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0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主要畜禽粪便养分含量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257
1
作者 李书田 刘荣乐 陕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9-184,共6页
取样并分析了我国20个省(市)主要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畜禽粪便中养分含量变异很大,鸡粪和猪粪的氮(N)、磷(P2O5)、锌(Zn)、铜(Cu)含量明显高于牛粪和羊粪,而钾素(K2O)含量相当。鸡粪中N、P2O5、K2O、Zn、Cu平均含量分别为2.08... 取样并分析了我国20个省(市)主要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畜禽粪便中养分含量变异很大,鸡粪和猪粪的氮(N)、磷(P2O5)、锌(Zn)、铜(Cu)含量明显高于牛粪和羊粪,而钾素(K2O)含量相当。鸡粪中N、P2O5、K2O、Zn、Cu平均含量分别为2.08%、3.53%、2.38%、306.6mg·kg-1和78.2mg·kg-1;猪粪中分别为2.28%、3.97%、2.09%、663.3mg·kg-1和488.1mg·kg-1;牛粪中分别为1.56%、1.49%、1.96%、138.6mg·kg-1和48.5mg·kg-1;羊粪中分别为1.31%、1.03%、2.40%、88.9mg·kg-1、23.5mg·kg-1。按照德国腐熟堆肥的标准,鸡粪中Zn、Cu的超标率分别为27.1%和15.3%;猪粪中Zn、Cu的超标率分别为62.5%和70.0%;牛粪中Zn、Cu的超标率分别为3.8%和9.6%;羊粪中Zn、Cu不超标。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鸡粪、猪粪、牛粪中P2O5的平均含量分别增加65.7%、93.7%和52.0%;鸡粪、猪粪、牛粪、羊粪K2O的平均含量分别增加138.7%、54.8%、71.9%、50.9%;鸡粪和猪粪中Zn的平均含量分别增加92.1%和383.5%,猪粪含Cu量增加近12倍。畜禽粪便的电导率(EC)值主要集中在50~150mS·cm-1,pH主要集中在7.0~8.0。这一研究为畜禽粪便的安全合理施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养分含量 分析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作物生理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9
2
作者 曹翠玲 李生秀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1-586,共6页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对不同氮素形态膜转运蛋白的研究概况。细胞膜上硝态氮和铵态氮均有高亲和和低亲和转运系统。目前已从多种作物中克隆了硝态氮低亲和系统的基因。根系吸收铵态氮 ,具有双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 ,铵高亲和转运体应是AMT1... 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对不同氮素形态膜转运蛋白的研究概况。细胞膜上硝态氮和铵态氮均有高亲和和低亲和转运系统。目前已从多种作物中克隆了硝态氮低亲和系统的基因。根系吸收铵态氮 ,具有双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 ,铵高亲和转运体应是AMT1家族的成员 ,此基因在酵母中得到了表达。还综述了氮素形态对作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情况。作物在铵营养增加时 ,NR(nitratereductase,NR)活较高 ;铵态氮营养条件下的GS活性更高。氮素形态对作物光合作用各环节等均产生明显影响。大多数研究认为 ,铵硝态氮混施 ,叶绿素含量高 ;增加铵态氮 ,希尔反应活性升高 ;氮素形态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尚无定论。氮素形态对RuBPCase活性的影响因植物而异 ;硝态氮明显提高叶片的光呼吸速率。施用硝态氮 ,作物吸收的阳离子量明显增加 ,施用铵态氮 ,作物吸收较多的阴离子。氮素形态使作物体内呼吸途径改变 ,并可改变呼吸商。氮素形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至今有不同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氮素转运蛋白 氮素代谢酶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养分含量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35
3
作者 潘复静 张伟 +3 位作者 王克林 何寻阳 梁士楚 韦国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5-343,共9页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N∶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升高;C∶N值和C∶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下降。(2)凋落物C含量、C∶N值、C∶P值和N∶P值在不同坡位表现为上坡位较高、下坡位较低;P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N含量则没呈现很明显的规律性(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和坡位对凋落物积累、养分分布和存储影响最大,坡度、坡向和裸岩率也有较大影响。(3)N∶P值是制约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凋落物在P素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N及木质素含量(即较高的N∶P值),分解速率较低,较低的N∶P值使凋落物更易分解。N素在3个坡位的不显著差异以及P素的显著差异反映了P含量波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凋落物N∶P值和分解速率变化的影响。推测下坡位及幼龄林群落由于具有较低的N∶P值,其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快,养分的存储量较少。因此,上坡位、成熟林群落的凋落物有利于积累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峰丛洼地 凋落物 养分含量 养分归还 C∶N∶P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养分的季节动态与回收效率 被引量:91
4
作者 孙书存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6-82,共7页
