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间冰期以来地球气候系统的突变 被引量:20
1
作者 秦蕴珊 李铁刚 苍树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3-250,共8页
:地球气候系统的突然变化是近年来地学研究的热点。取自极地冰芯、海洋沉积物和陆地的古气候记录表明 ,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 ,证明了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 :地球气候系统的突然变化是近年来地学研究的热点。取自极地冰芯、海洋沉积物和陆地的古气候记录表明 ,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 ,证明了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气候存在较大不稳定性这一基本事实。尽管末次间冰期以来这些数百年—千年时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成因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 ,但已从诸如末次间冰期 ( MIS5e)中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期的 Dansgaard- Oeschger旋回、Heinrich事件和 Younger Dryas事件以及发生在全新世冰后期的一些降温事件的研究中 ,获得对过去 1 30 ka来气候变化过程总体上的认识和理解。综述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 ,介绍了有关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突变 末次间冰期 末次冰期 全新世 古气候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甘肃沙尘暴演化历史的黄土记录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戴雪荣 李吉均 +2 位作者 俞立中 师育新 王家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5-453,共9页
本文通过对兰州黄土记录的粒度分析, 探讨了末次间冰期 (即黄土磁化率第五阶段 L O M S S- 5) 甘肃沙尘暴形成演化的历史。结果表明, 此阶段沙尘暴经历了由弱到强的演化; 这与岁差周期影响下的冬季风演化有关, 表现为 5... 本文通过对兰州黄土记录的粒度分析, 探讨了末次间冰期 (即黄土磁化率第五阶段 L O M S S- 5) 甘肃沙尘暴形成演化的历史。结果表明, 此阶段沙尘暴经历了由弱到强的演化; 这与岁差周期影响下的冬季风演化有关, 表现为 5a、5c 和 5e 亚阶段 (持续约 136 ka) 相对较弱,而 5b 和 5d 亚阶段 (持续约 64 ka) 相对加强; 各亚阶段沙尘暴发生频率高低和强度大小的比较结果分别为 5c> 5b> 5a> 5d 5e 和 5d> 5b> 5a> 5e> 5c; 从极细砂含量的异常增多来看, 至少经历了 10 次强沙尘暴事件, 反映冬季风的突发性加强; 从< 450φ的粗颗粒组分含量来看,各亚阶段沙尘暴之平均强度均较 “930505”沙尘暴大得多; 沙尘暴形成演化除受轨道因素外也有某些非轨道和突发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甘肃 沙尘暴 演化历史 古气候 黄土记录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2
3
作者 吴海斌 郭正堂 彭长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6-376,共11页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收支状况,对正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各国研究者利用不同方法对陆地碳储量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收支状况,对正确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各国研究者利用不同方法对陆地碳储量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估算陆地碳储量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同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研究结果的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在末次间冰期5e阶段、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现在的130~150%、50~85%和105~130%。并且,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气候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气候变化并非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陆地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末次间冰期 末次盛冰期 全新世中期
下载PDF
过去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丕远 葛全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地球系统的历史信息是评估全球变化的一项重要因素。前些年,过去气候研究中发现了气候的突然变化的现象,突变证据大多出现在冰期,或由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时期,并认为这是冰盖的成冰与溶解过程造成海水铅直运动的结果。近些年,过去... 地球系统的历史信息是评估全球变化的一项重要因素。前些年,过去气候研究中发现了气候的突然变化的现象,突变证据大多出现在冰期,或由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时期,并认为这是冰盖的成冰与溶解过程造成海水铅直运动的结果。近些年,过去气候研究还发现在间冰期中也出现突变。我国的历史文献、冰芯和沉积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恢复工作发现近2000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存在着突变事件。因此,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即间冰期气候的稳定性问题。如果气候突变的证据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 冰期 阶段性变化
下载PDF
过去典型增温期黄土高原东西部C_3/C_4植物组成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得爱 吴海斌 +1 位作者 吴建育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855,共8页
