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价二尖瓣瓣环在功能性与器质性二尖瓣反流时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健 何怡华 李治安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8期17-20,共4页
目的使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RT-3D-TEE)对比分析正常二尖瓣瓣环与缺血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器质性瓣膜病)所致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MR)时二尖瓣瓣环的形态及变化规律,探讨不同病因致二尖瓣反流时瓣环变化规律,为外科二尖瓣成形术提供... 目的使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RT-3D-TEE)对比分析正常二尖瓣瓣环与缺血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器质性瓣膜病)所致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MR)时二尖瓣瓣环的形态及变化规律,探讨不同病因致二尖瓣反流时瓣环变化规律,为外科二尖瓣成形术提供依据。方法对入选10例正常人(对照组)、8例缺血性心肌病(缺血组)及8例二尖瓣脱垂伴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病例(脱垂组)进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完整心动周期内的实时三维图像,并使用3D-QLAB软件后处理分析二尖瓣瓣环的不同参数。结果 (1)缺血组与对照组在瓣环投影面积变化率、瓣环周长变化率及高度变化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瓣环最大投影面积、瓣环最大高度、瓣环最大周长及瓣环最大内径(前后径及左右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二尖瓣脱垂组与对照组在各瓣环参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二尖瓣瓣环形态及运动变化规律是可行的。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与二尖瓣脱垂患者二尖瓣瓣环形态运动变化规律有明显不同,RT-3D-TEE能够定量评价二尖瓣瓣环形态及运动变化规律,为外科二尖瓣成形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尖瓣
原文传递
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申彪 付明森 +4 位作者 郭志坤 马建军 陈志国 张圣旭 陈现杰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观测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解剖结构,为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利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山羊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结构。结果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二尖瓣瓣环周长为47.00±7.39mm,前瓣的高... 目的观测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解剖结构,为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方法利用大体解剖方法观测山羊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结构。结果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由二尖瓣瓣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构成,二尖瓣瓣环周长为47.00±7.39mm,前瓣的高度为7.93±2.03mm,宽度为21.58±4.17mm,后瓣的高度为9.89±1.90mm;宽度分别为20.61±4.22mm;前乳头肌起始点至前瓣、后瓣和后内侧连合的腱索条数分别为5.06±1.71,3.19±1.11,1.25±0.48;后乳头肌起始点附着于前瓣、后瓣和前外侧连合的腱索条数分别为4.50±1.88,4.16±1.84,1.32±0.54。结论山羊心脏二尖瓣复合体的结构与人类相似,但形态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复合体 应用解剖学研究 山羊 心脏 二尖瓣 比较解剖学 乳头肌 解剖结构 形态结构 解剖方法 腱索 特异性 观测 高度 宽度 起始 连合
下载PDF
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的预后 被引量:4
3
作者 然鋆 宋云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876-879,共4页
心脏外科曾采用多种修复方法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v,MI),如二尖瓣瓣环缝缩、瓣叶切除和折叠、以心包增大瓣叶、清除二尖瓣纤维组织、腱索延长或缩短、腱索移植、ePTFE缝线人工腱索修复、瓣膜修薄、瓣膜交界处切... 心脏外科曾采用多种修复方法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v,MI),如二尖瓣瓣环缝缩、瓣叶切除和折叠、以心包增大瓣叶、清除二尖瓣纤维组织、腱索延长或缩短、腱索移植、ePTFE缝线人工腱索修复、瓣膜修薄、瓣膜交界处切开及边对边修复、乳头肌复位等。但随着1961年Starr首先采用笼球人工机械瓣替换二尖瓣获得成功,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成了二尖瓣病变的主要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成形术 预后 人工腱索 二尖瓣置换术 二尖瓣 EPTFE 人工机械
下载PDF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不同部位缺血致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瓣环形态及功能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健 何怡华 +7 位作者 韩建成 谷孝艳 张烨 王林林 冯天鹰 薛超 李虹 王如瑛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3期38-43,共6页
