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被引量:147
1
作者 高林志 张传恒 +2 位作者 史晓颖 周洪瑞 王自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9-255,共7页
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一直是建立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标准剖面的主要目标,其年代地层位置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然而,许多关键层位仍缺乏高质量同位素年龄的约束。首次在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凝灰岩中获得大量岩浆型锆石,利用... 华北中、新元古代地层一直是建立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标准剖面的主要目标,其年代地层位置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基础地质问题。然而,许多关键层位仍缺乏高质量同位素年龄的约束。首次在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凝灰岩中获得大量岩浆型锆石,利用SHRIMPII技术进行了高精度定年,测得凝灰岩层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68Ma±12Ma。进而结合区域资料讨论了锆石年龄的地质意义。该同位素年代学资料为华北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最新的资料,不仅准确地确定了地层的形成时代,而且对整个华北地台中、新元古代地层地质演化史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白口系 下马岭组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元古代 华北地台
下载PDF
我国境内格林威尔期造山带的存在及其对中元古代末期超大陆再造的制约 被引量:99
2
作者 李江海 穆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9-272,共14页
中元古代超大陆Rodinia 再造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围绕全球格林威尔期(1.0Ga)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详细的构造分析表明,我国境内至少存在两条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及江南造山带),它们以活动陆缘增生... 中元古代超大陆Rodinia 再造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围绕全球格林威尔期(1.0Ga)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详细的构造分析表明,我国境内至少存在两条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及江南造山带),它们以活动陆缘增生型造山带为主,涉及板块俯冲、岛弧- 弧后盆地的发育,以及微陆块的碰撞作用。这些造山带发育的时代主要集中于10—0.9Ga,它们在时代上与北美、欧洲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成为制约我国主要陆块(华北、扬子)在超大陆中拼合方式最主要的证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代 造山带 活动陆缘 超大陆 构造对比
下载PDF
云南东川地区昆阳群黑山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104
3
作者 孙志明 尹福光 +4 位作者 关俊雷 刘建辉 李军敏 耿全如 王立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96-900,共5页
云南东川地区昆阳群的形成时代及地层层序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高质量的SHRIMP定年还很缺乏。在东川地区昆阳群黑山组中上段发育的近180m厚的具有地层意义的晶屑、岩屑凝灰岩中采集样品D0202一件,选出锆石... 云南东川地区昆阳群的形成时代及地层层序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高质量的SHRIMP定年还很缺乏。在东川地区昆阳群黑山组中上段发育的近180m厚的具有地层意义的晶屑、岩屑凝灰岩中采集样品D0202一件,选出锆石百余粒,获得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03±17)Ma。样品D0202的锆石Th/U大于0.48,并具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均为岩浆成因的锆石,表明黑山组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这一年龄表明昆阳群的形成时代至少大于1500Ma,为准确地标定昆阳群的时代和层序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东川地区 昆阳群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元古代
下载PDF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被引量:94
4
作者 郭令智 卢华复 +5 位作者 施央申 马瑞士 孙岩 舒良树 贾东 张庆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13,共13页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元古代 元古代 岛弧 运动学 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中—新元古代地层年表的修正——锆石U-Pb年龄对年代地层的制约 被引量:90
5
