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7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被引量:100
1
作者 马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7-387,共11页
以6175名17岁以上的个体为被试,采用四种自编问卷考察了相对剥夺感对创新和反叛这两种社会适应方式的影响,归因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同时还考察了反叛在相对剥夺感和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相对剥夺感对创新和反... 以6175名17岁以上的个体为被试,采用四种自编问卷考察了相对剥夺感对创新和反叛这两种社会适应方式的影响,归因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同时还考察了反叛在相对剥夺感和创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相对剥夺感对创新和反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相对剥夺感越高,创新和反叛的程度越强烈;②归因方式对相对剥夺感和创新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对相对剥夺感和反叛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归因方式在相对剥夺感和反叛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能增强相对剥夺感和反叛之间的关系;④在下层阶层中,反叛在相对剥夺感和创新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能减弱相对剥夺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相对剥夺感对社会适应方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归因方式对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弱势群体阶层中,反叛能减弱相对剥夺感对创新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社会适应方式 创新 反叛 归因方式 调节作用 中介作用
下载PDF
巫术思维与文学的复生——《哈利·波特》现象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42
2
作者 叶舒宪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62,共7页
“后文学时代”出现了迄今为止世界文学的最畅销作品《哈利·波特》,这一现象及其所代表的文学复生契机对批评理论界是一个尖锐挑战和反讽。文学人类学对巫术思维与异教想像的研究,是理解《哈利·波特》另类美学观的文化蕴涵,... “后文学时代”出现了迄今为止世界文学的最畅销作品《哈利·波特》,这一现象及其所代表的文学复生契机对批评理论界是一个尖锐挑战和反讽。文学人类学对巫术思维与异教想像的研究,是理解《哈利·波特》另类美学观的文化蕴涵,发掘其反叛现代性的思想潜能的有效途径。巫术作为文学思维的返祖归根在后现代艺术中催生出强烈的原始主义倾向,与近代理性的“祛魅”相反,以重新为世界“复魁”的方式对抗物质主义和唯科技主义的精神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文学时代 《哈利·波特》 为文 原始主义 世界文学 反叛 反讽 巫术 现象 祛魅
下载PDF
论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 被引量:23
3
作者 马弦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5-122,共8页
尽管基督教思想在哈代一生的生活和创作中都刻下了烙印 ,但作者在众多作品中通过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和歌颂 ,对指向上帝和基督教伦理精神的批判表现出对基督教不合理因素的质疑和反叛。然而这并不能根除哈代潜意识里的基督教传统的伦... 尽管基督教思想在哈代一生的生活和创作中都刻下了烙印 ,但作者在众多作品中通过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和歌颂 ,对指向上帝和基督教伦理精神的批判表现出对基督教不合理因素的质疑和反叛。然而这并不能根除哈代潜意识里的基督教传统的伦理观念 ,从哈代宗教思想的变化与心灵发展轨迹可以发现 ,哈代一生对于基督教的信仰、怀疑、反叛和反思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 ,他的宗教思想始终处于一个复杂、矛盾和变化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宗教思想 信仰 怀疑 反叛 反思
原文传递
社会工作“去专业化”:专业化进程中的理论张力与实践反叛 被引量:24
4
作者 吴越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8-174,共7页
一、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主义及其挑战任何一个职业群体都有争取并维持其专业地位的奋斗历程。但对于社会工作而言,这一过程显得格外复杂。作为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议题,社会工作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一、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主义及其挑战任何一个职业群体都有争取并维持其专业地位的奋斗历程。但对于社会工作而言,这一过程显得格外复杂。作为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议题,社会工作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在中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中持续讨论并引发争议,甚至至今在概念上仍未形成一致的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专业化 理论张力 反叛 实践 进程 奋斗历程 专业地位 职业群体
下载PDF
简·奥斯丁与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戈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17,共6页
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情节设计 ,奥斯丁的小说都与 1 8世纪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既是出于对女性作家在当时所处劣势地位的妥协 ,也是对生存及写作策略的主动选择。同时 ,奥斯丁对这一传统的不断... 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情节设计 ,奥斯丁的小说都与 1 8世纪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她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既是出于对女性作家在当时所处劣势地位的妥协 ,也是对生存及写作策略的主动选择。同时 ,奥斯丁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背离也显示了她对男权统治有意识的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小说 简·奥斯丁 传统 女性作家 反叛 男权 情节 有意识 背离 妥协
下载PDF
悲情 疏离 反叛——韩国影视的民族性及其美学呈现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振华 秦玉兰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86-90,共5页
