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被引量:96
1
作者 江蓝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1-308,383,共18页
本文所谓连—介词是指能够兼做并列连词的介词,汉语的连—介词至少有四个来源:(1)伴随义动词"和、跟、同"等;(2)使役义动词"唤、教";(3)给予义动词"与、给";(4)同位结构"我两个"中的数量词&qu... 本文所谓连—介词是指能够兼做并列连词的介词,汉语的连—介词至少有四个来源:(1)伴随义动词"和、跟、同"等;(2)使役义动词"唤、教";(3)给予义动词"与、给";(4)同位结构"我两个"中的数量词"两个"。文中描述了这四类连—介词语法化的动因和路径,归纳了它们语法化的三种类型;对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解释;结合论题,对语法化的普遍规律进行了一些概括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介词 伴随动词 两个/两
原文传递
兼表被动和处置的“给”的语法化 被引量:70
2
作者 石毓智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26,共12页
“给”在现代汉语中具有相当独特的用法,既可以用作被动标记引入施事,又可以用作处置标记引入受事,同时它还可以单独出现在被动式和处置式的谓语动词之前。而且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很多汉语方言之中。本文调查“给”的这些用法在现代... “给”在现代汉语中具有相当独特的用法,既可以用作被动标记引入施事,又可以用作处置标记引入受事,同时它还可以单独出现在被动式和处置式的谓语动词之前。而且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很多汉语方言之中。本文调查“给”的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探讨这些用法形成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 处置式 谓语动词 语法 双宾结构
原文传递
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2
3
作者 刘永耕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8,共9页
本文着重考察动词"给"语法化为介词和助词过程中的义素传承和词义滞留的情况。给予动词"给"具有五个义素:A.给予者;B.发出;C.给予物;D.使获得;E.接受者。这五个义素也是给予义的基本义素。介词"给"不具... 本文着重考察动词"给"语法化为介词和助词过程中的义素传承和词义滞留的情况。给予动词"给"具有五个义素:A.给予者;B.发出;C.给予物;D.使获得;E.接受者。这五个义素也是给予义的基本义素。介词"给"不具有给予义所必需的义素,给予义中的接受者是给予类动词的受事,必充当宾语。动词"给"的义素 D 滞留在与事介词"给"和助词"给"中,表现为"某种效应"的意味,这也影响到介词"给"的介引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 语法化 义素传承 词义滞留 现代汉语
原文传递
交接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 被引量:39
4
作者 范晓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年第3期19-34,共16页
“交、给、送、教、告诉、接、收、欠”等动词,就是交接动词。又称“给取动词”或“双宾动词”。交接动词为数不多,但在言语表达中的作用相当重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类动词及其构成的句式作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 句式 谓语动词 交接动词 构成 言语表达 句子 双宾语 老舍 “送”
原文传递
加强处置/被动语势的助词“给”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炜 唐钰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处置式、被动式以及与处置式密切相关的“N受 N施给VP”式中的助词“给”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本文认为 ,这些句式中的“给”性质是相同的 ,有其共同的语法、语义特点 ,在句中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处置 /被动语势。
关键词 助词 被动语势 处置式 语义 语法 汉语
原文传递
“给”字的语法化 被引量:46
6
作者 洪波 《南开语言学刊》 200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丰富的虚词用法。它是从清代早期开始对同义词"与"字的兴替而逐渐提高使用频率的。本文认为"给"字在清代早期以前产生的几种虚词用法是受"与"... "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丰富的虚词用法。它是从清代早期开始对同义词"与"字的兴替而逐渐提高使用频率的。本文认为"给"字在清代早期以前产生的几种虚词用法是受"与"字类化的结果,清代中叶产生的使役介词用法和被动介词用法则既可能是其自身语法化的结果,也可能是"与"字类化的结果,清代晚期产生的使役标记功能则是其自身语法化的结果。此外本文还对"给"字的"给予"义的来源进行了论证,否定该义项来源于"馈"字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兴替 语法化 类化
