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4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主要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25
1
作者 刘钰 汪林 +1 位作者 倪广恒 丛振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12,共7页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分布是科学地制定不同地区灌溉用水定额的依据。该文基于全国范围200多个气象站近30a逐日的气象资料和不同地区作物生育阶段的调查统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30种作物...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时空分布是科学地制定不同地区灌溉用水定额的依据。该文基于全国范围200多个气象站近30a逐日的气象资料和不同地区作物生育阶段的调查统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30种作物的需水量和净灌溉需水量,并用各地灌溉试验站的实测资料进行了检验。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到主要作物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与净灌溉需水量的等值线图。选择种植面积最广的小麦、玉米、棉花和水稻4种作物,分析其作物需水量与净灌溉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不同地区主要作物的灌溉需求指数。研究表明:中国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川渝区和云贵区平均灌溉需求指数小于0.5,作物对灌溉的需求比较低;华北区、蒙宁区和晋陕甘区旱作物30%~50%的需水靠灌溉补充,水稻55%~80%的需水依靠灌溉;新疆地区主要作物的灌溉需求指数均在0.7以上,农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灌溉 水资源 参照腾发量 作物需水量 净灌溉需水量 空间分布 灌溉需求指数
下载PDF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03
2
作者 王艳君 姜彤 +1 位作者 许崇育 施雅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3期99-105,共7页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 利用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观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的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并进行了20 cm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参照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就季节平均变化而言,春季和秋季,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而夏季三者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发量均显著下降,实际蒸发量却明显上升。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分布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明显比上游地区显著,尤其表现在夏季。尽管近20余年长江流域气温不断升高,但太阳净辐射和风速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参照蒸发量 实际蒸发量 时空分布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4
3
作者 李玉霖 崔建垣 张铜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2-376,共5页
应用FAOPenman Monteith公式、Priestley Taylor公式、Makkink公式、Penman公式和FAO 2 4Blaney Criddle公式等 5种方法计算了奈曼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 ,对 5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Penman公式和FAO 2 4Blaney Crid... 应用FAOPenman Monteith公式、Priestley Taylor公式、Makkink公式、Penman公式和FAO 2 4Blaney Criddle公式等 5种方法计算了奈曼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 ,对 5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Penman公式和FAO 2 4Blaney Criddle公式得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与FAOPenman Monteith模型结果相近 ,Priest ley Taylor公式和Makkink公式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 ,导致不同模型计算偏差的原因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计算方法 作物灌溉制度 区域灌溉需水量
下载PDF
中国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变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95
4
作者 倪广恒 李新红 +2 位作者 丛振涛 孙福宝 刘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共4页
分析参考作物腾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中国农业及生态需水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基于全国范围200多个气象站测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应用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出各站历年逐日参照作物腾发量ET0。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分析参考作物腾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中国农业及生态需水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基于全国范围200多个气象站测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应用FAO-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出各站历年逐日参照作物腾发量ET0。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反距离空间插值方法得到全国参考腾发量的分布图,统计分析了不同分区不同时段ET0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和南方岭南地区的参考作物腾发量较大,最大值超过1500mm。而东北黑龙江一带和四川盆地附近,参考作物腾发量较小,在600~700mm之间。此外,夏季ET0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全年ET0的分布特征。选取4个代表气象站,对其ET0的历年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受风速减小和气温增加的共同影响,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参考作物腾发量呈现减少趋势,湿润地区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腾发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变化特征 风速 蒸发
下载PDF
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82
5
