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1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 被引量:89
1
作者 芮必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64-70,共7页
在社会学界 ,欧文·戈夫曼属符号互动论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从传播学的观点看 ,他所创立的“拟剧理论”关注的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 ,并使这种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社会学界 ,欧文·戈夫曼属符号互动论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从传播学的观点看 ,他所创立的“拟剧理论”关注的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 ,并使这种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试图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探讨人际传播的内涵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文·戈夫曼 人际传播 表演 符号 互动 印象管理
下载PDF
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6
2
作者 詹恂 严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117,共6页
作为一款定位于即时通讯和社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近年来大受网民追捧,其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传统通讯社交应用的特征也备受学界关注。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微信的主要功能特点及人际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问... 作为一款定位于即时通讯和社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近年来大受网民追捧,其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传统通讯社交应用的特征也备受学界关注。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微信的主要功能特点及人际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问卷对微信用户进行调查,在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微信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功能特点 人际传播 影响研究
下载PDF
关于组织传播 被引量:42
3
作者 魏永征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34,共4页
关于传播的类别,各家论述各有不同,但一般都必须提到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现在国内的传播学论作大都阐述大众传播;对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研究仅偶有涉及。谨陈一得之见,非敢弄斧,唯期引玉。
关键词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大众传媒 人际传播 受传者 传播活动 受众需要 组织系统 受众本位 传播
原文传递
“微博客时代”的媒体应对 被引量:45
4
作者 王淑华 《新闻实践》 2009年第10期67-69,共3页
网络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当世界进人web2.0应用时代,微博客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微博客不只是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它还开辟了信息传播和企业营销的新的网络阵地... 网络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当世界进人web2.0应用时代,微博客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们的网络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微博客不只是开创了人际传播的新模式。它还开辟了信息传播和企业营销的新的网络阵地,而且它对突发事件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一些传统媒体已在寻求与之融合的发展之道,而微博客的传播方式可能会促成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博客 WEB2.0 传统媒体 日常生活 网络生活 人际传播 网络阵地
下载PDF
新冠疫情早期的媒介使用、风险感知与个体行为 被引量:47
5
作者 闫岩 温婧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0-61,共12页
暴发于2019年末并迅速发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本研究开展于大众媒体信息尚且不充裕的疫情早期,通过对全国32省(自治区、直辖市)243市1265名受访者的在线调查,考察疫情初期人们在媒体使用、疫情感知和个体行为... 暴发于2019年末并迅速发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本研究开展于大众媒体信息尚且不充裕的疫情早期,通过对全国32省(自治区、直辖市)243市1265名受访者的在线调查,考察疫情初期人们在媒体使用、疫情感知和个体行为等方面的总体情况。研究显示,人们对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传统媒体,而对其可信度评价却显著低于传统媒体。个体风险感知和社会风险感知构成了公众对疫情风险感知的总体估量,且人们对疫情的认知和行动彼此关联。受社交媒体使用和参与的影响,个人层面风险感知指向更积极的人际传播;受大众化媒体使用和信息获取的影响,社会层面的风险感知则更多的导向抽象的疾病知识和符合社会利益期待的个体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媒介使用 风险感知 人际传播
原文传递
健康传播(一) 被引量:34
6
作者 钮文异 《中国健康教育》 2004年第3期222-224,共3页
关键词 健康传播 传播模式 人际传播 健康教育 传播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策略 被引量:39
7
作者 毕耕 谭圣洁 《红旗文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27,共2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全媒体是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全媒体是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动态的、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时代 文化传播 媒介融合 媒介策略 信息传播方式 媒介形态 手机媒体 传播形态 信息技术 人际传播
原文传递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 被引量:20
8
作者 郭英德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74-80,共7页
在任何时代里,文学接受都不仅仅仰仗于朝廷的文教政策,也不仅仅依赖于文人的思想宣传,它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各种社会传播方式。可以说,朝廷的文教政策和文人的思想宣传仅仅是“软件”,主要制约着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导向;而社会传... 在任何时代里,文学接受都不仅仅仰仗于朝廷的文教政策,也不仅仅依赖于文人的思想宣传,它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各种社会传播方式。可以说,朝廷的文教政策和文人的思想宣传仅仅是“软件”,主要制约着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导向;而社会传播方式则是“硬件”,从根本上决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人际传播 《金瓶梅》 文学传播 文学书籍 元明时期 市井细民 唐宋时期 通俗小说 文人雅士
下载PDF
试论人际传播 被引量:28
9
作者 陈力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1-197,共7页
