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5篇文章
< 1 2 2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10
1
作者 郭文娟 梁学峰 +4 位作者 林大松 徐应明 王林 孙约兵 秦旭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716-3721,共6页
目前以生物炭为代表的生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确定生物炭对溶液中镉的吸附性能,选用由棉花秸秆制备的生物炭,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对Cd2+... 目前以生物炭为代表的生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确定生物炭对溶液中镉的吸附性能,选用由棉花秸秆制备的生物炭,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738 mg.g-1(288.15 K)、10.14 mg.g-1(298.15 K)、10.40 mg.g-1(308.15 K)和10.71 mg.g-1(318.15 K),热力学参数表明生物炭吸附Cd2+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在40 min即可达到平衡;pH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较大,在pH2~8范围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该项研究可为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反应动力学 PH 离子强度
原文传递
含酚模拟废水的电催化降解 被引量:62
2
作者 周明华 吴祖成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4,共5页
研究了含酚模拟废水 (10 0~ 80 0mg·L-1)在经氟树脂改性的 β -PbO2 电极上的电催化降解 .考察了废水中盐含量、电压、pH值、苯酚初始浓度对废水COD去除的影响 .在温度 2 5℃、电压 7.0V、K2 SO4 含量为1.0 g·L-1、pH值为 2... 研究了含酚模拟废水 (10 0~ 80 0mg·L-1)在经氟树脂改性的 β -PbO2 电极上的电催化降解 .考察了废水中盐含量、电压、pH值、苯酚初始浓度对废水COD去除的影响 .在温度 2 5℃、电压 7.0V、K2 SO4 含量为1.0 g·L-1、pH值为 2 .0时 ,模拟苯酚 (10 0mg·L-1)废水经 2 5min处理 ,COD降至 6 0mg·L-1以下 ,挥发酚完全消失 .该方法用于处理含酚浓度大 ,酸性高且有一定盐含量的废水 ,可以不经稀释或中和调节等预处理而直接处理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苯酚降解的主要产物为苯醌、丁烯二酸和草酸 ,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 ,因此该工艺可用于有机物污染最小化处理和处理水的回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电催化 降解 COD 废水处理 反应动力学 含酚废水
下载PDF
棉籽油间歇式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60
3
作者 邬国英 林西平 +2 位作者 巫淼鑫 王琳 周亚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4-318,共5页
生物柴油(棉籽油甲酯)可以由棉籽油与甲醇在催化剂KOH存在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得。故对棉籽油间歇式酯交换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对产物棉籽油甲酯浓度的影响。用液相色谱法分析棉籽油的组成;用气相色谱法... 生物柴油(棉籽油甲酯)可以由棉籽油与甲醇在催化剂KOH存在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得。故对棉籽油间歇式酯交换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对产物棉籽油甲酯浓度的影响。用液相色谱法分析棉籽油的组成;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产物中棉籽油甲酯的含量。由实验数据绘制的动力学曲线得到酯交换反应在开始阶段为准二级反应,以后紧接转为一级反应和零级反应,与文献报导的棕榈油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结果一致。由实验数据求出酯交换反应在开始阶段的动力学参数,35℃、45℃时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9179Lmol-1min-1和1.049Lmol-1min-1,酯交换反应的活化能为10.88kJmol-1。根据实验结果得到棉籽油酯交换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为45℃,最佳催化剂为1.1%K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反应动力学 甲酯 棉籽油 酯交换
下载PDF
ZnO超微粒子光催化氧化SO_2的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井立强 孙晓君 +2 位作者 徐自力 蔡伟民 杜尧国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0,共4页
利用ZnO光催化技术对SO2 氧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 ,ZnO超微粒子光催化SO2 氧化的转化率较高 ,32 0℃下焙烧的ZnO超微粒子上SO2 氧化的转化率高达 99% .考察了氧和水蒸气分压等因素对SO2 氧化反应的影响 .用化学... 利用ZnO光催化技术对SO2 氧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 ,ZnO超微粒子光催化SO2 氧化的转化率较高 ,32 0℃下焙烧的ZnO超微粒子上SO2 氧化的转化率高达 99% .考察了氧和水蒸气分压等因素对SO2 氧化反应的影响 .用化学法对气态和凝聚态产物SO3 进行了定性分析 ,并对S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超微粒子 二氧化硫 光催化氧化 反应动力学 反应机理 大气污染物 污染治理