原文传递
有关介词“给”的支配成分省略的问题 被引量:27
7
作者 齐沪扬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83-89,共7页
汉语介词能起到“赋格”作用,本文从格语法的角度讨论介词“给”所表示的格关系,主要有施事、受事、对象、目的四种;分析了①“给”单独出现的句子,②“给”与介词“把、被”共现的句子中,“给”后支配成分省略与不能省略的各种情况,认... 汉语介词能起到“赋格”作用,本文从格语法的角度讨论介词“给”所表示的格关系,主要有施事、受事、对象、目的四种;分析了①“给”单独出现的句子,②“给”与介词“把、被”共现的句子中,“给”后支配成分省略与不能省略的各种情况,认为在表示各种不同格关系的句子中,“给”后支配成分省略现象与一般介词不同。 1.1 Fillmore认为,各种语言深层的格关系是一致的。Fillmore所说的格关系虽然是深层语义的,但反映到表层上必然会有格的标记。就汉语来说,介词能起到“赋格”(Case-assign-ment)作用。汉语中名词的格变主要与句法有关,但作为语言材料的名词,却经常地、大量地用介词来弥补其词形变化的不足,介词代替了格变。因此,汉语介词表示了一种格标记,这是把格语法运用到汉语研究中的基本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配成分 汉语介词 予”义 格标记 句式 动词前置 句子 省略现象 格语法
下载PDF
“给”字句表处置的来源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健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3,共5页
文章认为 ,北京话中“给”可以介引客体成分 ,成为处置标记。其来源可能有两个 :一个来源于介词“给(为、替 )” ,当“给”后的成分不局限于受益者的时候 ,后面动词的受事就有可能占据“给”后的位置 ,从而使“给”的功能发生转化 ;另... 文章认为 ,北京话中“给”可以介引客体成分 ,成为处置标记。其来源可能有两个 :一个来源于介词“给(为、替 )” ,当“给”后的成分不局限于受益者的时候 ,后面动词的受事就有可能占据“给”后的位置 ,从而使“给”的功能发生转化 ;另一个来源于表示使役的“给” ,当“给”后的名词性成分不是充当后面动词短语的施事性语义角色时 ,“给”就有表示处置的可能。在“给”的语法化过程中 ,“给”因其所处的句法位置以及相关位置词语语义性质的变化 ,导致“给”功能扩展 ,成为处置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置 介词 受益者 受事 使役
原文传递
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 被引量:27
9
作者 木村英树 《汉语学报》 2005年第2期14-21,共8页
汉语诸多方言中给予动词是通过语法化而获得相当于普通话“被”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北京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以往的研究认为给予动词的被动介词功能是由该动词在容许使动句中所充任的<被使动者(causee)>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这种... 汉语诸多方言中给予动词是通过语法化而获得相当于普通话“被”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北京话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以往的研究认为给予动词的被动介词功能是由该动词在容许使动句中所充任的<被使动者(causee)>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这种观点,对于给予动词既能作被动介词又能作被使动者标记的粤语等方言来讲,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对于像北京话这类给予动词并没有获得被使动者标识功能的方言来说,便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我们认为除了使动义和被动义之外,受益义和被动义之间也有可能形成一道语义连锁。本文将对这种语义连锁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北京话中给予动词“给”字的被动介词功能不是由<被使动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而是由<受益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受益 被动 语义网络
下载PDF
连-介词表处所功能的来源及其非同质性 被引量:34
10
作者 江蓝生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3-497,575,共15页
本文从语义结构分析和句法结构变异入手,考证了连-介词"跟、和(han)、给"在方言口语中功能扩展为处所介词的不同路径和机制。指出"跟、给"表处所是内部因素促动的功能扩展,其中"跟"由行为动词到处所介词... 本文从语义结构分析和句法结构变异入手,考证了连-介词"跟、和(han)、给"在方言口语中功能扩展为处所介词的不同路径和机制。指出"跟、给"表处所是内部因素促动的功能扩展,其中"跟"由行为动词到处所介词的演变是以其义素呈现结构式"跟在后面"为平台,在顺承复句前一小句中通过省略羡余成分以及重新分析完成的。"给"是以变异双宾句为平台,借助特定的语义关系而由受益介词演变为处所介词的。"和(han)"表处所功能的来源与前两种不同,是受连-介词系统内部强势成员"跟"的影响而类推产生的。文章从纵横两方面厘清了不同类别的连-介词义位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介词 处所介词 跟和(hàn) 语义结构
