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在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32
1
作者 陶萍萍 卞美璐 +3 位作者 欧华 陈庆云 李敏 刘军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评价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即凯普导流杂交HPV DNA检测法(简称HybriMax)在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检测中的临床效用。初步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最常见的HPV基因型。方法从2004年6月—2005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妇科行宫颈癌... 目的评价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即凯普导流杂交HPV DNA检测法(简称HybriMax)在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检测中的临床效用。初步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最常见的HPV基因型。方法从2004年6月—2005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妇科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7520例中选取591例,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正常者138例,异常者453例,并对异常者按组织病理学分为炎症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宫颈癌组和湿疣组。采用HybriMax方法对591名患者进行宫颈细胞21种HPV基因型分型检测,并对其中的413例同时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试验行13种高危型HPV检测。另选取453例细胞学异常者中的101例患者的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杂交HPV16、18检测。比较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用HybriMax法检测的各组患者不同HPV基因型的阳性率。结果HybriMax与HC-Ⅱ两种方法检测13种高危型HPV的总符合率92·5%(382/413),总Kappa指数(KI)0·814,宫颈癌组符合率100·0%;与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符合率89·1%(90/101),KI为0·776。10种最常见的HPV基因型依次(按阳性率递减)为:细胞学正常者16、68、18、52、58、11、53、31、39、33;细胞学异常者16、52、58、18、33、31、81、53、68、66,宫颈癌组16、18、52、58、33、66、68、31、51、53。结论HybriMax与HC-Ⅱ、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一致性良好,且能对更多基因型确切分型。宫颈病变患者最常见的6种HPV基因型为16、18、52、58、3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基因型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原位杂交 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原文传递
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01
2
作者 李荟元 刘建波 +2 位作者 夏炜 鲁开化 郭树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目的 建立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方法 选用 4 7只日本大耳白兔 ,在耳腹侧面制作 6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 5cm× 4 5cm长方形创面以及耳背圆形创面共3 88个 ,进行组织学等多项观察。结果  70 %兔耳圆形创面... 目的 建立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方法 选用 4 7只日本大耳白兔 ,在耳腹侧面制作 6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 5cm× 4 5cm长方形创面以及耳背圆形创面共3 88个 ,进行组织学等多项观察。结果  70 %兔耳圆形创面可发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增生块 ,增生块持续时间最长为 15 0d ;长方形创面增生块发生率为 80 %以上 ,持续时间已超过 2 62d。增生块内有特征性的结节或漩涡状结构。创基注入TGF β1 、IFN γ ,可以促进或抑制增生块的发生。原位杂交 ,查明内源性TGF β1 mRNA为强阳性表达。利用此模型证实成纤维细胞凋亡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 兔耳可以产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病理改变 ,可以用作瘢痕研究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动物模型 原位杂交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轮状病毒多系统感染二例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李宁 姚英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143,T001,共4页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 (RV)感染肠道外脏器的情况 ,为临床工作中RV肠道外感染的预防和诊断提供科学基础。方法 以间接原位RT PCR方法检测 2例RV感染的婴儿尸解存档石蜡标本 ,包括脑、心脏、肺、肝脏、脾脏、胰腺、小肠、阑尾、淋巴结、...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 (RV)感染肠道外脏器的情况 ,为临床工作中RV肠道外感染的预防和诊断提供科学基础。方法 以间接原位RT PCR方法检测 2例RV感染的婴儿尸解存档石蜡标本 ,包括脑、心脏、肺、肝脏、脾脏、胰腺、小肠、阑尾、淋巴结、肾脏。标本先经RT PCR反应 ,引物为 :PI5′ GTATGGTATTGAATATACCAC 3′ ,PII 5′ GATCCTGTTGGCCATCC 3′,循环参数如下 :42℃逆转录 1h ,95℃解链 5min ,后按 94℃ 1min ,5 5℃ 1 5min ,72℃ 2min进行PCR循环 ,共 35圈 ,最后 72℃ 10min结束反应。再与地高辛标记的引物PI作为的探针杂交 ,42℃ 18h ,最后DAB显色。结果 小肠、肾脏、肝脏、肺呈阳性显色。小肠绒毛、部分肠腺细胞和腺体旁数个淋巴细胞阳性 ;粘膜下层阴性。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阳性 ;肾小球、间质及远曲小管、集合管阴性。肺组织内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和部分肺泡上皮细胞阳性 ,间质细胞阴性。肝脏内部分肝细胞和部分枯否细胞阳性。结论 本组 2例存在RV多系统感染。RV可侵犯肺、肝脏和肾脏组织 ,病毒血症是RV的多系统播散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 组织分布 聚合酶链反应 原位杂交 RV
原文传递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与RFLP标记鉴定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代换系 被引量:30
4
作者 马渐新 周荣华 贾继增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47-452,共6页