为探讨辽东栎叶的养分回收对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的意义 ,在东灵山地区分析了辽东栎叶中 N、P、K、Ca、Mg、Fe等 6种元素的浓度和单位叶面积含量 ,确定了辽东栎叶养分的季节动态与回收效率。结果发现 :1) 6种元素的浓度... 为探讨辽东栎叶的养分回收对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的意义 ,在东灵山地区分析了辽东栎叶中 N、P、K、Ca、Mg、Fe等 6种元素的浓度和单位叶面积含量 ,确定了辽东栎叶养分的季节动态与回收效率。结果发现 :1) 6种元素的浓度和单位叶面积含量在叶的生活史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中 N、P、K等 3种元素的浓度在展叶初期下降很快 ,随后才逐渐下降的 ,但单位叶面积含量是在 7月下旬达到最大值 ;2 ) Ca浓度和单位叶面积含量整个生长季中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Mg的季节变化无一定规律 ;3) N、P、K、Mg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收 ,其中 N、P的回收率分别为 6 7%和 87% ,Ca、Fe在叶中有所积累。为探讨叶养分回收效率在常绿和落叶植物中的差异 ,对栎属植物养分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落叶植物成熟叶中的 N浓度稍高于常绿植物 ,但不显著 ,N的回收率与成熟叶中的浓度成显著正相关 ;2 )栎属植物的成熟叶和落叶中的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养分浓度 养分含量 回收效率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7
5
作者 姜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9-565,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较低时,玉米籽粒产量及粗蛋白、粗淀粉和粗脂肪等营养品质指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氮肥用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不随氮肥用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较低时,玉米籽粒产量及粗蛋白、粗淀粉和粗脂肪等营养品质指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氮肥用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不随氮肥用量的增大而增加,甚至有所降低。在氮肥施用量为N 300 kg/hm2,基肥∶拔节肥∶大喇叭口期追肥比例为5∶0∶5(A2)时玉米籽粒产量最高为10902 kg/hm2,比不施肥(对照)增产140.5%,比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其他基追比处理增产4.6%~12.3%。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籽粒氮、磷、钾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玉米籽粒氮素和粗蛋白含量在A2运筹方式下最高,说明该氮肥运筹方式能改善玉米籽粒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玉米 产量 品质 养分含量
下载PDF
不同林龄樟子松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 被引量:95
6
作者 曾德慧 陈广生 +2 位作者 陈伏生 赵琼 冀小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1-27,共7页
树木叶片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能够反映树木对养分保存、利用以及对养分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1、20、29、45年生树木叶片的基本特征、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叶片衰... 树木叶片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能够反映树木对养分保存、利用以及对养分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1、20、29、45年生树木叶片的基本特征、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叶片衰老后其质量和面积明显减少;叶片凋落前的平均养分含量没有表现出随樟子松年龄增加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凋落叶片中的N、P、K、Mg含量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Ca的趋势与之相反;11年生和20年生的樟子松叶片N、P、K的再吸收效率相似,都显著高于29年生和45年生樟子松(P<0.05),而樟子松叶片对Mg的再吸收效率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Ca随叶片的衰老而不断累积,再吸收效率表现为负值,20年生的樟子松叶片Ca再吸收效率最大,11年生和45年生最低。樟子松叶片的N、P、K、Mg养分再吸收效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表明,随年龄增加樟子松对贫瘠养分生境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反映了樟子松养分保存方面的衰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叶片 养分含量 养分再吸收效率 章古台
下载PDF
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7
7
作者 牛得草 董晓玉 傅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5-920,共6页
内稳性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探讨高等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内稳性特征以及与生长速率的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建群种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地上组织C... 内稳性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探讨高等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的内稳性特征以及与生长速率的关系,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建群种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地上组织C、N、P含量季节动态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家畜采食对植物体内元素内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封样地(1)长芒草3-7月地上生物量逐步增加,且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3-5月;3-5月植物体C∶N、C∶P、N∶P显著提高,不符合生长速率理论。(2)长芒草C含量3-5月显著升高,5-9月差异不显著,而N和P含量3月含量最高,5-9月逐渐降低;3-9月,长芒草的C∶N与C∶P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N∶P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生育时期长芒草C含量和N∶P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3.65%和6.60%,表现出较强的内稳性,而N、P含量及C∶N、C∶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放牧样地,(1)长芒草叶片N、P含量均高于围封样地,C∶N和C∶P小于围封草地,且5、7月N∶P高于围封草地。(2)长芒草C含量和N∶P变异也较小,但N∶P变异明显大于围封草地,为21.30%。表明放牧影响长芒草C、N、P计量特征,且C、N∶P具有较强的内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含量 生育阶段 生长速率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内稳性
