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卫星观测的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的气候分布 被引量:65
1
作者 马明 陶善昌 +1 位作者 祝宝友 吕伟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8-306,共9页
雷暴和闪电活动的气候分布是一个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之一,迄今对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分布的实际情况尚缺乏详尽的了解,基于星载OTD(1995.4~2000.3)和LIS(1997.12~2003.3)共8a观测的闪电资料分析,给出了这一地区0.5°×0.5&... 雷暴和闪电活动的气候分布是一个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之一,迄今对中国及周边地区闪电密度分布的实际情况尚缺乏详尽的了解,基于星载OTD(1995.4~2000.3)和LIS(1997.12~2003.3)共8a观测的闪电资料分析,给出了这一地区0.5°×0.5°网格点的闪电密度分布,仔细分析发现:(ⅰ)喜马拉雅山系南北两侧平均闪电密度的比值达到10倍,而中国陆地东部和西部平均闪电密度的比值为3.5倍,闪电密度平均值随海陆距离和纬度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的相应变化趋势一致,说明青藏高原和由西向东的三级阶梯状的大尺度地形以及纬度是形成这个地区雷电活动气候分布总体特征的基本因素。(ⅱ)中国陆地闪电密度分布的区域性差异是显著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闪电密度高值带(中心)与中尺度地形有不同的对应关系:中国东部湿润地区高闪电密度带经常出现在南北或东北-西南走向、海拔500~1500m的中尺度山脉和丘陵地区附近,两者水平尺度和走向大体一致,而闪电低密度带则经常出现在山间盆(谷)地和平原地区;中国西部寒旱地区闪电相对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青海湖地区、天山向西的伊犁河谷以及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两山之间的盆地;滨海100km以内的海陆过渡带上,在一系列有山体和丘陵地形隆起及大城市等地区出现闪电密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观测 中国 闪电密度 气候分布 地形强迫 海陆过渡带 黑潮 雷电活动
原文传递
激光测高卫星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44
2
作者 唐新明 李国元 《国际太空》 2017年第11期13-18,共6页
一直以来,国内有些学者对卫星激光测高(SLA)、卫星雷达测高(SRA)、卫星激光测距(SLR)3种不同的技术产生混淆,而后两者技术发展相对较快,导致对卫星激光测高的关注度不高,客观上制约了国产激光测高卫星的发展。文章从3种技术对比入... 一直以来,国内有些学者对卫星激光测高(SLA)、卫星雷达测高(SRA)、卫星激光测距(SLR)3种不同的技术产生混淆,而后两者技术发展相对较快,导致对卫星激光测高的关注度不高,客观上制约了国产激光测高卫星的发展。文章从3种技术对比入手,对国内外激光测高卫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对美国未来几年对地观测激光测高领域的前端部署进行了介绍,以期引起国内对卫星激光测高技术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高 地形数据 高程控制点 高度仪 月球表面 卫星激光测距 卫星雷达测高 火星表面 轨道器 卫星观测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威马逊台风结构的卫星观测同化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华 丑纪范 邱崇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3-498,共6页
以0205号台风威马逊为个例,采用经过三维变分同化分析的AMSU微波资料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结构,分析结果表明,AMSU微波同化资料能够更加合理地反映台风三维结构特征,增强了与强台风相对应的暖心结构,台风中、下层的气旋性环流明显加大,台... 以0205号台风威马逊为个例,采用经过三维变分同化分析的AMSU微波资料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结构,分析结果表明,AMSU微波同化资料能够更加合理地反映台风三维结构特征,增强了与强台风相对应的暖心结构,台风中、下层的气旋性环流明显加大,台风顶部出现强盛的反气旋性环流,反映了台风本身所携带的水汽和水汽供应;微波同化资料可以部分地弥补热带洋面上常规观测资料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威马逊 台风结构 卫星观测 微波资料 变分同化
原文传递
利用MODIS卫星资料反演中国地区晴空地表短波反照率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开存 刘晶淼 +1 位作者 周秀骥 王普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41-949,i002-i004,共12页
利用MODIS地表双向反照率产品 (MOD43B1 ) ,结合地表海拔高度和地表覆盖类型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中国地区晴空反照率的时空分布 ,以及地表反照率与地形和地表覆盖的关系。首先 ,利用改则自动气象站的地基观测对MODIS地表反照率进行了对... 利用MODIS地表双向反照率产品 (MOD43B1 ) ,结合地表海拔高度和地表覆盖类型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中国地区晴空反照率的时空分布 ,以及地表反照率与地形和地表覆盖的关系。首先 ,利用改则自动气象站的地基观测对MODIS地表反照率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卫星观测可以较好地反映反照率随时间的变化 ,MODIS地表反照率与地表实测反照率符合较好。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与海拔高度有很好的相关 ,反照率的高值出现在高海拔山区。冬春季节 ,我国高海拔山区因积雪覆盖成为反照率的高值区 ;夏秋季节 ,地表反照率主要受地表土壤湿度和植被盖度的影响 ,沙地和沙漠地带反照率最高。最后 ,计算了中国典型地表类型的反照率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表明大部分地表类型的反照率具有较大的时间变化 ,地表反照率在春秋季节较大 ,夏季反照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卫星资料 MODIS 中国地区 反演 自动气象站 卫星观测 高海拔山区 利用 空地