作者 郭华 姜彤 +2 位作者 王国杰 苏布达 王艳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3-451,共9页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 本文利用1961-2003年间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观测数据和8个主要水文站的流量数据,研究该时段内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表明,鄱阳潮流域气温和降水均在1990年发生突变,继而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在季节变化上,冬季平均气温在1986年发生突变,增温显著;夏季降水量和夏季暴雨频率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增加,暴雨频率增加是夏季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蒸发皿蒸发量和参照蒸散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该变化在夏季尤为明显.上述变化趋势均以1990s最为显著,这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空间分布上,饶河水系、信江水系和赣江下游等气候变化更为显著.笔者认为,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在长江流域中比较突出.该流域1990s暖湿气候在加强;气温的升高、降水量和暴雨频率的增加以及蒸发量的下降强化了五河流量的增加趋势,由此可大致判定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涝灾害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可为理解气候变化在该流域的响应和预测该流域未来可能的洪涝灾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气温 降水量 蒸发量 流量 气候变化 突变 空间分布 长江流域
下载PDF
Penman-Monteith公式与FAO-PPP-17 Penman修正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比较 被引量:66
6
作者 龚元石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8-75,共8页
农田实际蒸散量或作物需水量的计算,通常首先要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有许多方法,用不同的经验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 FAO-PPP-17 Penman 修正式和 Penman-Monteith 公式都被认为是较好的计算方法... 农田实际蒸散量或作物需水量的计算,通常首先要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确定参考作物蒸散量有许多方法,用不同的经验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 FAO-PPP-17 Penman 修正式和 Penman-Monteith 公式都被认为是较好的计算方法。本文用这两个经验公式估算了北京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对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 FAO-PPP-17 Penman 修正式计算的参考作物蒸散量 ETo(FAO)大于用 Penman-Mon-teith 公式的计算结果 ETo(PM)。ETo(FAO)与 ETo(PM)月平均值的绝对偏差为15~30mm,它们的相对偏差为10%~25%。ETo(FAO)与 ETo(PM)年总量的绝对偏差为230~260mm,其相对偏差在年际间的变化稳定在16%左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春季和夏季,造成计算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两种计算式中对辐射项的处理,但在秋季和冬季,对空气动力学项处理方法不同将逐渐成为计算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蒸散量 土壤水分 计算
下载PDF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分布式模型 被引量:39
7
作者 牛振国 李保国 +1 位作者 张凤荣 陈焕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3-307,共5页
在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模型的参数 (气压、辐射 )进行地形 (坡度、坡向和高度 )校正的基础上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建立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 (DEM)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分布式模型。并以内蒙古半干旱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区 (面积为 1... 在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模型的参数 (气压、辐射 )进行地形 (坡度、坡向和高度 )校正的基础上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建立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 (DEM)的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分布式模型。并以内蒙古半干旱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区 (面积为 1 1 4km2 )的考考赖沟流域为例 ,计算了该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参数校正前后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 :参考作物蒸散量在受地形影响的情况下 ,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 ,且这种变异程度随模型空间分辨率的降低而减小。模型的建立与实现提高了区域蒸散估算的精度 ,对于区域水分平衡研究和分布式地理模型以及沙质荒漠化防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数字高程模型 辐射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黄土区参考作物蒸散量多种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2
8
作者 樊军 邵明安 王全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8-102,共5页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计算公式大多存在地域性限制,分析其应用情况能够反映这些公式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应用前景。该文根据1996~2000年陕西省榆林、延安与西安三站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为标准,对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计算公式大多存在地域性限制,分析其应用情况能够反映这些公式在中国部分地区的应用前景。该文根据1996~2000年陕西省榆林、延安与西安三站的逐日气象资料,以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为标准,对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10种方法进行比较。线性回归,平方根误差与平均偏差方法检验的结果显示:Penman系列方法之间关系密切,Kimberly PM-72方法最好。不同方法之间在夏季的差异较大,春秋季较小。在需要数据较少的方法中Priestley-Taylor方法接近Penman-Monteith方法。FAO-Rad、FAO-BC、Hargreaves与Makkink 4种方法与其差异明显,而且存在地域差异。在本区应用这些方法时需要对其参数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当地的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计算方法 Penman-Monteith方法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的影响预测 被引量:60
9
作者 张建平 王春乙 +4 位作者 杨晓光 赵艳霞 刘志娟 王靖 陈艳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55,共6页