下载PDF
高寒山区火烧土壤对其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68
8
作者 周瑞莲 张普金 徐长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9-96,共8页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山区火烧土壤可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加速效养分含量,因而使牧草产量大幅度提高。但3-4年后,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明显减少,牧草产量又急剧下降。火烧对土壤酶破坏严重,火烧后3-4年,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可恢复...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山区火烧土壤可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加速效养分含量,因而使牧草产量大幅度提高。但3-4年后,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明显减少,牧草产量又急剧下降。火烧对土壤酶破坏严重,火烧后3-4年,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可恢复到原来水平的50-80%,而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可恢复到原水平的20-40%。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壤有机质积累和酶活性恢复有加速的倾向。在高寒山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牧草产量无关,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不能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土壤 养分含量 酶活性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马尾松林下补植阔叶树后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的变化 被引量:63
9
作者 林德喜 樊后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5,共9页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补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补植16年后,对上述5种混交林类型及马尾松纯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进行研究.上述5个混交群落和马尾松纯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149....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补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补植16年后,对上述5种混交林类型及马尾松纯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进行研究.上述5个混交群落和马尾松纯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149.1、7533.2、6741.1、7151.5、8041.7和3442.8 kg·hm-2.各混交群落总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呈双峰型,第1次峰值出现在2-4月份,第2次峰值出现在8、9月份.在凋落物组成中,枯叶占绝对优势,占凋落物总量的50%~71%,其余依次为枯枝6%~26%、树皮9%~19%、果实和其他组分5%~17%.各混交群落中来自马尾松的凋落物占50%~58%,来自阔叶树的凋落物占42%~50%,且两者的组成有明显差异.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N、P、K、Ca、M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25~12.98、0.24~0.97、0.37~6.55、12.77~35.40、2.35~6.10 g·kg-1.各林分类型凋落物中养分元素的年归还总量为Ca>N>Mg>K>P.5个混交林群落及马尾松纯林凋落物中的养分年归还总量分别为238.05、213.77、223.93、289.90、304.12和142.01 kg·hm-2.6个群落的森林地被物现存量分别为8 448.0、15 565.8、11993.7、12 718.6、6 974.2和5 020.0 kg·hm-2,其中L层在各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2%、59.6%、51.3%、61.0%、85.4%及86.3%,平均为61.7%.森林地被物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在群落和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趋势表现为Ca>N>Mg>K>P.最后,通过对年凋落量和林地凋落物积累量的比较分析,上述6个群落的凋落物周转时间预测值依次为0.76、1.42、0.97、1.17、0.84及1.52年,其中枯枝的周转时间明显大于枯叶,且马尾松的枯叶和枯枝的周转时间普遍大于阔叶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 森林凋落物 森林地被物 养分含量 凋落物周转时间
下载PDF
第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64
10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杨晚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59-865,共7页