作者 高林志 丁孝忠 +1 位作者 庞维华 张传恒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报道了全国地层委员会的中一新元古代地层年表新标定的方案:即长城系限定在L8~1,6Ga;蓟县系限定在1.6~1.4Ga;待建系1.4~1.0Ga;青白口系限定在1.0~0.78Ga;南华系限定在780~635Ma及震旦系限定在635~542Ma。新年表突出3... 报道了全国地层委员会的中一新元古代地层年表新标定的方案:即长城系限定在L8~1,6Ga;蓟县系限定在1.6~1.4Ga;待建系1.4~1.0Ga;青白口系限定在1.0~0.78Ga;南华系限定在780~635Ma及震旦系限定在635~542Ma。新年表突出3个方面的标定:1)对长城系和蓟县系的年代学限定;2)依据蓟县剖面的新年龄信息,在中国年表中表示了“待建系”的位置;3)对南华系下限的限定。依据新地层年表,有关的地层对比和构造背景解疑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华北古陆、扬子古陆和塔里木块体上最新的系列锆石U—Pb测年结果,初步揭示中国古陆前寒武系火山事件的存在和分布范围,结合全球的大陆动力学的基本特征,将有利于建立一个前寒武纪统一的、精确的和具有年代系统的高精度年龄的地层年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 构造事件 绝对年龄 元古代 元古代 国古陆
原文传递
铁岭组钾质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8
6
作者 苏文博 李怀坤 +4 位作者 HUFF W D ETTENSOHN F R 张世红 周红英 万渝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2197-2206,共10页
最近在冀北-辽西以碳酸盐岩为主的铁岭组内发现了钾质斑脱岩,并获得其锆石SHRIMP U-Pb年龄——(1437±21)Ma,这一进展将铁岭组的时代确定为中元古代早期盖层纪(Calymmian Period)末期.与此同时,还在同一剖面获得了铁岭组的上覆地层... 最近在冀北-辽西以碳酸盐岩为主的铁岭组内发现了钾质斑脱岩,并获得其锆石SHRIMP U-Pb年龄——(1437±21)Ma,这一进展将铁岭组的时代确定为中元古代早期盖层纪(Calymmian Period)末期.与此同时,还在同一剖面获得了铁岭组的上覆地层——下马岭组碳硅质页岩里钾质斑脱岩锆石SHRIMPU-Pb年龄——(1372±18)Ma,这与稍早前在北京西北及其附近地区所获得的定年结果(~1380Ma)是一致的.这在肯定了该地区下马岭组应归入中元古代中期延展纪(Ectasian Period)早期的同时,也表明以蓟县剖面为代表的燕山东部地区铁岭组-下马岭组等相关序列,可与北京西山及燕山西部进行良好对比.换言之,华北北部从高于庄组到铁岭组的巨厚碳酸盐岩序列都应视为中元古界盖层系沉积,而铁岭组与下马岭组之间的不整合面可作为中元古界盖层系与延展系之间的物理性分界标志;早先以该不整合面命名的"芹峪上升"(或"芹峪运动")应属于一个时限短暂的中元古代早期的区域抬升,不能再视为华北克拉通对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事件(~1.0Ga)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钾质斑脱岩 铁岭组 华北克拉通 盖层纪 元古代
原文传递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古地震与古地理 被引量:79
7
作者 乔秀夫 高林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37-352,共16页
位于中朝板块北部的燕辽裂陷槽是中元古代板内裂解的产物。中元古代的伸展裂解构造诱发强地震。中元古代长城系(1 800—1 400 Ma)的串岭沟组、高于庄组及蓟县系的雾迷山组(1 200 Ma)中保留有丰富的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各种软沉积物液化变... 位于中朝板块北部的燕辽裂陷槽是中元古代板内裂解的产物。中元古代的伸展裂解构造诱发强地震。中元古代长城系(1 800—1 400 Ma)的串岭沟组、高于庄组及蓟县系的雾迷山组(1 200 Ma)中保留有丰富的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各种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如液化砂岩脉;碳酸盐岩中的泥亮晶脉、灰岩墙、液化角砾岩、水塑性变形、各种卷曲构造、环形层、层内粒序断层以及碳酸盐岩成岩初期的脆性变形。这些地震成因的变形构造与同沉积断裂相伴生。依据地震记录,中朝板块北部地区中元古代经历两次板内裂解,即1 800—1 400 Ma之间与1 200 Ma,1 200 Ma的裂解导致燕辽裂陷槽的最终形成。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的古地理格局与两次板内裂解相联系,古海盆的范围、盆地的边界、岩相带均受同时期断裂—地震控制。燕辽裂陷槽的古地理环境是一个深部物质活跃、断裂火山活动剧烈和地震频繁的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裂陷槽 元古代 古地震 软沉积物液化变形 板内裂解 古地理
下载PDF
滇中中元古代昆阳群的地震事件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6
8
作者 杜远生 张传恒 +2 位作者 韩欣 顾松竹 林文娇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289,共7页
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作为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可以在地层中形成地震-海啸事件沉积记录.云南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大龙口组发育地震断裂层、微同沉积断裂、微褶皱纹理、泥晶脉(molar tooth构造)、丘状层理等典型的地震-海啸... 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作为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可以在地层中形成地震-海啸事件沉积记录.云南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大龙口组发育地震断裂层、微同沉积断裂、微褶皱纹理、泥晶脉(molar tooth构造)、丘状层理等典型的地震-海啸沉积标志,并形成震积岩(A,包括液化泥晶脉灰岩、震裂岩、震褶岩、自碎屑角砾岩和内碎屑副角砾岩等)、海啸岩(B,具丘状层理或平行层理的内碎屑灰岩)及背景沉积(C)三个沉积单元.它们组合成A-B-C,A-C,B-C等3种类型的沉积序列.这些沉积序列分别代表地震-海啸-背景沉积(地震引发海啸)、地震-背景沉积(地震未引发海啸)、海啸-背景沉积(远离地震中心)的事件沉积序列.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处于裂谷盆地的构造背景下,大龙口组的地震事件沉积是裂谷盆地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元古代 地震 海啸 震积岩 海啸岩 地震事件沉积 沉积序列 背景沉积