目的采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缺血致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时二尖瓣瓣环形态及功能的变化规律,为外科成形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前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伴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各11例(前... 目的采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缺血致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时二尖瓣瓣环形态及功能的变化规律,为外科成形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前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伴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各11例(前壁病变组/下后壁病变组)和阵发性房颤患者20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RT-3D-TEE检查,获取完整心动周期内的实时三维超声图像,并使用QLab软件后处理分析计算二尖瓣瓣环最大投影面积A-max、二尖瓣瓣环投影面积变化率A-change、二尖瓣瓣环最大面积出现于R-R间期的时间点AR-R%、二尖瓣瓣环最大周长C-max、二尖瓣瓣环周长变化率C-change、二尖瓣瓣环最大高度H-max、二尖瓣瓣环高度变化率H-change、二尖瓣瓣环在长轴方向最大位移D、二尖瓣瓣环最大前后径DAP、二尖瓣瓣环最大左右径DAIPm及上述两种径线比值DAIPm/DAP。结果对照组A-change、AR-R%、C-change、D分别为(22.5±5.7)%、(54.6±5.0)%、(13.9±4.2)%、(15.1±1.8)mm,前壁病变组分别为(18.4±4.1)%、(58.8±5.8)%、(12.5±2.9)%、(11.2±1.6)mm;下后壁病变组分别为(16.0±4.1)%、(62.8±7.1)%、(8.0±2.6)%、(11.1±2.3)mm,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80、7.245、9.827、22.346,P<0.05)。前壁病变组、下后壁病变组A-change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32;t=-3.53,P=0.001),但前壁病变组与下后壁病变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258)。对照组、前壁病变组、下后壁病变组的AR-R%均出现在舒张期,下后壁病变组AR-R%出现的时相较其他各组明显延迟。前壁病变组、下后壁病变组AR-R%均高于对照组,且下后壁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01),但前壁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P=0.063);同时下后壁病变组AR-R%也高于前壁病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113)。前壁病变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三维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
原文传递
经食道三维心脏超声评价重度二尖瓣脱垂患者瓣环的动态改变 被引量:4
5
作者 邓冰清 郑韶欣 +4 位作者 韦育林 刘英梅 邱琼 陈样新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7-252,共6页
【目的】探讨器质性二尖瓣脱垂合并瓣叶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的二尖瓣瓣环随心动周期变化的形态特征,为术前评估脱垂的二尖瓣提供更多准确信息。【方法】使用配有经食管三维探头X7-2t的Philips Epic7C超声心动图仪以及QLAB的MVN软件,收集并... 【目的】探讨器质性二尖瓣脱垂合并瓣叶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的二尖瓣瓣环随心动周期变化的形态特征,为术前评估脱垂的二尖瓣提供更多准确信息。【方法】使用配有经食管三维探头X7-2t的Philips Epic7C超声心动图仪以及QLAB的MVN软件,收集并分析18例二尖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患者和36例正常二尖瓣患者的二尖瓣瓣环相关参数。【结果】各个时相二尖瓣脱垂合并重度关闭不全组患者的二尖瓣瓣环前外侧与后内侧直径、前后径、瓣环周长及瓣环面积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收缩中晚期同组患者上述瓣环参数值大于收缩早期,(P<0.05),而二尖瓣环高度及前后瓣叶角度在两组间及各个心动周期时相之间无差别(P>0.05)。【结论】二尖瓣瓣环的立体形态和功能参数随着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而发生动态改变,三维食道超声技术为器质性二尖瓣脱垂提供了准确详尽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 心动周期
下载PDF
晚期二尖瓣机械瓣间歇性开放不良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胡佳 张尔永 郭应强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6-347,共2页
病人 女,38岁。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9年,活动后心悸、气促伴晕厥1个月。查体:交替脉,心尖区可闻及规律性间歇性机械瓣音。经食管超声显示二尖瓣位机械瓣(侧倾瓣)瓣叶间歇性开放不良,瓣周未见异常回声附着(图1)。经积极术前准... 病人 女,38岁。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9年,活动后心悸、气促伴晕厥1个月。查体:交替脉,心尖区可闻及规律性间歇性机械瓣音。经食管超声显示二尖瓣位机械瓣(侧倾瓣)瓣叶间歇性开放不良,瓣周未见异常回声附着(图1)。经积极术前准备后行二尖瓣再次置换术。术中监护示左房压波形规律性间歇性增高(26mmHg,1mmHg=0.133kPa),动脉、脉搏波形强弱交替(图2)。术中可见左房长大,二尖瓣瓣环下方“3”点钟处局部组织增生、陈旧性血凝块形成,原机械瓣瓣叶开启在此处受到阻挡(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机械 间歇性 机械置换术 晚期 脉搏波形 活动后心悸 二尖瓣 二尖瓣
原文传递
乳头肌瓣环固定后的二尖瓣置换术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涛 陈瑜 +2 位作者 徐驯宇 黄烽 李梅珍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19-220,共2页
