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19
1
作者 张强 韩永翔 宋连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90-998,共9页
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的科学背景,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客观分析了引起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透视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讨论了应该如何理解当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同时,还综述了气候变化研究中的... 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的科学背景,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客观分析了引起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透视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讨论了应该如何理解当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同时,还综述了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学术分歧和科学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自然驱动力 人类活动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下载PDF
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发展方向与挑战 被引量:106
2
作者 乔慧捷 胡军华 黄继红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5-927,共13页
生态位模型是一个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新兴研究领域.它通过采集研究对象的已知分布点及其相关的环境数据组成训练样本,利用数理统计或机器学习理论分析数据,构建特征函数表示物种在生态位空间的实际生态位.以生态位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 生态位模型是一个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新兴研究领域.它通过采集研究对象的已知分布点及其相关的环境数据组成训练样本,利用数理统计或机器学习理论分析数据,构建特征函数表示物种在生态位空间的实际生态位.以生态位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地或计算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等研究,在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生态位概念出发,详细解析了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焦点争论、使用时的注意点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与面临的挑战,指出模型中要考虑人类活动对物种生态位的影响.希望本文所探讨的本领域最新的争论焦点能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与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空间尺度 哈钦森生态位 生态位转移 人类活动影响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 被引量:88
3
作者 张宗祜 施德鸿 +1 位作者 沈照理 薛禹群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44,共8页
本文是研究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在自然条件并叠加人为因素影响的地下水动力场和地下水水化学场演化与发展的综合性环境地学课题的成果。主要研究了地下水系统通过包气带与外部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演化... 本文是研究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在自然条件并叠加人为因素影响的地下水动力场和地下水水化学场演化与发展的综合性环境地学课题的成果。主要研究了地下水系统通过包气带与外部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演化规律;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量开采区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及其演变规律和地下水环境演化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影响 华北平原 地下水 环境演化 水化学
下载PDF
中国湿地资源特征、现状与生态安全 被引量:72
4
作者 刘红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60,共7页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特征。中国湿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表现在资源的有限性、区域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功能性等方面。随着人类活动影响,中国湿地资源丧失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在许多典型区域已...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特征。中国湿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表现在资源的有限性、区域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功能性等方面。随着人类活动影响,中国湿地资源丧失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在许多典型区域已经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本文在阐述中国湿地资源特征和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典型湿地区域的湿地资源现状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某些重要的湿地分布区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区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中国 资源特征 湿地资源 人类活动影响 生物多样性 生态足迹法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属性特征 基本特点 安全问题 区域生态 资源现状 典型湿地 生态赤字 有限性 差异性 区域性 功能性 系统性 整体性 典型区 特征和
下载PDF
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 被引量:73
5
作者 来红州 莫多闻 苏成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6,共9页