下载PDF
基于卫星和地面观测的2013年以来我国臭氧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倩倩 张兴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32-1142,共11页
采用卫星和地面观测臭氧(O_3)浓度,分析2013年以来我国O_3的时空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卫星观测对流层O_3总量和地面观测O_3浓度分布相互印证,我国高浓度O_3主要分布在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并且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分布趋势... 采用卫星和地面观测臭氧(O_3)浓度,分析2013年以来我国O_3的时空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卫星观测对流层O_3总量和地面观测O_3浓度分布相互印证,我国高浓度O_3主要分布在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并且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分布趋势. 4个重点关注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O_3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分布,最高值在每日15:00~16:00.统计分析发现,4个城市除上海市之外,其他3个城市O_3浓度在周末和工作日没有显著差别,表明O_3的"周末效应"减弱. 2013年4月~2018年6月,我国地面观测O_3浓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014~2017年,北京、上海和成都市近地面O_3浓度分别以2. 36、3. 3和3. 6μg·(m^3·a)^(-1)的速度显著上升. 4个城市2014~2017年O_3超标天数占比分别为17. 2%(北京)、10. 7%(上海)、8. 8%(广州)和11. 2%(成都),北京市O_3超标天数最多、超标期间O_3浓度最高,O_3污染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中国 卫星观测 地面观测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大气沙尘辐射特性的卫星观测 被引量:24
6
作者 魏丽 沈志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47-355,共9页
对1991年3~5月在HEIFE实验区过境的10次AVHRR测量资料和同期大气浑浊度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AVHRR资料可用于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辐射能收支影响的研究。AVHRR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反射率以及通道3和通... 对1991年3~5月在HEIFE实验区过境的10次AVHRR测量资料和同期大气浑浊度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AVHRR资料可用于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辐射能收支影响的研究。AVHRR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反射率以及通道3和通道4亮度温度差对大气沙尘较为敏感,伴随大气浑浊度系数的增大,地气系统的后向散射增加,行星反照率增大;射出长波辐射则减少,但这种减少主要与地表温度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系统 辐射能收支 大气 沙尘辐射 卫星观测
下载PDF
带太阳能帆板的卫星光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淑军 高晓东 朱耆祥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8,共5页
从辐射理论出发,对太阳可见光波段大气层外辐照度理论值进行了1/1.07倍的修正,推导出构成卫星的两种基本漫反射表面的地面照度计算公式,再由太阳、卫星和观测站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关系,算出它们的具体值。理论计算表明,虽然... 从辐射理论出发,对太阳可见光波段大气层外辐照度理论值进行了1/1.07倍的修正,推导出构成卫星的两种基本漫反射表面的地面照度计算公式,再由太阳、卫星和观测站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关系,算出它们的具体值。理论计算表明,虽然太阳能帆板的漫反射率要比卫星主体低30倍,但在卫星地面照度的计算和实际观测中仍不应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观测 地面照度 漫反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与相关气象要素季节变化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袁铁 郄秀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利用 1995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卫星观测的闪电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降水率、云功函数和热通量 ,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与相关气象要素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的峰值出现在 7月份 ,并在... 