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的影响,该文在对中国东北三省近26a来玉米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及玉米需水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SRES)的两种排放情景A2... 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的影响,该文在对中国东北三省近26a来玉米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及玉米需水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SRES)的两种排放情景A2(强调经济发展)和B2(强调可持续发展)预估的未来气候情景,研究探讨了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三省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大多表现为增加的趋势,最高可增加77.8%,而且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差异下,各地空间分布上也不尽相同。A2情景下,到204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27.2%,到207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34.5%,到210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42.9%;B2情景下,到204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28.6%,到207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33.3%,到2100年玉米需水量距平百分率平均增加37.3%。可见,未来中国东北三省水资源可能更趋于短缺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参考作物蒸散量 水资源 作物 玉米 需水量
下载PDF
近60年来东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 被引量:56
10
作者 曾丽红 宋开山 +2 位作者 张柏 王宗明 杜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4-200,共7页
利用东北地区106个站点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到各站点的逐日、逐年ET0,并通过反距离插值得到逐年ET0及多年平均ET0网格数据,最后通过墨西哥帽小波变换、Mann-Kendall检验、REOF、倾向率等方法探讨... 利用东北地区106个站点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到各站点的逐日、逐年ET0,并通过反距离插值得到逐年ET0及多年平均ET0网格数据,最后通过墨西哥帽小波变换、Mann-Kendall检验、REOF、倾向率等方法探讨了全区平均ET0及多年平均ET0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区平均ET0总体上表现较小幅度的增长趋势,其倾向率为3.89 mm/(10a),分别在1982、1953年取得最大、最小值;②在8-16年时间尺度上,全区平均ET0的周期振荡非常明显,期间经历了"少→多→少→多"4个循环交替过程,其中又以8~10年周期内的振荡最为强烈;③多年平均ET0在600~1160 mm之间,空间分异明显,其总体分布特征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等值线呈半环状;④从倾向率来看,ET0增加、减少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2.61%、26.39%,其中嫩江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倾向率为30.6 mm/(10 a),叶柏寿的下降趋势最明显,倾向率为-24.4 mm/(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变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参考作物腾发量计算方法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史晓楠 王全九 +3 位作者 王新 张江辉 白丹 张胜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3,共5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辽阔,气候特征空间差异性显著。准确估算各地区的参考作物腾发量(ET0)是新疆节水灌溉设计的基础。该文选用6种计算公式利用新疆4个典型气候区的气象资料计算了ET0。并以Penm an-M on te ith方法作为标准,对其它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辽阔,气候特征空间差异性显著。准确估算各地区的参考作物腾发量(ET0)是新疆节水灌溉设计的基础。该文选用6种计算公式利用新疆4个典型气候区的气象资料计算了ET0。并以Penm an-M on te ith方法作为标准,对其它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新疆各气候区1948Penm an法估算的ET0值较FAO-24 Penm an与FAO-24R ad iation方法更接近于P-M法的计算结果;在缺少资料的地区,H argreaves方法或湿润区用P riestley-T ay lor方法均可以得到与P-M法估值相当的结果;同时分析了P-M法计算的ET0值和水面蒸发量之间的关系,为利用水面蒸发资料估算新疆地区ET0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腾发量 PENMAN-MONTEITH方法 水面蒸发量
下载PDF
阿克苏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潜在蒸散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46
12
作者 张守红 刘苏峡 +3 位作者 莫兴国 舒畅 孙杨 张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63-1370,共8页
蒸散发是水文过程的关键环节,研究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发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基于阿克苏河流域1960-2007年逐日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并分析参考作物蒸散量(RET)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多元回... 蒸散发是水文过程的关键环节,研究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发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基于阿克苏河流域1960-2007年逐日气象资料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并分析参考作物蒸散量(RET)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多元回归方法定量区分气候因子变化对RET变化的贡献率。研究发现流域RET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平原区平均年RET为1100mm左右,是西部山区的近2倍;东南部绿洲区的RET显著减少,而西部变化复杂。RET变化趋势的季节差异也很显著,以夏季变幅最大,是年变化的主要贡献者。高海拔地区相对湿度对RET变化影响最大,其它区域的风速变化对RET变化的贡献率最高。库车和乌恰站的风速变化对RET变化的贡献率大于50%,是RET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发 PENMAN-MONTEITH公式 阿克苏河流域
原文传递
Penman-Monteith与Penman修正式计算塔里木盆地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比较 被引量:41
13
作者 胡顺军 潘渝 +2 位作者 康绍忠 宋郁东 田长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0-35,共6页
利用1989~1996年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的气象资料,对Penman-Monteith公式和Penman修正式计算的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进行了比较。Penman修正式计算的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年值略大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年值,绝对偏差为42~128mm,相对... 利用1989~1996年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的气象资料,对Penman-Monteith公式和Penman修正式计算的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进行了比较。Penman修正式计算的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年值略大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的年值,绝对偏差为42~128mm,相对偏差为3.3~9.8%,且年际间变化不大。各月的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变化较大,绝对偏差可正可负,1、2、12月小于0,3~10月大于0,相对误差1、12月较大,2、11月较小,其它月份变化不大。导致计算偏差的原因在于两种公式采用了不同的辐射项和空气动力项计算公式和参数。两种公式计算的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公式 Penman修正式 参考作物潜在腾发量
