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进普契尼歌剧里的女性世界
1
作者 刘晶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77,共3页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一生的成就主要在于歌剧创作,他创作的12部歌剧作品每一部都堪称经典,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的刻画极具典型性,其中的女高音咏叹调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在教学和演唱中应用广泛,是女高音在声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练习曲目,...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一生的成就主要在于歌剧创作,他创作的12部歌剧作品每一部都堪称经典,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的刻画极具典型性,其中的女高音咏叹调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在教学和演唱中应用广泛,是女高音在声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练习曲目,也是国内外音乐会的必唱曲目。本文选取普契尼歌剧中的女性角色,以其歌剧代表作品中的3首女高音咏叹调《挂满了柔软的幕帐》《为艺术,为爱情》和《你那颗冰冷的心》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力求全面、细致地概括和总结普契尼笔下的女性世界,并希望能够为这些歌剧作品的舞台表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高音咏叹调 普契尼 歌剧作品 舞台表演 不可缺少 艺术 爱情》 练习曲目 声乐学习
原文传递
“为艺术”的文学观及其在现代中国的非适应性消亡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景忠 张克军 《东疆学刊》 2005年第4期51-56,共6页
传统是可分为隐传统和显传统两个部分的,隐传统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心理无法改变,并一直在非自觉中制约着我们和我们的文学及文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而显传统是可以被直接感知和认识的。“五四”后的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中所反... 传统是可分为隐传统和显传统两个部分的,隐传统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心理无法改变,并一直在非自觉中制约着我们和我们的文学及文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而显传统是可以被直接感知和认识的。“五四”后的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中所反的传统只是显传统,而在深层上是受着隐传统的制约并导致了“为艺术”的文学观在现代中国的非适应性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文学观 现代中国 非适应性消亡
下载PDF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1
3
作者 邢建昌 蒋雪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起初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的一种选择,并未成为救亡图存的首选理论。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进步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苏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起初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的一种选择,并未成为救亡图存的首选理论。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进步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苏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曲折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进行过多次论争,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为人生”与“为艺术”之争。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虽显零散,但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五四新文化运动 “问题”与“主义”之争 人生 艺术
下载PDF
启蒙·审美·游戏——“五四”时期小说观念的现代性维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向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824-828,共5页
小说观念是文人在小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小说观是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为人生"的小说观,它要求小说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内含着对启蒙现代性的诉求。创造社所信奉的"为... 小说观念是文人在小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小说观是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为人生"的小说观,它要求小说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内含着对启蒙现代性的诉求。创造社所信奉的"为艺术"小说观注重艺术的"美"和"真",追求艺术的主体性和自律性,显示了小说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鸳鸯蝴蝶派"所主张的"游戏消遣"小说观则重视小说"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审美品位,表达了小说对世俗现代性的追求。三者既互制又互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三边对峙,才相对完整地构筑起"五四"小说的现代性空间,彰显了"五四"时期小说对现代性的多维度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观 人生 艺术 游戏消遣 现代性
下载PDF
“为艺术”即“为人生”——唯美主义与“美育代宗教”的传播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雨泓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0,共9页
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后,部分人理解为“以美为宗教”,而后者是唯美主义所持观念。20世纪20年代,“美育代宗教”与唯美主义传播存在交叉与融合,不仅“美育代宗教”唯美化,唯美主义话语也倾向“为人生”。与此相关,部分文艺论既认为... 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后,部分人理解为“以美为宗教”,而后者是唯美主义所持观念。20世纪20年代,“美育代宗教”与唯美主义传播存在交叉与融合,不仅“美育代宗教”唯美化,唯美主义话语也倾向“为人生”。与此相关,部分文艺论既认为艺术有独立、至高的价值,又希望艺术不局限于自我完善而作用于社会人生。“唯美”非指个人生活脱离现实、沉浸于艺术而不顾道德,而是将与现实保持距离的艺术作为生活调剂。20世纪20年代初期文艺慰藉话语的流行与“美育代宗教”及与其混合的唯美话语有关,由此,新文学“为艺术”与“为人生”的流派划分在最强调二者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反而最不具二元意义,二者共同构成超越并改造现实的济世理想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代宗教 唯美主义 艺术 人生