目的 为了提高二尖瓣置换术的疗效和远期效果 ,总结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以维持动力环完整性的经验。 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 ,对 130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将乳头肌缝合固定于瓣环下的方法 ,并根据二尖瓣主要病变类型... 目的 为了提高二尖瓣置换术的疗效和远期效果 ,总结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以维持动力环完整性的经验。 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 ,对 130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将乳头肌缝合固定于瓣环下的方法 ,并根据二尖瓣主要病变类型将其分为 3组 :二尖瓣关闭不全组 (MI组 )、二尖瓣狭窄组 (MS组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组 (DVR组 )。术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升主动脉内径 (AD)、右心室舒张期内径 (RVID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 (L VIDd)、左心房内径 (L AD) ,比较各组手术前后的效果。 结果  MI组术后 L VIDd、L A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P<0 .0 1) ,RAD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DVR组 RAD、L VIDd、L AD明显缩小 (P<0 .0 1) ;MS组 RVIDd、L AD明显缩小 (P<0 .0 1) ,L VID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全组住院死亡 1例 ;随访 12 9例 ,死亡 3例 ,其余12 6例术后心功能达 级和 级。 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时 ,将左心室乳头肌固定于瓣环下 ,可保持乳头肌瓣环的连续性 ,最大程度地改善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肌 二尖瓣 二尖瓣置换术 血流动力学 手术方法 膜疾病
下载PDF
马方综合征二尖瓣成形术后8年再次二尖瓣成形+David手术一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沈金强 赵东 王春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43-544,共2页
患者女性,22岁,因“房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成形术后8年,活动后胸闷不适2个月余”于2020年4月11日至我院门诊就诊。8年前因“发现心脏杂音10余年”在外院就诊,诊断为二孔型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前叶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于2013年4月3日行房... 患者女性,22岁,因“房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成形术后8年,活动后胸闷不适2个月余”于2020年4月11日至我院门诊就诊。8年前因“发现心脏杂音10余年”在外院就诊,诊断为二孔型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前叶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于2013年4月3日行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二尖瓣瓣环成形+双孔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成形术 房间隔缺损 心脏杂音 二尖瓣前叶脱垂 马方综合征 补片修补 关闭不全 二尖瓣
原文传递
二尖瓣瓣缘对合成形法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早期结果 被引量:1
9
作者 潘世伟 赵伟 +5 位作者 田川 张岩 侯斌 谢涌泉 孙寒松 胡盛寿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0-312,共3页
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我们对28例弹力纤维组织缺失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采取间断缝线直接对合脱垂瓣叶的瓣缘,同时置入人工瓣环,进行二尖瓣瓣环成形,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成形 早期 治疗 二尖瓣 组织缺失 弹力纤维 人工
原文传递
从二尖瓣瓣环三维形态的研究探讨合理的瓣环成形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海泉 王敏生 +3 位作者 沈学东 施纯敏 陆平 左焕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57-259,共3页
观察15个固定心脏标本、12个非固定心脏标本二尖瓣瓣环三维形态,运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重建了11名健康成年人的二尖瓣瓣环。发现二尖瓣瓣环为非平面的“马鞍”形,在心动周期中二尖瓣瓣环始终保持着程度不同的“马鞍”形。结果认为用硬... 观察15个固定心脏标本、12个非固定心脏标本二尖瓣瓣环三维形态,运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重建了11名健康成年人的二尖瓣瓣环。发现二尖瓣瓣环为非平面的“马鞍”形,在心动周期中二尖瓣瓣环始终保持着程度不同的“马鞍”形。结果认为用硬质人工二尖瓣瓣环作瓣环成形术后的某些并发症,可能与改变了二尖瓣瓣环的天然三维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 三维形态 成形术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效果分析
11
作者 宣煜龙 周庆 +5 位作者 潘俊 王强 宣翊亮 曹海龙 范军东 王东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4期230-232,共3页
功能性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在心梗后发生中一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病死率成倍增加。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是由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左心室容积增大、二尖瓣瓣环扩大、瓣叶侧向偏倚、腱索活动受限等原因导致的,这些改变导致瓣叶对合不... 功能性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在心梗后发生中一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病死率成倍增加。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是由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左心室容积增大、二尖瓣瓣环扩大、瓣叶侧向偏倚、腱索活动受限等原因导致的,这些改变导致瓣叶对合不良,同时二尖瓣反流程度亦受左心室容量状态、心率、后负荷及缺血面积影响。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瓣叶功能正常,病因主要发生在心肌层。因此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治疗策略不同于二尖瓣退行性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成形 左心室重构 置换 左心室容积 二尖瓣 容量状态 缺血面积
