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 被引量:335
1
作者 高焕文 李问盈 李洪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国外多年的保护性耕作实践表明 ,旱地保护性耕作能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抑制沙尘暴。项目研究目的是检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适应性、应采取的工艺体系及机具。从 1991年开始 ,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机局等合作 ,开始农艺农机结合的... 国外多年的保护性耕作实践表明 ,旱地保护性耕作能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抑制沙尘暴。项目研究目的是检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适应性、应采取的工艺体系及机具。从 1991年开始 ,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机局等合作 ,开始农艺农机结合的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 ,10年试验表明 ,保护性耕作不仅减少水土流失 ,而且增产增收。通过改进保护性耕作工艺 ,开发研制中小型保护性耕作机具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特色在于用小型机具在小地块上实现保护性耕作、以及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获得较高产量 ,从而满足我国既要保护环境又要提高产量的要求。研究表明 ,我国北方自然条件、种植制度、经济水平等差别较大 ,在保护性耕作推广中需要分区采用不同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中国特色 增产机理 小型保护性耕作机具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被引量:282
2
作者 张海林 高旺盛 +1 位作者 陈阜 朱文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0,共5页
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根据具体情况 ,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将保护性耕作划分为 3种类型 ,并详细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动土”、“少裸露”保持“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等土壤状态 ,达到保土、培肥、... 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根据具体情况 ,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将保护性耕作划分为 3种类型 ,并详细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动土”、“少裸露”保持“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等土壤状态 ,达到保土、培肥、节水、增产、增效。系统地总结了国际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历程 ,提出了未来国际的发展趋势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论述了我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区域匹配差、规范性差、配套技术落后等问题 ,提出要正确认识保护性耕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区域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66
3
作者 周虎 吕贻忠 +1 位作者 杨志臣 李保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73-1979,共7页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集了华北平原河北栾城试验站经过4年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免耕)与传统耕作(翻耕)处理下原状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等物理性质...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集了华北平原河北栾城试验站经过4年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免耕)与传统耕作(翻耕)处理下原状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等物理性质,重点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分形维数。【结果】表层(0~5cm)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使表层土壤的容重显著增加;旋耕与翻耕的表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但旋耕使10~20cm的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干筛法分析表明,免耕处理下0~10cm土层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均高于旋耕处理和翻耕处理,而旋耕与翻耕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湿筛法分析表明,土壤中的团聚体以非水稳性团聚体为主,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在0~5cm土层内免耕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最小,而旋耕处理下5~10cm的分形维数D值显著高于翻耕、免耕处理,说明旋耕使得该层内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结论】免耕处理促进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旋耕和翻耕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降低了耕作深度内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和稳定性;在10~30cm3种耕作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团聚体 分形维数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下载PDF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200
4
作者 何进 李洪文 高焕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2-67,共6页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适应中国北方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可以通过深松作业来消除因多年免耕出现的土壤变硬问题。目前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的效应和经济效益缺乏深入的研究,在玉米深松过程中还出现的伤苗,功耗大和经济效益低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适应中国北方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可以通过深松作业来消除因多年免耕出现的土壤变硬问题。目前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的效应和经济效益缺乏深入的研究,在玉米深松过程中还出现的伤苗,功耗大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该文试验研究了在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上,从1993年开始,通过10多年的时间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深松效应,测定了传统耕作、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等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每4年对土壤深松一次可以解决土壤变硬问题,持续保持作物高的水分利用率和产量,并不需要年年深松。相对深松覆盖(年年深松),4年免耕覆盖+1年深松的耕作方式能提高25%左右的经济效益。同时,针对玉米深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玉米免耕播种和深松联合作业的方案,试验表明,玉米免耕播种和深松联合作业能有效解决玉米深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建议在中国北方玉米产区推广这一联合作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深松 效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8