原文传递
内蒙古狼山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响应 被引量:78
9
作者 彭润民 翟裕生 +4 位作者 韩雪峰 王志刚 王建平 沈存利 陈喜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9-688,共10页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展过程。该造山带有丰富的锌、铅、铜、铁、金等矿产资源,矿床(化)类型、矿床规模与时空分布规律都与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演化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矿床形成:在新太古代主要形成了海底火山环境热水沉积条带状铁矿、在中元古代主要形成了与被动陆缘裂解过程相关的海底啧流.沉积铅锌铜铁硫化物矿床、而在海西期—中生代以来挤压造山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活动,既形成了中小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又对中元古代等先成的喷流-沉积矿床产生了明显的改造和叠加成矿作用。东升庙、炭窑口和霍各乞矿床的部分铜矿是造山过程中叠加成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元古代 海西期-生代 喷流-沉积成矿 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狼山造山带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元古界小庙岩组的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82
10
作者 陈有炘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刘战庆 李佐臣 张晓飞 陈国超 刘智刚 丁仨平 郭俊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0-521,共12页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香日德南部可可沙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小庙岩组的野外地质调查,运用岩石学研究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探讨小庙岩组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小庙岩组主要为一套石英质变质岩系,可归纳为4种岩性组合,即黑云...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香日德南部可可沙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小庙岩组的野外地质调查,运用岩石学研究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探讨小庙岩组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小庙岩组主要为一套石英质变质岩系,可归纳为4种岩性组合,即黑云石英片岩-石英岩组合、片麻岩-片岩组合、角闪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组合和石英岩-大理岩组合。原岩组合可能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属于浅海陆缘沉积,变质条件为中压低角闪岩相。锆石U-Pb年代学表明,小庙岩组物源区存在1 600~2 729 M a的构造-热事件,其主体形成于1 683~1 554 M a,时代归属中元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岩石组合 小庙岩组 元古代 东昆仑造山带
下载PDF
南秦岭中~晚元古代火山岩性质与前寒武纪大陆裂解 被引量:64
11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徐学义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3期237-243,共7页
南秦岭扬子克拉通北缘,中~晚元古代陨西群、耀岭河群、西乡群及碧口群火山岩系具有大陆裂谷火山岩或大陆溢流玄武岩特征,是大陆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富集不相容元素及高ε_(Nd)和低~中等^(87)Sr/^(86)Sr值等特点,表明其来... 南秦岭扬子克拉通北缘,中~晚元古代陨西群、耀岭河群、西乡群及碧口群火山岩系具有大陆裂谷火山岩或大陆溢流玄武岩特征,是大陆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富集不相容元素及高ε_(Nd)和低~中等^(87)Sr/^(86)Sr值等特点,表明其来源于软流圈地幔柱.在较强烈的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地幔柱上隆并快速减压熔融形成岩浆.这种拉张作用在晚元古代发展为大陆裂解并形成洋盆.中~晚元古代火山作用是南秦岭前寒武纪大陆裂解的先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大陆裂解 元古代 元古代 前寒武纪
原文传递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被动陆缘热水喷流成矿特征 被引量:66
12