对第 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茎流、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中 N、P、K、Ca、Mg、Cu、Fe、Zn和 Mn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连续 5 a的测定 ,结果表明 :降雨通过林冠后其化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p H值出现酸化现象 ,穿透水中... 对第 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茎流、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中 N、P、K、Ca、Mg、Cu、Fe、Zn和 Mn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连续 5 a的测定 ,结果表明 :降雨通过林冠后其化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p H值出现酸化现象 ,穿透水中 Zn和 Org-N为负淋溶 ,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树干茎流的富集作用比穿透水强 ,其中 Zn为负 ,其它元素的浓度均比林外降雨的高。地表径流中 Zn>Org-N>NO3 -N,与降雨中含量相比较为淋失迁移型 ,Ca>K>Cu>Mg>P>NH4 -N>Mn>Fe为内贮型 ,p H值增大。地下径流中 Zn>Org-N>NH4 -N>K>Mn为淋失迁移型、Ca>Mg>Cu>NO3 -N>P>Fe为内贮型。该系统的水循环中 Ca>Mg>Fe>P为净损失、Zn>K>Org-N>NH4 -N>Mn>NO3 -N>Cu为净积累 ,与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水化学过滤与吸贮功能较差 ,系统稳定性也较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含量 降雨 穿透水 径流 第2代杉木幼林 生态系统 水化学特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0
11
作者 张萍 章广琦 +3 位作者 赵一娉 彭守璋 陈云明 曹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087-5098,共12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刺槐、小叶杨和油松)和天然次生林(辽东栎、麻栎和白桦)中乔叶、凋落物以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旨...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刺槐、小叶杨和油松)和天然次生林(辽东栎、麻栎和白桦)中乔叶、凋落物以及土壤的碳(C)、氮(N)和磷(P)含量,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供求现状。结果表明:1)人工林叶片和凋落物的C含量大于天然次生林,N、P含量均小于天然次生林,叶片和凋落物C∶N和C∶P值均表现为人工林大于天然次生林;2)人工林中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 cm),而天然次生林则集中在10—50 cm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二者的C、N、P含量逐渐减小;3)人工林N含量在叶片与凋落物间为显著正相关,天然次生林N含量在凋落物与土壤间为极显著正相关、C∶P值在叶片与土壤间则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揭示了除刺槐和辽东栎的生长受P限制外,其余各树种均受N限制,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较快,且人工林土壤P有效性高于天然次生林,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 养分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9
12
作者 陈竹君 刘春光 +2 位作者 周建斌 曹秀荣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35,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养分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 ,小麦地上部及整体植株生物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 ,而根系生物量在水肥条件适宜时较小 ,次适宜时较大 ;当水分进一...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养分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 ,小麦地上部及整体植株生物量均呈明显增加趋势 ,而根系生物量在水肥条件适宜时较小 ,次适宜时较大 ;当水分进一步亏缺时 ,根系生长受阻 ,其生物量下降。水肥条件对小麦成穗率及穗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导致了籽粒产量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差异 ;千粒重受水肥条件影响不大。适宜的水肥条件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有利于植株的协调生长 ;而当水分供应不足时 ,根系与地上部分存在对养分和光合产物的竞争 ,根系成为光合产物的优势库 ,根系养分含量增加 ,根 /冠亦增大。当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 ,根系及茎秆中的养分向穗粒部运输受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条件 小麦 生物量 养分含量 生长 养分吸收 产量
下载PDF
锌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13
作者 郭九信 廖文强 +6 位作者 孙玉明 郭俊杰 孔亚丽 石佑华 徐爱群 张居翠 郭世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192,共8页
为探明锌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在江苏省如东县分别选取土壤锌含量较低(DTPA-Zn 0.84 mg/kg)和土壤锌含量临界缺乏(DTPA-Zn 0.60 mg/kg)的两个位点,对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1号进行2个施锌方法(土壤施锌、... 为探明锌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在江苏省如东县分别选取土壤锌含量较低(DTPA-Zn 0.84 mg/kg)和土壤锌含量临界缺乏(DTPA-Zn 0.60 mg/kg)的两个位点,对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1号进行2个施锌方法(土壤施锌、叶面喷锌)和3个土壤施锌量(0,15,30 kg/hm2 ZnSO4·H 2 O)处理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处理较对照增产幅度为0.3%~13.0%,且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锌临界缺乏土壤的增产效果高于低锌土壤.锌肥的施用方法也能显著影响水稻的产量和水稻植株各器官的锌含量和锌累积量,锌肥土施的增产效果高于叶面喷施,而叶面喷施对提高水稻植株各器官的锌含量方面显著优于土施.采用不同的锌肥施用方法水稻各器官锌含量表现为锌肥土施+叶面喷施>叶面喷施>土施>对照.另外,锌肥的施用在提高水稻植株产量和锌营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与累积,表现为氮锌协同作用.综上,在土壤锌含量较低的地区,结合锌肥的土施和叶面喷施,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锌肥在水稻增产和增加籽粒锌营养品质上的双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用方法 产量 养分含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58
