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2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 被引量:35
1
作者 史探径 《环球法律评论》 1999年第2期43-54,共12页
古今中外各国,都曾发生过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常因国度不同和时代不同而有其不同特点。但是,不论哪一个国家,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之中和完成转变之后,都会遇到诸如劳工疾病、伤残、养老、失业等问题及其家属成... 古今中外各国,都曾发生过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常因国度不同和时代不同而有其不同特点。但是,不论哪一个国家,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之中和完成转变之后,都会遇到诸如劳工疾病、伤残、养老、失业等问题及其家属成员甚至其他社会成员在市场竞争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制度 法的起源 社会保障法》 世界社会 工伤保险 国际劳工公约 社会保险立法 国际劳工组织 “福利国家”
原文传递
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 被引量:27
2
作者 古学斌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86-88,85,共3页
当我们谈社会工作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问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工作教育到底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我们培养一批批的学生到底目标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培训一批批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实务工作者,他们的工作范... 当我们谈社会工作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问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工作教育到底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我们培养一批批的学生到底目标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培训一批批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实务工作者,他们的工作范围从个人的层面到社区的层面,他们的使命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像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在世界社会工作日的宣言就这样说道:“社会工作的议题是社会工作者如何让全世界的人们生活发生改变,改善生活的质量。世界社工日就是让我们纪念社工在捍卫人权上的贡献。在当今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还眼看许多人被伤害、虐待和忽视,他们的公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正被侵犯当中。社会工作者每天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他们面对这样的处境,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寻找方法保护他们该得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教育 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者 世界社会 社会责任 社会权利 社会问题 社会公平
下载PDF
世界社会的民俗协商: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新生命 被引量:22
3
作者 高丙中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2,157,共9页
民俗学是随着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高度国际性的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学科,它在方法上采取集体主义,在理论上假设民族在民俗上的同质性。在现代性走向巅峰的时候,同质性人群和民俗传统的快速消逝带来民俗学的危机。面对危机,... 民俗学是随着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高度国际性的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学科,它在方法上采取集体主义,在理论上假设民族在民俗上的同质性。在现代性走向巅峰的时候,同质性人群和民俗传统的快速消逝带来民俗学的危机。面对危机,从日常生活来界定民俗的思潮兴起,却并不能解除危机。在人口流动、文化杂糅的世界社会,个人与小群体必须与他人协商安排日常生活的细节,这种世界社会的民俗协商正在成为广泛的事实。能够应对这种趋势的民俗学将会获得发展的生命力,这有赖于从业者带来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协商 世界社会 民俗自由 日常生活的整体性
原文传递
寻找一个新世界:中国近现代对“世界”的理解及其变化 被引量:20
4
作者 项飚 《开放时代》 CSSCI 2009年第9期103-114,共12页
尽管当代中国往往被当作世界社会中的一个"例外",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通常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乃是人类普遍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基于对中国近现代"世界观"的变化的梳理,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在19世纪末期,对自我的... 尽管当代中国往往被当作世界社会中的一个"例外",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通常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乃是人类普遍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基于对中国近现代"世界观"的变化的梳理,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在19世纪末期,对自我的对象化和对世界的外化(即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外在实体)是一个关键的转变,这可能比"国族"观念取代"文明"或者"王朝"概念更为重要。第二,冷战时期的"三个世界"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把世界想象成为要主动争取的对象,认为国族建设是为了实现更大革命目标的一个手段;但是这也导致了不切实际的"革命天下"的想象。第三,在改革时期,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反而趋于单一化,同时对自己的理解也趋向于内化和简单化。文章最后呼吁发展一个"去中心"的对世界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 世界 “三个世界”理论 19世纪末期 世界社会 当代中国 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
原文传递
全球化与认同:世界社会是否可能? 被引量:16
5
作者 巴里.布赞 王江丽 +1 位作者 黄德远 崔顺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4,共10页