洞庭湖的演变主要受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三大因素的控制。目前 ,洞庭湖盆的构造沉降速率虽然较低 (3~ 10mm/a) ,但构造沉降量仍抵消了部分泥沙淤积量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洞庭湖日益萎缩的趋势。由于湖盆中泥沙淤积速率... 洞庭湖的演变主要受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三大因素的控制。目前 ,洞庭湖盆的构造沉降速率虽然较低 (3~ 10mm/a) ,但构造沉降量仍抵消了部分泥沙淤积量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洞庭湖日益萎缩的趋势。由于湖盆中泥沙淤积速率大于构造沉降速率 ,洲滩会继续发育和扩展 ,洞庭湖仍保持淤高的趋势。在“4 35 0工程”完成和三峡建坝后 80年内 ,湖盆泥沙淤积速率将降低到 1 79mm/a ,洞庭湖不断淤高的趋势将得到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盆地 洞庭湖 构造沉降 泥沙淤积 人类活动影响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绿洲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罗格平 许文强 陈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9-790,共12页
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作为研究区,选择12种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具体体现,通过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系统上层土壤(0 ̄20cm)和下层土壤(20 ̄40cm)样方,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对主要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作为研究区,选择12种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具体体现,通过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系统上层土壤(0 ̄20cm)和下层土壤(20 ̄40cm)样方,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系统对主要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系统对砂、粉砂和粘土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绿洲土壤砂含量随着土地种植年限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而粉砂和粘土含量有增加的趋势;(2)绿洲土地利用系统对土壤pH值和养分变异的影响显著。人类强干扰的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壤养分普遍高于人类影响较弱的土地利用系统,上层土壤养分普遍高于下层土壤,而且随着人类干扰时间的延长土壤养分呈整体增加趋势;(3)人类活动强干扰的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盐分含量低于人类活动影响较弱的土地利用系统;人类活动作用时间长的土地利用系统土壤盐分含量总体低于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短的土地利用系统;(4)绿洲土壤总体表现为“碳汇”的趋势,土壤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合理的土地利用与科学的管理方式结合;绿洲土壤的“碳汇”积极响应了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东京协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土地利用 土壤粒度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 三工河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特性 天山北坡 绿洲 土地利用系统 人类活动影响 粘土含量 人类影响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北京野鸭湖湿地资源变化特征 被引量:41
7
作者 王颖 宫辉力 +3 位作者 赵文吉 李小娟 张志峰 赵微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6-664,共9页
湿地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湿地景观巨大变化,不仅仅改变了湿地景观原有的功能,而且对湿地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基于RS、GIS技术,通过对北京野鸭湖湿地的Landsat-T... 湿地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湿地景观巨大变化,不仅仅改变了湿地景观原有的功能,而且对湿地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基于RS、GIS技术,通过对北京野鸭湖湿地的Landsat-TM影像和印度IRS影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分辨率高的多光谱图像。结合实地调查,建立解译标志,运用ArcGIS9.0进行矢量化、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并统计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研究1998 ̄2004年野鸭湖湿地资源变化特征。在上述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该区域的湿地变化特征,最后应用累积效应的原理和方法,对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提出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野鸭湖 湿地 归一化植被指数 遥感 湿地景观 资源变化 特征 LANDSAT 人类活动影响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普氏原羚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迪强 蒋志刚 王祖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90-895,共6页
根据卫星遥感(TM)影像与野外——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实地考察资料,结合数字化的地形图、植被图与土地利用图、交通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态信息系统(EIS)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采用生境评价方法HEP... 根据卫星遥感(TM)影像与野外——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实地考察资料,结合数字化的地形图、植被图与土地利用图、交通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态信息系统(EIS)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采用生境评价方法HEP就人类活动对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生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影响普氏原羚生境适合度的因素主要为基质类型、坡度、水源远近、植被类型与人类活动。当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活动区的面积为7955km 2,最佳生境为典型草原,其次为灌丛沙地,折合适宜生境面积4664km 2。由于交通、居民点、农业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影响,普氏原羚仅分布在草地沙地边缘,其适宜分布区迅速减小,生境的适合度等级出现明显变化,最适生境缺损,折合最适生境面积511km 2。只占原来适合生境面积11% 。典型草原围栏与人为放牧影响,普氏原羚实际分布区面积只有350km 2,讨论了普氏原羚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生境分析 人类活动影响 羚羊
下载PDF