利用 1995年 4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卫星观测的闪电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降水率、云功函数和热通量 ,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与相关气象要素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中部闪电活动的峰值出现在 7月份 ,并在春季表现出明显的闪电活动 ;相关气象要素中 ,最能够准确描述闪电活动的季节变化及其春季异常特征的仅有地表总热通量 ;降水 (或云功函数 )与鲍恩比 (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比 )的乘积能够较好地反映闪电活动的季节分布特征与春季的“异常”。结果表明 ,感热通量或鲍恩比可能在对流有效位能向对流上升动能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鲍恩比可作为修正闪电产生效率的一个重要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气象要素 青藏高原中部 闪电活动 季节变化 相关分析 NCEP再分析资料 2002年12月 对流有效位能 感热通量 1995年 鲍恩比 卫星观测 异常特征 分布特征 潜热通量 转化过程 产生效率 功函数 降水率 7月份 春季 地表 上升
下载PDF
黄河口快速沉积及其动力过程 被引量:25
9
作者 李广雪 岳淑红 +1 位作者 赵东波 孙映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36,共8页
现场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校准图像计算表明 ,185 5年以来 ,黄河三角洲新淤陆地 36 99km2 ,生长速率为 2 6 8km2 /a ,黄河输入三角洲 1× 10 8t泥沙形成 3 14 4km2 的陆地。进入河口区的泥沙约 88 4 %堆积在水下 8km宽的三角洲前缘... 现场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校准图像计算表明 ,185 5年以来 ,黄河三角洲新淤陆地 36 99km2 ,生长速率为 2 6 8km2 /a ,黄河输入三角洲 1× 10 8t泥沙形成 3 14 4km2 的陆地。进入河口区的泥沙约 88 4 %堆积在水下 8km宽的三角洲前缘。研究表明 ,这一堆积比例是河口切变锋、异重流和潮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异重流在黄河汛期一直存在 ,大约搬运黄河来沙的 6 0 %沉积在三角洲前缘 ;一个潮周期内 ,切变锋出现两次 ,它能够捕获异轻羽状流中的悬浮泥沙堆积 ,也能够限制异重流的远距离扩散。切变锋消失后 ,少量悬浮泥沙才能远距离扩散 ,随潮流离开三角洲水下斜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快速沉积 动力学 卫星观测 遥感
下载PDF
近海近岸海浪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冯芒 沙文钰 +1 位作者 李岩 胡艳冰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4年第6期70-76,共7页
从海浪谱、风浪及涌浪的预报方法、卫星海洋学及资料同化在波浪计算中的应用、增减水和环境流对波浪相互作用5个方面对近海近岸波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海近岸海浪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的... 从海浪谱、风浪及涌浪的预报方法、卫星海洋学及资料同化在波浪计算中的应用、增减水和环境流对波浪相互作用5个方面对近海近岸波浪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海近岸海浪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 海浪谱 风浪 涌浪 卫星观测
下载PDF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郑向东 周秀骥 +1 位作者 陆龙骅 郭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33-535,共3页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洞 南极 中山站 DUV-B 卫星观测
原文传递
夏季江淮区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胡雯 黄勇 汪腊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6-213,共8页
利用2001—2006年夏季(6~8月)GMS和FY-2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及合并对云体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频发,具有典型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 利用2001—2006年夏季(6~8月)GMS和FY-2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及合并对云体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频发,具有典型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首先,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分布与中尺度地形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区域内有3个高发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及洪泽湖-皖东丘陵区域,发生概率分别为28%,23%和16%。其次,对流云合并通常发生在6月末至8月初,并在7月末出现一个峰值。在日变化中,在对流云产生2h后的06:00(世界时,下同)出现一个峰值。(2)在划分的4种合并类型中,两云团或多云团的简单一次合并最多,占87%。(3)对流云合并能明显影响云的发展,80%以上的对流云合并过程中,云团在合并后面积和强度都得到发展,且生命史更长,平均持续时间达6.2h。实况分析表明,对流云合并是引发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域 对流云合并 卫星观测
下载PDF
基于DEM的星载SAR图像模拟以及用于图像精校正 被引量:18
13
作者 尤红建 丁赤飚 吴一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71,共7页