文化认同对全球化影响最具抵制性以及人类认同只能保持碎片化状态的观点值得商榷。从历史、理论和安全逻辑的视角考察集体认同后发现,一方面,文化多元性的确具有其强有力的支撑,但另一方面,宣称人类普世认同不可能的观点也存在着重大漏... 文化认同对全球化影响最具抵制性以及人类认同只能保持碎片化状态的观点值得商榷。从历史、理论和安全逻辑的视角考察集体认同后发现,一方面,文化多元性的确具有其强有力的支撑,但另一方面,宣称人类普世认同不可能的观点也存在着重大漏洞。文化融合有其重要的逻辑性,这意味着地方性文化认同与全球认同之间的矛盾要比它们初看上去的情形小得多。因此,"世界社会"的形成是有可能的,它正伴随着地方性认同——而不是与之根本相悖——在国家和民众中渐渐孕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文化 国际社会 世界社会
下载PDF
海外民族志的发展历程及其三个层次 被引量:15
6
作者 高丙中 熊志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共8页
海外民族志研究内生于中国人类学的传统,近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新潮流。中国学人偶尔有在境外做实地调查研究的例子,但是作为学术事业的海外民族志是在21世纪初期从北京大学开始推动的,而后逐渐有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形成一个... 海外民族志研究内生于中国人类学的传统,近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新潮流。中国学人偶尔有在境外做实地调查研究的例子,但是作为学术事业的海外民族志是在21世纪初期从北京大学开始推动的,而后逐渐有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多学科的学术创新领域。早先的研究尝试在周边国家进行,后来扩展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地。高丙中评述了这个发展过程,并认为,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已经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关注,即以微观社区实体为对象的蹲点研究、由多点构成代表性的区域国别研究和以世界社会为对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民族志 世界社会 “我们”人类学
原文传递
国际体系与世界社会、国际秩序及世界秩序诸概念的比较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鸣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44,共9页
国际体系从其本源讲是一个历史概念。世界社会与国际体系相比 ,其基础不相同 ,它的行为主体是非国家的组织和个人。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关系是 :体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它是一个跨历史阶段的抽象概念和框架。世界秩序是指一种在世界社... 国际体系从其本源讲是一个历史概念。世界社会与国际体系相比 ,其基础不相同 ,它的行为主体是非国家的组织和个人。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关系是 :体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它是一个跨历史阶段的抽象概念和框架。世界秩序是指一种在世界社会基础之上的秩序 ,重视行为主体的个人、民众运动的力量因素 ,要求以一种符合社会发展、人类共需的新法律、道德和价值观来规范世界上所有行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系 世界社会 国际秩序 世界秩序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对话“世界社会” 被引量:7
8
作者 方帆 段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82,共13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秩序建设的历史性方案,也是人类破解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中国理念对全人类发展的关切与“世界社会”对全球体系的审思,超越国家本位转向相互融通的整体价值观,将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是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秩序建设的历史性方案,也是人类破解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中国理念对全人类发展的关切与“世界社会”对全球体系的审思,超越国家本位转向相互融通的整体价值观,将对世界的认识从结构定式转向作为认知建构的动态过程,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产生对话与共振。以传播为核心的路径阐释打开了理论与实践的新视域,启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传播为连接,探索在时间维度以搭建世界公共传播脉络为支架、在事实维度以公共信任为支点、在社会维度以连接世界公共话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方案。东西方理念的交流与互鉴有助于中国突破国际传播困局,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观点更好地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社会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从国际社会到世界社会——巴里·布赞对英国学派的重塑 被引量:8
9
作者 苗红妮 秦治来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47,共14页
英国学派的主要理论缺失,在于未能重视世界社会的概念。虽然它对该学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英国学派的思维框架中,它既没有得到前后一贯的使用,也未能得到明确而又系统的阐述。从世界社会这个概念出发,本文详细分析了巴里&#... 英国学派的主要理论缺失,在于未能重视世界社会的概念。虽然它对该学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英国学派的思维框架中,它既没有得到前后一贯的使用,也未能得到明确而又系统的阐述。从世界社会这个概念出发,本文详细分析了巴里·布赞对英国学派的四次理论修正及其对该学派“未来发展议程”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社会 世界社会 巴里·布赞 英国学派 国际关系思想
原文传递
小地方与大议题:用民族志方法探索世界社会 被引量:10
10
作者 阎云翔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8,共5页
一、如何在全球视野中运用民族志方法 在推动海外民族志的过程中,田野作业是很重要的。今天实际上我想说的只有两点:第一,田野作业有自己的好处和优点,但是也有它极大的局限,所以我们接下来可以讨论为什么田野作业会有它的局限?... 一、如何在全球视野中运用民族志方法 在推动海外民族志的过程中,田野作业是很重要的。今天实际上我想说的只有两点:第一,田野作业有自己的好处和优点,但是也有它极大的局限,所以我们接下来可以讨论为什么田野作业会有它的局限?我觉得人类学的优势和局限都在于它强调微观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方法 世界社会 议题 田野作业 全球视野 微观研究 人类学
原文传递
全球场域的“双重结构”与跨文化传播本土研究的“知识策略”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英春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7,共8页
