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被引量:66
1
作者 李小雁 许何也 +2 位作者 马育军 王建华 孙永亮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研究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识别流域人类活动特征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77~200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1977年... 研究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识别流域人类活动特征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977~2004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1977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流域内生态用地数量逐渐减少,其中水域面积净减少292.70km^2;②对草地的开垦占用是流域增加耕地的主要来源,1977~2004年因湖泊水位下降而增加的沙地面积为103.22km^2;③1977年以来,流域内除2000~2004年水域面积减少速率显著上升达0.71%外,其他主要类型土地面积变化速率不断减缓;④流域内沙地主要分布在海晏县(70%以上),90%的林地和95%以上的耕地均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各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存在差异;⑤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86.47,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小,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自然因素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域对比 转移矩阵 动态度 利用程度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新疆巴里坤湖全新世环境记录及区域对比研究 被引量:58
2
作者 薛积彬 钟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0-620,共11页
选择位于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巴里坤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C测年建立了巴里坤湖沉积剖面约9400cal.aB.P.以来的时间序列。对该湖泊剖面沉积物的矿物x射线衍射、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粒度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9400cal... 选择位于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巴里坤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C测年建立了巴里坤湖沉积剖面约9400cal.aB.P.以来的时间序列。对该湖泊剖面沉积物的矿物x射线衍射、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粒度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9400cal.aB.P.以来,巴里坤湖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大致经历了冷干(9400~7400cal.aB.P.)-暖湿(7400~5900cal.aB.P.)-暖干(5900~3100cal.aB.P.)-凉湿(3100~1100cal.aB.P.)-冷干(1100~500cal.aB.P.)-暖干(500cal.a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该过程基本上同周边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相-致。在3800cal.aB.P.左右,北疆地区的几个典型湖泊沉积记录序列都指示该时期气候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可能暗示了这-时期亚洲中部干旱区(至少在北疆地区)大气环流状况发生了重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湖 全新世气候环境 区域对比
下载PDF
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郭腾云 陆大道 甘国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4-510,共7页
在对近 2 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和有关统计数据 ,对我国对外开放这一区域发展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首次从量的方面探讨了对外开放政策对东... 在对近 2 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文中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和有关统计数据 ,对我国对外开放这一区域发展政策对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 ,首次从量的方面探讨了对外开放政策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其差异。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模拟计算 ,2 0世纪 80年代初至 1 999年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达到 2 1 39%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由9 1 %提高到 1 0 2 4 % ,提高了 1 1 4个百分点。而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由于对外开放较晚 ,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大 ,从 90年代初期开始的沿江、沿边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中西部地区GDP的直接作用率为 4 2 4 % ,仅为前者的 2 0 %左右 ,使其相应的GDP年增长速度也仅由 8 96 %提高到 9 2 7% ,仅提高 0 31个百分点 ,两者的差距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政策 政策作用 区域对比 中国 计量经济模型
下载PDF
中国不同等级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 被引量:44
4
作者 贾佳 胡泽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6-559,共14页
针对近年来中国区域高温热浪日数日趋增加的问题,利用1961—2013年中国区域719个基准站逐日气温数据,并根据持续时间将高温热浪分为弱、中强、强3种等级,对比分析3种不同等级高温热浪发生频次、起始及结束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结... 针对近年来中国区域高温热浪日数日趋增加的问题,利用1961—2013年中国区域719个基准站逐日气温数据,并根据持续时间将高温热浪分为弱、中强、强3种等级,对比分析3种不同等级高温热浪发生频次、起始及结束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分析时段,中国区域整体平均高温日数呈现显著的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转折点为1993年。高温日数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西南、华南地区的高温热浪增速最快,趋势系数均通过95%显著性检验;3种等级高温热浪所发生的区域不同,其中,弱高温热浪主要发生在中国西北、华中地区,强高温热浪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地区,且3种等级的高温热浪发生频次均呈上升趋势。从发生的起始时间看,弱高温热浪开始日期最早,平均开始于每年的7月3日,而中强和强高温热浪开始时间相近,分别为7月13日和7月14日;从区域上来看,3种等级高温热浪均最早在西南爆发,而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爆发最晚。除西南地区外,3种等级高温热浪的起始时间呈提前趋势,而7个区域结束日期的变化趋势存在南北差异:30°N以南地区弱、中强高温热浪结束日期均呈推后趋势,强高温热浪结束日期在30°~35°N地区显著推后,而在北方呈提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发生频次 始末日期 线性趋势 区域对比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1961~2010年降水集中指数(PCI)的变化及月分配特征 被引量:44