用荧光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总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基因组总DNA作封阻,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制片的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抗白粉病小麦品系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二体代换系;用已定位在小麦第6部分... 用荧光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总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基因组总DNA作封阻,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制片的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抗白粉病小麦品系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二体代换系;用已定位在小麦第6部分同源群上的RFLP探针psr113、psr371进行Southern分析,进一步证明,小麦品系GN21、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6A(6V)代换系;结合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首次把簇毛麦编码的α-淀粉酶-1生化位点定位在簇毛麦6V染色体长臂上,暂命名为α-Amy-Ⅴ1。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杂交与RFLP技术相结合是全面、准确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及其与小麦染色体部分同源关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 代换系 原位杂交 抗病性 基因组
下载PDF
CD15mRNA、CD44v6mRNA及nm23H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8
5
作者 谷化平 倪灿荣 +1 位作者 詹熔洲 尚培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54-857,共4页
目的 探讨CD15mRNA及其蛋白、CD44v6mRNA和nm2 3H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催化信号放大 (CS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94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了CD15mRNA及其蛋白、CD44v6mRNA和nm2 ... 目的 探讨CD15mRNA及其蛋白、CD44v6mRNA和nm2 3H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催化信号放大 (CS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94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了CD15mRNA及其蛋白、CD44v6mRNA和nm2 3H1mRNA表达的检测。结果 CD15mRNA及其蛋白、CD44v6mRNA高表达及nm2 3H1mRNA低表达均与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复发和预后密切相关。CD15mRNA和CD44v6mRNA高表达及nm2 3H1mRNA低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生存率低。结论 CD15mRNA表达与CD44v6mRNA和nm2 3H1mRNA表达具有正、负调节的协同作用。联合检测 3个基因 ,能更准确地判断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D15 MRNA CD44 NM23H1 抗原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中药天癸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下丘脑Leptin受体及神经肽Y mRNA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孙斐 俞瑾 +1 位作者 张利能 查锡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2-364,共3页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中药天癸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SR)肥胖及无排卵的影响。方法:采用α-32P标记瘦素(leptin)受体(OB-R)及神经肽Y(NPY)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放射自显影技术结合图像分析,观察中药治疗前后下丘脑... 目的:从基因转录水平探讨中药天癸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SR)肥胖及无排卵的影响。方法:采用α-32P标记瘦素(leptin)受体(OB-R)及神经肽Y(NPY)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放射自显影技术结合图像分析,观察中药治疗前后下丘脑弓状核(AR)两种物质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ASR中ARC的NPY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OB-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ASR呈肥胖、无排卵状态。用中药天癸方治疗后,NPY基因表达下降,OB-R基因表达上升至正常大鼠水平。结论:ASR肥胖及无排卵可能与NPYmRNA过度表达、OB-RmRNA数目异常有关,中药可调节NPY和OB-RmRNA表达而发挥减肥及促排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癸主 不育症 LEPTIN受体 MRNA 原位杂交
下载PDF
应用原位杂交及RAPD技术标记抗黄矮病小麦一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徐琼芳 马有志 +2 位作者 辛志勇 陈孝 林志珊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9-53,共5页
以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中间偃麦草基因组 DNA为探针,与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Z6进行原位杂交,鉴定出附加的1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对异附加系 Z6和 L1及它们的小麦亲本进行了 RA... 以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中间偃麦草基因组 DNA为探针,与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Z6进行原位杂交,鉴定出附加的1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对异附加系 Z6和 L1及它们的小麦亲本进行了 RAPD分析,从 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2个引物可以扩增出附加染色体的特异DNA片段,可作为鉴定寻人小麦的中间偃麦草染色质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附加系 原位杂交 小麦 抗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下载PDF
外耳道乳头状瘤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6
8