本文讨论了关于人际传播的一些基本理论,涉及不同人称关系间的传播、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传播能力、人际传播中互动和传播技巧等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为了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要学会在交往中正确使用语言,避免造成伤害。为了保持人际... 本文讨论了关于人际传播的一些基本理论,涉及不同人称关系间的传播、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传播能力、人际传播中互动和传播技巧等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为了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要学会在交往中正确使用语言,避免造成伤害。为了保持人际传播的和谐,要尽可能避免发出伤害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传播 传播能力 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 传播技巧
原文传递
对话:传播的本质回归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忱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41,共4页
本文通过对传播发展历史进程的理性观照 ,揭示了“传播的本质具有对话的特征”这一道理 ,并深入分析了传播本质的对话特征由肯定到异化 ,再到回归的变化脉络。
关键词 传播 信息交流 传播媒介 人际传播 科学技术
下载PDF
回归人际性:大众传播的另一个视野 被引量:30
11
作者 丁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2-15,34,共5页
关键词 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广播谈话节目 大众传媒 共时性 人际 传播 大众媒介 社会性 人际交流
下载PDF
从谣言、流言的扩散机制看传播的风险 被引量:32
12
作者 隋岩 李燕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9,共7页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流言 传播风险 群体传播 人际传播 新媒介
原文传递
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以即时通讯工具QQ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姚劲松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55,共3页
新媒体的运用和普及,给人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走向。从哲学意义上说,以短信、即时通讯工具、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媒介的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既实现了面对面传播的回归,又对其有很大的超越。本文... 新媒体的运用和普及,给人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走向。从哲学意义上说,以短信、即时通讯工具、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媒介的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既实现了面对面传播的回归,又对其有很大的超越。本文通过对即时通讯工具Q Q的剖析,展现了新媒体中人际传播实现对面对面人际传播回归与超越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QQ 人际传播 回归 超越
下载PDF
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 被引量:29
14
作者 陈虹 《视听界》 2006年第1期46-47,共2页
什么是人格化传播?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人格化传播过程中,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电视节目主持人 人格化传播 基本特征 媒体代言人 人际传播
下载PDF
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被引量:22
15
作者 范红 曲元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76,81,共6页
文章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着重讨论了其大众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揭示了手机短信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手机短信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大众文化
原文传递
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传播渠道选择——有关“非典”问题的北京居民调查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喻国明 张洪忠 +1 位作者 靳一 张燕 《新闻记者》 CSSCI 2003年第6期6-9,共4页
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考验着中华民族,也考验了中国新闻媒体。为此,本刊特邀部分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SARS时期的传播现象、传媒表现,从理论上进行反思和评价。痛定思痛,希望SARS之灾带给中国新闻界更多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关键词 传播 新闻报道 重大事件报道 传播渠道 非典型肺炎 受众调查 分众化传播机制 人际传播
下载PDF
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彭光芒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4-105,共2页
农业科技传播属于多级传播模式,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在科技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征及其在科技传播中的影响,并就培养农村社区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科技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社区 意见领袖 科技传播 作用 人际传播
下载PDF
新媒体与人际传播 被引量:25
18
作者 项国雄 黄晓慧 张芬芳 《传媒观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新媒体 人际传播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卫星电视广播 信息载体 电子计算机 通信技术 有线电视 受众
下载PDF
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人际传播 被引量:27
19
作者 徐丙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2-96,共5页
人际传播是进城农民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进城农民工移植、复制的初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以非工具性为主,是农民工在生存阶段初步适应城市社会的基础;再构的次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则以工具性为主,对于农民... 人际传播是进城农民工建构社会关系网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进城农民工移植、复制的初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以非工具性为主,是农民工在生存阶段初步适应城市社会的基础;再构的次级社会关系网内的人际传播则以工具性为主,对于农民工在发展阶段高层次适应城市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网络的断裂,标志着进城农民工人际传播处于真空状态,是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巨大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网络 人际传播
下载PDF
手机短信的崛起与小众化传播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瑛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56,共3页
短信是一种主要用于人际传播的媒介,基于其自身的特征以及它与互联网相生相容的关系,短信的崛起将会加速目前业已存在的传统大众媒体小众化的趋势,并引领人类社会步入到一个小众化传播的时代。
关键词 手机短信 小众化传播 互联网 人际传播 沟通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