原文传递
黄冈方言的“把”字句 被引量:25
11
作者 何洪峰 程明安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2-88,共7页
湖北黄冈方言中的“把”字主要有三种用法:“把_1”作动词,表示“给予”;“把_2”作介词,引进施事者;“把_3”作介词,引进受事者。文章一至三部分主要描写三种“把”字与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皿,描写“把”字的连用情况,五... 湖北黄冈方言中的“把”字主要有三种用法:“把_1”作动词,表示“给予”;“把_2”作介词,引进施事者;“把_3”作介词,引进受事者。文章一至三部分主要描写三种“把”字与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皿,描写“把”字的连用情况,五,辨析“把_1”与“把_2”,“把_2”与“把_3”的歧义情况。六,小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把”字句 黄冈方言 普通话 北京话 歧义 句式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语义关系 介词
下载PDF
兼语一般句式和把字句式的语义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琪龙 王宗炎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6-30,共5页
兼语一般句式和把字句式的语义特征程琪龙王宗炎一、引言兼语既可以是一般式,也可以是把字式。但是,两种句式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变换。所有的一般式并非都可以变换为把字式,把字句也并非都有相应的一般式。例如:请他上主席台把... 兼语一般句式和把字句式的语义特征程琪龙王宗炎一、引言兼语既可以是一般式,也可以是把字式。但是,两种句式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变换。所有的一般式并非都可以变换为把字式,把字句也并非都有相应的一般式。例如:请他上主席台把他请上主席台请他坐主席台把他请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特征 把字式 把字句 一般式 语义结构 语义条件 趋向动词 句式 系统功能语法
原文传递
日语授受补助动词再考——从日语教学的角度出发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燕 《日语学习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7-62,共6页
日语授受关系的表达,较之汉语,可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表达形式比汉语复杂,与汉语的"给"相对应的授受动词,日语里有七个.二是表达意图比汉语微妙,绝大多数情况下,日语的授受关系除了表示"谁给谁什么东西"或"谁... 日语授受关系的表达,较之汉语,可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表达形式比汉语复杂,与汉语的"给"相对应的授受动词,日语里有七个.二是表达意图比汉语微妙,绝大多数情况下,日语的授受关系除了表示"谁给谁什么东西"或"谁为谁做什么"这层意思外,还反映了表现主体对所述授受关系的主观评价.这两大特点也是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在掌握日语授受关系时遇到的两大障碍.本文着重考察授受补助动词在实现表达主体的表达意图上所起的作用.目的在于使学习者加深对授受补助动词的理解,从而掌握更自然的日语授受关系的表达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教学 补助动词 授受关系 表达形式 授受动词 主观评价 汉语 学习者 中国人 语里
原文传递
南宁白话“过”的两种特殊用法 被引量:23
14
作者 覃凤余 吴福祥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9,共14页
本文讨论南宁白话与格介词"给过"和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和演化。主要结论是:(1)与格介词"给过"源于给予动词"给过"的语法化,后者则是由给予动词"给"和与格介词"过"在... 本文讨论南宁白话与格介词"给过"和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和演化。主要结论是:(1)与格介词"给过"源于给予动词"给过"的语法化,后者则是由给予动词"给"和与格介词"过"在毗邻位置上词汇化而成;(2)短差比式"X+A+过"来源于差比式"X+A+过+Y"中基准Y的删略,这种差比式极有可能是壮语南部方言影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宁白话 “过” 用法 差比 介词 语法化 词汇化
原文传递
“把”字句与“被”字句合用小議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邵敬敏 《汉语学习》 1983年第2期33-35,共3页
