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0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被引量:71
1
作者 刘洪涛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0-77,共8页
《边城》的艺术独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 《边城》的艺术独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中国形象 牧歌 抒情模式 异族 西方文学 乡土 诗意想象 艺术 独创性
原文传递
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经济学人》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 被引量:79
2
作者 赵秀凤 冯德正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31-36,共6页
纵观近二十年来国内外隐转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语言现象,只有零散研究涉及到多模态隐转喻,即使这几例研究也主要是论述转喻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关注多模态隐转喻的社会语用功能,更没有系统探讨多模态隐转喻对特定话题的建构作用。本文以... 纵观近二十年来国内外隐转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语言现象,只有零散研究涉及到多模态隐转喻,即使这几例研究也主要是论述转喻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关注多模态隐转喻的社会语用功能,更没有系统探讨多模态隐转喻对特定话题的建构作用。本文以《经济学人》涉华多模态语篇为例,批评分析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通过对94篇语料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该类语篇充分发挥视觉符号在空间上的叠加、交叉、融合等特性,创造虚构隐喻场景,启用多维或多重转喻(链)和隐喻(链)互动,把场景中的概念成分、逻辑推理、判断和评价等系统映射入目标域。该媒体频繁使用八大类常规源域,映射中国国家域,但是,这些源域的结构和表征样态体现出明显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特征——普遍突显负面属性,与传统刻板印象高度契合,体现了创作者在西方霸权主义定势思维作用下对新兴东方经济体的成见或偏见。本文提出应该加强对多模态隐转喻的社会维度研究,从社会现实建构的角度,认清新奇有趣的政治漫画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隐转喻 隐喻的社会维度 政治漫画 中国形象
原文传递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与中国形象研究 被引量:62
3
作者 周宁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关键词 西方 中国形象 观念史
下载PDF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进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69
4
作者 陈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7,25,共5页
从传播学、政治学、地缘学、体育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及传播路径。"一带一路"是大国崛起的国家战略,始于经贸,拓展于文化,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应对接"一带一路"... 从传播学、政治学、地缘学、体育学等学科角度,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及传播路径。"一带一路"是大国崛起的国家战略,始于经贸,拓展于文化,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应对接"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建设思路,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自身国际化传播。西方大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及时代特征启示:国力强大、政府支持是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石;文化自强、不断创新是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成功的根本。"一带一路"战略是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突破口,明确传播的首要方向、途径、"基本盘""重点盘"。太极拳和木球是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杠杆项目,体现中华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体现中国形象元素和文化符号,形成一定的运动文化品牌。最后就"一带一路"战略下太极拳和木球国际传播实施的路径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体育文化 国际传播 文化自强 太极拳 木球 杠杆项目 中国形象 文化符号
下载PDF
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以“美国退出TPP”相关报道为例 被引量:66
5
作者 汪徽 辛斌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38,共7页
根据批评话语分析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国家形象是建构出来的,其中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媒体在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中经常采用隐喻这一强大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对"美国退出TPP"事件的82篇... 根据批评话语分析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国家形象是建构出来的,其中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媒体在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中经常采用隐喻这一强大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对"美国退出TPP"事件的82篇报道为语料,运用批评隐喻分析法和语料库研究法,分析了美国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的隐喻以及通过隐喻建构的中国形象。分析显示,美国媒体在相关报道中通过隐喻建构出了"美国的敌人"、"美国的竞争对手"和"意欲抢夺美国主角地位的配角"等负面的中国形象,与中国试图树立的和平发展的积极的中国形象存在较大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中国形象 媒体话语 美国退出TPP
原文传递
国家叙事与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 被引量:62
6
作者 赵新利 张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1,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又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从战略层面指出了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使中国梦的故事化传播受到关注;而叙事学为中国梦和中国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全新视角,当前,中国国家叙事依然面临着形...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又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从战略层面指出了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使中国梦的故事化传播受到关注;而叙事学为中国梦和中国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全新视角,当前,中国国家叙事依然面临着形象上的"高大全"、形式上的"催泪弹",以及人文关怀的缺失等困境,从个人故事、地方故事、国家故事三个层面提出了国家叙事和中国形象故事化传播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叙事学 国家叙事 中国形象
下载PDF
共情传播视角下可爱中国形象塑造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50
7