根据星载SAR的距离-多普勒成像原理对DEM的三维位置点进行成像几何位置的计算,然后根据经验公式给出了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模拟方法。针对DEM格网间隔和SAR图像分辨率的不同,以及由于侧视成像雷达的特点而导致山区的迎坡和背坡模拟图像... 根据星载SAR的距离-多普勒成像原理对DEM的三维位置点进行成像几何位置的计算,然后根据经验公式给出了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模拟方法。针对DEM格网间隔和SAR图像分辨率的不同,以及由于侧视成像雷达的特点而导致山区的迎坡和背坡模拟图像点密度不均匀等问题,采用了基于DEM格网点内插的算法。最后应用模拟的SAR图像和真实图像匹配来实现星载SAR图像的几何精校正处理。通过采用RADARSAT的实际图像进行了图像的模拟和几何校正,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图像匹配 合成孔径雷达 卫星观测
下载PDF
水物质对云雨区卫星微波观测模拟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董佩明 王海军 +1 位作者 韩威 王德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2-691,共10页
受云和降水影响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同化应用对于进一步改善数值预报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这部分工作的开展要求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能够较好地考虑各种水物质的辐射效应。使用美国卫星资料同化联合中心新近开发的快速辐射传输模式CR... 受云和降水影响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同化应用对于进一步改善数值预报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这部分工作的开展要求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能够较好地考虑各种水物质的辐射效应。使用美国卫星资料同化联合中心新近开发的快速辐射传输模式CRTM,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预报输出提供水物质输入,分析水物质辐射效应对云雨区卫星微波观测模拟计算的影响。在WRF模式预报水物质的分布和天气系统配置合理并符合云物理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水物质辐射效应的考虑极大改善了卫星观测模拟的效果。结合卫星各通道探测特性,进一步分析各种水物质粒子对NOAA-16 AMSU A/B各通道卫星亮温模拟的影响和物理机理,定量统计各类水物质对各卫星观测通道亮温计算偏差和偏差贡献的权重大小。分析结果表明: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考虑水物质辐射效应为数值天气预报中云雨区卫星资料的同化应用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物质 辐射效应 云雨区 卫星观测 快速辐射传输模式
下载PDF
黑河实验区若干下垫面总辐射、地表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吴艾笙 钟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7-155,共9页
本文利用1991年“黑河实验”期张掖、化音、沙漠站1月、4月、8月、10月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晴天总辐射、地表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得到了不同下垫面、不同季节的地表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的函数关系及各站晴天总辐射与太阳高度... 本文利用1991年“黑河实验”期张掖、化音、沙漠站1月、4月、8月、10月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晴天总辐射、地表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得到了不同下垫面、不同季节的地表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的函数关系及各站晴天总辐射与太阳高度角的函数关系的拟合公式,并讨论了这种关系在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反演地表反射率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高度角 地表反射率 下垫面 卫星观测 黑河 晴天 反演 利用 季节 辐射
下载PDF
卫星精密轨道抗差估计的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文援兰 杨元喜 王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1-350,共10页
建立了卫星精密轨道抗差估计批处理的模型,给出了抗差估计权函数,并从权函数、影响函数等方面论述了抗差估计批处理的抗差性,从理论上说明了抗差估计批处理能充分利用有效观测,限制了利用可用观测,排除了有害粗差影响,得到了正常... 建立了卫星精密轨道抗差估计批处理的模型,给出了抗差估计权函数,并从权函数、影响函数等方面论述了抗差估计批处理的抗差性,从理论上说明了抗差估计批处理能充分利用有效观测,限制了利用可用观测,排除了有害粗差影响,得到了正常模式下的最佳估值;给出了抗差估计批处理的计算步骤;应用激光测距数据对 Lazeos卫星进行了精密定轨.结果表明,抗差估计比经典最小二乘估计得到的卫星轨道更稳定,由实际情况进一步说明了抗差估计批处理具有明显的抗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精密轨道确定 抗差估计 抗差性 卫星观测 数据处理
下载PDF
2003年夏季OLR特征及与中国异常天气的关系 被引量:18
17
作者 于玉斌 姚秀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15,共6页