5
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3 位作者 王瑜 李洪杰 仲惟磊 李增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3-378,共6页
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 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显著高于传统翻耕.除传统翻耕处理外,各处理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10~20cm土层,秸秆还田各处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深松(PS)>旋耕(PR)>免耕(PZ)>耙耕(PH)>传统翻耕(PC),而10~20cm土层表现为传统翻耕(PC)>深松(PS)>旋耕(PR)>耙耕(PH)>免耕(PZ),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耕作因素、秸秆因素和两者交互效应在不同生育期对0~2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冬小麦
原文传递
旱地农业技术发展趋向 被引量:128
6
作者 山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48-855,共8页
在分析国内外旱地农业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 ,就我国半干旱地区旱地农业技术发展趋向进行了论述 ,认为保护性耕作、有限灌溉、遗传改良、化学调控是今后我国旱农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并对此提出了若干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旱地农业 技术发展趋向 保护性耕作 有限灌溉 遗传改良 化学调控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147
7
作者 何进 李洪文 +2 位作者 陈海涛 卢彩云 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9,共19页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少耕播种、秸秆残茬管理及表土耕作技术等。在回顾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概况、技术模式和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秸秆残茬管理、表土耕作技术与机具、免少耕播种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少耕播种、秸秆残茬管理及表土耕作技术等。在回顾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概况、技术模式和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秸秆残茬管理、表土耕作技术与机具、免少耕播种关键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发展动态。结合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应用需求,在分析归纳现阶段保护性耕作技术难点的基础上,从改进机具关键作业部件加工工艺与材料、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具结构优化、提升机具智能化测控与信息化管理、实现农机与农艺结合和形成因地适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少耕播种 秸秆残茬管理 表土耕作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地表径流与土壤水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0
8
作者 王晓燕 高焕文 +1 位作者 李洪文 周兴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6-69,共4页
在黄土坡地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 ,采用翻斗式自动测试系统同步动态地监测降雨—径流的过程 ,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水土保持的效果和耕作、覆盖及压实 3种因素对农田水土流失的影响。 2年的试验表明 ,雨强和雨型与坡地水土流失密切... 在黄土坡地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 ,采用翻斗式自动测试系统同步动态地监测降雨—径流的过程 ,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水土保持的效果和耕作、覆盖及压实 3种因素对农田水土流失的影响。 2年的试验表明 ,雨强和雨型与坡地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在暴雨情况下 ,由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保持水土作用 ;采用少免耕而无秸秆覆盖配合的情况下 ,水土流失甚至高于传统翻耕。在试验的 6种处理中 ,免耕覆盖不压实的保水保土效果最佳 ,相对传统翻耕年径流量减少 5 2 .5 % ,年土壤流失量减少 80 .2 %。在覆盖、压实及耕作 3因素中 ,秸秆覆盖对保持水土的作用最大 ,可减少年径流量 47.3% ,减少年土壤水蚀 77.6 % ;压实次之 ,地表耕作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径流监测 水土流失 土壤小蚀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试验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08
9
作者 贾延明 尚长青 张振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8-81,共4页
国内外围绕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试验 ,我国于 1991年引进澳大利亚先进模式——保护性耕作法 ,在山西省布点试验。试验表明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但播种质量不高 ,一度使... 国内外围绕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试验 ,我国于 1991年引进澳大利亚先进模式——保护性耕作法 ,在山西省布点试验。试验表明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改土、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但播种质量不高 ,一度使试验受挫 ,虽然靠改进机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适应性 ,但当秸秆产量达到 80 %的覆盖率时 ,又出现秸秆越冬防风防火难、春季地温回升缓慢 ,清除长在秸秆中的杂草难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进一步试验 ,增加浅旋或浅耙表土作业 ,可解决问题。秸秆覆盖 ,表土浅耕和硬茬播种构成保护性耕作法成熟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保护性耕作 表土耕作 可持续发展 适应试验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2
10
作者 王芸 韩宾 +5 位作者 史忠强 邵国庆 江晓东 宁堂原 焦念元 李增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0-122,142,共4页