下载PDF
煤的氧化和热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8
5
作者 何启林 王德明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用热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煤化程度煤的氧化热解反应。结果表明,在空气中,煤在整个氧化热解过程中,可分为水分蒸发、吸氧增重、受热分解、燃烧与燃尽五个阶段。吸氧增重阶段的氧化反应为1级化学反应,受热分解阶段为1.5级的化学反应。求解... 用热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煤化程度煤的氧化热解反应。结果表明,在空气中,煤在整个氧化热解过程中,可分为水分蒸发、吸氧增重、受热分解、燃烧与燃尽五个阶段。吸氧增重阶段的氧化反应为1级化学反应,受热分解阶段为1.5级的化学反应。求解出不同煤样在不同氧化阶段的平均表观活化能E和lnA的值,分析了煤氧化过程的特点与E和lnA值在不同氧化阶段的规律性,并用作图方法检验了所求氧化动力学参数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手段 氧化热解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木材热解特性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文丽华 王树荣 +3 位作者 施海云 方梦祥 骆仲泱 岑可法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2004年第1期2-5,共4页
选取杉木、花梨木和水曲柳为样品 ,对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了 TG、DTG和 DSC分析。将木材的热解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化学物理变化以及热效应的变化 ,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并建立试样的热解模型 ,求出... 选取杉木、花梨木和水曲柳为样品 ,对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了 TG、DTG和 DSC分析。将木材的热解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化学物理变化以及热效应的变化 ,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并建立试样的热解模型 ,求出了其动力学参数 ,有助于着火机理、火蔓延机理、阻燃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木材 反应动力学 热解 热效应 动力学
下载PDF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蒋剑春 沈兆邦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6,共6页
 对木屑在不同的升温速度下的热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升温速度使生物质的热解反应机理和过程发生了变化。在4.2和40℃/min的升温速度下,两者反应的TG DSC T曲线有相似之处,均出现明显的吸热峰,而在390℃以后,...  对木屑在不同的升温速度下的热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升温速度使生物质的热解反应机理和过程发生了变化。在4.2和40℃/min的升温速度下,两者反应的TG DSC T曲线有相似之处,均出现明显的吸热峰,而在390℃以后,升温速度为4.2℃/min时,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数学模型表示,其反应速率与升温速度显示了一个线性关系。40℃/min升温速度时,在385~490℃拐点范围内,亦不能用通常使用的数学模型公式描述;在490~700℃的范围内,用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且线性回归的相关性很好。其反应活化能为29.53kJ/mol,大大低于人们通常试验的数据(一般为70~110kJ/mol)。10和20℃/min的升温速度时,其热解反应TG DSC T曲线相近,且它们的反应动力学数学模型基本符合传统的表示方法。研究表明,不同升温速度决定了反应的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论,快速热解反应的机理将不同于人们通常描述的步骤进行,相应的反应活化能这一重要的物理参数会发生很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反应 反应动力学 数学模型 升温速度 反应活化能
下载PDF
芒果多酚氧化酶的特性及抑制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汤凤霞 魏好程 曹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6-160,共5页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在420nm处测定芒果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研究了温度、pH值、底物浓度对其活性的影响,并建立了酶促褐变反应动力学方程,探讨了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柠檬酸和醋酸五种抑制剂对芒果酶促褐...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在420nm处测定芒果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研究了温度、pH值、底物浓度对其活性的影响,并建立了酶促褐变反应动力学方程,探讨了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柠檬酸和醋酸五种抑制剂对芒果酶促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芒果多酚氧化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6.86;酶促褐变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所描述的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192(U/min·g),Km=0.0173mol/L,相应的动力学方程为v=192[S]/(0.0173+[S]);五种物质对该酶均表现出不同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为: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亚硫酸氢钠>柠檬酸>醋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酶促褐变 多酚氧化酶 反应动力学 抑制剂