14
作者 丁秋祎 白军红 +2 位作者 高海峰 肖蓉 崔保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92-2097,共6页
以黄河三角洲潮上带湿地为对象,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4种典型的植被群落下水盐梯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沿植物群落演替方向,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群落的不同演替... 以黄河三角洲潮上带湿地为对象,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4种典型的植被群落下水盐梯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沿植物群落演替方向,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在这种水盐梯度下,植被群落的变化能够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沿着植被演替方向,全碳与有机质含量随着演替方向呈先逐渐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碳氮比(C/N)在植被演替中期相对较高;全氮含量沿着演替方向呈现增加趋势,硝态氮与铵态氮先增加后降低;全磷与有效磷随演替变化系数较小,演替中期各理化性质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各群落土壤C/N值均小于25。相关分析表明,全氮、有机质与有效磷两两显著相关(p<0.01),有效磷还与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硝态氮、铵态氮和全磷未显示出与其他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含水率与pH值显著相关(p<0.05),且二者均与土壤盐分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湿地土壤 养分含量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苔藓红松暗针叶林倒木分解及其养分含量 被引量:48
15
作者 杨丽韫 代力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5-189,共5页
对长白山北坡苔藓红松暗针叶林中云冷杉倒木的分解及其养分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云冷杉倒木的腐烂分解过程符合单项指数衰减模型 ,冷杉倒木的分解常数为 0 .0 1 6 8/a( r2 =0 .94 83) ,云杉倒木为 0 .0 1 5 0 /a( r2 =0 .88... 对长白山北坡苔藓红松暗针叶林中云冷杉倒木的分解及其养分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云冷杉倒木的腐烂分解过程符合单项指数衰减模型 ,冷杉倒木的分解常数为 0 .0 1 6 8/a( r2 =0 .94 83) ,云杉倒木为 0 .0 1 5 0 /a( r2 =0 .8895 )。对云冷杉倒木中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可得 :C平均含量为 1 8876 .90 kg· hm- 2 ,N为 2 99.0 0 kg· hm- 2 ,P为2 .5 0 kg· hm- 2 ,K为 4 0 .4 9kg· hm- 2 ,Ca为 4 4.1 2 kg· hm- 2 ,Mg为 1 2 .5 0 kg· hm- 2 。在云冷杉倒木腐烂分解过程中 C的百分含量会逐渐下降 ,N和 P的含量会逐渐增高。K、Ca和 Mg的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长白山北坡 苔藓红松暗针叶林 倒木 分解 养分含量
下载PDF
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40
16
作者 姜培坤 周国模 钱新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4,30,共4页
为了解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变化状况,采集了植被恢复17年和9年的两个定位试验点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恢复17年的木荷、杉木林0~0.2m土层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 为了解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变化状况,采集了植被恢复17年和9年的两个定位试验点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恢复17年的木荷、杉木林0~0.2m土层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92倍、2.96倍、5.80倍和3.52倍,土壤有效养分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幅度最大。植被恢复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极大改善,表现在土壤容量明显降低,土壤总孔度、通气孔度增加和大于1mm大团聚体与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总量的增加。总的来看,恢复17年的木荷和恢复9年的黑麦草两处理,土壤物理性质改善最为明显,此两处理0~0.2m表层土壤容量比对照区降低了27.9%和20.41%,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31.09%和29.96%,土壤总孔度和通气孔度分别是对照区的1.34倍、1.25倍、2.59倍和2.1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型红壤 植被恢复 土壤 养分含量 物理性质
下载PDF
胶结型缓释肥在小麦上应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6
17
作者 王茹芳 张夫道 +3 位作者 刘秀梅 张树清 何绪生 王玉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0-344,共5页
