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8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 被引量:70
1
作者 陈剩勇 杜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3期5-12,共8页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晚期在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互联网公共论坛作为一种立基于新传播技术之上的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全面的参与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沟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中国公民越来...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晚期在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互联网公共论坛作为一种立基于新传播技术之上的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全面的参与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沟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中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来获取政治信息,通过互联网的公共论坛及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并且与政府发生互动。互联网公共论坛中的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和精神。虽然互联网公共论坛还有待于规范,但这种政治参与方式在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决策的优化等方面,无疑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论坛 政治参与 协商民主
下载PDF
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 被引量:64
2
作者 刘晔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48,共10页
社区自治体现出中国城市治理体制变革的方向 ,它有赖于社区精英的有效治理、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拓展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发展。本文通过对个案的解析 ,描述、解释了社区自治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 ,在协商民主的制度框架内实现政党、... 社区自治体现出中国城市治理体制变革的方向 ,它有赖于社区精英的有效治理、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拓展和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发展。本文通过对个案的解析 ,描述、解释了社区自治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 ,在协商民主的制度框架内实现政党、国家、社会的权力互强 ,是推动社区自治的一个必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自治 公共交往 政治参与 协商民主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被引量:68
3
作者 邓秀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0,共6页
"新生代"农民工既无法回归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成为事实上的"政治边缘人",而"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政治性贫困"主要缘于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扫清"新生代"农民工政... "新生代"农民工既无法回归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成为事实上的"政治边缘人",而"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政治性贫困"主要缘于目前的城乡二元体制。扫清"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二元户籍等制度性障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技能,以其政治影响力积极影响政府(或单位)的决策,才能让"新生代"农民工共享均等化的城市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其城市融入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政治参与 路径选择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 被引量:52
4
作者 张树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02年第6期30-35,共6页
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稳定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实践和参与能力都不断增强的同时,政治冷漠现象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突出特点。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 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稳定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实践和参与能力都不断增强的同时,政治冷漠现象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突出特点。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动力不足、行为不力的局面,还需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冷漠 政治参与
下载PDF
建国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分析 被引量:41
5
作者 梁丽萍 邱尚琪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1-87,共7页
建国以来 ,与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相适应 ,公民的政治参与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革命型”和“动员型”的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渐向“建设型”和“自... 建国以来 ,与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相适应 ,公民的政治参与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建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革命型”和“动员型”的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渐向“建设型”和“自主型”参与模式转变。究其原因 ,政治主体意识的强弱是影响人们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政治体制的集权程度是影响人们政治参与的关键因素 ,利益的分化则是影响人们政治参与的决定性因素。当前 ,特别要理性地认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公民政治参与模式 政治主体意识 政治体制 民主政治 政治参与行为
原文传递
政治吸纳与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基于浙江省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50
6
作者 郎友兴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8-115,共8页
先富群体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对政治参与的热衷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作者于2004-2005年在浙江所做的实地调查,对先富群体政治参与的态度与渠道、实质及影响力作了归纳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让先富人群的政治参与得到... 先富群体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对政治参与的热衷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作者于2004-2005年在浙江所做的实地调查,对先富群体政治参与的态度与渠道、实质及影响力作了归纳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让先富人群的政治参与得到有效地实现并将其纳入有序的参与轨道上来的对策。文章还就相关的理论议题作了评析。文章的基本结论是:浙江先富群体的政治参与已经从分配性、动员性的政治参与转变为竞争性、自主性、自我保护性的政治参与,但其象征性意义依然大于实质性的政治运作;需要通过开放政治空间,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强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使先富人群的政治参与得到有效的实现并将其纳入有序的参与轨道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富群体 政治参与 政治吸纳 政策
下载PDF
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 被引量:27
7
作者 朱光磊 杨立武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1-97,共7页
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突出,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肯定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强化对这一参与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要强调... 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突出,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肯定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强化对这一参与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要强调这一参与是有限度的。中国目前要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保证这一参与的健康发展,防止在私人资本与某些阶层之间形成社会中的强势联盟,损害其他阶级阶层的利益,危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营企业主 阶层 利益集团 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
下载PDF
我国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0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38
8