过去典型增温时段的自然植被演化规律是未来增温情形下植被变化趋势的重要参照。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4~8kaB.P.)和末次间冰期(80~110kaB.P.)温度分别比现高约1.2℃和2~5℃,是揭示过去不同增温幅度下植被演化的理想时段。通过对黄土高原... 过去典型增温时段的自然植被演化规律是未来增温情形下植被变化趋势的重要参照。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4~8kaB.P.)和末次间冰期(80~110kaB.P.)温度分别比现高约1.2℃和2~5℃,是揭示过去不同增温幅度下植被演化的理想时段。通过对黄土高原东西部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对比研究表明:在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东西部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一致,相对末次盛冰期表现为正偏2.2‰~2.9‰,指示C_4植物丰度增加。而在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东、西部不同地貌单元有机碳同位素结果产生空间分异,相对末次盛冰期西部梁峁区表现为负偏约0.8‰,指示C_4植物丰度减少,而东部塬区则表现为正偏0.9‰~4.0‰,指示C_4植物丰度增加。由于上述典型时段大气CO_2浓度相近且温度升高,末次间冰期与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C_4植物丰度变化的差异可能与降水增加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在过去典型增温期不同增温幅度下黄土高原东、西部不同地貌单元植被演化呈现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西部黄土高原 全新世中期 末次间冰期 C3 C4植物
原文传递
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西北部沙漠边缘区夏季风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志刚 潘保田 +1 位作者 邬光剑 管清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5-377,共3页
通过对祁连山东段沙沟河黄土剖面CaCO3含量、色度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 ,结合1 4 C和热释光测年结果 ,揭示出了沙漠边缘区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 (S1 )表现出 5次增强时期。从指标曲线上能够反映出千年尺度的气侯变化 ,与GRIP孔的气候记录有... 通过对祁连山东段沙沟河黄土剖面CaCO3含量、色度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 ,结合1 4 C和热释光测年结果 ,揭示出了沙漠边缘区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 (S1 )表现出 5次增强时期。从指标曲线上能够反映出千年尺度的气侯变化 ,与GRIP孔的气候记录有很好的耦合性。这种气候不稳定性可能受控于高纬冰盖的变化 ,体现出全球气候性特点。在末次冰期 ,夏季风的反映就弱得多 ,气候长期表现为干冷 ,可能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 ,以及靠近沙漠边缘区 ,使夏季风在冰期难以到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沙漠边缘区 夏季风 中国西北部
下载PDF
福建平潭青峰老红砂中季风组分以及形成期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俞鸣同 张红艳 +5 位作者 龚正权 陈有喜 王佳韡 张熠 胡绍洁 吴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2-357,共6页
先前研究认为老红砂是末次冰期沿海风沙沉积,近期发现老红砂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在福建平潭青峰典型老红砂分布区采集114个老红砂样品,130冬季风沙样品,60个夏季风沙样品做粒度测量和光释光测年。粒度测量显示冬季风沙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 先前研究认为老红砂是末次冰期沿海风沙沉积,近期发现老红砂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在福建平潭青峰典型老红砂分布区采集114个老红砂样品,130冬季风沙样品,60个夏季风沙样品做粒度测量和光释光测年。粒度测量显示冬季风沙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400μm、夏季风沙280μm,老红砂粒度频率峰值出现在300μm与冬季风沙不同。夏季风沙和冬季风沙以7∶3混合可拟合老红砂粒度分布,表明青峰老红砂沉积期夏季风历时或强度远大于冬季风,对应于气候暖期,而不是末次冰期。老红砂剖面4个自然层光释光测年自下而上为122.5±6.7 ka B.P.、97.7±6.1 ka B.P.、83.1±4.2 ka B.P.、61.9±3.4 ka B.P.,对应末次间冰期,青峰老红砂是暖期气候的风沙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峰老红砂 夏季风沙 冬季风沙 末次间冰期
下载PDF
三门峡王官与武威沙沟黄土记录中的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期的暖性回返事件 被引量:12
8
作者 管清玉 潘保田 +3 位作者 高红山 王均平 苏怀 李琼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捕捉到了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发生于72 k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 ka的一暖性回返事件,两剖面的冬、夏季风替代指标对该暖性回返事件的反应在时间上大致同步(其时间段约为71-73 ka,在71.4-72.1... 河南三门峡王官剖面与甘肃武威沙沟剖面捕捉到了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发生于72 ka前后持续时间约为2 ka的一暖性回返事件,两剖面的冬、夏季风替代指标对该暖性回返事件的反应在时间上大致同步(其时间段约为71-73 ka,在71.4-72.1 ka前后该暖性回返事件最强盛),暗示该暖性回返事件在东亚季风区可能是一普遍存在的气候突变事件.鉴于该暖性回返事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海洋、陆地、冰芯记录中也有较普遍的反映,我们认为该事件很可能是一次发生于气候转型期的全球普遍存在的暖性突变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次间冰期 末次冰期 暖性回返事件