下载PDF
1961—2009年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李志 赵西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9,共13页
基于48个气象站点1961—2009年的监测数据,使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在黄土高原都呈梯度分布,沿东南—西北方向降水和平均温度递减而平均风速和日照... 基于48个气象站点1961—2009年的监测数据,使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在黄土高原都呈梯度分布,沿东南—西北方向降水和平均温度递减而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递增,沿南北方向相对湿度降低而参考作物蒸散增加。各气象要素在各站点基本都具有单调趋势,但趋势显著的站点数存在变异。约98%的站点温度的上升趋势显著,约60%的站点日照时数和风速的下降趋势及参考作物蒸散的上升趋势具有显著性,约40%的站点相对湿度的下降趋势显著,约30%的站点的降水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各气象变量都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相对湿度在2004年以来显著降低,降水的显著减少、年均温度和参考作物蒸散的显著上升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而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可能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给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需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参考作物蒸散
原文传递
四川省不同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43
15
作者 李晨 崔宁博 +1 位作者 冯禹 魏新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7-134,I0002,共9页
为实现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在资料缺失情况下的准确计算,对ET0简化算法在四川省不同区域的适用性进行科学评价,将四川省划分为4个区域(I东部盆地区、II盆周山地区、III川西南地区和IV川西高原区)... 为实现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在资料缺失情况下的准确计算,对ET0简化算法在四川省不同区域的适用性进行科学评价,将四川省划分为4个区域(I东部盆地区、II盆周山地区、III川西南地区和IV川西高原区),采用46个气象站点1954-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以1998 FAO-56 Penman-Monteith(PM)法的计算结果为标准,对具有代表性的6种简易算法48 Penman(48PM)法、Hargreaves-Samani(HS)法、Pristley-Taylor(PT)法、Irmark-Allen(IA)法、Makkink(MAK)法和Penman-Van Bavel(PVB)法的计算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种方法在四川省不同区域计算精度差异明显,HS法、PT法和PVB法较为精准,48PM法、IA法和MAK法误差较大,其中I区表现最好的为HS法,II、III和IV区表现最好的方法均为PT法;同时,除PT法和PVB法外,其余方法空间变异性较大(HS法在海拔较低的I、II区较为精准,在海拔较高的III和IV区结果远小于PM法,48PM法在四川东南地区的计算误差为11.1%~37.5%,在浅山丘区和高原区计算误差多大于50%)。因此,计算四川省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时,推荐在东部盆地区使用HS法,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地区与川西高原区使用PT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模型 气象 参考作物蒸散量 计算方法 适应性评价 四川省
下载PDF
东北地区参考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0
16
作者 张淑杰 张玉书 +5 位作者 隋东 蔡福 武晋雯 纪瑞鹏 陈鹏狮 刘庆婺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50-1761,共12页
蒸散是水分运动过程中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组成部分,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一项。进行蒸散量变化的研究,对了解气候变化、探讨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 蒸散是水分运动过程中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组成部分,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一项。进行蒸散量变化的研究,对了解气候变化、探讨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了参考蒸散量,分析了参考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这47 a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8℃/(10 a)的趋势递增,但是参考蒸散量总体上却以4.4 mm/(10 a)的速度递减。在地区分布上,三分之二的地区参考蒸散量呈下降趋势,显著下降的地区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三分之一的地区参考蒸散量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辽宁南部和吉林东部地区。对有关各气象因子分析表明,影响参考蒸散量的主要因子为日照时数和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方程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根据天气预报估算参照腾发量 被引量:38
17
作者 蔡甲冰 刘钰 +1 位作者 雷廷武 许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15,共5页
参照腾发量ET0的实时预测对实时灌溉预报很重要。通过对普通天气预报信息进行解析,取得可用的合理数据,利用Penm an-M on te ith方法估算了北京大兴试区近10年逐日参照腾发量,最后与由实测气象数据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参照腾发量ET0的实时预测对实时灌溉预报很重要。通过对普通天气预报信息进行解析,取得可用的合理数据,利用Penm an-M on te ith方法估算了北京大兴试区近10年逐日参照腾发量,最后与由实测气象数据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解析气象因子与实测数据中,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为0.99,风速为0.90;t检验值日照时数为376.9042,风速为122.4295,远远大于t分布相应临界值2.576(α=0.01),表明其可以认为是来自一个近似的总体样本。由日最低气温确定的实际水汽压和由实测相对湿度计算的实际水汽压,二者相关系数达到0.93,t检验值为153.3015。运用天气预报信息计算预测的ET0与实测数据用Penm an-M on te ith方法计算的ET0相比,相关系数达到0.9613,t检验值为209.1194,说明二者具有高度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如果日常天气预报准确度能够达到90%以上,用此理论预测参照腾发量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参照腾发量 灌溉预报 Penman-Monteith方法 ET0
下载PDF
黑河流域参考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38
18
作者 马宁 王乃昂 +2 位作者 王鹏龙 孙彦猛 董春雨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5-989,共15页