5
作者 段亚雯 朱克云 +1 位作者 马柱国 杨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4-1136,共13页
降水的年内变化(月分配和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利用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增暖背景下水循环发生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降水集中指数(PCI,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能较好的表征降水的年内集中程度,被广泛... 降水的年内变化(月分配和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利用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增暖背景下水循环发生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降水集中指数(PCI,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能较好的表征降水的年内集中程度,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本文利用中国583个站点1961~2010年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及各典型区域的PCI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PCI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降水月分配变化及PCI与气温季节较差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PCI的气候态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湿润区PCI在11~17之间,年内降水较为均匀;半湿润区PCI为17~24;半干旱区PCI在24~27之间;而干旱区PCI则由27至47不等,降水集中程度较高。除华南地区外,1961~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PCI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并于1980年前后发生跃变,降水集中程度大幅降低,其中西北西部地区PCI下降速率最大,为-2.47(10 a-1)。华南地区PCI的变化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以前呈弱的下降趋势,但2003年PCI发生突变,降水集中程度大幅增加。对典型区域的比较发现,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降水集中程度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比例的减小;而湿润区PCI和降水月分配的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西南地区8~12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减少,而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春秋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减小,冬夏季降水所占比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降水集中指数(PCI) 降水月分配 区域对比
下载PDF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比较 被引量:39
6
作者 郭晔 赖章福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74,共8页
本文运用1978—2007年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具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结果显示:第一,财政政策具有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并不明显。第二,货币政策在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效应方面... 本文运用1978—2007年东、中、西部的面板数据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具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结果显示:第一,财政政策具有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并不明显。第二,货币政策在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效应方面强于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则在对第二产业的效应方面具有优势。第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三次产业的效应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效应。第四,在东部地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应相差非常悬殊,而对第三产业的效应则集中在高位;在中部地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第二产业的效应集中在高位;在西部地区货币政策对第一产业的效应集中在高位,而财政政策对第一产业的效应则集中在低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对比
原文传递
汉江上游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35
7
作者 毛沛妮 庞奖励 +5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周亚利 郭永强 胡慧 刘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9-291,共13页
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Na/K、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汉江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2、Al2O3和Fe2O3,三者含量总和达767.3 g/kg;常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Si O2>... 本文对汉江上游黄土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参数CIA、Na/K、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汉江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2、Al2O3和Fe2O3,三者含量总和达767.3 g/kg;常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Si O2>Al2O3>Fe2O3>K2O>Mg O>Na2O>Ca O。风化成壤过程中Na、Ca、Mg、Si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淋溶,而Fe、Al、K相对富集。2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从马兰黄土L1→过渡性黄土Lt→古土壤S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0又降低的规律,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末次冰期(55.0-15.0 ka BP)冷干、早全新世(15.0-8.5 ka BP)增温增湿、中全新世(8.5-3.1 ka BP)达到最暖湿,晚全新世(3.1-0.0 ka BP)降温变干的演变过程。3汉江黄土与洛川、巫山、下蜀黄土的元素组合特征高度一致,不同地区常量元素(Ca O除外)含量十分接近且UCC标准化值变幅均小于0.25,这暗示了它们风化之初具有相似的风成沉积基础;但不同区域黄土的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洛川黄土<汉江黄土<巫山黄土<下蜀黄土的趋势,与中国现代季风气候的空间变化规律相吻合,即不同地区黄土风化程度差异主要是东亚季风变化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常量元素 风化程度 汉江上游 区域对比