下载PDF
萨拉乌苏河流域第四纪地层及古环境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劲松 王永 +1 位作者 闵隆瑞 陈兴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1-1132,共12页
萨拉乌苏河流域位于我国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对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古环境波动及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有良好的地质记录。流域内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交错互层,发育有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并含有河套人... 萨拉乌苏河流域位于我国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对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古环境波动及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有良好的地质记录。流域内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交错互层,发育有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标准地层——萨拉乌苏组,并含有河套人化石、萨拉乌苏动物群和丰富的文化遗迹。从其发现定名至今,就得到了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流域内出露的第四纪地层主要包括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全新世大沟湾组、滴哨沟湾组和范家沟湾组,这与古气候代用指标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有很好的阶段响应。本文通过对滴哨沟湾和米浪沟湾剖面研究进展的回顾和总结,认为在建立精确的地层年代序列,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古环境历史,明确萨拉乌苏动物群及文化层的归属和厘定萨拉乌苏组沉积相等方面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末次间冰期 第四纪地层 古环境 萨拉乌苏河流域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磁性气候记录 被引量:12
10
作者 蒋凯 王喜生 盛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5-578,共14页
浑善达克沙地处于季风边缘区,目前对该区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山间低洼地带北沟剖面总厚度4.72 m(未见底)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光释光测年和精细的岩石磁学... 浑善达克沙地处于季风边缘区,目前对该区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尚不清楚。文章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山间低洼地带北沟剖面总厚度4.72 m(未见底)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光释光测年和精细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地球化学和漫反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1)该剖面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完整的风成堆积历史,并通过东亚夏季风指标(Rb/Sr及χARM/χ)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建立了13万年来该黄土-古土壤序列精细的年龄模式;2)在黄土高原上常规的用来指示成壤强度和夏季风强度的磁参数并不完全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400 mm等降水线附近)的风成黄土,而地球化学指标在指示季风边缘区的地球化学风化过程上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北沟剖面复杂的磁信号可能是对末次冰期季风边缘区显著减弱的夏季风的阈值响应;3)在末次间冰期东亚夏季风可以延伸到内蒙古中东部,北沟剖面记录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末次间冰期以来区域古季风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末次间冰期 环境磁学 黄土-古土壤序列 浑善达克沙地 成壤作用
原文传递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上游气候演化的黄土记录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慧 潘保田 +3 位作者 徐树建 管清玉 苏怀 刘小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对渭河上游樊家台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地层的粒度与CaCO3进行综合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时,受夏季风影响较大,粒度较细,CaCO3有较强的淋溶与淀积,气候呈现较为暖湿的特点;末次冰期时,受冬季风影响较强,粒度较粗,CaCO3淋溶淀积微弱,气... 对渭河上游樊家台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地层的粒度与CaCO3进行综合分析表明,末次间冰期时,受夏季风影响较大,粒度较细,CaCO3有较强的淋溶与淀积,气候呈现较为暖湿的特点;末次冰期时,受冬季风影响较强,粒度较粗,CaCO3淋溶淀积微弱,气候较为干冷。间冰期早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5e阶段)由于夏季风较强,粉尘堆积较少,古土壤向下发育,并与下部土壤融合,导致粒度较5a、5c阶段粗;2阶段的早期,由于粉尘源区出现了高湖面,环境湿度大,造成此时段早期黄土粒度较晚期细;表现出区域气候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末次间冰期 黄土 粒度 碳酸钙 气候演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东西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显微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9
12