近年来韩国影视在亚洲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风潮,并逐渐向西方社会辐射。除了汲取好莱坞电影的优秀养料之外,韩国影视表现出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传统的保留和对民族性的尊重。韩国影视中的民族性,"恨"是其中心,是积压在... 近年来韩国影视在亚洲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风潮,并逐渐向西方社会辐射。除了汲取好莱坞电影的优秀养料之外,韩国影视表现出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传统的保留和对民族性的尊重。韩国影视中的民族性,"恨"是其中心,是积压在整个民族内心中的情绪。这种情绪分别表现在悲情、疏离、反叛三个方面。"悲情"蕴涵了伤感美学,"疏离"突出了冷峻风格,"反叛"则是现代性的表征,体现出力量、强悍、反传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影视作品 民族性 伤感美学 悲情 疏离 反叛 现代性 影视文化
下载PDF
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成长 被引量:13
7
作者 朱宾忠 张正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4-29,共6页
作为一部成长小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展现了主人公斯蒂芬从童年到青少年期的成长历程。本文着重分析了主人公的性格二重性 ,指出理智与情感、服从与反叛这两组对立的性格元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他的个性发展 ,使他逐渐走向成熟 ,... 作为一部成长小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展现了主人公斯蒂芬从童年到青少年期的成长历程。本文着重分析了主人公的性格二重性 ,指出理智与情感、服从与反叛这两组对立的性格元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他的个性发展 ,使他逐渐走向成熟 ,并最后决定了他逃离家园、自我放逐 ,并以艺术为旨归的人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人公 逃离 成长小说 反叛 放逐 家园 离家 自我 性格 人生
下载PDF
20世纪音乐:反叛·标新·多元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鸿铎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2期66-77,共12页
当西方20世纪音乐在中国不断受到大众关注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很难找到由中国学者针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断代所作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与反思,而西文中译的20世纪音乐断代史著作目前面世的仍极少,尚未翻译的著作还不能得到普及阅读,这种现... 当西方20世纪音乐在中国不断受到大众关注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很难找到由中国学者针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断代所作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与反思,而西文中译的20世纪音乐断代史著作目前面世的仍极少,尚未翻译的著作还不能得到普及阅读,这种现状大大地影响了国人在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作为一篇不长的论文,虽很难对这一断代史做出详尽论述,但仍希望从"反叛、标新、多元"这三个方面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归纳与总结,为人们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路径,并对如何判断新的历史断代的出现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音乐 反叛 标新 多元
下载PDF
反叛的悖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功能论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萍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1-135,共5页
新历史主义文论围绕着“颠覆”与“抑制”两个概念展开对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问题的探讨,丰富、深化了传统学说,并有效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就以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为据,来重新审视美国现代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阐释其... 新历史主义文论围绕着“颠覆”与“抑制”两个概念展开对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问题的探讨,丰富、深化了传统学说,并有效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就以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为据,来重新审视美国现代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阐释其反叛主题的悖论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 反叛 文学功能 文论 颠覆 小说 悖论性 学说 经典
原文传递
《飘》中思嘉丽的反叛精神浅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熊欣 《琼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56-59,共4页
本文旨在评述思嘉丽在文明更替中对旧文明、生存方式、婚姻观念的火辣反叛的成因和对其反叛精神探讨的意义。
关键词 《飘》 思嘉丽 反叛 文明
下载PDF
妥协与反叛——论村上春树小说中人物的两难处境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旭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30-33,,57,,共5页
由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多元主义话语的提倡 ,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的反抗社会已经成为不可能 ,于是村上笔下的人物只能处于怀着反叛的愿望及彻底反叛的不可能这样一种尴尬位置上 ,觉醒、抗争、妥协 ,在失落的状态下复归现实。这... 由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多元主义话语的提倡 ,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中彻底的反抗社会已经成为不可能 ,于是村上笔下的人物只能处于怀着反叛的愿望及彻底反叛的不可能这样一种尴尬位置上 ,觉醒、抗争、妥协 ,在失落的状态下复归现实。这种矛盾的性格恰是对在“高度资本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社会 妥协 反叛 多元话语 人物形象 文学评论 日本 村上春树 小说 性格 精神状态
下载PDF
乌托邦里的哀歌——“文革”期间知青歌曲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戴嘉枋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6,共22页
本文从音乐史学和社会学视角 ,对“知青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流布情况 ,形态特色(包括歌词和音乐)及钳禁等方面作了全面考察 ,进而指出 ,作为“文革”时期新民歌的“知青歌” ,是对当时乌托邦式主流音乐的反叛。
关键词 歌曲 新民歌 音乐史学 歌词 “文革”时期 主流 时代背景 知青 反叛 乌托邦
原文传递