作者 兰建云 邵伟伟 +1 位作者 袁苏娟 胥传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91-393,共3页
目的外耳道乳头状瘤(papilloma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PEAC)发病率占外耳道良性肿瘤的第1位。文中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在PEAC发病中的作用及HPV检测在PEAC中的意义。方法观察45例PEAC中挖空细胞及异... 目的外耳道乳头状瘤(papilloma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PEAC)发病率占外耳道良性肿瘤的第1位。文中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在PEAC发病中的作用及HPV检测在PEAC中的意义。方法观察45例PEAC中挖空细胞及异型增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HPV低危型(6/11)DNA,HPV高危型(16/18)DNA。结果PEAC不伴挖空细胞、PEAC伴挖空细胞、PEAC伴挖空细胞同时伴异型增生组织中HPV低危型(6/11)DNA感染率分别为16.7%、80.6%、66.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高危型(16/18)DNA感染率分别为0%、16.7%、66.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低危型(6/11)DNA的检出率与性别有关(P<0.05)。结论HPV感染是PEAC致病的重要因素,积极开展抗HPV感染的治疗对减低PEAC的发病,防止其复发及癌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外耳道 乳头状瘤 原位杂交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机制 被引量:41
9
作者 闫永平 徐德忠 +2 位作者 王福生 门可 刘志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8-550,共3页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传播的机制和时间 .方法 孕妇和新生儿血清 HBs Ag和 HBV DNA检测采用 EL ISA和 PCR法 .引产胎儿肝组织和胎盘的 HBs Ag,HBx Ag,HBc Ag和 HBV DNA检测采用 ABC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 .结果 母亲外周...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传播的机制和时间 .方法 孕妇和新生儿血清 HBs Ag和 HBV DNA检测采用 EL ISA和 PCR法 .引产胎儿肝组织和胎盘的 HBs Ag,HBx Ag,HBc Ag和 HBV DNA检测采用 ABC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 .结果 母亲外周血 HBV 高浓度 (≥ 0 .0 2μg· L- 1 )、先兆早产和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HBV感染导致宫内感染发生的危险性比值比 (OR)分别为 7.0 6 ,13.0 8和 16 .15 .胎盘 HBV感染从孕早期、孕中期至足月分娩愈来愈严重且广泛 .在足月分娩胎盘中 ,从母面蜕膜细胞至胎儿面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HBV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但胎儿宫内感染的 OR值却越来越大 .1例孕 19wk引产胎儿肝组织中检出 HBV DNA和抗原 .结论 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可经 2条途径 ,即血源性和细胞性 .宫内感染可发生在孕19 wk前 ,但主要时期是在孕晚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妊娠并发症 病例对照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宫内感染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愈合过程中的表达与合成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立平 党耕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488-490,共3页
目的 通过对骨愈合过程中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 合成变化的观察,探讨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以此加深对骨生理学的认识,同时为干预骨愈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SD大鼠并将其胫骨造成骨缺损... 目的 通过对骨愈合过程中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 合成变化的观察,探讨其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以此加深对骨生理学的认识,同时为干预骨愈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SD大鼠并将其胫骨造成骨缺损,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FGF基因和蛋白质在骨痂组织成熟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从骨折后4 天~3 周内,bFGF染色阳性信号出现在成骨细胞的胞浆中,且骨膜内层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亦染色阳性。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在缺损区新生编织骨中的成骨细胞对bFGFm RNA 强表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损区中骨痂组织逐渐增多,编织骨逐渐被板层骨取代,而排列于其骨表面上的成骨细胞对bFGFmRNA 不表达或弱表达。骨膜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对之有表达。结论 成骨细胞有合成bFGF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骨组织形成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BFGF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乳腺癌HER2蛋白表达阳性者的基因状态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曾瑄 梁智勇 +3 位作者 武莎斐 周炜洵 高洁 刘彤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索中国大陆女性乳腺癌 HER2蛋白过表达人群中 HER2基因状态、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的一致性、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的发生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 PathVysion^(TM)探针试剂盒,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析经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H... 目的探索中国大陆女性乳腺癌 HER2蛋白过表达人群中 HER2基因状态、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的一致性、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的发生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 PathVysion^(TM)探针试剂盒,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析经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HercepTest^(TM)试剂盒)确认的120例 HER2蛋白表达阳性(IHC 2+者42例,IHC 3+者78例)的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的 HER2基因状态和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的发生率。