作者 屈红军 夏斌 +2 位作者 雷祥义 岳乐平 李小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5-100,共6页
以西安刘家坡和甘肃会宁西雁山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剖面为例,通过剖面土壤结构特征、骨架颗粒矿物成分、主要碎屑颗粒形态、骨架颗粒接触关系以及孔隙特征的分析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东西部黄土显微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进... 以西安刘家坡和甘肃会宁西雁山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剖面为例,通过剖面土壤结构特征、骨架颗粒矿物成分、主要碎屑颗粒形态、骨架颗粒接触关系以及孔隙特征的分析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东西部黄土显微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进一步证明,古土壤形成期气候比黄土形成期气候湿热,黄土剖面中黄土与古土壤交替反映了干与湿、热与冷的古气候变换;在古土壤形成期气候较湿热的总趋势下,黄土高原东南部比西北部更为湿热,在黄土形成期气候较干冷的总趋势下,黄土高原西北部比东南部更为干冷,这与现今黄土高原的区域性气候差异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黄土剖面 显微特征 古气候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粒度端元揭示的芝罘剖面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黎武标 李志文 +3 位作者 王志刚 马泽源 王珍珍 梁丽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7,共11页
山东半岛北部芝罘剖面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124.9~62.85kaBP)层段由砂黄土、黄土、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为获取反映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环境敏感粒组,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粒度数据进行反演,得出4个粒度端元。各端元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有... 山东半岛北部芝罘剖面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124.9~62.85kaBP)层段由砂黄土、黄土、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为获取反映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环境敏感粒组,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粒度数据进行反演,得出4个粒度端元。各端元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峰谷变化,结合平均粒径及测年结果,认为CEM1与CEM2主要反映了末次间冰期间冰阶夏季风强盛,气候暖湿,古土壤发育的沉积环境;CEM3反映了末次间冰期冰阶冬季风短暂增强,气候相对干冷,黄土发育的沉积环境;CEM4反映了末次冰期强冬季风主导下黄土堆积速率加快,成壤作用弱的沉积环境。各端元揭示的冷暖气候振荡,与朝那黄土磁化率指示的夏季风强弱、西峰黄土>32μm粒组指示的冬季风强弱以及渤海底栖有孔虫记录的沿岸海侵/海退事件具有较高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古气候 芝罘剖面 末次间冰期 末次冰期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古湖岸堤释光测年与晚第四纪湖面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国强 陶淑娴 +9 位作者 佘琳琳 金明 魏海涛 李芳亮 黄新 王中 杨和 王晓艳 杨丽萍 陈发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3-811,共9页
阿拉善高原位于现代西风环流与东亚季风环流过渡带,该地区分布的湖泊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阿拉善高原广泛分布的古湖岸堤为较准确地重建晚第四纪湖泊水位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近年对黑河、石羊河尾闾湖泊以及吉兰泰盐池、雅布... 阿拉善高原位于现代西风环流与东亚季风环流过渡带,该地区分布的湖泊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阿拉善高原广泛分布的古湖岸堤为较准确地重建晚第四纪湖泊水位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近年对黑河、石羊河尾闾湖泊以及吉兰泰盐池、雅布赖盆地等地的古湖岸堤的沉积地层以及石英和钾长石释光测年研究,重建了不同区域较高分辨率的末次间冰期以来湖泊时空演化过程.发现早在300 ka以前阿拉善高原就已经形成了高水位湖泊,黑河尾闾额济纳盆地在MIS11或更早、 MIS9、 MIS7、 MIS5和MIS 1形成了高湖面湖泊,高湖面湖泊形成存在100 ka的周期.阿拉善高原在末次间冰期及全新世形成了稳定高湖面湖泊,但间冰期内部湖面波动具有空间差异性,东部区域湖泊高湖面出现在MIS 5e^5c和中全新世,西部湖泊高湖面出现在MIS 5a^5c和晚全新世.湖面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很可能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及间冰期内部东亚夏季风与西风气候系统在阿拉善高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古湖岸堤 释光测年 湖泊演化 间冰期 全新世
原文传递
末次间冰期以来西宁市河谷沉积与环境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萍 蒋汉朝 +1 位作者 苏旭 严富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在西宁市区开展的钻探工作,获得了河谷平原区第四系的分布及沉积特征。通过对沉积厚度最大部位的2个钻孔岩芯的地层岩性、年代测试、孢粉组合及粒度分析等,探讨了西宁河谷平原区晚第四纪沉积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现今西宁市河谷平原内的... 在西宁市区开展的钻探工作,获得了河谷平原区第四系的分布及沉积特征。通过对沉积厚度最大部位的2个钻孔岩芯的地层岩性、年代测试、孢粉组合及粒度分析等,探讨了西宁河谷平原区晚第四纪沉积与环境的关系。认为现今西宁市河谷平原内的主体沉积——低阶地沉积及上覆黄土堆积主要是末次间冰期旋回形成,在暖湿气候条件下沉积河流相砂砾石层,在干冷气候期接受风成黄土堆积,推测T3阶地形成于距今7.4万年前后气候由暖湿向干冷的过渡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河流阶地 钻探岩芯 光释光年龄 西宁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127 ka时期植被反馈增强东亚夏季风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琼 陈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9-1512,共14页