下载PDF
大米蛋白质的酶法水解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王章存 姚惠源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15,共4页
本文通过三种蛋白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特性的比较 ,确定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作为水解大米分离蛋白的酶制剂 ,并通过正交试验分别获得高溶解性、高发泡性、高乳化性大米蛋白水解物的酶反应条件。本实验所得到的大米蛋白水解物最大溶解度为 ... 本文通过三种蛋白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特性的比较 ,确定用碱性蛋白酶Alcalase作为水解大米分离蛋白的酶制剂 ,并通过正交试验分别获得高溶解性、高发泡性、高乳化性大米蛋白水解物的酶反应条件。本实验所得到的大米蛋白水解物最大溶解度为 5 0 .2 % ,最大发泡力为 5 0mL ,最大乳化力为 73.6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蛋白 蛋白酶 蛋白质 水解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用热分析法研究煤的热解特性 被引量:39
10
作者 徐建国 魏兆龙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5-179,共5页
采用热分析法对煤热分解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影响煤热解的因素,例如,煤粉粒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温升速率对煤热解的影响等。研究了混煤的热解特性,提出了反映煤热解特性的煤粉热解产物释放特性指数。用热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煤... 采用热分析法对煤热分解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影响煤热解的因素,例如,煤粉粒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温升速率对煤热解的影响等。研究了混煤的热解特性,提出了反映煤热解特性的煤粉热解产物释放特性指数。用热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煤的热解过程,并以平顶山煤为例,将计算数值和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法 热解 微机热天平 煤热解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热分析在煤燃烧和热解及气化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1
作者 闵凡飞 张明旭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论述了煤的燃烧、热解、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常用的单一升温速率法、多重扫描速率法、动力学补偿效应以及分布活化能动力学模型等热分析研究方法 ,分析了现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的局限性 ;并对反应控制热分析、微热分析技术、微波热分析以及... 论述了煤的燃烧、热解、气化反应动力学的常用的单一升温速率法、多重扫描速率法、动力学补偿效应以及分布活化能动力学模型等热分析研究方法 ,分析了现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的局限性 ;并对反应控制热分析、微热分析技术、微波热分析以及热分析技术与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 ,热分析技术间的联用等热分析新技术在煤的燃烧、热解、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析 煤燃烧 热解 气化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光降解研究——水溶液中的光解动力学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曦 王晓书 +2 位作者 朱春媚 孔令仁 王连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9-32,共4页
以汞灯为光源,研究了甲黄隆、苯黄隆,氯黄隆、氯嘧黄隆、苄嘧黄隆和胺苯黄隆6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动力学.结果表明5种磺酰脲的降解呈一级动力学反应(苯黄隆除外);体系的pH值对降解速率影响不明显,光强的影响较... 以汞灯为光源,研究了甲黄隆、苯黄隆,氯黄隆、氯嘧黄隆、苄嘧黄隆和胺苯黄隆6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水溶液中的光解动力学.结果表明5种磺酰脲的降解呈一级动力学反应(苯黄隆除外);体系的pH值对降解速率影响不明显,光强的影响较明显;H2O2、丙酮和溶解有机质(DOM)均可促进磺酰脲光解;溶解氧对该类除草剂光解的影响表现为光氧化与光淬灭2种作用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解 磺酰脲 除草剂 反应动力学 农药
下载PDF
注空气过程轻质原油低温氧化动力学 被引量:44
13
作者 侯胜明 刘印华 +2 位作者 于洪敏 牛保伦 任韶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9-173,共5页
