积岩 变质 变质火山岩 早古生代 构造环境 变质作用 扬子克拉通西缘 中晚期 火山弧 大陆边缘弧 克拉通陆块 指示 造山作用 扬子北缘
下载PDF
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5
14
作者 赵兴龙 汤达祯 +2 位作者 许浩 陶树 陈贞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06-1511,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的影响,通过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压汞实验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手段,探讨了BET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的关系,分析了煤变质程度对孔隙度、微孔体积及BET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孔隙度随... 为了深入研究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的影响,通过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压汞实验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手段,探讨了BET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的关系,分析了煤变质程度对孔隙度、微孔体积及BET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孔隙度随煤级的增高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在Ro值为2.3%左右时达到极小值;微孔体积随煤级的升高亦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BET比表面积随微孔体积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并且随煤级的升高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在Ro值为2.5%时达到最小值。另外,利用扫描电镜对部分沁水盆地高煤级样品进行观察,发现热成因孔普遍分布,这成为高煤级煤孔隙度和BET比表面积增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孔隙系统 孔隙度 微孔体积 比表面积
下载PDF
大别山腹地燕山期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7
15
作者 陈廷愚 牛宝贵 +2 位作者 刘志刚 富云莲 任纪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9-336,共8页
本文通过对大别山腹地的花岗岩、混合岩和变质岩的实地观察,并利用钾-氩,氩-氩和铷-锶等不同方法所进行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明大别山区于133—117Ma之间,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在这一构造岩浆热事件中,伴随着深度可达下... 本文通过对大别山腹地的花岗岩、混合岩和变质岩的实地观察,并利用钾-氩,氩-氩和铷-锶等不同方法所进行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明大别山区于133—117Ma之间,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在这一构造岩浆热事件中,伴随着深度可达下地壳或更深层的多层次由北东向南西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变形,表明当时大别山区仍处于强烈的深层陆-陆叠覆造山作用之下。经这一构造热事件产生的具角闪岩相的变质岩、混合岩及代表深层次的构造变形,现已出露地表,证明由大别群所组成的地块,绝不是长期边受剥蚀的隆起陆块或地盾,大别山现今的面貌,是近100Ma以来才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同位素 年龄
下载PDF
山西吕梁群和其主变质作用的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58
16
作者 于津海 王德滋 +1 位作者 王赐银 李惠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03-408,共6页
本文用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山西吕梁群的火山岩和宽坪村的花岗质混合片麻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吕梁群上部的双峰式火山岩喷发于大约2100Ma前,表明吕梁群形成于早元古代。而其主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元古代晚期,即1806Ma左右。
关键词 铝石 年龄 变质作用 吕梁群
下载PDF
新疆西南天山蓝片岩的变质作用pTDt轨迹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51
17
作者 高俊 肖序常 +2 位作者 汤耀庆 赵民 王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44-553,共10页
西南天山蓝片岩的变质作用pTDt轨迹显示进变质作用为快速升压过程、退变质作用为近等热降压过程。自俯冲杂岩进入俯冲带到形成蓝片岩后抬升并出露于造山带,变质作用经历了浊沸右相(415Ma?)→硬柱石-蓝闪片岩相(408Ma?)→蓝闪绿片岩相(34... 西南天山蓝片岩的变质作用pTDt轨迹显示进变质作用为快速升压过程、退变质作用为近等热降压过程。自俯冲杂岩进入俯冲带到形成蓝片岩后抬升并出露于造山带,变质作用经历了浊沸右相(415Ma?)→硬柱石-蓝闪片岩相(408Ma?)→蓝闪绿片岩相(345Ma)→绿片岩相(314Ma)连续渐变演化的过程。蓝片岩中现存主要蓝闪绿片岩相矿物组合并非峰期变质矿物组合。造山运动晚期的大规模韧性推覆作用促成蓝片岩快速抬升并出露于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变质作用 pTDt轨迹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国中部蓝片岩的形成时代 被引量:57
18
作者 李曙光 刘德良 +4 位作者 陈移之 王松山 裘冀 胡世玲 桑海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1-27,共7页
报道了皖中张八岭群中蓝片岩的^(40)Ar/^(39)Ar年龄为245.1±0.5Ma。该年龄与扬子陆块北缘的其它高压变质岩及高压变质矿物的年龄一致,说明中国中部蓝片岩带与榴辉岩带一样形成于三叠纪。动力学分析表明,Sr同位素在干的高压变质过... 报道了皖中张八岭群中蓝片岩的^(40)Ar/^(39)Ar年龄为245.1±0.5Ma。该年龄与扬子陆块北缘的其它高压变质岩及高压变质矿物的年龄一致,说明中国中部蓝片岩带与榴辉岩带一样形成于三叠纪。动力学分析表明,Sr同位素在干的高压变质过程中均一化尺度很小(<1m),因此该带含蓝片岩地层的元古代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指示的是它经历的第1次区域变质时代,不是后来发生的高压变质时代。此外,还对榴辉岩K-Ar年龄与Sm-Nd年龄的矛盾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同位素 年代学 变质作用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伸展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0
19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4,共11页
构造分析结合变质作用PT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指出,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区域构造框架,主要是在印支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斜向碰撞及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200~170Ma)。构造样式类似于北美... 构造分析结合变质作用PT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指出,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区域构造框架,主要是在印支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斜向碰撞及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200~170Ma)。构造样式类似于北美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并发育多层低缓角度地壳尺度的伸展拆离带。几何形态表现为大型穹窿或小型穹窿群。区域伸展构造叠加于先期碰撞或挤压构造之上,控制了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的空间分布。大规模的近水平韧性伸展流动,是在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从地幔深处折返到中、下地壳层次及角闪岩相环境下发生的。广泛的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反映的壳—幔动力学过程和地壳热结构的变化,是促使造山带从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因素之一。证明造山带尺度的地壳伸展和薄化作用,在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折返到地表动力学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地块 超高压-高压变质 岩石圈 伸展作用 拆离带 变质作用 构造反转
下载PDF
稀土在过共晶Al-Si合金中的变质作用 被引量:45
20
作者 魏伯康 林汉同 +3 位作者 刘俊明 蔡启舟 童杏林 毛玉凤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9,26,共5页
分析了稀土合金变质处理过共晶铝硅合金硅相的形态变化过程。认为稀土除能细化共晶硅外,也能细化初生硅,是一种优良的变质剂。RE的变质机制与Na不同,稀土是通过造成硅相前沿大的成分过冷来促进硅晶分枝而达到变质目的的。
关键词 稀土 铝硅合金 变质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