作者 彭润民 翟裕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57-268,共12页
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被动陆缘产有东升庙、炭窑口、霍各乞和甲生盘等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与世界中元古代的SEDEX型矿集区有许多相似之处 :①矿床的产出受华北古陆北缘裂陷槽内三级断陷盆地控制 ;②各大矿床都具有鲜明的层控特征 ,所... 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被动陆缘产有东升庙、炭窑口、霍各乞和甲生盘等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与世界中元古代的SEDEX型矿集区有许多相似之处 :①矿床的产出受华北古陆北缘裂陷槽内三级断陷盆地控制 ;②各大矿床都具有鲜明的层控特征 ,所有矿体总体呈层产在中元古界的白云石大理岩、碳质千枚岩 (或片岩 )中 ;③矿石具有细纹层状、条带状构造 ,喷流沉积成矿特征十分明显 ;④成矿过程中伴有明显的同生断裂活动 ,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 ;但不同矿床同生断裂活动的强度、时限、规模都不同 ,从而导致不同矿床在相同含矿岩组中矿体产出的先后顺序不同和大量层间砾岩与同生角砾状矿石的形成 ;⑤厚大Zn ,Pb ,Cu复合矿体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自下至上 ,Cu/ (Zn +Pb +Cu)比值由高→低 ;⑥重晶石层发育 ,多与黄铁矿层互层状产出 ,也有与闪锌矿层互层 ,但与世界典型SEDEX型矿床又有重要差别。成矿期间火山活动明显 ,在霍各乞、东升庙、炭窑口矿床惟一容矿的狼山群第二岩组中先后发现了具有变余斑状或聚斑状结构、变余杏仁构造的基性火山岩、钠质“双峰式”火山岩和钾质“双峰式”海相火山岩及凝灰岩夹层。结合①各种硫化物的铅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地幔和下地壳铅演化曲线附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 层控与岩控 同生断裂 火山活动 过渡型热水沉积矿床 元古代 华北地台北缘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块中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71
13
作者 孙立新 任邦方 +3 位作者 赵凤清 谷永昌 李艳峰 刘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7-340,共14页
内蒙古中部的锡林浩特地块位于兴蒙造山带中部,发育条带状花岗片麻岩。以往将该地块作为宝音图群的一部分,本次研究表明它们是受变形改造的变质侵入体。运用LA-MC-ICP-MS分析了2件变质侵入体样品。其中一件样品(10TW53)获得锆石核部年龄... 内蒙古中部的锡林浩特地块位于兴蒙造山带中部,发育条带状花岗片麻岩。以往将该地块作为宝音图群的一部分,本次研究表明它们是受变形改造的变质侵入体。运用LA-MC-ICP-MS分析了2件变质侵入体样品。其中一件样品(10TW53)获得锆石核部年龄为1516Ma±31Ma,锆石变质增生边部年龄为451Ma±16Ma,锆石核部εHf(t)也为正值,变化于+2.8-+8.5,tDM变化范围为1.70-1.84Ga,表明有地幔物质的加入。锆石变质增生边的εHf(t)皆为负值,变化于-6.5--12.7之间,tDM变化范围为1.33-1.59Ga,t2DM变化范围为1.87-2.26Ga,与锆石核部模式年龄基本一致。另一件样品(10TW54)的锆石核部年龄为1390Ma±17Ma,εHf(t)在+0.4-+11.9之间,均为正值,表明岩浆来源于地幔源区,tDM变化范围为1392-1841Ma,εHf(t)为较高正值时(+11.7和+11.9),其tDM与岩石形成年龄基本一致,表明其为新生地壳,揭示出中元古代存在地壳增生事件。该时期变质侵入体的发现表明该地块存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并经历了中元古代中期地壳增生事件,同时还受到加里东期变质事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片麻岩 锆石HF同位素 LA—MC—ICP—MS锆石U-Pb定年 元古代 锡林浩特地块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57
14
作者 刘正宏 刘雅琴 冯本智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 ,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起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 ,全长 2 0 0 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 ,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 1.0Ga左右 ,由西伯利亚...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 ,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起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 ,全长 2 0 0 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 ,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 1.0Ga左右 ,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 ,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事件是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 ,表明了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北缘 造山带 元古代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恒山中元古代早期基性岩墙群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及其克拉通构造演化意义 被引量:58
