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使用与劳动力产业流动——对低技能劳动者的考察 被引量:35
1
作者 宁光杰 杨馥萍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8-100,128,共14页
文章使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个体互联网使用对受产业转型升级冲击的第一和第二产业低技能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低技能劳动力跨产业流动,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向... 文章使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个体互联网使用对受产业转型升级冲击的第一和第二产业低技能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低技能劳动力跨产业流动,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也促进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向第一产业,低技能劳动者能够利用互联网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2)互联网使用对第一、第二产业中男性群体和45岁以下年轻群体流向第三产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女性劳动者和年长劳动者需要进一步通过数字赋能拓展产业流动机遇。(3)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获取、技能转换等方式显著促进低技能劳动者流向第三产业,且对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影响更大,有必要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互联网利用效率,完善配套政策以降低产业流动成本。文章认为,需要从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培训质量、发展对接平台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增强低技能劳动者产业流动的能力,通过劳动力产业间再配置助力中国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流动 互联网使用 低技能劳动者 就业
原文传递
京津冀城市群内产业流动与环境平衡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东升 张红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17-20,共4页
要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区域的环境问题,就要站在区域战略高度,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形成空间梯度辐射的城市群,发展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闭合循环,建立"资源消耗—生产—消费—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实现资... 要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区域的环境问题,就要站在区域战略高度,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形成空间梯度辐射的城市群,发展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闭合循环,建立"资源消耗—生产—消费—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排放,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选择的唯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产业流动 生态环境 生态产业
下载PDF
六部门发文!支持社会资本向算力产业流动
3
作者 祝嫣然 《企业观察家》 2023年第10期14-15,共2页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算力是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石。10月9日,工信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门对外发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算力是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石。10月9日,工信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门对外发布《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在金融支持方面,《行动计划》明确,发挥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计划》 基础设施 引导作用 智能化转型 政府投资基金 卫生健康 产业流动 数字化
原文传递
基于产业与区域特征的中国产业集聚变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普雁翔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1年第9期68-71,共4页
文章利用塞尔指数和动态分解方法对中国几十年产业集聚变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总体上不断提高的同时,不同产业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区域特征来看,南部沿海的兴起最为显著,而作为"工业基地"的东北经... 文章利用塞尔指数和动态分解方法对中国几十年产业集聚变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总体上不断提高的同时,不同产业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区域特征来看,南部沿海的兴起最为显著,而作为"工业基地"的东北经济区地位下降。南部沿海的集聚速度最高,东部沿海次之,而东北部则呈现强烈的流动和分散趋向。从产业特征来看,高技术类产业以及自然资源类产业不仅集中程度高而且仍处于集聚加速的阶段;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一些集中度低的行业则表现出分散化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地理集中 集聚 产业流动
下载PDF
ESG: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助推器” 被引量:1
5
作者 郑归初 《世界知识》 2021年第11期58-59,共2页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各类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各国更加重视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全球资本加速向绿色和可持续产业流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原则(Environmental,Social,corporate Governance,简称ESG)及相...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各类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各国更加重视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全球资本加速向绿色和可持续产业流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原则(Environmental,Social,corporate Governance,简称ESG)及相关投资行为受到热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性问题 可持续增长 共建“一带一路” ESG 助推器 产业流动 人口老龄化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基于我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许艳霞 任鹏涛 王苒 《海南金融》 2016年第3期10-15,共6页
本文基于1992—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中西部地区省份的自发就业增长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 本文基于1992—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计量建模的方法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中西部地区省份的自发就业增长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也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增长方面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而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主要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尽管在各省份的表现差异较大,但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跨产业流动促进了就业增长。研究结论表明,"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对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调结构"促就业效果在中西部地区的显现还需要时间,但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劳动力就业市场无疑能够加快这一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跨产业流动
下载PDF
疫情下的全球化整体性危机 被引量:1
7
作者 钟晓宏 《前沿》 2020年第6期5-13,共9页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化体系遭遇危机,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来观察,这个整体性危机包括:全球性城市化结构暴露出中心与边缘关系的危机,整体各个层级之间暴露出产业流动性危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球化体系中承受着工作和消费双重危机...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化体系遭遇危机,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角来观察,这个整体性危机包括:全球性城市化结构暴露出中心与边缘关系的危机,整体各个层级之间暴露出产业流动性危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球化体系中承受着工作和消费双重危机,现有全球化治理体系暴露出个体与整体关系的信息危机。这些危机虽是全球化体系在疫情压力之下完全暴露出的,但是危机根源早已潜伏在全球化体系一体化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与边缘关系 产业流动 双重危机 个体化 信息危机