黄土丘陵县域尺度整体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3 位作者 王飞 张晓萍 杨勤科 李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以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利用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选取景观优势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度和平均景观斑块分维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区安塞县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各种景观类型的优势度的影响十分显著... 以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利用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选取景观优势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度和平均景观斑块分维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区安塞县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各种景观类型的优势度的影响十分显著,集中体现在坡耕地和荒坡地上,二者面积之和达到总面积的73.12 %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增强,景观破碎度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斑块形状受地貌形态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集中体现在有林地和荒坡地上,其形状指数值大于其它景观类型;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平均斑块分维数总体趋势呈缓慢上升。这些结果表明,安塞县目前的景观格局极不合理,不利于安塞县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破碎度 县域 人类活动影响 景观类型 土地利用图 景观优势度 黄土丘陵区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利用 安塞县 统计分析 形状指数 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 地貌形态 斑块形状 斑块面积 生态环境 GIS 坡耕地 有林地
下载PDF
青海湖东-克图地区普氏原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3
10
作者 王秀磊 李迪强 +1 位作者 吴波 杨洪晓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3-220,共8页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现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作者通过2002–2004年不同季节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可食植物丰富度、坡度...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现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作者通过2002–2004年不同季节的实地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以可食植物丰富度、坡度、隐蔽条件和人类活动等为评价因子,采用生境评价模型,对普氏原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东-克图地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493.76hm2和18624.06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5%和60.15%;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普氏原羚的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减少了5.81%和33.09%,而不适宜生境面积增加了38.90%。由于普氏原羚的生境受到居民地、道路、围栏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大量适宜生境丧失,生境隔离和破碎化日益加剧,建议重新规划保护区,将普氏原羚的适宜生境划入保护区的核心区;建立生境廊道,拆除部分围栏,以提高普氏原羚的生境质量,促进其种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原羚 适宜性评价 青海湖 地理信息系统(GIS) 人类活动影响 珍稀濒危动物 2004年 周边地区 实地调查 可食植物 评价因子 隐蔽条件 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 生境质量 面积分 保护区 内蒙古 丰富度 分布区 研究区 居民地 破碎化
下载PDF
基于流域水循环模型的广义水资源评价(Ⅰ)——评价方法 被引量:31
11
作者 贾仰文 王浩 +1 位作者 仇亚琴 周祖昊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51-1055,共5页
本文针对传统水资源评价中仅以径流性水资源为评价对象、没有考虑生态系统对雨水资源的直接利用,不能反映水循环过程中的全部有效水量及其利用效率等问题,阐述了广义水资源(既包括径流性水资源,又包括植被、作物等生态系统利用的雨水资... 本文针对传统水资源评价中仅以径流性水资源为评价对象、没有考虑生态系统对雨水资源的直接利用,不能反映水循环过程中的全部有效水量及其利用效率等问题,阐述了广义水资源(既包括径流性水资源,又包括植被、作物等生态系统利用的雨水资源)的概念,论述了广义水资源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基于流域水循环模型的广义水资源评价方法和具体计算公式,并以分布式流域水循环模型WEP-L为例对广义水资源各构成部分如何计算进行了说明;提出了根据广义水资源各分量在循环利用过程中,是否发挥关键功效来初步界定“高效水量”和“低效水量”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循环 分布式水文模型 广义水资源评价 人类活动影响 黄河流域 WEP-L
下载PDF
丰满上游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3
12
作者 曹明亮 张弛 +1 位作者 周惠成 李慧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89,共4页
以丰满上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Ⅱ区为研究对象,对1936~2005年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和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历年平均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径流量与径流系数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变化的原因在80年代以前主要是由新建水利工程引... 以丰满上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Ⅱ区为研究对象,对1936~2005年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和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历年平均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径流量与径流系数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变化的原因在80年代以前主要是由新建水利工程引起的,80年代以后则由水利工程和下垫面变化共同影响。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将研究序列分为六个时段,并就水利工程建设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作了定量分析,发现下垫面变化所占比重是逐年增大的,但年降雨量较大时,水利工程有能力拦蓄大量径流,可能导致水利工程所占比重增大,下垫面变化所占比重减小,但下垫面变化所占比重增大的总趋势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人类活动影响 Kendall检验 有序聚类法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黄河河川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许炯心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8-655,共8页