原文传递
弹性房室孔固定环的制作及临床应用
12
作者 冯树新 吴永文 +1 位作者 禹志正 王滨兰 《黑龙江医学》 1995年第7期2-3,共2页
关键词 房室孔 固定 临床应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 EBSTEIN畸形 二尖瓣狭窄 成形术 关闭不全 二尖瓣 不锈钢丝
下载PDF
双源螺旋CT对非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机制的研究
13
作者 姚莉萍 孙锟 +3 位作者 陈笋 邱峻蔚 刘明 虞凌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3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运用双源螺旋CT(DSCT)探寻非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反流机制。方法超声诊断为二尖瓣反流并行CT俭查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63.57岁。二尖瓣反流组依据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轻度反流组(20例)、... 目的运用双源螺旋CT(DSCT)探寻非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反流机制。方法超声诊断为二尖瓣反流并行CT俭查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37~81岁,平均年龄63.57岁。二尖瓣反流组依据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轻度反流组(20例)、中度反流组(14例)、重度反流组(12例)。分别在cT图像上测量收缩中期幕状面积、幕状高度、二尖瓣瓣环前后径、联合间距离等二尖瓣装置形态参数。另随机选择无二尖瓣反流的体检者43例作为止常埘照组..结果小同程度二尖瓣反流组在幕状面积、幕状高度、瓣环前后径、收缩中期和舒张末期瓣环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瓣环联合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组在舒张期左心室短轴长度、球形度.收缩期左心室长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肌间距变化度、左心事长径位移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功能检查对二尖瓣反流机制研究有重要价值,、非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乃因心室-瓣膜环受过重前负荷而扩张.导致前外侧乳头肌腱索对前叶体部的过度牵拉.致使精确闭合的双侧瓣叶产毕前叶的云云h不对称导计对合而稠的减少,产生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 乳头肌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重构心功能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谢明星 王新房 +8 位作者 黄润青 王静 王良玉 费洪文 杨颖陈立新 庄磊 陈欧迪 卢晓芳 杨亚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5期542-544,共3页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RT 3DE)评价重构左室收缩功能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对 2 6例不同病因所致左室形态重构的患者 ,应用RT 3DE采集左室腔立体数据库 ,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EDV)、收缩末期容积 (ESV)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RT 3DE)评价重构左室收缩功能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对 2 6例不同病因所致左室形态重构的患者 ,应用RT 3DE采集左室腔立体数据库 ,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EDV)、收缩末期容积 (ESV)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同时应用二维超声 ( 2DE)双平面Simpson’s法和M型 (ME)Teichholz法分别测量左室EF值。在心尖四腔、三腔和两腔心切面上 ,用ME记录二尖瓣瓣环在后间隔、侧壁、后壁、前间隔、下壁、前壁六个位点上运动的平均距离。分别比较RT 3DE与 2DE、ME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RT 3DE能显示完整左室腔的立体形态。RT 3DE测定的LVEF值与二尖瓣瓣环运动的平均距离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r =0 .90 45 ,P <0 .0 0 1) ,与二维法及M型法测量值之间相关性较低(r =0 .73 5 5 ,r =0 .72 18,P <0 .0 1)。结论 RT 3DE为定量分析左室容积和收缩功能提供了一种无创的 ,准确可信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左室功能 二尖瓣下移距离
下载PDF
应用组织追踪法测定二尖瓣瓣环位移评价左室收缩功能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生光 陈爱 +3 位作者 俞静 杨歌 黄云健 廖姮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应用组织追踪(TT)技术测定二尖瓣瓣环下移距离,以评价该技术在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共50例,36例EF〉55%为健康对照组,14例EF〈55%为左室收缩功能降低组。左室射血分数用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s法测定。用M型超声心... 目的应用组织追踪(TT)技术测定二尖瓣瓣环下移距离,以评价该技术在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共50例,36例EF〉55%为健康对照组,14例EF〈55%为左室收缩功能降低组。左室射血分数用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s法测定。用M型超声心动图法(M-型法)和TT法在心尖二腔切面,心尖长轴切面和心尖四腔切面的6个不同位置测定收缩期二尖瓣环向心尖下移的运动距离。结果TT法和M型法测定的收缩期二尖瓣瓣环位移,其相关性良好(r=0.7~0.92,P〈0.01);而且与射血分数也具有良好相关(r分别0.625和0.497,P〈0.01);EF〈55%组的二尖瓣瓣环下移距离明显小于EF〉55%组(P〈0.01)。结论TT法测定二尖瓣瓣环位移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和无创性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追踪法 左室功能 二尖瓣位移 收缩