原文传递
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功能嬗变——从先秦文论到《文心雕龙》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成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7-110,共4页
从先秦到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从萌芽到成熟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文论的功能不断变化调整。《文心雕龙》的出现,成功地综合了文论的各种功能,从而宣告了古代文论的独立地位。
关键词 文学理论批评的功能 社会 艺术 人生
下载PDF
浅谈歌剧《托斯卡》中的悲剧性
7
作者 栾毅菲 《黄河之声》 2023年第15期136-139,共4页
《托斯卡》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以同名剧作为蓝本创作的真实主义歌剧,剧中通过音乐的加持扩大了悲剧感染力,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体验。“托斯卡”这一核心角色在普契尼的笔下熠熠生辉,随着剧中矛盾冲突的加剧她的人物形象逐... 《托斯卡》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以同名剧作为蓝本创作的真实主义歌剧,剧中通过音乐的加持扩大了悲剧感染力,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体验。“托斯卡”这一核心角色在普契尼的笔下熠熠生辉,随着剧中矛盾冲突的加剧她的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为观众展现出一位怀揣善心并有着反抗精神的悲剧女性。本文着眼于剧中角色“托斯卡”,从剧情导向、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其中蕴含的悲剧色彩,对核心咏叹调的音乐情感进行探讨,体会悲情的涌现从而在实践中把握该悲剧人物的形象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斯卡》 普契尼 悲剧 艺术 爱情》
下载PDF
论林如稷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海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5-139,共5页
林如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在文学社团和新文学创作上开创性的努力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学事业的进步。他小说中“为人生”与“为艺术”两种创作倾向并存;创作之路由“为人生”始到“为人生”终;“为艺术”顺应“... 林如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在文学社团和新文学创作上开创性的努力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学事业的进步。他小说中“为人生”与“为艺术”两种创作倾向并存;创作之路由“为人生”始到“为人生”终;“为艺术”顺应“解放个性”的时代要求,借西方现代主义各派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来达到反对旧文学促进新文学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如稷 现代小说 人生 艺术
下载PDF
剖析林风眠艺术功能论中凸现的中西文化冲突
9
作者 代海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5-76,共2页
特定的时代、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心理使林风眠在接受西方“审美无利害说”的同时,以双重身份,从双重视角看待艺术的功能,并试图整合“为人生”和“为艺术”的双重价值。但当“审美利害说”成为主流,艺术自律性受到桎梏时,身为艺术家的... 特定的时代、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心理使林风眠在接受西方“审美无利害说”的同时,以双重身份,从双重视角看待艺术的功能,并试图整合“为人生”和“为艺术”的双重价值。但当“审美利害说”成为主流,艺术自律性受到桎梏时,身为艺术家的林风眠再也无法调和“为人生”和“为艺术”之间的矛盾,转身进入了“象牙之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风眠 人生 艺术 审美无利害性 艺术的社会功用
下载PDF
杜尚艺术史价值之我见——兼论《拉锐街11号的门》在杜尚艺术生命中的隐喻意味
10
作者 柯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8-63,共6页
杜尚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彻底地为艺术而反艺术的追求,在20世纪初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拉到了一个转折点上。通过对杜尚本人生活经历、主要的艺术主张,以及与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关系的阐释呈现杜尚的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在这种呈现中,杜... 杜尚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彻底地为艺术而反艺术的追求,在20世纪初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拉到了一个转折点上。通过对杜尚本人生活经历、主要的艺术主张,以及与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关系的阐释呈现杜尚的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在这种呈现中,杜尚常被人忽略的作品——《拉锐街11号的门》显示出丰富的隐喻意味,因此,在试图展现杜尚艺术特质和艺术精神的同时,也对《拉锐街11号的门》在杜尚艺术生命中的隐喻意味进行简单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尚 《拉锐街11号的门》 艺术 艺术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以文学史为中心的考察
11
作者 程振红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2-35,共4页
网络时代,灌输文学史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求。要改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可以将文学史当做一幅"地图",教师充当"导游",带领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景",获得对作家... 网络时代,灌输文学史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求。要改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可以将文学史当做一幅"地图",教师充当"导游",带领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景",获得对作家、作品鲜活而独特的感性体验。同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文学史"地图",而是要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充当作家作品与学生的"中介",用自己的"人生"去激活学生的"人生",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既"为艺术"又"为人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文学史 艺术 人生 文学“地图”
下载PDF
海外汉学的坚守与盲视——以夏志清对《阿Q正传》的评价为例
12
作者 龚小妹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8-81,共4页