对于埋藏较深且注水困难的低渗透油藏,空气驱可作为二次采油方法。空气驱过程中地层内部分原油将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低温氧化(LTO)反应生成烟道气(主要是N2、CO2)和油的氧化产物。通过分析轻质原油低温氧化机制,提出改进的低温氧化反应... 对于埋藏较深且注水困难的低渗透油藏,空气驱可作为二次采油方法。空气驱过程中地层内部分原油将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低温氧化(LTO)反应生成烟道气(主要是N2、CO2)和油的氧化产物。通过分析轻质原油低温氧化机制,提出改进的低温氧化反应模型;采用小型台架反应器实验求取改进模型的动力学参数(Arrhenius活化能及频率因子),并利用热采数值模拟方法对氧化管(OT)实验进行历史拟合和验证,同时考察储层岩心对原油低温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储层岩心参与的反应和纯油相比具有较低的Arrhenius活化能和较高的反应频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动力学 低温氧化 反应模型 低渗透油藏 注空气
下载PDF
清洁催化氧化环己烯合成己二酸反应中酸性配体的作用 被引量:39
14
作者 宫红 杨中华 +2 位作者 姜恒 孙兆林 张晓彤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4,共3页
以 30 %H2 O2 为氧源 ,研究了Na2 WO4·2H2 O催化氧化环己烯制己二酸反应中的配体效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 ,配体的酸性越强 ,目标产物己二酸的产率越高 .尽管一些酚类配体、L(+)抗坏血酸和 8 羟基喹啉的酸性较弱 ,但己二酸的产率仍然... 以 30 %H2 O2 为氧源 ,研究了Na2 WO4·2H2 O催化氧化环己烯制己二酸反应中的配体效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 ,配体的酸性越强 ,目标产物己二酸的产率越高 .尽管一些酚类配体、L(+)抗坏血酸和 8 羟基喹啉的酸性较弱 ,但己二酸的产率仍然很高 .这表明影响目标产物产率的因素除配体的酸效应以外 ,还存在配体的配位效应 .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等酚类配体的实验结果表明 ,反应可能是通过络合催化反应机理完成的 .对酸性配体用量及对反应动力学考察结果表明 ,反应过程中环氧化物水解为 1,2 环己二醇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酸钠 环已烯 催化氧化 已二酸 酸性配体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苯胺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丁军委 陈丰秋 +1 位作者 吴素芳 戎顺熙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6-70,共5页
对苯胺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随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苯胺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增大,并且只有在温度高于898.15K条件下,苯胺氧化的COD去除率才有可能达到90%以上。在873.15K~898.15K范围内,温度对苯胺氧化的COD... 对苯胺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随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苯胺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增大,并且只有在温度高于898.15K条件下,苯胺氧化的COD去除率才有可能达到90%以上。在873.15K~898.15K范围内,温度对苯胺氧化的COD去除率有较显著的影响。在673.15K~748.15K、25.0MPa、300%过氧量、2.351×10-4mol(L-1苯胺浓度条件下,苯胺反应级数为1.554,反应的活化能为2.96(104J(mol-1,频率因子为6.69×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超临界水氧化 去除率 COD 反应动力学 废水处理 染料废水
下载PDF
复合垂直流湿地反应动力学及水流流态的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付贵萍 吴振斌 +4 位作者 任明迅 贺锋 成水平 Alex Pressl Reinhard Perfler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5-539,共5页
提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IVCW),并对其反应动力学和系统的实际流态进行了研究.经过中试的运行试验,得到了系统对COD去除的反应速率方程,由示踪剂试验确定了系统中水流的停留时间分布(RTD),提出RTD的不同是湿地处理效率差异的... 提出一种新型的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IVCW),并对其反应动力学和系统的实际流态进行了研究.经过中试的运行试验,得到了系统对COD去除的反应速率方程,由示踪剂试验确定了系统中水流的停留时间分布(RTD),提出RTD的不同是湿地处理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运用串联反应器模型和离散流模型两种非理想流态模型,模拟IVCW的实际水流流态,经过比较发现离散流模型模拟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垂直流湿地 反应动力学 停留时间分布 RTD 串联反应器模型 离散流模型 水流流态 废水处理
下载PDF
三氯乙烯在TiO_2上光降解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5
17
作者 戴智铭 陈爱平 +2 位作者 古政荣 古宏晨 朱中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1-304,共4页