下载PDF
应用组织追踪法评价犬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毕小军 邓又斌 +4 位作者 杨好意 常青 向惠娟 潘敏 黎春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4,共4页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追踪法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改变对犬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的影响。方法 选用 11只健康杂种犬 ,分别在基础状态时、静脉注射多巴酚丁胺后、静脉注射心得安后以及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后 ,用组...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追踪法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改变对犬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的影响。方法 选用 11只健康杂种犬 ,分别在基础状态时、静脉注射多巴酚丁胺后、静脉注射心得安后以及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后 ,用组织追踪法在心尖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及心尖长轴切面测量二尖瓣瓣环 6个不同位置的收缩期位移 (DS) ;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下移距离 (DM) ;用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在改变犬心肌整体收缩功能的过程中 ,用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瓣环 6个不同位置的收缩期平均位移与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下移距离显著相关 (r=0 .94,P <0 .0 0 1) ;同时 ,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DS 与用超声心动图Simp son法测定的LVEF显著相关 (r=0 .92 ,P <0 .0 0 1) ;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时 ,用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瓣环 6个不同位置的收缩期平均位移与用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的LVEF也呈显著相关 (r =0 .78,P <0 .0 0 1) ,但相关性相对较低。结论 超声心动图组织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可快速、直观、无创性地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追踪法 心室功能 二尖瓣位移 收缩期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成像中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速、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速×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峰速)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力衰竭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艺舰 王辉山 +3 位作者 金岩 徐殊 张誉籍 卜泽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844-847,共4页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中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E)/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速(Em′)、E/[Em′×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峰速(Sm′)]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力衰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月1日—10月1日收...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中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E)/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速(Em′)、E/[Em′×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峰速(Sm′)]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力衰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月1日—10月1日收治的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的4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第2天的脑钠肽平均值,将患者分入心力衰竭组(脑钠肽>1000 ng/L,n=169)和非心力衰竭组(脑钠肽≤1000 ng/L,n=301)。超声心动图二维常规模式下测量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d);二维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脉冲多普勒(PW)测量E、二尖瓣舒张晚期峰速(A);PW-TDI测量Em′、二尖瓣瓣环舒张晚期峰速(Am′)及Sm′,计算E/A、E/Em′、E/Am′、E/(Em′×Sm′)、E/(Am′×Sm′)。比较两组患者的TDI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BG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真实性验证。结果与非心力衰竭组比较,心力衰竭组E/Em′、E/Am′、E/(Em′×Sm′)、E/(Am′×Sm′)升高,Em′、Am′、Sm′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脑血管病、LVEF、E/Em′、E/(Em′×Sm′)是CABG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E/(Em′×Sm′)对CABG后心力衰竭的预测性较好,截断值为1.59,灵敏度为43.20%,特异度为79.10%。结论E/(Em′×Sm′)有可能成为评估CABG后心力衰竭的早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超声 组织多普勒成像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力衰竭 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 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二尖瓣舒张早期峰速×二尖瓣收缩期峰速)