原文传递
西藏冈底斯中段孔隆至丁仁勒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区域对比 被引量:33
8
作者 谢冰晶 周肃 +2 位作者 谢国刚 田明中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03-3814,共12页
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孔隆-丁仁勒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定年测试,在年波组下部的英安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LZ06022-2)中获锆石SHRIMP年龄为59.64±0.72Ma,在典中组下部的安山质晶屑凝灰岩(LZ06017-4)中获锆... 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孔隆-丁仁勒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定年测试,在年波组下部的英安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LZ06022-2)中获锆石SHRIMP年龄为59.64±0.72Ma,在典中组下部的安山质晶屑凝灰岩(LZ06017-4)中获锆石SHRIMP年龄为69.97±0.72Ma,这是目前为止林子宗群火山岩底部的最老年龄。结合前人资料,对冈底斯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火山活动、地球化学及形成年代等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显示整个冈底斯带林子宗群火山岩以喷溢相和爆发相为主,从早期到晚期爆发强度逐渐减弱,早期典中组以爆发相为主到晚期帕那组以喷溢相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演化火山活动强度表现为由强→弱,早期东段比中段和西段火山活动强,中期西段和中段比东段火山活动强,晚期均较弱,年波组火山活动强烈且频繁,持续时间长,从而形成了冈底斯中段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独特性;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随着时间的演化具有从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演化的规律,全碱含量逐渐升高,岩石系列由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逐渐过渡;林子宗群火山岩具有陆缘弧火山岩的特征,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碰撞的起始时限在冈底斯带东、中、西段具有一定的差异,中段略早于东段和西段发生大陆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定年 地球化学 火山活动 区域对比 林子宗群 冈底斯中段
下载PDF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秦鹏 陈健飞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29-1136,共8页
土地集约利用区域差异与对比研究的成果,对于改变土地经济运行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粗放利用、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香港和深圳为例,采用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提取了两地土地利用信息和社会经济... 土地集约利用区域差异与对比研究的成果,对于改变土地经济运行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粗放利用、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香港和深圳为例,采用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提取了两地土地利用信息和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定量分析数据库;依据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深圳和香港分别进行土地集约利用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两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差异,香港明显高于深圳;香港的土地利用程度比深圳低,而土地投入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比深圳高得多;香港在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方面对深圳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用地 集约利用 评价体系 区域对比 深圳 香港
原文传递
全球、大洲、区域尺度暴雨时空格局变化(1981-2010年) 被引量:29
10
作者 孔锋 王铸 +5 位作者 刘凡 方建 方佳毅 李孟阳 杨旭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8-234,共7页
通过计算1981—2010年全球、大洲和区域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系统分析了不同尺度暴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全球尺度上,1981—2010年全球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波动中都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1991—2000年... 通过计算1981—2010年全球、大洲和区域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系统分析了不同尺度暴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全球尺度上,1981—2010年全球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在波动中都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1991—2000年代中期以来显著增加.在空间上,全球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增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非洲西部、马达加斯加岛、欧洲西南、东亚、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东部、美国东部、南美洲中部以及一些狭长陡峭的山脉地带.年代际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主要在南美洲、美国东部、东亚和南亚地区随着年代变化而呈现数值上的增长和区域上的扩张.随着年代变化,非洲西部地区呈现数值上的减少和区域上的缩减;2)在大洲尺度上,仅非洲和南极洲年际和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呈现减少趋势;3)在区域尺度上,暴雨增加的区域多于减少的区域,且增加最大的区域位于亚马逊河流域,减少最大的区域位于非洲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区域对比 时空格局 全球尺度
下载PDF
塔里木古海湾新生代海退时限及方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华 刘成林 +2 位作者 曹养同 孙宏伟 王立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7-584,共8页