基于全面讨论人类交往的目的,将当前全球场域的基本特征表述为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两种结构并存、分疏且共同发展的“双重结构”,以展现复杂世界中行为体之间高度联结、相互依存同时彼此对立、分化的动态关系。全球场域变动使跨文化传播... 基于全面讨论人类交往的目的,将当前全球场域的基本特征表述为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两种结构并存、分疏且共同发展的“双重结构”,以展现复杂世界中行为体之间高度联结、相互依存同时彼此对立、分化的动态关系。全球场域变动使跨文化传播成为人类交往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实践,非西方社会的跨文化传播本土研究有必要借助“双重结构”的理论思维,发展有益于体现自身意志、诉求和创造性的“知识策略”,重建本土学术和文化主体性。“双重结构”中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日常交际、文化交往和“共同体”构建的“三个层次”的内涵,要求“知识策略”向这些层次的学术和实践同时开放,以整体把握全球场域中跨文化传播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为这一领域改进学术构成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场域 世界社会 本土研究 主体性
下载PDF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概况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榕平 王启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109-114,134,共7页
本文第一部分探溯了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论述了从1883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部分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概况 历史渊源 世界社会 社会保障导论》 资产阶级 工人运动 社会保险立法 中国社会保障 社会民主主义
下载PDF
从内在幽深处展望世界社会——读贝克《自己的上帝》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荣荣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8-241,共14页
一、个体化主题的出现及本文主旨 (一)退入私人领域的宗教 在宗教研究中,经典世俗化理论①认为,现代化必然导致社会和个人心灵中的宗教衰退。不过,在纷繁多姿的各种新老宗教经验面前,
关键词 世界社会 上帝 贝克 展望 宗教研究 私人领域 宗教经验 个体化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2.0版)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丙中 郭金华 龚浩群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151-165,共15页
为了阶段性地总结中国人类学关于学科定位、学科规范等重要议题的认识,继2009年拟定并组织同行学人讨论《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1.0版)》之后,现在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鉴于中国人类学面对新的全球化形势、整个社会科学界倡导区域与... 为了阶段性地总结中国人类学关于学科定位、学科规范等重要议题的认识,继2009年拟定并组织同行学人讨论《关于中国人类学的基本陈述(1.0版)》之后,现在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鉴于中国人类学面对新的全球化形势、整个社会科学界倡导区域与国别研究、民族志对象在国内和国外全面扩张的局面,重写原来的基本陈述,形成2.0版,主要根据“世界社会的人类学”的认知与定位而刷新了中国人类学的学术意识。希望以此方式呈现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新进展,呈现人类学同仁在基本问题上的共识与不同观点,推动人类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此版本正文由高丙中、郭金华拟稿、改写,部分内容参照了诸位评议人的意见。评议人的意见由龚浩群、熊志颖汇总、整理,此次发表时由高丙中作了删减。我们邀请以青年为主的人类学学者笔谈,就基本陈述的条款发表自己的阐释、疑问、批评和修改建议,与基本陈述2.0版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类学学术自觉的内容。为了征求同行的意见,我们还于2019年9月8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会议室专门召开了一个工作坊,周大鸣、朱健刚、富晓星、赵丙祥等老师参与,龚浩群、张帆负责组织,邀请多位年轻的人类学者到会批评。希望以后有机会把大家在会上的意见整理出来。(在此对所有参与者、贡献者、服务者表达感激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学科规范 学术伦理 世界社会
原文传递
海外民族志研究大有可为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延中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9,共7页
开展海外民族志研究标志着新时期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一个新开端,即以全球各区域的民族、社会和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公众提供关于当今世界的鲜活知识。对当代中国而言,通过海... 开展海外民族志研究标志着新时期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一个新开端,即以全球各区域的民族、社会和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公众提供关于当今世界的鲜活知识。对当代中国而言,通过海外民族志建构中国人关于世界现实的知识表述,本身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步骤。2013年6月18日至27日,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举办了第二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历时十天,共招收六十余名来自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青年学员,二十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工作坊上就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前景以及如何运用民族志方法探索世界社会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切实推动了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社会科学界的普及与运用。本期特辟栏目,分别收录王延中研究员、高丙中教授和阎云翔教授在第二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上的讲话稿,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方法 海外 中国民族学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科学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社会 中央民族大学
原文传递
区域国别学的对象论:世界社会的视角
16
作者 高丙中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4,共9页