黄土和石笋等古气候代用资料表明在末次间冰期间,东亚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本研究利用地球系统模式EC-Earth模拟了末次间冰期127 ka时期的气候,通过和工业革命前的气候模拟控制试验做比对,分析了127 ka时期由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导致... 黄土和石笋等古气候代用资料表明在末次间冰期间,东亚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本研究利用地球系统模式EC-Earth模拟了末次间冰期127 ka时期的气候,通过和工业革命前的气候模拟控制试验做比对,分析了127 ka时期由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导致的东亚夏季风的空间变化特征。我们利用了两种EC-Earth的模式配置,即"大气-陆面-海洋-海冰"耦合模式和"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动态植被"耦合模式,分别估算轨道强迫和植被反馈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的贡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球轨道强迫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得东亚夏季风系统显著增强并北移西伸,中国中部及华北地区降水增多而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减少。耦合了动态植被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127 ka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致使东亚地区植被增多,植被的蒸腾作用使得地表的感热和潜热通量显著增大,从而增强了局地水循环,使降水进一步增多。植被的反馈作用在原本温暖湿润的华南地区对降水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相对干旱的我国中部和华北地区降水有显著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轨道强迫和植被反馈的共同作用能使内陆的四川盆地到华北一带夏季降水增加约40%,其中30%的增加是由于轨道强迫作用,约10%是由于植被反馈。这个研究也提醒我们,要得到更加合理的对过去或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有必要使用耦合动态植被的气候系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127 KA 东亚夏季风降水 气候模拟 轨道强迫 植被反馈
原文传递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corded by high-resolution loess sections from the last interglacial (MIS5) 被引量:5
17
作者 GUAN QingYu PAN BaoTian +3 位作者 GAO HongShan LI BingYuan WANG JunPing SU Hu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7期1067-1075,共9页
The selection of high-resolution loess sections is need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limatic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Two sequences of S1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ides of... The selection of high-resolution loess sections is need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limatic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Two sequences of S1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ides of the Liupan Mountain were both composed of five paleosol layers and four loess layers,indicating that there were five strong summer monsoon events and four strong winter monsoon events in MIS5. This corresponds with other record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along with NGRIP and the North Atlantic records,implying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as very instable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Two layers of paleosols and one layer of loess had developed during MIS5a and MIS5c. Compared with MIS5e,the climate in MIS5a and MIS5c fluctuated more intensively on a millen-nial scale,whereas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MIS5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t interglacial PALEOSOL East Asian MONSOON Shagou LOESS SECTION Wangguan LOESS SECTION Liupan Mountain
原文传递
末次间冰期全球气候瞬变模拟与平衡态模拟的对比研究
18
作者 江南萱 燕青 王会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499,共14页