人类引水、耗水构成了流域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侧支循环系统。与此对应,主干循环则是大气降水形成径流、通过各级沟道和河道汇入干流、最后流入海洋的循环过程。以黄河流域实测资料为基础,对侧支循环与主干循环进行了研究。研... 人类引水、耗水构成了流域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侧支循环系统。与此对应,主干循环则是大气降水形成径流、通过各级沟道和河道汇入干流、最后流入海洋的循环过程。以黄河流域实测资料为基础,对侧支循环与主干循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侧支循环相对强度指标和侧支循环绝对强度与主干循环绝对强度之比呈明显的增大趋势,而主干循环相对强度指标则表现出减小的趋势。以年系列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多元回归方程,以表达侧支循环强度指标、主干循环强度指标和侧支循环绝对强度与主干循环绝对强度之比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灌溉面积、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变化对黄河侧支循环相对强度指标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6.55%,2.18%,11.25%;灌溉面积、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变化和水土保持面积变化对黄河主干循环相对强度指标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7.61%,20.78%,11.03%,1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水循环 侧支循环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 黄河
下载PDF
1984年以来长江口北支演变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李伯昌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7,共9页
根据1984~2005年实测长江口水下地形图,采用数字地形模型技术,从河势变化、河床纵横向调整、河槽容积变化等方面,分析了1984年以来长江口北支河床演变.围垦缩窄工程(尤其是口门处的围垦)对北支河床演变影响很大,削弱了径流量,改变了... 根据1984~2005年实测长江口水下地形图,采用数字地形模型技术,从河势变化、河床纵横向调整、河槽容积变化等方面,分析了1984年以来长江口北支河床演变.围垦缩窄工程(尤其是口门处的围垦)对北支河床演变影响很大,削弱了径流量,改变了入流路线.北支主流线虽反复多变、滩槽变化频繁,但随着人工控导工程的实施,部分水域的主流线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北支已逐渐演变为涨潮流占优势的河道,河床总体演变以淤积萎缩为主,但其衰亡过程将经历较长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河槽容积 河床断面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 长江口北支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和绿洲潜在蒸散发的不同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15
作者 韩松俊 胡和平 +1 位作者 杨大文 刘群昌 《中国科学(E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75-1383,共9页
通过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区中部和西南部山区11个气象站以及开都-孔雀河、阿克苏河、喀什和叶尔羌绿洲共18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和绿洲在1960-2006年间潜在蒸散发变化的不同趋势及气象因子的不同影响,并根据潜... 通过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区中部和西南部山区11个气象站以及开都-孔雀河、阿克苏河、喀什和叶尔羌绿洲共18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和绿洲在1960-2006年间潜在蒸散发变化的不同趋势及气象因子的不同影响,并根据潜在蒸散发与山区降水、绿洲耗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山区和绿洲潜在蒸散发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和绿洲都具有潜在蒸散发下降的趋势,且潜在蒸散发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其空气动力学项的减小,但绿洲潜在蒸散发的下降趋势明显强于山区.山区辐射和风速下降对潜在蒸散发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绿洲风速下降的影响最为显著.基于蒸散发互补相关理论分析发现,塔里木河流域山区和绿洲潜在蒸散发的下降分别与降水和绿洲耗水的增加紧密联系,反映了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潜在蒸散发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塔里木河流域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
原文传递
应用水化学方法识别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以柳江盆地为例 被引量:30
16
作者 彭聪 何江涛 +1 位作者 廖磊 张振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1-331,共11页
近年来,我国地下水水质受人为与自然双重因素的影响正不断恶化。其中,人类活动作用影响尤为突出。应用水化学方法识别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程度主要依据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变化,通过其变化程度的大小从而得出人类活动... 近年来,我国地下水水质受人为与自然双重因素的影响正不断恶化。其中,人类活动作用影响尤为突出。应用水化学方法识别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程度主要依据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变化,通过其变化程度的大小从而得出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大小。该方法基于地下水化学指标背景值的获取技术,充分考虑各水化学指标之间的联系,利用反映水化学演化特征的5种水化学图与马氏距离相结合,识别并量化异常,最终得出影响程度分级。评价结果不仅可识别出无明显地表污染源引发的水质变化,量化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程度,还能预测地下水受污染潜在风险。在柳江盆地的应用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水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石门寨镇及北部驻操营镇,且南部较北部地区影响程度更为严重,这与研究区人口分布密集度及煤矿分布区域较为吻合。对比研究区水质图可知,驻操营北部及东部落地区地下水可能遭受污染的风险较大。该方法与根据某些指标的变异程度进行识别的方法相比,评价结果可靠程度更高,且以背景值获取方法为基础,得出的异常程度分级更具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人类活动影响 地下水 马氏距离