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深松耕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活跃生物... 大田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呼吸商、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深松耕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活跃生物量减小。秸秆还田初期(小麦越冬期)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作用,提高99.7%;后期(小麦播种期)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降低16.6%。随耕作作业之后时间的推迟,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都会减少农田向大气中CO2的排放,减少土壤碳库的亏损。深松耕还田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土壤呼吸和土壤活跃微生物量是衡量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微生物量碳 活跃微生物量 土壤呼吸 土壤酶
下载PDF
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17
11
作者 高旺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702-2708,共7页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为了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少耕免耕技术、农田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技术,其技术原理是达...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为了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少耕免耕技术、农田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技术,其技术原理是达到农田"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以及"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的耕层土壤状态,保持可持续的土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向以及不同区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概念 原理 研究方向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5
12
作者 郭清毅 黄高宝 +1 位作者 Guangdi Li YIN Chan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5-169,共5页
选择黄土高原陇中丘陵半干旱典型区———定西地区,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2002~2004年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 选择黄土高原陇中丘陵半干旱典型区———定西地区,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2002~2004年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这种作用在降水较少年份表现更为突出。免耕及免耕覆草较常规耕作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1 93%~7 25%和0 06%~3 58%。休闲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对降水的保蓄,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作用,但不同的轮作序列表现不同。P/W各处理小麦收获期土壤0~50cm含水量均比W/P各处理小麦收获期土壤0~50cm含水量有所增加,增幅为0 33%~0 62%。0~200cm土壤含水量呈反S型变化,播种期、五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免耕覆草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709 69kg/hm2和10 45kg/hm2·mm,分别较常规耕作提高30 28%和40 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轮作 水分利用效率(WUE)
下载PDF
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05
13
作者 刘立晶 高焕文 李洪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0-73,共4页
采用将夏玉米、冬小麦两季作物作为整体来研究适合华北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确定了耕作和覆盖两个因素,包括免耕、深松、耙地、翻耕4种耕作方法,以及100%秸秆覆盖,50%秸秆覆盖和0覆盖3种秸秆覆盖水平。筛选设计了8种保护性... 采用将夏玉米、冬小麦两季作物作为整体来研究适合华北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确定了耕作和覆盖两个因素,包括免耕、深松、耙地、翻耕4种耕作方法,以及100%秸秆覆盖,50%秸秆覆盖和0覆盖3种秸秆覆盖水平。筛选设计了8种保护性耕作和2种传统翻耕共10种体系的试验方案。试验中测定了土壤含水量、容重、地温等参数和根系、产量等作物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试验得出最适合的两种保护性耕作体系是:玉米-小麦全程免耕100%秸秆覆盖体系、玉米深松100%秸秆覆盖+小麦免耕100%秸秆覆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一年两熟 深松 耙地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被引量:118
14
作者 高焕文 李洪文 李问盈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3-48,共6页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南北美洲、澳洲国家的主流耕作方法,欧、亚、非洲国家也在应用推广。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农...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南北美洲、澳洲国家的主流耕作方法,欧、亚、非洲国家也在应用推广。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农艺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相对较晚。1991年以来,研究了大批轻型以及驱动型免耕播种机具,通过农艺农机结合的田间试验形成了一批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为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述
下载PDF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3
15
作者 刘世平 张洪程 +3 位作者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阮慧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3-396,共4页
关键词 稻麦免耕套种 秸秆还田 农田生态环境 小麦 生长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4
16
作者 臧英 高焕文 周建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6-60,共5页
在河北省北部的丰宁县坝上地区建立农田土壤风蚀试验区 ,采用美国 BSNE采样器观测不同耕作处理条件下的农田风蚀土壤损失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在风蚀过程中 ,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层运动 ,悬浮在空气中的土壤颗粒随着高度的增加逐... 在河北省北部的丰宁县坝上地区建立农田土壤风蚀试验区 ,采用美国 BSNE采样器观测不同耕作处理条件下的农田风蚀土壤损失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在风蚀过程中 ,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层运动 ,悬浮在空气中的土壤颗粒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且与高度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 ;风蚀土壤颗粒粒度组成随高度增加 ,砂粒级颗粒含量减少 ,而粉砂及粘土含量增加 ;免耕覆盖 (N TC)、免耕覆盖 +耙 (NTCH )和免耕无覆盖 (N TN )三种处理分别比传统翻耕减少风蚀量73 .75 %、75 .3 1%和 14 .17% ,由秸秆覆盖和少免耕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可明显地减少农田土壤损失 ;在覆盖和耕作两因素中 ,覆盖对减小风蚀的作用最大 ,地表耕作的作用次之 ;另外 ,保护性耕作地能够减少农田土壤养分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风蚀 田间试验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109