采用水平分辨率约1°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本研究开展了末次间冰期129~124 ka的瞬变模拟试验(TGCS-LIG)和127 ka的平衡态切片模拟试验(127ka-LIG),量化了数值试验方案对模拟的末次间冰期全球气候的影响,以期加深理解造成模拟结果与... 采用水平分辨率约1°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本研究开展了末次间冰期129~124 ka的瞬变模拟试验(TGCS-LIG)和127 ka的平衡态切片模拟试验(127ka-LIG),量化了数值试验方案对模拟的末次间冰期全球气候的影响,以期加深理解造成模拟结果与重建数据之间分歧的可能原因。TGCS-LIG试验和127ka-LIG试验均表明:末次间冰期全球年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低,降温幅度分别为0.4℃和0.2℃;在夏季,北半球升温(1.2/1.5℃),而南半球降温(0.9/0.7℃)。就年降水而言,末次间冰期北半球季风区降水增加,南半球季风区降水减少,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与重建数据相比,TGCS-LIG试验和127ka-LIG试验的模拟-数据符号一致性与均方根误差均相近,但127ka-LIG试验模拟效果略好。TGCS-LIG试验与重建的全球年平均(夏季)海温符号一致性为34.9%~44.7%(36.8%~42.5%),较127ka-LIG偏差约2%~4%(约5%~7%);均方根误差为2.9~3.2℃(2.9~3.4℃),较127ka-LIG试验偏差小于约0.1℃。对于全球年平均降水,TGCS-LIG试验与重建数据的符号一致性为63.8%,略高于127ka-LIG试验(63.1%)。相较于模拟和重建之间的绝对偏差而言,数值试验方案对于改进两者分歧的作用十分有限。需要注意的是,TGCS-LIG试验表明:末次间冰期全球关键气候模态的年际变率在129~124 ka间存在显著的内部变化,其中ENSO年际变率随时间逐渐增强,北半球环状模与南半球环状模的年际变率呈现千年尺度波动的特征;而127ka-LIG试验无法刻画气候模态的时间演变特征。总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衡模拟试验或是瞬变模拟试验并不是造成末次间冰期模拟-数据分歧的主要原因,但开展高时空分辨率的瞬变模拟试验对研究末次间冰期气候变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模拟-重建对比 瞬变试验 平衡态试验
下载PDF
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 被引量:6
19
作者 舒强 萧家仪 +3 位作者 张茂恒 赵志军 陈晔 李吉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4,共6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上部25m沉积岩心的研究,重建了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苏北盆地XH1钻孔岩心地层年代、质量磁化率、孢粉的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划分出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25.0—16.5m)... 通过对苏北盆地XH1钻孔上部25m沉积岩心的研究,重建了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根据对苏北盆地XH1钻孔岩心地层年代、质量磁化率、孢粉的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划分出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25.0—16.5m)、末次冰期早冰阶——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16.5~12.5m)、末次冰期间冰阶——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12.5~9.5m)、末次冰期冰盛期——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9.5~5.8m)、冰后期——深海氧同位素1阶段(5.8~0m)。XH1钻孔记录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和古里雅冰心氧同位素的对比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但苏北盆地XH1钻孔记录与我国西部古里雅冰心记录更为相似,这可能揭示了气候环境变化在全球背景下的区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苏北盆地 气候变化 质量磁化率 孢粉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亚洲中部干旱区干湿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南萱 燕青 王会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8,共14页
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第四阶段的多模式结果,分析了末次间冰期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干湿变化及机制。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亚洲中部干旱区年降水减少0.7%,其中中亚地区的年降水减少2.8%,新疆地区年降水增加1.8%。水汽收... 利用国际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第四阶段的多模式结果,分析了末次间冰期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干湿变化及机制。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亚洲中部干旱区年降水减少0.7%,其中中亚地区的年降水减少2.8%,新疆地区年降水增加1.8%。水汽收支方程表明,末次间冰期中亚地区在雨季(冬春季)的降水变化主要与垂直动力项有关,新疆地区在雨季(夏季)的降水变化主要与垂直动力与热力项有关。此外,基于Penman-Montieth方法计算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干旱指数在末次间冰期减小约10.2%,表明末次间冰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明显变干且存在旱区扩张的现象,这主要受到潜在蒸散变化的调控。潜在蒸散的增加进一步受到有效能量增加与地面风速增大的调控。本研究从模拟的角度揭示了末次间冰期亚洲中部干旱区干湿变化的可能特征及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旱区气候在增暖情景下对轨道参数的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亚洲中部干旱区 干湿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