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进普契尼歌剧里的女性世界 |
刘晶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为艺术”的文学观及其在现代中国的非适应性消亡 |
张景忠
张克军
|
《东疆学刊》
|
2005 |
4
|
|
3
|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
邢建昌
蒋雪丽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4
|
启蒙·审美·游戏——“五四”时期小说观念的现代性维度分析 |
宋向红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5
|
“为艺术”即“为人生”——唯美主义与“美育代宗教”的传播 |
陈雨泓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6
|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功能嬗变——从先秦文论到《文心雕龙》 |
曹成竹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7
|
浅谈歌剧《托斯卡》中的悲剧性 |
栾毅菲
|
《黄河之声》
|
2023 |
0 |
|
8
|
论林如稷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 |
赵海海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9
|
剖析林风眠艺术功能论中凸现的中西文化冲突 |
代海芹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0
|
杜尚艺术史价值之我见——兼论《拉锐街11号的门》在杜尚艺术生命中的隐喻意味 |
柯远
|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1
|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以文学史为中心的考察 |
程振红
|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2
|
海外汉学的坚守与盲视——以夏志清对《阿Q正传》的评价为例 |
龚小妹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3
|
从音画关系看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的艺术表现——以歌剧电影《托斯卡》和电影《立春》为例 |
芦海珍
|
《黄河之声》
|
2009 |
0 |
|
14
|
阿旺桥,现代艺术的燃情岁月 |
林红轮
|
《世界博览》
|
2004 |
0 |
|
15
|
进退之间:中国现代两种文学力量演进之比较 |
赵海彦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6
|
林庚1930年代诗歌艺术探微 |
张明明
|
《文教资料》
|
2010 |
0 |
|
17
|
褚体的临摹与创作——试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例 |
程志宏
|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
2012 |
0 |
|
18
|
论中国早期“为艺术”电影思潮 |
江萌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22 |
0 |
|
19
|
前期创造社与“为艺术”之再阐释 |
吴诗媛
|
《殷都学刊》
|
2007 |
0 |
|
20
|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
高建平
彭锋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