利用NOAA卫星观测的多年平均OLR及2003年的OLR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OLR场的异常特征及其与2003年中国夏季异常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在60~150°E范围内热带辐合带(ITCZ)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到南海地... 利用NOAA卫星观测的多年平均OLR及2003年的OLR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OLR场的异常特征及其与2003年中国夏季异常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在60~150°E范围内热带辐合带(ITCZ)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到南海地区,其中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地区的对流较常年偏强,而南海地区的对流较常年的偏弱;菲律宾以东洋面的OLR场数值异常偏高,对流活动异常不活跃,这是2003年台风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OLR大于250W·m-2的区域所表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常年相比,表现为南北活动相对稳定、东西出现振荡、强度偏强的特征,这是2003年南方持续高温酷暑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夏季 异常天气 OLR特征 中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OLR场 南海地区 孟加拉湾 OLR资料 热带辐合带 卫星观测 NOAA 异常特征 阿拉伯海 活动异常 相对稳定 持续高温 年平均 对流 菲律宾 原因 赤道 洋面 台风
下载PDF
同化技术:数值天气预报突破的关键——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同化技术演进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龚建东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3期6-13,共8页
国际先进业务数值预报中心未来几年的全球资料同化技术发展,采用变分与集合混合的新同化技术方向更加明确,遥感资料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特别是有云区卫星遥感资料的有效应用成为重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作为资料同化技术的领跑中心,其... 国际先进业务数值预报中心未来几年的全球资料同化技术发展,采用变分与集合混合的新同化技术方向更加明确,遥感资料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特别是有云区卫星遥感资料的有效应用成为重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作为资料同化技术的领跑中心,其技术发展具有代表性。尝试从资料同化框架和卫星资料同化应用两个方面回顾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资料同化技术进展情况及对数值预报总体进步的贡献。介绍了其在长同化时间窗弱约束四维变分、集合资料同化、湿度与水凝物同化分析、线性化湿物理过程、晴空高光谱卫星资料、云雨条件下红外与微波资料同化等的关键技术进展。同时本文指出这些技术发展对我国GRAPES模式的资料同化系统发展的借鉴意义:面向4DVAR业务化应用进行关键技术的优选,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在发展3/4DVAR的同时,提前考虑混合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问题,做好技术准备和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 资料同化 技术进展 变分框架 卫星观测 云雨条件
下载PDF
东亚中纬度地区前期降水对中国北方春季强沙尘暴影响初探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续超 刘晓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3-299,共7页
利用 1980~ 2 0 0 2年春季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序列和 1979~ 2 0 0 2年地面气象台站记录与卫星观测同化处理的格点降水资料 (CMAP) ,分析了中国北方春季强沙尘暴活动与其前期大尺度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北方春季 (3~ ... 利用 1980~ 2 0 0 2年春季中国北方典型强沙尘暴序列和 1979~ 2 0 0 2年地面气象台站记录与卫星观测同化处理的格点降水资料 (CMAP) ,分析了中国北方春季强沙尘暴活动与其前期大尺度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北方春季 (3~ 5月 )强沙尘暴活动与东亚中纬度地区前期年 (前一年 6月至当年 5月 )平均降水有较高相关 ,其中蒙古西南部和东南部 ,中国新疆北部局部地区和内蒙古中部为高相关中心 ,是重要的沙尘源地。前 4个季度中前一年夏季 (6~ 8月 )降水与来年春季强沙尘暴活动负相关最高。另外 ,通过春季强沙尘暴活动与其前期土壤湿度和同期地表植被覆盖状况这两种和降水有关的下垫面因子的相关分析 ,发现前一年 6月至当年 5月的年平均土壤湿度及春季平均植被指数均与春季强沙尘暴序列有较高的负相关 ,而且高相关区的分布与降水场高相关区的分布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沙尘暴 中国北方 气象台站 卫星观测
下载PDF
9914号(Dan)台风浪的后报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彩欣 张占海 王可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6,共8页
利用 WAM 第三代海浪模式的第四版本 (WAMC4) 对 40 a 来造成福建沿海灾害最严重的 9914 号台风海浪过程进行了后报试验,并与近岸常规观测和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资料进行了比较。与常规观测站的比较结果表明,WAMC4 能较好地再现海浪的... 利用 WAM 第三代海浪模式的第四版本 (WAMC4) 对 40 a 来造成福建沿海灾害最严重的 9914 号台风海浪过程进行了后报试验,并与近岸常规观测和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资料进行了比较。与常规观测站的比较结果表明,WAMC4 能较好地再现海浪的发展过程。后报结果与 TOPEX/POSEIDON 和 ERS-2 卫星观测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风速的后报结果与卫星观测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海浪的后报比卫星高度计反演的有效波高整体略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风速 卫星观测 台风浪 卫星资科 海岸防护工程 后报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