15
作者 李江海 侯贵廷 +2 位作者 钱祥麟 H.C.HALLS Don DAVIS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4-238,共5页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变质基底发育大规模的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由于基性岩墙同位素定年技术存在问题,因此一直未获得岩墙群的确切年龄数据。本文利用单颗粒锆石U-Pb化学法,首次获得恒山地区北西向基性岩墙群的U-Pb年龄为1769.1±2.5Ma...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变质基底发育大规模的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由于基性岩墙同位素定年技术存在问题,因此一直未获得岩墙群的确切年龄数据。本文利用单颗粒锆石U-Pb化学法,首次获得恒山地区北西向基性岩墙群的U-Pb年龄为1769.1±2.5Ma,并证明它代表基性岩墙群的侵位年龄,这一年龄数据也是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分布的未变质基性岩墙群已知的最古老年龄。综合分析同期岩浆活动的同位素年龄记录,本文提出中元古代早期华北的岩浆侵位发生于伸展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墙群 元古代 华北 同位素年龄 伸展作用 单颗粒锆石 岩浆侵位 克拉通 构造演化 铀-铅年龄
下载PDF
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2
16
作者 高维 张传恒 +3 位作者 高林志 史晓颖 刘耀明 宋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3-798,共6页
密云环斑花岗岩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燕辽裂谷的启动同期,其年代学研究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缺乏高质量的SHRIMP定年的制约。利用西澳大利亚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进行远程测试,首次在该花岗岩体中获得锆石S... 密云环斑花岗岩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燕辽裂谷的启动同期,其年代学研究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缺乏高质量的SHRIMP定年的制约。利用西澳大利亚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进行远程测试,首次在该花岗岩体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1685Ma±15Ma。这一年龄表明燕辽裂谷最早启动于1700Ma,为准确地标定长城系底界的年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密云地区 环斑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年龄 元古代 构造地层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形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54
17
作者 侯贵廷 张臣 +1 位作者 钱祥麟 张宝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9-314,共6页
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单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分析岩墙群形成的力学机制,认为这些基性岩墙群主要是基性岩浆侵位于先存的张性或张剪性破裂中而成。晋北地区和五台—太行山地区的岩墙群主要为张剪性的,吕梁山地... 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单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分析岩墙群形成的力学机制,认为这些基性岩墙群主要是基性岩浆侵位于先存的张性或张剪性破裂中而成。晋北地区和五台—太行山地区的岩墙群主要为张剪性的,吕梁山地区和中条山地区的主要为张性。根据岩墙群的分布规律、侵位方向和力学机制及其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之间的关系,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是张性和张剪性构造环境,其主压应力来自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扩张。未变形未变质的前寒武纪岩墙群的存在表明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已经具有了刚性板块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基性岩墙群 构造应力场 元古代
下载PDF
扬子克拉通西南缘中元古代通安组的形成时代--锆石LA-ICPMSU-Pb年龄 被引量:56
18
作者 耿元生 柳永清 +2 位作者 高林志 彭楠 江小均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79-1490,共12页