区域国别研究从社会科学诸学科的交叉领域定位于具有国家学科分类管理体系内的一级学科地位的区域国别学,但是“区域国别学”从获致名分到学科建设取得被承认的实绩优先需要确立整合性的理论方法,而理论方法的整合性依赖于学科从业者迟... 区域国别研究从社会科学诸学科的交叉领域定位于具有国家学科分类管理体系内的一级学科地位的区域国别学,但是“区域国别学”从获致名分到学科建设取得被承认的实绩优先需要确立整合性的理论方法,而理论方法的整合性依赖于学科从业者迟早要达成共识的对象论。本文站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高度,提出把区域和国别都界定为社会范畴(不是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领域,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人际活动总体),由此解决“区域”与“国别”的字面张力;然后从区域社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联展示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的主要构成,进而推导关于区域社会与世界社会的基本关系、以“社会”为对象的科学方法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约束下的学科目的,初步在逻辑上检验区域国别学的对象论与理论方法、目的论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对象论 区域社会 世界社会 新文科
原文传递
中国人类学的重塑:成为一门在世界看世界的新文科
17
作者 高丙中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16-25,141,共11页
中国人类学同行多年都是在预设中国社会科学的既定格局下呼吁人类学的学科升级,而现实的发展显示,人类学在新文科建设中重塑自身并参与改变社会科学,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提升。置身于一个技术创新和流动性剧增的新社会,中国人类学由海... 中国人类学同行多年都是在预设中国社会科学的既定格局下呼吁人类学的学科升级,而现实的发展显示,人类学在新文科建设中重塑自身并参与改变社会科学,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得到提升。置身于一个技术创新和流动性剧增的新社会,中国人类学由海外民族志的开拓到融合“家乡”和“海外”的世界社会研究,适逢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并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提供参与观察的视野和方法、整体论的理念,提供比较的经验案例,由此促成中国社会科学成为中文知识共同体在经验研究上打通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从而在完成一门在世界看世界的新文科建设中重塑自己的学术身份与学科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中国社会科学 新文科 世界社会
下载PDF
论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章前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8-35,共8页
英国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从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看到,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框架。英国... 英国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从方法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进行观察可以看到,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框架。英国学派的多元主义不仅为综合各种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观点提供了一个框架,而且为它们之间的对话架设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不过,英国学派的多元主义理论也造成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矛盾和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学派 多元主义 国际体系 国际社会 世界社会
原文传递
英国学派与欧洲一体化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菲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4-41,共8页
英国学派以往较少关注欧洲一体化及其相关问题,但随着这一学派的发展,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变。运用其相关方法和概念来分析欧洲一体化正逐渐成为英国学派的研究重点。针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英国学派不仅能够补充欧洲一体化理论,还能进一... 英国学派以往较少关注欧洲一体化及其相关问题,但随着这一学派的发展,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变。运用其相关方法和概念来分析欧洲一体化正逐渐成为英国学派的研究重点。针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英国学派不仅能够补充欧洲一体化理论,还能进一步拓展其自身的学术空间。英国学派在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明晰欧盟的国际角色、解释欧盟的扩大等若干问题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有益的视角。文章以英国学派的三大核心概念为基础,解释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了英国学派在研究欧洲一体化上存在的局限性,并就英国学派未来对欧洲一体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学派 欧洲一体化 国际社会 世界社会
原文传递
试论巴瑞·布赞对英国学派理论的重塑 被引量:4
20
作者 郝妍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1-28,共8页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派就已经诞生并开始不断发展了,但学界对其关注甚少。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英国学派,并对其独特的理论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等进行了有价值的系统研究。由于巴瑞·布赞提出系统重塑英国学...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派就已经诞生并开始不断发展了,但学界对其关注甚少。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英国学派,并对其独特的理论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等进行了有价值的系统研究。由于巴瑞·布赞提出系统重塑英国学派的主张,其被公认为英国学派新的领军人物。文章在阐述巴瑞·布赞重塑英国学派观点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英国学派理论发展上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并简要阐述了巴瑞·布赞重塑英国学派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学派 国际社会系谱 世界社会 多元主义 连带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