17
作者 李琳 李素娟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6-109,共4页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的总碳、活性碳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其0~30cm平均总有机碳...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层次的总碳、活性碳的影响,并计算了各处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碳均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其0~30cm平均总有机碳含量大小为旋耕〉免耕〉翻耕〉对照,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耕层总有机碳,旋耕和免耕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活性碳平均含量为旋耕〉翻耕〉对照〉免耕,旋耕和翻耕提高土壤活性碳,免耕则降低土壤活性碳,尤其是10~20cm土层活性碳比旋耕下降了27.33%。华北平原0~30cm土层的碳库各项指数受表层的影响比较大,其中保护性耕作(少免耕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层的总有机碳、稳态碳和碳库指数;而翻耕秸秆还田则提高了土壤的A和AI,少免耕则降低了土壤的A和AI;就碳库管理指数来讲,秸秆还田的贡献大于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总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8
18
作者 李玉洁 王慧 +2 位作者 赵建宁 皇甫超河 杨殿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39-948,共10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养分及生物特性产生的影响不同,实施合理的农田土壤管理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也可改变农田土壤生态过程.保护性耕作方式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土壤质量,免耕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免耕和深松耕等能为土壤...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养分及生物特性产生的影响不同,实施合理的农田土壤管理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也可改变农田土壤生态过程.保护性耕作方式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土壤质量,免耕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免耕和深松耕等能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免耕、少耕等能减少对土壤动物的扰动,进而影响到土壤动物的数量、多样性及种群结构.本文综述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因子、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指出了适宜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修复的可能性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因子 生物学特 保护性耕作
原文传递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8
19
作者 田慎重 王瑜 +4 位作者 李娜 宁堂原 王丙文 赵红香 李增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16-7124,共9页
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 基于10a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在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趋势,0—1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2—5mm粒径范围,10—2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在0.5—5mm粒径范围,以0.5—1mm最多,而20—30mm,则广泛分布在0.25—5mm粒径范围。通过MWD和GMD值可以看出,免耕、耙耕和旋耕措施更能有效地保护表层(0—10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的稳定性,常规耕作和深松处理则显著降低了20—30cm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显著影响了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0—10cm表层,秸秆作用在土壤表层显著影响了水稳定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P<0.001),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且同时也受到来自耕作和秸秆交互效应的影响(P<0.01);但在10—20cm土层,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耕作措施及耕作和秸秆的交互效应(P<0.001);而在20—30cm,耕作措施、秸秆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共同对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主要作用力来自耕作措施(P<0.001)和两者的交互效应(P<0.001)。免耕秸秆还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土壤水稳团聚体 MWD GMD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100
20
作者 黄高宝 郭清毅 +4 位作者 张仁陟 逄蕾 GuangdiLI KwongYinCHAN 于爱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6-1185,共10页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tillage)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产量,是一类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耕作形式。2002年至2004年在定西旱地农业地区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改善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多土壤对降水的保蓄能力增强。在降水较少年份免耕秸秆覆盖的这种作用表现突出,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免耕地膜覆盖则更具优势。耕层土壤水分因受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剧烈,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变幅相对较小。播种期、五叶期及收获期土壤具有较高含水量,而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则较低。在两种轮作体系中,播种期春小麦和豌豆免耕秸秆覆盖处理0~50cm土层含水量分别较常规耕作增加28%、26%和11%、23%,降水生产效率较常规耕作提高了17.79%~26.81%。在春小麦豌豆轮作体系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作物产量(春小麦+豌豆)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420kghm2和8.11kg(hm2·mm),较常规耕作分别提高26.81%和25.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旱地 双序列轮作 水分动态 水分利用效率(WU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