下载PDF
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微创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毅峰 殷亮 +2 位作者 王文涛 纪广玉 王志农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0年第1期72-74,共3页
随着微创及介入治疗技术在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中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尤其在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领域,各项实验技术成果在动物及临床实验当中取得显著效果。现介绍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 随着微创及介入治疗技术在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中不断发展,心脏瓣膜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尤其在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领域,各项实验技术成果在动物及临床实验当中取得显著效果。现介绍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热点,重点对有关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二尖瓣成形术 缘对缘技术 二尖瓣成形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斑点追踪二尖瓣环位移成像技术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心收缩功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锐君 汤庆 +1 位作者 梁朋 常青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498-500,共3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组织二尖瓣瓣环位移(Tissue mitral annular displacement,TMAD)技术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方法研究对象为精神分裂症患者83例(病例组),70例健...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组织二尖瓣瓣环位移(Tissue mitral annular displacement,TMAD)技术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方法研究对象为精神分裂症患者83例(病例组),7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简易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应用Qlab9.0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瓣环4个位点收缩期向心尖方向的最大位移TMAD、二尖瓣瓣环连线中点最大位移(TMADMidpt)及其占左室舒张末期长径的百分比(TMAD Midpt%)的均值进行t检验分析,并与LVEF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TMAD、TMADMidpt、TMAD Midpt%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与TMAD、TMADMidpt、TMAD Midpt%有相关性(对照组:r=0.643、0.663、0.707;病例组:r=0.620、0.634、0.663;P均<0.001)。结论 TMAD指标可较敏感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变化,STI技术测定二尖瓣瓣环位移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功能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斑点追踪成像 组织二尖瓣位移 左心收缩功能
下载PDF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戈晓珍 刘文娴 +1 位作者 王月丽 任燕龙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37-342,共6页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差。AF-MR的发病机制与二尖瓣瓣环扩张、房源性瓣叶牵拉、二尖瓣后叶运动障碍、二尖瓣瓣环收缩障碍、二尖瓣瓣叶适应性增生不足或过度增生、左室舒张...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差。AF-MR的发病机制与二尖瓣瓣环扩张、房源性瓣叶牵拉、二尖瓣后叶运动障碍、二尖瓣瓣环收缩障碍、二尖瓣瓣叶适应性增生不足或过度增生、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左房压升高有关。AF-MR患者临床上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长程持续性房颤、非二尖瓣心脏手术病史、起搏器置入病史等。AF-MR在超声心动图上多表现为中心性二尖瓣反流,常伴有心房扩大、舒张功能不全等继发改变。药物、导管消融、外科修补及经皮介入治疗是AF-MR潜在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医生对这一特殊的二尖瓣反流认识不足,本文对这类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点、预后、潜在的治疗策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二尖瓣反流 导管消融术 二尖瓣成形术 经皮导管二尖瓣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