作者 赵新利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74,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为国家形象塑造指明了新方向。革命志士、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可爱中国"重要论断,可爱中国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塑造与传播可爱中国形象有重大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国际局势与国...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塑造可爱的中国形象,为国家形象塑造指明了新方向。革命志士、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可爱中国"重要论断,可爱中国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塑造与传播可爱中国形象有重大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国际局势与国际斗争、国家叙事与共情传播、传播形态和受众环境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塑造与传播可爱中国形象,要注重梳理可爱中国形象资源;加强共情传播;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和国际力量;强化创意与技术的重要作用;破除"唯数字论""唯成就论""唯短期效果论",改进国家形象塑造的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传播 国家叙事 可爱中国 中国形象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 被引量:49
8
作者 王立新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6-173,共18页
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 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审视、自我想象的一种方式,因而具有深刻的自传性质。今日的美国应放弃在自己的观念和利益框架内理解和想象中国的方式,真切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人的感受、欲望和抱负,从而使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的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身份 中国形象 他者 传教士
原文传递
欲望化他者: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40
9
作者 姜智芹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50,共6页
“套话”是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一个术语 ,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的存在形象 ,因而也是形象研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部分。“哲人王”、“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国佬”、“付满楚”、“查理·陈”、“功夫”等... “套话”是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一个术语 ,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的存在形象 ,因而也是形象研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部分。“哲人王”、“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国佬”、“付满楚”、“查理·陈”、“功夫”等都是西方文学用于描述中国形象的套话。这些套话并不是中国形象的真实情形 ,而是西方人出于自身需要 ,将中国欲望化的虚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 中国形象 异族 欲望 比较文学 虚幻 形象 功夫 教徒 存在
原文传递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44
10
作者 葛桂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0,共7页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学 中国题材 中国形象 他者想象 文化利用
下载PDF
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1
11
作者 管文虎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共6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国家的国际形象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某国的国际形象是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国家的国际形象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某国的国际形象是其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明确区别和科学界定国际形象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包括"我形象"(内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他形象"(外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即国际形象),两者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科学分析并深入探讨中国国际形象与国内公众心目中国家形象的差异,从中寻找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中国形象 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
下载PDF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教研课题为例 被引量:47
12
作者 赵秀凤 张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64,共4页
在电子媒体时代,英语报刊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广泛运用图文隐喻,借助人们所熟悉的概念或图式构建、灌输和宣扬西方价值体系,因为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体系,塑造思想的重要工具。藉此,本文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这一... 在电子媒体时代,英语报刊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广泛运用图文隐喻,借助人们所熟悉的概念或图式构建、灌输和宣扬西方价值体系,因为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体系,塑造思想的重要工具。藉此,本文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这一教研课题为例,介绍和展示英语报刊阅读的批评隐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教学实践表明,选取英语报刊中的多模态隐喻涉华语篇作为训练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素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隐喻 多模态隐喻 中国形象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
原文传递
关于国家形象等概念的理解 被引量:38
13
作者 赵雪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65,共3页
文章对“国家形象”、“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是作者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和塑造中... 文章对“国家形象”、“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其中“传统形象”、“结构性国家形象”、“自塑”、“他塑”等概念是作者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和塑造中国形象而独创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中国形象 传统形象 结构性国家形象 自塑 他塑 媒体作用
下载PDF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与中国形象在海外的传播 被引量:43
14
作者 朱伊革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8年第2期89-93,共5页
中国形象的创造主体历来多为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中国形象是"他塑"而不是"自塑"。通过对翻译文本与形象建构关系的详细论述,认为翻译文本不仅是中国形象的"自塑",也是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形象的创造主体历来多为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中国形象是"他塑"而不是"自塑"。通过对翻译文本与形象建构关系的详细论述,认为翻译文本不仅是中国形象的"自塑",也是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译本是中国形象在世界的自我表述,该译本在海外的成功发行可改变中国形象总是被动地由西方来表述的局面,纠正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偏颇描述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传播中国形象以及构建国际社会新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译本不仅有利于改变由"他者"建构中国形象的被动局面,而且能积极推动中国形象学以及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国形象 英文译本