设计了新型气固相间歇循环式光催化反应器,选取三氯乙烯为污染物的工作系统进行气固相光催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内循环气流量大于310mL/min时,消除了扩散的影响.当催化剂表面紫外光辐射强度小于0.5mW/cm... 设计了新型气固相间歇循环式光催化反应器,选取三氯乙烯为污染物的工作系统进行气固相光催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内循环气流量大于310mL/min时,消除了扩散的影响.当催化剂表面紫外光辐射强度小于0.5mW/cm~2和三氯乙烯浓度大于67μmol/L时.反应处于光子传递控制,光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_(overall)=1.08 I_0.当催化剂表面紫外光辐射强度在0.5-2.0mW/cm~2和三氯乙烯初始浓度小于25.00μmol/L时,反应动力学完全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方程;在紫外光辐射强度大于5mW/cm~2和三氯乙烯浓度小于5.20μmol/L时,光催化反应速率与光强无关,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光催化反应处于表面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二氧化钛 光降解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甲醛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廖东亮 肖新颜 +2 位作者 邓沁 张会平 万彩霞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91-194,共4页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 ,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 粉体和负载TiO2 薄膜 ,考察了不同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TiO2 光催化降解甲醛性能的影响 ,并对TiO2 薄膜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在活化温度 4 5 0℃、活化...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体 ,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 粉体和负载TiO2 薄膜 ,考察了不同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TiO2 光催化降解甲醛性能的影响 ,并对TiO2 薄膜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在活化温度 4 5 0℃、活化时间 5h条件下 ,所得TiO2 粉体及薄膜的光催化活性较好。不同初始浓度下甲醛光催化降解率与时间关系的动力学研究表明 ,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与试验数据拟合较好 ,方差R2 大于或等于 0 .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光催化 降解 甲醛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19
作者 张有生 秦勇 +3 位作者 刘焕杰 朱炎铭 姜波 范炳恒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自然演化系列与热模拟演化(预热残渣)系列样品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作用不是沿着一次生烃的演化轨迹继续进行下去,在Ro<2.0%的范围内,不管起始成熟度如何,二次生烃均存在一个生烃高峰,二次生烃高峰与一次连续演化... 自然演化系列与热模拟演化(预热残渣)系列样品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作用不是沿着一次生烃的演化轨迹继续进行下去,在Ro<2.0%的范围内,不管起始成熟度如何,二次生烃均存在一个生烃高峰,二次生烃高峰与一次连续演化生烃高峰相比,具有迟滞性,起始成熟度越高,迟滞性越强。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量与初始成熟度和二次生烃终止成熟度密切相关,起始成熟度处于成熟早期—中期(Ro0.5%~0.9%),二次累积生烃量大于一次连续生烃量,且随起始成熟度增高,二者差值越来越大;反之,起始成熟度介于成熟中期—晚期(Ro0.9%~1.3%)时,二者差值越来越小;起始成熟度过“生油死线”以后,累积二次生烃量快速减少,转而低于一次连续演化生烃量。热模拟显示二次生烃反应活化能的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与二次生烃显现特征的演化规律相吻合,揭示了二次生烃作用严格受控于反应动力学机制。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量的演化规律研究为存在二次生烃的含油气盆地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有机质 二次生烃 热解模拟实验 二次生烃量 迟滞性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零价纳米铁吸附去除水中六价铬的研究 被引量:40
20
作者 秦泽敏 董黎明 +1 位作者 刘平 周恋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06-3111,共6页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的零价纳米铁(n ZVI)进行了去除水中Cr(Ⅵ)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 ZVI对Cr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还原铁粉和粉末活性碳;p H值越小、初始Cr浓度越低、n ZVI放置时间越短及投加量越大均有利于水中Cr(Ⅵ)的去除,最佳去除率...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的零价纳米铁(n ZVI)进行了去除水中Cr(Ⅵ)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 ZVI对Cr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还原铁粉和粉末活性碳;p H值越小、初始Cr浓度越低、n ZVI放置时间越短及投加量越大均有利于水中Cr(Ⅵ)的去除,最佳去除率近100%;反应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n ZVI去除六价铬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反应后n ZVI颗粒的扫描电镜及电子能谱结果显示Cr占12.02%(wt),结合对反应溶液中Cr(Ⅵ)和Cr(Ⅲ)分析,说明吸附、还原与共沉淀可能是n ZVI去除水中六价铬的主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纳米铁 六价铬 去除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