夏志清以其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人,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运用中西文学批评理论,融会贯通地探讨了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不仅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也使得张... 夏志清以其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人,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运用中西文学批评理论,融会贯通地探讨了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不仅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也使得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由于理论来源、思想倾向、批评立场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虽然多有创见,却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他对鲁迅的评价是偏低的。通过夏先生对《阿Q正传》的解读可以看出海外汉学研究者在为艺术和为人生之间的艰难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阿Q正传 艺术 人生
下载PDF
从音画关系看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的艺术表现——以歌剧电影《托斯卡》和电影《立春》为例
13
作者 芦海珍 《黄河之声》 2009年第20期68-70,共3页
文章从电影的音画关系理论视角来探讨《为艺术,为爱情》这一名段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 艺术 爱情》 《托斯卡》 《立春》
下载PDF
阿旺桥,现代艺术的燃情岁月
14
作者 林红轮 《世界博览》 2004年第8期74-77,共4页
阿旺桥(Pont-Aven,又译蓬塔旺)位于法国菲尼斯泰尔省南部,充满浓烈的布列塔尼地域风情,距巴黎有5个小时车程。在19世纪最后40年间,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云集于此,探索新的艺术突破。以高更为先导的综合主义诞生在这里,成为把现代意识... 阿旺桥(Pont-Aven,又译蓬塔旺)位于法国菲尼斯泰尔省南部,充满浓烈的布列塔尼地域风情,距巴黎有5个小时车程。在19世纪最后40年间,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家云集于此,探索新的艺术突破。以高更为先导的综合主义诞生在这里,成为把现代意识传递到20世纪的重要画派之一。所以,阿旺桥被誉为现代艺术的摇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象主义 艺术 中心 手指 命运
原文传递
进退之间:中国现代两种文学力量演进之比较
15
作者 赵海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103,共7页
企图从史的本位还原中国现代两种主要文学力量声势消长之原态,通过双方攻防易位之比较凸现现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提出自由主义的自我虚化使之走向了"终结"。
关键词 艺术 人生” 左翼文学 自由主义
下载PDF
林庚1930年代诗歌艺术探微
16
作者 张明明 《文教资料》 2010年第18期69-71,共3页
林庚1930年代的诗歌可以分为自由诗与新格律诗两种形式,早期的《夜》、《春野与窗》为自由诗创作时期,后诗人通过对自由诗与韵律诗的理解,提出"自然诗"的观点,转向新诗格律的探索。然而不论是洒脱无拘的"自由诗",还是讲求韵律的"... 林庚1930年代的诗歌可以分为自由诗与新格律诗两种形式,早期的《夜》、《春野与窗》为自由诗创作时期,后诗人通过对自由诗与韵律诗的理解,提出"自然诗"的观点,转向新诗格律的探索。然而不论是洒脱无拘的"自由诗",还是讲求韵律的"自然诗",林诗诗体的转变与探索并没有影响到诗人在诗情内容与意象意境上的一贯风格,包括"为艺术"的本体取向,意象的化古与融今以及林诗天然存在的韵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艺术 意象 韵律
下载PDF
褚体的临摹与创作——试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例
17
作者 程志宏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12年第1期41-44,共4页
临摹在书法学习中无疑是每个作者都要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自书法成为艺术,书家成为偶象,作品变成范本,这临摹便因学习者个性的不同、习惯的差异、条件的限制而使得对其性质、作用方式各执一辞,莫衷一是.现在想来汉代赵壹在《非草书... 临摹在书法学习中无疑是每个作者都要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然而自书法成为艺术,书家成为偶象,作品变成范本,这临摹便因学习者个性的不同、习惯的差异、条件的限制而使得对其性质、作用方式各执一辞,莫衷一是.现在想来汉代赵壹在《非草书》中众文士为学习草书争相模仿张芝草书应该是最轰轰烈烈的临摹运动了,可惜其时临摹之方式、心得及作品史上无传,不然总结出来恐怕是书史中最早有关临摹的书论和实证了.对于临摹的描述和定性,我以为古人书论中最言简意赅者当是孙虔礼那句"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了.窃以为这一句正道出了在临和摹时要注意的两点,即不管临与摹,对于范本首先要"尽精微"地去体察揣摩,只有察之精,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拟之似,知道总纲之后,再区分临与摹各自的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摹 创作 褚遂良 学习方式 非草书 作用方式 作品 书论 书法学习 实际操作 范本 学习者 艺术 总结 总纲 运动 性质 限制 习惯 条件
原文传递
论中国早期“为艺术”电影思潮
18
作者 江萌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4期347-363,共17页
在中国早期影坛,但杜宇等电影家以其“艺术至上”乃至“唯美”的观念和创作,形成了“为艺术”电影思潮。他们强调“影戏,动的美术也”,促进了国人对于电影艺术美的认知;他们强调“摄影实在是电影的根本”,探索“融画入影”的艺术表现,... 在中国早期影坛,但杜宇等电影家以其“艺术至上”乃至“唯美”的观念和创作,形成了“为艺术”电影思潮。他们强调“影戏,动的美术也”,促进了国人对于电影艺术美的认知;他们强调“摄影实在是电影的根本”,探索“融画入影”的艺术表现,促进了国人对于电影的摄影本体,和对于运用镜头、构图、影像、配光来叙述故事、表现人物、营造意境等电影创造的认知;而由“为艺术”思潮所引发的“电影有没有艺术价值”和“电影如何成为艺术”的讨论,又促使国人进一步思考电影的艺术价值,注重电影的艺术创造。这些,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民族电影观念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艺术 中国现代民族电影
下载PDF
前期创造社与“为艺术”之再阐释
19
作者 吴诗媛 《殷都学刊》 2007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创造社前期一直被含混地概括为具有"为艺术"的特质,事实上,这中间仍存在有待清理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创造社对"为艺术"这一西方概念进行的发挥作一个简单的呈现。
关键词 前期创造社 艺术 时代 浪漫主义倾向
下载PDF
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 被引量:29
20
作者 高建平 彭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3,共5页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热情欢呼,有人激烈批判,有人审慎分析。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历史渊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精英艺术 美学 社会生活 回归 艺术艺术 商业行 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