作者 范柏乃 徐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5-30,24,共7页
本文从社会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政治心理三方面梳理了影响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因素,并基于中国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各因素对公民内外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政治关注程度、政治讨论... 本文从社会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政治心理三方面梳理了影响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因素,并基于中国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各因素对公民内外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政治关注程度、政治讨论行为和政治认知水平对于我国公民内在政治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治面貌、政治参与行为、政治讨论行为和政治信任水平对于我国公民外在政治效能感的正面影响显著,年龄对两者均有负向影响作用,收入水平和城乡类别对两者影响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效能感 影响因素 政治参与 政治信任
下载PDF
论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与社会公正 被引量:33
9
作者 彭向刚 袁明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70,共8页
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权利的贫困,即在政府主导的各种价值分配中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公共政策制定中,弱势群体的愿望和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真实的反映,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弱势群体处于政治参与... 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弱势群体政治参与权利的贫困,即在政府主导的各种价值分配中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公共政策制定中,弱势群体的愿望和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真实的反映,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弱势群体处于政治参与权利不平等的地位。社会公正的实质是社会主体权利的平等性,而转型期弱势群体在政治参与权利上的不平等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所以解决好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弱势群体 政治参与 社会公正
下载PDF
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 被引量:28
10
作者 徐湘林 《公共管理学报》 2005年第3期7-11,22,共6页
非政府组织的乐观主义者在强调该类组织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有益补充时,也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两个误区:即忽视了其组织具有的政治性特性,并对其组织效率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试图从现实主义的视角,来阐述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并拥... 非政府组织的乐观主义者在强调该类组织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有益补充时,也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两个误区:即忽视了其组织具有的政治性特性,并对其组织效率给予了过高的期望。试图从现实主义的视角,来阐述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并拥有一定社会基础的民间组织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组织效率方面可能存在的缺失。并认为,非政府组织对双重失灵的补充性,以及其政治特性和效率缺失,共同构成了其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非政府组织发展空间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第三部门 社会团体 政治参与 组织效率
下载PDF
中国城市社区选举的想象:从功能阐释到过程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刘春荣 《社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9-143,共25页
On the basis of direct election of resident committee in Shanghai since late 1990s, this paper raises a certa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urban community elections in China.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resi... On the basis of direct election of resident committee in Shanghai since late 1990s, this paper raises a certa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urban community elections in China.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resident committee election reveals that much scholastic attention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socio-political function of community election, leaving the pattern of resident participation and electoral mobilization unexplained. The author therefore calls for a theoretical turn to map the behavioral process of Chinese community election.Some preliminary theoriz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by linking the behavioral process with the more general theories of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Analytical unit and research method for this object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选举 中国城市 过程分析
下载PDF
当代我国大陆公民政治参与的变迁与类型学特点--基于2002与2011年两波全国抽样调查的分析 被引量:37
12
作者 肖唐镖 易申波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7-111,共15页
在我国,竞争性普选的缺失使得代议式的间接参与面临困境,催生出民众更强的直接参与动力。我国公民在参与地方选举之外,有接触、沟通与抗争等行为选择,不同的参与类型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分化特点,即:在投票与选举之外,接触型行为水平较... 在我国,竞争性普选的缺失使得代议式的间接参与面临困境,催生出民众更强的直接参与动力。我国公民在参与地方选举之外,有接触、沟通与抗争等行为选择,不同的参与类型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分化特点,即:在投票与选举之外,接触型行为水平较高,但沟通型和抗争型行为水平仍较低;不过,在近十年间,除沟通型参与大体保持稳定外,其他类型参与行为却有明显的变化,接触型和抗争型行为的参与者比例增长了一成以上。相对于其他国家与地区,当下我国大陆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结构更为复杂,尽管也存在明显的累积性结构,但在抗争活动与沟通活动之间却是一种平行式关系。人们更习惯于直接或间接地"找领导",而疏于"找人大代表",其参与行为具有依附主义的特点,乃是"以权力为中心"而非基于公民权利的参与,这显示了社会政治生活的人格化特征。抗争型参与的显著上升,也反映了现行参与体制和机制存在缺失。对我国社会政治体系的稳定运转,这无疑是重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参与 接触型参与 沟通型参与 抗争型参与 以权力为中心的参与
原文传递
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与集体行动——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 被引量:36
13
作者 汤景泰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6-101,151,共6页
2016年1月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战"事件是一个网络社群政治参与及集体行动的典型文本,该事件起源于一起典型的娱乐政治化事件,但大陆网友在"反台独、促统一"这种严肃的政治问题上又进行了一种娱乐化抗争,从而建构了... 2016年1月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战"事件是一个网络社群政治参与及集体行动的典型文本,该事件起源于一起典型的娱乐政治化事件,但大陆网友在"反台独、促统一"这种严肃的政治问题上又进行了一种娱乐化抗争,从而建构了一种政治参与娱乐化的逻辑。不仅如此,视觉模态的话语成为此次事件中网民制造舆论的主要方式,表明了图像政治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此外,通过此次网络行动严密的组织可以看出,互联网不仅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对线下的社会抗争施加着巨大影响,而且通过前所未有的社群集聚能力和议题设置能力,形塑了新的社会抗争场域与抗争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情包大战” 政治参与 多模态话语 集体行动
原文传递
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孙哲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8-104,共7页