结果 HER2表达 IHC 2+的标本中,基因扩增率76.19%(32/42),其中低度扩增(比值2~4)26.19%(11/42),中度扩增(比值4~10)41.62%(20/42),高度扩增(比值>10)2.38%(1/42);IHC 3+的标本中,基因扩增率91.03%(71/78),其中低度扩增11.54%(9/78),中度扩增61.54%(48/78),高度扩增17.95%(14/78)。全部病例中具有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者69.17%(83/120),包括亚二体性(17号染色体平均数≤1.75)11.67%(14/120)、低多体性(17号染色体平均数2.26~3.75)43.33%(52/120)和高多体性(17号染色体平均数≥3.76)14.17%(17/120)。IHC 2+病例中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59.52%(25/42),包括亚二体性7.14%(3/42)、低多体性42.86%(18/42)和高多体性9.52%(4/42);IHC 3+病例中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74.36%(58/78),包括亚二体性14.10%(11/78)、低多体性43.59%(34/78)和高多体性16.67%(13/78)。IHC 2+者 FISH 阳性以 HER2基因中、低度扩增为主,而 IHC 3+者则呈中、高度基因扩增的趋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IHC 3+中,7例 FISH 阴性中6例有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IHC 2+中,10例 FISH 阴性中5例有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结论在本组中国大陆女性乳腺癌人群中,IHC 3+与 FISH 阳性的一致性较高;IHC 2+者 FISH 阳性率高于国外研究者的数据;HER2蛋白阳性乳腺癌中17号染色体非整体性发生比例较高;IHC 2+和3+者都具亚二体性、低多体性和高多体性特征,且两者均以低多体性为常见;IHC 2+者的 HER2基因扩增多为中、低度扩增,而 IHC3+中 FISH 阳性者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ERBB-2 染色体 17对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荧光
原文传递
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和RNA的存在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12
作者 陈楠 王朝晖 +4 位作者 任红 郝翠兰 程枫 张欣欣 陆志檬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1期1309-1312,共4页
目的 探讨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和RNA的存在及其致病作用。方法 通过原位杂交检测 2 7例HBV相关肾炎患者肾组织中HBVDNA和RNA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探讨HBV在肾组织中的致病机理。结果 患者肾组织中存在HBVDNA和RNA ,其分布与... 目的 探讨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和RNA的存在及其致病作用。方法 通过原位杂交检测 2 7例HBV相关肾炎患者肾组织中HBVDNA和RNA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探讨HBV在肾组织中的致病机理。结果 患者肾组织中存在HBVDNA和RNA ,其分布与HBV抗原基本一致 ,主要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细胞核内 ,以及肾小球系膜区 ,毛细血管袢等处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BVDNA和RNA阳性率分别为 81.5 %、6 3.0 % ,显著高于肾小球内的 48.1%、2 5 .9% (P <0 .0 5 )。结论 HBV在肾组织 ,特别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存在并复制。复制时表达的抗原 ,与来自循环的抗原相似 ,都可能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或细胞免疫而损伤肾脏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肾炎 原位杂交 病毒复制 DNA RNA
原文传递
组织芯片的基本应用范围 被引量:30
13
作者 周小鸽 王鹏 +4 位作者 刘金香 张彦宁 张淑红 张长淮 黄受方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350-352,共3页
目的 探索组织芯片的基本应用范围。方法 将HE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组织芯片 ,了解这些技术应用于组织芯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这些检测技术在组织芯片中均有清晰、定位明确的着色。... 目的 探索组织芯片的基本应用范围。方法 将HE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组织芯片 ,了解这些技术应用于组织芯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这些检测技术在组织芯片中均有清晰、定位明确的着色。结论 HE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有效地用于组织芯片 ,因此 ,组织芯片可用于组织形态观察、组化特性分析以及蛋白和核酸 (RNA和DNA)在组织细胞中的定位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芯片 基本应用范围 HE染色 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TGF-β_2转染关节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卫国 娄思权 +1 位作者 佘华 夏家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34-438,共5页
目的观察人关节软骨细胞在体外单层培养过程中的去分化,以及转染TGF-β2在关节软骨细胞内的表达和对去分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从手术中切除的软骨组织中分离培养成人关节软骨细胞,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已构建的pcDNA3.1(+)/TGF-β2转染... 目的观察人关节软骨细胞在体外单层培养过程中的去分化,以及转染TGF-β2在关节软骨细胞内的表达和对去分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从手术中切除的软骨组织中分离培养成人关节软骨细胞,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已构建的pcDNA3.1(+)/TGF-β2转染到体外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中。采用RT-PCR、ELISA、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对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的第1、6、9代细胞进行检测,比较目的基因表达、软骨细胞形态以及胶原和多糖生物合成的差异。结果经多次传代后,未转染软骨细胞在体外单层培养过程中逐渐走向去分化,TGF-β2、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聚糖体的表达逐渐减低,而Ⅰ型胶原的表达增高。目的基因在转染组各代软骨细胞内均得到表达,转染后细胞保持软骨细胞的形态,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聚糖体表达虽有降低,但均高于未转染的同代细胞,而Ⅰ型胶原表达增高的程度低于未转染细胞。结论人关节软骨细胞在体外单层培养中有去分化趋势;pcDNA3.1(+)/TGF-β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关节软骨细胞获得成功,在转染后关节软骨细胞内稳定表达,并对软骨细胞的去分化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染TGF-β2 关节软骨细胞 RT-PCR ELISA 组织学染色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去分化