利用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4个气象站的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近50 a来潜在年、季参考蒸散量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敏感分析计算了流域内不同区域典型气象站ET0对各气候要素的敏... 利用黑河流域及周边地区14个气象站的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近50 a来潜在年、季参考蒸散量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敏感分析计算了流域内不同区域典型气象站ET0对各气候要素的敏感系数,并结合各气候要素的多年相对变化定量探讨了导致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黑河流域年ET0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亦即从南到北呈增大趋势,上游祁连山区年ET0约568~700 mm,中游走廊平原约800~900 mm,下游的金塔、鼎新一带约1 000 mm,额济纳地区则高达1 150 mm以上。各季节ET0亦呈北多南少特征,且ET0的年内分布以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冬最少。近50 a来,黑河流域年、季平均ET0整体呈减小趋势,但亦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上游ET0略有增加,而中下游以减小趋势为主。就年平均敏感系数而言,上游的托勒站和中游的高台站皆对相对湿度敏感性最强,而下游的额济纳旗对平均风速最为敏感。不同站点各季节/月ET0对气候要素的敏感性有所差异。风速是引起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贡献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蒸散量 敏感系数 风速 黑河流域
原文传递
GIS环境下1999~2000年中国东北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19
作者 徐新良 刘纪远 庄大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4,共5页
为了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该文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建立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模型计算了中国东北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 为了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该文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建立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模型计算了中国东北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5~9月份日平均蒸散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并以每年0.04mm的速度递增;其中5、6、7、8、9各月份绝大部分地区日均蒸散量年变化呈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年增长超过0.05mm,≥0.4mm蒸散地区年平均增长面积为248.73万hm2。5月份和8月份大部分地区日均蒸散量呈减少的趋势,6、7、9月份大部分地区日均蒸散量呈增加的趋势。5月和8月蒸散量的减少以及6月到9月蒸散量的增加都由东北(三江平原)向西南(辽河平原)迁移,并在空间范围上表现出一定的收缩趋势。日均蒸散量≥0.4mm蒸散地区的重心呈有规律的波动,5~9月份平均重心年际波动主要位于呼伦贝尔高原和西辽河平原两个地区,5、6、7、8、9月份重心的波动轨迹基本为由西北—东北—西南地区,空间上也逐渐由较集中变为较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时空变化特征 GIS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dominant climate factor for pan evaporation trend i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4
20
作者 LIU Xiaomang ZHENG Hongxing +1 位作者 ZHANG Minghua LIU Changm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594-608,共15页
Despite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observed pan evaporation in many regions has been decreasi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 which is known as the "pan evaporation paradox". The "pan evaporation parado... Despite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global temperature, observed pan evaporation in many regions has been decreasi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 which is known as the "pan evaporation paradox". The "pan evaporation paradox" also exis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 pan evaporation has decreased by 3.06 mm a-2 (millimeter per annum). It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 observed decline in pan evaporation because the Tibetan Plateau strongly influences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hina, Asia and eve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this paper, a derivation based approach has been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limate factors to the observed pan evaporation trend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ovided the other factors remain constant,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hould have led to a 2.73 mm a-2 increase in pan evaporation annually, while change in wind speed, vapor pressure and solar radiation should have led to a decrease in pan evaporation by 2.81 mm a-2, 1.96 mm a-2 and 1.11 mm a-2 respectively from 1970 to 2005.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four climate variables have resulted in a 3.15 mm a-2 decrease in pan evaporation, which is close to the observed pan evaporation trend with a relative error of 2.94%. A decrease in wind speed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the decreasing pan evaporation, followed by an increasing vapor pressure and decreasing solar radiation, all of which offset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 evaporation trend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ATTRIBUTION the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