原文传递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8
作者 郑茜 章晓英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6-98,共3页
通过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质量的现状分析 ,探讨两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利弊和可行性。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产业 竞争能力 产业流动 乡镇企业 产业结构调整
下载PDF
高速铁路建设对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3
9
作者 李祥妹 刘亚洲 曹丽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0-147,共8页
作为快速交通流线的主要形式,高速铁路建设能有效拓展区域人口流动空间、增强区域联系度。本研究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为例,基于宏观经济联系及问卷调查,通过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以及产业人口联系指数,定量分析城... 作为快速交通流线的主要形式,高速铁路建设能有效拓展区域人口流动空间、增强区域联系度。本研究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为例,基于宏观经济联系及问卷调查,通过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人口流动空间联系指数以及产业人口联系指数,定量分析城际高速铁路建设对区域人口流动空间的影响,探讨沪宁地区"一轴双核"经济结构运行机理。研究发现:①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设有效拓宽了城市间人口流动时空,缩短了区域经济距离,以南京市和上海市为核心的人口、产业以及经济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和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一体化程度增加,并且上海市与苏锡常地区相互联系增强,人口、产业、经济发展均质化程度提高;②高速铁路建成后,南京及上海周边地区呈现人口集聚的极核效应,上海与苏州、无锡与常州、南京与镇江的人口流动联系强度加强,高速铁路沿线区域"一轴双核"空间发展特征明显,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③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后,沿线居民出行频次增加,尤其是20-44岁之间的有较高职业声望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动频次增加显著,这种微观变化一方面表征了区域经济联系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了区域人力资本之间的融合与相互依赖,是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表现形式;④高速铁路服务水平、舒适度、准时性、高效性等是居民选择乘坐高速铁路的主要影响因子,居民出行及相互交流更注重实效;⑤结合区域产业分工与人口集聚,上海、南京的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镇江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的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为正值,这些产业人口的流动是区域人口集聚的主要因素;同时苏州、无锡的制造业、常州的金融业等产业人口流动趋势指数为负值,从而导致这些城市人口呈现扩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沪宁城际高速铁路 经济联系强度 人口流动空间 产业人口流动趋势
下载PDF
中国人力资本产业间流动与配置状况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玲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16,共5页
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人力资本要素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将是决定各产业产值大小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目前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流动与配置状况及形成原因 ,分析了这种状况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提出相关... 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人力资本要素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将是决定各产业产值大小的重要因素。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目前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流动与配置状况及形成原因 ,分析了这种状况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人力资本 产业流动
原文传递
中国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郑宪强 何佰洲 《建筑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17,共4页
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建筑劳务用工为因变量的农村劳动力产业梯度流动模型,用它们分析了中国建筑劳务用工的回流、分流和转流等问题,总结出建筑劳务用工流动的一些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中国建筑业日后劳务用工政策... 在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建筑劳务用工为因变量的农村劳动力产业梯度流动模型,用它们分析了中国建筑劳务用工的回流、分流和转流等问题,总结出建筑劳务用工流动的一些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为中国建筑业日后劳务用工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农村劳动力产业梯度流动模型 回流 分流 转流
原文传递
土地成本、规模报酬与产业空间流动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雄浪 郑长德 《财贸研究》 CSSCI 2011年第5期1-9,共9页
在坚持新经济地理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思想:生产要素成本与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会削弱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消费品的替代弹性与工业品支出份额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虽然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存在影响,但不足以逆转区域的内... 在坚持新经济地理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思想:生产要素成本与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会削弱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消费品的替代弹性与工业品支出份额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虽然人们预期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存在影响,但不足以逆转区域的内生均衡。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企业有能力支付更高的生产要素成本,从而土地成本与产业集聚成正向变动的关系。需求环境与供给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同等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成本 规模报酬 产业空间流动 产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自然灾害、多源比较优势与产业层次贸易流动——基于新李嘉图理论视角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厉兵 汪洋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2-173,共2页
本文融合自然灾害对需求的复杂影响和多源比较优势理论,建模并实证了在国际分工背景下进口国发生自然灾害对出口国贸易流动的影响。据此,出口国可有效组织国内各产业调整生产经营。
关键词 自然灾害 产业层次贸易流动 多源比较优势
原文传递
广东省产业间碳排放流动网络特征及效应研究
14
作者 周迪 徐榕鑫 《开放经济研究》 2019年第1期159-185,共27页
本文根据2012年广东省各产业能源消耗量数据以及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构建产业间碳流动关系矩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产业间碳排放流动网络关联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广东省产业间碳排放存在复杂的网状流动关系,网... 本文根据2012年广东省各产业能源消耗量数据以及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构建产业间碳流动关系矩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广东省产业间碳排放流动网络关联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广东省产业间碳排放存在复杂的网状流动关系,网络结构具有低密度低关联度的特点,且多为单向流动;第二,制造业是核心产业类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既是核心又是中介,对其他行业的碳排放具有很强的控制和支配作用,是碳流动网络中两个最重要的产业;第三,根据各产业在碳流动体系中的特征分为4个板块,分别为"主受益板块""净受益板块""孤立板块"和"净溢出板块"。其中"净受益板块"的产业对其他产业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净溢出板块"自身碳排放量较大,是减排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板块;第四,各产业在碳流动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入接近中心度与该产业的完全碳排放呈现正相关关系,通过降低相应碳流动网络指标能实现对碳排放的调控,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产业流动 社会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