原文传递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杨吉龙 王坚 +3 位作者 周晓燕 李小秋 侯英勇 朱雄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5-150,共6页
目的研究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和遗传学特点,探讨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8号染色体三体的可行性。方法分析96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资料,对69例进行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 目的研究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和遗传学特点,探讨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8号染色体三体的可行性。方法分析96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临床资料,对69例进行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分析(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抗体包括波形蛋白、结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catenin、CD34、CD117、S100)、对2例行电镜观察,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20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8号染色体三体。结果96例病例中男20例,女76例,年龄范围8~86岁,平均35.3岁。腹部以外部位的病变44例,腹壁和盆腔的病变28例,腹腔内病变23例,其中2例与Gardner综合征伴发。病变直径在0.6~24.0cm之间,平均8.4cm,结节或者条索状肿块,质地韧,切面粗糙。显微镜下形态较一致的梭形细胞分布于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间质内,梭形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常排列成束状,胞质界限不清,细胞异形性不明显。透射电镜下,纤维母细胞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肌纤维母细胞还可以看到应力纤维、纤维连接复合体、中间连接和缝隙连接。所有病例均表达波形蛋白,部分病例还表达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catenin胞质和核的异位表达阳性率为47.8%(33/69)。8号染色体三体阳性率为30.0%(6/20),原发病例中8号染色体三体阳性率为1/12,显著低于复发病例的5/8。结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的中间型肿瘤。它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构成,而肌纤维母细胞有应力纤维、纤维连接复合体等特征性结构。可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在石蜡组织中检测8号染色体三体,其可能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复发预测因子,并界定某种高复发风险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 原位杂交 荧光 染色体 8对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E26转录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6
16
作者 吴后男 李玉林 +2 位作者 张丽红 朱桂彬 蔡今花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2-226,共5页
目的 试图揭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E2 6转录因子 (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探讨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 目的 试图揭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E2 6转录因子 (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 ,探讨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 (SP)法 ,检测 4 8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TS 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细胞高表达VEGFmRNA和蛋白 ,阳性率分别为 75 % (36 / 4 8)、70 8% (34/ 4 8) ,而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 ;ETS 1既表达在乳腺癌细胞 ,也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5 4 % (41/ 4 8)、79 2 % (38/ 4 8) ;VEGF和ETS 1高表达组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均P <0 0 1) ;VEGF和ETS 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并且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 (P <0 0 1)。结论 VEGF和ETS 1可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 ,同时也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检测VEGF和ETS 1的表达可做为判定乳腺癌恶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26转录因子 乳腺肿瘤 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VEGF ETS-1 血管生成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大鼠前脑促凋亡基因caspase-3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巾伟 朱培纯 +2 位作者 司银楚 许红 吴海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5,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前脑内促凋亡基因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 - 3(caspase 3)的表达 ,以及三七总皂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观察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前脑内caspase 3mRNA在给药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变化 ;用免疫组...