“把”字句与“被”字句是两种类型完全不同的句式。一般地说,这两种句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变换,如: 小水把他打死了(?)他被小水打死了 弟弟把书撕破了(?)书被弟弟撕破了 在这里,“把”后的受事成分变换成了被字句的受事主语,而... “把”字句与“被”字句是两种类型完全不同的句式。一般地说,这两种句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变换,如: 小水把他打死了(?)他被小水打死了 弟弟把书撕破了(?)书被弟弟撕破了 在这里,“把”后的受事成分变换成了被字句的受事主语,而把字句的施事主语则变换成了“被”后的施事成分。表面上这两种句式似乎互不相容,但事实上却常常合用,并构成三种基本句式:1.S被NP<sub>1</sub>把NP<sub>2</sub>VP;2.S把NP<sub>2</sub>被NP<sub>1</sub>VP;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字句 “把”字句 句式 受事主语 被字句 施事者 相互变换 把字句 香油
下载PDF
介词短语“给N”的语法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范晓 《汉语学习》 1987年第4期1-3,共3页
介词短语“给N”里,“给”是介词,“N”是体词性词语。“给N”置于动词性词语之前,构成状心格式,如果把“给N”后的动词性词语记作V,则这个状心格式可记作“给N—V”。 在“给N—V”里。“给N”是用来修饰V的,或者说是用来指明与动作... 介词短语“给N”里,“给”是介词,“N”是体词性词语。“给N”置于动词性词语之前,构成状心格式,如果把“给N”后的动词性词语记作V,则这个状心格式可记作“给N—V”。 在“给N—V”里。“给N”是用来修饰V的,或者说是用来指明与动作有关的对象(人或物)的。这是“给N”所表示的共同的语法意义。但由于“V”的差异,或者上下文的不同,“给N”跟动词之间的关系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进行语法分析时,只说明共同的意义还不够,还应找出各种不同的意义。具体分析起来,这不同的意义有以下几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意义 介词短语 《骆驼祥子》 动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八百词》 句子 体词性 服务对象 关系意义
下载PDF
琉球官话课本中表使役、被动义的“给”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炜 濑户口律子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琉球官话课本语法研究价值较高的有3种:《官话问答便语》(以下简称《官》),《白姓官话》(以下简称《白》),《学官话》(以下简称《学》)。据我们考证,《官》作于1703年或1705年,《白》作于1750年,《学》作于1797年,恰好在1... 琉球官话课本语法研究价值较高的有3种:《官话问答便语》(以下简称《官》),《白姓官话》(以下简称《白》),《学官话》(以下简称《学》)。据我们考证,《官》作于1703年或1705年,《白》作于1750年,《学》作于1797年,恰好在18世纪初、中、末3个时段上。为了称述方便起见,我们把琉球官话课本所反映的官话系统简称为“琉球官话”。琉球官话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用“给”来表达使役义和被动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话问答便语》 被动义 琉球 课本 《白姓官话》 《学官话》 语法研究
原文传递
北京话与事介词“给”、“跟”的语法化及汉语与事系统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李炜 石佩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4,共10页
北京话"给"和"跟"的与事介词用法始于清中叶。"给"的语法化途径是:给予动词>受益关系介词>指涉关系介词,"跟"的语法化途径是:跟随义动词>指涉关系介词>相与关系介词>并列连词。... 北京话"给"和"跟"的与事介词用法始于清中叶。"给"的语法化途径是:给予动词>受益关系介词>指涉关系介词,"跟"的语法化途径是:跟随义动词>指涉关系介词>相与关系介词>并列连词。"给"、"跟"有共同语义节点"指涉关系介词",据此连缀成汉语与事系统"受物-受益-指涉-相与-并列"。北京话以及西北方言在与事表达上有别于典型南方方言而与北方阿尔泰语呈现出相当平行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事 “跟” 语法化
原文传递
西华方言多功能词“给”的语义演变 被引量:15
19
作者 金小栋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67,共6页
河南西华方言的"给"是个多功能词,其语法化过程中主要的语义演变路径是:给予→受益者→有生方向→伴随对象→并列→顺承/因果。
关键词 西华方言 多功能词 语法化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授与动词“给”产生与发展简论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世举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48,共4页
关于授与动词“给”的产生问题,历来说法歧出。最有影响的说法是产生于清代,也有不少人倾向于元代。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它萌芽于先秦,成长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
关键词 授与动词 演变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