原文传递
“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以英语世界为中心 被引量:42
15
作者 宋丽娟 孙逊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5-200,共16页
明清时期,与"西学东渐"相呼应,以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的"中学西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构成了"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735年至1911年,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经历... 明清时期,与"西学东渐"相呼应,以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的"中学西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中,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构成了"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735年至1911年,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经历了滥觞、发展和成熟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小说西译在文化缺失和文化增值的双重功能下,通过文化认同、文化阐释、文化承载和文化改写,完成了文本在异域的"再现"。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自我投影"和"他者审视"特性,使其成为西方想象中国的重要文本依据,构成了从"道德理性之乡"到"中国情调"、再到"多面的中国"三种被集体认同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西传” 中国古典小说 文化再造 中国形象
原文传递
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 被引量:41
16
作者 王岳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5-13,共9页
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就是基于世界主义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发现”的主体是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 ,“发现”的内容是经... 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就是基于世界主义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发现”的主体是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 ,“发现”的内容是经历了近现代的洗礼之后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活力的精华 ;文化输出就是要让世界重新“发现”东方 ,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东方声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现东方 文化输出 人类文化 中国形象
下载PDF
中国形象研究的话语转向 被引量:40
17
作者 陈琳琳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7,共5页
本文梳理近五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形象研究,特别是国内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和传播学领域中国形象研究的成果,分析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话语分析方法在中国形象研究中的优势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语言学理... 本文梳理近五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形象研究,特别是国内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和传播学领域中国形象研究的成果,分析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话语分析方法在中国形象研究中的优势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语言学理论的话语研究有助于阐释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探讨形象建构的话语规律,对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话语分析 话语转向
原文传递
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岳川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共11页
新世纪中国文化安全与"再中国化"问题的提出,是对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单边主义文化霸权反思批判基础上的新思维。"再中国化"文化战略的呈现与以下九个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息息相关:从"去中国化"到"... 新世纪中国文化安全与"再中国化"问题的提出,是对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单边主义文化霸权反思批判基础上的新思维。"再中国化"文化战略的呈现与以下九个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息息相关: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世界大势;大国和平崛起与"国际文化战争"症候;"中国形象"在全球"国家形象"中的地位;中国"三和文明"应同西方"三争文明"互补;西方"现代性弊端"与中国可持续"文化输出";注重大国软硬实力和重塑"中国文化身份";重新评估"美国精神"与"中国精神"世界化;大国崛起的"精神现代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再中国化"的关键在于"走近经典"、"创新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国形象 三和文明 文化输出 文化安全 中国精神
下载PDF
《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分析:1993-1998 被引量:20
19
作者 潘志高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2-55,共4页
媒体如何报道一个国家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当时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以及美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国的看法,决定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不会太好,这在媒体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关键词 《纽约时报》 对华报道 中国形象 美国媒体
下载PDF
印度主流英文媒体报道与公众舆论对华认知 被引量:35
20
作者 唐璐 《南亚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1-14,共14页
印度媒体生态包括印度语言媒体和英文媒体,尽管英文读者占比例很小,但印度英文媒体对印度外交决策具有很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在印度,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均出自英文主流媒体,对公众对华认知最有影响力的则是那些经常在英文媒体上发... 印度媒体生态包括印度语言媒体和英文媒体,尽管英文读者占比例很小,但印度英文媒体对印度外交决策具有很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在印度,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均出自英文主流媒体,对公众对华认知最有影响力的则是那些经常在英文媒体上发表意见的非政府战略层面的分析家、退休将领和退休文官。迄今印度官方虽然在对华问题上保持友好立场,然而印度非政府战略层面的对华敌对情绪却非常严重。2009年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反华歇斯底里"反映的其实是印度非政府战略层面精英的对华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英文媒体 中国形象 印度公众 对华认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