通安组是扬子克拉通西南缘褶皱基底的组成部分,可分为5个岩性段。本文利用凝灰质粉砂岩(样品100620-1)中碎屑锆石和侵入通安组的辉长-闪长岩脉(样品100620-1-1和样品100620-2-2)中岩浆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探讨通安组的形成时代。通... 通安组是扬子克拉通西南缘褶皱基底的组成部分,可分为5个岩性段。本文利用凝灰质粉砂岩(样品100620-1)中碎屑锆石和侵入通安组的辉长-闪长岩脉(样品100620-1-1和样品100620-2-2)中岩浆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探讨通安组的形成时代。通安组三段中凝灰质粉砂岩的碎屑锆石有两个主要的峰值年龄,分别为1.8~1.9Ga和2.28~2.38Ga,这表明通安组三段的沉积物来自不同的物源区。该凝灰质粉砂岩中最年轻的3粒锆石的207Pb/206Pb平均年龄为1806Ma。从侵入到通安组第三段的辉长-闪长岩的岩浆锆石中获得了1513±13Ma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样品100620-2-1)和1531±18Ma的上交点年龄(样品100620-2-2)。这些新获得的年龄数据可以限定通安组的形成时限为1.8~1.5Ga。辉长-闪长岩脉1513Ma和1531Ma的年龄数据与东川群黑山组火山凝灰岩1503±7Ma的年龄结果相似,表明侵入到通安组三段中的辉长-闪长岩脉与东川群黑山组的火山凝灰岩形成于一个岩浆旋回的同一阶段。因此,通安组三段大致相当于云南东川群的黑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元古代 通安组 辉长-闪长岩脉 碎屑锆石 扬子克拉通西南缘
下载PDF
西藏念青唐古拉岩群SHRIMP锆石U-Pb年龄和Nd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52
19
作者 胡道功 吴珍汉 +3 位作者 江万 石玉若 叶培盛 刘琦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7,共9页
对纳木错西缘念青唐古拉岩群中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体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背散射电子成像和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 其形成年龄下限由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限定为787±9 Ma,上限由花岗岩锆石U-Pb年龄限定为748±8 Ma. 这表明... 对纳木错西缘念青唐古拉岩群中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体进行了锆石阴极发光、背散射电子成像和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 其形成年龄下限由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限定为787±9 Ma,上限由花岗岩锆石U-Pb年龄限定为748±8 Ma. 这表明念青唐古拉岩群的形成时代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形成时代相当, 它们共同组成了印度地盾北部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弧-盆体系. 拉斑玄武岩和花岗岩中继承锆石给出947(1766 Ma的中元古代年龄. 正的(Nd(t)值表明, 念青唐古拉岩群中基性岩来源于亏损地幔并受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 Nd模式年龄和继承锆石U-Pb年龄均指示新元古代时期拉萨地块存在中元古代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U—Pb年龄 SHRIMP ND同位素 花岗岩 元古代 元古代 成体 喜马拉雅 北部
原文传递
华北及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厘定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52
20
作者 苏文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6-185,共30页
在系统分析近年华北和扬子克拉通典型地区中元古代(GTS2012,1 780~850 Ma)年代地层学进展基础上,详细厘定了其地层格架。确认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地层(约1 780~约1 350 Ma)发育始于豫陕晋交界地区,其后沿"华北中部造山带"(T... 在系统分析近年华北和扬子克拉通典型地区中元古代(GTS2012,1 780~850 Ma)年代地层学进展基础上,详细厘定了其地层格架。确认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早期地层(约1 780~约1 350 Ma)发育始于豫陕晋交界地区,其后沿"华北中部造山带"(TNCO:Trans-North China Orogen)再逐渐扩展到燕山及附近地区,但随后则普遍缺失了中期(约1 350~约1 100 Ma)纪录。其晚期沉积(〈1 100 Ma)见于胶辽徐淮、豫西南及燕山等地区。扬子克拉通的川滇交界地区出露有中元古代早期(约1 750~约1 450Ma)及晚期(〈1 100Ma)地层,中期沉积(约1 400~约1 150 Ma)主要见于神农架地区。华北与扬子两地的地层纪录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并有效涵盖了整个GTS2012全球地质年表所建议之"中元古代"(1 780~850 Ma)。这一新格架蕴含多方面重要命题:(1)地层学方面。在未来GTS2012中元古界内部"系"级单位再划分研究中,中国学者通过在上述两地对应地层序列中识别此间全球大火成岩省LIPs-地幔柱事件的沉积响应,可望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全面参与新建议各系底界的"金钉子"工作,并做出独特贡献。(2)早期真核生物演化及生物古地理方面。基于当前格架可以确认,山西永济汝阳群北大尖组以Tappania为代表的具刺大型疑源类生物群的时代应约为1650 Ma,为目前全球真核生物遗存最早出现层位,同时不排除华北南缘有可能是此类生物的起源区。结合其时空分布或可进一步推测,至少在约1 650~约1 450 Ma阶段,即哥伦比亚超大陆向罗迪尼亚超大陆过渡阶段,华北克拉通应与印度、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古陆互为近邻。(3)沉积-大地构造演化方面。中元古代华北及扬子克拉通均表现出"三段式"沉积过程,其沉降-隆起区均发生过"跷跷板"式转换,包括"晋宁运动"在内的关键时间节点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扬子克拉通 元古代 大火成岩省 真核生物群 宏观藻类 超大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