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0篇文章
< 1 2 1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被引量:1439
1
作者 查明建 田雨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1-26,共6页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我国目前翻译主...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我国目前翻译主体研究的现状,本文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问题,并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译者主体 传统翻译观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被引量:350
2
作者 郭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38,共7页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 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化 ,这一研究正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展现了与原来意义上的主体性不同的主体间性。人在交往中生存 ,因而人的世界是一个交往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 ,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具有交互主体性的主体和主体共同面对特定的客体或客体世界 ,成为某种共同主体。与这种共同主体相对而言的是某种共同客体。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是一种共同主体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主体 主体间性 客体 相对 主体性问题 交往 人的主体 实际 展现 特定
原文传递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被引量:240
3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6-31,共6页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育交往 主体教育 教育关系 占有式教育 交往式教育
原文传递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216
4
作者 冯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121,共7页
近代的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所以,当代的教育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教育... 近代的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所以,当代的教育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教育理论
下载PDF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被引量:188
5
作者 陈大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共7页
目前,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论文从当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出发,以哲学上的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为理论基石,以翻译研究三种范式的历史演进为线索,以三类不同性质的主体性的表... 目前,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本论文从当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出发,以哲学上的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为理论基石,以翻译研究三种范式的历史演进为线索,以三类不同性质的主体性的表现为理论视角,分析了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困惑,提出了哲学的主体间转向对翻译理论四方面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范式 中心 建构意义
原文传递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179
6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4,共8页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 文学 文学活动 文学语言 美学 自我主体 对象主体 哲学
下载PDF
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 被引量:142
7
作者 鲁洁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3-10,共8页
关键词 人的转型 世界历史性 个体价值 价值取向 主体间性 走向世界 历史的人 人的生存方式 认识论 个人价值
原文传递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被引量:165
8
作者 岳伟 王坤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36,共7页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主体教育 价值追求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 被引量:147
9
作者 张耀灿 刘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10,34,共4页
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 有机联系 交往实践 主体
下载PDF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142
10
作者 刘要悟 柴楠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交往 主体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原文传递
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 被引量:105
11
作者 童世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32,共10页
尤根·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 :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 :离开了主体间性 ,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 ;离开了主体间性 ,就既不能形成“... 尤根·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理论问题 :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 :离开了主体间性 ,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 ;离开了主体间性 ,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 ,也不能从“规则意识”中发展出“原则意识”、分化出“价值意识”。离开了主体间性 ,更无法为规则的正当性提供辩护。哈贝马斯之所以关注规则概念 ,是因为他关注这样三个实践问题 :“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何以可能 ?”、“现代社会中真正自由的人格何以可能 ?”、“现代社会制度的合法性辩护何以可能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性概念来扬弃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把康德关于“无规则即是无理性”的观点和哈贝马斯的“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的观点综合起来 ,可以得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理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 主体间性 交往理性 实践理性 规则意识 原则 价值
下载PDF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84
12
作者 曾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4-139,共6页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 ,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 。
关键词 主体 主体 主体间性 教师 学生 主体性教育 交往 教育活动
下载PDF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 被引量:83
13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6-90,共5页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 主体间性 教育过程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 被引量:92
14
作者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3-130,共8页
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公共性,并非要消灭个人主体性,而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但个人主体性必须超越"唯我论",走向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实现了对主体性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超越,他者... 公共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公共性,并非要消灭个人主体性,而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但个人主体性必须超越"唯我论",走向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实现了对主体性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超越,他者性中他者的绝对差异性、"面对他者"的责任实现了对主体间的同一性和互惠性的超越。正是由于他者性,构筑了具有差异性的主体共生体,实现了主体间的共在、共生、共享。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是实现公共性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同环节中,教育中主体间的关系也呈现为不同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公共性 主体教育
原文传递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被引量:73
15
作者 冯向东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5-30,共6页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中介是语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主体间性范畴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学活动 师生关系
原文传递
结构、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 被引量:83
16
作者 秦亚青 魏玲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5,共9页
东亚区域化以中小国家为主导,地区大国的迅速崛起与地区多边合作并行发展,呈现出旺盛的活力。现有的结构理论和进程理论难以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合作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作者提出了一种进程主导型的地区合作模式,或称“过程型建构主义”... 东亚区域化以中小国家为主导,地区大国的迅速崛起与地区多边合作并行发展,呈现出旺盛的活力。现有的结构理论和进程理论难以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合作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作者提出了一种进程主导型的地区合作模式,或称“过程型建构主义”,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交感而化”是这个模式的核心,亦即通过合作进程吸引大国参与进程并实现渐进式的社会化。进程推动了权力的社会化、孕育合作的规则和规范,并且催生集体认同。进程本身是手段也是目的,而第一次东亚峰会作为个案研究,初步验证了进程主导型模式的作用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程型建构主义 社会化 主体间性 东亚地区合作
原文传递
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 被引量:53
17
作者 熊川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16,8,共9页
我国近年来教育现代化的个别方面或环节,似乎是在一种肯定的而非反省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展开的。这反映在对教育主体的认识上,人们多从教育主体定位上做文章,先后提出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师与学生联合主体”等见解和“目... 我国近年来教育现代化的个别方面或环节,似乎是在一种肯定的而非反省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展开的。这反映在对教育主体的认识上,人们多从教育主体定位上做文章,先后提出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师与学生联合主体”等见解和“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自我调节性”等主体性,这尽管为教育主体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主体 主体 主体间性 后现代主义思想 认识型 教育实践 不合理性 主体地位 哈贝马斯 伦理主体
下载PDF
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 被引量:73
18
作者 李福华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共7页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学生权力不断演化和制度化确认,为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提供思想、价值基础和政治学支持。在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境下,我国传统的"二元权力论"已...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学生权力不断演化和制度化确认,为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提供思想、价值基础和政治学支持。在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境下,我国传统的"二元权力论"已经失去滋生的土壤,教师因为学术而享有压倒性权力值得怀疑,管理者行政权力的无限放大、泛化必须遏制。因此,学生权力必将成为高校权力结构的重要构成,我们在大学组织设计和基本制度安排过程中,要注意把学生权力置于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学生权力 主体地位 政治学 权力结构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86
19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共8页
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关系。在主体性视野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象化关系。主体间性超越师生的对象化关系,走向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这是师生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进步。但它仍以主体的"为我性"为根基,外在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关系。在主体性视野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象化关系。主体间性超越师生的对象化关系,走向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这是师生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进步。但它仍以主体的"为我性"为根基,外在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间的利益互惠关系,内在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间的精神同一性。列维纳斯对主体间性提出了批判,他以"他者"来界定"自我",他者是绝对的差异性,自我是作为他者的自我,自我是具有为他性的主体。在他者性的视域中,师生关系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学生作为他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发展负有无限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他者性 师生关系
原文传递
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 被引量:81
20
作者 成晓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5,共7页
言语使用形成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基本言语层面,言语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言语层面,功能性言语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考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指出,人的主体性在语言... 言语使用形成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在基本言语层面,言语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言语层面,功能性言语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中考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过程,指出,人的主体性在语言作用下走向主体间性是一种哲学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功能性言语 语言哲学 语言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