当代资本主义内部的反叛与修复机制——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吕庆广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5-63,共9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消费型后工业社会全面转型和相应文化转向,其中的新旧价值冲突在60年代引发了以学生反叛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学生运动经历了一个从制度内改革到超越制度的文化反叛过程,它所建构的“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消费型后工业社会全面转型和相应文化转向,其中的新旧价值冲突在60年代引发了以学生反叛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学生运动经历了一个从制度内改革到超越制度的文化反叛过程,它所建构的“60年代精神”已被主流社会制度化,从而变成修复和完善制度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S 反叛 变革 大拒绝 60年代精神
原文传递
《榆树下的欲望》: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叛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小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52-55,共4页
奥尼尔在女性人物塑造时,能够同情女性,真实地再现她们残破的心理和她们受挫的感情,以及作为男权社会牺牲品的痛苦。在《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中,通过描述爱碧在其婚姻选择中的自我主张及进攻性,对真正自然的爱情的追求,以及她犯下的乱伦... 奥尼尔在女性人物塑造时,能够同情女性,真实地再现她们残破的心理和她们受挫的感情,以及作为男权社会牺牲品的痛苦。在《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中,通过描述爱碧在其婚姻选择中的自我主张及进攻性,对真正自然的爱情的追求,以及她犯下的乱伦、通奸、杀婴的罪行和其敢于为崇高的爱情而选择死亡等等行为,奥尼尔客观地再现了性别社会中一位非常自然的、敢爱敢恨的、有主张的聪明女性对男权社会建构下的性别身份、性别角色的挑战和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权社会 《榆树下的欲望》 反叛 奥尼尔 女性人物 性别身份 牺牲品 受挫 建构 塑造
下载PDF
“元宇宙热的冷思考”笔谈(上) 被引量:11
15
作者 贾韬 王国成 郭春宁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贾韬指出,每个新概念的提出表达出许多美好愿景,但是目前的技术细节和业务逻辑还根本不能支撑我们去达到这样的愿景;关键是没有真正的技术突破;突破就得解决瓶颈问题,区块链未必必然与元宇宙为共生关系,要接受技术渐进才是技术进步的常... 贾韬指出,每个新概念的提出表达出许多美好愿景,但是目前的技术细节和业务逻辑还根本不能支撑我们去达到这样的愿景;关键是没有真正的技术突破;突破就得解决瓶颈问题,区块链未必必然与元宇宙为共生关系,要接受技术渐进才是技术进步的常态。王国成主张在不断体验和发展中加深理解元宇宙,真正决定元宇宙的未来发展不能仅靠技术进步,而是人类怎么样认可它、接受它并普遍应用;通过元宇宙的技术,把人类大脑真实的东西,同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底层逻辑上解决真实与数字化规则转换问题。郭春宁认为反叛是元宇宙的基底,数字身份系统和NFT为中国艺术家的元宇宙书写搭建了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技术瓶颈 区块链 虚实交融的生产方式 反叛 NFT
下载PDF
超越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女权主义视角中的简爱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志高 林程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7-50,57,共5页
英国20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向传统的男权社会挑战,超越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以女性话语为中心,展示了一个相貌平常但思想冷峻、果断刚毅的女权主义的典型。从简爱在生活中追求平衡、在经济上... 英国20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向传统的男权社会挑战,超越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期待,以女性话语为中心,展示了一个相貌平常但思想冷峻、果断刚毅的女权主义的典型。从简爱在生活中追求平衡、在经济上寻求独立、在爱情上追求平等和在宗教上的反叛都折射出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意识和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平等 独立 反叛
下载PDF
反叛背后的真实——从《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伊的怨诉》看罗斯的叛逆 被引量:10
17
作者 薛春霞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160,共9页
菲利普.罗斯的早期重要作品《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伊的怨诉》不仅预示了罗斯后来的创作主题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而且因其对犹太生活的真实刻画在犹太读者和评论界中引发了巨大争议,从而影响到罗斯后十年的创作。本文试图从小说人物刻... 菲利普.罗斯的早期重要作品《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伊的怨诉》不仅预示了罗斯后来的创作主题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而且因其对犹太生活的真实刻画在犹太读者和评论界中引发了巨大争议,从而影响到罗斯后十年的创作。本文试图从小说人物刻画、读者阅读和作者叙述的角度来分析这两部作品,旨在说明,罗斯对文化融合过程中一批背离传统的犹太人的刻画,及其对"不应叙述之事"的叙述,是缘自从内向外的叛逆性认知。他的叛逆性写作从道德伦理上触痛了犹太禁忌,但却是从根本上帮助犹太人摆脱固守传统带来的人性压抑,是对犹太生存问题的逆向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反叛 叛逆性写作
原文传递
关于主持人“个性化”的误读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树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98,共3页
关键词 “个性化” 主持人 误读 集体无意识 现代生活 存在价值 建设问题 思想道德 青少年 反叛 压抑 无情 传统
下载PDF
反叛的象征与温情的荒诞——探寻话剧《驴得水》的成功质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洁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10,共3页
自2012年6月20日首演之日起,经历多场加演、一票难求又饱受争议的《驴得水》,俨然成了戏剧界的一起文化事件。戏剧的荒诞指涉现实的无力,该剧是对于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禁忌的反叛。在后"末日"时期,避免沉重得密不透风,又不那... 自2012年6月20日首演之日起,经历多场加演、一票难求又饱受争议的《驴得水》,俨然成了戏剧界的一起文化事件。戏剧的荒诞指涉现实的无力,该剧是对于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禁忌的反叛。在后"末日"时期,避免沉重得密不透风,又不那么别扭地让人发笑——《驴得水》没有做作地想要表现它的深刻,这是一出锋芒不露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叛 象征性 荒诞性 温情
原文传递
《失乐园》中撒旦性格的探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薇红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19-21,共3页
撒旦是英国文学作品《失乐园》中最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荷马式的英雄,但也颇具人性色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是弥尔顿理性主题的载体,这使撒旦的性格又表现出很强的矛盾性。本文拟就此作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 英雄 反叛 人性 性格矛盾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