对库车盆地新生代84个石膏或硬石膏进行硫同位素分析,用以划分该时期内海侵—海退旋回以及最终海退时限的标定。石膏δ34S值演化特征显示,库车盆地新生代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海侵,其分别为古新世中期和始新世中后期。库车盆地新生代最终海... 对库车盆地新生代84个石膏或硬石膏进行硫同位素分析,用以划分该时期内海侵—海退旋回以及最终海退时限的标定。石膏δ34S值演化特征显示,库车盆地新生代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海侵,其分别为古新世中期和始新世中后期。库车盆地新生代最终海退时限与西部塔里木海湾在天山山前带的退缩时限相一致,表明至少在渐新世中晚期塔里木海湾才完全消失。通过区域对比,本文将新生代塔里木海湾的海退时限和方式概括为:①始新世早期塔里木海湾在昆仑山前带的西段最先发生海退;②之后,海退向昆仑山东段开始迁移,至始新世晚期海退延伸至盖孜、阿尔塔什等地;③最终,海退由南向北迁移至天山一带,至渐新世末期特提斯海水完全退出塔里木地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退时限、方式进一步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作用具有明显的距离效应;塔里木海湾新生代不同地区在海退时限上的不同步性说明,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侵—海退旋回不是单一地受全球海平面升降的控制,而是全球海平面变化以及区域构造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海湾 硫同位素 海退时限 区域对比 新生代
下载PDF
西藏驱龙矿区早侏罗世斑岩的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2 位作者 江迎飞 张洪瑞 宋玉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03-2010,共8页
近年的研究基本揭示,在冈底斯南缘存在一条晚三叠世-侏罗纪的花岗岩带,其成因认识有助于恢复青藏高原中生代演化历史,但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选择拉萨东部驱龙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开展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调查岩浆源区特征,以期... 近年的研究基本揭示,在冈底斯南缘存在一条晚三叠世-侏罗纪的花岗岩带,其成因认识有助于恢复青藏高原中生代演化历史,但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选择拉萨东部驱龙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开展Sr-Nd-Pb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调查岩浆源区特征,以期查明岩浆成因。分析结果显示,驱龙早侏罗世斑岩具有相对较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29-0·7050)、正的εNd(t)(平均0·7)和锆石εHf(t)值(2·6-8·2),表明岩浆来自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对比发现,冈底斯南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在500km宽的范围内显示出由西向东亏损程度逐渐减弱、甚至变得富集的规律,表明在此类花岗岩的形成过程中,成熟地壳组分的贡献自西向东逐渐增多。这既可因南部拉萨地体基底Hf同位素组成的东西向不均一所引起,也可能因东段驱龙、米林等地花岗岩更靠近古老的拉萨微陆块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Pb-Hf同位素 侏罗纪花岗岩 区域对比 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21
13
作者 徐刚 赵越 +1 位作者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地层层序 区域地层对比 辽西凌源 牛营子地区 中侏罗世早期 晚三叠世 辽西北 区域对比 盆地
下载PDF
近30年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蒸散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霞 李明星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1-267,共17页
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相互作用的变化,水分平衡变化导致极端旱涝事件频发。地表蒸散是能量水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是理解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1982~2011年FLUXNET-MTE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全球... 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相互作用的变化,水分平衡变化导致极端旱涝事件频发。地表蒸散是能量水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是理解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1982~2011年FLUXNET-MTE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典型区域的变幅、趋势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干旱半干旱区多年平均蒸散量小于300 mm。冬季蒸散量最小,夏季最大且变率也最强。1990年代前后,干旱半干旱区蒸散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变,暖季的年代际差异尤为明显。(2)近30年来,东半球干旱半干旱区蒸散量呈增加趋势,西半球呈减小趋势。典型区域来看,南非呈显著增加趋势[25.14 mm(10 a)-1],美国西南部呈显著减小趋势[-19.86 mm(10 a)-1];萨赫勒、中国北部和澳大利亚呈增加趋势,阿根廷及智利南部呈减小趋势。(3)蒸散变化与温度、降水的变化联系密切,三者具有相似的年循环变化,但三者间相关性在干旱半干旱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FLUXNET-MTE 观测资料 ERA-INTERIM 再分析资料 区域对比
下载PDF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辉音敖包一带晚侏罗世火山岩特征及时代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英富 王根厚 段炳鑫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90-169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工作区(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辉音敖包一带)的实地勘测,将工作区内前人所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重新认识:以地层学和年代学为依据,将火山岩地层及岩石组合特征与火山活动规律相结合,将工作区内的晚侏罗世查干诺尔组及布拉格哈达组... 本文通过对工作区(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辉音敖包一带)的实地勘测,将工作区内前人所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重新认识:以地层学和年代学为依据,将火山岩地层及岩石组合特征与火山活动规律相结合,将工作区内的晚侏罗世查干诺尔组及布拉格哈达组重新厘定为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对比于查干诺尔组下部,SHRIMP年龄为161~153Ma)、早白垩世玛尼吐组(对比于查干诺尔组上部,SHRIMP年龄为133 Ma)及白音高老组(对比于布拉格哈达组,SHRIMP年龄为133~129 Ma),这有利于建立地层统一的区域对比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东乌珠穆沁旗 满克头鄂博组 玛尼吐组 白音高老组 区域对比
下载PDF
梅山群的再定位、区域对比和构造含义 被引量:12
16
作者 马文璞 刘文灿 王果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5-101,共7页
金寨地区新的1∶50000区调成果表明,梅山群并不是原来认为的那样是变质的石炭系,它实际上包括未变质石炭系、绿片岩相佛子岭群和角闪岩相变质岩三部分地质体,彼此构造接触,应予以解体。新定义的梅山群可能是经受了强协调化作... 金寨地区新的1∶50000区调成果表明,梅山群并不是原来认为的那样是变质的石炭系,它实际上包括未变质石炭系、绿片岩相佛子岭群和角闪岩相变质岩三部分地质体,彼此构造接触,应予以解体。新定义的梅山群可能是经受了强协调化作用的变质混杂堆积,代表秦岭—大别造山带前中生代的主缝合带,隔开了以北晚泥盆世—石炭纪的杨山煤系和以南同时代的南湾—诸佛庵组变质复理石。梅山群沿走向向东可与卢镇关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山群 再定位 北大别山 区域对比 构造含义