下载PDF
考虑人类活动影响的丰满水库洪水预报方案 被引量:24
17
作者 郭生练 王金星 +2 位作者 彭辉 马绍忠 刘霆 《水电能源科学》 2000年第2期14-17,共4页
在新安江三水源产流模型和纳西及地下线性水库汇流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考虑水利工程和土地利用对产汇流机制影响的洪水预报方案 ,并引入参数优化和实时校正技术 .丰满水库流域应用结果表明 ,文中所提方案要优于现有的预报方案 。
关键词 洪水预报 人类活动影响 参数优化 丰满水库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阿克苏河绿洲气候及水文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沈永平 王国亚 +3 位作者 张建岗 张姣 王顺德 高前兆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4-534,共11页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阿克苏河下游绿洲呈现出气候变化特征的差异。其中,阿克苏市夏季气温以0.20℃/10 a的速率在升高,而阿拉尔由于受绿洲效应的影响,夏季气温却以-0.27℃/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人类干预已经成为阿克苏绿洲水资源变化...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阿克苏河下游绿洲呈现出气候变化特征的差异。其中,阿克苏市夏季气温以0.20℃/10 a的速率在升高,而阿拉尔由于受绿洲效应的影响,夏季气温却以-0.27℃/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人类干预已经成为阿克苏绿洲水资源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农业开发修建的拦河闸引水、水库蓄水等已改变了河道径流的年内变化,与中游西大桥水文站相比,位于下游的阿拉尔水文站夏季径流比重上升,春季下降。尽管近50年来天然来水量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垦植面积的扩大和粗放型农业的发畏,使灌溉引水和人类活动耗水不断增加,从而导致阿克苏河补给塔里木河的水量明显减少,阿拉尔水文站年径流量持续减少,径流量减少达17.64%。阿克苏河西大桥站水质在各时期均为Ⅰ级清洁水质,塔里木河阿拉尔的水质在绿洲农业大规模开发之前,河水未受到人为干扰,水质良好;而经过绿洲耕地开发和垦植洗盐,河水矿化度不断增加,阿拉尔站河水枯水期矿化度由1960年的0.67 g/L增加到2000年的5.27 g/L。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水的地域分配,从而影响到地下水的补给,使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发生盐化。大量引用河水漫灌,导致阿克苏河绿洲地下水位抬升,地表蒸发强烈,造成盐分积累,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影响 局地气候 水环境 阿克苏河下游绿洲
下载PDF
鄱阳湖低枯水位变化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小东 任兵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6,共5页
近年来,鄱阳湖汛后水位消落过快,出现低水位的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枯水位不断降低,给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带来较大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鄱阳湖区实测水文资料与地形资料的统计分析入手,结合流域用水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状况,... 近年来,鄱阳湖汛后水位消落过快,出现低水位的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枯水位不断降低,给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带来较大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鄱阳湖区实测水文资料与地形资料的统计分析入手,结合流域用水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状况,对鄱阳湖区低枯水位的出现规律、成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活动用水增长、河床变化、河湖采砂、三峡工程汛末蓄水等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分析成果,提出了控制湖区低枯水位的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水位 人类活动影响 成因分析 水位消落 鄱阳湖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研究成果简介 被引量:22
20
作者 贾仰文 王浩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52,共8页
简要介绍了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第二课题(G1999043602)中取得的三项主要成果:(1)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型;(2)黄河流域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动态评价;(3)人类活动影响下的... 简要介绍了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第二课题(G1999043602)中取得的三项主要成果:(1)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型;(2)黄河流域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动态评价;(3)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首先,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WEP-L)和集总式水资源调配模型(WARM)相耦合,建立了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型。然后,在界定“广义水资源”与“狭义水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全口径层次化动态评价方法,并给出了黄河流域评价成果。最后,通过比较2000年现状下垫面条件下与历史系列条件下的评价结果,以及考虑与不考虑人工取用水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初步发现:(1)黄河流域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量及其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地表水资源量衰减,而不重复地下水量增加;(2)在狭义水资源量衰减的同时,伴随着有效蒸散即降水有效利用的增加,流域广义水资源量有一定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对客观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等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对黄河的治理规划和水安全战略具有重要参考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WEP-L 二元模型 水资源动态评价 水资源演变规律 人类活动影响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