在盆栽条件下,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NPK养分化肥CK2为对照,研究了胶结型缓释肥塑料-淀粉胶结肥和粘土-聚酯胶结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植株内养分含量、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粘土-聚酯胶结肥和塑料-淀粉胶结肥均... 在盆栽条件下,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NPK养分化肥CK2为对照,研究了胶结型缓释肥塑料-淀粉胶结肥和粘土-聚酯胶结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植株内养分含量、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粘土-聚酯胶结肥和塑料-淀粉胶结肥均能显著增加冬小麦产量,与CK2相比分别增产14 85%、27 48%;施用胶结型缓释肥能够促进小麦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合成;与CK2相比,施用粘土-聚酯胶结肥和塑料-淀粉胶结肥分别使小麦中后期干物重增加9 24%~45 56%和7 53%~45 64%;使植株内氮素含量分别增加4 43%~12 96%,5 70%~14 42%;与CK2相比,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小麦生长前期低生长中后期高,充分体现了胶结型缓释肥的养分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结型 应用 养分含量 NPK养分 冬小麦产量 叶绿素合成 生长中后期 速效磷含量 盆栽条件 生长发育 生育时期 氮素含量 生长前期 缓释效果 胶结 施用 CK1 粘土 淀粉 塑料 聚酯 相比 干物重 碱解氮 植株 土壤 施肥
下载PDF
食用菌栽培废料养分含量分析 被引量:43
18
作者 陈翠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29,共2页
对 4种食用菌栽培废料的分析结果表明 :食用菌栽培废料自然风干后的吸湿水含量在1 1 .1 1 %~ 1 6.62 % ;pH值为 5 .2 9~ 6.60 ;全氮为 4.9~ 1 1 .0 g/kg ,全磷为 0 .0 4 6~ 0 .0 68g/kg ;全钾为 0 .0 38~ 0 .1 62 g/kg ;有机质含量... 对 4种食用菌栽培废料的分析结果表明 :食用菌栽培废料自然风干后的吸湿水含量在1 1 .1 1 %~ 1 6.62 % ;pH值为 5 .2 9~ 6.60 ;全氮为 4.9~ 1 1 .0 g/kg ,全磷为 0 .0 4 6~ 0 .0 68g/kg ;全钾为 0 .0 38~ 0 .1 62 g/kg ;有机质含量为 2 36.1~ 762 .4g/kg ;有效氮含量为 32 0~ 5 2 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量分析 食用菌 栽培废料 养分含量 综合利用 有机肥料
下载PDF
不同原料沼气池沼渣沼液中养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48
19
作者 张昌爱 王艳芹 +2 位作者 袁长波 姚利 刘英 《现代农业科学》 2009年第1期44-46,共3页
为指导沼渣(液)的高效合理肥用,对4种不同类型原料沼气池沼渣沼液的养分情况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以猪粪为原料的沼液中全P含量比其他原料沼液高出较多,而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沼液中的氮含量偏低,而沼渣中的全N含量却较高;不同原料沼气... 为指导沼渣(液)的高效合理肥用,对4种不同类型原料沼气池沼渣沼液的养分情况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以猪粪为原料的沼液中全P含量比其他原料沼液高出较多,而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池,沼液中的氮含量偏低,而沼渣中的全N含量却较高;不同原料沼气池沼渣中有机质和腐殖酸含量差异不大;以玉米秸秆原料的沼渣生产有机肥时其粗纤维的降解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渣 沼液 养分含量 差异分析
下载PDF
地表覆盖对旱地小麦氮磷钾需求及生理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7
20
作者 何刚 王朝辉 +8 位作者 李富翠 戴健 李强 薛澄 曹寒冰 王森 刘慧 罗来超 黄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57-1671,共15页
【目的】研究地表覆盖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氮磷钾需求和生理效率的影响,为促进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高效优质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 【目的】研究地表覆盖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氮磷钾需求和生理效率的影响,为促进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高效优质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裸地休闲为对照,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养分含量、籽粒产量形成和籽粒养分含量形成的氮磷钾需求及生理效率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降低了籽粒产量形成的需氮量,提高了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从而使冬小麦籽粒产量显著增加6%;秸秆覆盖降低了地上部吸氮量,使籽粒产量减少7%;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提高了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降低了籽粒产量形成的养分生理效率,从而使籽粒产量均减少5%。地膜覆盖提高了籽粒氮含量形成的需氮量,降低了氮生理效率,从而使籽粒含氮量降低8%,地膜覆盖增加了地上部吸钾量,使籽粒含钾量增加4%;秸秆覆盖的籽粒含氮量降低4%,但它的籽粒磷和钾含量分别提高6%和4%,这与降低籽粒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提高磷钾生理效率有关;种植绿肥提高了籽粒氮含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从而使籽粒氮含量增加8%;秸秆覆盖+种植绿肥对籽粒氮和磷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籽粒含钾量增加4%,归因于提高了籽粒钾含量形成的钾生理效率。【结论】地膜覆盖降低籽粒产量形成的需氮量,提高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从而提高籽粒产量;但增加了籽粒氮含量形成的需氮量、降低了籽粒氮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不利于籽粒含氮量提高。秸秆覆盖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从而影响籽粒产量和养分含量形成。种植绿肥和秸秆覆盖+种植绿肥提高了籽粒氮磷钾养分需求量、降低它们的生理效率,从而降低籽粒产量。种植绿肥可提高籽粒氮含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从而提高籽粒氮含量。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地表覆盖 籽粒产量 养分含量 养分需求量 生理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