下载PDF
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中东 尉迟晓娟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45-51,共7页
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部署中,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了解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向以使高要素生产效率成为现代农业领域的新动能,研究如何提高山东农业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超效率DEA和Ma... 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部署中,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了解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动向以使高要素生产效率成为现代农业领域的新动能,研究如何提高山东农业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的方法,对2011—2016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现状和发展状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当前只有少数地级市生产效率有效,但是在时间对比和空间对比中发现17个地市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稳步上升,说明山东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和潜力。最后针对山东省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生产效率的时空差异对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分析并对当前阶段各地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效率 超效率DEA 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对比
下载PDF
宁夏中北部风沙灾害潜在风险区域对比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育军 王静爱 李小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共8页
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方面对宁夏中北部地区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区域对比评价,结果表明:(1)银川市辖区西部、永宁县西部和惠农县为风沙灾害高风险区,石嘴山市辖区、贺兰县、盐池县和吴忠市辖区风沙... 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方面对宁夏中北部地区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区域对比评价,结果表明:(1)银川市辖区西部、永宁县西部和惠农县为风沙灾害高风险区,石嘴山市辖区、贺兰县、盐池县和吴忠市辖区风沙灾害潜在风险居中,平罗县东部、陶乐县中部、灵武市西部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2)风沙灾害潜在风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沙活动,防治风沙灾害;(3)通过对影响风沙活动及其危害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分析,可对未来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并为针对性防沙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从可操作性角度提出了风沙灾害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风险 区域对比 风沙灾害 宁夏中北部地区
下载PDF
西准噶尔哈拉阿拉特组的重新厘定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甘雨 李永军 +4 位作者 向坤鹏 王冉 刘佳 李钊 杨高学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4,共9页
根据西准噶尔玛依塔巴克一带区域地质调查最新成果,对《新疆岩石地层》中中晚石炭世哈拉阿拉特组重新进行厘定,建立哈拉阿拉特组副层型剖面,修正了原哈拉阿拉特组正层型剖面的地层层序,将原正层型剖面1~6层归早石炭世包古图组,将王玉净... 根据西准噶尔玛依塔巴克一带区域地质调查最新成果,对《新疆岩石地层》中中晚石炭世哈拉阿拉特组重新进行厘定,建立哈拉阿拉特组副层型剖面,修正了原哈拉阿拉特组正层型剖面的地层层序,将原正层型剖面1~6层归早石炭世包古图组,将王玉净等划归下二叠统佳木河组的大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合置于哈拉阿拉特组下部。厘定后的哈拉阿拉特组分为7个岩性段,时代为晚石炭世。重新厘定后的本组,正确反映了其层序、岩石组合和地层学属性,为本区石炭系研究提供了准确完整的层序和对比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副层型剖面 区域对比 哈拉阿拉特组 晚石炭世 西准噶尔 新疆
原文传递
人为排放所引起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卫星遥感观测评估 被引量:10
20
作者 雷莉萍 钟惠 +6 位作者 贺忠华 蔡博峰 杨绍源 吴长江 曾招城 刘良云 张兵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2941-2950,共10页
人为排放是引起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由大气CO_2卫星遥感观测获取全球和区域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已被认为是评估区域人为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深入定量分析区域人为碳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贡献,本研究利用由温室气体观测卫... 人为排放是引起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由大气CO_2卫星遥感观测获取全球和区域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已被认为是评估区域人为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深入定量分析区域人为碳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贡献,本研究利用由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获取的近5年(2010~2014年)大气CO_2柱浓度数据,以同纬度带高人为排放区域的中国京津冀和美国东部城市密集区为研究对象区,结合位温气象数据和人为碳排放清单数据圈定出对比背景区,通过分析比较人为排放区与背景区的CO_2浓度差值,评估人为排放对大气CO_2浓度增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中国京津冀和美国东部城市密集区的大气CO_2浓度比背景区分别显示平均1.8和2.0 ppm的升高;且冬季均高于其他季节,分别为2.4±0.6和2.8±0.8 ppm.进一步分析月变化特征时发现中国京津冀地区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期间大气CO_2浓度异常低于前期3.2 ppm,反映了会议期间政府实施的减排控制效果.论文研究结果表明CO_2卫星观测能够从区域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定量评估人为排放的影响,作为有效手段之一辅助于区域人为排放控制效果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排放 大气CO2浓度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 区域对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