在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内政外交决策更加理性和民主的背景下 ,中国知识界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本文介绍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国外交重要思想库的机制和人员概况 ,分析了中国外交思想库在关注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下扮演的五... 在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内政外交决策更加理性和民主的背景下 ,中国知识界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本文介绍中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国外交重要思想库的机制和人员概况 ,分析了中国外交思想库在关注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下扮演的五类角色 :( 1 )为外交决策服务的政策建议者 (智囊 )角色 ;( 2 )担当信息管道、信息使者和外交谈判参与者角色 ;( 3 )凭籍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人脉关系扮演的外交“纳谏者”的角色 ;( 4 )政策主张宣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 ;( 5 )政策指导者、审议者和评判者的角色。结合中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的实际情况 ,本文还探讨了外交思想库之间在协调和协商方面的不足以及中国思想库人员面临的种种实际困难。同时 ,结合对美国思想库的观察和思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库 智库 中国外交 政治参与 外交决策
下载PDF
媒介与中国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陈鹏 臧雷振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82,157-158,共14页
对于信息媒介和中国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但具体到中国政治社会转型背景下,信息媒介变迁和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关系研究依然薄弱,而此研究议题对于理解中国农民的政治信任水平和体制合法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 对于信息媒介和中国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但具体到中国政治社会转型背景下,信息媒介变迁和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关系研究依然薄弱,而此研究议题对于理解中国农民的政治信任水平和体制合法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基于2008年全国代表性农村样本数据,并以多重插补法处理缺失数据,本研究通过建构二分因变量Logit模型分析,试图打开理解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媒介影响因素的窗口。经过模型稳健性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资源理论和心理卷入理论的核心变量后,发现中国农民的媒介使用结构"以电视为主,报纸、人际关系传播为辅",因特网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不同形式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农民温和型政治参与行为有着积极的差异化作用,但不同形式媒介对农民的抗争型政治参与行为无显著影响,表明当前大众媒介对动员中国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发挥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参与 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使用结构 政治信息传播
原文传递
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代表性样本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9
16
作者 孟天广 马全军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7-111,共5页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和善治的核心价值,而公民参与意识是自主性公民参与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实证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关系。研究发现,参加志愿组织具有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功能;参加官办组织和社会宽容只激...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和善治的核心价值,而公民参与意识是自主性公民参与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实证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关系。研究发现,参加志愿组织具有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功能;参加官办组织和社会宽容只激发政治参与意识,而信任对两种公民参与意识均没有促进作用,信任熟人反而不利于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公民参与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推动适用于现代复杂社会的"社会性信任",在全社会推广社会宽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公民参与意识 政治参与 社区参与
原文传递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及路径依赖 被引量:22
17
作者 俞慈珍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21,共4页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体现公共行政的...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体现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要不断加强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
原文传递
农民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蓉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9-85,共7页
依据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将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计量研究,发现中国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其政治参与,内在政治效能感比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于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了解型内在政治效能感比影响型内在... 依据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将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计量研究,发现中国农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其政治参与,内在政治效能感比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于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了解型内在政治效能感比影响型内在效能感对于维持性政治参与和推动性政治参与均具有显著影响,具有"弥漫性"的特点。而重视型外在政治效能感也对农民高、低层次的政治参与有显著影响,但是影响的方向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效能感 政治参与 内在政治效能感 外在政治效能感
原文传递
资本禀赋、获得感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李辉婕 胡侦 陈洋庚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26,共14页
本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CGSS2015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资本禀赋和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农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其有序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直接影响系数为0.428、1.373;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 本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CGSS2015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资本禀赋和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农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其有序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直接影响系数为0.428、1.373;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296、-0.242和0.012,异质影响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在获得感中介作用下,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间接影响系数为-0.174、-0.141、-0.078,存在抑制作用。资本禀赋、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激励效应不足。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强化农民资本禀赋积累;另一方面更应加快农村政治参与平台制度建构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优化,降低获得感钝化效应,提升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动机与信任,以提高农民有序政治行为参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禀赋 获得感 农民 政治参与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原文传递
互联网、政治态度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1953名网民样本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衡 季程远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55,共11页
互联网"使用目的"和"信息偏好"影响网民政治态度,进而影响网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与自我型网络使用、娱乐类信息偏好的网民相比,社交型网络使用、时政类信息偏好的网民政治信任水平更低、程序型民主观念更强... 互联网"使用目的"和"信息偏好"影响网民政治态度,进而影响网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与自我型网络使用、娱乐类信息偏好的网民相比,社交型网络使用、时政类信息偏好的网民政治信任水平更低、程序型民主观念更强,卷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概率更高。作为信息传播和组织动员的媒介,互联网本身并不必然具有"反体制性",对互联网政治后果的理解应超越"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之争,将研究视角转向使用者的政治心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政治信任 民主观念 政治参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