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前脑内促凋亡基因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 - 3(caspase 3)的表达 ,以及三七总皂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观察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大鼠前脑内caspase 3mRNA在给药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变化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aspase 3p2 0蛋白的变化。结果 脑出血后前脑内caspase 3mRNA及caspase 3p2 0主要在病灶及病灶周围、大脑皮质Ⅱ~Ⅴ层、海马CA2 、CA3区表达 ,阳性细胞包括变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给药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细胞着色变浅。结论 三七总皂甙可通过抑制caspase 3mRNA的转录及caspase 3蛋白的裂解活化 ,减少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 三七总皂甙 脑出血 细胞凋亡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大鼠
原文传递
甘蔗染色体组构成系统演化的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黄东益 郑成木 +3 位作者 庄南生 朱稳 高和琼 韩平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3-51,共9页
用核型分析方法对甘蔗祖亲种、含两物种血缘栽培种、含三物种血缘栽培种、含四物种血缘栽培种染色体组型的系统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祖荣代野生种向高代杂交栽培种(含两物种血缘以上)系统演化的基本特征是:染色体数目、异染色质含... 用核型分析方法对甘蔗祖亲种、含两物种血缘栽培种、含三物种血缘栽培种、含四物种血缘栽培种染色体组型的系统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祖荣代野生种向高代杂交栽培种(含两物种血缘以上)系统演化的基本特征是:染色体数目、异染色质含量相对增加,易位现界普遍存在,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核型从对称向不对称方向演化。野生种和栽培种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68-92和2n=90-120;染色体约对长度为1.56-6.38μm,相对长度为1.03-4.01;染色体主要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少数为亚中部及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未见端部着丝点染色体;除春尼为1B核型外,其余6个品种(印度割手密、墨车里本、POJ2875、Co419、F134和ROC10)全为2B类型.分别以印度割手密和春尼基因组DNA为探针,对栽培种Co419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表明,Co419(2n=114)染色体组构成中,有6条来源于割手密种,12条来源于印度种,96条为热带种或种间重组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核型分析 原位杂交 系统演化
下载PDF
海螵蛸对骨愈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9
19
作者 高云 董福慧 郑军 《中医正骨》 2004年第7期1-3,共3页
为揭示中药海螵蛸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干预作用 ,了解海螵蛸的调节靶点 ,探索建构中药基因组学的途径。通过在大鼠胫骨打孔的方法建立单因素干扰模型 ,在不同时间点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各类mRNA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骨愈合过程中Ⅰ、Ⅱ、Ⅲ... 为揭示中药海螵蛸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干预作用 ,了解海螵蛸的调节靶点 ,探索建构中药基因组学的途径。通过在大鼠胫骨打孔的方法建立单因素干扰模型 ,在不同时间点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各类mRNA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骨愈合过程中Ⅰ、Ⅱ、Ⅲ型前胶原mRNA、转化生长因子 (TGG) β1mRNA、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2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海螵蛸在骨折早期对Ⅰ、Ⅲ 型前胶原mRNA、VEGFmRNA、BMP 2mRNA的表达升高 ,而对Ⅱ型前胶原mRNA、TGF β1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影响 ;但达到峰值后 ,Ⅱ、Ⅲ 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下降 ,VEGFmRNA、TGF β1mRNA表达量中后期维持于较高水平。表明海螵蛸与血管形成有关 ,对骨折软骨形成早期具有促进骨诱导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中医药疗法 骨愈合/药物作用 诲螺蛸/药效学 基因裹达 原位杂交 实验研究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食管癌高发区HPV检测及与p53的关系 被引量:32
20
作者 陆哲明 陈克能 +5 位作者 郭梅 李涛 邢海平 梅强 杨怀华 柯杨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发区中人乳头瘤病毒 (HPV)、爱泼斯坦 巴尔病毒 (EBV)与食管癌发病的关系 ,并初步研究HPV感染与p5 3过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设计了多对引物进行PCR、原位杂交及原位PCR、免疫组化 ,并对 30例高发区食管癌进行检测...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发区中人乳头瘤病毒 (HPV)、爱泼斯坦 巴尔病毒 (EBV)与食管癌发病的关系 ,并初步研究HPV感染与p5 3过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设计了多对引物进行PCR、原位杂交及原位PCR、免疫组化 ,并对 30例高发区食管癌进行检测。结果 用PCR检出HPV L1阳性率10 .0 % ,HPV 16 E6阳性率 6 0 .0 % ,HPV 16 E7阳性率 6 3.3% ,HPV 18 E6及EBV的检出率分别为 6 .7%和 0 ,p5 3蛋白的检出率为 73.3%。用原位杂交和原位PCR检出HPV 16 E6阳性率均为 5 3.3%。HPV L1的低检出率及HPV 16 E6、HPV 16 E7基因的较高检出率可能提示 ,在肿瘤细胞中HPV常以部分丢失的形式整合 ,而E6、E7常在整合中保留。结论 HPV 16型可能与高发区食管癌发生密切相关 ,而HPV 18、EBV则关系不大。p5 3突变在食管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但其与HPV感染之间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P53基因 原位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